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416
颗粒名称: 第五编 水利
分类号: F426.9
页数: 26
页码: 201-2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间,宁海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共投入资金31.5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0.8亿元,完成土石方2.71亿立方米,投放劳动力2.4亿工日。全县共建成水库66座,山塘水库1395座,蓄水工程总库容达4.37亿立方米,是1986年的2.57倍。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6.4%,其中旱涝保收面积占35.5%。此外,还新建了高标准海塘、电站等设施。2003年后,宁海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全面开展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这些水利设施的建成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为全县及宁波市提供了优质生产生活用水。2007年,宁海县荣获浙江省第十三届水利“大禹杯”金奖。
关键词: 宁海县 水利工程 工程建设

内容

本编目录
  第一章 蓄水工程/203
  第一节 大型水库/203
  第二节 中型水库/204
  第三节 小型水库/208
  第四节 山塘/211
  第二章 河海治理/214
  第一节 海塘建设/214
  第二节 滩涂围垦/217
  第三节 清水河道建设/219
  第四节 小流域治理/220
  第三章 水利管理/221
  第一节 水利规划/221
  第二节 农田水利/223
  第三节 工程管理/225
  第四节 水政管理/226
  1987—2008年,宁海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31.5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0.8亿元;投放劳动力2.4亿工日;完成土石方2.71亿立方米。2008年(含1986年前已建),全县共已建成小(二)型以上水库66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50座。另外还建有库容1万立方米~10万立方米山塘水库327座,1万立方米以下山塘水库1068座。蓄水工程总库容4.37亿立方米,是1986年的2.57倍。有效灌溉面积2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6.4%,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2.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5%。新建120千米高标准海塘。新围海造地7.51万亩。新建装机50千瓦以上电站11座,全县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256万千瓦,占水力资源可开发量的53.4%,年平均发电量7850.7万千瓦时。2003年后,宁海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全面开展小流域治理、清水河道、千库保安、农民饮用水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各项水利设施的建成,提高了宁海的防洪抗旱能力,提高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除保证供应全县人民的正常生活用水外,每年向宁波市提供优质生产生活用水。2007年年底,宁海县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第十三届水利“大禹杯”金奖。
  第一章 蓄水工程
  第一节 大型水库
  白溪水库 白溪水库位于岔路镇白溪村上游2.4千米的白溪大官山峡谷地段,距宁海县城29千米。白溪发源于天台县华顶山北麓,流经天台、宁海两县,于宁海白峤港入三门湾,汇入东海,是宁海县境内的第一大水系。白溪全长66.5千米,流域面积627平方千米,其中宁海县境内516平方千米。白溪流域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831毫米,坝址以上集雨面积254平方千米,坝址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2.81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
  1988年8月宁波市政府同意将白溪水库列为储备项目,1989年11月宁波市计委批复同意将白溪水库坝址定在大官山处。199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白溪水库工程立项,当月,成立宁波市白溪水库建设领导小组和建设指挥部,工程建设进入启动阶段。1997年11月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审批宁波市白溪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1998年3月宁波市计委审批通过白溪水库初步设计报告,1998年5月国家计委批准白溪水库列入当年国家第二批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计划,为正式审批的两项新建水利项目之一。
  白溪水库工程由电力工业部华东勘测设计院设计,上海勘测设计院监理,项目法人为宁波市白溪水库建设发展有限公司。1996年12月28日土建工程施工中标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进场施工,1998年9月28日白溪截流成功,2000年10月18日白溪水库提前6个月下闸蓄水,2001年5月31日两台机组提前5个月并网发电,2001年12月土建工程基本完工,2003年9月竣工验收。白溪水库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被水利部评为2000年度先进集体,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水库建设的天河生态风景区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白溪水库为大型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主要以供水、防洪为主,兼有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水库工程枢纽由拦河坝,溢洪道,发电引水、供水、放空三结合隧洞,发电厂房和下游反调节池等建筑物组成。拦河坝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高程177.4米,最大坝高124.4米,坝顶长398米。水库总库容1.684亿立方米,正常库容1.45亿立方米,其中供水调节库容1.35亿立方米,调洪库容0.234亿立方米,为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溢洪道由进水渠、溢流堰、陡槽、挑流鼻坎和出水渠组成,全长833米,溢流堰净宽45米,设3扇宽15米、高11.7米弧形闸门。发电引水隧洞及发电支洞全长482.97米。发电厂房为引水式地面厂房,厂内安装2台9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反调节池位于大坝坡脚下游,由挡水堤、溢流侧堰、泄水涵洞和放水管等组成。
  水库建成后,通过调蓄,每年可向宁波市供水1.73亿立方米。同时,利用水库的拦洪削峰作用,使下游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使下游6万余人口、3万亩耕地受益。水库保证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6万亩,年平均灌溉用水总量1300万立方米。水库电站装机容量为18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4830万千瓦时。
  白溪水库主体工程及导流工程主要工程量为:明挖土石方452.64万立方米,洞挖石方9.71万立方米,填筑石方405.24万立方米,混凝土17.55万立方米,钢筋制作安装5297吨,金属结构安装613.1吨,锚杆135.7吨,帷幕灌浆10815米,固结灌浆7154米,回填灌浆2485平方米。工程静态总投资4.00亿元,工程总投资5.4亿元(其中淹没处理补偿费0.25亿元)。水库共征地7785.5亩,移民23户73人,拆迁房屋3600平方米。
  第二节 中型水库
  西溪水库 位于宁海县黄坛镇沙地村,距县城16千米。
  西溪水库工程设计以河海大学和宁海县水利局编制的《浙江省宁海县主要河流综合利用及治理规划报告》《白溪流域水利水电梯级开发规划报告》为基础依据,在黄坛水库上游建设西溪水库。
  2001年9月6日,西溪水库建设工程指挥部成立。2002年8月30日,宁波市计委审批通过宁海县西溪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作为工程建设的依据。2003年6月,宁波市计委审批通过西溪水库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3年9月4日完成主体工程的招投标,同年10月西溪水库建设工程指挥部向宁波市计委呈递开工申请,并得到批复,同意西溪水库工程开工。
  西溪水库工程由宁海县西溪水库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勘测,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承建。西溪水库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业主负责项目筹资、建设管理和经营发展。工程于2003年10月28日开工,2004年2月28日水库大坝成功截流,2005年7月26日水库顺利实现了下闸蓄水,2006年3月2日电站机组正式并网发电,2006年8月25日大坝混凝土浇筑完成,2006年12月底,西溪水库建设工程通过初步验收。
  西溪水库工程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灌溉、发电的三等中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拦河坝、溢洪道、引水系统及发电厂房等组成。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95.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46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1.09亿立方米,总库容0.85亿立方米。水库年供水总量0.57亿立方米,受灌溉、防洪保护农田面积2.96万亩,受保护人口10.6万人。水库正常蓄水位147.0米,相应库容0.71亿立方米,相应水库面积2.48平方千米;死水位100.0米,相应库容0.03亿立方米;设计洪水位152.02米;校核洪水位152.45米;防洪库容0.171亿立方米;调节库容0.68亿立方米。水库坝后装有2台单机容量为3.0兆瓦卧式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平均发电量1272万千瓦时。
  水库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53.0米,最大坝高71.0米,坝顶宽7.0米,坝顶全长243.15米,布置了2个溢流坝段、10个挡水坝段、1个引水坝段、共13个坝块。溢流坝全长39.0米,堰顶高程142.0米,溢洪坝段共设3个表面溢流孔,每孔净宽10.0米,用弧形闸门启闭,采用宽尾墩、消力池、二道坎联合消能。
  西溪水库建设征地主要涉及黄坛镇的方田、大庙坪、下潘、徐家、瓦窑山及沙地等6个行政村,需迁移1206户3524人,机关部门事业单位13个,工矿企业27家,拆迁移民及机关部门企业房屋16.75万平方米,征用库区及建设场地用地4139.15亩。
  西溪水库建设工程总投资5.455亿元(工程建设费用3.017亿元,政策处理费用2.438亿元),其中市补资金8182万元,银行贷款2.7亿元,宁海县筹措1.9368亿元。水库建设完成工程量为土石方明挖12.61万立方米、石方洞挖0.026万立方米、碾压混凝土22.36万立方米、常态混凝土5.75万立方米、钢筋制作安装1860吨。
  黄坛水库 位于大溪中游黄坛西北1.5千米的燥枝山脚,集雨面积114平方千米,总库容183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1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5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的中型水库。
  工程由宁波专署水利局规划设计,1958年7月动工,1960年停建,坝型为黏土心墙沙砾坝。1965年7月报浙江省水利局批准缩小规模续建。1969年又扩建,1972年暂时停建,对土坝进行灌浆等施工质量处理.1979年完成上游坝壳砂卵石填筑和干砌块石护坡,工程规模与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1987年,经省、市有关专家鉴定,黄坛水库被列为省级中型病险水库。
  1988年7月29日,黄坛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指挥部成立。1989年3月2日,宁波市计委批复同意黄坛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同月,市计委批准黄坛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列入宁海县“七五”期间重点工程,正式列项建设。工程规模按100年一遇标准设计。坝高从27米加高至35.5米,坝顶加宽至5米,正常库容从480万立方米增加到1150万立方米,总库容达1830万立方米。
  黄坛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于1989年6月10日开工,1994年年底完工,总投资1940万元,工程完成土石方34.05万立方米,混凝土2.77万立方米。工程建设共征用土地21.4亩,大坝两端保护区山林64.4亩。同时,征用了库内北侧高程82.25米以下,南面黄西公路以下淹没区的山林330亩,耕地65亩,非耕地61.4亩。
  杨梅岭水库 位于凫溪下游杨梅岭村边,集雨面积17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732.8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86亿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24.11米,正常库容833万立方米,总库容153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7万亩,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以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
  水库工程于1958年开始兴建,1960年底基本竣工,主坝长110米,高22.3米,副坝3条,共长2120米,高9米,大坝为黏土斜墙坝。1973年水利大检查被列为危险水库。1975—1986年国家拨款185万元,对水库主坝、副坝、过水土坝、隧洞等进行了维修加固。
  1995年1月,因杨梅岭水库溢洪设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宁波市计委批复同意杨梅岭水库活动闸门改建工程立项。原溢洪设施由浆砌块石实用堰溢洪道、过水土坝及3孔排洪闸组成,在实用堰和过水土坝上装有77扇平板活动门,活动门依靠人工启闭,很不安全。主要改建方案为:原三孔小闸位置建WES实用堰,堰顶高程24.11米,长28.8米,堰顶上面建交通桥;在原实用堰段建每孔宽6米的排洪闸9孔,总宽65.6米,净宽54米,闸门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闸室段顺水流长10.5米;闸室下游为WES陡坡段,闸底上游有宽5米混凝土铺盖;在原过水土坝头部加高,长为72米,坝顶高程为24.11米。
  活动闸门改建工程于1995年11月动工,1997年7月完工,主要工程量为石方开挖4万立方米,混凝土7800立方米,浆砌块石1800立方米,钢筋及金属结构150吨,固结灌浆1665米。工程总投资942.4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补助200万元,宁波市拨款300万元,其余资金为宁海县自筹。
  闸门改建完成后水库年平均供水总量从9500万立方米增至12000万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从1120千瓦增至136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从120万千瓦时增至220万千瓦时。
  胡陈港水库 位于三门湾北侧,是浙江省最大的堵港蓄淡工程,集雨面积196平方千米,总库容817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67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
  胡陈港工程于1973年开始建设,1977年1月堵口成功,1979年10月工程竣工。胡陈港工程属于中型水库,其大坝又属于宁海县标准海塘,大坝全长1810米,高17.5米,是长沥海塘闭合线的组成部分。水库大坝在1997年“8·18”台灾中遭到严重损坏,1997年底被列入县新标准海塘建设一期计划。胡陈港新标准海塘工程按二级海塘50年一遇标准设计,主要设计指标为:塘顶高程7.0米,顶宽5米;防浪墙顶高程7.5米(其中主坝采用7.5米~7.8米的差动式顶高)。主要工程结构为主坝的迎潮面高程3.0米以下采用混凝土灌砌石,护面在3.0米~7.0米的直墙结构的基础上贴30厘米厚的混凝土加固;高程7.0米以上为50厘米~80厘米的差动式混凝土防护墙。内坡高程4.5米以上采用1∶3的干砌块石护坡结构,下接闭气土体。塘顶采用混凝土路面。副坝的迎潮面高程5.0米以下为混凝土面厚30厘米,其余结构与主坝相同。工程于1998年2月25日开工,1999年8月竣工,完成土石方3.89万立方米,混凝土0.40万立方米,总投资954万元。
  车岙港水库 位于长街镇东北部,是浙江省建成的第一座截咸蓄淡水库,集雨面积31.57平方千米,总库容132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2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围垦海涂、排涝的中型水库。
  车岙港堵港工程于1951年3月动工,1952年10月堵港成功。1955年年底兴建车岙港水库,1956年10月竣工。大坝长1547米,高4.5米。1978年对大坝进行加固,由原来的均质坝改为心墙坝,坝顶加宽到4米。1984年对153米渗漏地段进行灌浆处理。2004年年初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车岙港水库大坝进行安全鉴定,9月20日,水利部大坝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核查,经安全鉴定,车岙港水库被定为三类坝。
  2005年10月,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车岙港水库除险加固的初步设计,11月30日通过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对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12月14日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工程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批复除险加固工程性投资为2423万元。工程总工期两年。工程主要项目及内容为:坝体防渗及加固处理;增设观测设施;泄洪闸重建、泄水渠道整治工程;输水涵洞加固;坝后公路及进库道路改造;管理房改造、管理区场地整理、绿化等管理设施配套改造;九江沿山渠道和翻水站改建;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对水库停止集约型养殖、工程用地征用和泥、石料场等进行政策性经济处理兑现等。
  2006年6月车岙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办公室建立,10月28日,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截至2008年年底,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完成土石方21.92万立方米,混凝土0.9万立方米,完成投资2400万元。
  力洋水库位于力洋镇北面,茶山脚下,集雨面积16.1平方千米,是一座以供水、防洪为主,结合灌溉的综合性中型水库。
  1958年12月动工,1959年下半年停工;1971年重建,1979年完成一期工程。水库大坝高26.10米,坝型为黏土心墙砂壳坝。正常水位36.53米,正常库容460.3万立方米,未达到设计标准。
  2004年3月,力洋水库续建加固工程领导小组成立,2004年8月,宁波市计委审批通过《宁海县力洋水库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续建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大坝工程,主要包括大坝加固、加高,上下游坝坡砌石,坝顶及防浪墙,大坝观测系统安装等;溢洪道上的溢流堰加高及下游河道的整治;放水隧洞及闸门工程的维修加固。工程开工于2004年10月8日,2006年年底完工,共完成土石方6.6万立方米,混凝土2万立方米,总投4799.68万元。
  经过续建加固,水库坝高从26.1米增至31.9米,防浪墙顶高程为48.8米,溢洪道堰顶高程为44.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为44.5米,总库容1351.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103万立方米,水库日供水能力为2.8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000亩。
  第三节 小型水库
  小(一)型水库
  建设水库 位于桥头胡街道铜岭山脚,集雨面积1.7平方千米,总库容22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24.5万立方米,主坝长85米,高21.2米,副坝长120米,高20.7米,坝型为黏土心墙坝,水库灌溉面积2300亩。
  工程于1957年12月开始兴建,1960年大坝高13米,开始蓄水,以后逐年加高,1979年竣工。2003年年底,建设水库被列入宁海县千库保安工程重点项目,2004年2月,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对主坝下游坝坡进行拼宽加固,上游护坡进行翻砌;对溢洪道进行加固处理,清理堆石使溢洪道畅通;硬化上坝道路,坝顶进行美化等。加固工程6月7日竣工,完成土石方12142立方米,混凝土143立方米,总投资73.1万元。
  洞口庙水库 位于西店镇紫溪中游,集雨面积10.43平方千米,总库容26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61万立方米,坝高21.5米,坝型为土石混合心墙坝,水库灌溉面积6400亩。
  工程于1958年筹建,1960年停工。1962年10月开始续建,至1969年筑340米长土石混合坝一条,为增加蓄水量,1970年冬,在溢洪道上装活动闸门,高1.7米。1971年6月2日水库溃坝,冲毁下游村庄、农田,死188人,伤31人,房屋倒塌1943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1975年10月大坝修复,1979年埋设测压管,进行渗漏观察。1993年投资12万元建三面光渠道配套5500米。
  蟹钳口水库 位于桃源街道花山村里岙张,集雨面积5.90平方千米,总库容17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18.3万立方米,坝高17.26米,坝型为黏土心墙砂砾壳坝,水库灌溉面积2700亩。
  工程于1969年12月开始施工,1971年主体工程完工,大坝长95米,高17.3米。1973年后因坝底导流小涵管破裂,大坝漏水,被宁波市水利局定为危险水库。经过多次维修,1982年加宽侧堰式溢洪道8.6米,堰宽23米。1984年7月完成除险加固工程,1991年对原电站进行改装,容量从18千瓦增加至200千瓦。
  2004年,蟹钳口水库被列入全省“千库保安”计划,2005年2月20日开工,主要加固内容为:对坝体上游坝坡22.94米高程以上干砌石护坡返砌;坝顶铺设彩砖路面;对下游坝坡采用坝壳料填筑加固,并采用砼六角预制块护坡,下游坡脚18.46米高程设土工布砂砾石反滤体及导渗排水沟;对溢洪道进行加固处理;新建启闭机房、管理房等。加固工程于2006年10月22日竣工,完成土石方5600立方米,混凝土700立方米,总投资73.12万元。
  红泉水库 位于西店镇岭口村西侧,集雨面积0.9平方千米,总库容101万立方米,正常库容73万立方米,主坝长102米,高27.5米,副坝长35米,高5米,坝型为黏土心墙坝,水库灌溉面积2300亩。
  工程于1971年由香山公社兴建,1976年主体工程完工。1989年3月,发现主坝漏水量增大而出现险情,决定进行除险加固,采用坝体开挖竖井,局部清除混凝土素管,回填黏土等处理方案。工程于1990年1月初施工,1991年4月20日竣工,完成土石方2.069万立方米,总投资21.3万元。
  2004年,红泉水库被列入全省“千库保安”计划,2007年3月红泉水库开始加固,坝顶铺设彩砖路面;对下游坝坡采用砼六角预制块护坡,对溢洪道进行削坡处理;新建管理房及值班房;隧洞进水渠及引水渠清淤维修;通库防汛公路修建等。加固工程于2008年6月5日竣工,完成土石方429592立方米,混凝土365立方米,总投资172.32万元。
  长畈岭水库 位于强蛟镇长畈岭下,集雨面积1.03平方千米,总库容21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80.4万立方米,主坝长269米,高16.09米,副坝长230米,高10米,坝型为黏土斜墙坝,水库灌溉面积3500亩。工程于1973年9月动工,1978年蓄水受益,1983年12月基本建成,1990年投资2万元对渠道进行了加固。
  申坎头水库 位于越溪乡隔坑村上游,集雨面积1.5平方千米,总库容121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3.6万立方米,大坝长170米,高23米,坝型为黏土心墙坝,水库灌溉面积2000亩。工程于1965年11月动工兴建,此后一直停停建建,主体工程到1980年9月才竣工,建有装机容量40千瓦电站一座。1981年11月因压力管隧洞漏水,另开隧洞,电站被拆除。1993年建三面光渠道800米,投资15.8万元。
  西林水库 位于茶院乡上游西林坑,集雨面积21.2平方千米,总库容16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10万立方米,大坝长190米,高17米,坝型为黏土斜墙砂砾壳坝,水库灌溉面积2800亩。
  工程于1967年12月施工,1981年9月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随后被省防汛防旱指挥部两次定为危险水库,1981年年底开始对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拓宽侧流堰,消除了安全隐患。1993年10月水库电站进行扩建,1995年3月竣工发电,装机容量从75千瓦增至275千瓦,同时溢洪道加固加高2.43米,正常库容从70万立方米增至110万立方米。
  一市港水库 位于一市镇牛台村,集雨面积28平方千米,总库容15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6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000亩。
  工程于1967年9月动工,1969年完成大坝堵口,1971年10月大坝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主坝长593米,高5.3米,副坝长663米,高4.3米,坝型为土石混合坝。水库主坝属于标准海塘一市塘的一部分。1974年8月水库副坝被台风海潮冲开缺口,之后进行了抢险维修,但处理不够彻底,工程还存在安全隐患。
  1997年“8·18”台灾中,水库大坝遭到严重破坏,县政府列入新标准海塘建设一期计划。工程按三级海塘20年一遇标准设计,设计潮位4.89米,防浪墙顶高程7.0米,塘顶高程6.5米、宽4.0米,迎潮面为浆砌块石直立墙结合细石混凝土灌砌石护坡,塘顶路面采用40厘米灌砌石加上4厘米厚C20混凝土保护。工程于1997年12月26日开工,1999年8月26日竣工,完成土石方2.79万立方米,混凝土485立方米,总投资162万元。
  毛屿港水库 位于茶院乡毛屿村,集雨面积93平方千米,总库容60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4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000亩。
  工程于1959年动工,1962年年底竣工,主坝长480米,高4.7米,副坝长530米,高5.0米,坝型为土石混合坝,水库大坝同时也是标准海塘,称为毛屿港塘。1981年水利工程“三查三定”时被定为危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总投资19.5万元。1993年投资8.1万元对主副坝进行修理,闸门翼墙加固等。
  水库大坝在1997年“8·18”台灾中几乎全线被毁,县政府列入新标准海塘建设二期计划。毛屿港新标准海塘按二级海塘50年一遇标准设计,设计塘顶高程6.7米,埋石混凝土防浪墙顶高程7.5米,塘顶宽度5.0米。迎潮面5.5米高程以上为C25埋石混凝土,以下为干砌石块石,塘顶为15厘米厚的C30混凝土护面。毛屿港塘工程于1999年12月28日开工,2000年7月上旬竣工,总投资1036万元,完成土石方10.74万立方米,混凝土0.07万立方米。
  小(二)型水库
  2008年,全县已建库容10万立方米~100万立方米水库50座,总库容945.0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919万亩。
  第四节山塘
  蓄水10万立方米以下的称山塘。
  1987年全县共建有山塘1714处,后又陆续进行加固、报废等工作,2008年,全县共有山塘1395处,总蓄水量1225.65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94405亩,其中蓄水1万立方米至10万立方米327处,蓄水总量920.45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56683亩;1万立方米以下山塘1068处,蓄水总量305.2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37722亩。
  第二章 河海治理
  第一节 塘建设
  标准海塘建设 宁海县标准海塘建设始于1974年,是年,沿海地区遭13号台风袭击,暴风海潮摧毁坏一批海塘。在修复水毁海塘中,重灾区伍山公社干部群众,艰苦奋斗4年,投入20余万工日,率先按浙江省水利厅规定技术标准,建成第一条标准海塘。截至1987年,全县共建标准塘5处,堤长26.6千米(包括胡陈港大堤1.138千米、毛屿港大堤1.1千米),占海塘堤总长度19.5%。1988年“7·30”特大水灾,毁坏一批海塘。1989年23号台风暴潮,沿海地区有80处海塘被冲毁,一市镇、越溪乡的44处海塘有42处倒塌,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1990年3月初,县政府将群英塘定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程,当月13日,县政府决定成立“群英塘标准化建设工程指挥部”。1990年5月,群英塘海塘标准化建设正式动工。1990年8月,县政府成立“宁海县海塘岸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兼任组长。同时组织水利部门对沿海各乡镇海塘进行普查实测。在此基础上,制订全县海塘岸标准化建设总体规划,计划用3~5年时间,将三门湾、象山港区域内保护农田万亩以上老海塘,建成标准化海塘闭合区;保护农田万亩以下的老海塘,选择重点建成标准海塘。1991年2月5日,县政府印发《宁海县标准海塘管理办法》,加强对标准海塘的日常管理。1992年年初,群英塘试点建设成功,1992年6月通过验收。其他标准海塘建设随即全面展开,1990年至1994年年底,全县共建标准海塘79处,堤长116千米,总投资355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29万元、乡镇集资2022万元,群众投劳19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工程量214万立方米。1992年,宁海县被浙江省水利厅评为海塘岸标准化建设先进县。
  新标准海塘建设 1997年8月18日,宁海县遭到百年一遇的11号强台风袭击,全县120千米标准海塘岸毁于一旦。在此次台风中全县共损坏海塘堤坝70.95千米,冲毁46.83千米,被冲缺口580处,损坏闸门120座,沿海255个村庄海水倒灌,12万人被围,5万多人一时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回,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
  “9711”号台风过后,宁海县委、县政府作出用“三年时间,投资4.3亿元,修建130千米新标准海塘”的决定,具体分三步走:全力抢堵水毁海塘;把保护面积较大、保护人口较多的15条海塘作为一期工程来建设;把其余处于大闭合区范围内的39条、88千米海塘再用两年时间全面建设成新标准海塘。
  1997年10月13日,宁海县政府向县人大常委会递交了《关于建设新标准海塘实施意见的报告》。县人大常委会对报告进行了审议,经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作出了决议。
  1997年10月18日,宁海县成立新标准海塘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及指挥部,开始全面建设新的高标准海塘。1997年11月,团结塘率先开工。截至2004年年初,共分4期建成新标准海塘堤坝118.8千米,完成土石方780.53万立方米,混凝土25.021万立方米,总投资47687.74万元,其中水利国债投资4300万元,宁波市补助13127万元。
  四期工程分述如下:一期新标准海塘工程包括团结塘,白芨闭合线的群英塘、双盘东堤、双盘西堤,长沥闭合线的毛屿塘、南洋港塘、胡陈港坝、农场塘、新民塘、朝西洋港塘、青珠塘、保卫塘、月兰塘、长街盐场塘、伍山盐场塘,一市闭合区的一市塘等15条,长34.73千米。共完成土石方294.14万立方米,混凝土5.18万立方米,总投资15877.66万元。二期新标准海塘工程包括长沥闭合线的毛屿港塘、古渡塘、前横塘、团屿塘、长胜塘、岳井塘,白芨闭合线的七市塘、小湾塘,越溪塘、红旗塘、隔洋塘、文胜塘、高湖塘、旗门塘、庆丰塘、汶溪周塘等16条海塘,长43.58千米。共完成土石方267.52万立方米,混凝土10.50万立方米,总投资17733.6万元。三期新标准海塘工程包括团堧塘、铁江塘、樟树塘、石孔塘、桥头胡塘、草湖塘、涨家溪塘、宏大塘、天保塘、西金塘、国庆塘等11条海塘,长22.98千米。三期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58.41万立方米,混凝土5.9万立方米,总投资9582.78万元。四期新标准海塘工程包括武岙塘、庵前塘、白岐塘、葛岙塘、东沙友谊塘、天打塘、小河塘,雪坡门前塘、樟树脚塘、井栏塘、强蛟门前塘、朱行线塘等12条海塘,全长17.51千米。共完成土石方60.46万立方米,混凝土3.441万立方米,总投资4493.66万元。
  由于采用了新的技术,新建成的标准海塘堤坝比以往的标准海塘堤坝防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2000—2008年,对宁海有较大影响的台风有10次之多,特别是在2000年的“桑美”、2004年的“云娜”、2005年的“麦莎”和“卡努”、2007年的“罗莎”等台风期间,非标准海塘被冲毁,新建标准海塘堤坝安然无恙。1998年,宁海县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海塘建设先进县;2002年,宁海县水利局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标准海塘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第二节 滩涂围垦
  1993年10月宁海县三门湾综合开发前期工作办公室编制完成《宁海县三门湾滩涂围垦开发总体规划》,根据规划,宁海县三门湾围垦工程共分四片:第一片为下洋涂围垦开发工程;第二片三山涂;第三片为双盘涂;第四片为蛇蟠涂。
  双盘涂一期工程 位于三门湾末端的西北部,围垦工程分两期:第一期工程地点为越溪乡箬屿,海堤总长2358.5米,围垦面积3518亩。第二期工程地点在越溪乡大林村与南庄村之间,全长4380米,围垦面积9322亩。
  双盘涂一期工程于1995年3月由宁波市计委批准立项,同月宁海县政府成立双盘涂围垦工程指挥部,当时工程设计等级为Ⅳ级。1997年“8·18”台灾后,根据宁波市标准海塘建设规划,经上级批准,工程等级提高到Ⅲ级。工程建设主要分海塘工程、水闸工程及引河工程。
  海塘防洪设计标准按20年一遇高潮位加风浪组合设计,设计潮位4.9米,工程等级为Ⅲ级。海堤总长2358.5米,其中:东堤长1229米,西堤长1129.5米。设计防浪墙顶高程7.3米,堤顶高程6.5米,宽5.0米,为C30混凝土路面。水闸共4座,均布置在海堤轴线上,其中:西堤东闸是在老闸基上续建,其余3座水闸均为新建,闸门为钢筋混凝土肋梁平板式。引河工程分主干引河及支引河,主干引河即平行于东堤的东主干引河,河长1260米;平行于西堤的西主干引河,河长1150米。通过主干引河引向水闸的四条引河为支引河,长865米。
  工程于1995年10月16日开工,2002年8月竣工,完成土石方64.84万立方米,混凝土0.618万立方米,总投资2915.05万元。投资构成为:宁波市政府补助1100万元,宁海县政府补助1000万元,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扶助200万元,不足部分为项目法人自筹解决。
  蛇蟠涂 位于三门湾内,地处宁海县南端,围涂面积20762亩,由宁海县和三门县联合围垦,其中宁海县17777亩、三门县2985亩,工程概算总投资3.2593亿元。
  工程主要建筑物等级为Ⅳ级,海堤、水闸挡潮防浪标准按20年一遇高潮位加风浪组合设计;龙口度汛标准按汛期10年一遇、龙口合龙按非汛期5年一遇标准设计;排涝水闸按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36小时排完设计;纳潮闸按大潮换水率30%、小潮换水率10%设计。整个围垦工程共新建海堤6366米,其中北堤长2390米,南堤长3976米;加固东沙友谊塘1100米;建设北堤双盘排涝与排水闸(兼纳潮闸)4米×4米,三门排水闸2米×2.5米,三门纳潮闸2米×2.5米,南堤兰头排涝闸3米×3米,大黄泥排水闸3米×3米,白旗纳潮闸5米×3.5米。
  2003年12月16日,宁波市计委批准蛇蟠涂围垦工程立项,2004年4月1日,市计委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7月28日,市计委批复通过工程的初步设计。
  2003年7月16日蛇蟠涂围垦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同年10月30日建立蛇蟠涂围垦工程指挥部。11月22日,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通过省海洋部门评审,市、县海洋渔业局分别于2003年12月和2004年1月颁发了海域使用权证。2003年12月5日县政府批准公布实施《关于蛇蟠涂围垦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2004年5月9日公布实施《宁海县蛇蟠涂围垦工程政策处理若干规定》。2004年9月22日工程正式动工建设,2008年年底,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172.07万立方米,混凝土5.2万立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6344万元。
  下洋涂围垦工程 下洋涂位于三门湾北侧,东临白礁水道,南临满山水道,西界胡陈港,北靠长街青珠农场海塘,与长街镇、力洋镇相接。1997年,宁海县计委委托浙江中水围海技术咨询中心完成编制《宁海县三门湾区域围垦工程规划》。2003年11月,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编制《宁海县下洋涂围垦工程项目建议书》,并由宁海县发展计划委员会上报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兴建。2005年10月,建立宁海县下洋涂围垦工程指挥部,2006年2月,宁波市发改委批准下洋涂围垦立项,2006年8月,宁波市发改委批准宁海县下洋涂围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1月,宁波市发改委审批通过下洋涂围垦工程的初步设计。
  下洋涂围垦工程为宁波市重点工程,围涂面积5.38万亩。海堤西起胡陈港副坝,东接长街盐场塘,总长17.347千米,分别由西堤、南堤、东堤三大堤线组成,在堤线上共布置8座水闸。围区以北横隔堤为界划分为北片和南片两大区块,北片面积2.25万亩,分北1区、2区,与青珠农场塘、保卫塘、新民塘、长街盐场塘接壤。南片面积3.13万亩,由纵隔堤和南横隔堤分成西1区、西2区、东1区和东2区。围区内建造水闸11座、隔堤3条、交通桥12座。
  工程等级为Ⅲ级,海堤、水闸等主要建筑物为Ⅲ级,海堤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高潮位加风浪组合设计,设计最高潮位5.19米,最低潮位-3.92米。工程计划建设期为7年零2个月,主体工程工期5年零2个月,配套工程工期为2年。工程概算总投资14.8414亿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11.6982亿元,工程建设征地和安置补偿费用3.1432亿元,所需资金由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予以解决。
  工程于2007年11月开工,至2008年年底,累计完成土石方175.7万立方米,混凝土0.5万立方米,完成投资3.8989亿元。工程具体进度为:(1)海堤基础处理项目施工。沿坝轴线方向土工布铺设和碎石垫层填筑长度各为16.5千米,排水板插设14千米,土工格栅铺设6.8千米,抛石混合料抛填(单层)6.6千米,第二层抛石完成3.5千米。(2)隔堤工程施工。纵隔堤土工布铺设和碎石垫层抛石混合料填筑各完成3.95千米,排水板插设1.57千米,横隔堤已完成土工铺设2千米,抛石长度1.8千米。(3)闸门工程施工。西堤1号闸、小壳屿闸、白礁闸等八座闸门全面开工,其中白礁闸围堰工程、基础搅拌桩、灌柱桩施工、闸底板砼浇筑已全部完成;西堤1号闸、小壳屿闸围堰工程及闸基开挖全面完成,并开始浇筑闸底板;东堤1号闸已完成围堰工程并开始基础桩基处理;东堤2号闸、南区排水闸、西堤0号闸、西堤2号闸围堰工程已全面开展施工。(4)原位观测全面展开。完成了I标段和Ⅱ标段原位观测及老闸潮位观测水位设备安装,Ⅲ标段15+042断面原位观测设施安装完毕,原位观测和水位观测工作全面展开,并及时收集观测原始数据。(5)“三通一平”工程已全面完成。共完成施工道路4.5千米、供电线路3千米、供水线路2千米、施工用房1500平方米、施工场地2500平方米及贝蕾桥1座跨径11千米、钢便桥1座跨径6米。
  第三节 清水河道建设
  2003年以来,宁海县按照宁波市“千里清水河道”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开展“清水河道”建设。
  2004年,宁海县清水河道建设全面开展。整治河道有长街一干线、明港横直河、长街总浦、梅林方前溪、科技园区排洪渠等,全年完成整治28.2千米,完成投资1102万元。2005年除继续治理2004年开工未完成的项目外,新开展治理的河道有长街二干线、越溪十字河等,共完成整治29千米,完成投资739万元。2006年整治的河道有力洋横直河、长街三干线、西店铁江、越溪青山港等,共完成整治31千米,完成投资790万元。2007年整治的有长街一干线上下港、二干线大塘缺西门港、三干线青珠港、合宁港、下公和港、丁家港,力洋横直河支流长塘港、石碾港、泥山坪港等,全年共完成整治47千米,完成投资1320万元。2008年整治的有南溪塘河网、五市溪、旗门港、下湾内塘河、龙浦港、张家鳗港等,全年完成整治63千米,完成投资1685万元。
  第四节 小流域治理
  1983年1月,宁海县水利局组织调查组到东仓公社,对中堡溪流域的水土保持状况进行调查,定出综合治理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综合治理的要求是:上游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之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恢复山林植被;中下游稳定河道,修建有一定抗洪能力的防洪堤坝,并结合兴建一批灌溉工程,提高农田抗旱能力。中堡溪综合治理工程自1983年年底动工,1988年6月基本完成,共兴建拦沙谷坊17道,加固加高山塘水库9座,河道截弯取直650米,中游修筑防洪堤坝8700米,建设机耕桥12座,公路桥3座,开挖灌排渠道5条长23720米,改造低产田2.9万亩。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74.8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13万元。
  2006年,针对宁海小流域防洪标准低、抗洪能力弱,灾害频繁的现状,宁海县政府作出对全县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决定,并进行了专项规划。全县1100千米河道中,保护村庄、学校、企业、农田等设施的有351千米,其中51千米已达到防洪标准,其余300千米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制订了3个五年规划,每个五年治理河道100千米,总投资约10亿元。
  2006年小流域治理工程项目分别为白溪治理工程水车防洪堤、中堡溪治理工程胡陈防洪堤、凫溪治理工程凤潭防洪坝、力洋溪治理工程镇区段及石门溪大佳何镇区段,共治理河道总长10.696千米,堤防长18千米,总投资8600万元(其中政策处理费1400万元)。2007年工程项目分别为茶院溪治理工程乡政府段堤防、中堡溪治理工程闭合段堤防、凫溪治理工程深甽大里段、隔水王段堤防、梁皇溪治理工程过镇段堤防,共治理河道总长16千米,堤防长21千米,总投资8700万元(其中政策处理费1200万元)。2008年工程项目为中堡溪治理工程胡陈防洪堤,洋溪治理工程黄坛镇段,凫溪治理工程大里段,茶院溪治理工程乡镇府段,前童梁皇溪治理工程等,共完成投资9273万元。
  第三章 水利管理
  第一节 水利规划
  2004年,宁海县水利局编制了全县水利工程“十一五”规划,在“十一五”规划中完成一百千米标准海塘维修加固、一百千米清水河道治理、一百座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一百千米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完成下洋涂5万亩围垦工程,新建5座中小型水库,完成惠及25万农民的农村饮用水工程。
  千库保安规划 《宁海县千库保安工程规划报告》于2008年完成,内容为从2009年开始计划实施加固现有水库、山塘446座,其中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28座及重要山塘415座。
  小流域治理规划 宁海县1100多千米河道中,与村庄、学校、企业、农田等安全有关的河道有351千米,其中51千米已达到防洪标准,其余300千米按轻重缓急的原则,2004年制定《宁海县小流域治理规划》,“十一五”期间,计划整治白溪、清溪、凫溪、力洋溪、茶院溪、石门溪、汶溪、五市溪、东岙溪、中堡溪等堤防。保护村庄、学校、企业人口2000人以上的河段100千米,其中干流80千米,支流20千米,使防洪标准、防洪能力达到设计要求,总投资约3.23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整治保护人口500人以上、2000人以下,农田面积在5000亩以上河段150千米,总投资约3.2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整治有保护人口,保护农田面积在千亩以上的河段163.9千米,总投资约3.2亿元。
  农村饮用水工程规划 2004年年初,县水利局农村饮水工作小组成员在实地勘测、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讲究实效”的原则,编写了《宁海县“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并通过了由水利、城建、卫生等部门组成的评审小组的评审。规划建设县第二水厂扩建工程、15座乡镇水厂建设、337座村级水站建设,预计投资4.62亿元。到2010年巩固和完善农村饮用水工程体系,提高5.1万名农民饮水质量。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 从2003年3月开始,县水利局与县政协一起对全县水资源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全县水资源总量17.55亿立方米,至2003年已开发水资源4.24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4%。并委托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宁海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出《宁海县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根据规划,至2020年,全县水资源开发总量达到6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34.19%,其中每年向宁波市供水1.73亿立方米。
  小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2008年,全县已建水电站36座,总装机容量32560千瓦,年发电量7850.7万千瓦时。县水利局于2004年12月编制《宁海县小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全县可开发单座装机容量100千瓦、年发电量10万千瓦时以上水电站99座,总装机容量62425千瓦,年发电量14033.15万千瓦时。
  水土保持规划 2000年8月,县水利局编制出《宁海县水土保持规划(2001—2020)》,并经宁海县人民政府批复组织实施。根据规划,水土保持的近期目标(2001—2010年)为广泛开展流域综合治理,计划山地营造生态效益林171.57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0.123万亩,平原绿化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重点综合治理白溪(包括洋溪)、清溪、凫溪、中堡溪和颜公河五大流域,疏浚主河道160千米,总疏浚量2000万立方米;建设堤防300千米;新建30座水库,除险加固水库500座;其他各类水土保持设施,包括退耕还林,土地动态平衡,蛇蟠涂围垦等。共投资12.4亿元,使全县86%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得以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监察网络体系和制止新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远期目标(2011—2020年)为通过近期目标的努力和实现,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疏浚河道200千米,总疏浚量1000万立方米;建设堤防200千米;新建水库(电站)20座,除险加固水库300座,全面完成全县水土流失的治理任务。
  白溪流域中下游水资源综合规划 2005年11月,县水利局委托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宁海县白溪流域中下游水资源综合规划》。白溪规划长度36.92千米,该规划于2006年年底完成。规划主要内容为:
  蓄水工程:新建吴坑岙水库为桥头杨水厂供水,工程投资502万元;新建大坑里水库供辛王村,工程投资167万元;新建妙山地下水库供白溪下游一般工业及农灌用水。
  引水工程:(1)新建岔路水厂,实现集中供水。水厂供水设计规模为4万立方米/日,引水设计流量0.51立方米/秒。水源为白溪水库,计划投资4879万元。(2)西溪水库置换引水工程:白溪水库引水至宁波的管线经过黄坛水库下游,设计从西溪、黄坛水库向宁波市区供水,从白溪水库置换一定的水量供向岔路、前童、竹林一带。工程计划投资1903万元。(3)黄坛水库引水工程:黄坛水库作为宁海县城市水厂的主要供水水源,与西溪水库联合向第二水厂、黄坛水厂供水。黄坛水厂分两期建成,一期供水规模6万立方米/日,终期供水规模16万立方米/日,原输水管一次建成,工程投资1193万元。
  供水工程:建2座城市水厂,分别为第二水厂和黄坛水厂,供水规模分别为10万立方米/日、16万立方米/日,供水范围为黄坛镇、宁海城区(规划城区);另外,新(扩)建村级水厂25座。供水工程计划总投资2.2567亿元。
  配套工程:配套工程主要包括白溪水库灌区、黄坛水库灌区的渠系改造,提高水利用系数,近期灌溉水利用系数目标为0.6,远期灌溉水利用系数目标为0.7。新建5处低矮堰坝,分别为渡头堰坝、白岭根堰坝、石舌章堰坝、赵家山堰坝、黄坛联溪堰坝。投资合计3.19亿元。
  第二节 农田水利
  农田排灌工程 农田排灌工程设计标准,按农田连片、水利条件好、粮食生产有优势、效益显著的原则。水稻灌溉保证率为p=90%;排涝为10年一遇,1日暴雨4日排至水稻耐淹深度。布局在13个镇乡,2个国有农场,共87个单位。划为三大片:城北片、长街片和零星农田商品粮基地。
  城北片工程 城关镇5300亩,共8个村,重点在回浦片的胜利、建设、上桥、赵家、隔水洋、下金6个村,主要是解决农田“三面光”渠系配套,在原基础上,促进粮食稳产高产;竹口村进行开渠挖井,提高靠天田抗旱能力;上下白峤、雪坡村则对水、田、路进行综合治理,改造低产田。工程于1991年12月动工.1993年5月完工,共完成“三面光”渠道16.148千米,修建抽水机埠5处,挖水塘2处,地下井2处,拦水坝1处,防洪堤1出,开挖河港0.269千米,清理坑河道0.46千米,总投资70.09万元,其中群众集资44万元。
  梅林镇5400亩,重点在九顷片的九都王,裴家、上应、下应、仙姬陈、九顷、上陈、槐路、前园9个村。农田排灌工程设计、支渠平行等高线、农渠垂直等高线,一般按支—农两级渠道布置。其他渠道在原来渠沟基础上,进行“三面光”建设。工程自1991年11月动工,1993年7月完工,完成混凝土“三面光”渠道15.717千米,U形渠道3.985千米,干砌渠1.727千米,排涝渠2.158千米,机埠2处,总投资69.01万元,其中群众集资34.1万元。
  桥头胡镇2000亩商品粮基地建设,主要是新开挖一条支渠,长1.23千米,渠口与梅林市场南面和花园村老渠道,至仙姬陈岩头山,与原黄墩支渠接通,从杨梅岭水库引水灌溉,总投资18万元,其中群众集资9万元。
  西店镇1万亩商品粮基地建设列为城北片重点之一。分布在竺家、下田畈、洪家、塘下、石家、前金、海口、邵家和洞口庙水库南北主渠沿岸。设计修建“三面光”渠道6.034千米,铺设压力管1.25千米,水池2只。工程于1991年年底动工,至1993年5月完工,实建“三面光”渠道7.131千米,压力管铺设按设计完成,建水池2处,总投资49.2万元,其中群众集资19.5万元。
  长街片工程长街镇商品粮基地建设面积8000亩,是县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合宁、大湖、塘里、长街、洋湖闸、浦东、施家、湘岙、新城、山前、伍家屿、洋岭等12个产粮村,列入农田建设项目。这些村的农田坐落在车岙港、胡陈港水库沿岸,水利条件好,土地平坦集中。原来建成的田间排灌渠系,淤积不畅,水的利用系数低,农业成本高,粮食难以稳产高产。在商品粮基地建设中,农田工程设计时,对“三面光”排灌渠道布置,定了5条原则:(1)安全及时供排水,便于管理运用;(2)利用原有排灌渠道或河道,改善不合理布局;(3)排灌分开;(4)提高渠系利用系数;(5)便于农田耕作。工程于1991年12月动工,1993年7月基本完工,共建成“三面光”渠道29.323千米,抽水机埠17座,清理坑河道3千米,渡槽1处,总投资91.5万元,其中群众集资54.1万元。
  零星农田工程 商品粮基地8629亩零星农田,分布在大佳何乡、越溪乡、胡陈乡、力洋镇、前童镇、岔路镇、明港镇、一市镇的35个村和国有农场、良种场等单位。工程自1991年底陆续动工以来,到1993年7月基本完工。修建机埠9处,水塘4处,涵闸3处,拦水坝2处,防洪坝1处,渡槽1处,总投资101.76万元,其中群众集资31万元。经实施,按设计要求,1991—1993年全县共建成农田“三面光”排灌渠道94.807千米,渡槽2处,开挖河港0.269千米,清理坑道河道3.46千米,修建抽水机埠34处,水塘8处,地下井2处,涵闸3座,拦水坝2处等水利设施,总投资392.57万元,其中群众集资191.7万元。
  农业节水工程 2003年,宁海县水利局编制完成《宁海县农业节水工程专项规划》。2006年年初开始实施,至2008年年底,已完成3个农业节水工程项目,建设面积2700亩,总投资830万元。
  力洋镇国盛果蔬基地喷滴灌节水灌溉工程 工程建设面积1500亩,其中安装水泵机组2套,铺设PE管道8千米,钢管0.9千米,铺设微喷水带30千米,安装闸阀400只,总投资450万元。
  一市新山白枇杷示范基地喷滴灌节水灌溉工程
  工程建设面积700亩,其中安装水泵机组3套,铺设PE管道6千米,UPVC管道8千米,铺设渗透管12千米,安装喷头2500只,安装闸阀100只,总投资200万元。
  长街镇金龙浦果蔬喷滴灌节水灌溉工程 工程建设面积500亩,其中安装水泵机组7套,铺设PE管道6千米,钢管0.6千米,铺设滴灌带50千米,安装喷头5000只,安装闸阀300只,总投资180万元。
  经过节水工程建设,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6提高到0.7,灌溉保证从70%提高到85%,节水效益明显。
  第三节 工程管理
  全县兴建的蓄水10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及千亩以上海塘都建立有工程管理机构,县水利局设有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所,以加强工程管理工作,管理所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全县水利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投资资金计划初步方案的拟订;组织编制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计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的审查;做好全县重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指导;协助做好小(二)型以上水库安全管理、控制运行和防洪调度工作;指导各基层海塘管理单位海塘管理工作等。
  另外其他各类工程管理机构状况分述如下:
  水库工程管理机构
  水库工程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水库基础工程建设、水库枢纽设施管理运行维护、水情汛情测报、洪水险情防范、蓄水合理调节等。
  (一)中型水库管理处(局)
  车岙港工程管理处 1956年车岙港工程管理处建成,经省水利局批准,转为国营水库,最早建立工程管理处,现有管理人员38人。
  杨梅岭水库管理处 1962年杨梅岭水库工程指挥部改名为水库管理委员会,1980年改为管理处,现有管理人员32人。
  胡陈港工程管理处 1980年省水利局批准,胡陈港工程管理处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成立工程管理处,现有管理人员74人。
  力洋水库管理处 1985年5月,宁海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力洋水库管理处,现有管理人员13人。
  西溪(黄坛)水库管理局 1976年4月,县革命委员会决定,黄坛水库转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成立水库管理处。2006年年底,西溪水库建成,2007年12月,为加强对西溪、黄坛水库防洪的统一调度和运行管理,经宁海县政府研究决定将两座水库合并管理,成立西溪(黄坛)水库管理局,共有管理人员62人。
  (二)小(一)型水库管理所
  9座小(一)型水库都建立有工程管理所,分别为:建设水库管理所、洞口庙水库管理所、长畈岭水库管理所、毛屿港水库管理所、申坎头水库管理所、红泉水库管理所、一市港水库管理所、蟹钳口水库管理所、西林水库管理所。各水库管理所由受益乡镇配备管理人员1~2人,建立岗位责任制、承包责任制等多种形式。小(二)型水库及塘坝未建立专管机构,由受益乡镇(街道)、村选派专人或兼职进行管理。 海塘管理所 2000年新标准海塘基本建成后,建有14个海塘管理所,其中,独立塘管理所6个,分别为:群英塘、团结塘、胡陈港、双盘塘、毛屿港、青珠农场塘,乡镇(街道)所属海塘管理所8个,分别为:长街镇、力洋镇、茶院乡、越溪乡、一市镇、桥头胡街道、大佳何镇、西店镇等,配有管理人员58人。海塘管理所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海塘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制止海塘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各类危害或破坏堤塘设施的行为,协助查处违章违法行为,配合水行政执法单位拆除各类违章建筑;负责堤塘工程的日常巡查、观测、养护、维修等管理工作,保护工程安全、完整和正常运行;负责定期对海塘进行全面检查和检测,对出险海塘制定维修、抢修方案,并负责堤防抢险有关工作等。
  第四节 水政管理
  1988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公布,当年7月1日起施行。《水法》颁布前,宁海县水利局未设水政水资源股,《水法》颁布后,为加强水政管理,1988年10月10日,县府办公室宁政办108号文,“确定水利局为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第二年6月,县编制委员会以宁编5号文批复,同意县水利局设立水政股,后改为水政水资源股。1990年10月,县水利局又设水政水资源管理处,与水政水资源股合署办公。
  1994年8月7日,水政水资源股增设了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河(溪)道砂石开采管理办公室。1997年6月,宁海县编制委员会以宁编11号文批复,在水政水资源股设立水政监察大队,下辖水资源监察中队、河道监察中队、水土保持监察中队等。后水政水资源股又更名为水政资源科,水政资源科为水利局行政科室,水政监察大队为水利局下属事业单位。至2008年,水政监察大队有专职水政监察员11名,兼职水政监察员5名。
  水政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组织草拟有关水行政管理的政策和规章草案;实施、指导水政监察、水行政执法和水土保持执法工作;调查处理各类水事纠纷、水事案件;承办水利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水法宣传和普法教育工作;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制度,组织编制水资源公报;监督管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和实施,指导全县水土保持工作、河溪道管理工作等。县水利局自水政执法机构成立以来,深入宣传、贯彻执行《水法》,全面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依法维护正常水事秩序,积极开展水行政规费征收,多年来水事案件办结率都达100%。县水利局被评为1992年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1997年浙江省水土保持先进单位、2001年浙江省水利系统水土保持专项执法先进单位、2002年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2002年,宁海县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治理示范县。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