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续编(1994~2006)》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402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1
页数: 21
页码: 29-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4年至2006年间,宁海县受地理位置、气象、地貌等影响,共发生44次灾害性天气,其中27次影响较大,造成47.2亿元经济损失和8人死亡。主要灾害包括台风、暴雨、干旱等,局部地区还出现过冰雹、龙卷风等灾害。
关键词: 宁海县 水利 自然灾害

内容

宁海县因受地理位置、气象、地貌等条件的影响,历来多自然灾害。1994年至2006年,宁海县共发生各种灾害性天气44次,影响较大的就有27次,直接经济损失47.2亿元,死亡8人。灾害主要是由台风、暴雨、干旱等引起,另外也有一两年曾出现冰雹、龙卷风等局部性灾害。
  第一节 干旱
  宁海县境内干旱的发生,一般是在梅雨结束后7~8月的伏旱、伏后9~10月无台风活动时的秋旱,另外也偶而有冬旱发生,春旱比较少见。
  1994年至2006年,出现旱灾7次,平均两年发生一次,7~8月是旱情的高发期。其中受灾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重灾年份就有三次,分别出现在1995年、2003年、2005年。各次旱情具体情况如下:
  1995年7至9月宁海县遭受伏旱连秋旱,旱灾遍及全县19个镇乡。全县不同程度受旱农作物21.5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1.94万亩,旱地作物面积9.64万亩,减产粮食5.76万公斤,胡陈、越溪、长街、深圳、西店、桑州等沿海和山区镇乡30个村庄出现饮水困难人数2.3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191.5万元。
  1997年5至6月连续干旱,许多地区连一滴雨也没下,宁海各地用水紧张,旱情严重。农作物受旱面积6.80万亩,其中水田6.29万亩,旱地0.51万亩。
  1998年7至8月间,深圳、双峰等镇出现旱情,受旱面积2500亩,减产粮食35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75万元。
  2003年7至8月,宁海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有26天,极端高温40.5摄氏度,比宁海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温度39.7摄氏度还高出0.8摄氏度,全县各地旱情严重,农田受旱面积达32万亩。因受旱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17亿元,其中:农作物减产减收近7000万元;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损失近4730万元;工业、乡镇企业及其它经济损失47万元。是1994年以来旱情最为严重的年份。
  2004年2至4月雨量比常年偏少约150毫米,6至7月份也一直是高温少雨天气,全县受灾面积12.2万亩,其中成灾面积5.03万亩,绝收1.7万亩,减产粮食8000吨。
  2005年6月至7月,天气持续高温无雨,气温不断上升,7月4日最高气温40.7摄氏度,又创新高,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全县受旱农作物面积22万亩,减产粮食2250吨,经济作物绝收1050亩,生活用水困难近12万人,饮用水困难32500人。旱灾造成全县的直接经济损失1100多万元。
  2006年9至10月降雨偏少,部分镇乡的农田出现旱情,直接经济损失90万元。
  第二节 洪涝风潮
  宁海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且处于我国海岸线中段,在西太平洋上生成、发展并向西北方向移行的台风,可直接袭击和影响宁海县,1994至2006年,影响宁海的台风共有31次,平均每年2.4次,带来严重影响的有11次,重灾一次(1997年8月18日11号台风)。另外由梅雨引起的涝灾1次:1994年6月。受稀遇气象条件影响,海上热带低压云团与冷空气辐合而骤降大暴雨造成的水灾4次:1995年7月3日,1996年8月16日,1997年7月8日~10日,2003年9月14日。带来较大影响的洪涝风潮简述如下:
  1994年6月中旬梅雨期,因连续遭受暴雨袭击,宁海县车岙港、胡陈港、毛屿港、白峤港等沿岸发生涝灾,受淹农作物1.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28万元。
  8月8日晚,第9414号台风擦着宁海县沿海北上,宁海受到台风外围影响,全县平均降雨量50毫米。虽然雨不大,但因当日正是大潮汛,8日22时至22时30之间,地处三门湾的胡陈港最高潮位4.05米,车岙港最高潮位3.90米,地处象山港的大佳何最高潮位4.10米,潮位高、风力大,致使宁海县沿海部分海塘岸、农作物、房屋等遭到损失,直接经济损失48.9万元。
  8月21日,9417号台风在温州瑞安市梅头镇登陆。台风影响期间,宁海县普降大暴雨,山区出现特大暴雨,全县平均降雨量180毫米,双峰榧坑达299毫米。由于山区雨量大,宁海白溪、黄坛溪等五大溪水位猛涨,黄坛水库溢洪水深2.85米,溢洪流量614立方米/秒;杨梅岭水库水位24.35米,溢洪流量850立方米/秒;白溪洪水位7.62米,接近1988年“7.30”洪水位。沿海风力达到12级,出现风暴潮,地处象山港的大佳何最高潮位4.65米,达到历史最高潮位。宁海的山区平原发生洪水,沿海出现内涝,全县各类水利工程毁坏600余处,95家企业遭到重大损失,公路水阻中断14条次,供电中断38条次,受灾村294个,受灾1.6万户、4.9万人,倒塌房屋406间,损坏房屋1312间,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4253万元。
  1995年7月3日,宁海县局部地区突降大暴雨,茶院、越溪、城关、桥头胡等地发生内涝,1.7万亩农作物受淹,白峤布海塘倒缺50米,另外多处海塘发生漏洞。
  1996年8月1日,受9608号台风影响,宁海县最高潮位4.66米,超过1994年天文大潮,沿海标准较低的对虾塘被冲毁20处,缺口长505米,受淹面积640亩,多处标准海塘岸发生漏洞,10座闸门遭到损坏,受淹农作物面积1500亩。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余万元。
  8月16日下午,宁海县胡陈乡岙里王、毛仙、吴岙等地,3小时降雨量达116.6毫米,导致当地发生洪灾。洪水冲毁防洪坝10处500米,冲毁堰坝4处80米,冲毁路基4处70米,损坏渠道600米,损坏小水电站一座。
  1997年7月8日~10日,宁海县东部沿海地区普降大到暴雨,致使长街、力洋、胡陈等地许多农作物受淹,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
  8月18日,9711号台风于当晚9时30分在温岭石塘镇登陆,该台风强度强、范围广,又正值农历七月半天文大潮,出现了风、雨、潮三碰头。受其影响,宁海县普降大暴雨,全县面雨量318.4毫米,上韩站台风过程雨量474.1毫米,24小时降雨量达387.9毫米,超过20年一遇暴雨标准,胡陈港潮位达到5.52米,一市港潮位5.70米,越溪群英塘潮位6.1米,其中胡陈港潮位超过历史记载最高潮位0.82米。宁海县各大溪流山洪暴发,受灾面之广、受灾人口之多,经济损失之重是历史上罕见的,灾情甚至远远超过了1988年“7.30”特大洪灾。全县受灾人口44.55万人,紧急转移人口5.5万人,有320个村不同程度被海水或洪水淹没,损坏房屋2.36万间,倒塌房屋1.25万间,死亡5人。全县受灾农作物面积36.14万亩,成灾面积30.97万亩,绝收面积21.13万亩,毁坏耕地面积2.7万亩。洪水冲毁各类水利工程1349处,全县建成的120公里标准海塘岸全部被摧毁,损坏海塘岸70.95公里,冲毁海塘岸46.83公里,损坏闸门120座,损坏中型水库2座(胡陈港、车岙港)、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2座,其它水利设施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12家企业停产,航道中断10条次,公路中断42条次。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4.97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2.32亿元。
  1998年9月19日,9806号台风在舟山普陀区登陆后,20日凌晨再次在宁波北仑区登陆。台风影响期间,宁海县普降大到暴雨,全县受灾农作物面积9.7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558万元。
  2000年8月10日夜,第8号台风“杰拉华”(注:1999年后,台风由国际气象部门统一命名)在象山县爵溪镇登陆,正面袭击宁海,台风带来的降雨量虽小,但风力较强,沿海风力在11级以上。全县共有19个镇乡526个村11.4万人受灾,倒塌房屋工棚317间,损坏房屋工棚589间,受淹农田13.8万亩,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35万亩,因灾停产、半停产企业103家,中断公路32条次,毁坏路基54公里。损毁防洪坝79处13公里,损坏渠道211处97公里,损坏护岸61处。全县直接经济损失6800万元。
  9月15日上午,第14号台风“桑美”擦着宁海北上,给宁海县带来严重影响。此次台风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又逢天文大潮,造成大风、暴雨、高潮位三碰头,东南沿海风力12级以上,胡陈港最高潮位4.30米,群英塘最高潮位4.50米,高湖塘最高潮位4.35米。台风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2430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2345万元。
  2001年6月23日,第2号台风“飞燕”影响宁海县,6月23日全县各雨量站的日降雨量基本上都超过了100毫米,台风带来的大暴雨使宁海部分农田受淹,公路中断5条次,毁坏公路路基26公里,堤防损坏65处5.6公里,堤防决口32处2.8公里,小型水库受损一座,倒塌房屋(包括养殖业棚屋)50万间。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557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960万元。
  2002年9月5日~7日,第16号台风“森拉克”影响宁海县,许多地区下了特大暴雨,其中降雨量最大的望海岗日降雨量217毫米。全县受台风、暴雨、高潮位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7173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551万元。
  2003年9月14日下午,宁海县茶院乡境内发生了局部地区大暴雨,2小时内降雨量95毫米,当地50余户村民房屋和5家企业厂房进水,1.25万亩农作物及工业产品被水淹没,部分村庄道路被水冲毁,9处防洪坝、拦水坝被水冲毁,直接经济损失273万元。
  2004年8月12日,第14号台风“云娜”在温岭石塘镇登陆,宁海县普降大暴雨,台风过程平均雨量194毫米,王家染雨量站超过300毫米,台风给宁海造成严重损失。全县有20个乡镇35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00间,死亡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6.4万亩,成灾面积23.2万亩,绝收面积1.65万亩。工矿企业停产196个,公路中断3条次,毁坏公路路基5千米,损坏输电线路7千米、通信线路6千米。小型水库损坏156座,堤防损坏298处8.9千米,堤防决口72处2.8千米,护岸损坏118处,水闸损坏56座,冲毁塘坝166座,灌溉设施损坏253处。全县直接经济损失共计51510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11000万元。
  是年9月13日,第21号热带风暴“海马”在温州市永强镇登陆,受“海马”影响,宁海县12至13日平均降雨量121毫米,全县18.45万亩农作物受灾,农作物成灾面积15.15万亩、绝收面积0.45万亩。5个工矿企业停产,公路中断5条次,毁坏公路路基5.6千米。小型水库损坏96座,堤防损坏226处2780米,堤防决口128处3950米,护岸损坏93处、冲毁塘坝75座,灌溉设施损坏167处。直接经济损失4360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2190万元。
  2005年7月19日,第5号台风“海棠”在福建省连江市黄岐镇登陆,“海棠”移动速度缓慢,登陆后强度减弱也比较慢,宁海县从18日就开始受到该台风影响,直至22日才基本结束。台风影响期间,宁海县过程平均雨量220.9毫米,最大前童389毫米。全县受灾人口2万人,倒塌房屋37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2万亩,成灾面积4.44万亩,水产养殖损失面积1.36万亩。公路中断3条次,毁坏公路路基15千米,损坏输电线路1.6千米,损坏通讯线路2.5千米;损坏堤防22处、0.57千米,损坏水闸9座,损坏灌溉设施52处。直接经济损失4700万元。
  8月6日凌晨,第9号台风“麦莎”在台州玉环登陆,本次台风移动速度快、强度大、范围广,适逢风雨潮三碰头,对宁海县造成了重大影响。宁海普降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达289.5毫米,全县受灾人口13万人,倒塌房屋1781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2.09万亩,成灾面积4.25万亩,水产养殖损失1.49万吨。其中工矿企业停产662家,公路中断11条次,毁坏公路66处。堤防损坏89处19.5千米,小型水库损坏69座。全县直接经济损失55500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6800万元。
  9月11日,第15号台风“卡努”在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登陆,“卡努”登陆前后宁海最大风力达到14级,且伴随大暴雨,11日降雨量超过300毫米的雨量站有9个,最大里家坑399毫米,狂风暴雨给宁海造成重大损失。全县受灾人口30.43万人,涉及的范围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讯、电力等各行各业。农作物受灾面积45.45万亩,成灾面积12.29万亩,绝收面积4.97万亩,水产养殖受损面积1.91万亩,损失水产品1.67万吨。受暴雨洪水影响,颜公河流域、胡陈港水库流域、车岙港流域、一市港流域、毛屿港流域、群英塘、旗门塘及白桥港沿岸大面积内涝,沿海南线收费站最大受淹水深超过50厘米,水车村被洪水围困近20个小时,积水最深处超过4米。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3.55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0.92亿元。
  2006年7月14日,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在福建省霞浦县登陆,受“碧利斯”外围影响,宁海县各地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单点过程最大降雨量为王家染188.3毫米,部分镇乡的农业受到了一定的损失。
  第三节 龙卷风、冰雹
  宁海县局部地区在1997、1998两年中曾遭受到6次龙卷风、4次冰雹袭击。
  1997年5月13日下午4点30分,强龙卷风、冰雹袭击宁海县西店、前童等8个镇乡的局部地区,致使1.31万亩农作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农用、工用油毡栅屋、民房倒塌,直接经济损失95.15万元;6月1日与7月18日这些地区再次遭到龙卷风、冰雹等袭击,直接经济损失16.3万元,两次损失合计111.45万元。
  1998年5月2日中午,宁海县群英塘遭到龙卷风、冰雹袭击,吹倒小屋及油毡棚80间,600余亩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毁,直接经济损失10多万元。7月4日,强龙卷风袭击宁海县城关镇的回浦、竹口一带,风力达12级,损坏房屋184间,倒塌简易房屋327间,早稻受灾2290亩,其它农作物也都受灾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42万元。8月23日下午3时,龙卷风袭击宁海前童镇,吹倒高压电线杆2根,倒塌房屋2间,200余亩玉米受损。
  第四节 防灾减灾
  虽然宁海县这十几年来灾害仍很频繁,但在宁海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执行宁海县防汛防旱预案,在灾情发生后积极发动群众做好减灾工作,每次都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几次主要的防台救灾经过记录如下:
  1994年防洪抗台。8月21日,宁海县受到17号台风袭击,县委、县府根据市委、市府《关于做好第17号台风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及早研究部署防台工作,全面落实抗台措施,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以赴抗击第17号台风。
  8月20日(星期日),县三防指挥部总指挥柴国平根据气象部门发播的台风警报,分别在上午8时、下午4时、晚上10时连续3次主持召开抗台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防台工作。20时下午通知各镇乡、各大水库加强值班,要求各级领导及时到达岗位,恪尽职守。
  翌日上午7点30分,县三防指挥部又组织召开三防指挥部成员会议,进一步部署抗台工作。上午10时,在听取市府召开的抗台紧急电话会议后,对抗台工作又进行了全面落实,各级领导立即进入抗台岗位。县委、县府及各部、委、办、局、各镇乡政府除留家坐镇指挥的领导和加强三防值班人员以外,全部奔赴到抗台第一线,加强抗台领导。县委书记项建中、县长郑瑞法、副县长柴国平昼夜坐镇指挥。
  台风过境后,县委、县府又迅速部署救灾工作。8月22日上午,县政府立即召集交通、电力、水利、卫生、民政等部门研究救灾工作,并要求各部门立即派出救灾工作组到灾区救灾。县政府还当即决定从县财政拨出应急抢险救灾资金40万元。一市、越溪、长街、深圳等镇乡积极组织干部群众突击抢修水毁海塘岸、防洪堤坝。
  各相关部门在做好抗台工作的同时,又主动派出工作组,分赴到灾区了解灾情,支援抗灾救灾工作。水利局派出技术人员到灾区了解灾情,帮助制定水毁工程抢修技术方案;供电局用最短时间为灾区抢修供电线路,恢复供电;卫生局灾后马上到水车、前童、越溪等重灾区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民政局及时帮助镇乡安排灾民生活,并下拨救灾物品;农业局为灾民做好农作物灾后的培育技术指导工作;保险部门为受灾户、企业做好理赔工作。其它各部门都积极为灾区做好救灾服务工作。
  灾后,全县约有12000余人奋战在救灾第一线,抢修水毁工程,恢复生产,开展生产自救。
  1997年抢险救灾。8月18日晚上,11号台风正面袭击宁海县,风雨交加,海水猛涨,山洪暴发。当晚9时20分台风在温岭石塘登陆,正遇高潮位,风、雨、潮三碰头,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潮,以海塘岸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受毁,电力、交通、通讯陆续中断,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严重威胁,损失惨重、险情环生……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次防台抗台工作,县三防指挥部在8月15日就对11号台风进行了专题分析,根据这次台风形式分析,县三防指挥部立即落实具体措施:一是立即通知各镇乡和有关部门加强值班,取消双休日,及早做好防台准备工作;二是要求各地密切注视台风动向,随时投入抗台;三是强调要求各地对海塘岸、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进行一次再检查再落实。县长陈炳水、副县长、县三防指挥部指挥陈伟俊、副指挥水利局长王文成分头到岔路、桑州地裂区、水车片、一市镇及重点水利工程检查,进一步督促落实防台措施。
  为做好这次抗台工作,8月17日上午9时,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抗台紧急动员大会,传达了省、市防台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动员和部署抗御第11号台风,会议号召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投入到抗台斗争中去。会后,各级各部门领导立即进入防台抗台岗位,县四套班子领导率领由200多名机关干部组成的19个工作组立即奔赴各镇乡指导防台抗台工作。驻宁海部队也主动到县府、县三防指挥部请战,800多名官兵严阵以待。
  县委、县府把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作为这次防台风的首要任务。为确保人员安全,县三防指挥部提前通知各地必须在台风来临之前(18日晚上6时前)对重点地裂区、受海塘岸保护的黄海高程5.5米以下的村庄、沿溪两岸低洼地区的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各地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总动员,软劝硬拖的把特危区群众和其它需转移的人员共计5.5万人转移到安全地点,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台风过后,19日晚上,县委召开了四套班子紧急会议,会上通报了灾情,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并提出解决灾民生活,把党的温暖送到灾民中,以激发他们的抗灾救灾、重建家园的热情,是当前最迫切的首要任务。
  在这次抗台救灾中,全县有1000余名机关干部、1100余名镇乡干部和20余万名群众共同参战,奋战在抗台救灾第一线。省、市领导十分关注宁海县的抗台救灾工作,亲临灾区视察灾情,指导工作。市委副书记王卓辉亲自带领抗台工作组来宁海帮助抗台,省委副书记刘枫、市委书记许运鸿、副书记李从军、副市长徐杏先等上级领导都亲自到宁海视察灾情,指导工作。省水利厅领导、市水利局局长杨祖格、副局长朱英福等有关部门领导也都来宁海了解灾情,支持和关心宁海的抗灾救灾。
  由于各级上下共同努力,各方通力协作,奋力抢险救灾,使宁海县的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全县水毁的海塘岸、通电、通讯、交通设施等都很快恢复,全县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灾后灾区人民生活比较安定。
  2000年抗击强台风。8月8日下午,县委、县政府针对8号台风“杰拉华”有可能正面影响宁海的情况,立即召开了防台抗台紧急会议,县委书记郑金平、代县长裘伟在会上作了认真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立即进入防台抗台紧急状态,抓紧做好防台抗台的各项准备工作。县四套班子成员带班,各联系镇乡的部门分派一名领导当天就下到全县19个镇乡,指挥、指导、协助各地的防台抗台工作。各镇乡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对全县各地的病危水库塘坝、标准海塘薄弱地段、地裂隐患区、危房住户等进行了认真的踏看、排摸,针对实际、分析情况,认真做好防台预案的实施,落实各项安全渡汛措施。8月10日上午,县委、县政府根据台风已进入第二警戒线,逼近正面冲击宁海县的预测,又及时向各镇乡签发了传真电报,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迅速奔赴抗台第一线,做好薄弱、隐患地区的安全措施落实和居民转移工作,截止10日下午2时前,各地对全县4.3万人危险区住户全部完成了安全转移工作,并妥善安排了他们的生活住宿,全县1000余名机关干部、1100余名基层干部日夜坚守岗位,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抓实抓好。
  台风过后,各地各有关部门有条不紊地组织灾后恢复工作,切实做好灾民安置和以通电、通讯、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为重点的抗灾自救工作,及时组织群众搞好农作物受损后的生产工作,恢复灾前的正常生活秩序。
  2002年抗击台风暴雨。第16号台风“森拉克”生成之时起,宁海县就密切关注台风动向。9月5日,县三防办公室书面发出《关于做好今年第16号台风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并由三防总指挥、副县长王政贵主持召开了县三防指挥部成员会议,县委书记郑金平、代县长林静国参加会议。郑金平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1)各单位要进入临战状态,(2)全县以“两办”名义下发防台紧急通知,(3)要求新闻单位加强对16号台风的宣传。9月6日开始,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都下到各镇乡和有关重点工程建设单位、部门指挥防台抗台工作;三防指挥部主要成员单位都抽调人员到县三防指挥中心办公。
  各镇乡在台风来临之前,组织人员对各类水库(尤其是“屋顶”山塘水库)、海塘(特别是非标准海塘)、危房、地裂区等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对有隐患的山塘水库彻底排放到空库运行。另外,各镇乡对海塘内外养殖人员、易洪易涝易发生山体滑坡等地居住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做得十分细致、有力。各沿海地区在9月6日下午5时前就对海塘外养殖人员进行了全部撤离转移工作,9月7日对塘内养殖人员进行转移。全县17个镇乡都进行不同程度的转移工作,9月7日下午4时前共转移了海塘养殖户5426人、“屋顶”病险水库下游住户2047人、地质灾害地段住户1639人、危房住户2844人,共转移11956人,转移率100%。
  2004年防御强台风。8月11日晚上省委书记习近平、市委书记巴音朝鲁、代市长毛光烈对防御第14号台风“云娜”作了重要讲话。根据讲话精神,宁海县委、县政府于当晚8时召开了由各镇乡、街道主要负责人、县三防指挥部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抗台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了抗台工作任务,再一次落实防台抗台的各项措施;县四套班子成员于12日上午全部到各联系镇(乡)、街道指导抗台工作;县各部门都于12日上午召开了防台抗台动员大会,县三防指挥部组织水利局技术人员分6个工作组于当日上午赴各地督促指导防台抗台工作。(1)对全县120公里海塘、250公里堤防进行分组检查,并明确巡查责任人,落实24小时巡查制度。(2)对357座重点山塘、屋顶水库进行分组检查,落实各项防御措施,明确各落实人员实行24小时巡查,并按照小型水库的防汛预案进行水库、山塘下游及易出险地区群众安全转移工作。(3)对养殖人员、渔船中的人员、地质灾害区群众及危房(临时工棚)住户进行转移,12日下午17时前完成全部转移工作。
  8月12日晚上9∶30分,随着台风登陆,风力、雨量逐步减小,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就抢险救灾和生产自救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会议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投入到当前的抢险救灾和生产自救工作中去,并要求各级各部门把抢险救灾和生产自救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发动并带领全县广大群众振奋精神、团结奋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受灾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很快得到全面恢复。
  2005年抗台救灾。(一)自9号台风“麦莎”形成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密切关注着台风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及时加强分析和研究,要求各级部门周密细致地做好防范工作。县三防指挥部先后二次参加省、市防御9号台风“麦莎”工作远程会商会议,多次对9号台风“麦莎”进行了分析研究和部署。8月5日上午,为进一步做好防台工作,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县四套班子全体领导以及各镇乡、街道和县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县领导干部大会,分析通报了9号台风的形势,县委书记林静国对防台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动员大会后,县四套班子全体领导和县级各部门立即分赴各联系镇乡、街道检查指导防台工作。
  全县防台动员大会后,各镇乡、街道也纷纷召开会议进行周密部署,组织干部群众投入抗台第一线,对养殖户、海塘、地质灾害地区、山塘水库、危房以及在建工程、险工险段等重点区域进行了全面检查,并按照防台预案,坚决做好沿海养殖户、危房居住人员、出海渔民、易发地质灾害地段附近群众的紧急疏散转移工作,对个别经多次劝说不愿转移的人员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撤离,做到不留死角。对水库、海塘、闸门特别是110座屋顶山塘水库按照防台预案落实了防台巡查责任人,实行24小时巡查制度,对有问题的地段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各镇乡、街道对所属的病险水库已限制蓄水,对危险水库放空运行,水库责任人和巡查人员已全部上岗到位,并备足防汛物资,落实了应急抢险小分队人员。对西溪水库、蛇蟠涂围垦、力洋水库除险加固等在建水利工程已经落实好相应度汛抗台措施。到5日上午12时为止,全县共回港避风船只1175艘,转移危险地带群众13744人,其中塘外养殖人员2760人,塘内养殖人员5160人,地质灾害危险区人员2474人,危房内850人,回港避风船上人员2500人,转移任务基本完成。
  台风登陆后,全县立即把抢险救灾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并成立了抢险救灾小分队,充分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紧张的抢险救灾工作中去。一是及时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台风登陆后,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利、交通等被台风损坏的基础设施。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对受淹农作物、养殖塘采取有力措施救灾,尽力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组织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奔赴受灾区做好卫生消毒等工作,坚决杜绝疫情的发生。二是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对因灾害造成生活一时困难的群众,积极开展慰问,及时发放救灾物品。三是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组织新闻单位及时准确地报道台风动向和全县各地抢险救灾情况,动员广大群众投入到当前防台及灾后生产自救中去。四是继续防范强降雨引发的小流域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继续加强对灾害易发地区、屋顶山塘水库的安全巡查,继续做好值班工作,夺取防台抗台工作的最后胜利。
  (二)在9月9日接到宁波市防指《关于做好“卡努”台风防御工作的通知》和9月10日市防指会商会议之后,宁海多次对15号台风“卡努”进行分析研究和部署。10日下午和晚上,分别召开了全县抗台动员大会和抗击台风紧急会议,对防台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并发出《关于做好防御15号台风“卡努”工作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贯彻落实省、市精神。11日上午,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部门主要领导迅速分赴各联系镇乡、街道指导、督促防台工作。县三防指挥部成员单位派出5个工作组赴各镇乡、街道检查,全力抗击台风。从10日下午开始,各镇乡、街道全体镇、村干部到岗到位,严阵以待,认真做好防台各项工作。
  经多次分析研究,宁海县明确把以下三个方面作为这次防台工作的重点:一是全力做好人员安全转移工作。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台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按照省、市紧急通知的要求,及时组织镇、村干部做好海上船只回港避风工作,抓好海塘养殖人员、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危险水库下游、各类危房等人员的转移工作。二是抓好山塘水库和海塘的安全监管和巡查工作,把确保110座重点屋顶水库和山塘的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对病险水库及比较危险的屋顶水库一律放空运行,安全监管责任人和巡查人员从10日晚上起就立即到岗到位,加密巡查次数,确保安全责任到位。11日中午,组织2个检查组分赴各镇乡、街道,对水库安全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各沿海镇乡、街道组织力量,再次加强海塘堤坝的巡查,对沉陷严重地段采取临时加高加固措施。同时,按照市防指的要求,配合白溪水库预泄,岔路、前童、跃龙等镇乡、街道提早组织巡查,宣传媒体及时连续发布预泄消息,确保沿溪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认真做好城市防台工作。对城区各类高空设施、广告牌、人行道树等进行检查和加固,并积极做好强降雨带来的地下通讯管道、低洼地带等易涝区域的排涝工作。
  台风登陆后,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广泛动员,组织广大群众投入到防台及灾后生产自救中去: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利、交通等被台风损坏的基础设施;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对受淹农作物、养殖塘采取有力措施救灾,战胜台灾造成的困难。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续编(1994~2006)

《宁海县水利志续编(1994~2006)》

本书记述了宁海县水利局编纂了1994年至2006年时间段《宁海县水利志》,记录了该县13年间水利建设及改革的成就,包括抗击台风、修建海塘、水库建设等。全书总结了水利建设经验,为宁海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欢迎指正。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