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432
颗粒名称: 第六编 交通
分类号: F426.9
页数: 36
页码: 227-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历史上交通不便,但现已构建起现代化公路交通网,实现县城至各镇乡半小时通达。水路交通和铁路建设也取得显著进展,万吨级码头和甬台温铁路的建成解决了宁海交通和物流难题。
关键词: 宁海县 交通设施 水路交通

内容

本编目录
  第一章 基础设施/229
  第一节 公路/229
  第二节 铁路/245
  第三节 水路/247
  第二章 交通运输/251
  第一节 运输工具/251
  第二节 运输企业/252
  第三节 陆路运输/255
  第四节 水路运输/257
  第三章 交通管理/258
  第一节 路政管理/258
  第二节 运政管理/258
  第三节 港航管理/260
  第四节 稽征管理/262
  第五节 养护管理/262
  宁海地处山陬海隅,交通不便。向有“西部山岭崎岖,行旅有虞,东南沿海,河港纵横,道路迂曲,雨天举步维艰”之说。当今宁海交通,外连国道、省道,内接镇乡村及工农业园区。构建成“一环八射三纵七连”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实现了以县城至各镇乡半小时通达的目标。水路交通,汽轮渡替代摇橹摆渡,万吨级码头频繁接纳巨轮停泊装卸、货物周转,钢质货轮往返于国内航线;甬台温铁路的建成,填补了宁海无铁路的空白。交通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解决了千百年来宁海人“行路难、物流更难”的问题。
  第一章 基础设施
  第一节 公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宁海的公路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70—80年代重点建设山区公路,1986年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457.07千米,实现了乡乡通公路;90年代突出扶贫公路建设,2000年年底公路总里程957.40千米,实现了全县行政村村村通公路;2001—2006年新农村公路建设,新建公路220千米,改建公路375千米,实现了村村通等级公路及砼路面的目标。
  2008年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501千米,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千米77.73千米;公路桥梁489座计长1672.68延米;公路隧道7座12道计长9875.330米;城区有站房的车站4个,公共汽车停靠站328个,各镇乡设立客运场站15个、港湾式停车站608个,货运车站51个。
  国道路线
  沈阳至海口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1996年立项时,称同三高速,即黑龙江大同至海南三亚。)G15系1988年交通部规划的“两纵两横”四条国道主干线之一,起自辽宁省沈阳市,经大连、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福州、广州、湛江至海南省海口市。其中,宁波市境内段起自杭州湾跨海大桥北端,止于宁海麻岙岭,长207.39千米。交通部于1996年11月13日批准立项,分期分段施工。
  沈海高速公路宁海段 北起西店箬帽岭,经西店镇、梅林街道、桃源街道、跃龙街道、黄坛镇、前童镇、岔路镇,南至桑洲镇麻岙岭新屋,长50.92千米,为双向四车道、全封闭、全立交的沿海国道主干线。工程分冠庄至新屋、西店箬帽岭至冠庄两段,总投资24亿元,于1998年10月1日按山岭重丘高速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由土建工程、交通安全设施、收费监控系统、隧道机电系统等组成。全段有沥青混凝土路面50.92千米,互通立交桥3座,桥梁99座计长5252.3延米,隧道4座8幅计长6163.8米,涵洞154道。沿途设宁海北(西店)、宁海、宁海南(岔路)3个收费站、梅林服务区和隧道管理所。2001年12月初竣工,16日全段通车。
  省道
  2008年年底,县境内有省道3条,总里程154.61千米。按公路等级分:一级公路60.96千米,二级公路23.45千米,三级公路40.7千米,四级公路29.5千米。按路面类型分:沥青混凝土路面44.12千米,水泥混凝土路面103.64千米,沥青简易铺装路面6.85千米。桥梁67座计长2594.8延米。
  S214甬临线宁海段 甬临线起自宁波,经鄞州、奉化、宁海至临海,是宁波通往浙西南、江西和福建两省的主干线,1989年全国公路普查时称34省道,2001年全国公路普查时改称214省道。宁海境内西店至麻岙岭段,长56.69千米。1987年铺设沥青路面50.77千米、水泥混凝土与块石路面6.71千米。1993年始,再次改造油路路面38.88千米。甬临线一级公路改造工程,是199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批、也是宁海县的首项“四自”(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工程。其中,桑洲岭隧道工程于1994年4月开工,1996年2月竣工,隧道长1225米,连接线长4.27米,投资3920.72万元。2001年甬台温高速公路建成后,该隧道划归甬台温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指挥部投资3185.5万元在该隧道东侧150米处新建长1385米隧道归还甬临线。西店至城区段,一级公路改造工程于1996年2月2日开工,1997年2月28日竣工,同年3月28日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长28.37千米,路基宽26.6米,中间2米绿化隔离带,设计时速80千米、路面轴载BZZ100、桥涵荷载为公路-I级,双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一级公路,投资1.85亿元;城区山河岭至黄坛杨家一级公路延伸段,长7.28千米,工程于2007年4月开工,2008年年底完工,改建桥梁5座计长225延米,新建公跨铁立交桥1座长444延米,投资1.2亿元。
  S215盛宁线宁海段 盛宁线起于鄞州盛垫,穿过象山县境,从西溪岭入宁海,经岭根陈、胡陈、力洋、茶院、路湾、亭头、白峤岭隧道至城北环岛,宁海境内段全长42.85千米。1989年公路普查时,改盛宁公路为71省道,2001年改称215省道。1991—1993年,投资247万元,实施路基拓宽与油路改建。
  西溪岭至路湾段 长28.40千米。2006年3月,投资2891.72万元,拓宽路基,修复重建桥梁湾,改建油路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12月底改建工程完工。
  路湾至城北环岛段 起自路湾,经亭头、白峤、白峤岭隧道至城北环岛(甬临线K69+050处),长14.24千米。1998年宁波市计委立项批准将该段改建为一级公路,4月28日一期开工建设白峤岭隧道及连接线工程,二期工程于2000年4月开工,2003年10月全线竣工。
  S311象西线宁海段 东起象山县丹城,入境宁海,经大佳何、桥头胡、梅林、深甽、上湖、马岙松木岭,西至新昌县西山,宁海境内段长57.47千米。1958年动工,分井栏至桥头胡、桥头胡至梅林、梅林至深甽、深甽至上湖、上湖至马岙松木岭5段修建。1983年12月全线贯通,为砂石路面公路。1989年公路普查时称38省道,2001年后改称311省道。1995年8月至1997年12月,将长1千米的大佳何段砂石路面,铺设成沥青简易铺装路面;将上湖至松木岭段长17.60千米的砂石路面,铺设成沥青简易铺装路面;将桥头胡穿村西段、梅林穿村段长1.22千米的砂石路面,铺设成水泥混凝土路面。1998年,改建大佳何镇双港路段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改建桥头胡穿村东段长0.77千米砂石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99年,改建桥头胡至梅林5.07千米路段。桥头胡、梅林两穿镇段按城市次干路面三级标准设计,其余按二级标准设计。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两侧各设2米宽绿化带,涵洞16道,设计时速80千米。同年12月,梅林至西吕段划归县道梅茶线。
  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对象西线K45+082至K46+189段、大佳何穿村1.11千米段,按山岭重丘二级、城市道路三级技术标准测设施工,由沥青路面改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
  大佳何井栏至梅林三军庄段 象西线一级公路改造段。为了让象山县公路与高速公路相连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象西线象山丹城至梅林三军庄段,新建为国道主干线象山连接线。其宁海境内大佳何井栏至梅林三军庄(梅林新村甬临线K64+100处)段,1998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交通设施第六批“四自”工程,全长17.9千米,其中新建8千米。工程于1999年12月15日竣工验收,投资1.31亿元。
  梅林至深甽段 长12.9千米。2001年7月,经宁波市计委立项、宁波市交通委批准,投资2800万元,按二级公路标准将砂石路面改建为沥青简易铺装路面,同年12月竣工。
  深甽至松木岭段 2005—2006年,投资2200万元,改建K74+000至K87+000段、K67+150至K74+000与K87+000至K90+800段沥青简易铺装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县道
  2008年年底,全县有县道公路23条,通车里程391.49千米。按公路等级分:一级公路36.57千米,二级公路9.36千米,三级公路123.49千米,四级公路222.1千米。按路面类型分:水泥混凝土路面137.62千米,沥青混凝土路面31.22千米,沥青简易铺装路面222.65千米。内含隧道1座长385米,桥梁105座计长4075.4延米,涵洞1502道。
  奉化尚田至岭口公路(场上至岭口段) 起接奉化场上杉树岭(尚田至岭口公路K17+180处),至西店镇岭口舒村与西温线K7+880处相接,四级公路,长1.39千米。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测设,1992年1月动工修建,同年9月23日,近村路段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工程施工中止。1995年,避开泥石流地段,投资94.5万元,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技术标准重新测设施工,于1998年3月竣工。2006年,投资70万元,路基拓宽至7米,将砂石路面改建成5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冠庄至桥头胡公路(冠桥线) 起接冠庄(甬临线K65+915处),经竹口、科技园区、西洋、塘溪、上尤、陆家至桥头胡(梅茶线K3+800处),全长8千米。分冠庄至山水、山水至桥头胡两段分期测设、施工、建成。1990年、2003年将冠庄至山水、山水至桥头胡两段的砂石路面改建为沥青简易铺装路面。
  2003年,投资520万元,将冠庄至科技园区段和塘溪至西洋段改建为沥青简易铺装路面;科技园区至塘溪段和西洋至桥头胡段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陈家至桥头胡公路(陈桥线) 起自梅林上陈家,接甬临线K58+915处左弯,经下陈家、皂浦、涨家溪、潘家岙、加爵科、磨盘山、国华电厂、峡山、下蒲、上蒲、薛岙、茶场、店前王至桥头胡,相交于梅茶线K3+600处,全长29.26千米。分上陈家至皂浦、皂浦至涨家溪、涨家溪至强蛟码头、强蛟码头至峡山、峡山至薛岙、薛岙至桥头胡分段测设、施工,总投资757万元,自1971年动工修建,1999年全面竣工。2001—2006年投资1400万元,进行路面改建和部分路基扩建。将陈家至磨盘山段建成路基宽10米、混凝土结构路面宽7米、双车道三级公路;将磨盘山至国华电厂段建成路基宽9米、混凝土结构路面宽6米、双车道四级公路;将茶场至店前王段建成路基宽27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21米、四车道一级公路。
  梅林至茶院公路(梅茶线) 起自梅林(甬临线K61+380处)左转,经桥头胡、西吕、上庙、铜岭祝、道士桥、铜岭脚至茶院(盛宁线K119+000处),全长18.14千米(其中黄墩桥头至西吕0.37千米为省道311线重复线)。分梅林至桥头胡车站、桥头胡车站至西吕、西吕至上庙、上庙至道士桥、道士桥至茶院等5段,分期建成,总投资41.5万元。1999年梅林至西吕段从省道象西线划归县道。1996—1999年三年中,投资1860万元,将砂石路面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简易铺装路面。
  力洋至胡陈公路(力胡线) 起自力洋(盛宁线K117+950处),经古渡、前横、胡陈港、青珠、山头、长街至胡陈(盛宁线K107+050处),全长40.18千米。公路呈U形环抱力洋、长街两个沿海乡镇。分力洋至前横、前横至胡陈港、胡陈港至青珠农场、青珠农场至长街、长街至胡陈等5段,始建于1969年,竣工于1996年,历时27年建成。1996年,将力洋至胡陈港大坝西段和胡陈港大坝东至长街段改建为路基宽8.5米~9米、路面宽6米~7米的双车道、沥青简易铺装结构三级公路;1999年,将胡陈港大坝段改建为路面宽7米、双车道混凝土结构三级公路;2002年,总投资1200万元,将长街老车站至胡陈段改建为路基宽6.5米、路面宽5米、沥青简易铺装四级公路。
  越溪至沙柳公路(越沙线) 起自越溪乡亭头村(省道盛宁线K134+230处),过越溪大桥,经越溪、七市、一市、东岙至沙柳镇(1983年划归三门县),全长23.74千米。1969年按六级(甲)公路标准测设,分亭头至一市、一市至东岙等两段,1969年6月开工,1978年10月竣工,投资104万元。1996年,全线投资400万元,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改建砂石路面为5.5米~6米宽的沥青简易铺装路面。2006—2007年,投资792.47万元,将K11+400至K22+520长11.38千米段改建路基宽5米~6.5米、路面宽5米~6米的水泥混凝土四级公路,修建桥梁3座计长70延米、涵洞54道。
  城区至松木岭公路(城松线) 起自城区兴宁路老车站(城白线K0+500处)右转,经范家桥、草湖、黄坛水库、双桥洞隧道、榧坑、澄深、耐烦岭至松木岭(象西线K95+000处),全长44.99千米。公路位于西部山区,山岭陡峭,沟壑纵横,施工难度大。分城区至黄坛、黄坛至西溪、西溪至大平路、大平路至榧坑、榧坑至澄深、澄深至深坑岭、深坑岭至耐烦岭、耐烦岭至松木岭等8段,自1958年开始测设施工,1998年全线建成通车。
  黄坛过镇段 因修建西溪水库,原过镇段道路过于狭窄,抑制大型车辆通行。2003年7月,投资143.8万元,按山岭重丘三级公路标准测设改建,起自甬临线黄坛桥头,沿洋溪南岸大坝直上,经牛头山、黄坛水厂与城松线K9+200处相衔接,长2.26千米,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中,利用老桥1座,增设涵洞6道。
  沙地至西溪岭段 西溪水库蓄水后,原公路大部分路段和西溪桥被淹没,则城松线沙地至西溪岭段公路改线上移。按山岭重丘三级标准测设施工,起自沙地桥头南端(城松线K14+100处),跨黄坛坑(野鹤湫)溪流,绕牛屁股山腰,过水库坝顶,穿双桥洞隧道至西溪岭,与城松线K18+815处相衔接,全段长3.79千米(较老路缩短0.98千米)。建造隧道1座、小桥1座、涵洞24道。2004年12月竣工,投资1860万元。
  沙柳至羊店公路(下沙地至江滩岭顶段) 起接于三门县书带看公路K5+000处,自下沙地,经下洋周、桑洲、中央溪、坑口、上叶、里畈砩至江滩岭顶(入天台县境),长9.69千米,其中桑洲(甬临线K94+000)至坑口段的2.19千米公路,为214省道甬临线的重复线。分下沙地至桑洲、坑口至里畈砩、里畈砩至江滩岭顶等3段,历时11年建成,总投资434.7万元。1999—2003年,投资540万元,改建沙地至桑洲3.59千米段为沥青简易铺装路面双车道三级公路;改建坑口至江滩岭6.1千米段为沥青简易铺装路面单车道四级公路。
  长洋至畈坑公路(长畈线) 起自长洋村(西温线K11+550处)折北,经大蔡、岭徐至奉化畈坑,相交于奉化尚界线K25+912处,四级公路,全长8.01千米。分长洋至大蔡、大蔡至畈坑2段,从1971年始建至1983年竣工,历时12年建成,总投资10.2万元。2005年,投资640万元,改扩建成路基宽6.5米、路面宽5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
  西店至山下坪公路(西山线) 起自西店(崔邵线K2+100处),经铁场岭、溪头、五市街、岭口舒、长洋、深甽、南溪温泉、鹿颈峧(温泉至鹿颈峧南长5.8千米段待建)、十一桥至沙地,交接于城松线K13+678处,全长36.64千米。分西店至长洋、长洋至深甽、深甽至温泉、鹿颈峧南至十一桥、十一桥至沙地等5段,分期施工。
  西店至深甽段 长11.5千米。1978—1989年,对溪头桥、阆风桥、庆丰桥、长洋桥等进行加宽和桥面改造。1992年,将铁场岭最大纵坡10%降至8%。1995年,将路基扩建为三级,砂石路面改建为沥青简易铺装路面。2000年,将深甽穿镇段长0.24千米公路,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双车道三级公路。同年投资123万元,在深甽老桥下游5米处,新建1座长68.2延米、桥面净宽9米桩柱式墩台板梁桥。2006年7月,投资120.7万元,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改扩建西店至溪头长1.25千米段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
  2008年,总投资710.2万元,按二级公路标准大修西山线岭口段公路(K5+000至K9+440.5段),长4.45千米沥青简易铺装路面为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桥梁3座计长36.7延米、涵洞25道。长洋至深甽段的改建工程,起自K9+850处,经长洋前郭村东,跨长洋溪至鱼山村西,过桥回到长洋溪右岸,跨凫溪,相接于象西线K66+625处,终点桩号为西山线K15+681。新建桥梁6座计长408.4延米、涵洞28道,长5.831千米。总投资2300万元。
  深甽至温泉段 长5.5千米。1959年,为了开发南溪温泉,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修建,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除了靠近温泉500米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外,其余均为泥结碎石路面。1984年,投资80万元,路基扩建至7米,将砂石路面改建为宽5米沥青简易铺装三级公路路面。2001年7月,投资700万元,将沥青简易铺装路面改建为宽7米的水泥混凝土三级公路路面。
  鹿颈峧南至十一桥段 鹿颈峧南至十一桥段为四级公路砂石路面,长1.69千米,1997年12月建成。2004年,将该段砂石路面改建成沥青简易铺装路面。
  十一桥至沙地段(西溪库区重建段) 起自十一桥,沿山展线,经水库坝顶,跨洋溪与城松线K13+678处相接,长8.65千米。为修建西溪水库,瓦窑山公路山下坪至十一桥段长4.53千米道路和徐家、瓦窑山两桥被淹没。2002年,投资1090万元,控制标高在淹没线上,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改道十一桥至沙地段,新建桥梁5座计长135.46延米、涵洞37道。2004年将该段砂石路面改建成沥青简易铺装路面。
  榧坑至大同公路(榧大线) 起自榧坑村大平路(城松线K23+145处)左转,经杨染、大陈、张辽、逐步至信山,出县境至天台县大同,四级公路,全长20.22千米。
  1983年,省交通设计院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统一测设,分榧坑至大陈、大陈至张辽、张辽至洋茅山、洋茅山至逐步、逐步至大坑、大坑至信山等6段,总投资190万元。(信山至天台县境0.7千米段待建)
  2006年,投资1020万元,改扩建榧坑至逐步段为长17.5千米、路基宽6.5米、路面宽5米的沥青简易铺装路面公路;改扩建逐步至信山段为长2.73千米、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的沥青简易铺装路面公路。
  黄公渡至山前公路(黄山线) 起接黄公渡北(盛宁线K112+285处),左转过黄公渡桥,经车家、新城、田坑、大青、青珠农场、永宁、月兰、松岙至小水埠(山前岭脚),交于泗长线K22+400处,全长29千米。1995—2000年,分黄公渡至新城、新城至田坑、松岙至小水埠等3段,按平原微丘四级标准修建(其中田坑至松岙外塘17.7千米段待建),总投资305万元。2005年、2006年两年投资462万元,将砂石路面改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简易铺装路面。
  越溪至白鹤庙公路(越白线) 起自海头(越沙线K0+680处)左转,经下弯、小宋、青山脚、兰头、牛台、小河塘、东岙、下洋陈、草坦头至白鹤庙,接下陈至水车公路K1+120处,四级公路,全长47.83千米,(其中1.34千米与越沙线重复,外塘至龙头14.3千米段待建)。分越溪至田岙、田岙至外塘埠、龙头至东岙、东岙至下洋陈、下洋陈至白鹤庙等5段,投资712万元,分期施工。2005—2006年,投资2000万元,将24.89千米的砂石路面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将6.95千米的砂石路面改建为沥青简易铺装路面。
  桑洲岭至泳溪公路(桑泳线) 起自桑洲岭顶(桐洲至中央溪公路K2+100处),经外岗、塘孔、上屋基、高塘至大路下,长9.07千米。1972年1月竣工验收,国家投资22.1万元,其余群众自筹。2002年,又投资450万元,将全线改建成路基宽8米、路面宽5米的沥青简易铺装四级公路。
  城区至岭头陈公路(城岭线) 起自老城区东门口(城白线K2+100处)右转,过跃龙山桥、黄土岭、下陈、竹林、前童、岔路、上金、白溪至岭头陈(与桑泳线交接),全长35.19千米(内含0.66千米与甬临线重复,白溪至岭头陈段6.8千米待建)。分东门口至官地、官地至前童、前童过镇段、前童至岔路、岔路至白溪等5段,分期测设,投资190万元,1974年开工,1990年完工。1994—1996年,投资638万元,将东门口至岔路段的砂石路面改建为水泥混凝土和沥青简易铺装路面。1995年,投资59.5万元,将砂石路面改建为宽6米的沥青简易铺装路面。1996年,因修建白溪水库的需要,投资537.8万元,将岔路至白溪段改建为山岭重丘三级公路,并将砂石路面改建为沥青简易铺装路面,改建原白坑桥为2孔20.81米长的高水位桥。2006年,投资800万元,改建K2+695至K5+000段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二级公路。
  梁皇至书带看公路(梁书线) 起自梁皇村(甬临线K83+685处)左转,经小汀、前童、杨家桥、吴坑岙、杨家山至书带看(入三门县境,与沙羊线相接段待建),四级公路,全长11.83千米(其中前童穿村0.4千米段与城岭线重复)。分梁皇至前童、前童至吴坑岙、吴坑岙至近岭头、近岭头至杨家山等4段施工。1990年,重建遭1988年“7·30”洪灾被毁的小汀桥和黄洋市桥。2000年,投资260万元,重建前童前溪大桥。1995—2006年,投资380.5万元,将全线的砂石路面改建为沥青简易铺装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
  桐洲至中央溪公路(桐中线) 起自岔路镇桐洲,过桑洲岭至桑洲镇中央溪,沥青简易铺装路面,四级公路,长4.48千米。原属214省道,1996年6月桑洲岭隧道开通后,过岭段划归县道。
  城区至白峤岭公路(城白线) 起自人民大道、中山路与兴宁路交会处(白鹤城雕环岛,新山线K7+600处)向南,经小北门折东,沿北大街,过大北门、东门口、岭脚、白峤岭至白峤岭右隧道入口处(盛宁线K137+610处),全长4.49千米。该段原属盛宁线,2000年白峤岭隧道开通后,盛宁线改道,该段划归县道。
  崔家至邵家公路(崔邵线) 长4.42千米,沥青混凝土路面,二级公路。原属214省道甬临线过镇段,1997年甬临线按平原微丘一级公路标准改建,改线后该段划归县道。
  新村至山河岭公路(新山线) 起自梅林街道新村(甬临线K63+300处),经冠庄村、上下桥、客运总站、白鹤城雕大转盘,沿中山西路折西至山河岭,长8.71千米(一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7.77千米,三级公路沥青简易铺装路面0.94千米)。1997年甬临线改道竹口后,该段划归县道。2003年,县城建部门,将梅林新村至时代大道长5.8千米段,改建成60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车道15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7米,绿化带各2米,路肩各15米,人行道各3米)。
  桥头胡至国华宁海电厂公路(桥国线) 即临港公路。起自桥头胡(象西线K47+350处),穿桥头胡街道,经丁家村、店前王、长畈岭、团结塘、陈西岙水库至国华宁海电厂,一级公路,全长11.87千米。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6.72千米,沥青混凝土路面5.15千米。有桥梁8座计长92延米,涵洞65道。2003年1月20日开工,2004年1月15日完工,总投资1.226亿元。
  宁海至松岙码头公路(宁松线) 即宁波市沿海南线宁海段。起自宁海跃龙街道城北环岛(甬临线K69+050处),经华山村,过白峤岭隧道、白峤、雪坡、梅岙、路湾、毛屿、毛屿港大桥、叶家、洞门、胡陈港大桥、沥头、娘娘宫、石桥头、庙树塘、车岙港大桥、松岙至松岙码头,一级公路,全长36.39千米,是象山石浦连接沈海高速公路最便捷的通道(其中,城北环岛至路湾长14.24千米段与盛宁线重复)。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1998年10月开工,2000年4月3日完工;二期工程于2000年9月8日开工,2月28日完工。2003年6月20日全线通车,总投资3.127亿元。
  泗洲头至长街公路(大麦塘至长街段) 起自象山县大麦塘与宁海县新塘交接处(泗长线K18+400),经新塘、岳井、山前岭、山前桥、洋湖至长街,四级公路,全长9.6千米。该公路是
  继省道盛宁线、象西线后,沟通宁(海)象(山)两县的第三条公路。分大麦塘至岳井、岳井至长街2段测设施工,投资34.5万元,分1974年和1992年两期建成。2001年,投资380万元,改建山前桥,将砂石路面改建成沥青简易铺装路面。
  乡村道路
  乡道 1986年乡道公路22条,通车路程90.12千米,均为砂石路面改四级公路;2008年年底,全县有乡道公路147条,通车里程510.08千米。其中:三级公路22.1千米;四级公路487.98千米。按路面类型分:沥青混凝土路面0.86千米;水泥混凝土路面347.45千米;沥青简易铺装路面86.04千米;砂石路面75.73千米。桥梁130座,计长2624.7延米。
  村道 1986年通村道路以机耕路为主,路程约1100千米,均为砂石路面。2008年年底,全县有村道公路410条,通车路程393.9千米。其中:二级公路9.06千米;三级公路10.01千米;四级公路247.59千米;准四级公路2.71千米;等外级公路124.5千米;按路面类型分:沥青混凝土路面39.75千米;水泥混凝土288.25千米;沥青简易铺装路面0.48千米;砂石路面65.41千米。桥梁88座,计长2185.5延米。
  桥梁
  2008年年底,境内有公路桥梁489座,计长1672.68延米。
  互通式立交桥
  三军庄互通式立交桥 位于梅林街道梅林新村东三军庄,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K82+200处,立交桥区范围为K81+600至K83+180,全长1580米。立交区由9条匝道和1个收费站组成,与甬临一级公路连接(即宁海新城区周边车辆上下高速公路的连接线)。立交区设计行车时速:主线最高120千米、匝道40千米。设计荷载标准汽-超20、挂-120。工程于1998年10月开工,2000年10月30日竣工。总投资2545万元。
  西店互通式立交桥 位于西店镇邵家村南,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K69+420处,立交区范围为K68+820至K69+860,全长1040米。立交区由5条匝道和1个收费站组成,与甬临一级公路连接(即西店镇周边车辆上下高速公路的连接线)。立交区设计行车时速:主线最高120千米、匝道40千米。设计荷载标准汽-超20、挂-120。工程于1999年8月动工,2001年6月竣工。总投资1210万元。
  岔路互通式立交桥 位于岔路镇前后娄村东,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K106+652,立交区范围为K106+100至K107+040,全长940米。立交区由8条匝道和1个收费站、1个收费管理所组成。立交采用B型单喇叭形式。设联络道800米,与甬临公路K94+800处相接(即岔路镇周边车辆上下高速公路的连接线)。设计行车时速:主线最高120千米、匝道40千米。设计荷载标准汽-超20、挂-100。1998年10月开工,2000年8月竣工。总投资1653万元。
  公跨铁立交桥 位于跃龙街道双水村东北,桥中心桩为甬临线K73+852,跨越甬台温铁路。
  长444米(跨径组合22米×20米),双向四车道,肋式桥台,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设计荷载标准公路—I级。2008年12月建成,是宁海县内第一座公跨铁分离式立交桥。
  大型公路桥梁
  单孔跨径大于40米小于99米或多孔跨径大于100米小于999米的桥梁为大型桥梁。2008年,全县有大型桥梁28座,计长5712.2延米。
  溪头大桥 位于西店镇溪头村西,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桥中心桩号为K66+767,跨越五市溪。桥分左右行线两幅,双向四车道,单幅行车道宽11.25米。上部构造采用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台为扩大浅基础肋板式台身,桥梁全长133.4延米。设计荷载标准汽-超20、挂-120。工程于1999年6月开工,2001年4月30日完工。总投资366万元。
  凫溪大桥 位于梅林街道与西店镇接壤处,在凫溪原大桥上游,跨越凫溪。桥净高13.5米,双向四车道,单幅行车道宽11.75米,分左右行线两幅。凫溪左线大桥位于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桥中心桩号为K76+349,桥梁全长608延米,30孔,跨径组合20×30。凫溪右线大桥位于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桥中心桩号为K76+416,桥梁全长518延米,17孔,跨径组合17×30。桥体构造:上部采用30米长预应力简支T形板梁;下部为桩柱式桥墩,桥台为扩大基础肋板台。设计荷载标准汽-超20、挂-120。工程于1996年6月开工,2001年1月30日竣工。总投资2152万元。
  杨梅岭立交桥 位于梅林村北,杨梅岭水库东,跨越省道甬临线,桥净高5米,双向四车道,单幅行车道宽11.25米,分左右行线两幅。杨梅岭立交左线桥位于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桥中心桩号为K76+914,桥梁全长125.4延米,6孔,跨径组合6×20。杨梅岭立交右线桥位于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桥中心桩号为K78+834,桥梁全长125.4延米,6孔,跨径组合6×20。桥梁结构:下部为桩柱式桥墩,扩大基础肋板式台身;上部采用预应力简支T形板梁。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工程于1999年6月开工,2001年1月竣工,总投资900万元。
  杏蒋立交桥 位于桃源街道杏蒋村北,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桥中心桩号为K83+536,跨越省道甬临线。桥分左右行线两幅,双向四车道,单幅行车道宽11.25米。桥梁结构:下部为多柱框架式桥墩,桥台为扩大基础肋板式台身;上部采用预应力简支T形板梁。全长154.5延米,单幅行车道宽11.75米,净高5米。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2000年12月竣工,总造价834.1万元。
  洋溪大桥 位于黄坛镇东南,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桥中心桩号为K93+545,跨越洋溪。桥分左右行线两幅,双向四车道,单幅行车道宽11.25米。上部系8孔装配式预应力空心板梁,下部为单幅双柱式桥墩,净高8.5米,全长175延米。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1998年10月1日开工,2000年3月30日竣工。总投资962.5万元。
  白溪大桥 位于岔路镇前后娄村东,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桥中心桩号为K107+037,跨越白溪。桥分左右行线两幅,单幅行车道宽11.25米,双向四车道,上部系16孔预应力空心板梁,下部为单幅双柱式桥墩、U形桥台,全长334.4延米,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工程于1998年10月1日开工,2000年3月31日竣工。总投资1805.8万元。
  白溪二号桥 位于岔路镇渡头村东北,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桥中心桩号为K107+078,跨越白溪支流。桥分左右行线两幅,双向四车道,单幅行车道宽11.25米,左行桥全长155.8延米,右行线桥全长155.81延米,跨径总长140米。上部系装配式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下部为单幅双柱式桥墩、U形桥台。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1998年10月1日开工,2000年3月31日竣工。投资841.3万元。
  清溪大桥 位于桑洲镇坑口村南,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桥中心桩号为K112+525,桥长304延米,跨越清溪。桥分左右行线两幅,双向四车道,单幅行车道宽11.25米。桥体结构为上部系装配式先张法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空心板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桥墩、肋板扩大基础桥台。设计荷载标准汽-超20、挂-120。1998年10月1日开工,2000年3月30日竣工。总投资1641.6万元。
  凫溪桥 分左右两幅。凫溪桥(左幅)位于西店镇凫溪村南,省道甬临线,桥中心桩号为K57+332,跨越凫溪。1986年7月省公路管理局批准。上部空心板梁、下部双柱式灌注桩、高5.8米、长144延米。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1988年7月30日,桥南台接线处水毁,由省公路管理局抢修加固,桥面净宽11米,新增2孔,全长增至192延米,于1989年6月30日完工。凫溪桥(右幅)位于凫溪桥(左幅)的上游9.5米处,桥面净宽15米,全长187.7延米。上部空心板梁,桩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1996年2月动工,于1997年2月竣工,被评为优良工程。总造价450万元。
  双港桥 位于大佳何镇双港,省道象西线,桥中心桩号为K37+805,跨越双港。上部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下部钢筋混凝土板桩柱式墩台,为双向四车道,单幅桥面净宽14米,桥梁全长117.5延米,设计荷载标准汽-20级、挂-100。1998年11月25日动工,1999年11月竣工。总造价373.28万元。
  前溪大桥 位于前童镇前童村南,县道梁书线,桥中心桩号为K4+593,跨越白溪。上部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下部钢筋混凝土桩柱式墩台。全长227.7延米,桥面净宽7米,设计荷载标准汽-20级、挂-100。2001年1月验收竣工,被评为优良工程,总造价260万元。该大桥是宁波市境内跨度最长、投资最大的扶贫公路大桥。
  范家桥 位于跃龙街道范家村北,县道城松线,桥中心桩号为K1+964,跨越洋溪。原为多孔石条桥,1983年被洪水冲毁。1984年1月改建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漫水桥,1988年又被“7·30”特大洪水冲垮。1994年3月,城关镇政府将桥加高加固后,建成13孔跨径组合13×8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上部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下部钢筋混凝土桩柱式墩台,桥面净宽7米,全长106延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级、挂-80。1994年10月竣工,总造价19.1万元。2004年年底,县城建部门维修桥面铺装层、拆除桥面两侧损坏的钢筋混凝土护栏,改换成青石材护栏,安装上路灯。
  黄坛大桥 位于黄坛镇黄坛村东南,桥中心桩号为甬临线K76+852,跨越洋溪。2007年4月,城区山河岭至黄坛杨家段改建为一级公路,将1976年1月建成的7孔全长124.6米的桩柱式墩台双铰平板拱钢筋混凝土桥拆除,重建成跨径组合为7×20,双向四车道,分左右两幅,单幅行车宽12米,上部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下部采用钻孔灌注桩,沥青混凝土桥面的大桥,设计荷载标准为公路—I级。2008年12月建成。
  毛屿港大桥 位于茶院乡毛屿村东,县道宁松线,桥中心桩号为K18+052,跨越毛屿港。上部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下部钢筋混凝土多柱式墩台,全长336.06延米。双向四车道,单幅桥面净宽14米,设计荷载标准汽-20级、挂-100。建于2003年,总造价1086.08万元。
  胡陈港大桥 位于力洋镇与长街镇交界处,县道宁松线,中心桩号为K23+763,跨越胡陈港。上部空心板梁,下部多柱式钢筋混凝土墩台,全长636延米,双向四车道,单幅桥面净宽14米,设计荷载标准汽-20级、挂-100。建于2003年,总造价2390.08万元。
  车岙港大桥 位于长街镇庙树塘村东,县道宁松线,桥中心桩号为K33+804,跨越车岙港。上部空心板梁,下部双柱式墩台,全长218延米,桥面净宽9米,荷载标准汽-20级、挂-100。1998年9月2日开工,1999年7月24日竣工。总造价425.1万元。
  石舌章桥 位于跃龙街道石舌章村南,乡道下陈至石舌章线,桥中心桩号K1+450,跨越白溪。上部实心板梁,桩柱式墩台,全长156延米,桥面净宽7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级,履带-50。建于1987年,总造价70.6万元。2006年被洪水冲毁。
  下明桥 位于跃龙街道水车村东南,乡道下明桥至蒲岙线,桥中心桩号为K0+162,跨越白溪。上部实心板梁,下部桩柱式墩台,全长121.4延米,桥面净宽7米,设计荷载标准汽-20级、挂-100。建于1996年,总造价51万元。
  天河大桥 位于岔路镇白溪村与里王村之间,横跨白溪。为建设白溪水库需要,由白溪水库建设指挥部投资兴建。桥型结构为上部采用25米长简支预应力T形板梁,两头各设重力式U形挡土墙及片石混凝土桥台,下部为双柱式钻孔灌注墩柱,全长110延米,桥面净宽9.7米,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1996年5月开工,同年12月建成并交付使用。
  江金大桥 位于岔路镇江家村北,跨越白溪。桥梁结构为上部铺16米长预应力空心板梁,下部置钻孔灌注桩柱,浆砌双柱式墩台,两岸为U形桥台,全长128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带-50,工程于1999年10月开工,2000年10月建成,总投资70万元。
  大娄桥 位于岔路镇大娄村东,兆岸村桥头至大娄公路,桥中心桩号为K0+063,跨越白溪,桥面净宽5米,全长115延米。上部系钢筋混凝土板梁,下部为桩柱式墩台。1986年建成,总造价30万元。
  清溪二桥 位于桑洲镇桑洲村,跨越清溪、连接桑洲村南北,桥面净宽9米,全长113.2延米。其构造:上部铺预应力空心板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桩柱,双柱式,桥台加设台背挡土墙,设计荷载汽-20、挂-100。工程于1998年8月开工,1999年5月完成,10月10日验收。总造价108.7万元。
  双溪桥 位于城关镇水车下陈村东北,横跨大溪,为城关镇通往双溪村的主要通道。上部铺预应力空心板梁,下部采用双柱式钻孔灌注桩墩、重力式U形桥台,桥面净宽7米,桥长171延米。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工程于1998年2月开工,同年9月竣工。总造价123万元。
  跃龙山桥 位于跃龙山南,县道城岭线,桥中心桩号为K1+483,跨越大溪。全长121.2延米,5孔,跨径组合:5×20,桥面净宽7米,高6.8米,上部空腹式双曲拱梁,重力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汽-15级、挂-80。1977年11月开工,1978年9月5日竣工,总造价26万元。
  越溪桥 位于越溪乡越溪村北,县道越沙线,桥中心桩号K0+421,跨越白峤港。始建于1976年10月,总造价61.1万元。桥梁全长138.2米,跨径总长115米,高19米,2孔,跨径组合1×
  75+1×40,上部桁架拱梁,重力式墩台,荷载标准汽-15级、挂-80。至2007年,该桥接近使用年限,经批准在桥的下游新建11孔T形梁桥,跨径组合为8×30+2×45+1×30,桥长365.66延米,桥宽1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荷载公路—I级。总投资1270万元,尚未完工。
  中、小型公路桥梁
  单孔跨径大于20米小于39米或多孔跨径大于30米小于99米的桥梁为中型桥梁。2008年,全县有中型桥梁87座,计长5121.49延米。单孔跨径大于5米小于19米或多孔跨径大于8米小于29米的桥梁为小型桥梁。2008年,全县有小型桥梁375座,计长5899延米。
  隧道
  宁海地处丘陵,岵岫岭、桑洲岭、麻岙岭、白峤岭等是几条交通主干线的必由之路。20世纪60年代修造的砂石路,弯曲、盘缠、陡峭,险象环生,阻碍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力的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自1994年4月动工开凿县内第一座隧道桑洲岭,至2008年底县内有隧道7座12道,总长9875.3米。
  塔珠岭隧道(右幅) 位于沈海高速公路宁海段塔珠岭。隧道中心桩号为K1550+806,穿越塔珠岭,长449米,净宽8.5米,净高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冀墙式正交洞口,直墙式单心圆拱,自然通风,装有监控、通信、检测设备。工程由宁波市交通局组织建设,辽宁省交通勘测设计院测设,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第三工程处施工,浙江省公路水运监理咨询公司负责质量监理。1999年6月开工,2001年12月25日建成通车。
  塔珠岭隧道(左幅) 位于沈海高速公路宁海段塔珠岭。隧道中心桩号为K1551+399,穿越塔珠岭,长385米,净宽8.5米,净高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冀墙式正交洞口,直墙式单心圆拱,自然通风,装有监控、通信、检测设备。工程由宁波市海县交通局组织建设,辽宁省交通勘测设计院测设,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第三工程处施工,浙江省公路水运监理咨询公司负责质量监理。1999年6月开工,2001年12月25日建成通车。左右两隧道,工程总投资3095万元。
  岵岫岭隧道(右幅) 位于沈海高速公路宁海段,黄坛镇与前童镇交界处。隧道中心桩号为K1570+835,穿越岵岫岭,长345.4米,净宽10.25米,净高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冀墙式正交洞口,直墙式单心圆拱,自然通风,装有监控、通信、检测设备。工程由宁波市交通局组织建设,辽宁省交通勘测设计院测设,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公司施工,宁波市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负责监理。1998年10月动工,2000年10月9日建成通车。
  岵岫岭隧道(左幅) 位于沈海高速公路宁海段,黄坦镇与前童镇交界处。隧道中心桩号为K1571+304,穿越岵岫岭,长345.4米,净宽10.25米,净高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冀墙式正交洞口,直墙式单心圆拱,自然通风,装有监控、通信、检测设备。工程由宁波市交通局组织建设,辽宁省交通勘测设计院测设,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施工,宁波市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负责质量监理。1998年10月动工,2000年10月9日建成通车。左右两隧道工程总投资2861万元。
  桑洲岭隧道(沈海高速公路左幅) 位于沈海高速公路宁海段岔路与桑洲两镇交界处。隧道中心桩号为K1584+252,穿越桑洲岭,长1240米,净宽10.25米,净高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冀墙式正交洞口,直墙式单心圆拱,自然通风,装有监控、通信、检测设备。工程由宁波市交通局组织建设,辽宁省交通勘测设计院测设,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二工程处施工,浙江省公路水运监理咨询公司负责质量监理。1998年10月动工,2000年10月9日建成通车,总投资2976万元。
  桑洲岭隧道(沈海高速公路右幅) 位于沈海高速公路宁海段岔路镇与桑洲镇交界处。隧道中心桩号为K1582+881,穿越桑洲岭,长1171米,净宽10.25米,净高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冀墙式正交洞口,直墙式单心圆拱,自然通风,装有监控、通信、检测设备。该隧道原为省道甬临线“四自”公路隧道。工程由宁海县交通局组织建设,宁波市交通设计院测设,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和台州交通工程公司分段承建,分别于1994年4月和6月开工,至1996年2月竣工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总造价2432.05万元。1998年,通过技术鉴定,按高速公路要求,衬砌面层,改造排水沟,拓宽北端连接线,增设防撞墙,更新全部机电设备,划归沈海高速公路使用。
  麻岙岭隧道(右幅) 位于沈海高速公路宁海段桑洲镇新屋与三门县交界处(麻岙岭右幅隧道的中点)。隧道桩号为K1589+326至K1590+462,穿越麻岙岭,长1136米,净宽10.25米,净高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冀墙式正交洞口,直墙式单心圆拱,自然通风,装有监控、通信、检测设备。工程由宁波市交通局组织建设,辽宁省交通勘测设计院测设,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第五工程处施工,浙江省公路水运监理咨询公司负责质量监理。1998年10月动工,2000年10月9日建成通车。工程投资3749万元。
  麻岙岭隧道(左幅) 位于沈海高速公路宁海段桑洲镇新屋与三门县交界处(麻岙岭左幅隧道的中点)。隧道桩号为K1589+327至K1590+419,穿越麻岙岭,长1092米,净宽10.25米,净高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冀墙式正交洞口,直墙式单心圆拱,自然通风,装有监控、通信、检测设备。工程由宁波市交通局组织建设,辽宁省交通勘测设计院测设,铁道部第十九工程局第二工程处施工,浙江省公路水运监理咨询公司负责质量监理。1998年10月动工,2000年10月9日建成通车。工程投资3605万元。隧道机电设施由北京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承建,投资1300万元。一座两洞分离式隧道宁海段总投资8654万元。
  桑洲岭隧道(甬临线) 位于甬临线宁海段桑洲岭东。隧道中心桩号为K92+665,穿越桑洲岭,长1385米,净宽10.6米,净高5米,人行道宽2×0.75米,人行道净高2.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端墙式洞口,曲墙式单心圆拱,自然通风,装有监控、通信设备。工程由宁波市交通局同三高速指挥部组织建设,辽宁省交通勘测设计院测设,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二工程处施工,宁波市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监理。于1999年11月25日开工,2001年5月8日建成。工程总投资3185.5万元。按同三高速指挥部与宁波交通委“以洞还洞”的协议,交付省道甬临线管理使用。
  白峤岭隧道(右幅) 位于盛宁线宁海段白峤岭。隧道中心桩号为K138+094,穿越白峤岭,长850米,净宽11米,净高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端墙式洞口,直墙式单心圆拱,机械通风,装有监控设备。工程由宁波市交通局组织建设,宁波市交通设计研究院测设,铁道部工程局宁波工程公司施工,宁波市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监理。于1998年5月动工,2000年4月30日建成通车。工程总投资1955万元。
  白峤岭隧道(左幅) 位于盛宁线宁海段白峤岭。隧道中心桩号为K137+941,穿越白峤岭,长1095米,净宽11米,净高5米,人行道2×1.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端墙式正交洞口,直墙式单心圆拱,机械通风,装有监控设备。工程由宁波市交通局组织建设,宁波市交通设计研究院测设,铁道部隧道局中铁十二局施工,宁波市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监理。于2000年9月开工,2003年4月3日建成,同年6月2日通车。工程总投资2518.5万元。
  双桥洞隧道 位于城岭线松木岭处。隧道中心桩号为K16+956,穿双桥山,长365米,净宽7.5米,净高4.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双车道,无人行道及检修道,隧道两侧设避车台洞,端墙式正交洞口,直墙式单心圆拱,自然通风。工程由宁海县西溪水库建设指挥部组织建设,宁海县交通勘察设计处测设,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公司施工,江苏盐城科兴监理公司监理。于2002年10月动工,2004年12月建成通车。工程总投资770万元。
  在建隧道
  枫槎岭隧道 位于跃龙街道与一市镇交界处,穿越枫槎岭,在沈海高速与尚未建成的浙江省沿海高速的连接线上。隧道设计单洞长2280米,净宽10.25米,净高5米。工程于2008年5月1日开工。
  马鞍岭隧道 位于跃龙街道与前童镇交界处,穿越马鞍岭,在甬临复线上。隧道设计单洞长2188米,净宽10.25米,净高5米。工程于2009年9月开工,计划在2012年建成通车。花山隧道(进入前期工作)、狮子岩隧道(在设计中)、乌岩山隧道(在设计中)。
  车站
  1991年客货车站153个。2008年,城区有县汽车客运总站、客运东站、客运西站、南门停车场等有站房的车站4个,公共汽车停靠站328个(其中港湾式停靠站203个);各镇乡设立的社会车辆客运服务站13个,镇乡客运场站2个,镇乡港湾式停车站608个;个体、联户物流中心货运车站51个。
  城区客运车站与停靠站
  宁海县汽车客运总站 汽车客运总站其前身为宁海县汽车站,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原址在老城区小北门城墙北。1958年改建。1975年,将站址北移500米,在今中山西路与兴宁路交叉处建造新站,俗称新车站。1987年年底,有职工42人,日始发客车79班次,日过往停靠客车3班次,年客运量112.53万人次,年周转量4532.89万人千米。1993年3月,该站又北移1000米,择址兴宁中路129号,新建宁海县汽车客运总站(以下简称总站),于1994年6月20日全面竣工。客运总站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房屋总建筑面积4489.77平方米,其中主站房2972.34平方米。广场总面积18100平方米,站后车场可停放大型客车100辆。安装上电脑电子显示大屏幕,省内率先应用微机售票。总投资850万元,1995年3月投入运营,日发旅客7000人次,日发班车180班次。1999年,汽车总站成为宁海县公路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一个部门。
  2008年,日进场客车104辆,日发280班次。最长线路为宁海至山东石岛,全程1700千米。全年客运量159万人次,年周转量19412万人千米。
  县客运中心 址设城关桃源路与人民大道交叉处东南(人民大道232号)。总占地3267.50平方米,建筑面积1815平方米。1990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集县第一运输公司、汽运公司、安良旅运公司及县长运公司发往县内东南线班车于一体,统一排班,分别售票,自负盈亏。1995年宁海县汽车客运总站建成使用后,国营和集体运输企业合并成立宁海县公路运输总公司,客运中心车辆全部集中到总站运营。客运中心改为东南线路7个镇乡100多辆社会客运车辆在城关的公用车站。2001年1月,汽车东站货运场地混凝土地面浇制完工,并搭建简易停车棚。东南线路的全部客运车辆改由东站停靠运营,客运中心停用。
  汽车东站 位于正学东路、华山南路与沿海南线交汇处。县交通局所属,2000年7月16日动工兴建,2000年年底建成。一期工程,用地面积31267平方米,总土建面积12717平方米,货运站务用房168平方米,停车棚300平方米,其他棚屋384平方米,室外水泥停车场4670平方米。2001年1月12日投入使用。2001年5月,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成客运用房(含综合服务用房)5669平方米,货运用房3564平方米,2003年4月竣工并投入运营。两期工程总投资2068万元。供县内东南片长街、胡陈、力洋、茶院、越溪、一市等乡镇的社会客运车辆及城区公共汽车停靠、运营。
  城西社会车辆客运服务站 简称汽车西站。位于车河路与山河路的交汇处东南侧。系西门村集体土地投资创办,属村办企业,行业归属跃龙街道管理,县公路管理所负责业务指导。始建于1999年年初,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水泥混凝土地面2500平方米,内建停车棚896平方米,办公与商业用房384平方米,公共厕所1处。2000年8月竣工,10月20日投入使用。供西线桑洲、岔路、前童、双峰、黄坛以及辛岭片乡村社会客运车辆及城区公共汽车停靠、运营。
  南门停靠站 位于兴宁南路与环城西路交接处的西北侧,占地1200平方米,除车辆调度室71平方米外,均为水泥地面停车场,199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现为107路公共汽车的始发站及停车场。
  跃龙大桥北与跃龙山脚停靠站 位于南门跃龙大桥北与塔山路口交汇处。1990年跃龙大桥通车后建站,分别供城区至莲头山、福泉寺的专线客车及城区至前童、水车方向的城乡客运车辆运营停靠。
  乡镇汽车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县长运公司车辆在县内的客运线路陆续停驶,所属车站随之停用。1993年,有站屋的乡镇汽车站35个。截至1998年年底,冠庄、长街、农场、胡陈港、胡陈、力洋、前横、叶家、茶院、苔芳、一市、七市、亭头、岔路、梁皇、竹林、桑洲、麻山、黄坛、西溪、双峰、梅林、凫溪、桥头胡、大佳何、西店、香山、大路、深甽、长洋、大里、上湖、龙宫、马岙、峡山等乡镇汽车站被全部停用。所有站房转为他用。
  镇乡社会车辆客运服务站
  1989年3月,桥头胡镇率先成立社会车辆服务站。截至1998年年底,全县已建立镇乡社会车辆服务站13个,为当地镇乡政府下属独立经营的集体企业,行政上隶属当地政府管理,行业上由县公路运输管理所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由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指导。
  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有桥头胡街道、西店镇、大佳何镇、梅林街道、深甽镇、桑洲镇、前童镇、岔路镇、黄坛镇、长街镇、力洋镇、一市镇、茶院乡、强蛟镇等14个镇乡社会车辆服务站,合计停车场面积3.4万平方米,管理人员36人,始发车辆419辆,日发47850人次。
  县货运站 宁海县货运站于1959年建设,址设小北门老车站内。1961年建成站房场地,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67平方米。隶属于省汽车运输总公司。1975年,县客运站搬迁至新车站,老站房归货运使用。1976年老站房重建。1999年6月,县运输公司通过全额资产置换,转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大货车全部报废,货运站自然淘汰。
  县汽车东站货运站 址在县汽车东站西侧,站房面积3669平方米,停车场地与前广场面积2812平方米。于2000年2月动工兴建,总投资673万元,2002年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第二节 铁路
  甬台温铁路宁波市境内段,起自宁波南站,与宁波东站接轨,经奉化市,止于宁海县与三门县交界处,主线全长93.33千米。其中,宁海境内段,北接奉化,过白岩山隧道,经西店、梅林、桃源、跃龙、前童,止于一市镇跳头吕村南,全长41.43千米。宁海段铁路占宁波市境内总长度的44.39%,占甬台温全线长度的14.67%。
  甬台温铁路工程,于2004年10月9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2005年3月10日,批复同意可行性研究报告。8月22日,铁道部和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工程初步设计方案。10月27日在台州举行开工典礼,11月30日开工建设。宁海境内,前期征地2085.29亩,配套用地1300亩,拆迁涉及6个镇乡、街道、16个行政村,面积4.3万平方米,安置居民小区(点)9个。途经西店镇14.37千米,梅林街道3.76千米,桃源街道6.38千米,跃龙街道5.36千米,前童镇4.6千米,一市镇6.73千米。
  自奉化接口白岩山隧道DK46+745至DK48+445处,内分9个项目地段(点),由铁道部十三局施工;自西店DK48+454至前童妙山DK78+952处,内分72个项目地段(点),由铁道部十六局施工;自前童妙山DK78+952至一市跳头吕村DK81+391处,内分13个项目地段(点),由铁道部十二局施工。2008年12月9日,甬台温铁路宁海段开始铺轨。
  铁路规划客货运量为宁波至台州近期客车44对,货流密度上行630万吨,下行1030万吨;远期客车58对,货流密度上行920万吨,下行1370万吨。
  2009年8月31日,甬台温铁路宁海段货列车试运行。9月28日,和谐号动车开通,填补了宁海铁路历史的空白。
  桥梁
  甬台温铁路宁海境内有铁路特大桥3座,计长2542.11延米;大桥5座,计长11078.68延米;中桥9座,计长347.23延米;小桥14座,计长203.16延米。铁路桥梁总长14.17千延米。道路立交桥56处。其中,杨梅岭水库特大桥长1092.66延米,为宁海境内铁路桥梁长度之最。
  特大桥
  杨梅岭水库特大桥 位于梅林街道后岸村东,甬台温铁路DK61+356.3至DK62+514.380米处,全长1158.08延米,桥跨类型(35-32)双线整孔箱梁。
  大溪特大桥 位于跃龙街道双水村东,甬台温铁路DK72+881.20至DK73+679.93米处,全长789.73延米,桥跨类型(24-32)双线整孔箱梁。
  白溪特大桥 位于前童镇妙山村南宫庙东,甬台温铁路DK78+247.39至DK78+925.11米处,全长650.72延米,桥跨类型(1-32+1-24+17-32+1-24)双线整孔箱梁。
  大桥
  洞口庙水库大桥 位于西店镇紫溪村洞口庙水库内,跨越洞口庙水库,甬台温铁路DK55+762.22至DK55+931.55米处,长169.33延米,桥跨类型(1-24+4-32)双线整孔箱梁。
  杨梅岭大桥 位于梅林街道隔水王村东,甬台温铁路DK60+999.71至DK61+291.76米处,长292.05延米,桥跨类型(2-24+7-32)双线整孔箱梁。
  梅甽大桥 位于梅林街道方前村东,甬台温铁路DK62+660.00至DK63+065.96米处,长405.96米,桥跨类型(12-32)双线整孔箱梁。
  山皇岙大桥 位于一市镇山皇岙村西,甬台温铁路DK83+990.00至DK84+118.3米处,长128.36米,桥跨类型(2-32+2-24)双线整孔箱梁。
  五市溪大桥 位于西店镇跨越五市溪,甬台温铁路DK4+946.06处,长111.76延米,桥跨类型(3-32)双线整孔箱梁。
  隧道
  甬台温铁路隧道共60座,总长86.37千米,其中宁海段隧道11座,计长13.44千米,占甬台温铁路隧道总长的15.57%,占宁海段铁路总长的32.4%。境内状元峰隧道长达5038米,居甬台温铁路隧道长度之首。
  场站
  宁海火车站位于桃源街道雅致岙村西侧。总建筑面积78141平方米,站房主体为两层,一层为出站厅、办公用房、候车厅、贵宾室等,二层为候车大厅。2008年11月28日正式动工兴建,总投资14253.9万元。
  第三节 水路
  县境西南处于三门湾畔,东接象山港尾。三门湾环抱宁海东南长街、力洋、茶院、越溪、一市等5个镇乡,自东向西,分布着岳井洋、胡陈港、力洋港、白峤港、旗门港与青山港;象山港尾有铁江港、黄墩港,将西店、梅林、强蛟、桥头胡、大佳何等5个镇乡摆布成“山”字形。两处港湾海岸线蜿蜒曲折,海域内分布着44个岛屿,内陆有55条溪流注入海中。
  渡口
  宁海境内港湾水道纵横,溪流密布。为出行方便,设有大小渡口40余处,其中置渡船的渡口32处。1987年前撤渡15处,2008年前又撤渡13处。2008年后保留6处,其中1处渡口改为汽轮渡,现属宁海县管辖的有3处、象山县管辖的1处、三门县管辖的1处。
  1987年前撤渡13处
  上金渡、岩下渡、双港渡、山前渡、亭头渡、亭头下义渡、三岔渡、凫溪渡、洞下渡、毛屿渡、桐洲渡、龟屿头渡、黄墩渡。
  2008年前撤渡13处
  铁江渡 曾名“宏伟渡”,设置年月无考。象山港北分支,横渡铁江,往返于西店与强蛟镇加爵科村之间,渡运距离3.6千米。1972年改为机动船,定额限载33人,日渡运量约60人次。1989年12月,涨家溪至强蛟码头公路通车,1990年渡废。
  峡山渡 亦称“双港渡”,设置年月无考。往返于峡山与大佳何镇双港埠之间,水域宽约3.4千米。1975年改为机动船,定额限载20人。1981年改为80客位的航船,日渡运量约120人次。1992年撤渡。
  薛岙渡 又名砂碕渡,设于宋代。往返于薛岙村与大佳何镇溪下王村茅山道头之间,横渡黄墩港,水域宽约3.6千米。1974年改为机动船,定额限载35人,1995年改建一艘40座钢质机动船。由于乘客不多,1999年撤渡。
  岩陡渡 又名沙头渡,设于宋代。往返于跃龙街道港头村与跃龙街道蒲岙村之间,水域宽80米,置限载定额17人木船1艘,日渡运量约50人次。1998年,水车至蒲岙扶贫公路通车,撤渡。
  牵〓渡 力洋镇东山村,水域宽约80米,1966年专为力洋、东山、双屿等村民至对岸耕耘增设,木质舢舨船1艘,载客3人~5人。2006年建成简易桥,渡废。(牵渡:无渡工,船上绳索系两岸,凭渡客牵引绳索与船一起抵对岸故名)。
  新城渡 1990年1月增设,横渡胡陈港,往返于长街镇新城埠与力洋镇海头埠之间,渡运距离约3.00千米。1996年撤渡。
  黄公渡 设于宋代,横渡胡陈港,北靠胡陈乡下张屿头(盛宁公路),南至半山埠,水域宽约80米,日渡运量约80人次。1990年,黄公渡桥建成,撤渡。
  梅岙渡 横渡白峤港,往返于梅岙村与红旗塘之间,1975年专为村民过港耕耘而设,渡距为
  150米。1989年撤渡。
  沥头渡 设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横渡胡陈港,往返于长街镇沥头与力洋镇洞门之间,渡运距离1000余米,1991年购置钢质“三防”渡船1艘,日渡运量约150人次。2003年,胡陈港大桥建成,撤渡。
  大青渡 也称小青渡,设置年月无考,横渡胡陈港,往返于长街镇大青村与力洋镇小青村之间,渡运距离850米,1991年购置钢质“三防”渡船1艘,核定限载25人,日渡运量250人次。2003年,胡陈港大桥建成,废渡。
  伍家屿渡 又名遮口山渡,设置年月无考。横渡车岙港,往返于伍家屿与新塘缺之间,水域宽约200米。1999年,车岙港大桥建成,废渡。
  燕楼山渡 往返于力洋镇燕楼山村与长街镇沥头村之间,渡运距离5.500千米,年渡运量0.2万人次,设置年月无考,1992年9月,新建1艘25客位的钢质机动渡船,替代木质渡船。2003年,胡陈港大桥建成,废渡。
  柴溪渡 横渡象山港,往返于强蛟镇峡山村与象山县柴溪之间,渡运距离8千米。先前为木帆渡船,1980年改为限乘35人的机动船,每日往返一次。该渡由象山县柴溪村经营,象山县管理。1994年撤渡。
  现存渡口5处
  中央山岛渡 农业部直属中央山岛动物隔离饲养场自备轮渡船,往返于峡山与中央山岛之间,水域宽约5.5千米。1982年10月,置机动船1艘45客位,专供场员往返及生活补给渡运。
  横山渡 往返于峡山、横山岛、中央山岛、白石岛之间,渡运距离9.3千米,年渡运量0.3万人次。以往上岛作业的农渔民,都是乘舢舨、渔船往返。20世纪80年代后,旅游业的兴起,上岛游客越来越多,为确保游客安全,1993年10月,建造钢质40客位机动船1艘投入渡运。2000年9月,又建18座玻璃钢船1艘,投入使用。2003年4月,再建16座玻璃钢船1艘投入运营。
  李家渡 又名英山渡,横渡白礁水道(岳井洋),往返于长街镇岳井李家与象山县大塘乡英山之间,渡运距离1.5千米。原有木帆渡船2艘过往,后改为机动船,现为汽轮渡。该渡由象山县英山村经营,象山县管理。
  岳井渡 又名王家渡,设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横渡白礁水道(岳井洋),往返于长街镇岳井村与长街镇隔洋塘村之间,渡运距离1.3千米。1978年改为机动渡船,定额限载40人。1990年建钢质60客位机动渡船1艘。1999年9月,提前3年更新机动渡船,又建1艘钢质60客位机动船。2007年8月,投入20客位6车渡船1艘,将岳井渡改造成汽轮渡,年渡运量约为1万人次。
  大周渡 又称小河塘渡,设渡历史无考。横渡旗门港,往返于一市镇小河塘村龙头埠与三门县葛岙乡大周村老鼠嘴之间,渡运距离300米。1990年改为6.5马力机动渡船,限载乘客15人。由三门县大周村经营,三门县管理。
  航线
  松岙至台宁航线 航程2.2海里。原称松岙渡,又称红卫渡、伍山汽轮渡。位于长街镇松岙村东宁松线K36+358处,横渡白礁水道(岳井洋),水域宽约3千米,往返于长街镇松岙与象山县台宁村之间。1987年,松岙村自建40客位木质机动渡船1艘,1990年又建相同渡船1艘,象山县台宁村添置个体经营相同机动船1艘,则此航线由3艘渡船经营。1998—1999年,经宁波市计委审核批复,在宁海松岙与象山台宁各建1座500吨级可容100客位4辆车的汽轮渡码头。2005年8月,宁海红大港埠有限公司购置1艘15车48客位的客滚轮投入运营,先前3艘渡船退役。自此,松岙渡改名为伍山汽轮渡,定正式航班,从渡口转为航线。
  胡陈港至三门县健跳航线 航程15.5海里。1983年开航,宁海、三门两县客轮对开,宁海方由宁海塘厂运输组的宁航1号85客位的木质客轮经营。1997年2月4日,塘厂运输组更名为明港镇客运公司。1997年6月6日又更名为宁海县风顺客运有限公司。1997年7月1日,客轮更新为80座钢质船舶。2002年6月6日改为50客位。后水运被便捷的陆路交通取代,2008年2月28日,省交通厅批复,撤销胡陈港至三门健跳航线,宁航一号客船停航。
  码头
  1987年境内有船舶停靠码头27处。1988年4月始,相继修建3000吨级的强蛟码头、500吨级的松岙汽轮渡码头、100吨级的峡山横山客运旅游码头。1991年,三门湾沿海有码头13处,象山港沿岸有码头15处。2000年以来,为国有浙江国华宁海发电厂配套,在宁海境内新建1座3.5万吨级卸煤码头、前沿配有2个3.5万吨级泊位,新建1座5万吨级卸煤码头泊位和2座3000吨级综合码头。2006年县属3000吨级的强蛟码头划归宁海强蛟海螺水泥有限公司,重新在铁江港区新建1座5000吨级磨盘山散杂深水码头和1座3000吨级的磨盘山战备滚装码头。2007年,海螺水泥厂在强蛟码头外侧又新建1座5000吨级码头。
  强蛟码头 地处象山港区强蛟镇北端、黄墩港与铁江港的交汇处。1987年,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批准兴建500吨级码头,会审后改为兴建1000吨级码头,1989年又经宁波市计委批准扩建为3000吨级岸壁式码头。1988年动工兴建,1990年10月12日主体工程竣工。建成后的码头前沿长80米,可停靠5000吨级船舶,年吞吐量32万吨,主体工程总造价258万元。1990—1998年,投资720万元,陆续建造候工楼、宿舍楼、辅助用房、堆货场及配置装卸设备、短驳机械等配套设施。1991年码头开始试运行。1993年9月2日,首次成功接纳1艘1000吨级货轮。同年10月27日,3800吨级的明州11号轮从连云港首航强蛟码头,28日正式开港。2006年6月,转让给海螺水泥厂。2007年,海螺水泥厂在强蛟码头外侧又新建1座5000吨级码头,预计2009年年底建成。
  横山码头 位于强蛟港区,横山岛西南原渡埠旧址。1999年,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投资130万元,在横山岛新建1座100吨级的旅游客运码头,2000年4月建成。
  国华宁海电厂卸煤码头 位于象山港区强蛟镇北端。距上海187海里,离黄骅港830海里;陆上交通距国道沈海高速宁海出口16.70千米,距宁波80千米,至杭州230千米,距宁海24千米,离强蛟镇1.5千米。
  2003年,国家计委批准新建国华宁海电厂。为解决发电厂一期4x600兆瓦工程,年需600万吨燃煤的海上运输进口,交通部批复建设3.5万吨级卸煤专用码头及前沿2个3.5万吨级泊位。2003年11月27日开工,码头工程于2005年5月5日竣工,2号泊位工程于2006年4月30日竣工,2006年11月20日全部投入使用。一期工程总投资4.75亿元。为解决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需燃煤410万吨,另新建一个5万吨级卸煤码头和一个3000吨级综合码头。2006年11月开工,2009年建成并实现双机投产。
  磨盘山码头 位于象山港区强蛟镇北端,距强蛟码头西南2.0千米处。由5000吨级散杂货码头、前沿5000吨级散杂货泊位和3000吨级战备滚装泊位组成。主体工程于2007年12月开工,总投资2.35亿元,预计于2009年年底完工。
  航标
  沿海港区有航标6座,其中狗山南嘴灯桩、铁砂暗礁灯浮、野猪礁立标、沙背灯浮等4座分布在象山港区,双礁灯桩、大礁(头礁)灯桩等2座分布在三门湾区。
  第二章 交通运输
  第一节 运输工具
  陆路运输
  20世纪70年代末,手拉车、板车、畜力拖车等逐步退出运输市场,转为民间自备运力;早期进口的“道奇”“万国”“伊四子”和国产的“东方红”“四明山”“钱塘江”等牌子的客、货运汽车被陆续淘汰;国产的“跃进”“解放”“东风”“雨花”“飞蝶”“哈尔滨”和进口的“皇冠”“奔驰”“三菱”等牌子的客、货汽车相继增多。一时介入运输市场的手扶拖拉机被四轮拖拉机所代替。自行车、助动车、电瓶车、摩托车和城区公交中巴车、小客车(含轿车)及乡镇短途客运机动车辆逐年增多。2008年,全县拥有各类机动车达29108辆。
  非机动车
  20世纪80年代,县内的非机动车只有自行车和脚踏三轮车两种。截至2008年6月12日,全县共有自行车49487辆;运营人力三轮车461辆(城区322辆、梅林70辆、桥头胡69辆);人力货运三轮车1668辆;人力自备三轮车2110辆;营运残疾车107辆。
  机动车
  机动客运三轮车 1982年,机动客运三轮车(俗称“乌龟车”)投入运输市场。1990年,县内引入“天目山”等6个座位厢后设门的简易三轮车及“小飞燕”等侧面设门的另一类“三卡”。1994年年初,为解决部分城镇残废人员就业问题,成立“自强客运”(俗称“残疾车”)车队,置车30辆。1995年7月,“三卡”被厢式农用四轮车取代。截至2008年6月12日,全县拥有自强车(康福)183辆,其中营运残疾车107辆。
  电动车 以蓄电池给直流电动机输电、电机转动为动力、替代人力的自行车。1999年始入境内,截至2008年6月12日,全县有电动车64766辆。
  摩托车 1991年,全县拥有摩托车1196辆,其中二轮摩托车1046辆,多为群众自备;侧三轮摩托车150辆,多为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公用。1992年,有摩托车2000辆。随后,逐年增多,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有各类摩托车54560辆。
  拖拉机(变型载货车) 有手扶(8匹马力)、中型(24型、27型)、大型(35型)拖拉机。60年代进入运输市场,初为短途货运。1991年,全县介入运输市场各类拖拉机4441辆。经整顿,截至1992年年底,介入运输市场的拖拉机3156辆。旋后,运量急增,1995年,手扶拖拉机演变为专业载货车。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从事运输的拖拉机3118台3118载重吨。
  汽车 按用途分为客运汽车、货运汽车、专用特种汽车等3种。1992年,全县拥有大型汽车51辆,小型汽车270辆;2007年,全县拥有大型汽车2067辆,小型汽车23344辆。2008年,全县拥有大型汽车2600辆,小型汽车29197辆,农用车40辆。其中,公路运营车辆达4297辆(包括运营货车3257辆9406吨位,新增厢式货车、危险品运输车辆185辆)。
  水路运输
  1983年5月,县航运公司二船队购置280吨位136千瓦沿海钢质货轮1艘,命名为“浙宁机107”,县内水运开始有远航货轮。1995年,木质机动船退出沿海水路运输市场。是年,全县有钢质货运机动轮70艘,钢质客运机动轮1艘。2008年,全县拥有各类运营船舶187艘21.4万载重吨,其中,钢质机动货船173艘21.4万载重吨;钢质渡轮(伍山汽轮渡)1艘155载重吨(48客座15辆汽车座、功率328千瓦)。
  木质船 船体木制,多为风帆与人力橹、桨划行,俗称船舷舢舨、步船与钓船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的木质船以柴油机为动力,螺旋桨推进,成了木质机动船。1987年后,大吨位的木质机动船逐步被钢质机动船替代。1995年,木质机动船退出沿海水运市场。
  钢质机动船 以型钢为框架,拼焊铁板为船体,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船。有纵横混合型结构、双层底、单甲板、艉机型沿海货轮和横骨架式、单底、单甲板、艉机型简易货轮两种。
  1982年,水路运输始有远航钢质机动货轮。1995年,全县拥有钢质货运机动轮70艘,钢质客运机动轮1艘。2000年,全县拥有钢质运输船95艘59595载重吨。其中,客运船1艘80客位,货运船94艘59595载重吨。2008年,全县有钢质机动船187艘、总载重211487吨、总功率55513千瓦。
  第二节 运输企业
  1991年年底,县内有公路运输企业24家,其中,个体运输企业19家。1999年5月,有国有运输企业1家,个体运输企业2442家,挂靠服务性集体运输企业9家。同年,局属国有、集体、挂靠运输企业,采取资产权属置换,转制为股份合作制运输企业,年底,全县个体运输企业增至3053家。2008年,有道路运输业371家。其中,客运企业18家,货运企业88家,一类维修企业2家,三类以上维修业户257家,驾驶技术培训学校5家,汽车检测站1家。
  1991年年底,县内有国有水路运输企业1家,集体企业2家,个体运输船户56家。1999年,全县水路运输企业67家。2008年,县内有股份合作制水路运输企业12家和村办集体企业1家。
  公路运输
  宁海县公路运输有限公司 1995年,由宁海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宁海县第一汽车运输公司、宁海县汽车运输公司、宁海县汽车客运总站等4家企业合并组建而成。1999年6月,通过全额资产置换,转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宁海县公路运输总公司”为今名。地址设宁海客运总站内。在册员工751人,其中服务员200人,专业技术人员26人。公司占地面积32846平方米,建筑面积8457平方米;拥有各类营运汽车405辆,总资产3000万元。
  2008年,客运营业收入3144.7万元,利润1869万元,缴纳国家税收360万元。公司下辖长途客运公司、交通旅行社、货运公司、汽配公司、综合开发公司、汽车大修理厂、社会车辆管理服务站(北站)、客运总站、驾驶员培训站等10个部门及公司,为宁海交通运输业龙头企业。分级核算,经营范围:汽车客、货运;公交、旅游车出租;汽车配件、油料批发零售、大中修理;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业务。2008年,经营县内外公路运输线路68条,长途班车日发192班次,长短途客运汽车118辆。
  宁海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简称县长运公司) 国有企业,原址城关镇小北门车站路2号。1975年1月1日,迁入新址兴宁南路与中山西路交会处西南。1987年体制改革,改称宁波市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宁海分公司,在册人员397人,固定资产原值275万元。1988年7月1日,体制下放到县,称宁海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1995年并入宁海县公路运输有限公司。
  宁海县第一运输公司 其前身为宁海县搬运公司,集体所有制专业运输企业。1987年9月24日,宁海县搬运公司折分为以货运为主的宁海第一运输公司。有职工58人,货车10辆88吨位,客车4辆180客位,下辖薛岙码头装卸队,车辆修理车间。1990年12月,迁址颜公河路。1991年10月1日,增设宁海县公共汽车公司。两家公司,一套班子,职工75人。货车4辆26吨位,客车13辆470客位。1995年并入宁海县公路运输有限公司。
  宁海县汽车运输公司 其前身为宁海县搬运公司,集体所有制专业运输企业。1987年9月24日,宁海县搬运公司折分为以客运为主的宁海县汽运公司,职工84人,客车12辆562客位,兼营装卸,下辖城关装卸队、汽车门市部、车辆修理车间。1990年12月,迁址颜公河路89路(人民大道232号),1995年并入宁海县公路运输有限公司。
  宁海安良旅运公司 1984年11月开业,个体运输企业。原名宁海安良旅运站,址设城关镇小北门口。1986年更名为宁海安良旅运公司。1991年,拥有大客车7辆、小客车1辆,计345客位。完成年客运量13.6万人次,周转量1071.4万人千米,总营运收入6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0万元,人员20名。后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1998年倒闭。
  宁海县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县政府投资2500多万元,购置公交车辆116辆(3680客座),2008年3月1日成立了国有宁海县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地址设宁海汽车东站内,在册人员264人,注册资金2500万元,日营业额5万元。3月27日,接管民营公司104、105、108、201路等公交线路收归国有,67辆公交车全部更新,即日起实施残疾人和七旬以上老人持卡免费乘坐公交车。
  水路运输
  宁海县第一航运公司 地址在今大佳何镇大佳何村,省道公路象西线南侧。集体所有制专业运输企业,隶属县交通局。1979年4月,县航运公司成立,改编为“第二船队”。1984年11月28日,经县交通局批准,更名为“宁海县第一航运公司”。1991年,有正式职工94人,拥有钢质沿海货轮5艘、1880载重吨、功率736千瓦。总营业收入290.75万元,固定资产357.2万元。1996年6月,公司因海损赔偿巨款,无力承受,经宁海县人民法院受理、宣告破产。
  宁海县海运公司(第二航运公司) 地址在西店镇樟树村。集体所有制专业运输企业,隶属于县交通局。1979年,定名为宁海县航运公司第三船队。1984年11月28日,改船队为“宁海县第二航运公司”。1991年,公司有正式职工70人,拥有船舶4艘、2150载重吨、功率996千瓦,总营业收入184.7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75.2万元。1994年4月,与香港衡孚行合资,更名为“宁波市永衡海运船务有限公司”。1997年,因衡孚行违约而脱钩,易名为“宁海县海运公司”,拥有散装杂货钢质船4艘2150载重吨。1999年5月,该公司实行零资产转让。
  宁海县船舶代理服务站 1980年设立,原名宁海水上联运站。1988年9月,更名为宁海县船舶代理服务站,全民所有制性质,隶属县航管所。1991年撤销。
  宁海县第三航运公司 前身为宁海县峡山联合运输站。1986年8月25日成立,属镇集体企业。址设宁海县强蛟镇振兴街1号,职工118人,拥有船舶18艘,其中挂靠13艘、自有2艘、租赁3艘,总运力10839吨,注册资金52.7万元。经营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航区。1986年8月25日,更名为宁海县第三航运公司。2006年7月26日,转制为村集体企业。2008年年底,公司经营船舶15艘10531载重吨。其中,自有船舶1艘370载重吨,光租货轮1艘505载重吨。公司有职工90人(其中管理人员7人)。2008年完成年货运量33.6万吨,周转量33981.58万吨。
  宁海县佳达航运有限公司 宁海县佳达航运有限公司,个体股份制企业,成立于1999年6月15日。公司坐落于大佳何镇大何西路1号,注册资金200万元。经营鲁、浙、闽、粤及长江中下游各港口货物运输业务。公司员工90名,有沿海钢质货轮8艘,总运力11286吨。1999年,水路运输量9.8万吨,周转量7.73万吨千米。2006年水路运输量35.64万吨,周转量49.5万吨千米,公司年营运收入1678万元,实现利润264万元。2008年,水路货运量4.1万吨,周转量531万吨千米。
  宁海白溪水库景区旅游管理有限公司 2002年2月,宁波天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属股份制企业。2005年1月,被宁海白溪水库景区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收购。公司注册地址在宁海岔路镇白溪村,注册资金150万元,总资产330多万元,旅游船舶16艘,船舶运力686客位,拥有员工95名,从事白溪水库旅游客运。2008年,客运量13.7万人次,周转量246.21万人千米。
  宁海县强蛟港埠有限公司 原名宁海县强蛟港埠公司,建于1991年5月,与强蛟港务处(事业单位)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经营承接煤炭、建材、粮食等大宗物资及各类百杂货的装卸、中转货运业务,日装卸能力为1500吨。1999年6月,转制后更名为宁海县强蛟港埠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72万元,其中国有持股30万元,占总资金额44.78%。2006年,由于强蛟码头转让给海螺宁海水泥厂,该公司注销,人员遣散。
  宁海福海海运有限公司 2002年10月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注册地址宁海县强蛟镇薛岙上渔村,总资产9296万元,拥有船舶95艘112963载重吨。办公地址设宁波市江北区大庆北路209-7,有企业职工650名,其中管理人员17人。经营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各港口间的货运业务。2007年,新增运力1.5万吨,完成货运量298.3万吨,周转量310000万吨千米。2008年,有职工715人,完成货运量346.4万吨,周转量4312236万吨千米,年收入10343万元,利润3238万元。
  宁波恒海航运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6日,注册资金1000万元,总资产12000万元、净资产9500万元,注册地址宁海县胡陈乡吴家岙村,公司地址设宁海县强蛟镇峡山村。拥有散货船4艘28480载重吨,企业职工72名,其中管理人员9人。公司经营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各港口间的货运业务,主要承运矿砂中转。2007年,完成水路货运106.13万吨,货物周转量73229.76万吨千米。2008年,完成货运量130.69万吨,货物周转量71879.5万吨千米。
  宁波捷海海运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6年12月26日,注册地址胡陈乡胡陈村,注册资金300万元,公司地址宁海县强蛟镇峡山村。经营船舶21艘26093载重吨,其中自有船舶4艘3862载重吨。截至2008年年底,公司总资产1449.91万元,净资产304.27万元。有职工206人,其中管理人员12人,公司完成货运量58.65万吨,货物周转量46513.53万吨千米,年运营收入5050万元,利润1500万元。
  宁海红大港埠有限公司 址设长街镇松岙村。成立于2005年8月16日,注册资金200万元,在册人员16人,有15车48客位客滚轮1艘,运营于松岙至台宁航线。2008年,有职工18人,其中管理人员7人,客运量8.9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2.45万人千米。
  第三节 陆路运输
  客运
  道路客运,以公路汽车运输为主。1987年客运量899.67万人次。1992年,营运客运汽车647辆7908客座,行车里程计600千米。县省际客车发至象山丹城、黄岩路桥、新昌、三门、宁波、杭州等地,客运总量1226.35万人次。1998年,营运客运汽车1184辆12931客座,公路行车里程857.76千米。县省际客运增发至舟山沈家门、广州、衢州、南京等地的车次,客运总量1530万人次,周转量55460万人千米。2008年,客运汽车1043辆17922客座,客运总量158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2160万人千米。
  长途客运 1987年,运营客车76辆1745客座。2008年,营运汽车1043辆17922客座,其中客运班车576辆11725客座,机动车3辆157座,旅游车8辆330座,出租车278辆1390客座,公交车178辆4320客座。开往上海、南京、常州、石岛等地的省际客车,日发6.5班次,行程4485千米,日客运量220人次,年客运量8.03万人次。
  城区人力三轮车客运 1990年,城区人力客运三轮车运力过剩,是年9月,把人力客运三轮车总数限制在224辆,以红黄两色为标志,分单双日轮流上路营运。2008年,城区有脚踏三轮车661辆,其中梅林街道70辆、桥头胡街道69辆。
  城区小客车客运 小客车以“小三卡”“乌龟车”为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1年,城区有3辆经营权的出租车。1996年8月,投放奥拓小客车40辆,取代186辆乌龟车。2000年,
  城区有“黄的”130辆。2002年,“捷达”“桑塔纳”“红旗”等中高档轿车逐步替代“黄的”,均改为计程出租车。是年,宁海客运出租车228辆。截至2008年年底,宁海客运出租车278辆。
  公交客运 1991年10月1日,县内开始有公共汽车,公交线路4条,行驶城区至乡镇间。1992年,增设公共汽车线路4条。1996年,城区地域扩大,城乡客运分离。环城、穿城而出的1路、2路、3路、4路、5路、6路、7路、8路为城区公共汽车。2008年3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有公共交通公司。县政府投资2500万元,更新公交车辆,将民营公司经营的城区公交线路逐步收归国有。截至2008年11月,宁海有公交线路14条、公交车178辆。其中,国有公司9条线路116辆,公路运输有限公司5条线路62辆。
  乡镇客运 1992年,乡镇个体客运户拥有客运汽车71辆、其他客运机动车273辆。其中乡镇社会车管理服务站(中心站)发往宁波、路桥、杭州等地市县际客运汽车51辆。1998年,乡镇个体经营客运户拥有客运汽车100辆2800客座,其他客运机动车428辆,农用中巴车成为乡镇短途客运主要车辆。2000年,乡镇个体经营客运户拥有客运汽车143辆3146客座,农用中巴591辆。2008年,全县有一级网络(跨县以上的长途客车)运营客车111辆2938客座、44条线路。其中,运营于省际长途客车7辆288客座、4条线路,跨地市22辆760客座、16条线路,跨县82辆1890客座、24条线路;二级网络(城乡客运)运营客车360辆6876客座、49条线路;三级网络(不进县城的乡村客运)运营客车107辆1927客座、34条线路。
  货运
  20世纪80年代,宁海运出物资以稻谷、大小麦、番薯、柑橘、猪羊、禽蛋、竹木、薪炭、山货、近海滩涂海鲜水产品等农林牧渔产品与非金属矿物黄沙、石子、黏土、砩石等为主,工业制品辅之。90年代,境内运出的稻谷、大小麦等数量大为减少,而柑橘、西瓜、茶叶等经济作物、猪、羊、禽蛋等农林牧渔产品、咸淡水养殖的水产品、轻纺制品、五金交电制品、机械电器制品、橡塑化工制品、酿造制品等出运量成倍增长。运入的物资有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化肥农药等农需物资及工厂企业所需的塑料等原材料。
  道路货运 1983年前,道路货运的主要工具为汽车和拖拉机。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辆和拖拉机经营运输的若干规定”下达后,个体联户车辆猛增。1987年,运营车辆达832辆3282吨位。1992年,全县营运货运汽车1099辆4011载重吨,拖拉机3156辆,其他货运机动车382辆。货运总量计132.31万吨。2000年,全县营运货运汽车2137辆6411吨,拖拉机2700辆,其他货运机动车329辆。年货运总量609.47万吨。
  2008年,全县营运货运汽车3257辆9406载重吨,全年货运量855万吨,周转量65350万吨千米。
  搬运装卸 1990年前,全县有隶属于县运输公司客运站的城关装卸队和隶属于县运输公司货运站的薛岙装卸队。社会装卸搬运组织有长街、力洋、梅林、桥头胡等集镇、港埠等23个装卸队,从业人员342人,拥有手拉车173辆、吊车5台、拖拉机9辆。年装卸量达27.84万吨,搬运量达8.24万吨,营业收入达93.43万元。2000年,经营搬运装卸的国有、集体、私营企业有10家。是年,全县装卸量314万吨,搬运量100万吨。2008年,经营搬运装卸的企业有8家。其中:城区搬运装卸企业3家,集镇搬运装卸企业5家。
  第四节 水路运输
  客运
  航班客运 1985年,经省航运局批准,前横乡塘厂村6农户联合经营胡陈港至三门县健跳客运航班(宁航1号、85客位),每日1班,与三门健跳航船对驶。1992年,客运量2.61万人次,周转量59.63万人千米。日后水路客运量随之逐年下降,2000年,客运1.1万人次,周转量26.3万人千米。2005年8月,宁海红大港埠有限公司成立,有15车48客的客滾轮——红大一号,运营于宁海松岙至象山台宁客货运航线,松岙渡口被撤销、划归航班客运。2007年,两条航线的客运量5.03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7.32万人千米。
  2008年2月28日,省交通厅批复“胡陈港至三门健跳航线”撤销,航船停航。是年,客运量8.9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2.45万人千米。
  旅游客运 2002年白溪水库建成后,为了开发浙东大峡谷旅游资源,白溪水库景区旅游管理公司购置了16艘游艇、724座位。是年,客运量8.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1.4万人千米;2008年,客运量13.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46.21万人千米。
  渡口客运 1992年,全县有渡口10处,渡船11艘391客位,均为农用渡船,其中钢质渡船6艘、木质渡船5艘,日平均渡客1100人次。1999年,岳井渡钢质渡船更新为40马力60客位钢质渡船。2001年,薛岙渡口被撤销,峡山渡口新增渡船4艘。2003年,岳井渡船再次更新为20客位6车渡船。年底,沥头渡、大小青渡、燕楼山渡,因胡陈港大桥建成、撤渡。2008年年底,全县共有渡口4处、渡船6艘,日平均渡客250人次。
  货运 1987年,全县有沿海运输船舶96艘7831载重吨、功率6185千瓦。延伸航线,北至山东半岛,南至广东汕头、海南岛。年货运量28.9万吨,周转量1.19亿吨千米。出运麦芽、毛竹、石材等矿产建材物资,运入煤炭、化肥、粮食、水泥、钢筋等。1992年,全县营运货船54艘10240载重吨、功率5788千瓦,货运量45.93万吨,周转量22242.16万吨千米。2005年,全县营运货船122艘143766载重吨、功率39251千瓦。2006年,全县营运货船127艘159464载重吨、功率42781千瓦。2007年,全县营运货船154艘1839821载重吨、功率47783千瓦,货运量612.4万吨,周转量311977万吨千米。2008年,货运量672.49万吨,周转量450084.64万吨千米。
  物流中心 2004年2月,宁海县政府设立国有独资宁海县金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2008年5月更名为宁海县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1.2亿元。该公司在桃源街道兴宁北路西侧,紧邻甬台温铁路和甬台温高速公路出口处,新筹建宁海物流中心,占地3110亩,分设国际物流、国内物流、公共仓储、商贸互动四大区域。截至2008年,已投入资金2.85亿元,用地1640.5亩,建成配送中心和果蔬粮油批发市场用房8.48万平方米。
  第三章 交通管理
  第一节 路政管理
  1986年1月起,公路路政管理归宁波市公安局公路总段派出所管辖。宁海县公路段设值勤室,定员2人,专管路政。1990年8月30日,县公路路政管理队成立。负责管理和保护公路路产;控制公路两侧建筑红线,审理穿越公路地下、跨越公路上空的管线和建筑设施等事宜;组织公路巡查,查处各种违章,依法制止破坏路产路权行为。1995年,对甬临线、象西线、盛宁线、力港线进行全面定界划线,设置永久性公路留地界桩,使公路两旁建筑界限从无形变为有形。1996年年初,成立宁海县公路段路政大队,设置甬临与象西线、岔路、力洋、桥头胡、深甽等5个路政中队。对甬临线文明样板绿化工程进行管理,整治了沿线的加油站,路产路权保护率达91%。进入21世纪,设置四级以下和山区公路的限载、限驶专用标志,建立了全县公路标志标线档案;建造超限运输固定检测站点。2004年,增画人行横道线2104平方米。投资800余万元,征用土地30亩,设立宁海县34省道治超检测站。同年6月20日正式投入运行,在册人员25人,实行全天候检测。
  2008年,投资73万元,在甬临线千秋桥事故多发路段,增设道路边缘线、轮廓标、桥头警告性诱导标志牌、钢护栏、大桥通航禁航标志、“96266”统一报警电话牌;修复受损路产设施,包括防撞护栏板、端头、护栏柱、拦板托架、示警桩、标志牌。
  第二节 运政管理
  1987年10月21日,宁海县交通监理所将交通安全管理、车辆牌证管理等职能划归公安部门,公安部门成立“宁海县公安局交通警察队”。宁海县交通监理所改称“宁海县公路运输管理所”和“宁海县公路稽征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继续行使公路运输管理、公路规费征收等职能,隶属于宁海县交通局领导,业务上由宁波市公路运输管理稽征处指导。1991年11月25日,明确为副科(局)级全民事业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负责全县公路运输行业管理,行使政府对公路客运、货运、汽车维修、搬运装卸、运输服务业的管理职能。
  营运与车辆管理
  1987年,按《公路运输管理暂行条例》补办“营业许可证”,其中汽车453本、“三卡”250本、拖拉机380本,办理个体户工商营业执照2055户。
  1990年,县政府部署对城区小客车实行签证和路单管理,指定长运公司旅客班车,外县过境客车,东线、西南线、西北线不定班小客车上下客站县整治办、公管所、交警队分段责任包干。1991年,县计委、交通、公安、财税、工商局联合发布《关于严格控制营运车辆投放和严格购车审批手续的通知》,规定凡从事运营的车辆,必须取得合法经营资格。是年8月,清理出“私挂公”客货车215辆,查处营运多年而手续不完备货车84辆,未办过户手续货车44辆。1994年,县交通局发布《关于加强营业性客运车辆管理的通告》《关于加强出租车辆管理的通告》和《道路运输证办理程序》,加强对客运“农用中巴车”的管理,责令无牌无证的残疾车、微型货车车主补办手续,挂牌营运。1995年5月,宁海县运力宏观调控领导小组出台《宁海县运力投放审批程序》,规定凡购置大小客运车辆和1吨以下的单、双排货运车、厢式货车等的单位及个人的自备车辆,必须经过严格的审验手续,在取得齐备的牌证后方可营运。1996年,针对城区营运的各类客运车辆530辆,制定《宁海县城区客运车辆管理办法》;增辟2条公共汽车线路,核批投放扬子中巴车20辆,对原穿城行驶的22辆大型公交车辆、1路至7路公交线路、站点,作了适当的调整;投放重庆产的4座奥拓小客车40辆,将“乌龟车”淘汰;购置农用中巴车237辆,将安全性能差的500辆农用四轮车更新。1998年11月,县交通局、公安局、财税局、工商局、物价局、城建委、农机总站联合成立县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对1998年5月27日前购置的微型货运车,按经营资质审核后发给“营运证”“特许通行证”,微型货运车辆不得更新或私自转让,其营运资格随车辆报废而自然终止。2000年,对桥头胡水产城至跃龙综合市场营运专线招标拍卖,作为有偿使用试点。2002年,西店镇短途客运车主成立股份制公司,购置40辆“依维柯”替代入股后报废的40辆客车。年底,把跑县境内的所有客运车辆组织起来,成立了5家运输公司。
  2008年,全县城乡客运二级网络的营运客车均更新为羊城、江淮、东风、金龙等中型中级客车;三级网络营运客车更新为吉江、一汽太湖等中型中级客车。
  驾驶员培训
  1987年10月21日,县府决定将交通监理移交给公安机关,驾驶员管理、培训也随之移交。1992年,全县第一家驾驶员培训学校成立。1993年驾驶员的培训工作归县交警大队主管,对运输公司跨县以上线路客运车辆的150名左右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1997年,对县内1500名左右的农客和农简四轮从业人员及120名城区小客车驾驶员进行培训。1998年,对全县1000余名货运车辆驾驶员进行上岗培训,持证上岗。2001年,县驾驶员培训工作划归县交通局主管。是年7月1日,开设1家培训学校。
  10月,宁海县培训基地成立。至此全县有中意机动车培训中心、大众汽车驾驶员培训站、公路运输公司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站、宁海县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等4家培训学校,共有教练员59人,教练车77辆,培训场地1.6万平方米。2002年,全县拥有驾驶员26047人,其中汽车驾驶员11838人。
  2008年年底,全县有机动车驾驶培训企业3家,有培训场地47030平方米,从业人员252人,其中教练员59人,教练车240辆。2008年度培训机动车驾驶员8504人,经培训获得从业资格证人员796人。
  第三节 港航管理
  行业管理
  港口航运归宁海县航运管理所负责管理。1987年1月,换发海船国籍证书。1989年5月,县航管所召集有关12个乡镇船舶管理员,培训乡镇船舶管理业务。对未经批准、无运输许可证、擅自从事营业性运输的船舶;不附“二证”(船舶检验技术合格证、船员职业证)、“一牌”(船名牌)、“一线”(客运航线)规定的船舶;持有营业执照,但无船舶营运证和运输许可证的船舶;持有营业执照、运输许可证、船舶营运证,没有效船舶或船员职务证书的船舶;不按规定缴纳各种规费和运输管理费的船舶责令停航。
  1990年4月24日,成立水路运输市场整治领导小组。审验水上经营行为、经营资格。先后审查运输船舶99艘,审验面达100%,个体(联户)运输船舶的90%。处理“私挂公”船舶2艘。补办小吨位无证船只营运手续17艘。1993年,行业管理职能转变,取消运输计划管理。职能部门主要把持换发证件、船舶检查、港务监督等工作。1994年,贯彻《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按《水路运输违章处罚规定》整顿无证营运小船,签证船舶1237艘次,检验船舶75艘7650总吨;指派船检技术人员跟踪船舶修造,把持船舶质量关;举办船员考证培训班,换发船员证220人次;制止船舶易地办证;整顿船舶超载、无证营运、船舶挂靠和承包秩序;将占全县总运力四分之三的个体联户船舶,组建成第三航运、中和海运、宁航海运等乡镇航运公司。1995年,再次组建整合3家松散型航运公司。1996年,整治水路运输市场存在的欺行霸市现象,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1997年,制定《宁海县货主码头管理规定》和《县内货主码头管理条例》9款18条,统一管理辖区内货运码头、平台和道头。是年11月,县航管所组织安全检查小组,对象山港港区与三门湾港区检查治理。1998年,县人民政府颁发《宁海县货主码头管理规定》,整顿18家货主码头,办理11家许可审批手续,规范货主码头的经营管理。贯彻落实《浙江省高速客船营运管理规定》,责令2艘摩托艇停航。清理整顿水运服务业、水运票证,整治水运危险货物运输。2000年,协助个私船舶户成立“宁海县平安水运服务有限公司”,承诺代办船舶航行所需各类证照等13个服务项目。2001年7月,按国家水监体制改革的要求,成立宁波宁海海事处,原航管所水上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和范围移交给宁波海事局;保留宁海县航运管理所、宁海县航道管理所、浙江省船舶检验局宁海检验所的三块牌子及相应的管理职能。2006年10月20日,宁海县航运管理所更名为“宁海县航运管理处”,宁海县航道管理所更名为“宁海县航道管理处”“浙江省船舶检验局宁海检验所”不变,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属副科(局)级事业单位,在编22人。行使港口管理、水运管理、航道工程管理、船舶检验、港航稽查执法、港航规费征收、水上交通行业安全管理等职能。对企业经营资质实施预警制度,分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等警告档次。对黄色预警警告以上企业重点限期整改,对红色、橙色警告企业跟踪整改。
  2008年,实施企业经营资质预警制度,水运市场准入和经营活动监督。优化企业经营和船舶结构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吸收民间资本,以联合兼并等形式组建投资多元化的股份民营企业。
  船舶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凡需购营运客货运船舶户,需递交《新增运力申请书》与《购造船舶意向书》,由县航管所受理审核后,逐级上报审批。1980年后,按船舶吨位大小分级检验。200载重吨以下由县航管负责检验,核定航行区域和运营种类,发给船舶证书,取得船舶执照、航行签证,方可运营。1987年4月4日,成立乡镇船舶整顿小组,对14个镇乡32个村的185艘运营船舶整顿,查处无证船舶62艘。1989年6月,县航管处为峡山、薛岙、西店、七市、龙浦、山头、桥头胡等镇乡配置船舶管理员各1名。1991年4月,开展水上安全大检查,对10处渡口、12艘渡船、19艘货船及1艘小客轮进行检查,查处违章船只。9月中旬,在胡陈港举办无证船员学习班,33人参加,17艘船舶补办了各种手续,颁发了证书。1992年,县第一航运公司开辟Ⅱ类航区,新置500吨货轮1艘;更新专业运输船舶6艘2010载重吨;新增内河“三防”渡船1艘;更新沿海钢质渡船2艘。1994年,新增钢质船舶26艘12436载重吨、功率5486.9千瓦;淘汰出售木质老旧船舶18艘2770载重吨、功率2178.6千瓦。是年,总运力达79艘30036载重吨,功率13632.2千瓦。1996年以来,对县内6艘非法运营渡客小渔船、个体户私自购置的2艘非法从事旅游运输的摩托艇,分别作出处理和取缔。成立航查队,设立5个固定检查点,实施动态管理;船舶质量的检测从船坞内开始,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购置测厚仪,对内河溪流24艘挖沙船进行检测、发证;县港航处检测船舶46艘次8798总吨,其中,对在滩涂上建造的船舶进行重点检验。2000年起,协助个私船舶户成立集船舶代理、船舶管理、服务船舶于一体。宁海县平安水运服务有限公司,建立委托、代管的方式,对原来分散经营的千吨级单船,承诺13个服务项目,将自我管理的单船纳入行业管理中;完善船舶检验工作程序和签发制度。全年检修船舶75艘8622总载重吨、总功率9292千瓦;2002年、2003年两年共检验船舶190艘次,配合市港航处检验新建、改建船舶19艘次,强制报废老旧船舶3艘,责成有关船主补配导航、救生和消防设备。2007年,对全县136艘客、货运营船舶全面年审;对海运企业及109艘委管船舶对照有关要求,逐船逐项核查,发现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
  2008年,买卖调整船舶80余艘,水运总运力达21.4万载重吨;控制平均船龄在5年以下;优化船型结构,货运企业船队规模平均达到2万载重吨以上。
  第四节 稽征管理
  规费征收是县稽征所和航管所(港航处)按照国务院、省(部)市有关文件规定,依法收取公路规费(养路费、省公建金、车辆购置附加费、运管费),依法收取水运规费(航政费、货港费、船港费、运管费)等。
  1987年,征收公路规费458.75万元,征收水运规费25.67万元;2000年,征收公路规费3336万元,征收水运规费217万元;2008年,征收公路规费17100万元,征收水运规费974万元。
  2008年12月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12月18日,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6项收费,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同时,将价内征收的汽油消费税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他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相应提高。交通规费征收工作于2008年12月31日终止。
  第五节 养护管理
  1987年,公路段有公路专业养护干部职工179人,专业养护路程288.63千米,县乡农工养护路程193.77千米。1988年4月,县社公路养护队改名为宁海县公路养护管理所。1990年9月,县公路段改称为宁海县公路管理段,道班改称养护管理站。1991年年底公路养护里程增至287.33千米,公路管理段有干部职工182人,拥有汽车、养护车、压路机、沥青洒铺机等原价值为134.92万元的固定资产。1993年始,根据《公路管理条例》“县道县养,乡道乡养”的原则,乡道公路养护归属于线路所在的乡镇管理。1996年3月,县公路养护所并入县公路管理段。2001年,全县公路总里程1100.17千米,平均好路率57.2%,其中省道干线为68.5%。
  公路绿化是公路养护中的重要一环。1987年仅在甬临线与象西线上栽植了15014株行道树。1998年投资600万元,搞公路园林化绿化建设。截至2008年累计投资3600多万元,管养绿化里程181千米,绿化林带面积400万平方米,绿篱面积13.4万平方米,草坪面积25.6万平方米。
  2008年,全段有干部职工140人,养护公路里程1501千米,平均好路率68.8%,其中省道干线平均好路率82.8%,公路绿化率83.19%。县公路管理段荣获:宁波市交通系统抗冰雪救灾先进集体;市年度双排查双整治工作先进单位;市公路局年度考核优秀单位。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