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区域划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661
颗粒名称:
区域划分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8
页码:
6-13
摘要:
本文记录了城关镇的镇界变迁、管辖范围变化、街道与村庄的概况,以及特定历史事件(如“7.30”特大洪灾)的描述。
关键词:
行政区划
宁海县
城关镇
内容
镇界 城关镇镇界历史上数经变迁,兹分述于后。
宣统二年(1910),划全县为城区和三镇十一乡。城区东至梅岙,南至石舌章,西至崇教寺,北至大桥李,东北至钱家岙。
民国31年(1942),缑城镇镇界东至白峤岭脚,南至南门外桥,西至崇教寺,北至大宦堂。民国36年(1947),缑城镇整编为16保,镇界扩展,东至白峤岭脚,西至崇教寺,北至大宦堂,南至屠岙胡,东北至白鲤塘。
1949年~1950年,城关镇镇界和民国36年(1947)时缑城镇镇界大致相同。1951年稍有变动。镇南屠岙胡、屠岙蔡和白溪三村划归水车乡,镇东北白鲤塘划归钱岙乡。镇界南面收缩至黄土岭,东北收缩至山头华。1959年8月,山头华、陡门张、大桥李、汪家、坛坑、跳头、白桥岭脚、坑龙王、吴家岙、岙里、山河、范家、项家、许家、罗家、严家、前洋、岭头、凌塘等村划归城郊管理区,镇界收缩为东至白峤岭;南至大溪,抵黄土岭,同城郊公社(今城郊乡)接界;西至清泉山(崇寺山),同辛岭公社(今辛岭乡)毗连;北至大宦堂与回浦公社(今回浦乡)及城郊公社(今城郊乡)接壤。此后,镇界无变更。
管辖范围 民国24年(1935),缑城镇自东至西,自南至北,依次划分为28保。民国29年(1940)整编为29保,辖287甲。民国30年(1941),缩编为24保,辖241甲。民国36年(1947),又缩编为16保,辖204甲。1951年,城关镇辖20个行政村。1956年组建8个居民区。1956年2月撤区并乡,本镇范家村、六兴村、合兴村并入峰溪乡;山桥村并入竹口乡。1956年夏,山桥村复归城关镇;1957年秋,范家、六兴、合兴三村亦复划归城关镇。1959年8月,因近郊各村划归城郊管理区,城关镇仅辖10个生产大队、7个居民区。1978年撤并7个居民区为4个街道。1983年政社分设,10个生产大队改建为10个行政村。1986年,全镇下辖4个街道和10个行政村。
城西街道 位于城关镇西部。1956年由小北门、山河、杏树、上隍、孔庙5个行政村居民组建杏树、北山2个居民区。1978年撤并为城西街道。街道办事处驻中大街55号。有居民5007人,分为67个居民小组。区域内有街2条,路、巷24条,弄48条。境内工厂较多,较大的有棉纺织厂、通用厂、动配厂、自来水厂、计量厂、印刷厂、丝织厂、煤矿电机厂,镇红旗塑料厂、洗衣机总厂、印刷纸箱厂、一休童装厂。还有汽车站、油库。该街道为城关镇主要工业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柔石故居,在柔石路3号。
城北街道 位于城关镇北部。1956年,由市门、县圃、蒲湖3个行政村居民组建县圃、蒲湖2个居民区。1978年撤并为城北街道。街道办事处驻大米巷17号。有居民5230人,分为63个居民小组。区域内有街3条,路、巷23条,弄61条。中共宁海县委、宁海县人民政府、宁海县人大常委会、宁海县政协委员会、人民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局等县级机关均设在境内。
城南街道 位于城关镇南部。1956年,由三桃、中南2个行政村居民组建三桃、中南2个居民区。1959年合并,称中南居民区。1978年,中南居民区改建为城南街道。街道办事处驻龙灯墙巷27号。有居民4827人,分为55个行政小组。区域内有路、巷、弄23条;有邮电大楼、工业大厦、五金交电商店、南门市场、华侨饭店、宁海剧院,与城北街道同为本镇主要商业区。是城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境内有王锡桐起义遗址,1963年3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东街道 位于城关镇东部。1956年,由花楼、东镇、白石、桃源、杨柳5个行政村居民,组建杨桃、东花白2个居民区,后东花白居民区改称东方居民区。1978年,东方、杨桃2个居民区撤并为城东街道。街道办事处驻东大街10号。有居民5185人,分为60个居民小组。区域内有街1条,路、巷17条,弄37条。境内有宁海中学、县人民医院、县党校、电影院、敬老院,还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抗建书店和方正学读书处。
西门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山河、上隍、杏树、合作、孔庙五村农户联合组成五星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称五星村。1986年,因该村地靠西门,改名西门村。村委会驻地西大街117号。全村666户、1975人。耕地956亩,主产稻谷。村办企业有医疗配件厂、电器配件厂、电器设备厂、水泥预制品厂、联营砖瓦厂、电冰箱配件厂,年产值189万元,内医疗配件厂年产值为133万元。
北山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小北门、山河二村农户成立北山大队,从二村各取一字命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称北山村。村委会驻地小北门路136号。全村330户、929人。耕地472亩,主产稻谷。村办企业有低压电器厂、电冰箱配件厂(与西门村联营),年产值135.91万元。村办北山旅馆,年营业额为4.74万元。
县圃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县圃、市门二村农业户成立幸福大队。1983年改建为行政村,1986年更名县圃村。村委会驻地县后巷28号。全村243户、728人。耕地368亩,主产稻谷。村办五金工具厂、教学仪器厂,年产值16.61万元。村办招待所年营业额20.44万元。
北湖村 1955年,由建国初期蒲湖村农业户成立巩固、联盟、鞍山三农业生产合作社。1961年合并成巩安大队,1983年改建为行政村,称巩安村。1986年更名北湖村。村委会驻地桃源北路。全村265户,783人。耕地377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制品厂,年产值13.43万元。村办北湖饭店和农工商服务部,年营业额为39.68万元。
南门村 1955年,由建国初期三桃、中南二村农业户成立繁荣、永新、永福三个农业社。1961年合并成永福大队。1968年改称立新大队。1981年又更名为南门大队。1983年改建为南门村,以地靠南门而命名。村委会驻地滨溪路10号。全村360户、1087人。耕地489亩,主产稻谷。村办水泥预制品厂、塑料十厂、电器塑料厂,年产值340.5万元。村办环南综合服务公司年营业额5.4万元。
杨柳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杨柳村农户成立杨柳大队,以境内有杨柳巷而得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复称杨柳村。村委会驻地杨柳巷17号。全村116户、329人。耕地140亩,主产稻谷。村办农机修造厂年产值7.3万元。村办杨柳饭店年营业额12万元。
东镇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东镇村农业户组成东镇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复称东镇村,因建国初期东城镇镇公所驻该地而得名。村委会驻地东大街111号。全村282户、816人。耕地389亩,主产稻谷。村办轧米厂、水泥制品厂、制冷附件厂,年盈利0.75万元。
东方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花楼村农业户组成花楼大队,因境内有花楼古庙而得名。后以地靠东门,改称东方大队。1983年改建为东方村。村委会驻地东大街110号。全村230户,771人。耕地327亩,主产稻谷。村办东方电器厂、毛纺织厂(与纺织器材厂联营),年产值12.88万元。村办春风饭店年营业额4.5万元。
桃源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的桃源村农户组成桃源大队。1983年复改建为桃源村,以地靠原桃源河而得名。村委会驻地塔山路4号。全村138户、387人。耕地202亩,主产稻谷。村办医疗用品厂年产值9.01万元。
白石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的白石村农户组成白石大队。1983年复改建为白石村,以村旁有猪形白石而得名。村委会驻地八角楼25号。全村211户、617人。耕地352亩,主产稻谷。村办医药仪器厂、药检仪器厂、晶体管厂,年产值61.58万元。村内建有白石游乐场。
附录
“7•30”特大洪灾
1988年7月29日至30日,骤降暴雨。城关地区雨量为370毫米。黄坛水库上游的大溪流域,平均雨量为519毫米。总降水量达5917万立方米。一时间山洪暴发,形成特大洪水。黄坛水库最高水位97.60米,下泄流量1902立方米/秒。南门大溪水位迅速上升。30日4时40分,洪流漫溢滨溪大坝。供电局至食品厂沿溪一带最高洪水位为海拔22.69米~23.09米,超过大溪坝顶3.09米~3.86米。沿溪北岸的城关地段,东至妇幼保健所,北至正学巷,西至清泉抽水机站,均受淹,面积达1.1平方公里。30日8时30分,洪水转退,至11时退尽。
“7.30”特大洪灾损失惨重。全镇死7人,伤32人。受淹1163户,房屋倒塌73间。耕地被淹770亩,冲毁80亩。毁坏桥梁9座、道路1.5万余米、防洪堤坝0.7万米、水渠1万余米。全镇工商企事业单位直接经济损失多达6300余万元。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真实地记述了宁海城关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时间跨度上溯至历史发端,下限原则上至1986年(部分篇章延至1987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