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780
颗粒名称: 人物传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22
页码: 431-452
摘要: 本文综合了多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和性格特点,包括罗适、王齐舆、詹鼎和王敏等。这些人物传记不仅详细叙述了他们的出生背景、求学经历、仕途历程,还突出了他们在政治、水利、文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高尚品德。
关键词: 人物 列传 宁海县 城关镇

内容

罗适(1029~1101) 字正之,号赤城,溪南罗家村人。幼年聪明好学,因家贫,尝从和尚为师,燃薪夜读;稍长则游学四明、吴中,结识陈贻范、徐中行、苏轼等学士名流,博览群书,学业大进。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罗适登进士第。历任桐城、泗水、济阴、江都、开封等七地地方官,位至京都开封府通判、两浙提刑、京西北路提刑,从政三十四年,政绩卓著。
  罗适政声,以改革狱政、兴修水利著称。
  在知江都时,罗适深察外贵人之骄奢淫逸,草菅人命,而谏官御吏不敢语;狱吏枉法索贿,诖乱刑政而历任诸令皆置若罔闻;积案如山,民怨沸腾。他以为“为国爱民,令职也,纵得罪,何憾?”决意慷慨建白,整饬狱治,改革弊政。晨昏披览文书,清理积案,谕遣违法属吏,排斥权贵干预,惩处罪犯,昭雪无辜。不数月,民心安定,政化大行。哲宗帝于元祐六年(1091)专颁敕书慰谕,名列“元祐名臣”。罗适奉敕归里,于文庙之侧建“宝敕堂”,并勒石纪念。此堂后迁南门外,今圮。
  罗适素主以农为本,尤重水利。每至一县,必亲勘山川地势、召问老农,审水患之由,谋水利之用。或筑堤、或开渠、或疏浚、或建闸、或造田,致力为民生息。其在江都修复广袤数百步之大石湖、兴建五十五处不同规模的水利工程,益田几近万顷,则尤称德政。五个府、县百姓,为感念罗适恩泽,均曾为之建造生祠。或誉呼“罗青天”,或镌献“生我黎民”匾额,或绘制图像悬挂,盛情四谥乡闾。江都法华寺内生祠,有著名词人秦观所撰《罗令生祠记》碑文,今存扬州。
  罗适亦重视家乡水利事业。元祐中,曾传檄改凿大溪,使近经县城西南。元符元年(1098)告老还乡后,复疏浚城北祖公河,支持建造桐山石桥并为之撰写碑记,殚精竭虑,为民造福。
  罗适不仅甚有政声,且学识渊博。南宋思想家叶适,称其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著有《易解》、《伤寒救俗方》、《赤城集》,惜皆毁于兵燹。
  罗适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逝世。享年73岁。台州知府尤袤,为罗适与临海侍郎陈公辅、詹事陈良翰同立祀祠,尊称“三老祠”。宁海亦于罗适生前时往游憩之雁苍山吉祥寺东建祠纪念。进士胡元叔偕舒岳祥、胡三省等名士于此建《赤城书堂》。舒岳祥有《罗赤城先生》诗赞云:“文起吾乡秀,心知百代宗,名节台山峻,词华淮海雄”。方孝孺编纂的《洪武宁海县志》,评赞罗适“循声茂绩,为吾宁有宋名家第一”。缑城文庙乡贤祠,曾祀奉罗适为历代乡贤之首。
  王齐舆 字子孟,东隅人。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
  弟恕、章亦俱登进士,人称“三瑞”。齐舆自幼聪颖,文思敏捷,为文操笔立就。初任昆山县尉。后任于潜、崇安知县。居官勤敏,治事至二更方休,寒暑不移。断狱得情,邑无冤民。又凿渠灌田万余顷,百姓立生祠以颂其德。
  任郢州知州时,尝上殿论“安边择将足国裕民之道”。高宗谓“王齐舆南人似北,议论可采”。既而临安连日雨雪,牛马拳缩,民乏食,相枕藉死。王齐舆向朝廷陈述灾情,帝大惊道:“无人语及此。”遂命所司开仓赈粮,合城欢声如雷。未几,任监丞,又迁司农丞。淳熙十六年(1189),出镇武昌。后又任东川宪,江东宪、仓部郎中、枢密院检讨等职。嘉泰四年(1204)后,历任军器监、大理少卿、宗正少卿、朝议大夫。
  王齐舆生活简朴。平生博学强记,手不释卷。宦游之处,颇负声望。又善作诗,常与名公巨卿酬唱,语多奇崛,人称“诗虎”,著有《云壑集》二十卷。晚年在县东一里许建“云壑园”,与亲朋故友相叙,称“率真之会”。
  詹鼎 字国器,性豪迈奇伟。家素贫,父在城鬻饼为业,寄居吴姓家而生鼎。童时,鼎好游学馆,归能陈述诸生所诵,夜则就饼灶诵读不息。父不忍夺其志,遂送其入馆。同邑有王愚可者学甚博,鼎从其学《春秋》而通其说。就试未中。代赵生试,赵生因得上第而仕。
  元末,方国珍据庆元,闻鼎之名而强致之,委上虞制军。军吏、贵臣以鼎系一介儒生,稍有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公而斩之,众皆股栗请罪。是后,虽元帅、万夫长亦不敢稍有玩忽。
  至正末,明师临庆元,国珍遁于海上,太祖怒,将诛之。
  鼎为之草表,辞意恭谨而辩解有力,太祖览后,不再问罪而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而授以官,历刑部郎中。
  鼎临事有才,案牍成堆,须臾而决。刑部缺员,请补额,丞相云,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鼎执法宽仁,罪犯复审,争欲鼎判之,云:“愿得詹公复我,死而无憾”。后以大都督府受贿事被诬,死之。实则鼎薄有家财,人多惜之。
  鼎守身廉重,为文章气焰逼古人。自陕入京,闻人有好书,价金一斤,鼎无金,弃所乘驴以易书,其好学一至于此。
  王敏(1351~1382) 字进德,元末明初城西隅槐里人。祖辈在宋时多登进士。至王敏时,家道衰微,与堂兄王璞及弟琦俱以勤奋力学,由文章起家,名重一时。
  王敏秉性刚方,容貌端伟,有威仪,志操清高,不同流俗。平时不喜应酬戏狎,惟兼日攻读,务胜同辈。饥则饮水,欣欣然如同吃梁肉美味,非志同道合者,虽设酒邀之不赴。床褥不就温软,独卧木榻上,意为将来当奔走四方。人生机遇会合未可知,居处岂可求安逸,每以此自励。
  后太学向郡邑征士,王敏被荐入京,经考,名列上等。不久廷议决定派遣太学诸生至北方任分教,临行皇上赐衣陛见,荣宠非常。任分教诸生以皇上宠顾,多骄横。地方长官见诸生自京师来,皆奔走伺候,视同大官,而诸生反轻蔑之,不与为礼。时王敏分任太原忻州,每自约束,毫无骄态,与州令相得甚欢,每称“儒者不可犯”。暇则与边将习骑射。后藩镇主将等见其清介有操,设计戏之。一日备酌,邀敏同饮,事先藏妙妓于旁室。酒酣,引王敏入室,随即锁门而去。王敏见状大呼,破门而出,纵身跃马而归。主将等称谢,钦佩不已。太史宋濂尝与懿文太子语及此事,太子叹曰,“何异鲁男子也”。
  后奉命归京,郡县各官恐诸生回京揭发其过错,皆赂以钱,多者达千贯。独王敏一揖而别,分文不受。不久奉旨监收嘉兴、新城粮草,并督舟输粮入蜀。由于江峡湍急,同行者多舍舟登岸,而王敏安坐舟中,临危不惧,克尽己职。后弃舟陆行者以舟失获罪,而王敏则升任为监察御史。旋迁刑部司狱。后以小过失职,归家遂病,数日而卒,年仅31岁。时人哀之。同邑方孝孺特为立传,称为“笃义君子”。
  石允常 字恒德,号遇安,明初本城西隅人。少孤,清苦自砺,登洪武二十七年(1394)进士。授行人,使蜀,王命席上赋八阵图诗,援笔立就。
  建文元年,升河南按察司佥事。有方伯庆诞而受其属贺礼,两司诸僚皆往,允常独辞疾不赴。每分巡属邑,必微行民间。尝闻哭声甚悲,察知其女为宦官逼奸而死,即劾之。因奉旨内官无娶妇事,竟坐诬奏罪而入狱。未几,民上诉而白其冤。允常不以为憾,而云:“直言无隐,为我之本分。”
  继而,调常州同知。会率运官粮至南京,粮长借“羡余”之名行贿,允常大怒,悉数退回。待燕王操戈,允常弃官而归,囊无一钱,人称“石清潭”。成祖即位,被逮。过常州,民感其清廉,敛银相赠,石乘夜避走。
  被逮者五十余,概惧而服罪,各进赎米五十石得以复官,独允常不肯。系狱两年,谪中屯卫近三十载,始代还。后,金陵建褒忠祠,列允常于孝孺之次。著有《遇安轩集》。
  石简 字廉伯,号玉溪,西隅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历任南京武选司主事、刑部郎中、广东高州知府、湖广按察使、贵州左布政使及云南巡抚等职。
  简,自幼笃学励志,曾对人云,人生不读书学为圣贤以立身济世,何以生为。及长,与王阳明交往,尚实行而不务空谈。
  初,为余干令,公正廉明,勤于政事,使百废俱举,民为立生祠。卸任之日,有佥事严刑鞫库役,欲以贪赃枉法之罪名中伤简,役不忍谗害而引刀自刎,其服民心以至于此。
  知高州,兴学省敛,一郡大治。调安庆,仅图书数卷随身,行李萧然。安庆地当水陆要冲,供需支出无度。简至,予以裁节,年省四万余金,皖人为他树石纪爱。
  于湖广、贵州任内,有五溪诸部族四出骚扰,民不得安。简单骑前往招抚,晓以利害,悉皆归顺。惟任云南兵备副使时,曾武力征剿安南山民,多有杀戮。后升云南巡抚,因布政徐樾轻入边境被害,致连坐落职。
  简从政三十余载,清白之操,始终如一。曾云,作官自俸入外,丝粒皆非义。归田时,客至,无招待之资。时论称他为正学之后一人。
  龚正席 号定斋,城东白石头人。乾隆六年(1741)拔贡,授安徽泗州判,未及三载归。
  正席乐善好施。乾隆十五年,大灾,倡捐钱千余缗买米赈济。十七年,荒歉,又赈。常于岁末夜行僻巷窃听,闻有年关难度者,则掷钱门内而去,不使人知。有张某亏欠公款六百余缗,衙役催逼急,正席代为偿还。
  对教育、培养后进,龚尤为热心。乾隆间,于跃龙山重建龙山书院,并备修脯、延师之费,招城乡子弟就读。又于城东重建缑城书院四十余间,前后捐资四千余金。
  徐履谦(1859~1924) 字抚九,城内小北门人。清光绪秀才。因读清人王秀楚《扬州十日记》,愤清廷之暴虐,遂绝意仕途,居家研读经典古籍,以诗文自娱。时称饱学之士。尝以经学见知于名儒俞曲园。后被聘为杭州育英书院(之江大学前身)院长,广结海内名士,致力教学,稍展抱负。返里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发起组织县商会,任坐办。民国12年(1923)与杨子权等在试院(今宁海中学)倡办平民习艺所,自任所长。
  生平胸怀高泊,为一时名流所推重。又工诗文,善书画,凡诸作品均清雅可观,落落远俗,曾于1935年10月在县民众教育馆内展出。著名画家潘天寿早年曾深受其影响与启迪。晚年在家营建“二亩园”,自号“二亩园主人”。平素少与世俗交往,以蒔花植树为乐,又自号“夕可轩主人”。撰有《诗草》、《诗话》、《宁海乡谈》、《中西先贤言行录》、《实求谩言》及杂著、杂录等。
  龚志清(1877~1930) 字子钦,城东白石头人。少颖悟,人称“小秀才”。曾就读于上海师范学校,卒业后,回正学高等小学任教。民国元年至6年(1912~1917),任正学小学校长,通计在校11年,毕业学生一千余人。
  志清身体羸弱,但经营学校不遗余力。正学小学原为文昌书院改设,屋宇朽旧,既不宜作教室,而且有坍塌之虑。任校长后,四出奔走,筹集资金,修建校舍20余间,扩充操场五、六亩,又增设学级,添置设备,使正学小学成为当时颇有声望的全县最高学府。他治校严谨,对教育建树甚多,学成而蜚声于社会者,人才济济。宁海共产党组织创建人之一范金镳,“左联”革命烈士柔石,国画大师潘天寿,复旦大学教授干人俊等知名人士,以及国民党中央警校校长李士珍,民国政府外交部亚东司司长黄正铭,国民党将领郭履洲、应怀宗、龚钦若等皆出其门下。
  龚对待学生真挚而恳切。李士珍因家境不裕欲中途辍学,龚获悉后即给予免费和资助。干人俊在校时体弱多病,龚每每亲自护理。干在所著《宁海续志》中有“至今思之,不觉涕泪滂沱”等语,深赞业师栽培之苦心。
  民国7年,龚志清以一介寒儒当选浙江省议员,并被推举为财政股员,因他整理田赋卓有成效,致聘问者不绝。浙江省长,浙江督军聘为咨议,山东省长聘为顾问,浙江实业厅长聘请筹办三门湾垦务,浙江宪法会议法团选为审查员,外海渔业总局聘任为董事。对于所在各职,龚皆奋力而为,成绩斐然。他曾对后辈说:“我不惯作挂名的官儿”。
  民国13年,被选为本县教育局董事。民国16年,聘为实业部主任,浙江盐运使又任以下嵩盐场鹾务。次年,就任宁海中学训育主任,终因积劳成疾,死于任内。
  龚志清生活俭朴,晨昏拭面仅以毛巾湿水即止,谓一柴一禾当思来处不易。但于济贫扶困及地方善举,则不少吝惜,常为他人排忧解难,乡里视为典范。
  孔墉(1890~1939) 原名继才,字逖父,一字达元,号映龙山馆主人。本城塘头人。墉从小秉性刚毅,敏而好学。16岁于柏屏学堂毕业,因家贫无力升学,即在街坊设摊营生,业余仍刻苦自砺。18岁考入杭州高等学堂,时值孙中山先生创建同盟会,墉深受影响。
  1911年夏,孔墉以第一名毕业于高等学堂。因父殁不克深造而执教业。及武昌起义,入邑人童保暄部,参预光复杭州。1912年兼任浙江体育会评议员及体育学校国文教员。课时常讲述岳飞、文天祥以及徐锡麟、秋瑾等英雄事迹,绘声绘色,激昂慷慨,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至1921年秋,复兼任校长,尽力支持学生参加“学生联合会”、“反日救国会”、检查日货、举行反日示威游行等爱国活动。
  1916年袁世凯称帝,孔墉为武力推翻袁世凯在浙江代理人朱瑞,作出有益贡献。随后调升为浙江陆军第一师司令部机要秘书。不久,北洋军阀入主浙江,童保暄部于1918年春被遣入闽以对抗护法粤军,墉亦随军前往。翌年童病故厦门始返。
  1925年,随浙一师师长陈仪出军徐州。越年受原浙三师师长、时为国民革命军26军军长周凤岐罗致,任主任秘书兼军法处长。1928年春,墉承审一强奸杀人案,罪犯家属以重金贿赂周凤岐,周复以巨款予孔,示意从轻发落。墉坚拒不受,并托病辞职。讵周不允,遂愤然不辞而别。
  孔墉工书好诗。弃官返里后,曾自辑诗集《从军杂咏》,付梓行世。及1930年春,应邀任湖北省财政厅秘书主任。终因官场倾轧频仍而再度辞归。自是寄寓杭州,立志攻医,研治四载,门无虚日,于贫困者时复赠以药物。
  1935年冬,因故交江苏省八区专员郝国玺盛情特邀,孔墉履任该署秘书。鉴于苏北地瘠民贫,灾荒频仍,民变蜂起,建议“治本之道当兴水利,开辟荒地,以裕民生”,并亲自参预勘察筹划,甚得上下赞许。正当此时,宁海辛岭乡一土豪仗势霸占塘尾巴村佃田四百余亩,村民于无奈中径至海州诉诸孔墉,墉闻讯拍案而起,当即致书宁海县长李涵夫,终使田归原主,农户无不额手称庆,迄今传为美谈。
  1938年春,日寇自南通登陆,海陆空三军并进,沿海北犯。时孔墉升任为护理专员兼保安司令,与扼守连云港、海州一带之国军配合,与敌相持经年。东海全城,几成瓦砾,专署移至沭阳。省主席韩德勤与57军军长缪征流均曾邀约随军西撤,家中兄弟亦频频去信催归,备言八旬老母倚门泣望之苦。墉虽亦常存无限思亲之情,但思当此国难当头之际,绝无避危就安之理。终谢绝韩、缪劝邀,并复其兄云:“墉此时如离职守,应受军法处分,法尚不怕,平日食公家禄,临难思苟免,只怕人格堕地耳!”毅然下定了以身许国的决心。
  1939年2月杪,日寇大举进犯沭阳,孔墉在保卫战中终因寡不敌众,突围退走县东南之范厂,3月12日凌晨,不幸中弹堕马被俘。敌知其为长官,逼供后方军情,墉怒目裂眦,厉声斥骂,寇狂怒,群刺其胸腹头额致死。其遗体在翌日敌退之后,经一曾为其治愈疫病之乡民背负,集资殓厝。《重庆十大联合报》、《宁波日报》、《宁海民报》均先后刊载烈士殉国事迹,宁海县长方引之曾隆重集会,并护送灵位于县忠烈祠。迨抗战胜利,名列《抗战军人阵亡录》第五十一,并经通令褒奖,灵位入供杭州“浙江省忠烈祠”。
  李云波(1892~1963) 又名李林土,城内水角凌人。出身雕刻世家。幼年父、母俱殁。11岁从师学艺。16岁任宁海县平民习艺所教师,传授雕刻工艺。该所停办后,在城内自设李云波柴株雕刻店。后因战乱,民生凋敝,产品无人问津,几度停业。抗战期间,前往沪、甬等地,任雕刻店技师。1950年赴上海群联文教模型厂(后改称上海标本模型厂)作模型设计。1962年退休回故里。1963年病卒于家。终年71岁。
  李云波一生从艺根雕,作品多达千余件,有飞禽、走兽、山水、花鸟、人物及凳、几架等各种摆件。他就根选材、妙造意境,奇逸自然,技艺精湛。创作了不少传世佳作,多次参加地方和全国性的展览会和博览会,并每每得奖。曾获浙江省博览会甲等奖、浙赣特产展览会甲等奖、全国手工艺品甲等奖。建国后,他的根雕多次在上海及华东地区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参展的作品有水牛、寿星、和合二仙等。并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工艺展品的创作。他的传世佳作“铁拐李”,构思巧妙,形神兼备,人景浑然一体,妙趣横生,获1935年浙江省特产展览会特等奖。此件现存宁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他的作品大部为知识界所收藏,不少流传于欧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一带颇负声望。60年代初,国家授予“老艺人”称号。
  严云(1898~1968) 字苍山,号醉农。祖籍黄坛,父严志超始定居城关。严云自幼秉受庭训,从父学医。及长赴沪深造,卒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旋又从师名医丁甘仁,深得其真传。1924年,任上海四明医院主治医师。1929年,与秦伯未、章次公、许半龙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1930年,自设家庭顾问社。新中国建立后,任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中医学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后又兼内科学会委员。1962年应上海市卫生局之聘,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兼职馆员。
  严云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探微索奥,精益求精,临症诊治,淹有所长。平生服膺丹溪、景岳之学;谙熟《内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古典医学文献。不仅运筹自如,且有创见。如以“备急丸”治疗慢性结肠炎,“醒消丸”治疗慢性肝病,“虎杖散”加五倍子和百药煎治血尿,疗效显著。并首创三护(护脑、护液、护肠)一防(早预防)理论治疗温病,颇见疗效。生平从不自足,常夙兴夜寐,孜孜不息。日间精心施治,夜晚秉烛读书。博采群方,编撰《汤头歌诀续集》、《增补汤头歌诀正续集》及《疫痉(脑膜炎)家庭自疗集》。对从学后辈,尽力栽培。其教诲之勤,传授之详,感人至深。严云不仅医道精深,更以医德高尚传颂民间。就诊病人,不论身份高低,或亲疏远近,一概热情相待,精心诊治。贫寒者常赠以药物。平时批方开药,既顾及求诊者的病情,又权衡其支付能力,使贫困者得以较少的花费治好疾病。在“文革”期间被幽禁四个月,仍念念不忘病人。曾作《哀病家》七律五首,其中有“近日病员多失望,徒劳往返实悲伤”等句,表现出他高尚的医德。
  严云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早年加入农工民主党,护拥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早在1929年,旧政府曾作出取缔中医的三项决议。他联合诸同道奋力抗争,迫使当局收回成命。抗日时期任上海仁济善堂董事,负责难民收容所医疗工作。严云早年离乡,却十分关心桑梓和沪上同乡。曾组织“宁海旅沪同乡会”,护贫济急,解囊相助,捐款送药,救济家乡灾民;开设诊所,施医送药。抗日期间,上海战乱,遣送难民回乡,运死者灵柩归里,为在沪失业同乡介绍工作。画家潘天寿、文学家柔石常与往来。柔石曾请严云为鲁迅先生看病。解放后积极参加医疗预防工作。社会主义改造中,动员开业医生成立嵩山区第二联合诊所。后并入济南路地段医院。生前嘱咐子女要好好工作,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医学事业作出贡献。
  范金镳(1899~1956) 又名范文惠。溪南范家村人。出身农家。16岁入县立正学高等小学读书。学习勤奋,成绩优异。1917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学。1919年5月4日,爆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6月,范金镳组织校内同学,由临海向海门(今椒江市)进发,高呼“反对卖国条约”、“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鼓动民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并在海门大校场焚毁大批日货。震惊台属各县。1921年就学杭州公立政法专门学校。1925年在浙江省教育厅图书馆任职,阅读大量进步书刊,探索革命真谛。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说1926年入党)。
  1926年暑假,与共产党员蒋如琮等在宁海县城组织“消夏社”,举办补习班;同时筹建宁海中学。既而在校内成立党支部。这是宁海县最早的党组织,也是台州地区第一个党支部。范金镳为支部负责人。同年9月,发生“万县惨案”,范金镳发动师生和各界人民举行集会抗议和游行示威。11月7日,反动当局派警察到溪南范家村,以“赤化”罪名逮捕范金镳。当押解到西门时,被学生从警察手中夺回。翌日,取道海游,前往广东参加北伐军,任北伐军某连党代表。
  1927年2月17日,北伐军占领杭州。范金镳从北伐军回乡,协助国民党台州特派员汪维恒(共产党员)整理国民党县党部,自任监察委员兼秘书。为开展工农运动,支援北伐战争,范金镳等动员城区木匠、泥水匠、理发匠、裁缝工、刻字工等手工业工人成立工会,会员约300余人。3月中旬,召开全县性群众大会。四乡到会的工人、农民以及学生数千人,手举红旗,背负刀枪、土炮,齐集城隍庙。范金镳任大会主席,并作了报告。言词慷慨激昂,博得全场掌声。会后举行游行示威。游行队伍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盛况空前。嗣后,他又组织学生下乡宣传减租减息,组织农协会20余个,会员3000余人;在城区、海游、溪南、上金、桑州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范金镳因被通缉而出走武汉、上海。经向警予介绍,由帅孟奇(中组部副部长)带领,从上海乘货轮去苏联,入中国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后因反对以王明为首的支部局的错误路线被捕,被遣送至西伯利亚做苦力。1952年,苏联宣布取消他的一切罪状。1955年回国,已全身瘫痪。1956年病死北京,葬入八宝山公墓。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他立了墓碑。
  钱静庵(1899~1978) 原名钱锦荣,又名亦文。祖籍宁海城关,生于上海。少年时,在九江复春洋什店做过五年学徒。1924年春,考进上海邮政管理总局当信差。
  1925年6月,钱静庵参加上海邮局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罢工,遭便衣探捕枪击而左腿负伤。次年秋,经蔡炳南、张汉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抵达龙华,上海爆发第三次武装起义。钱为邮工武装纠察队员,参加胡家木桥(在今天水路)战斗,与警察拼搏,夺取枪支,并占领警察署。
  “四·一二”事变后,中共上海邮局支部遭破坏,钱静庵亦于1928年春夏之交,由邮局工部间被撵至快信间。在周恩来、彭湃的直接领导下,钱以快信间为基础,迅速发展党员,恢复组织,并被推举为支部书记。同时成立“快信间干事会”(即赤色工会小组),由钱负责交涉工作,为争夺工会权力与国民党“工会整理委员会”相抗衡。
  1929年5月,上海发生美国水兵打死热水店店主张学良事件。邮局支部当即发动反蒋反帝与支援张案的群众集会,继而举行“五卅”罢工示威。6月5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委会致函上海邮局,指名开除钱静庵。同时被开除的邮局职工,有沈孟仙等10人。钱离开邮局后,党调他到中共闸北区委,专职从事革命工作,先后担任区委组织部长,区委书记。
  “六五”以后,邮局地下党又遭破坏。在省委常委陈云的直接参与下,钱静庵又于是年10月再度重建中共上海邮局支部。
  1930年“五一”节,上海地区工人、学生集中南京路举行示威游行。钱静庵被推举为“五一”示威行动委员会委员,因指挥队伍受困而贸然发出行动讯号,被反动当局以“带头肇事者”为名逮捕。经党的外围组织“济难会”营救,于当天获释。此后不久,他离开闸北区委。
  建国后,钱静庵返回上海邮局复职,1952年起,在邮局保卫处工作直至退休。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二七”大罢工老工人时,钱作为邮电系统代表被召见。1968年,钱回家乡定居,后病故于城关。
  季太才(1902~1929) 小名根寿,号学勤,城内市门头人。1910年入学官立缑南初等小学堂。1914年转入县立正学高等小学。1917年毕业,随父开设鼎和糕饼店。自修古典文学,学习篆刻。1920年兼营照相。
  1926年夏,共产党员蒋如琮等从沪、杭回乡,在宁海县城组织“消夏社”,筹办中学,发展党员。是年秋,季太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宁海党组织以季太才的照相暗室作为秘密工作的据点。所用印章亦为季太才刻制。1927年2月下旬,在共产党员及左派人士的主持下,成立国民党宁海县党部。季太才任执行委员。4月初,宁海县商民协会成立,季太才兼任会长。6月,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派员来宁海清党,撤销季太才县党部执行委员职务。时柔石从外地回宁海中学任教,与季太才共同参与和掩护党所领导的活动。1928年初,柔石任宁海县教育局长。
  季太才支持柔石改革教育。4月24日,中共宁海县委下达“县字通讯第一号”文件,成立县委交通处。交通处设鼎和糕饼店季太才住所。县委重要会议多在此处召开。许多党内文件亦密藏此店地窖内。1928年5月,亭旁暴动失败,国民党省防军占领亭旁,在大同小学搜获“县字通讯第一号”文件。季太才以“共党驻城通讯之总汇”而被通缉。20余名武装军警搜查鼎和糕饼店。当时,季太才正在一巷之隔的应步洲老秀才家整理“北伐史”,被应藏匿。店内未及转移的记有亭旁暴动程序和组织状况的记事簿一本,字条多张及红布数方(亭旁暴动徽记)落入军警手中。6月20日,浙江省政府主席何应钦发布通缉令,追缉季太才。时季已隐避新昌飞地。后积劳成疾,于1929年12月20日病逝。临终前曾卧榻当众吟诗:“一朝若逢出海日,定打豪富资本翁”,“从容饮酒汉城月,慷慨悲歌沪市秋。”
  柔石(1902~1931) 原姓赵,名平福,又名平复、少雄。生于城西方祠前。此间原有一上镌“金桥柔石”四字小石桥,是为其笔名柔石、金桥的由来。
  柔石于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堂。翌年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1921年加入由校内进步师生朱自清、冯雪峰等发起组织的“晨光社”。是为柔石从事新文学运动的开始。1923年,自浙一师毕业,至慈溪普迪小学执教。1925年春,赴北京大学作旁听生,曾多次聆听鲁迅讲课。在京一年,创作甚丰。迫于经济拮据,1926年初离京南回,执教于镇海中学。1927年秋,应邀到宁海中学任教。到校不月余,冒险掩护党的县委书记邬逸民免遭逮捕。他教学认真、多才多艺、品德端庄,热心公益,迅速博得教师同人的一致信任与赞扬。是年冬,党组织发动宁海县教职员联合会上书国民党当局,举荐柔石为县教育局长。
  1928年春就任教育局长后,为宁海中学争取“立案”、集资建造新校舍不遗余力;为改革全县小学教育,调整人事,与封建守旧势力抗争。5月,党领导的亭旁暴动失败,宁海中学被视为“共产党的大本营”而遭解散,查封。柔石再次仗义护送宁中教师、中共宁海县委领导人杨毅卿至西乡岳父家隐蔽,使之安然取道台州。此时,他深感“开展宁地之文化”的理想已彻底毁灭,遂于1928年6月2日悄然离乡“赴沪谋生”。
  在上海,柔石结识了鲁迅,思想、创作均深受影响,彼此感情弥笃。在鲁迅领导下,共同创立“朝花社”,刊行《朝花周刊》、《朝花旬刊》、《艺苑朝花》,编印出版《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并编辑《语丝》。工余犹“夙兴夜寐,努力读书作文”。至沪不二年,即有《三姐妹》、《旧时代之死》、《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四部中篇小说和译著四、五十篇问世。
  1930年春,柔石与鲁迅等一起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推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负责编辑机关刊物《萌芽》。5月,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左联”代表身份出席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作《一个伟大的印象》,歌颂苏维埃,宣扬革命必胜,颇具国际影响。
  1931年1月17日下午,柔石出席东方饭店的一次党内集会,因叛徒告密,与会24位同志全部被捕。在狱中,柔石曾几次捎信关心鲁迅的安全,并认真跟殷夫学习德文,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崇高品格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月7日夜,24位同志被淞沪警备司令部集体枪杀于上海龙华。临刑前,烈士们高唱国际歌,呼喊“共产党万岁”口号,声振四邻。柔石饮弹十枚,世人以其与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一起,号称“左联五烈士”。
  为纪念“左联五烈士”,“左联”编辑出版《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刊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鲁迅作《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前驱的血》、《柔石小传》,并由茅盾、史沫特莱协同起草《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登载于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世界革命文学》杂志。该联盟并发表《为国民党屠杀中国革命作家宣言》,美、日等国进步报刊亦均纷纷载文声援。近半世纪来,柔石的作品频频被翻译成日、英、法、俄等多种文字出版,其中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饮誉尤著。国际友人认为“对人们的热爱和对光明未来的坚信,是柔石创作的特点”。
  柴扉(1903~1972) 民主同盟盟员。现代工艺家。宁海城内柴家人。192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早年曾在印染厂担任过设计师,有丰富的染织工艺实践经验。又具有文学、国画、京剧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曾在昆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重庆艺术专科学校和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建国后,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及华东分院任教授。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任织染工艺系主任。
  柴扉继承和发扬我国工艺美术的传统,不断探求艺术形式的民族风格,并富有创新精神。他的作品意境清新,纹样秀美,色调典雅,富有浓厚的传统艺术特色。晚年曾创造矾染工艺,利用矾水防染,使织染图案彩色斑斓,具有独特的晕染效果。平生热爱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为染织美术教育工作勤奋终生。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体验,与纺织生产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创作设计深为广大工农群众所喜爱。学生遍及全国各地,还培养了不少外国留学生。为染织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多有益的贡献。在工艺美术界和染织行业享有信誉。
  龚式昭(1905~1984) 原名桂花,本镇白石村人。1931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助产学校。回宁海后任济宁医院助产士。同年赴浙江省立医院进修产科。1932年后,在绍兴救济院、萧山弥陀寺十一辅助医院工作。1941年受聘于宁海卫生院。建国前后,曾在南京、宁海等地开业接生。后任宁海普仁医院特约助产士。1951年在宁海县卫生院(现宁海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任职,直至年迈退休,从事助产工作达四十余载。
  龚式昭是宁海县第一位有学历的助产士,也是建国后县人民医院产科的开拓者。1951年底,参与县人民医院举办的首批接生员训练班,推行新法接生和妇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劳动保护,妇婴保健工作多有建树。她技术高超,手法娴熟,经验丰富,是县内施行横位内倒转术、产钳助产术和非剖腹处理前置胎盘助产术的第一人。并乐于传授技术,指导晚辈。工作尽责尽职,谨慎细致。常跋山涉水,下乡接生,风雨无阻,寒暑不易。1953年的一个深秋之夜,披星戴月,翻越20里枫槎岗,为梅七村一难产妇女接生。经她处理后,产妇安全分娩。一生助产不下万人,挽救了不少妇婴的生命。对于家境贫寒的产妇,常解囊相助,在群众中颇负声望。两次被评为医院的优秀工作者,得到县人民委员会的奖励。曾被选为城关镇人民代表。
  朱学勉(1912~1944) 原名应端贤,笔名秋悲、叶峰、杨明,化名应启,城内应家人。高小毕业后,因父殁家贫而作药铺学徒。1929年至上海一中药店做店员,同时从兄长应野平学习国画、诗词,旋复转入礼品公司绘图。学勉勤奋好学,不仅工余手不释卷地阅读新文艺作品等进步书籍,并上夜校读书,认真学习文学创作。
  “九·一八”、“一二·八”的侵略者炮火,使朱学勉从苦闷彷徨中惊觉。他奋力写作,在“左联”刊物上发表文章,高呼抗日救国,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甚得作家王任叔、林淡秋的帮助。
  1934年秋,朱学勉因失业而就松江县地方法院监狱录事职。三年中,于上海《文艺学刊》、北京《文学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揭露监狱惨无人道的文艺作品。邹韬奋曾为之深受感动,并多次约请他交谈,予以热忱鼓励。
  抗战爆发,朱学勉忧心如焚,情怀激荡,决心投笔从戎,杀敌报国。1937年10月8日毅然只身奔赴延安,进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2月毕业,受命南回到松阳,调宁波,旋任中共鄞县县委组织部长。翌年10月,调任中共余姚县委书记。对贯彻执行党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组织抗日妇女运动,在国民党政府军警中开展统战工作,保护被列上“黑名单”的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以及加强基层党支部的建设等等方面,都作得卓有成效,为后来四明山开展游击战争,打下良好基础。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朱学勉调任诸暨中心县委书记。在国民党反动派百般破坏我党组织的恶劣形势下,坚定执行党的“隐蔽精干”政策,把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外调面目“红”了的干部之后,在党内进行气节教育、提倡地下工作干部“职业化”,并身体力行筹资金、学技术、沿街叫卖做小贩,为保存党的力量,解决活动经费以开展工作,创造了甚为有利的条件。
  1942年5月18日,诸暨沦陷。朱学勉遵命恢复诸暨县委并继任书记。以发动抗日游击战争为重心而亲建武装部队。由初建一乡抗日自卫队扩建为北区四乡、八乡抗日自卫大队。并于11月底率队参加四明山第一次反顽自卫战后,建立起“小三八”部队。翌春返诸暨,复扩展为一个大队,自任大队副。12月,“小三八”编为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一大队,朱学勉从此离开诸暨县委专事武装斗争。
  在部队,朱学勉以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爱护同志、风趣乐观、机智果断、英勇善战著称。1944年初,在四明山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中,由于他的指挥若定,浴血奋战,保证了纵队整个战局的胜利,而获得上级表扬。
  1944年5月,国民党政府以“浙保”两个团的重兵并联合汪伪军,向我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27日晨,朱学勉率部坚守枯竹尖及其西南无名高地,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情况下,连续打退敌人三次冲锋,重创顽敌,有力地保证了“反扫荡获捷,汪伪独立第四旅全部击溃”,从而扭转了金萧地区的被动局面,促进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重大胜利。不幸即于这第三次击退敌人冲锋时,朱学勉胸部中弹,为国捐躯,血染沙场,时仅33岁。
  为追念烈士,金萧支队诸暨办事处改枫桥魏家坞“忠义中学”为“学勉学院”,诸北大宣村挖有“朱公池”。解放后,枫桥有“学勉路”、“学勉中学”,诸暨县人民政府在连湖乡尚武村兴建了“朱学勉烈士墓”。1981年,公布该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满金(1925~1978) 小名胡日辰,屠岙胡村人。1932年进遗惠中心小学求学。1939年入学三门县海游初级中学。1941年继承祖业,在城内中大街独资经营宏源衣庄,1952年资金总额为5266万元。
  建国后,胡满金关心职工福利,曾主动为宏源布庄职工增加薪金。多次参加“劳资协商会”,解决劳资纠纷。1951年,积极投入抗美援朝运动,捐献飞机大炮800万元,对全县工商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带头认购和推销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支援国家建设。在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献出珍藏的黄金10两,银元1000元,率先参加公私合营。1956年2月,出席全国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和与会代表一起,得到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在全县工商界中颇负声望。当年,任工业综合企业公司副经理。1957年晋升县人委工业手工业管理科副科长。1959年,宁象二县合并、任象山县工商联主任委员。1960年后,任县百货公司副经理。生前,曾被推选为历届宁海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宁海城关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真实地记述了宁海城关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时间跨度上溯至历史发端,下限原则上至1986年(部分篇章延至1987年)。

阅读

相关人物

罗适
相关人物
王齐舆
相关人物
詹鼎
相关人物
王敏
相关人物
石允常
相关人物
石简
相关人物
龚正席
相关人物
徐履谦
相关人物
龚志清
相关人物
孔墉
相关人物
李云波
相关人物
严云
相关人物
范金镳
相关人物
钱静庵
相关人物
季太才
相关人物
柔石
相关人物
柴扉
相关人物
龚式昭
相关人物
朱学勉
相关人物
胡满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