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347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6
页码: 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拥有1843平方千米的县域总面积,其中淡水面积27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44.4平方千米。宁海县历史悠久,是“历史厚重,古籍泛黄;经济腾飞,前景火红;景色宜人,生态青绿”的千年古县,并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1987-2008年间,宁海县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工业、商贸、旅游、文化等产业均取得显著成就。同时,城乡建设突飞猛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也有显著发展。宁海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县。
关键词: 宁海县 经济发展 社会事业

内容

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处北纬29°06′~29°32′、东经121°09′~121049′之间。东接象山县,南壤三门县,西界天台县与新昌县,北连奉化市。地理特点明显,背山面海,西部连接天台山脉,北濒象山港,南临三门湾。距杭州211千米、宁波65千米(均为径距)。县域总面积1843平方千米①,其中淡水面积279平方千米。另有海域面积244.4平方千米。
  宁海县是“历史厚重,古籍泛黄;经济腾飞,前景火红;景色宜人,生态青绿”的千年古县。宁海拥有宁波市最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是“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中国婚嫁文化之乡”“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全国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
  一
  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1949年7月5日,宁海解放,县政府驻地城关镇,初属台州专区。1952年10月,改属宁波专区。1957年9月,复归台州专区。1958年10月撤县,宁海、象山二县合并,称象山县,县政府驻地力洋,后迁宁海城关。1961年10月恢复宁海县建制,属宁波专区。1983年7月宁波撤地改市。1992年,宁波市进行撤区扩镇并乡后,县辖14个镇、5个乡。2001年2月,撤梅林镇、桥头胡镇建制,与城关镇合并。2003年10月,撤销城关镇建制,组建4个街道办事处。截至2008年,县辖11个镇、3个乡、4个街道;下辖369个行政村、34个社区;年末,全县居民22.26万户,人口60.07万人。
  县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滨海丘陵地带。天台山脉中段横亘全境,最高峰蟹背尖海拔954米。西部群山重叠,东北部山峦连绵,中部低山、丘陵棋布,东南部多有小平原,平原地带河港纵横。境内溪流众多,较大的有白溪、清溪、凫溪、颜公河、中堡溪等,其中白溪发源于华顶山,流经天台大同,贯穿宁海双峰、岔路、前童、水车,至白峤港入海,全长66.5千米,流域面积672平方千米。海岸线全长166.48千米,有港湾6处、岛屿42个、礁55个,海域面积244.4平方千米,东南沿海滩涂广阔。
  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春、秋短,夏、冬长。常年以东南风为主,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1℃,极端最高气温40.8℃、最低气温-7.1℃。年均日照1584.4小时,年均降水量1697.9毫米,无霜期230天。旱、涝、台风、冰雹、冰冻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出现,前三者危害较大。
  土壤中红壤土类面积占内陆总面积的55.90%,水稻土类占22.42%。植被属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陆地覆盖率为78.06%。热带、亚热带、温带植物兼有。动物属东洋界动物区系,分布着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和近海动物群。
  二
  1987—2008年,宁海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砥砺奋进,各项产业欣欣向荣。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深刻变化;工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发展速度空前;综合实力持续增长,综合效益显著凸现。商贸、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日益繁荣,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宁海县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立县标准贯穿始终。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生态宁海宜居宜业。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217.92亿元,比1987年增长35.38倍;财政收入32.2亿元,比1987年增长64.72倍。1998年,宁海县跨入小康县行列。2003年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2004年跨入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同年12月,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县。2009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生态县。
  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2.17亿元,比1987年的3.28亿元增加28.89亿元,增长8.81倍。其中,农业占29.6%,林业占3.6%,畜牧业占19.8%,渔业占46.4%。改革开放后,推行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种植积极性和劳动生产力提高。1997年8月,延长土地承包期,土地、滩涂经营权向农民专业户流转,面积42.17万亩。农业规模化生产不断扩大。2008年,全县形成蔬菜、竹笋、茶叶、柑橘、枇杷、土鸡和生猪等生产基地。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5.68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2.77万亩,虾蟹、贝类、鱼类等养殖品种60余种。水产品总产量13.07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2.68万吨,产值14.91亿元。渔业经济占据全县第一产业的半壁江山。宁海被农业部命名为海水养殖基地县。“宁海白”枇杷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望海茶、兴宁土鸡、泉丰西瓜分别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截至2008年,建成蓄水工程1459座,总库容43971立方米,海塘防洪堤坝501.42千米。标准农田22.39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71万亩,排灌系统畅通。1990—1994年,全县造林8.81万亩,封山育林4.86万亩,实现县政府提出的“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宁海大地”的目标。1995年起开展百里经济林带工程、山区“111”绿色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建设,至1998年,建成百里经济林带1.43万亩,西店等7个乡镇平原绿化达标。截至2008年,全县森林面积154.3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255.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04%,林木绿化率58.54%。
  1992年,宁海县深化工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批个人私营企业崛起,1995年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2008年,全县完成工业产值431.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361.13亿元。宁海工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实施特色培育工程作为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的切入点,立足于产业基础,突出比较优势,综合运用财政、土地、资金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引导,使有限的政策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培育形成了模具、文具等特色行业,特色企业家数及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家数及产值的一半以上。由于行业特色鲜明、业绩突出,宁海县分别获得中国模具产业基地、中国模具生产基地、中国文具生产基地和中国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基地等称号。2008年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投入技术改造资金23.31亿元。吉德、西林、得力、彬彬、云峰、康尔、奇精、杰友升、双林和图形等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
  1990年,建筑业投资0.07亿元,开发房地产房屋竣工面积2.2万平方米,总产值0.11亿元。1993年,房地产开发有较大的发展,投资0.25亿元,房屋竣工面积4.37万平方米,总产值2.12亿元。2003年,投资7.14亿元,房屋竣工面积19.6万平方米,总产值9.31亿元。近几年,建筑企业的产值和效益均有较大增长,2008年总产值21.54亿元,比2007年的18.8亿元增长14.68%,利润总额1.48亿元,同比增长50.32%。有资质建筑企业24家,其中二级资质建筑企业2家。建筑新材料、新技术得到应用。
  自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个体私营商贸、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行业门类增加,流通渠道拓宽,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社会消费活力增长。开元等大型宾馆餐饮企业,世纪联华、乐购等连锁店,太平洋、国大等百货商店等一批商贸企业在宁海落户经营,便利购销、繁荣市场。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6亿元。广告、打字复印、中介、照相摄影、理发美容、洗浴足浴、茶酒咖啡、球类棋牌、担保、拍卖等一批服务业近2000家,既解决了2万多人的劳动就业,又丰富了民众生活。其发展趋势旺盛,由县城不断向中心镇和街道扩大。
  宁海发挥绿水青山的自然优势,先后开发浙东大峡谷、天明山南溪森林温泉、东海云顶、伍山石窟、梁皇山等一批休闲旅游区;利用《徐霞客游记》开篇之历史,2002年5月18—20日,宁海举办“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截至2008年,连续6年办节,于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确定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前童古镇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宁海县为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2008年实现旅游收入38.67亿元,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6.15万人次。县内建立12家旅行社,与全国多家旅行社有业务联系,开辟境内外旅游线路百余条。
  1987—2008年,县城依照总体规划,通过旧城拆迁改造,新城区建设等措施,城区面积从2.78平方千米扩展到26.8平方千米。城市道路总长度从26.5千米拓展与新修至242千米,形成“四纵六横”主干道。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用房从30.24万平方米扩大到150万平方米,高层商贸建筑群和居民楼宇耸立城区,新增居民住房面积367万平方米。新建公园14个,广场2个。绿化面积从20公顷扩大到943公顷,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5.19%和38.06%。自来水日供量从1.25万吨提高至17万吨,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垃圾中转站、填埋场等环卫设施建成使用。液化气储备站扩至87座,天然气管道长达36.3千米。建成区人口12.1万人。2008年,全县城市化率达50%。
  宁海交通向来“山岭崎岖,行旅有虞,河港纵横,道路迂曲,举步维艰”。1997年投资1.8亿元的“四自”公路和5000吨级的强蛟码头建成使用。2008年实现县城至各乡镇政府驻地半小时通达的目标,全县通车公路里程1501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0.9千米。行政村村村通公路,路面硬化率100%。客运量2195.2万人,货运量1538.5万吨,公共汽车178辆,出租汽车278辆。甬台温铁路穿越宁海,建成通车,国华宁海电厂3.5万吨码头和3000吨级综合码头建成。水运货运量672.5万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683万吨。
  2008年,邮政工场7344平方米,邮路总长度8133.2千米,邮政网点遍及1310个自然村。是年,邮政业务收入5.71亿元,邮电储蓄8.08亿元。本地电话用户25.5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6.75万户,电话普及率(含移动)120.38部/百人。
  1992年始,国家电网向宁海供电,但供不应求。1995—2006年,宁海热电厂、白溪水库电站、西溪水库电站、国华宁海电厂陆续建成发电。2008年,全县发电装机容量258.46万千瓦,35~500千伏变电所24座,总容量270.45万千伏安,全县供电量16.3亿千瓦时,用电量16.32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11.74亿千瓦时。7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始用罐装天然气,2008年全县液化气供气量6800吨。管道液化气开始安装使用。
  三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长,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均有显著发展,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有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2008年,全县共有幼儿园143所、在园幼儿22030人,小学58所、专任教师1844人、在校学生41816人,中学(包括中级职业教育学校)34所、专任教师2337人、在校学生38850人。初中毕业升学率96.15%,全年普通高校考试文理科录取率80.7%。拥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重点中学2所、省示范学校28所。
  1998年,全县各类科技人员1.43万人,其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219人。全县科研经费支出292.8万元,实施县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62项,获得省级科技奖12项、市级科技奖7项,获国家级授权专利94项。2008年,全县共有专业技师3.5万人,科研经费支出4.66亿元。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列入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8年年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17家,拥有县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71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27家。专利实施率达95%以上,列入省专利示范企业6家,市专利示范点企业6家,专利年国家授予量位居全省前10名。建成国家文教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宁海茶叶基地、浙江省塑料模具和汽车橡胶零部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宁波市模具检测中心等服务平台。
  宁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出现了罗适、叶梦鼎、胡三省、方孝孺、卢原质、潘天寿、柔石等一批著称于史林的文化名人。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08年,宁海图书馆馆藏书量22.19万册,图书流通10万人次。宁海影都拥有3个厅、1000多个座位。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广电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10处古戏台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平调、十里红妆婚俗分别入选国家首批和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金彩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柔石故居、潘天寿故居被评为宁波市十大文化名人故居。全县有市级村落文化示范点11个,县级村落文化示范点9个。
  1995年,宁海县人民广播站改为广播电台。1998年,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合并成立广播电视台。2007年1月,建成1.6万平方米的新广电大楼,实现播出前端、制作编辑和传输的数字化。
  2008年,数字电视工程开通信号。全县广播电视入村率为100%,有线电视用户16.4万户。1994年7月,《宁海报》复刊,2004年4月改为《今日宁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1996年,投资1200万元的宁海体育馆落成。2008年,全县有4个体育场馆,8个乡镇、街道通过省体育强镇、乡、街道创建。群众性全面健身活动进一步发展,全县共建成全民健身路径475条、篮球场179个。
  1992年,通过消灭血吸虫病达标考核。1996年,通过升级初保达标县验收。2007年,通过国家级卫生县城验收。截至2008年,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440个,其中医生1534人,注册护士737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和医生数分别为22.3张和25.5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卫生户厕普及率91%。全县共有47.44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6.8%。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4.62‰,计划生育合格率为95.43%。
  实施依法治县战略。党的建设不断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继续加强,民主监督制度日臻完善。公安、检察和审判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维护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连续实施普及法律常识教育、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治安安全村”等活动,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工作取得新成绩。村民委员会实现直接选举,村民自治得以实施。全县呈现社会稳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青少年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方面有新的进展,社会公德、企业员工守则、村规民约、“爱我宁海”、捐资助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无偿献血等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党政机关开展干部从政道德教育,实行党风廉政责任制,持续进行反腐败斗争。各系统、部门开展职业道德、清正廉明及行业作风的教育,农村党员在基层党校集中开展各种教育。80年代开始文明单位和文明村的创建活动,2008年全县文明单位累计63个,其中省级15个、市级48个,文明乡(镇)村58个,其中省级乡镇3个、村3个,市级乡镇5个、村47个。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198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68元。改革开放以后,个私企业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到2008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7672元,工资收入不再是收入的唯一来源,收入呈现多元化特征。是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332元。收入增长促使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2927元和9183元。群众衣着时尚,汽车、电视、空调、电脑、手机等逐渐成为城乡居民家庭的日常用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的57.2%下降到2008年的38.6%。文化、娱乐的支出比重不断上升,消费层次和质量明显提高。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2.3平方米。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2008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120247人和9086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4132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61343人。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完善。全县社会福利院14所,床位2057张,集中供养五保老人732人,五保集中供养率92.3%。建成12个社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8个农村居民养老服务中心。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意识、开放意识、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回眸过去二十余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其中包涵着丰富的经验及曲折与不足。实践的经验有益资政、教化后人。展望未来充满希望,在新的征途上,发展仍然是硬道理。宁海县将持续坚持和贯彻执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人民精神生活更富有、物质生活更富裕的崭新局面。

附注

①1993年版《宁海县志》县域面积为1879平方千米,本志县域面积1843平方千米,减少36平方千米。原因是2007年前宁波全市陆域面积有民政、统计、国土资源部门3个不一致的数字,因此市统计局向市政府请示,市政府以(甬政办抄〔2007〕41号)文件批转市统计局,规定全市统一采用市民政部门勘界成果和国土资源部门航拍资料实地调查的综合数字。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宁海县志1987-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分设45篇,包括政区、自然环境、土地、城乡建设、农业、工业、旅游、金融业、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媒体等,全面记述了1987年至2008年浙江省宁海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