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建置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660
颗粒名称:
建置沿革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2
页码:
5-6
摘要:
本文详细记录了城关镇(古称广度里)自唐代以来至现代的历史沿革,包括其所属的行政区划、名称变化、管理机构的演变。
关键词:
建置沿革
宁海县
城关镇
内容
城关镇古称广度里。自唐永昌元年(689)宁海县治自海游迁此后,历为宁海县城。宋嘉定年间(1208~1244),广度里属朱开乡。康熙十年(1671),县城有一里二隅十五坊。里为广度里,二隅为东隅、西隅,十五坊为义安坊、清顺坊、永宁坊、振名坊、撷英坊、通德坊、广度坊、净因坊、集禧坊、德生坊、毓秀坊、登俊坊、集三坊、丛桂坊、朝宗坊。东隅分图二,辖塘心、白鲤塘、坛坑、吴家岙,与广度里同属朱开乡。西隅分图七,辖集良亭、营前、墈头、西山、水阁凌、上隍畈、跳头,属连理乡。雍正六年(1728),全县分为县治和东、南、西、北四乡。县治又划分为东一、东二、南一、南二、西一、西二、北一、北二八庄。宣统二年(1910),划全县为城区三镇十一乡。城区分为十二庄,城内八坊共八庄,城郊有白峤、水车、石舌、白鲤塘四庄。
民国17年(1928)实行村里制,城区分为崇圣、遗惠和正学三里。民国21年(1932),建乡镇,编闾邻,城区三里分别改为崇圣镇、遗惠镇和正学镇,属县第一区。民国24年(1935)废闾邻,行保甲,崇圣、遗惠、正学三镇合并,设置缑城镇,仍属第一区。民国30年(1941),第一区改称正学区,缑城镇改属正学区。
1949年7月,县城解放。9月,废缑城镇,将原缑城镇辖区划分为东城、中城和西城三镇,隶属城关区。1950年5月,撤东城镇、中城镇、西城镇建制,成立城市工作委员会。同年8月,原东城、中城、西城三镇合并,始置城关镇,直属宁海县。1958年10月,撤城关镇,原城关镇辖区划分为东城、西城、华山和溪南四个管理区,隶属五星人民公社。1958年11月,撤销宁海县建制,并入象山县。同年12月,上述四管理区改属象山县宁海人民公社。1959年3月,撤华山管理区和溪南管理区,分别并入东城管理区和西城管理区。为加强城镇工作,1959年8月,恢复城关镇建制,近郊各村划归城郊管理区,直属象山县。1961年10月,恢复宁海县建制,城关镇属宁海县,仍为县治所在地。此后,建制无变动。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真实地记述了宁海城关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时间跨度上溯至历史发端,下限原则上至1986年(部分篇章延至1987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