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河海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42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河海治理
分类号: F426.9
页数: 7
页码: 214-2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海塘建设与滩涂围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海塘建设方面,从1974年开始,宁海县逐步推进标准海塘建设,特别是在1997年遭受百年一遇强台风后,决定用三年时间修建130千米新标准海塘,截至2004年年初,共建成新标准海塘堤坝118.8千米。滩涂围垦方面,宁海县编制了《宁海县三门湾滩涂围垦开发总体规划》,并实施了双盘涂、蛇蟠涂、下洋涂等围垦工程,其中下洋涂围垦工程为宁波市重点工程,围涂面积5.38万亩。这些工程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宁海县的防台能力和土地利用效率。
关键词: 宁海县 水利工程 海塘建设

内容

第一节 塘建设
  标准海塘建设 宁海县标准海塘建设始于1974年,是年,沿海地区遭13号台风袭击,暴风海潮摧毁坏一批海塘。在修复水毁海塘中,重灾区伍山公社干部群众,艰苦奋斗4年,投入20余万工日,率先按浙江省水利厅规定技术标准,建成第一条标准海塘。截至1987年,全县共建标准塘5处,堤长26.6千米(包括胡陈港大堤1.138千米、毛屿港大堤1.1千米),占海塘堤总长度19.5%。1988年“7·30”特大水灾,毁坏一批海塘。1989年23号台风暴潮,沿海地区有80处海塘被冲毁,一市镇、越溪乡的44处海塘有42处倒塌,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1990年3月初,县政府将群英塘定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程,当月13日,县政府决定成立“群英塘标准化建设工程指挥部”。1990年5月,群英塘海塘标准化建设正式动工。1990年8月,县政府成立“宁海县海塘岸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兼任组长。同时组织水利部门对沿海各乡镇海塘进行普查实测。在此基础上,制订全县海塘岸标准化建设总体规划,计划用3~5年时间,将三门湾、象山港区域内保护农田万亩以上老海塘,建成标准化海塘闭合区;保护农田万亩以下的老海塘,选择重点建成标准海塘。1991年2月5日,县政府印发《宁海县标准海塘管理办法》,加强对标准海塘的日常管理。1992年年初,群英塘试点建设成功,1992年6月通过验收。其他标准海塘建设随即全面展开,1990年至1994年年底,全县共建标准海塘79处,堤长116千米,总投资355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29万元、乡镇集资2022万元,群众投劳19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工程量214万立方米。1992年,宁海县被浙江省水利厅评为海塘岸标准化建设先进县。
  新标准海塘建设 1997年8月18日,宁海县遭到百年一遇的11号强台风袭击,全县120千米标准海塘岸毁于一旦。在此次台风中全县共损坏海塘堤坝70.95千米,冲毁46.83千米,被冲缺口580处,损坏闸门120座,沿海255个村庄海水倒灌,12万人被围,5万多人一时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回,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
  “9711”号台风过后,宁海县委、县政府作出用“三年时间,投资4.3亿元,修建130千米新标准海塘”的决定,具体分三步走:全力抢堵水毁海塘;把保护面积较大、保护人口较多的15条海塘作为一期工程来建设;把其余处于大闭合区范围内的39条、88千米海塘再用两年时间全面建设成新标准海塘。
  1997年10月13日,宁海县政府向县人大常委会递交了《关于建设新标准海塘实施意见的报告》。县人大常委会对报告进行了审议,经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作出了决议。
  1997年10月18日,宁海县成立新标准海塘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及指挥部,开始全面建设新的高标准海塘。1997年11月,团结塘率先开工。截至2004年年初,共分4期建成新标准海塘堤坝118.8千米,完成土石方780.53万立方米,混凝土25.021万立方米,总投资47687.74万元,其中水利国债投资4300万元,宁波市补助13127万元。
  四期工程分述如下:一期新标准海塘工程包括团结塘,白芨闭合线的群英塘、双盘东堤、双盘西堤,长沥闭合线的毛屿塘、南洋港塘、胡陈港坝、农场塘、新民塘、朝西洋港塘、青珠塘、保卫塘、月兰塘、长街盐场塘、伍山盐场塘,一市闭合区的一市塘等15条,长34.73千米。共完成土石方294.14万立方米,混凝土5.18万立方米,总投资15877.66万元。二期新标准海塘工程包括长沥闭合线的毛屿港塘、古渡塘、前横塘、团屿塘、长胜塘、岳井塘,白芨闭合线的七市塘、小湾塘,越溪塘、红旗塘、隔洋塘、文胜塘、高湖塘、旗门塘、庆丰塘、汶溪周塘等16条海塘,长43.58千米。共完成土石方267.52万立方米,混凝土10.50万立方米,总投资17733.6万元。三期新标准海塘工程包括团堧塘、铁江塘、樟树塘、石孔塘、桥头胡塘、草湖塘、涨家溪塘、宏大塘、天保塘、西金塘、国庆塘等11条海塘,长22.98千米。三期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58.41万立方米,混凝土5.9万立方米,总投资9582.78万元。四期新标准海塘工程包括武岙塘、庵前塘、白岐塘、葛岙塘、东沙友谊塘、天打塘、小河塘,雪坡门前塘、樟树脚塘、井栏塘、强蛟门前塘、朱行线塘等12条海塘,全长17.51千米。共完成土石方60.46万立方米,混凝土3.441万立方米,总投资4493.66万元。
  由于采用了新的技术,新建成的标准海塘堤坝比以往的标准海塘堤坝防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2000—2008年,对宁海有较大影响的台风有10次之多,特别是在2000年的“桑美”、2004年的“云娜”、2005年的“麦莎”和“卡努”、2007年的“罗莎”等台风期间,非标准海塘被冲毁,新建标准海塘堤坝安然无恙。1998年,宁海县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海塘建设先进县;2002年,宁海县水利局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标准海塘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第二节 滩涂围垦
  1993年10月宁海县三门湾综合开发前期工作办公室编制完成《宁海县三门湾滩涂围垦开发总体规划》,根据规划,宁海县三门湾围垦工程共分四片:第一片为下洋涂围垦开发工程;第二片三山涂;第三片为双盘涂;第四片为蛇蟠涂。
  双盘涂一期工程 位于三门湾末端的西北部,围垦工程分两期:第一期工程地点为越溪乡箬屿,海堤总长2358.5米,围垦面积3518亩。第二期工程地点在越溪乡大林村与南庄村之间,全长4380米,围垦面积9322亩。
  双盘涂一期工程于1995年3月由宁波市计委批准立项,同月宁海县政府成立双盘涂围垦工程指挥部,当时工程设计等级为Ⅳ级。1997年“8·18”台灾后,根据宁波市标准海塘建设规划,经上级批准,工程等级提高到Ⅲ级。工程建设主要分海塘工程、水闸工程及引河工程。
  海塘防洪设计标准按20年一遇高潮位加风浪组合设计,设计潮位4.9米,工程等级为Ⅲ级。海堤总长2358.5米,其中:东堤长1229米,西堤长1129.5米。设计防浪墙顶高程7.3米,堤顶高程6.5米,宽5.0米,为C30混凝土路面。水闸共4座,均布置在海堤轴线上,其中:西堤东闸是在老闸基上续建,其余3座水闸均为新建,闸门为钢筋混凝土肋梁平板式。引河工程分主干引河及支引河,主干引河即平行于东堤的东主干引河,河长1260米;平行于西堤的西主干引河,河长1150米。通过主干引河引向水闸的四条引河为支引河,长865米。
  工程于1995年10月16日开工,2002年8月竣工,完成土石方64.84万立方米,混凝土0.618万立方米,总投资2915.05万元。投资构成为:宁波市政府补助1100万元,宁海县政府补助1000万元,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扶助200万元,不足部分为项目法人自筹解决。
  蛇蟠涂 位于三门湾内,地处宁海县南端,围涂面积20762亩,由宁海县和三门县联合围垦,其中宁海县17777亩、三门县2985亩,工程概算总投资3.2593亿元。
  工程主要建筑物等级为Ⅳ级,海堤、水闸挡潮防浪标准按20年一遇高潮位加风浪组合设计;龙口度汛标准按汛期10年一遇、龙口合龙按非汛期5年一遇标准设计;排涝水闸按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36小时排完设计;纳潮闸按大潮换水率30%、小潮换水率10%设计。整个围垦工程共新建海堤6366米,其中北堤长2390米,南堤长3976米;加固东沙友谊塘1100米;建设北堤双盘排涝与排水闸(兼纳潮闸)4米×4米,三门排水闸2米×2.5米,三门纳潮闸2米×2.5米,南堤兰头排涝闸3米×3米,大黄泥排水闸3米×3米,白旗纳潮闸5米×3.5米。
  2003年12月16日,宁波市计委批准蛇蟠涂围垦工程立项,2004年4月1日,市计委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7月28日,市计委批复通过工程的初步设计。
  2003年7月16日蛇蟠涂围垦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同年10月30日建立蛇蟠涂围垦工程指挥部。11月22日,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通过省海洋部门评审,市、县海洋渔业局分别于2003年12月和2004年1月颁发了海域使用权证。2003年12月5日县政府批准公布实施《关于蛇蟠涂围垦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2004年5月9日公布实施《宁海县蛇蟠涂围垦工程政策处理若干规定》。2004年9月22日工程正式动工建设,2008年年底,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172.07万立方米,混凝土5.2万立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6344万元。
  下洋涂围垦工程 下洋涂位于三门湾北侧,东临白礁水道,南临满山水道,西界胡陈港,北靠长街青珠农场海塘,与长街镇、力洋镇相接。1997年,宁海县计委委托浙江中水围海技术咨询中心完成编制《宁海县三门湾区域围垦工程规划》。2003年11月,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编制《宁海县下洋涂围垦工程项目建议书》,并由宁海县发展计划委员会上报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兴建。2005年10月,建立宁海县下洋涂围垦工程指挥部,2006年2月,宁波市发改委批准下洋涂围垦立项,2006年8月,宁波市发改委批准宁海县下洋涂围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1月,宁波市发改委审批通过下洋涂围垦工程的初步设计。
  下洋涂围垦工程为宁波市重点工程,围涂面积5.38万亩。海堤西起胡陈港副坝,东接长街盐场塘,总长17.347千米,分别由西堤、南堤、东堤三大堤线组成,在堤线上共布置8座水闸。围区以北横隔堤为界划分为北片和南片两大区块,北片面积2.25万亩,分北1区、2区,与青珠农场塘、保卫塘、新民塘、长街盐场塘接壤。南片面积3.13万亩,由纵隔堤和南横隔堤分成西1区、西2区、东1区和东2区。围区内建造水闸11座、隔堤3条、交通桥12座。
  工程等级为Ⅲ级,海堤、水闸等主要建筑物为Ⅲ级,海堤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高潮位加风浪组合设计,设计最高潮位5.19米,最低潮位-3.92米。工程计划建设期为7年零2个月,主体工程工期5年零2个月,配套工程工期为2年。工程概算总投资14.8414亿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11.6982亿元,工程建设征地和安置补偿费用3.1432亿元,所需资金由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予以解决。
  工程于2007年11月开工,至2008年年底,累计完成土石方175.7万立方米,混凝土0.5万立方米,完成投资3.8989亿元。工程具体进度为:(1)海堤基础处理项目施工。沿坝轴线方向土工布铺设和碎石垫层填筑长度各为16.5千米,排水板插设14千米,土工格栅铺设6.8千米,抛石混合料抛填(单层)6.6千米,第二层抛石完成3.5千米。(2)隔堤工程施工。纵隔堤土工布铺设和碎石垫层抛石混合料填筑各完成3.95千米,排水板插设1.57千米,横隔堤已完成土工铺设2千米,抛石长度1.8千米。(3)闸门工程施工。西堤1号闸、小壳屿闸、白礁闸等八座闸门全面开工,其中白礁闸围堰工程、基础搅拌桩、灌柱桩施工、闸底板砼浇筑已全部完成;西堤1号闸、小壳屿闸围堰工程及闸基开挖全面完成,并开始浇筑闸底板;东堤1号闸已完成围堰工程并开始基础桩基处理;东堤2号闸、南区排水闸、西堤0号闸、西堤2号闸围堰工程已全面开展施工。(4)原位观测全面展开。完成了I标段和Ⅱ标段原位观测及老闸潮位观测水位设备安装,Ⅲ标段15+042断面原位观测设施安装完毕,原位观测和水位观测工作全面展开,并及时收集观测原始数据。(5)“三通一平”工程已全面完成。共完成施工道路4.5千米、供电线路3千米、供水线路2千米、施工用房1500平方米、施工场地2500平方米及贝蕾桥1座跨径11千米、钢便桥1座跨径6米。
  第三节 清水河道建设
  2003年以来,宁海县按照宁波市“千里清水河道”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开展“清水河道”建设。
  2004年,宁海县清水河道建设全面开展。整治河道有长街一干线、明港横直河、长街总浦、梅林方前溪、科技园区排洪渠等,全年完成整治28.2千米,完成投资1102万元。2005年除继续治理2004年开工未完成的项目外,新开展治理的河道有长街二干线、越溪十字河等,共完成整治29千米,完成投资739万元。2006年整治的河道有力洋横直河、长街三干线、西店铁江、越溪青山港等,共完成整治31千米,完成投资790万元。2007年整治的有长街一干线上下港、二干线大塘缺西门港、三干线青珠港、合宁港、下公和港、丁家港,力洋横直河支流长塘港、石碾港、泥山坪港等,全年共完成整治47千米,完成投资1320万元。2008年整治的有南溪塘河网、五市溪、旗门港、下湾内塘河、龙浦港、张家鳗港等,全年完成整治63千米,完成投资1685万元。
  第四节 小流域治理
  1983年1月,宁海县水利局组织调查组到东仓公社,对中堡溪流域的水土保持状况进行调查,定出综合治理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综合治理的要求是:上游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之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恢复山林植被;中下游稳定河道,修建有一定抗洪能力的防洪堤坝,并结合兴建一批灌溉工程,提高农田抗旱能力。中堡溪综合治理工程自1983年年底动工,1988年6月基本完成,共兴建拦沙谷坊17道,加固加高山塘水库9座,河道截弯取直650米,中游修筑防洪堤坝8700米,建设机耕桥12座,公路桥3座,开挖灌排渠道5条长23720米,改造低产田2.9万亩。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74.8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13万元。
  2006年,针对宁海小流域防洪标准低、抗洪能力弱,灾害频繁的现状,宁海县政府作出对全县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决定,并进行了专项规划。全县1100千米河道中,保护村庄、学校、企业、农田等设施的有351千米,其中51千米已达到防洪标准,其余300千米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制订了3个五年规划,每个五年治理河道100千米,总投资约10亿元。
  2006年小流域治理工程项目分别为白溪治理工程水车防洪堤、中堡溪治理工程胡陈防洪堤、凫溪治理工程凤潭防洪坝、力洋溪治理工程镇区段及石门溪大佳何镇区段,共治理河道总长10.696千米,堤防长18千米,总投资8600万元(其中政策处理费1400万元)。2007年工程项目分别为茶院溪治理工程乡政府段堤防、中堡溪治理工程闭合段堤防、凫溪治理工程深甽大里段、隔水王段堤防、梁皇溪治理工程过镇段堤防,共治理河道总长16千米,堤防长21千米,总投资8700万元(其中政策处理费1200万元)。2008年工程项目为中堡溪治理工程胡陈防洪堤,洋溪治理工程黄坛镇段,凫溪治理工程大里段,茶院溪治理工程乡镇府段,前童梁皇溪治理工程等,共完成投资9273万元。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