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镇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658
颗粒名称: 第一篇 镇域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13
页码: 1-13
摘要: 本文它详细介绍了宁海县城关镇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气候特征、水文条件、土壤类型、建置沿革以及区域划分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地域 宁海县 城关镇

内容

地理环境
  城关镇位于宁海县中部,东经121625′32″,北纬29°17′7″(桃源南路55号,镇政府驻地)。西枕崇寺山,东扼白峤岭,南依大溪,抵黄土岭,北接城北平原。东西相距3.6公里,南北相距4公里。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内建成区面积2.78平方公里。
  地势西高东低,略有起伏。西郊崇寺山(清泉山)最高,主峰海拔126米,为镇西屏障。沿西郊路向东,地势显著下降,至西门口,海拔高度降至26.6米。沿西大街向东至解放路北端(三隍堂口),又升高到30.72米。再往东至东门口,复下降至28.47米。东郊东冠山海拔45.2米。跃龙山崛起东南,主峰海拔78.8米,隔大溪与飞凤山(海拔48.9米)遥遥相对,为镇东南咽喉。
  建成区以东西大街为山脊(标高28~31米),向南北两侧倾斜。北侧坡度缓和,高差1~4米;南侧坡度稍大,高差8~12米。大街南侧,有南北走向的西山岭、墈头岭、金竹岭和塘头岭。倘若通过桃源路,由北向南作一幅地形剖面图,建成区地势大街高,南、北两侧低的特点,就更为清楚。
  地表耐力较大,一般可达16吨/平方米。1976年省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在跃龙山大桥附近勘探,为第四系全新世砂卵砾石,厚度7.15米;在北郊良种场附近钻探,为第四系上中更新世砂卵砾石,含粘土,厚度18.25米。1981年勘探纱厂厂址,地层状况从上到下:第一层,系耕植土、粘土,地耐力8~10吨/平方米;第二层,系砂卵石、粘性土,地耐力16~18吨/平方米;第三层,系圆砾细砂或细砂,地耐力14~16吨/平方米;第四层,系砾砂卵石层,地耐力25~30吨/平方米;第五层,系圆形砾石,密实粗砂,地耐力30~35吨/平方米。
  本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常年气候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热较优”的特点。年平均日照1885.3小时;日照率43%,月最大日照率57%,月最低日照率32%。年太阳总幅射量104.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6.2℃;冬夏温差较大:一月平均气温4.5℃,七月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71年,为39.7℃,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79年,为-9.6℃。无霜期229.8天。年平均降水量1655.3毫米。月最大降水量261.3毫米,月最小降水量45.6毫米。最大雪深50厘米。年平均蒸发量1401.1毫米;月最大蒸发量198.7毫米,月最小蒸发量61.7毫米。年平均最大相对湿度86%,月最小相对湿度75%。常年主导风向北、东北方向。夏
  桃源路剖面示意图
  季多东南风,冬季多东北风。7~9月,常有台风过境。全年平均风速3米/秒。大于8级的大风,年平均6.5天。
  大溪发源于县境西北马岙乡第一尖南麓,流经龙宫、西溪、黄坛、草湖,于清泉山南麓流入城关镇,经屠呑胡,至水车乡马婆园汇入白溪,注入三门湾,全长37.2公里。该溪城关地段(崇教寺至针织厂),习惯上称南门大溪。主溪道全长3公里。建国后最高洪水位为1956年8月的19.76米。南门大溪治理后,最宽处为130米。溪水最深2.9米。最大流量1206.02立方米/秒。流速2.716米/秒,最小流速0.836米/秒。许家桥至南门铁桥的溪底高程为15.5米。南门大溪两岸有农田千余亩。并有通用厂、自城关镇风向示意图来水厂、棉纺织厂、食品厂、化肥厂等重要工厂。南门大溪为城关镇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水稻田土壤,有老黄筋泥土、狭谷泥砂土、砾质泥砂土、黄泥砂土和砾心紫泥砂土五个土种。老黄筋泥土分布在北郊,垦植历史悠久,土体深厚,耕作层14~18厘米。底土密集不透水,终年有滞水层存在于底部。土质轻粘到中粘,保肥保水性能良好。PH值4.8~5.8,呈酸性、强酸性反应。狭谷泥砂土分布在东郊。土质轻松,带砂性。耕作层14厘米左右。底层以下有砾石塥,影响根系下扎。因砂砾石影响,易漏水漏肥,保肥保水性能差。PH值5.2~6.2,呈微酸、酸性反应。作物易早发,后期易早衰。砾质泥砂土在大溪沿岸。土体各个层次均有粗砂和砾石,含量多寡不一。耕作层12~14厘米。极易漏水漏肥。PH值5.2~5.5,呈强酸性反应。作物易早发,亦易早衰。黄泥砂土分布在郊区山垅。土层较厚,质地较轻松。保肥保水性能中等。耕作层15厘米左右。PH值5.2~5.7,呈酸性、强酸性反应。作物前期能正常生长,后期亦不早衰。但有冷水影响,气温低,光照少,土温、水温上升缓慢,作物常迟发。砾心紫泥砂土分布在黄土岭缓坡及山垅一带。耕作层13厘米左右。保肥保水性能一般。PH值5.5,呈酸性反应。作物易迟发,早衰。上述土壤PH值大都在4.8~5.8之间,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属低、很低水平。偏酸占1/2,缺氮占1/4,缺磷占1/4,缺钾占1/4。经济作物土壤,有山地土和溪滩土两种。已育和待育林地的山土,主要有红泥土、黄泥砂土、石砂土、和紫砂土四个土种。
  建置沿革
  城关镇古称广度里。自唐永昌元年(689)宁海县治自海游迁此后,历为宁海县城。宋嘉定年间(1208~1244),广度里属朱开乡。康熙十年(1671),县城有一里二隅十五坊。里为广度里,二隅为东隅、西隅,十五坊为义安坊、清顺坊、永宁坊、振名坊、撷英坊、通德坊、广度坊、净因坊、集禧坊、德生坊、毓秀坊、登俊坊、集三坊、丛桂坊、朝宗坊。东隅分图二,辖塘心、白鲤塘、坛坑、吴家岙,与广度里同属朱开乡。西隅分图七,辖集良亭、营前、墈头、西山、水阁凌、上隍畈、跳头,属连理乡。雍正六年(1728),全县分为县治和东、南、西、北四乡。县治又划分为东一、东二、南一、南二、西一、西二、北一、北二八庄。宣统二年(1910),划全县为城区三镇十一乡。城区分为十二庄,城内八坊共八庄,城郊有白峤、水车、石舌、白鲤塘四庄。
  民国17年(1928)实行村里制,城区分为崇圣、遗惠和正学三里。民国21年(1932),建乡镇,编闾邻,城区三里分别改为崇圣镇、遗惠镇和正学镇,属县第一区。民国24年(1935)废闾邻,行保甲,崇圣、遗惠、正学三镇合并,设置缑城镇,仍属第一区。民国30年(1941),第一区改称正学区,缑城镇改属正学区。
  1949年7月,县城解放。9月,废缑城镇,将原缑城镇辖区划分为东城、中城和西城三镇,隶属城关区。1950年5月,撤东城镇、中城镇、西城镇建制,成立城市工作委员会。同年8月,原东城、中城、西城三镇合并,始置城关镇,直属宁海县。1958年10月,撤城关镇,原城关镇辖区划分为东城、西城、华山和溪南四个管理区,隶属五星人民公社。1958年11月,撤销宁海县建制,并入象山县。同年12月,上述四管理区改属象山县宁海人民公社。1959年3月,撤华山管理区和溪南管理区,分别并入东城管理区和西城管理区。为加强城镇工作,1959年8月,恢复城关镇建制,近郊各村划归城郊管理区,直属象山县。1961年10月,恢复宁海县建制,城关镇属宁海县,仍为县治所在地。此后,建制无变动。
  区域划分
  镇界 城关镇镇界历史上数经变迁,兹分述于后。
  宣统二年(1910),划全县为城区和三镇十一乡。城区东至梅岙,南至石舌章,西至崇教寺,北至大桥李,东北至钱家岙。
  民国31年(1942),缑城镇镇界东至白峤岭脚,南至南门外桥,西至崇教寺,北至大宦堂。民国36年(1947),缑城镇整编为16保,镇界扩展,东至白峤岭脚,西至崇教寺,北至大宦堂,南至屠岙胡,东北至白鲤塘。
  1949年~1950年,城关镇镇界和民国36年(1947)时缑城镇镇界大致相同。1951年稍有变动。镇南屠岙胡、屠岙蔡和白溪三村划归水车乡,镇东北白鲤塘划归钱岙乡。镇界南面收缩至黄土岭,东北收缩至山头华。1959年8月,山头华、陡门张、大桥李、汪家、坛坑、跳头、白桥岭脚、坑龙王、吴家岙、岙里、山河、范家、项家、许家、罗家、严家、前洋、岭头、凌塘等村划归城郊管理区,镇界收缩为东至白峤岭;南至大溪,抵黄土岭,同城郊公社(今城郊乡)接界;西至清泉山(崇寺山),同辛岭公社(今辛岭乡)毗连;北至大宦堂与回浦公社(今回浦乡)及城郊公社(今城郊乡)接壤。此后,镇界无变更。
  管辖范围 民国24年(1935),缑城镇自东至西,自南至北,依次划分为28保。民国29年(1940)整编为29保,辖287甲。民国30年(1941),缩编为24保,辖241甲。民国36年(1947),又缩编为16保,辖204甲。1951年,城关镇辖20个行政村。1956年组建8个居民区。1956年2月撤区并乡,本镇范家村、六兴村、合兴村并入峰溪乡;山桥村并入竹口乡。1956年夏,山桥村复归城关镇;1957年秋,范家、六兴、合兴三村亦复划归城关镇。1959年8月,因近郊各村划归城郊管理区,城关镇仅辖10个生产大队、7个居民区。1978年撤并7个居民区为4个街道。1983年政社分设,10个生产大队改建为10个行政村。1986年,全镇下辖4个街道和10个行政村。
  城西街道 位于城关镇西部。1956年由小北门、山河、杏树、上隍、孔庙5个行政村居民组建杏树、北山2个居民区。1978年撤并为城西街道。街道办事处驻中大街55号。有居民5007人,分为67个居民小组。区域内有街2条,路、巷24条,弄48条。境内工厂较多,较大的有棉纺织厂、通用厂、动配厂、自来水厂、计量厂、印刷厂、丝织厂、煤矿电机厂,镇红旗塑料厂、洗衣机总厂、印刷纸箱厂、一休童装厂。还有汽车站、油库。该街道为城关镇主要工业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柔石故居,在柔石路3号。
  城北街道 位于城关镇北部。1956年,由市门、县圃、蒲湖3个行政村居民组建县圃、蒲湖2个居民区。1978年撤并为城北街道。街道办事处驻大米巷17号。有居民5230人,分为63个居民小组。区域内有街3条,路、巷23条,弄61条。中共宁海县委、宁海县人民政府、宁海县人大常委会、宁海县政协委员会、人民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局等县级机关均设在境内。
  城南街道 位于城关镇南部。1956年,由三桃、中南2个行政村居民组建三桃、中南2个居民区。1959年合并,称中南居民区。1978年,中南居民区改建为城南街道。街道办事处驻龙灯墙巷27号。有居民4827人,分为55个行政小组。区域内有路、巷、弄23条;有邮电大楼、工业大厦、五金交电商店、南门市场、华侨饭店、宁海剧院,与城北街道同为本镇主要商业区。是城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境内有王锡桐起义遗址,1963年3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东街道 位于城关镇东部。1956年,由花楼、东镇、白石、桃源、杨柳5个行政村居民,组建杨桃、东花白2个居民区,后东花白居民区改称东方居民区。1978年,东方、杨桃2个居民区撤并为城东街道。街道办事处驻东大街10号。有居民5185人,分为60个居民小组。区域内有街1条,路、巷17条,弄37条。境内有宁海中学、县人民医院、县党校、电影院、敬老院,还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抗建书店和方正学读书处。
  西门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山河、上隍、杏树、合作、孔庙五村农户联合组成五星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称五星村。1986年,因该村地靠西门,改名西门村。村委会驻地西大街117号。全村666户、1975人。耕地956亩,主产稻谷。村办企业有医疗配件厂、电器配件厂、电器设备厂、水泥预制品厂、联营砖瓦厂、电冰箱配件厂,年产值189万元,内医疗配件厂年产值为133万元。
  北山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小北门、山河二村农户成立北山大队,从二村各取一字命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称北山村。村委会驻地小北门路136号。全村330户、929人。耕地472亩,主产稻谷。村办企业有低压电器厂、电冰箱配件厂(与西门村联营),年产值135.91万元。村办北山旅馆,年营业额为4.74万元。
  县圃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县圃、市门二村农业户成立幸福大队。1983年改建为行政村,1986年更名县圃村。村委会驻地县后巷28号。全村243户、728人。耕地368亩,主产稻谷。村办五金工具厂、教学仪器厂,年产值16.61万元。村办招待所年营业额20.44万元。
  北湖村 1955年,由建国初期蒲湖村农业户成立巩固、联盟、鞍山三农业生产合作社。1961年合并成巩安大队,1983年改建为行政村,称巩安村。1986年更名北湖村。村委会驻地桃源北路。全村265户,783人。耕地377亩,主产稻谷。村办塑料制品厂,年产值13.43万元。村办北湖饭店和农工商服务部,年营业额为39.68万元。
  南门村 1955年,由建国初期三桃、中南二村农业户成立繁荣、永新、永福三个农业社。1961年合并成永福大队。1968年改称立新大队。1981年又更名为南门大队。1983年改建为南门村,以地靠南门而命名。村委会驻地滨溪路10号。全村360户、1087人。耕地489亩,主产稻谷。村办水泥预制品厂、塑料十厂、电器塑料厂,年产值340.5万元。村办环南综合服务公司年营业额5.4万元。
  杨柳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杨柳村农户成立杨柳大队,以境内有杨柳巷而得名。1983年改建行政村,复称杨柳村。村委会驻地杨柳巷17号。全村116户、329人。耕地140亩,主产稻谷。村办农机修造厂年产值7.3万元。村办杨柳饭店年营业额12万元。
  东镇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东镇村农业户组成东镇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复称东镇村,因建国初期东城镇镇公所驻该地而得名。村委会驻地东大街111号。全村282户、816人。耕地389亩,主产稻谷。村办轧米厂、水泥制品厂、制冷附件厂,年盈利0.75万元。
  东方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花楼村农业户组成花楼大队,因境内有花楼古庙而得名。后以地靠东门,改称东方大队。1983年改建为东方村。村委会驻地东大街110号。全村230户,771人。耕地327亩,主产稻谷。村办东方电器厂、毛纺织厂(与纺织器材厂联营),年产值12.88万元。村办春风饭店年营业额4.5万元。
  桃源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的桃源村农户组成桃源大队。1983年复改建为桃源村,以地靠原桃源河而得名。村委会驻地塔山路4号。全村138户、387人。耕地202亩,主产稻谷。村办医疗用品厂年产值9.01万元。
  白石村 1961年,由建国初期的白石村农户组成白石大队。1983年复改建为白石村,以村旁有猪形白石而得名。村委会驻地八角楼25号。全村211户、617人。耕地352亩,主产稻谷。村办医药仪器厂、药检仪器厂、晶体管厂,年产值61.58万元。村内建有白石游乐场。
  附: 民国36年(1947)缑城镇保甲编制
  保数 内辖村庄街市小地名 甲数 户数
  第一保 白桥岭脚、坛坑、坑龙王、吴家呑,至城内东门一善巷柏屏黄止。 15 187
  第二保 一善巷直至蔡家巷、白石头、八角楼一带,坐南首。 15 196
  第三保 柏屏巷直至桃源桥脚转弯,通至大北门宁中止,坐北首。 15 203
  第四保 蔡家巷起至桃源桥脚转弯,通健康路,坐南首。 11 155
  第五保 桃源桥起至小米巷口,两巷直冲至城脚,连城外跳头村,坐北首。 15 220
  第六保 桃源桥横街至三隍堂,直落连塘下洋一带,坐南首。 14 196
  第七保 南门外老第七半保新划属岙胡全村合并。 12 176
  第八保 山隍堂横街至义宁巷直落连南门城脚坐南首。 12 165
  第九保 小米巷口前鼓楼前东首,后河头、县旨、花桥头止,坐北首。 15 195
  第十保 鼓楼前西首起至鸡行,直至武德巷连大夫第一块,坐于中。 10 126
   附录
  “7•30”特大洪灾
  1988年7月29日至30日,骤降暴雨。城关地区雨量为370毫米。黄坛水库上游的大溪流域,平均雨量为519毫米。总降水量达5917万立方米。一时间山洪暴发,形成特大洪水。黄坛水库最高水位97.60米,下泄流量1902立方米/秒。南门大溪水位迅速上升。30日4时40分,洪流漫溢滨溪大坝。供电局至食品厂沿溪一带最高洪水位为海拔22.69米~23.09米,超过大溪坝顶3.09
  续表
  保数 内辖村庄街市小地名 甲数 户数
  第十一保 文宁巷横街起首西大街直至西门城脚、小南门、上隍畈,坐西南。 14 176
  第十二保 鸡行起直通西门城脚、天官第、后街连崇教寺坐西北。 15 221
  第十三保 后街泊所塘起至八士巷连城外山河一村。 13 170
  第十四保 蒲湖起直通秧田头至小北门徐家巷趁城脚一带。 10 150
  第十五保 范家、陈家、岭头、许家四村合并。 8 130
  第十六保 山头华、白鲤塘、大桥李等村合并 10 137米~3.86米。沿溪北岸的城关地段,东至妇幼保健所,北至正学巷,西至清泉抽水机站,均受淹,面积达1.1平方公里。30日8时30分,洪水转退,至11时退尽。
  “7.30”特大洪灾损失惨重。全镇死7人,伤32人。受淹1163户,房屋倒塌73间。耕地被淹770亩,冲毁80亩。毁坏桥梁9座、道路1.5万余米、防洪堤坝0.7万米、水渠1万余米。全镇工商企事业单位直接经济损失多达6300余万元。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宁海城关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真实地记述了宁海城关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时间跨度上溯至历史发端,下限原则上至1986年(部分篇章延至1987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