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政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349
颗粒名称: 第一编 政区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2
页码: 29-70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宁海县自唐以来的建置沿革和行政区划变迁。宁海县在历史上曾隶属于台州专区、宁波专区等地,其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在明清时期,宁海县划分为6乡、19里、52都,并增设了2隅,共103图。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划逐渐细化,乡镇数量也有所增加。文章还详细记录了宁海县与周边县市的边界划分,包括海域和陆地的交界。
关键词: 宁海县 建置沿革 行政区划

内容

本编目录
  第一章 建置沿革/31
  第一节 隶属/31
  第二节 境域/32
  第二章 行政区划/34
  第一节 明清时期/34
  第二节 民国时期/3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42
  第三章 县城/67
  第一节 古城/67
  第二节 辖区/68
  附:宁海建县年代考/68宁海建县,始于晋太康元年(280)。县名由来,明万历《郡县释名·浙江编》称:“邑以濒海,名宁海者犹宁波之谓。”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谓宁海系取“海疆安宁之意”。县境地处海滨,为祈求海域宁静,因以名之。县城初在白峤,唐武德四年(621)复宁海县时迁海游(今属三门县),武则天永昌元年(689)迁广度里,即今跃龙街道内。此后县城未有变迁。
  自唐始,县境历隶于台州。民国时期有变动。1952年10月改属宁波专区。1957年7月又归台州专区。自1958年11月起,改属宁波专区,1983年7月改属宁波市。建县之初,县境相当于今宁海县及象山、三门两县之大部。唐神龙二年(706),以县东地析归象山县。民国29年(1940)以南部17乡镇析归三门县。1957年年底柴溪等村归属象山县,1983年沙柳公社划入三门县。今县境南北长49.4千米,东西宽64.4千米,总面积1843平方千米。
  宋时,全县划分为6乡,19里,52都。元设图,图数无考。至明,乡、里、都之数仍旧,增2隅,共103图。清雍正六年(1728)设庄,全县共93庄。宣统二年(1910)置城区及海游等11乡,庄不变。民国21年(1932),分为192乡镇。民国22年,设6区分辖乡镇。之后区、乡、镇的设置迭有变动。至民国36年撤区,全县合并为2个镇、20个乡。
  1949年年底全县设5区,29乡镇。1951年为1县属镇,7区,103乡。1956年,县属镇和区不变,乡并至40个。1958年宁海象山两县合并,原宁海辖区建13个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公社范围大致相当于原来的区。1961年8月复区,同年10月恢复宁海县建置。是年年底,全县共1县属镇,9区,52公社。1983年,以社复乡,全县为1县属镇,7区,48乡。1984—1985年,先后有8乡改为建制镇。1986年,全县为1个县属镇,7个区,8个区属镇,40个乡;下辖4个街道,892个行政村,1348个自然村。
  1992年年初,宁波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进行撤区扩镇并乡,长街、力洋、一市、岔路、黄坛、桥头胡、深甽7个区公所全部被撤销,实行镇、乡管村体制。6月,县辖14个镇、5个乡、904个行政村。2001年2月,撤城关镇、梅林镇、桥头胡镇建制,合并设立新城关镇。2003年10月,撤销城关镇建制,组建4个街道办事处。各镇、乡、村几经撤并,至2008年,县辖4个街道、11个镇、3个乡;下辖34个社区,369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地在跃龙街道。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一节 隶属
  春秋战国时,宁海县境属越国。约在公元前306年,楚败越,仍属越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下设鄞县。县境北部为鄞县境,属会稽郡,南部属闽中郡。
  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置回浦县,属会稽郡。县境分属鄞、回浦县。东汉建武初年,改回浦为章安,则为鄞、章安2县所属。
  三国吴大帝太元二年(252),分章安县置临海县。吴太平二年(257)析会稽郡置临海郡。县境为鄞、临海2县地,分属会稽、临海郡。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晋将王濬平吴,请析临海之北二百户,鄞地八百户置宁海县,治设白峤,属临海郡。宁海始立县。
  宋、齐、梁、陈仍故地。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宁海县,并入临海县。先后属处州、括州、永嘉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于临海县置海州。并析临海复建宁海县,治设海游,属海州。次年改海州为台州,宁海属台州。武德七年,又省入章安县。武德八年,章安县又省入临海县,今宁海地属临海县。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复置宁海县,治设广度里,属台州。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以县东地海岛阔远,列为象山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台州改称临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台州。
  五代时,宁海为吴越国地,属台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纳土归宋,宁海为宋地,仍属台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台州为台州路,宁海属之。
  明代,宁海属台州府。
  清袭明制,宁海归属如旧。
  民国元年(1912),撤销府级建制,宁海直隶浙江省。民国3年,北洋政府实施省、道、县三级制,宁海属会稽道。民国16年废道,又直隶浙江省。民国21年,省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宁海属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22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属临海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以上督察区均驻临海)。民国29年,划海游等17乡镇归新建的三门县。民国32年,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驻宁波)。民国37年,又相继改属第五、第六行政督察区,驻临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海属台州专区。1952年10月,改属宁波专区。1957年9月,复划属台州专区。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宁海象山两县合并。县治设沥洋,后移至原宁海城关,属台州专区,次年1月改属宁波专区。1961年10月恢复宁海县建制,县治设城关镇,仍属宁波专区。1970年,宁波专区改为宁波地区,宁海属宁波地区。1983年7月,撤销宁波地区,宁海属宁波市,至今无变动。
  第二节 境域
  宁海建县之初,县境范围无文字记载。辖地相当于今宁海及象山、三门2县之大部。唐神龙二年(706),以县东地域辽阔,析归象山县。
  宋嘉定《赤城志》载:宁海县境东西宽190里,南北长265里。其四至:东130里至西溪岭入象山县,西60里至筋竹岭入天台县,南115里至宁和岭入临海县,北60里至栅墟岭入奉化县,东南250里至牛头洋入临海县,西南80里至白溪源入天台县,东北120里至柴溪岭入象山县,西北80里至杉木岭入奉化县。
  元、明、清时期,县境范围无重大变化。
  民国29年(1940)7月,划南部永丰、六鳌、琴江、蛟龙、龙山、双溪、海游(镇)、上叶、葛岙、悬渚、任邵、杨家、包家、梅家、石娄、珠溪、高吴17乡镇归新建之三门县。民国34年修正的《宁海县兵要地志》载:宁海县境,东至岳井与象山县属大泥塘接界,东南临蛇蟠洋,南至沙柳与三门县属海游交界,西南至麻岙与三门县属娄坑交界,西至榧坑与新昌“飞地”及天台县属大同等地接界,西北至马岙、里岙与新昌、奉化县接界,北至西店与奉化县属下陈交界,东北至柴溪与象山县属西周交界。
  民国38年(1949)8月,新昌县“飞地”(包括逐步、张辽、大陈、杨染、清水染、王家染等村)划归宁海县。1951年12月,天台县大同乡澄深行政村划归宁海县。1957年12月,柴溪、蒋家岙、万金山3村划给象山县。1959年11月,深甽公社和西垫公社的紫溪、西垫、香山3个大队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归宁海县。1983年5月,沙柳公社划属三门县。1986年,县境南北长49.4千米,东西宽64.4千米,总面积1843平方千米,另有海域244.4平方千米。
  县境四至为:东至长街镇隔洋塘村以东大塘港;南至满山岛南面海域;西至黄坛镇望海尖;北至西店镇龙王堂岗。
  与邻县界线为:东北起强蛟镇白石山岛北部以东海域,往西南沿白石水道入陆至圆山,折东南经大斗山、牛塘岗、大岭头、六架尖、分界岗、香山岗、小洋尖、东搬山、牛料岗、木勺湾山、上了山、小尖岭、逃羊岗(九龙山)、廿四炮、西溪岭头、大尖山、小尖山、马岙岭头、白岩山、后门山、苏岙岭、车岙岭、凤凰山,转东经洞头山,入白礁水道(岳井洋),折东北至大青山岛以北滩涂,过崇门头,经上岙猛闸门、竿头门、至中岙猛闸门复入白礁水道,南下至满山岛东及东南部海域,与象山县为界。
  东南起满山岛以南海域,往西经猫头水道(猫头洋)、蛇蟠水道,沿旗门港主航道上溯至将军山西部入陆,经跳头吕西南140高地、黄力岭头、行者山村西南159高地,折北至高育山、盖山湾、两头翘峧(金板山371高地)、金板山、山头螺峧(金板山373高地),折西南经岭脚、龙潭背山、白岩寺、香老山头、清溪与白岩坑溪交汇处、鸡冠岗、双尖山、珍山村西南、仙照山,转西经甬临线K103+300处、龙湾岗、新岭,折向西南北至里岙庄以南天灯盏,与三门县为界。
  西南起天灯盏,往西经马家线岗,折北经叉角平(水田山)、四布机山,长坑溪与清溪交汇处,折西北至茅山,转西经江家屋基、鸡冠尖、石牛栏岭,折北经杨家山、望海尖、油木坑山、黄金坑溪、至摘星岭以西,与天台县为界。
  西起摘星岭以西,往北经蟹背尖,折东北至望海岗、耐烦岭、松木岭,转为北经金狮坪、交叉绕皎、大尖头、薄刀峰岗、大洋岗,至罗汉畈岗,与新昌县为界。
  西北起罗汉畈岗,往东北经火棍岭、第一尖、马眠岭顶、石壁岗、大龙头、黄家岭、长水岭顶、大山岗,折东北经赤岭、黄登尖、高岭岗、薄刀岭岗、桠叉岗、凤凰山、里步岙、牛求岙、化星岗、见坑岗、黄蛇岗、洞公岭顶、龙王堂,折东经大炮头、滴水、箬帽岭下庵山、栅墟岭北之猪屏山与望登山、甬岭线K49+251处,沿三山港、塘港入象山港狮子口,经横山岛、历试山岛北面海域,至白石山岛北面和东面海域,与奉化县为界。
  第二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明清时期
  宁海县以下行政区划,南宋时始有记载。据嘉定《赤城志》载,宁海县划分为6乡、19里。南宋县人储国秀所作《宁海县赋》记有52都。元时,设图,具体图数无考。明崇祯《宁海县志》载,全县6乡、19里、52都、2隅,共103图。
  清雍正六年(1728),为便利田赋而置庄。清光绪《宁海县志》载,全县分县治8庄,东、南、西、北4乡84庄,外寺产1庄,共93庄,1254村。
  县治8庄:东一、东二、南一、南二、西一、西二、北一、北二。
  东乡8庄:白峤、柘浦、沥洋、古渡、东仓、胡陈、上段、下段,计210村。
  南乡23庄:石舌、水车、梅枝、七市、岭根、官塘、东蚕、沙篓、海游、上叶、葛岙、窦岙、西洞、悬渚、邵家、任家、杨家、包家、梅家、大横渡、小横渡、岭根陈、石桥,计463村。
  西乡25庄:赵郎场、后沈、莘村、黄坛、峰山、鲍公岙、西溪、留五扇、溪南、竹林、柘湖、塔山、湖头、塘头、亨臣、金臣、上金、王爱山、桑洲、麻岙、娄坑、石马、朱岙、高枧、吴岙,计276村。
  北乡28庄:白鲤塘、竹口、泉水、黄墩、汶溪、溪下、官庄、梅林街、梅林应、砂碕、石埠、方前、岙胡、凫溪、江瑶、桥棚、洪家、石家、樟树、西店、团堧、深甽、长洋、大蔡、中湖、里岙、龙宫、马岙,计305村。
  外东南西北寺产1庄。
  清宣统二年(1910),全县划分为城区和长亭、海游、新宁3镇,茂林、儒雅、亭旁、星聚、松溪、拱台、秀屿、五云、回浦、久安、成文11乡,庄不变,分由上述区、镇、乡所辖。
  第二节 民国时期
  民国17年(1928),实行村里制。民国21年改村里为乡镇,置192乡镇,分属6区,乡镇之下编闾、邻,全县计3305闾、16269邻。第一区(驻县城),辖37乡镇;第二区(驻长街),辖29乡镇;第三区(驻健跳),辖20乡镇;第四区(驻海游),辖27乡镇;第五区(驻前童),辖21乡镇;第六区(驻梅林),辖58乡镇。
  民国24年(1935),废闾邻,行保甲。全县分为5区、81乡镇、828保、8228甲。城区辖17乡镇,长亭区辖6乡镇,海游区辖20乡镇,桑洲区辖15乡,梅林区辖23乡。
  民国28年(1939)1月,撤区署,改设巡回督导区。同时合并乡镇,全县为7个督导区、3镇、51乡。第一督导区辖7乡镇,第二督导区辖7乡镇,第三督导区辖6乡,第四督导区辖10乡镇,第五督导区辖10乡,第六督导区辖8乡,第七督导区辖6乡。
  民国29年(1940)7月,海游等17乡镇划归三门县。民国31年,从长亭镇分建湖山、青珠乡,缑城镇分建亭江乡,全县为2镇,38乡。
  民国32年(1943),撤督导区,新建5个区署,辖40个乡镇。正学区辖8乡镇,文正区辖9乡镇,拱台区辖9乡,新宁区辖8乡,黄墩区辖6乡。
  民国36年(1947)再度撤区并乡,全县为2镇、20乡、256保、3282甲。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1986年)
  1949年7月宁海解放后,逐步废除保甲制,开展基层政权建设。年底全县设5个区,29个乡镇。
  城关区辖7个乡镇:中城(镇)、东城(镇)、西城(镇)、桂峰、水车、松溪、茂林。
  东区辖6个乡镇:长亭(镇)、湖青、水东、柘浦、儒雅、梦鼎。
  西南区辖7个乡:前童、竹林、团结、拱西、登台、秀屿、旗门。
  深甽区辖4个乡:义溪、三省、紫文、双峰。
  桥头胡区辖5个乡:久安、薛山、孝孺、山水、回浦。
  1950年,区乡进行全面调整,全县设7个区、1个县属镇、63个乡(镇)。城关镇,县直属。
  长街区辖6个乡镇:长亭(镇)、大湖、山头、青珠、龙浦、水东。
  沥洋区辖8个乡:沥洋、茶院、庙岭、古渡、前横、东仓、西仓、胡陈。
  一市区辖10个乡:梅七、金板、东岙、沙柳、武岙、官岭、前岙、信干、桂峰、水车。
  岔路区辖11个乡:前童、竹林、上金、白溪、拱西、团结、王爱、桑洲、屿东、屿南、麻岙。
  黄坛区辖8个乡:松溪、三岙、莘凤、峰溪、双峰、大竹、西溪、马岙。
  梅林区辖10个乡:紫文、成文、紫溪、桥棚、西店、香山、长大、三省、里大、龙宫。
  桥头胡区辖10个乡:久安、建设、民主、和平、回浦、竹口、山水、黄墩、石门、薛山。
  1951年2月,为适应土地改革需要,实行小乡制。全县区(镇)不变,将63个乡(镇)分为103个乡。
  久安、黄墩、回浦、金桥、竹口、钱岙、泉水、花山、和平、民主、建设、龙潭、柴溪、石门、涨家溪、薛岙、峡山、下蒲1952年,由长街区龙浦乡分设新城乡,全县共104个乡。
  1956年年初,改黄坛区为西溪区,全县由104个乡合并为37个乡。
  城关镇,县直属。
  长街区辖4个乡:长亭、青珠、龙浦、岳井。沥洋区辖5乡:沥洋、茶院、古渡、东仓、胡陈。
  一市区辖6个乡:梅七、沙柳、东岙、官岭、越溪、水车。岔路区辖5乡:岔路、前童、白溪、桑洲、麻岙。
  西溪区辖6个乡:黄坛、莘岭、峰溪、西溪、双峰、马岙。梅林区辖6乡:梅林、紫溪、西店、长洋、大里、双湖。
  桥头胡区辖5个乡:黄墩、回浦、竹口、民主、薛岙。
  随后,撤岔路、西溪、梅林、桥头胡4区,至1957年恢复。其中西溪区复名黄坛区。
  1958年11月,宁海象山两县合并,撤销区(镇)乡组织。宁海辖区建立“政社合一”,建长街、沥洋、胡陈、一市、沙柳(后改旗门)、东风(后改岔路)、桑洲、黄坛、繁荣(后改双峰)、西垫、深甽、黄墩、五星(后改宁海)等13个公社。原来的乡改为公社管理区,行政村为生产大队。1959年8月,恢复城关镇建制,直属县。同年12月,深甽公社及西垫公社3个大队划属奉化县。1960年1月,分设梅林公社。是时,原宁海县辖区为1个镇、12个公社。
  1961年7月,复区并调整公社。原宁海辖区设长街、沥洋、一市、岔路、黄坛、桥头胡、宁海等7个区,将原12个公社分为44个公社。同年10月,宁海县建制恢复。12月,从奉化县划回深甽、西店2区(原为大公社)。是时,全县为9个区、1个镇、52个公社。
  1962年8月,增设青珠公社。全县共9个区、1个县属镇、53个公社。
  1963年12月,撤山岙、九顷、白峤3个公社,分别并入黄坛、梅林、城郊公社。
  1964年3月,撤销宁海、黄坛2个区,所属公社直属县领导。同时撤西店区,所属公社划归深甽区。是时,全县共6个区、1个县属镇、50个公社(含8个直属公社)。
  城关镇,县直属。
  长街区辖6个公社:长亭、山头、青珠、龙浦、岳井、伍山。
  沥洋区辖7个公社:沥洋、茶院、古渡、前横、东仓、胡陈、毛屿。
  一市区辖6个公社:官岭、沙柳、东岙、梅七、大林、越溪。
  岔路区辖7个公社:岔路、前童、竹林、白溪、王爱、桑洲、麻岙。
  深甽区辖8个公社:深甽、紫溪、西店、香山、大蔡、大里、双湖、马岙。
  桥头胡区辖8个公社:黄墩、峡山、薛岙、民主、建设、山水、梅林、凤潭。
  县直属8个公社:城郊、水车、黄坛、辛岭、回浦、竹口、西溪、双峰。
  1965年4月,改深甽区为深甽特区,属地、县双重领导。12月,将县直属的西溪、双峰2个公社划属深甽特区管辖。
  1969年2月,长街区改称长街公社,下属长亭、龙浦、山头、青珠、岳井、伍山6个公社改称“宣传站”。同月,撤深甽特区,恢复深甽区,管辖范围不变。8月,撤大林公社并入梅七公社。又,桥头胡区凤潭公社并入梅林公社,至同年11月恢复。是时,全县为5个区、1个县属镇、43个公社(含6个直属公社)、6个“宣传站”。
  1972年1月,撤长街公社,恢复长街区,下属6个“宣传站”亦同时恢复为公社。此时,全县为6个区、1个县属镇、49个公社(含直属公社)。
  1973年,恢复黄坛区,管辖县直属的城郊、黄坛、辛岭、回浦、竹口、水车及深甽区划给的双峰、西溪等8个公社。是时,全县为7个区、1个县属镇、49个公社。
  1981年7月,将长亭、民主、东岙、梅七、麻岙5公社分别更名为长街、大佳何、旗门、七市、麻山公社。
  1983年,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改社复乡,名不变;原生产大队恢复为行政村。同年5月,沙柳乡划入三门县管辖。至此,全县共7个区、1个县属镇。48个乡。
  1984年,经省民政厅批准,改长街、力洋、西店、黄墩(更名桥头胡)、梅林、桑洲6个乡为建制镇。次年,深甽、峡山2个乡亦改为建制镇。至1986年年底,全县共7个区、1个县属镇、8个区属镇、40个乡、4个街道、892个行政村、1348个自然村。
  截至1987年1月,宁海县政区划分情况如下:
  1987年1月,前童乡改为前童镇。1988年9月,黄坛乡改为黄坛镇。1989年12月,撤城郊乡,辖区划归城关镇。1990年11月,官岭乡改为建制镇,更名一市镇。至此,全县有1个县属镇,11个区属镇,37个乡。
  1992年年初,宁波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撤区扩镇并乡工作,5月,经省政府批准。6月,宁海县的长街、力洋、一市、岔路、黄坛、桥头胡、深甽7个区全部被撤销,实行镇(乡)管村体制。撤区扩镇并乡后,宁海县辖14个镇、5个乡。
  1996年12月,撤大佳何乡建大佳何镇。
  2001年2月,撤城关镇、梅林镇、桥头胡镇建制、合并设立为新城关镇。
  2003年10月,浙江省政府批准调整宁海县城关镇行政区划,10月,撤销城关镇建制,组建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四个街道,直属县政府。
  2004年8月,撤明港镇,原辖区分别并入长街镇、力洋镇;撤双峰乡,原辖区并入黄坛镇。截至2008年,宁海县辖4个街道、11个镇、3个乡。街道、镇、乡下辖34个社区,369个行政村。
  第三章 县城
  第一节 古城
  宁海县城地处县境中部,南环大溪,北接平畴,东、西两面白峤山、崇寺山遥相对峙。自武则天永昌元年(689)设治于此后,历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县城古为广度里,南宋之后亦称缑城。
  建治初,有城围600步,筑4门,后废。宋嘉定年间(1208—1224)于驿道置2门,西面称望台、北面称朝京。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冬,为御倭寇,知县林大梁倡建新城,至三十三年二月落成,城高2.4丈,厚1.8丈,围1541丈(均营造尺,下同)。建5门:东靖海、西登台、南迎薰、北拱辰、西北称小北门,皆有城楼。环城凿护城河,深1丈,宽1.5丈,布石桥以通往来。后经整修,增小南门,并称小北门为望阙门,小南门为登瀛门。城垣于1958年后拆去,其址建环城路。
  古县署居于县城之中。旁有县圃,建有云锦亭、岸帻亭、真爱亭、青云榭、横翠阁。其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宋薛抗有《县圃十绝》记其景色之佳。
  城内有2河。一为桃源河,亦称桃溪,南起白石头路西首,北流入拱辰门内侧之蒲湖,上有泥桥及永春、桃源、步云、春浪、三步等桥。一为玉带河,亦称广度河,起于县署前,向东、西分流、曲折围绕人桃源河、蒲湖。今桃源河已改为地下水道,诸桥均废,地面成桃源路;玉带河亦成地下水道。
  始建于南北朝时之妙相寺、崇教寺,均为县内最著名的古刹。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之文庙,院宅宏大。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之缑城书院,开县内书院之先肇。以上建筑,崇教寺焚于火,余俱改作他用。
  东南隅之跃龙山,向为县城名胜,有文峰塔、方正学先生读书处、乾坤正气坊、朱子祠、青云观、望海楼等建筑。山南有千丈岩,西侧有龙嵷潭。今古建筑多已拆除。山顶之文峰塔和方正学先生读书处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筑湖泊,辟公园、修山径,建亭台,湖光山色胜于昔,成为新的游览胜地。私人亭园,有建于清之梦园、二亩园、齐物园等,皆小巧玲珑,各具一格。
  第二节 辖区
  明代,县城分东隅、西隅。东隅辖2图,西隅辖7图。清雍正六年(1728)设庄,县城辖8庄。
  清宣统二年(1910)城区分为12庄,含城郊白峤、水车、石舌、白鲤塘4庄。
  民国17年(1928)县城分设崇圣、遗惠、正学3里。民国21年,分别改为崇圣镇、遗惠镇和正学镇。民国24年,合并称缑城镇,下辖28个保。民国36年,整编为16个保。
  民国38年(1949)9月废缑城镇,划分为中城、东城、西城3镇,属城关区。1950年5月,撤3镇;8月,置城关镇,直属于县,下辖20个行政村。1956年建杏树、北山、县圃、蒲湖、三桃、中南、杨桃、东花白8个居民区。1958年10月,撤城关镇,划为东城、西城、华山、溪南4个管理区,属五星(后称宁海)公社。1959年8月,恢复城关镇,仍直属县,下辖五星、北山、幸福、巩安、永福、杨柳、东镇、花楼、桃源、白石10个生产大队,杏树、北山、县圃、蒲湖、中南、杨桃、东方7个居民区。1978年,撤并居民区,改为城东、城南、城西、城北4个街道。1983年10个生产大队改为10个行政村。内五星大队初改五星村,1986年改名西门村。永福大队1968年改称立新大队,1981年更称南门大队,1983年易名南门村。巩安大队1986年更名北湖村。花楼大队1968年改称东方大队,1983年易名东方村。4个街道不变。
  1986年,城关镇辖区东西宽3.6千米,南北宽4千米,总面积6.25平方千米。
  1989年12月,撤销城郊乡建制,原辖区划归城关镇,设城中、溪南、北城、白峤4个管理区,下辖城东、花楼、城南、中南、城西、杏树、城北、县前、城中9个居委会,40个行政村。
  1992年6月,撤区扩镇并乡工作后,回浦、竹口、辛岭、水车4个乡并入城关镇,设城区、溪南、辛岭、回浦、竹口、水车、白峤7个办事处,下辖17个居委会、110个行政村,全镇合计8.8890万人。
  2001年2月,撤城关、梅林、桥头胡3个镇建制,合并建立新城关镇,分设城中、城南、梅林、桥头胡、水车、辛岭6个管理区,下辖22个居委会,翌年合并为14个社区,198行政村,常往人口16.7万人。
  2003年10月,撤除城关镇建制,改设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4个街道,其行政区域改由县政府直辖。县政府所在地设在跃龙街道原址,无变动。
  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撤销北山、县圃、西门、东方、东镇、跳头、南门、白石、杨柳、桃源、北湖11个行政村建制。2006年2月,实施“撤村并居”工作,在原村域内建立经济合作社管理委员会。
  2008年,跃龙街道辖12个社区居委会,27个行政村,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千米,人口10.19万人,办事处设在人民大道75号。具体内容见第四十七编“街道乡镇”。附:
  宁海建县年代考
  宁海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建县也早,一般说是晋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但建县的确切时期,却向有不同说法,已见的有下列四种:
  建于晋代之前;
  建于西晋太康元年(280);
  建于东晋永和三年(347);
  建于东晋太元二年(377)。
  宁海建县于晋代之前,见于《宋书·州郡志》,该书在临海郡条目下,列县五:章安、临海、始丰、宁海、乐安。其中“宁海”之下有注: “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晋太康地志》无。”(《宋书》103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还有清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临海郡,吴太平二年(257)以会稽东部置,领县七:章安、临海、南始平、永宁、宁海、松阳、安阳。”
  《宋书》原来由南朝宋时何承天编纂,未竟,由沈约继续编纂成书。这里说宁海为“汉旧县”,是沈约保留的何承天之意。后来存世的《宋书》各种版本,缺引文中末尾“志无”二字,即原文为“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晋太康地”。对此,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说:“据志例,‘二汉志’下当脱‘无’字,晋志有宁海,知‘太康地’下,当脱‘志有’二字。”杨守敬亦说:“‘二汉志’下脱‘无’字,‘晋太康地’下脱‘志有’二字。”则引文应为“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无,《太康地志》有”。现在的引文,是中华书局从《太平寰宇记》引《临海记》而校勘的。(据《宋书》1065页“校勘记”第十五条)就是说,成孺、杨守敬以为汉无宁海县,晋太康时有之,中华书局的《宋书》校勘者,认为二者并非。
  洪亮吉说吴太平二年置临海郡时已有宁海,也是说宁海立县于晋之前。光绪《台州府志》的编者王舟瑶不主张宁海为“汉旧县”,他在《府志》《沿革表考异》中说洪亮吉“据何说,于临海郡列宁海,非也”。
  查《晋书·地理志》,临海郡之下列有宁海县。此书所列郡县,都是晋太康年间已有的,郡、县于当时有易名、置设、合并等更动。在条目中有注释。“宁海”之下无注释,不能排除宁海于晋前已设县的可能性。据此看来,何承天、洪亮吉的看法,不能说毫无根据。但于此说至今尚未发现更多证明,只能作为存疑。主张宁海建县于西晋太康元年的古籍较多。
  《嘉定赤城志》卷一《地里门一·叙县》:“宁海县本吴临海县地,晋太康析置。”《嘉定赤城志》卷一《地里门一·叙州》:“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始平为始丰,罗阳为安固,析临海之北置宁海县。”
  《舆地纪胜》卷十二:“晋武平吴,析临海之北置宁海县”。
  以上二书均成于南宋,其中《舆地纪胜》为南宋地理总志。
  南宋时宁海人储国秀作《宁海赋》(载崇祯、康熙、光绪《宁海县志》),有“惟晋太康,吾邑始显,截回浦而置郡,析章安而为县,初宅白峤,……”字句,亦说宁海县建于太康年间。
  旧《台州府志》《宁海县志》多持此说,其中明崇祯、清康熙二种《宁海县志》说得最具体:“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王濬以兵狗地,请析临海之北二百户,鄞地八百户置宁海县,治白峤。”
  其他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有关著作,如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段长基《历代沿革表》、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等,均赞同此说。
  从下述二点来看,宁海建县于晋太康元年(280)之说确有可信之处。
  一、如前所说,《晋书·地理志》中存于太康年间的郡、县名中,已有宁海,虽不能据此断定宁海建县于晋之前,但可说明晋初确有宁海县。
  二、晋武帝司马炎于太康元年平吴之后,原来属于吴地的荆州、扬州,郡、县的建置变动甚繁,这是晋皇朝出于统治新得土地的需要,今浙江省范围内,亦有类似情形:太康元年至四年,易名的郡、县有九,新置的县有二(不包括宁海县)。宁海地域处于临海与鄞县(今奉化县)之间,土地辽阔,于此时新置一县,甚有可能。《舆地纪胜》,崇祯、康熙《宁海县志》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因此,在未有新的资料发现之前,说宁海建县于晋太康元年,应是恰当的。
  以宁海县为建于东晋永和三年(347)的,有《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前者有“晋穆帝永和三年,分会稽郡之鄞县置宁海县”的记载;后者引《临海记》说,“晋永和三年,分会稽郡八百户于临海郡章安地立宁海县。”以宁海县为建于东晋太元二年(377)的,有《宁海土风志》。此书早佚,《嘉定赤城志》作晋武帝太康元年置宁海县之后,注引《宁海土风志》,作太元二年。
  按晋时州、郡、县的更动,以晋武帝司马炎和惠帝司马衷在位时更多,元帝司马睿渡江之后,东晋期间,侨置郡、县颇多,而更动旧郡县则甚少。由此观之,永和三年或太元二年置宁海县的可能性并不大,且佐证亦少,难于确立此论。
  综上所述,宁海建县时间,以西晋太康元年之说为是,而其余三者,可存其说,待作进一步查考。
  *《赤城志》注引《宁海土风志》:“县本汉回浦、鄞二县地,太元二年,裂鄞之八百户、安北乡二百户置宁海县。”(转引自清光绪《宁海县志》卷一《地里志一·沿革表》)这里说“太元二年”,未知是三国时吴的“太元”(251—252)或是东晋孝武帝的“太元”。然吴太元实只一年,次年二月即改元为“神凤”。且此时吴主孙权已病,四月即亡,于此不安之时,建县之举甚不可能,故此处作东晋太元论。又,宋钱惟演《宁海县新建衙楼记》中,亦有“晋孝武太元二年分鄞,章安户置之”语。光绪《宁海县志》系此条(即太元纪事)于“东晋”下,显指晋孝武帝太元年(376—383)。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