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37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水文
分类号: P344.55
页数: 7
页码: 88-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境内拥有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独立溪河,其中主要溪河包括大溪、力洋溪、虎溪、西仓溪等,它们以不同的方向汇入各个港口。文章详细描述了凫溪、颜公河、白溪、清溪、中堡溪和大溪等主要河流的源头、流经地区、流域面积、流长以及年径流总量等信息。此外,还介绍了宁海县的地下水总量及其分布类型,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层凝灰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关于潮汐,宁海县海区主要受北股潮波控制,属正规半日潮,潮差在三门湾和象山港内有所不同,潮流流向和流速也具有明显的特征。水文管理方面,宁海县设立了多个水文站和观测站,使用遥测设备进行详细、科学的水文资料记录。
关键词: 宁海县 水文地理 自然资源

内容

第一节 河流
  宁海县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独立溪河共14条,支流由大溪、力洋溪、虎溪、西仓溪。其中自西向东入港的有五市溪、紫溪、凫溪、白溪、清溪;自东向西入港的有汶溪、石门
  溪;自北向南入港的有中堡溪、车岙港、青山港、一市港、茶院溪(双角溪)、东岙溪;自南向北入港的有颜公河。
  凫溪 亦称浮溪。源出第一尖东北麓,流经深甽镇、梅林街道,入杨梅岭水库后折北经西店镇凫溪村向东流入铁江出海。介于西北干山第一尖—香岩山和中部干山火棍岭—香山之间。沿途汇入大小支流47条,接纳柘溪、双湖溪、长洋溪、南溪等支流。有兰丁岙、五松坑(吴淞坑)、金溪、西坑水等注入。流长27千米,流域面积184平方千米,水量充沛,常年入港径流量2亿立方米。
  颜公河 古称淮河、北河。源出杜鹃山,汇入城区后,向北流经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等街道,于桥头胡村东入黄墩港。该河介于中部干山白峤岭—帽峰山和山河岭—相见岭之间,流长17千米,流域面积84.2平方千米,常年径流量0.83亿立方米。主要支流竹溪,古称回浦,源出帽峰山西南麓,向西流经钱岙、储家、竹口、桥下潘村,于桃源街道李家东流入颜公河。除竹溪外,颜公河沿途还接纳来自白峤岭及坦坑、大桥李、唐安李、斗门张、前黄、泉水、花山等地的水流注入,总蓄水容量16.91万立方米。
  白溪 旧称白渚溪,发源于天台县华顶山学堂岗北麓。主源清水溪(又名大同溪),经庙下坑入宁海县境,称梅溪,另一支混水溪(又名金顺溪)自天台县经望海尖南麓入境。又一支大松溪发源于望海岗南麓,流经澄深、榧坑、西溪,汇合至白溪水库,始称白溪。入境后,流经岔路、前童、跃龙、越溪等乡镇街道,趋白峤港入海。介于中部干山火棍岭—越溪山和南部干山王爱山岗—状元峰之间,主流全长64千米,县内长51.5千米。沿途接纳大小支流65条,流域面积625平方千米,县内513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6.86亿立方米。为县内主流最长、流域面积最广之河流。2001年年底中游大官山峡谷地段建成白溪水库。自源头至里王,水势湍急,礁石嶙嶙。该段有七里溪、大松溪、和澄深坑、里坑溪、小塘、上辽岗溪、深溪、牛路坑、冷水坑、横坑等诸水纳入。自里王至水车上明桥,溪床逐渐扩大,水势渐缓,卵石砂埂相间,是岔路平原主要排灌河道。该段流经白溪、殿前、大娄、上金、前后娄、老高坦、岔路、上葛头、前童、柘湖杨、妙山、石舌章、赵家山、马婆园、岩下、水车等地,有下步坑、干坑、白坑、龙潭坑溪、桶条坑、小坑溪、墙桶坑溪、梁皇溪、牛路坑溪、大岭脚溪、岙坑溪、板昌门前溪、大溪、新岭脚溪、梨头山坑溪诸水纳入。
  清溪 源出天台县苍山北麓,上游称泳溪。经天台县下溪头沿王爱山岗南坡入宁海县桑洲镇境,东流经上叶、坑口、桑洲、田洋芦、下沙地等村出三门县沙柳镇,流向旗门港入海。主流全长39千米,县内长13.5千米。流域面积163平方千米,县内流域面积49.4平方千米。常年径流量1.67亿立方米。清溪入境后,沿途接纳木坑、麻岙坑、岙坑等水。夏秋之间水涨,夹带砂石,深水处4~5米;冬春之间水落,水流缓慢,一般水深0.7米。
  中堡溪 俗称东仓溪。发源于宁海与象山交界之茅芦岗,流经胡陈乡和尚坑、沙地下、国叶、张韩、大赖、东湖、中堡溪、中堡、东张等地出戊己桥入胡陈港水库。介于茶山南麓和香花山之间,主流全长31千米,流域面积211平方千米,常年径流量1.81亿立方米。沿途接纳了虎溪、西仓溪、王家坪水、牛料岗水、上郑坑、西洋水、寺后山水、岭下谢水等8条支流及71条1米宽以上沟壑。
  县内有流域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独流入海河流还有茶院溪等9处。
  大溪 古称石瑜溪,黄坛水库大坝以上称西溪,以下称洋溪,为白溪最大支流。出自马岙第一尖南麓,南流折东,经龙宫、西溪、沙地、黄坛、后塘、溪头陈、草湖、暗岩、范家、许家等地至县城南部,又经吴家岙、屠岙胡,于双溪注入白溪。沿途有盈坑、马岙坑、大坑、发洪坑、里坑、黄坛坑、鲍公岙坑、干溪、冷水泓、木坑、坑龙王大坑、蔡家坑等水汇入。全长45千米,流域面积201平方千米。1958年于黄坛镇境内截流筑黄坛水库,2006年在黄坛水库上游沙地村建成西溪水库。大溪于晚更新世前,绕崇寺山南往东折北直入象山港,晚更新世后,骤开龙头山,溪水改道,汇入白溪。
  力洋溪 发源于茶山,流域面积38平方千米,主流长度14.5千米,是茶院溪的支流。
  西仓溪 发源于茶山,流域面积29.8平方千米,主流长度14千米,是中堡溪的支流。
  虎溪 发源于逃羊岗,流域面积18.5平方千米,主流长度9.1千米,是中堡溪的支流。
  第二节 地下水
  宁海县地下水总量2.216亿立方米,其中山区2.141亿立方米,平原区0.075亿立方米。
  松散岩类孔隙水
  河谷平原冲积层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中堡溪、白溪、清溪、石门溪、汶溪、五市溪、东岙溪等沿溪中、下游河谷平原处。出露面积64.6平方千米,其中桥头胡街道、深甽镇24.4平方千米,黄坛、岔路、一市3镇及跃龙街道36.6平方千米,长街、力洋2镇3.6平方千米。
  山麓坡积、洪积残积层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在紫溪、黄坛沿山坡地带和城北平原,以及竹林、茶院、力洋、海头、东仓、一市等地。出露面积108.8平方千米,其中桥头胡街道、深甽镇50.4平方千米,黄坛、岔路、一市3镇及跃龙街道49平方千米,长街、力洋2镇9.4平方千米。地下水贮存在泥砾层中,出水量不大,可供生活用水。
  海相沉积孔隙水 主要分布在长街、茶院、力洋、强蛟、西店、一市、越溪等滨海乡镇。出
  露面积159.8平方千米,其中桥头胡街道、深甽镇19.4平方千米,一市镇20平方千米,长街、力洋2镇120.4平方千米。海相沉积层透水性弱,其水味稍咸,可勉强供生活用水。
  层凝灰岩孔隙水 主要分布在梅林至冠庄一带及黄墩港西北沿岸,辛岭、前童之间山区,力洋至古渡一带丘陵,长街狮子山等地。出露114.4平方千米,其中桥头胡街道、深甽镇10.2平方千米,黄坛、岔路、一市3镇及跃龙街道56.4平方千米,长街、力洋2镇47.8平方千米。层凝灰岩层出水量不大,水质较好。
  基岩裂隙水
  玄武岩孔洞节理水 出露面积29.8平方千米,其中桥头胡街道、力洋镇、深甽镇4.0平方千米,黄坛、岔路、一市3镇及跃龙街道22平方千米。
  构造裂隙水 本层出露面积较广,全县共计1340.44平方千米。其中桥头胡街道、深甽镇376.31平方千米,黄坛、岔路、一市3镇及跃龙街道710.13平方千米,长街、力洋2镇254平方千米。境内所出露中温、低温、冷泉均属此水。
  第三节 潮汐
  潮候 宁海县海区潮汐运动基本能量源是太平洋潮波,主要受经琉球群岛传入台湾北部海域进入长江口区的北股潮波控制,属正规半日潮。
  潮差 从港口到港湾内侧潮差逐渐增大。三门湾潮差4米~6米,象山港内潮差3米~4米,其中黄墩港口3.91米。
  潮流 三门湾内潮流流向属往复流。涨潮流入是北偏西和西北方向;落潮流出是东北向,转东和东南向。涨潮与落潮的流速明显不对称,除个别地段外,落潮流速普遍大于涨潮流速,其差值最大0.7米/秒。大潮时水浑浊,小潮时水较清。
  象山港除港口附近略带旋转流外,其余均属往复流。最大涨潮流发生在高潮前3小时左右,最大落潮约在低潮前3小时出现。港内潮流特征,流速较大,一潮进入港口测站断面潮量12亿立方米;涨潮流历时普遍长于落潮流,涨、落数值分别为6小时37分和5小时22分;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落潮流最大流速1.83米/秒,平均流速0.98米/秒。
  水文管理 1956年12月由省设立洪家塔水文站,1961年8月又设立白溪水文站。2006年以后,全县各水位、雨量、潮位等观测站都开始使用遥测设备,水文资料记录更加详细、科学。截至2008年,全县共设遥测站点50个,其中水文站2个、水位雨量站(即水库观测站)17个、雨量站28个、潮位站3个,其水文资料传递至县三防指挥部汇总。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