第二章 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48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县城建设
分类号: TU984.255
页数: 22
页码: 311-332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宁海县在1987年和2008年两个时间点的城市道路建设情况。1987年,县城道路总长度和面积较小,主要街、路多为泥沙结石路面;而到了2008年,县城道路得到了大幅度扩展和改善,道路总长度和面积大幅增加,且路面材料多为砼或沥青砼。文章还具体介绍了桃源路、兴宁路、科园路、兴海路、科技大道、金水路、时代大道和中山路等主要道路的长度、宽度、路面材料以及建设时间等详细信息。
关键词: 宁海县 城乡建设 区域规划

内容

第一节 市政设施
  城市道路
  1987年,县城道路总长度19.7千米,总面积19.83万平方米,县城主要街、路44条。宽8米以上的有16条,其中东西走向的有东大街、西大街、中大街、北大街、环南西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东郊路、西郊路、滨溪路、环南东路、环南中路等10条,南北走向的有桃源南路、桃源北路、跃龙山路、塔山路、环城东路、车站路等6条,总计长度13570米。主要几条街、路为砼或沥青路面,其他多数街、路为泥沙结石路面,最宽街路为20米。
  2008年,县城道路总长度242千米,总面积353万平方米,县城宽8米以上的道路有100余条,道路都为砼或沥青砼路面。城区主干道路有桃源路、兴宁路、科园路、兴海路、科技大道、金水路、时代大道、中山路、人民大道、徐霞客大道等10条,呈“四纵六横”格局分布。
  桃源路 北起兴宁北路口,南至跃龙大桥,全长8430米,分为三段:桃源北路(兴宁北路至桃源环岛),长5200米,宽60米,其中隔离带宽4米,主车道各宽11米,非机动车道各宽7米,绿化带各宽7米,人行道各宽2.5米;有4座公路桥,路面材料为砼,1996年2月始建,1997年2月竣工。桃源中路(桃源环岛至人民大道),长1400米,宽60米,其中中间隔颜公河14米,中山桥、正学桥横跨过河,主车道各宽7.5米,路面材料为砼、沥青砼。该路建成于1998年。桃源南路(人民大道至跃龙大桥),由原颜公河路、桃源路连接改名而成,长1830米,道路宽12米至18米,为混合车道,路面材料为砼,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
  兴宁路 北起梅林南路,南至徐霞客大道,全长8880米,路面材料为砼,分为三段:兴宁北路(梅林南路至时代大道),长5800米,宽60米,其中主车道宽15米,非机动车道宽各7米,绿化隔离带中间宽2米,两边各宽10.5米,人行道各宽4米,2003年5月建成。兴宁中路(时代大道至兴宁环岛),长1090米,宽24米,其中主车道宽14米,非机动车道各宽2.5米,人行道各宽2.5米。兴宁南路(兴宁环岛至徐霞客大道),由原车站路、小北门路、西山巷、菜市巷路拆建拓宽连接改名而成,分别建成于1989年、1994年和1996年。合计长1990米,宽24米,2004年拆除了绿化隔离带,现主车道宽14米,非机动车道各宽3米,人行道各宽2米,路面材料为砼。
  科园路 北起兴海北路,南至回竹路,是科技园区南北大通道,长3490米,宽36米,其中主车道宽15米,非机动车道各宽5米,绿化隔离带各宽2米,人行道各宽3.5米,路面材料为砼,建成于2007年。
  兴海路 北起梅丹线公路,南至跃龙山桥,全长11374米,宽40米,其中主车道宽15米,两条绿化隔离带各宽3米,人行道各宽4.5米,非机动车道各宽5米。路面材料为砼、沥青砼。分为兴海北路(梅丹线至回竹路,长4800米)、兴海中路(回竹路至人民大道,长4386米)、兴海南路(人民大道至跃龙山桥,长2188米)三段。于2004年始建,2006年10月全线竣工。
  科技大道 东起兴海北路,西至桃源北路,是科技园区东西大通道,长1475米,宽54米,其中主车道宽16米,非机动车道各宽5.5米,绿化隔离带中间宽12米,两边各宽3米,人行道各宽4.5米,路面材料为砼、沥青砼,建成于2000年。
  金水路 东起兴海北路,西至金英路,全长3081米,路面材料为砼、沥青砼。分为三段:金水东路(兴海北路至桃源北路),长656米,宽36米,其中主车道宽15米,绿化隔离带各宽2米,非机动车道各宽5米,人行道各宽3.5米,2007年建成。金水中路(桃源北路至兴宁北路),长1645米,宽36米,其中主车道宽15米,金水西路(兴宁北路至金英路),长780米,宽25~36米,其中主车道宽16米,2003年建成。
  时代大道 东起兴海中路,西至兴宁北路,全长2573米,路面材料为砼、沥青砼,分为两段:时代大道东段(兴海中路至桃源北路),长973米,宽63米,其中主车道宽16米,绿化隔离带各14米,非机动车道宽各4.5米,人行道宽各5米,于2007年建成。时代大道西段(桃源北路至兴宁北路),长1600米,宽70米;其中主车道宽24米,绿化隔离带宽各14米,非机动车道宽各4米,人行道宽各5米,2001年建成。
  中山路 东起华山南路,西至外环西路,全长2590米,路面材料为砼。分为三段:中山东路(华山南路至中山桥),长743米,宽36米,其中主车道宽16米,绿化隔离带宽各1米,非机动车道宽各5米,人行道宽各4米,1999年建成。中山中路(中山桥至兴宁中路),长937米,宽36米,其中主车道宽16米,绿化隔离带宽各1米,非机动车道宽各5米,人行道宽各4米,1996年建成。中山西路(兴宁中路至外环西路),长910米,宽28米,其中主车道宽10米,绿化隔离带宽各1米,非机动车道宽各5米,人行道宽各3米,2000年建成。
  人民大道 东起兴海南路、西至兴宁环岛,长1840米,宽50米,其中主车道宽16米,绿化隔离带宽各3米,非机动车道宽各7.5米,人行道宽各6.5米。路面材料为砼、沥青砼。西段1594米工程于1993年年底开工,1996年竣工,东段246米工程于2003年5月开工,2004年3月竣工。
  徐霞客大道东起跃龙大桥北端,西至范家桥北端,由原滨溪路拓宽改建而成,长1650米,宽43.5米,其中主车道宽15米,为沥青砼路面。绿化景观带宽25米,人行道宽3.5米。2000年9月开工,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于2002年年初竣工,二期工程于2004年6月竣工。
  桥梁涵洞
  南门大桥(又称跃龙大桥) 位于桃源南路南端,跨越洋溪。清道光十三年(1833),此处建有石板桥,分19孔,每孔铺石板5块,宽2.3米,全长63米,高1.5米,取名镇宁桥,20世纪90年代遭毁。1965年,在石板桥东侧新建轻轨连续桁架桥,6孔,单孔跨径20米,长130米,宽3.2米,桥高7.1米,水泥预制板桥面,仅供行人和手拉车通过,俗称南门铁桥。1988年,被“7·30”特大洪水冲毁。1989年6月在原址重建钢筋混凝土轻型钢架拱桥,3孔,单孔跨径45米,灌注桩浆砌料石墩台,预制微弯板、现浇混凝土填平层和铺装层桥面,全长159米,宽12.5米,净高8.6米,1990年4月竣工。造价163.07万元,其中香港实业家包玉刚捐资港币100万元。2002年,拆除钢筋混凝土栏杆,安装花岗岩栏杆,并对全桥侧面进行喷涂。2008年,对桥梁主拱肋、上弦杆、实腹段、横梁、桥墩、桥面和伸缩缝进行加固维修。
  范家桥 位于西郊路西端,跨越洋溪。原为39孔条石平板桥,长146米,宽1.5米。1984年改建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漫水桥。1988年被“7·30”特大洪水冲毁。1994年10月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桩柱式墩台,13孔,单孔跨径8米,全长106米,桥面净宽7米。2004年年底,对桥面铺装层进行维修,并拆除桥面两侧钢筋混凝土栏杆,改装成青石栏杆,桥上安装路灯。
  跃龙山桥 位于兴海南路南端,跨越洋溪,桥梁全长121.2米,桥面宽10米,高8米,5孔,单孔跨径20米。上部为空腹式双曲拱,重力式墩台。桥面两侧有水泥预制栏杆,高1.5米。1978年9月竣工,为宁海化肥厂配套工程。2006年鉴定为危桥,2008年拆除。新桥在旧址重建。新设计的跃龙山桥采用40米+60米+40米三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梁总长151米,桥面宽4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5米、两侧绿化带各宽3米、非机动车道各宽5米、人行道各宽4.5米。重力式混凝土墩台,梁底标高不低于19.9米,按50年一遇洪水位设计。桥面采用金属栏杆。大桥分两期施工。一期工程已于2008年动工。
  时代大道颜公河大桥 位于时代大道与颜公河交会处。全长32米,宽70米,与道路同宽。采用两跨16米简支梁形式,分为五座单独桥梁,为一柱一桩〓〓120灌注桩,工程桩数量为每排13根,共39根。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均为单独一座桥梁,快车道和慢车道之间采用花槽隔离,两快车道和北侧慢车与人行道之间采用中空。2001年8月竣工。
  兴海北路颜公河大桥 位于兴海北路与颜公河交会处。为7孔20米预应力空心板梁桥,桥梁总长144米,宽40米。上部结构采用20米跨径先张预应力空心板,下部结构主车道采用三柱式,辅车道采用二柱式,〓140灌注桩,〓120立柱。2006年7月竣工。
  基础城市照明
  城市道路照明 1986年年底,县城共有路灯680盏,其中主要几条街路装有123盏高压汞灯,滨溪路装有10盏白兰花灯,其余的街路都装白炽灯。路灯控制采用分路段集中统一的手动控制。
  1992—1997年,路灯数量增至3458盏。灯架从原挑臂长度1.2米的换成3.5米大刀片灯架,并配用铝翻砂成型带反光板灯罩,光源电器换成250瓦高压钠灯。路灯控制从手动控制改成了定时自动控制。城区路灯管辖范围为3.5平方千米。
  1998—2002年,路灯数量增至5859盏,其中有高压汞灯960盏、节能灯650盏、高压钠灯4249盏。另有15米高杆灯8盏,25米高杆灯2盏。部分新建的道路安置落地铁杆灯。新建道路路灯电源线铺设地下电缆。路灯控制从定时自动控制改成光电自动控制。
  2008年,城区共有路灯14266盏,其中有高压钠灯6170盏、高压汞灯1610盏、金卤灯150盏、节能灯880盏、泛光灯和庭院灯5450盏。埋设路灯地下管线电缆31.2千米。城区路灯管辖范围扩大到26.1平方千米。新城区路灯普遍使用落地铁杆灯具和电缆埋地铺设。路灯控制从光电控制改成电脑控制,并设立监控中心,24小时值班,并可直接启动、关闭和进行技术数据检测。
  城市景观照明 徐霞客大道和跃龙大桥暨大溪两岸的景观灯工程,共投资680万元,于2002年7月完工。安装庭院灯、泛光灯、紧闭铝铸三防景观灯、桥面道路路灯、半圆金属地球灯、侧射壁灯、小埋地灯、反投草坪灯、大埋地灯、桥栏杆三防双管荧光灯、墙角地脚灯、黑珍珠草坪灯、倒四角10米路灯,共计安装各种灯具1964套;安装LED变色光带2850米。
  柔石公园景观灯工程,投资480万元,于2003年5月完工。共计安装各种灯具540套,另又安装探照灯6套、艺术光柱6套、新型光柱10套。
  飞凤山公园景观灯工程,投资198万元,于2003年4月完工。共计安装各种灯具497套,安装变色蛇形管彩灯3686米。
  跃龙山公园文峰塔景观灯工程,投资58万元,于2003年4月完工。安装了长空利剑探照灯4套,泛光金卤灯、投光钠灯、泛光灯合计113套,魔幻光柱灯16套,48头礼花灯5套。
  桃源中路颜公河景观灯工程,投资185万元,于2003年4月完工。安装了LED彩带变色桥16套,桥护栏泛光灯48套,双叉道路灯48套,庭院灯68套,25米高杆灯4套。
  徐霞客公园次入口景观灯工程,投资60余万元,于2007年11月竣工。安装庭院灯95套、变色光柱4套,LED变色地灯44套。
  城市住宅小区公共照明 2005年至2008年年底,在杨柳小区、华山花园、正学公寓、华庭家园、阳光小区、兴海家园、霞景水岸、金泰小区、枫景园小区、天景园小区、北斗星辰小区,共计安装庭院式路灯880余盏。小区公共照明与城市道路照明联网,统一由电力公司路灯所管理。
  城市防洪
  南门大溪防洪工程 于1985年10月中旬动工。1986年筑成北岸防洪堤,全长2035米,堤坝高3.5米~4米,两侧均为干砌块石,中填砂卵石,坝顶以混凝土压顶,厚30厘米;并建城南排洪涵洞1座。1987年筑成南岸防洪堤,全长2277米,堤顶以混凝土压顶,厚30厘米。该工程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1992年10月开始,对南门大溪防洪工程进行综合治理,对溪道进行疏浚清淤,加高了部分地段防洪坝。1999年11月开始,对大溪南北两岸堤坝进行全面加高加固,该工程于2001年6月完工。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2003年2月完成南门大溪中段5道拦水堰坝工程,拦蓄长度900米,拦蓄水深1.5米。
  城北防洪工程 位于科技园区东侧,通过沿山排洪渠道和纵向排洪渠道收集洪水,最终排入颜公河。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设计。沿山排洪渠道为明渠,全长1845米,渠道底宽3至11.5米,高为2.8米。渠道上建有12座钢筋混凝土平桥。该工程于2001年1月上旬开工,2002年1月底竣工。纵向排洪渠道为明渠,全长1553米,渠道底宽5.2米~8.8米,高为2.8米~4.4米。渠道上建有12座钢筋混凝土平桥。该工程于2001年2月上旬开工,2002年4月中旬完工。
  新兴水渠 西起兴宁北路下桥村东侧,东至颜公河,全长1337米,渠宽7至7.5米,深4米。两侧挡土墙采用浆砌块石,渠底浆砌块石基础。设有防洪工程控制闸门一座,全长23.08米,其中上游翼长5.8米,闸室岸墙长5.1米,下游翼长12.18米,上游设沉砂池,下游设消力池,底板为10厘米厚砼垫层,闸门板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水渠上有8座小桥,跨度8米,宽度依次为13米、20米、13米、40米、16米、8米、8米、8米,桥基础为浆砌片石,台身为浆砌块石,桥梁板为混凝土预制板,青石栏杆。水渠两侧即是主车道宽各8米的兴工一路。于2001年建成。
  颜公河治理 颜公河位于宁海城北平原,自南向北流经跃龙街道、桃源街道、梅林街道及桥头胡街道,于黄墩港出海。河道主流长17.5千米,干流长13.633千米,流域面积95.83平方千米。是县城北片主要行洪排水河道。从1998年建桃源中路时起,对颜公河进行分区段整治。截至2008年年底,共完成干流整治9.05千米,建成大小桥梁14座,闸门5座,拦水闸门3座。
  坑龙王排洪渠道 位于宁海城区坑龙王村东南,明渠,浆砌块石,渠道长1315米,宽7.5米~13.5米,深3米,有16米长的桥梁1座,小桥3座,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工程投资额1100万元,2005年1月开工,2006年5月竣工。
  坦坑村渠道 位于宁海城区坦坑村,明渠,浆砌块石,渠道长224米,宽8米,深3米,有小桥3座。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工程投资额170万元,2007年10月开工,2009年竣工。
  第二节 公用设施
  环境卫生设施
  生活垃圾中转站 1987年前,原城关镇设置32处生活垃圾中转场,露天且简。1988年在东门口、南门、北斗路征地849.2平方米,建3处中转站共677.87平方米。1989年北斗路中转
  站从139.4平方米扩大到340平方米。1990年围砌东门口、南门中转站围墙,新建西门中转站。1993年改西门中转站为室内中转,改变了县内长期以来垃圾中转站在室外操作历史。1994年投资60万元,在靖海路建设了第一个多功能室内中转站,后又投资71万元,配备了压缩机械。此后,继续投资928万元在城区建成了宁昌路、怡惠路、银河路等7处垃圾中转站,占地面积3049平方米,建筑面积1608平方米。
  生活垃圾填埋场 1986年投资6.6万元,在白峤岭头北侧征地46.8亩,建生活垃圾填埋场。1995年在原处征地5亩,扩大堆场,2001年11月封闭终止。共运行15年,填埋垃圾40万余吨。
  2001年5月,离县城6千米的白峤岭外埠头的生活废弃物处理场正式破土动工。设计总库容480万立方米,占地总面积30公顷。一期占地10.8公顷,库容120万立方米。主要设施有垃圾坝、截洪沟、排水沟、盲沟、石笼、监测井、场内道路、污水处理塘、水泵房、地磅房和管理房。2002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土建投资746万元。
  2004年12月,生活废弃物处理场渗沥液处理工程开工。设计污水处理量每日288吨,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工艺流程采用微生态技术。于2006年4月投入试运行,2007年1月交工验收。工程投资400万元。
  建筑渣土堆放场 地址白峤岭头南侧,1993年投资140万元,征用山坡20余公顷作渣土堆场,每年倾倒渣土2万余吨,至2008年已堆建筑渣土30万余立方米。
  燃气设施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1991年4月,位于桃源中路华山村县首座液化石油气储配站交付使用。占地8.83亩,储罐容积300立方米,采用单位集资与财政借贷相结合的方法筹资。2003年,因县城规划调整,该站搬迁至城西山河岭重建,储罐容积220立方米。截至2008年,全县有液化石油气储配站8座,储罐容积1325立方米,全年可中转液化石油气11780吨以上。
  管道燃气设施 2006年6月《宁海县城市燃气专项规划》通过,确定县城气源以管输天然气为主。2007年,由宁海县金桥管道燃气发展有限公司承建的占地面积38.21亩的大金气源站通过竣工验收,城区铺设21千米的燃气主干管。兴海家园、枫景园和霞景水岸3个小区,近900户居民使用了管道燃气。2008年,又铺设15.3千米燃气管网,向6000户居民供气。
  地下通信管道
  2003年,全长5.8千米,11孔,5家通信和广电公司共同使用的兴宁北路综合通信管道工程通过验收。2005年8月县政府作出规定,并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了浙江省邮电建设工程局为宁海城区地下信息管道集约化建设的承建单位。从此,城区的地下信息管道与城市道路建设同步进行,避免和减少了道路开挖。截至2008年,分别在兴宁北路、科技园区规划二路、甬临线黄坛段、兴海路、外环路、中山西路和物流中心一期等地铺设地下信息管道42.6千米(折合325.3孔千米)。
  第三节 公共建筑
  行政、司法机关用房
  1986年年底,县政府及直属各机关和城关镇政府的办公用房建筑面积共计4.44万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部分机关先后选址新建办公大楼。1997年,人民路高18层的外经贸局大楼建成,该楼顶还安装四面都有钟面的钟楼,是当时县城最高建筑。2000年6月,地处人民路75号的城关镇政府新大院建成。县前街18号县府大院内相继拆掉了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新建了框架结构、高4~6层的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和纪委机关办公大楼。进入21世纪,行政中心规划在城北竹口组团中,沿桃源北路东侧陆续建造了公安大楼、财税大楼、消防大楼、广电大楼等。2008年年底,县城主要机关办公用房建筑面积共计24.83万平方米。
  学校教育用房
  1986年年底,县城学校教育用房建筑面积4.48万平方米。县城共有各类学校11所,其中中学3所,小学4所,教师进修学校、技工学校、卫生学校、职业高中各1所。
  2008年年底,县城学校教育用房建筑面积48.57万平方米。有各类学校31所,其中中学15所,小学11所,教育中心(内设教师进修学校、技工学校和电视大学)、高级职业技校、城关社区教育学院、老年大学、宁海机电学院各1所。各学校建筑风格各具特色,配套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
  宁海中学 1998年8月从桃源南路迁入学勉路。校园占地221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科技楼、综合电教楼、700个座位的多功能报告厅、2500个座位的体育馆、4000多平方米的艺术馆、藏书15万册的图书馆、省Ⅰ类标准的理化生实验楼、多媒体教室以及足球场和环形塑胶跑道在内的田径场等。桃源南路原旧址新办了跃龙中学。
  致远外国语学校 地处城南大溪南岸,占地6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于1999年7月建成。主要建筑有多媒体教室、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楼、微机室、语音室和宾馆式的学生宿舍等。
  实验小学 地处城北路,占地22.23亩,1993年8月建成,建筑面积10755平方米,内设35个教室、1个222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及各种配套的教育用房,建有环形塑胶跑道在内的8000平方米的田径场。
  宁海机电学院 地处檀树路,占地150亩,2005年12月开工,一期工程于2007年8月竣工,建筑面积26802平方米。二期工程于2008年11月开工,定于2009年6月竣工,建筑面积7987平方米。该校主要建筑包括实验培训大楼、学生宿舍楼、图书馆、体育场、食堂、配电房和实习工厂等。
  金融与商业用房
  1986年年底,县城金融与商业用房建筑面积共计16.67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中大街和桃源南路两侧,其中较突出的建筑有百货大楼、五金交电大楼、北湖饭店、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人民银行、糖烟酒大厦、水产大楼、桃源楼、供销大楼和工业大厦等,层高大都是5~6层,县城最高的建筑是坐落桃源桥的8层糖烟酒大厦。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县城区域面积扩大,新的金融与商业用房向北面迁建,主要建造在人民路、中山路、兴宁路、北斗北路、气象北路和桃源中路。1994年竣工的宁海大厦商城,建筑面积9705平万米,是县城建设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商场。1996年竣工的跃龙菜市场,中间是二层商场,建筑面积25460平方米,南、西、北三面是4~5层的沿街商住房。1997年建成的中国银行宁海支行大楼,高10层,建筑面积4944平方米,为当时县城金融机构的最高建筑。2001年竣工的开元新世纪大酒店,高17层,建筑面积30426平方米,为县城规模最大的酒店。2003年建成的徐霞客大道北侧商业用房,采用仿古建筑风格,青砖灰瓦马头墙,高3~5层,总建筑面积27050平方米。其中兴宁南路西侧建筑面积13900平方米,为酒店、娱乐、休闲用途;兴宁南路东侧建筑面积13150平方米,为商住综合、文化展览用房。2006年建成的龙珠大厦商城,为商住综合建筑,1~3层商场,建筑面积26876平方米;4~30层住宅,建筑面积58746平方米。商业用房除单位建设外,居民临街房屋大都建造为底层商用,二层以上为住宅。2008年,县城主要金融与商业用房建筑面积共计40.71万平方米。
  交通用房
  县汽车客运总站 位于兴宁中路129号,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其中车站广场和停车场面积1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89平方米,其中主站房2972平方米,为框架结构,内设候车大厅、售票厅、行李托运厅;5层综合楼1517平方米,为框混结构,内设办公室、餐厅、商店。1995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
  汽车客运东站 位于正学东路与华山南路的交接处,占地面积31267平方米,建有站务用房168平方米,停车棚300平方米,其他棚屋384平方米,室外混凝土停车场4670平方米。2001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
  汽车客运西站 位于山河路东、车河路南侧。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混凝土场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有停车棚896平方米;办公及商业用房384平方米,于2000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
  文化、体育用房
  1986年年底,县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有新华书店、剧院、电影院、工人文化宫、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站、电视转播台、游乐场和灯光篮球场等;共计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县城新建的主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有新华书店、越剧团暨小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潘天寿艺术中心、十里红妆民俗馆、广播电视大楼和体育中心(含体育馆、游泳馆、有环形塑胶跑道和足球场等标准田径场)。截至2008年,共计建筑面积4.48万平方米。
  医疗、卫生、福利等用房
  1986年年底,县城有人民医院、城关医院、妇幼保健所、中医院和卫生防疫站等医疗卫生机构用房,建筑面积共计2.98万平方米。
  20世纪90年代至2007年年底,上述这些医疗卫生机构的规模都得到了扩大。其中人民医院改名为第一医院,于1998年从桃源南路迁址桃源中路,新址占地95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是旧址的4倍左右。城关医院于1999年从西大街迁进桃源南路原人民医院旧址,并对原院房进行了翻新扩建,建筑面积达10200平方米;西大街旧址仍为城关医院分院。卫生防疫站改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址至塔山路,1988年之后,先后扩建了办公楼,建筑面积3816平方米。县妇幼保健所于1994年从环南东路迁址于兴宁中路,分两次进行扩建,至2003年,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并更名为县妇幼保健院。
  地处桃源街道的冠庄医院,占地1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2003年11月建成。地处松竹路的天童骨伤医院,占地2.4亩,建筑面积2396平方米,1994年建成,2005年进行扩建。2008年,县城主要医疗、卫生用房建筑面积共计8.51万平方米。
  福利院 进入20世纪90年代,县城开始新建福利院。截至2008年,县城福利院建筑面积有19430平方米。其中闻裕顺福利院建筑面积2230平方米,社会综合福利院建筑面积17204平方米。
  殡仪馆1989年,在城关白峤岭脚建仅供守灵、悼念之用的殡仪馆,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2001年8月停用。2000年,在前黄村西南侧新建县殡仪馆,占地35466平方米,建筑面积5623平方米,由悼念厅、火化炉、休息室、行政楼、停车场等组成,2001年8月建成使用。
  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位于兴海南路,占地35亩,建筑面积18500平方米,5幢,3至7层,有培训大楼、康复中心、门诊、住院和辅助器械供应楼等建筑,于2007年8月竣工。
  第四节 园林绿化
  公园、广场
  跃龙山公园 位于县城东南跃龙山,依自然山景逐年修建而成。山顶有明万历十年(1582)所建的文峰塔,1984年在塔西千丈岩畔新建望溪亭,1987年,又在塔旁修建碑亭。1962年,原将军庙所在的山谷被拦蓄水,形成人工湖,名为将军湖。1982年在湖畔建凉亭,筑假山、砌花坛。1987年,在湖畔开辟娱乐场所,添置供游人休息的座椅,修铺鹅卵石林间小道1500余米。1994年,增设水上脚踏船、电动小火车、空中飞椅等儿童游乐设备,儿童乐园初步形成。是年还建成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中老年活动楼。1996年利用闲置的人防坑道150米,开辟为游乐宫。1972年在将军湖南山坡建成的宁海县革命烈士陵园,于2002年迁出公园,重建于跃龙山北坡。2004年在将军湖东面山岙里搭建露天舞池,为中老年人提供健身场地。1993年7月起,公园实行门票管理。2004年年底取消收费。公园基本保持原生态状况。
  正学公园 位于正学东路与天平路交会处。总占地75亩,分广场、绿地、人工湖、活动中心和茶艺馆5个部分。园湖13.5亩,建有亭台,栽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湖畔排洪渠上有两座半月形石拱桥。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910平方米,茶艺馆建筑面积918平方米。主入口长壁上有方孝孺生平事迹的浮雕,园中花坛安装指针式时钟。于2001年8月动工,2002年9月竣工。总投资1500万元。
  飞凤山公园 位于县城南门外龙头山,东与跃龙山相望,北临洋溪,依山傍水而建,占地84亩。于2004年5月竣工。公园建有于飞阁、临碧榭、揽月亭、怡绿苑和茶楼。于飞阁共三层半,高20米,建筑面积730平方米。明清风格茶楼建筑面积1172平方米。2007年,又完成3500平方米的水体绿化工程。
  徐霞客公园东入口广场 位于县城西面崇寺山东麓,清泉路西尽端,占地22亩,2006年11月开工,2007年10月竣工。广场建有花坛、树池、门房、亭台和景观长廊,辟有停车场2450平方米,配套建设环山景观道路1.4万平方米。
  徐霞客大道景观带 位于县城南面,洋溪北岸,与徐霞客大道同步建设。全长1600米,宽27米,草坪面积3.2万平方米,草花面积1000平方米,有银杏、柿树、榆树、香樟、沙朴、冬青、桂花等乔木700余株,灌木1.1万余株。自东至西,立有《徐霞客游记》开篇、中年徐霞客与书童、老年徐霞客3座石雕。景观带内建有旱地喷水池、亭廊、城墙城门、小桥,设有石碾、石柱脚等小品,临溪岸边建有半圆形亲水眺台。路灯、地灯、景观灯设置齐全。东北面是“十里红妆”民俗博物馆及占地5300平方米的广场。工程分两期,一期于2000年9月开工,2002年年初竣工,二期于2004年6月竣工。次年获宁波市“茶花杯”园林绿化优质奖。
  潘天寿广场位于北斗北路东侧,正学路南侧,天寿路贯穿其中。占地70亩,其中绿化21亩,房屋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广场分3期建设,1996年8月开工,2001年5月全部竣工。广场中心区为潘天寿先生铜质塑像,两旁为休闲长廊;东区是竹林绿篱;南区为绿化区,有大草坪、花木,两个复式喷水池;西区有观湖、小桥、凉亭、书画室、办公楼等建筑,设有小径、石桌、石凳;北区是大型文化广场、舞台、盆景园和青少年宫建筑。1999年被评为宁波市十佳文化广场。
  柔石公园 位于桃源北路西侧,金水路南侧,占地250亩。2001年11月动工,2002年10月竣工。园内分为主入口广场、柔石文化纪念、少儿童趣、水上休闲、大草坪及沿河生态六大景区。建有瀑布、喷水池、拱桥、凉棚、茶楼、柔石塑像、景观建筑等。
  城市道路绿化 1987年,县城主要道路两侧有行道树2800余株,树种以法国梧桐为主,间有广玉兰、柏树、马褂木等树木。1994年后,新植行道树以香樟为主,亦有杜英,在道路隔离带内多种植小叶女贞、黄杨等灌木。人民大道、兴宁北路、桃源中路、兴海路、科技大道隔离带还种香樟。桃源中路颜公河两侧堤岸种植云南黄馨,倒挂在堤壁,形成垂直绿化。2000年,县城有行道树10400余株,2007年年底,增至18600余株。每年都对行道树进行修整、补植。1994年西大街西首建成3088平方米的街心绿地,同年底又在兴宁中路与中山西路交会处建成绿地1700平方米兴宁环岛,立有不锈钢制作的双鹤雕塑。而后,陆续在主要道路交汇处建成桃源大环岛、东门街心花坛、山河绿岛、科技大道绿岛,截至2008年,街头绿岛面积达3.9万平方米。
  1998年始,在人民大道、桃源中路和兴宁路等主要道路绿化带和环岛绿地内栽种和摆放花草,年轮换3~6次,是年栽、摆花草0.5万盆。2001年增至9.8万盆。2002年,桃源中路南北两端设置大型钢制花架,一次可摆花2万盆。2005年,城区种植和摆放鲜花40万盆。2008年城区种植和摆放鲜花30万盆。
  城市居住区绿化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县城居民住宅绿化以天井栽树、阳台摆花为主。1997年新建的园丁小区,在幢与幢之间开辟绿地,内植各式花卉灌木。2000年后,新建住宅区绿地率规划要求达30%以上。绿化建设具有园林风景格调,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之假山、小桥流水等景观。2004年建设的华庭家园小区荣获宁波市四星级园林式居住区称号。2005年建设的龙珠大厦在商场屋顶建设屋顶绿地。截至2008年年底,县城居住区绿地面积达27.7万平方米。
  单位庭院绿化 1996年前,各单位围墙内种树木,建花坛。1997年,开展破墙透绿工程,当年拆除11家单位350米长度的实心围墙,改为栅栏式通透围墙,使院内的绿地与街道绿化成一体,美化了城区环境。之后,单位庭院绿化园林化,花卉盆景摆进了大堂、办公室。2007年要求工业企业绿地率不低于20%,行政单位绿地率不低于35%,其他单位绿地率不低于30%。
  生态林 2002年2月至2003年5月,在兴宁北路以东,桃源北路以西,金水路以北6000亩区域种植了香樟、杜英、黄山栾树、乐昌含笑、桂花等80余种树种,共107万株树木,绿化面积达4200亩。成为集苗圃、营林生产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生态公益林基地。由宁海县园林绿化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出资建设,土地向所在地村民租用。2005年至2007年年底,为县内绿化无偿提供苗木14.62万株,2008年又向各镇乡无偿提供苗木5万余株。
  第五节 水网建设
  1978年,宁海县自来水厂成立,有职工14人,管理第一水厂的生产经营。1996年6月,宁海县自来水厂变更为宁海县自来水有限公司,隶属于县建设局。负责第一水厂、第二水厂的生产经营活动,有职工104人。2006年6月,在宁海县自来水有限公司和宁海县兴海自来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宁海县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是县域范围内的制水、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参股、经营以及供水行业的管理。2008年年底,有职工360余人。
  第一水厂 位于宁海县城西郊范家桥北端,1975年动工,1979年1月通过竣工验收,建设规模日供水能力2500吨,以洋溪为水源,采用大口井取水。厂区占地6.84亩,建筑面积1804平方米。在跃龙山顶建480立方米蓄水池一处。1986年扩建,日供水能力提高到12500吨/日。1991年,又新建集水井1座,直径5米,深7米,用于防汛期间的供水服务。1992年年底,扩建改造至2万吨/日的供水能力。第二水厂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后,第一水厂作为备用水厂。
  第二水厂 位于县城山河村东北侧,以黄坛水库为水源,总占地73.4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日供水能力5万吨,用地47.5亩,总投资3838万元。1994年10月开工,1995年11月竣工同时向城关地区供水。二期工程供水能力为10万吨/日,于2005年5月竣工投产。供水区域包括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四个街道。
  第二水厂引水专管 1994年,铺设一条从山河岭二级水电站至第二水厂的钢筋砼引水渠道,全长870米。2002年年底,专门铺设黄坛水库引水专管工程,全长8.3千米,投资3610万元,全线明渠进行钢管铺设,隧洞进行衬砌改造,改无压自流为全封闭的有压管道和隧洞。2006年,对封闭的引水隧洞进行改造,在隧洞内铺设钢管。
  一户一表和低压区改造 为解决一表多户及老城区供水压力过低问题,县城一户一表和低压区改造从2002年10月起在松竹新村率先开展,之后以每年3000户的速度陆续在上隍畈、崇寺山、车河路、淮河路、平海路、望海路、园丁路、将军路、县后巷等路段和应家山村、杏蒋村等城中村进行改造,城区总表数从2002年年底的1.45万户增加到2008年的5.35万户。
  县城输配水管网建设 1987年年底,城区输配水管网总长度达19千米,输配水管网最大口径为DN400,大部分为DN100~150,管网材质大部分选用水泥管,部分为铸铁管。1997年年底管网总长度达219.4千米,输配水管网最大口径为DN1400,管材多选用钢管、PE管等。2006年,DN800、DN1000的输配水干管铺设到梅林和桥头胡街道,2008年年底,城区管网总长度589.4千米,城区环状供水管网初步形成。
  城北污水处理厂 位于桥头胡街道尤家村旁,设计总处理规模12万吨/日,总用地153亩。一期工程污水处理规模3万吨/日,用地89.6亩,2002年12月开始筹建,2004年12月竣工投入运行。采用SBR工艺,实时监测自控设施,处理后的出厂水达到城镇二级污水厂的一级排放标准。主要服务范围为新老城区、科技园区、梅林街道、桥头胡街道等颜公河流域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配套建设DN1200~DN1600毫米污水收集干管5.4千米,使现有城区50%的污水被纳污处理。2008年,污水处理总量为1150万吨,污泥处理4945吨,粪便处理6024吨。二期处理规模3万吨/日,2008年完成主体工程。
  排水管网 1987年,县城排水管道长度9千米,1997年延伸至88千米,雨水和污水没有分流。2001年,排水管道开始实行雨污分流建设,2003年,县城排水管道长度287千米,其中排污水管道长度35千米。2008年,县城排水管道长度392千米,其中排污水管道长度73千米。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