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657
颗粒名称: 大事记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51
页码: 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城关镇自古代至1987年发生的历史大事。
关键词: 大事 宁海县 城关镇

内容

南朝·梁
  天监元年(502)
  建妙相院(今城中粮站址)。后改称妙相寺,为宁海最大之寺院。
  太清二年(548)
  梁殿前将军田什因侯景乱保王(萧伦)至宁海。后定居广度里(今城关),葬于此。
  唐
  武德(618~626)中
  建城隍庙。永昌间改建于治东南二百步(今王锡桐起义遗址)。
  永昌元年(689)
  宁海县治自海游徙广度里,筑四门,周围六百步。本镇始为县治。
  景龙二年(708)
  七月初一,地震。
  开元间(713~741)
  建圣庙于东观(冠)山。本县始有儒学。
  乾元元年(758)
  崇教院自县北迁设于清泉山。宋大中祥符间改称崇教寺。
  广德间(763~764)
  建花楼庙(今东方大会堂址),祀田什,为本镇最古之殿庙。
  咸通元年(860)
  二月,裘甫占县城,杀县令陈仲通。六月,退。
  五代十国(907~978)
  陈令(名佚)请蠲苛赋被磔,民建陈长官祠。后移建妙相寺侧(今大米巷)。
  后周
  显德三年(956)
  县令祖孝杰纳水工黄尹德建议,发民丁六万开淮河(北河)源以利灌溉。渠成,堰闸毁于洪水。是岁歉且寒,民工多有死亡。
  北宋
  大中祥符五年(1012)
  县令苏季成重建儒学。
  康定元年(1040)
  建天庆观于东门外,后改名元妙观,为本镇最早之道观。
  至和元年(1054)
  大水,城没数尺。
  元佑年间(1086~1093)
  建宝敕堂于城南,供宋哲宗赐罗适敕书。适,溪南罗家村人,工水利。
  政和二年(1112)
  县城大水,淹死多人。
  南宋
  绍兴七年(1137)
  令钱浚徙学宫于县治西南二百步(今县府招待所址),辟射圃、置讲堂,始定庠序。
  乾道二年(1166)
  九月初六,地震。
  嘉定初(1208~)
  城内有坊十一,无巷。
  嘉定八年(1215)
  春旱,秋八月方雨。
  元
  大德七年(1303)
  六月,大风雨。
  大德十一年(1307)
  大荒。翌年,麦又断收,民相枕藉死。主簿胡长孺散脱观察所敛民钱25万济民。
  至大元年(1308)
  春,大疫,死者众。
  至正九年(1349)
  六月,地震。
  至正十六年(1356)
  方国珍陷宁海。翌年十二月,退。
  明
  建文四年(1402)
  燕王棣磔方孝孺于南京,株连十族,死873人。横尸本城者,邑人拣埋于井,后称此井为义井。
  咸化十二年(1476)
  养济院由治西迁设于小南门外。清同治七年,令孙熹捐廉重建,并拨田112石供需用。
  弘治十六年(1503)
  倭寇犯水阁凌(今水角凌路),掠县库。
  正德三年(1508)
  岁大早。又地震,延续两天。
  嘉靖十五年(1536)
  建方孝孺祠于跃龙山。
  嘉靖三十一年(1552)
  十月,县令林大梁率民筑城以御倭寇。今城址改建环城公路。
  嘉靖三十二年(1553)
  七月,倭寇围城七日而遁。
  嘉靖三十五年(1556)
  四月,倭寇由奉化入侵宁海,县城焚掠一空。
  隆庆二年(1568)
  大风雨,毁田地民房无数。水落后,民收尸培土掩埋,溪南间土阜相望。
  万历十年(1582)
  建文峰塔于跃龙山。
  万历十九年(1591)
  七月,大水,城崩三百余丈。
  万历二十年(1592)
  建义井亭于小米巷口(今水角凌路口)。
  万历二十二年(1594)
  县令王演畴于城东建缑城书院(今城东小学址)。
  万历三十一年(1603)
  县令颜欲章以北门濠水直泻不利于邑,倡凿河道改抱城东,并布桥以通往来。后河半湮塞,水仍流故道。
  万历三十二年(1604)
  十一月九日戌刻,地震有声。
  万历三十四年(1606)
  奉旨建正学坊。木质,额题“方正学先生故里”,址在柴家墙弄口大街。
  万历四十一年(1613)
  三月底,徐霞客由本城出发西游天台。
  崇祯五年(1632)
  修成《崇祯宁海县志》十二卷,为本县现存之最早县志。
  三月十四日,徐霞客重游天台,再过本城。
  祟祯八年(1635)
  十一月廿六日,地震,屋皆动。
  崇祯九年(1636)
  十一月初九戌刻,地震。
  岁大旱,斗米值银五钱,饿殍枕藉。
  清
  顺治二年(1645)
  置铺司,于县前设总铺。后裁驿归邮。
  顺治五年(1648)
  五月,号称“白头翁”之抗清民众攻县城,未克。
  顺治八年(1651)
  大旱,斗米值银八钱。
  顺治十二年(1655)
  岁大歉,石谷值本色银二两五钱。
  顺治十三年(1656)
  二月,海寇阮六夜掠县城。六月又掠,为官兵击退。
  顺治十四年(1657)
  五月,张煌言巡视台州海上,小住缑城。
  八月廿六日,郑成功遣师破县城,毙清将阿克襄。
  康熙元年(1662)
  春旱连夏,地成焦土。
  八月初,台风施虐。
  康熙四年(1665)
  七月,大风雨偃禾拔木,岁大歉。翌年,早,蝗灾。两年赋减什一。
  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戌刻,地震,屋瓦皆崩。
  康熙九年(1670)六月,大早,蝗灾。
  康熙十年(1671)县城分为一里二隅十五坊。里称广度,隅划东隅、西隅。
  康熙十三年(1674)《康熙宁海县志》十二卷存世。
  雍正元年(1723)夏旱及秋,岁大歉。
  雍正四年(1726)冬,久雨至次年春,无麦。清廷赈本县银一千两。
  雍正六年(1728)县治划为八庄。
  乾隆年间龚正席于跃龙山重建龙山书院。
  乾隆六十年(1795)
  早,民饥。
  嘉庆十四年(1809)
  五月壬申夜,雨豆,大如栢子,色黑。
  嘉庆二十三年(1818)
  知县邓廷彩集资建蒲湖试院于大北门。又濬北河,并改名颜公河。
  嘉庆二十四年(1819)
  于城西建文昌书院。
  道光九年(1829)
  城东龚景岐建成“梦园”,内设楼、亭、馆、轩二十余座。今存“枕葄轩”及石刻“梦园”两字之门匾。故址在白石头路。
  道光十一年(1831)
  大荒,民掘上寺山白泥充饥。
  道光十三年(1833)
  于南门大溪建镇宁桥,十九孔,长63米。今存十二孔。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六月十三日丑刻,地震有声。
  岁大饥,民采薇蕨为食。复掘白泥作饼,称“观音粉”食后成疾。
  咸丰二年(1852)
  十一月六日,地震。次年三月辛亥,又震。
  咸丰八年(1858)
  五月,彗星现西北方,芒长如杆尖似笔,其行若驶。
  九月七日下午3时~5时,东方出现海市蜃楼,有船行空,由北而南,旗楫毕具。
  九月八日,林大广(临海人)率众百余由南门入占县城,杀县令邹全节。十四日始退。
  咸丰十一年(1861)
  六月,彗星现斗牛之间,经月而没。
  十一月初八,太平军将领潘飞熊率军攻占县城,设局崇教寺。次年四月十六日,弃城退往宁波。
  同治元年(1862)
  雷击文峰塔,毁塔顶。
  同治三年(1864)
  十月,雨豆色黄。翌年正月丁未夜,雨豆色青。二月,又雨五色豆,村童拾之盈掬。
  同治五年(1866)
  四月十八日,三日并升,中日圆,左右稍扁(系光折射成象)。
  同治六年(1867)
  七月,勒“重民粮食”碑于大米巷,规诫米商公平交易。
  十一月十三日,地震,屋中悬物皆坠。
  同治七年(1868)
  十二月廿三日巳刻,地震。
  是年,耶稣教传入本镇,于城南建“福音堂”。于治西北建育婴堂二十余间,收养四方孤儿。
  同治十年(1871)
  六月,雹,大者如碗,屋瓦墙壁皆破。
  同治十三年(1874)
  重修文峰塔。
  光绪七年(1881)
  七月十八日,台风袭击本镇。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城东建天主教堂(址在今白石头路)。
  意大利人长白隆租柴姓屋(今柴家墙弄1号)开设染料公司,兼营西药、玻璃品。1900年由柴姓收回改设“柴万成”布庄。
  光绪二十七年(1901)
  黄方珪黄和銮于城东创办私立柏屏小学堂(今东大街100弄5号),次年立案,为本县最早的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光绪宁海县志》廿四卷刊行。
  三月,程干青以南洋官费留学日本成城学校(即陆军士官学校)。程,本城人。
  是年,城内有巷三十,并有大街。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八月十三日,王锡桐率义民万人入城,焚天主教堂,杀神父朱国光,举行反教武装起义。
  是年,城内设邮寄代办所。
  光绪三十年(1904)
  二月,文昌书院改设宁海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今城关中学址),后改称正学高等小学,开官办新学先端。
  九月,成立宁海电报局,设于武庙东侧。
  同年,钱趣园于城内翰香钱宅设立务本女学堂,首倡女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
  于东岳宫成立宁海县商会。
  同年,缑城书院改设官立缑东初等小学堂(今为城东小学)。次年,于城南学署改设官立缑南初等小学堂(今为城南小学)。
  宣统元年(1909)
  夏,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人之一陈其美,寓居城东王灿英家以避清廷搜捕。王与弟、长侄曾同时留学日本,均同盟会员。
  是年,于城隍庙创办端本女学。民国2年迁至芸香华宅,并立案为县立端本女子高等小学。
  宣统二年(1910)
  划城区为十二庄。城内八坊为八庄,城郊含白峤、水车、石舌、白鲤堂四庄。
  宣统三年(1911)
  十一月,沪军都督陈其美委徐定涛为都督府外交部长。徐,同盟会员,本城二亩园人。
  十二月,童保暄、吕公望派营长华巨熔(城郊华山村人)带兵数名自杭州来宁海县城,会同本地士绅扣押知县,清算粮款,并推清管带花春廷代理知事。
  清朝统治宁海县于此结束。
  民国
  民国元年(1912)
  1月,聚成当铺开业(址在今水角凌路89号),资本(银元)6万元,为全县最大典当业。
  是年,镇成立自治委员会。
  民国2年(1913)
  小北门经魁殿设樟脑局,采伐樟树制樟油、樟脑。
  民国4年(1915)
  成立宁海邮局。县城设邮差,日递邮件一次。
  民国7年(1918)
  1月3日未时,地震,悬物摇晃,玻璃窗发出响声。
  是年,胡润初于城内三隍堂(今解放路)开设达生医院,为本镇最早之医院。
  民国9年(1920)
  7月15日,台风暴雨。
  民国10年(1921)
  于跃龙山集资修建方正学读书处。
  民国11年(1922)
  6月14日,夜,大风雨,倒牌坊脚避火墙。次日,镇宁桥水没数尺。
  是年,于正学小学操场举行县小学生运动会,为本县首次田径运动会。端本小学迁至妙相寺旁新址,民国23年改名遗惠,男女生兼收。
  民国12年(1923)
  邑人徐抚九、杨子权等于蒲湖试院举办平民习艺所,招贫寒子弟聘师传授手艺。
  民国14年(1925)
  8月22日夜,中大街失火,焚屋二百余间。
  民国15年(1926)
  9月,县立正学小学晋设中学部,章广田任主任,为本镇有中学之始。并于校内成立中共支部,蒋如琮、范金镳为负责人,为本县最早之共产党组织。
  民国16年(1927)
  1月9日,军阀孙传芳所属周荫人部自福建退据宁海,攻占县城。12日,撤。
  2月,国民党宁海县党部在城内成立。
  3月8日,城区各界妇女在端本小学首次集会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
  同月,城区成立总工会,并组织泥水、木匠、理发、裁缝、刻字等各业工会,约有会员三百人。
  4月,“四·一二”事变后,国民党右派纠集二百余人包围宁海中学和县党部,共产党员蒋益谦、李平被捕,范金镳、王育和出走。同时被捕者有中学教员和党部职员二十余人。
  6月,中共宁海临时县委成立。
  9月,于本城成立国民党四个区分部。属县第一区党部。
  是年,城区成立农民协会。
  民国17年(1928)
  春,柔石出任县教育局长。
  5月,“亭旁暴动”失败,中学受牵连而被解散,俞岳、方惠文等被捕,蒋建人、柔石、许杰等出走。
  是年行村里制,划城区为崇圣、遗惠、正学三里。
  民国18年(1929)
  本县历史罕见的大灾年。春节,响雷飞雪,积雪尺余。继之,连续五十余天不雨。6月,螟虫为害,水稻枯死过半。9月底,暴风雨历时三昼夜。10月7日始,倾盆大雨持续五天,毁农田房屋,人畜伤亡惨重。本年大歉,民食苦菜、野草,自尽、逃荒者不计其数。
  4月,于育婴堂成立县救济院。
  9月,在本城召开国民党宁海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是年,县中启用“宁海县立初级中学”钤记,单独立校,并毕业首届学生18名。在本城成立宁海电话支局。
  民国19年(1930)
  宁海县立初级中学由城西迁至大北门蒲湖试院新址。县成立民众教育馆,址设孔庙。佛教会于妙相寺成立宁海分会。
  民国20年(1931)
  2月,“左联”作家柔石为淞沪警备司令部杀害于龙华。
  柔石,原名赵平福(复),城西人。
  9月,“九·一八”事变,县城鸣锣报警。次月1日,于本城成立县抗敌后援会。
  是年,刘尧峰于桃源桥东开设成丰米厂,本城始有机器轧米。
  民国21年(1932)
  于本城举行首届县运动会。纪录佚。
  年底,城区统一商用度量衡。
  是年,城区改里为镇,分设崇圣镇、遗惠镇、正学镇,属县第一区。
  民国22年(1933)
  5月1日,《宁海民报》创刊。1949年元旦停刊。
  7月,县城雇工集会要求增加工资。后,定忙工日资3角5分,闲时2角8分。
  9月15日,县城经丹城至石浦通电话。
  9月29日,本城成立正学镇保证责任信用兼营合作社。
  民国23年(1934)
  1月,元日起征筵席捐,充公安、教育经费。
  4月,于正学小学操场举行县首次民众运动会。
  7月,县抵制日货监察委员会在孔庙举行不买卖日货宣誓典礼,并将违禁之两人游街示众。
  9月,地方官办之县农民借贷所在城内成立,办理农村合作社与社员贷款。
  11月,第一学区在正学小学举行首次联合运动会。
  是年,填文林湖(址在今县府招待所)辟“民众运动场”。于南门外建“公共体育场”(俗称南校场)。于溪南建“双泉桥”,旋毁于水。
  民国24年(1935)
  1月6日,奉海公路建成通车,为本镇有公路之始。
  3月10日,在县城举办严晓江遗墨展览,同时展出方正学行书中堂和章一山、徐抚九、潘天寿、应野平等书画。
  4月7日,省举办特产展览会,李云波根雕获特等奖。李,本城人。
  4月12日下午,西大街至市门头二十一家遭火灾,损失五、六万元。
  6月26日,在大米巷长官祠举办根雕展览,展出柴株人68件。
  7月,县城举办平粜,石米价银3元9角。
  10月13日,县城“第一小菜场”于原缑中小学操场(今武警边防大队驻处)建成并开始交易。
  10月23日下午,蒋介石视察宁海中学并集学生讲话。行前捐款一千元充学校建筑费,县长李涵夫奉赠《逊志斋集》一部。
  同月,日本汉学家富田健助来城考察方孝孺遗迹。
  12月22日,县民教馆在本城举行耆老联欢会,到84人,年龄最高85岁。
  是年,春旱连夏,8月又遭台风,毁公路桥梁,坍小北门城楼一角。由国民党将领刘膺古捐资兴建的宁海中学大铁门及应接室竣工。
  本年推行保甲制。县城三镇合并,改置缑城镇。
  民国25年(1936)
  1月,浙江省地方银行在三隍堂设宁海办事处,为本镇有银行机构之始。民国32年9月,办事处升格为县支行。
  2月,前知事孙乃泰以通匪罪被处决于南门外。
  7月,缑城镇奉令平粜,石价3元。
  10月9日,省第六学区巡回电影队在花楼庙放映默片,为本镇电影首映。
  12月26日午夜,囚犯越狱,县长李涵夫率警弹压,当场毙16人,伤1人,捕12人。
  民国26年(1937)
  4月,于公共体育场举行县第二届运动会。存总纪录。
  4月16日,陆永虎在城北春浪桥开办永明电灯厂,县城始有电灯。
  夏,县长李涵夫拨特款3000元购办新式水龙3具。后,于花楼庙、妙相寺与河头分设消防队。
  7月,成立缑城镇消费合作社。
  9月,县城东至长街,南至东岙、健跳的区乡电话线路建成。
  是年,本镇首家织布工场于泊所塘开业。
  嵊县女子越剧班落户宁海,于县后钱家祠堂开办“越声剧团”,本镇始有戏馆。后毁于火。
  民国27年(1938)
  2月12日,江苏省第八区护理专员兼保安司令孔墉,在沐阳抗战牺牲。墉,城南人。
  3月,县长李涵夫死于车祸。
  4月,中共宁海城区党组织于东大街创办“抗建书店”。次年初,为国民党当局查封。
  是年,宁海无线电报分台成立,址在杏树脚。发成米厂装置磨粉机,开机器磨粉之端。建成缑城布厂,职工40余,为规模最大的合资企业。
  民国28年(1939)
  8月,缑城镇成立农会。
  9月,宁海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科,本镇始有师范教育。
  民国29年(1940)
  2月,中共宁海(三门)县委成立。
  3月,县成立总工会。城区成立各行业工会。
  5月,吴仁涵在城内开办华成布厂,有织机27台,工人50名。
  6月,于本城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鄞县分团第十分队。1946年底正式成立三青团宁海分团。
  10月9日上午,日机首次轰炸宁海县城,投弹6枚,兼用机枪扫射,共毁商店40余家,死30人,伤20余人。
  是年,水旱交灾,减收过半。
  民国30年(1941)
  1月,改育婴所为儿童教养所,童婴并收,本年共收养164人。
  3月,县卫生院成立,院长吴文伟,院舍租设于孔家菴,本镇始有公立医院。
  同月,于小北门外成立县农林场,为本县最早之农业改良、推广机构。
  4月9日上午,日机炸缑城,死1人,伤4人,炸毁房屋10间,震塌12间。
  4月11日上午,缑城又遭轰炸,弹落遗惠小学等处。共毁房14间,塌18间,死1人,伤7人。
  4月12日上午,日机再炸县城,毁房40间。儿童教养所中两弹,伤1人。
  4月15日,城区疏散居民,县发《借读证》令乡间学校收容寄读生。是日,城内无米应市,县政府拨谷平粜。
  4月30日,日机复在城区投弹6枚,死2人,毁房6间。
  5月1日,缑城屡遭轰炸,居民购粮困难,县饬镇长购办薯丝、小麦,全夜平粜。
  是年,县农林场从奉化引进马铃薯在南校场试种获丰收,为本镇种植马铃薯之始。
  民国31年(1942)
  1月,城区设稽征所。
  7月22日,台风过境。
  8月,米价暴涨,缑城粮食公店施行计口授粮。继而举办平粜,粮价趋稳。
  是月,县城市门头、鸡行一带霍乱猖獗,死45人。
  9月,宁海中学晋设高中部,为本城第一所完全中学。
  10月,东岳宫开设官督商办“中华樟脑总厂”制樟油、樟脑供军需、医药。
  是年,宁海民报社开办印刷厂。
  民国32年(1943)
  1月,在南门设缑城官销食盐公卖店。
  2月5日,县于缑城首次集会庆祝农民节。
  3月,一贯道传入本镇。
  5月1日,本镇工人在东岳宫集会纪念国际劳动节,参加者150人。
  7月16日,宁海县银行成立,址设市门头。
  9月,于孔庙西首成立县修志馆。
  12月,《三年来之宁海县政》(1941~1943)成编。
  是年,于城西创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正学小学改为师范附小。鄞县联合中学由前童迁设于跃龙山。
  本年疏浚玉带河300米。
  民国33年(1944)
  春,县城流行天花。
  3月25日,本城首次庆祝美术节,民教馆举办美展。
  5月,城区发现流行性脑膜炎。
  同月,金萧支队大队长朱学勉,在诸暨墨城坞与汪伪军战斗中牺牲。朱原名应端贤,本城人。
  7月,镇设食盐供销处配销食盐。
  夏,大雨五旬,水稻白叶枯病蔓延,粮价飞涨。
  10月,国民党缑城镇区党部成立。
  民国34年(1945)
  2月5日,连续降雪18小时,气温降至零下10度。后,又陆续大雪11天。
  2月12日,纪念戏剧节,县举办戏剧周。
  6月29日,日伪军二千余犯宁海,上午7时,县城沦陷。随成立伪维持会,先后由杨渭川、陈志球、黄寄凡任会长。
  7月初,驻城日军于同一日杀害男丁7名,埋于坑龙王大园里。罹难者身世不详。
  8月16日,县城日伪全部撤离,俞济民、郭履洲率部进驻。日军据城凡49天。
  11月,在本城成立县合作社联合社。
  是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添设普师,改名县立师范学校。
  民国35年(1946)
  夏,旱灾。
  11月,建抗日阵亡将士墓碑。忠义救国军阵亡官兵墓碑建于跃龙山,县自卫队建碑崇教寺。
  12月23日,浙江省主席沈鸿烈来城视察,并在师范学校演说。
  是年,县立初级农业学校由古渡迁设于跃龙山朱子祠。县后钱家祠堂开办“宁光戏院”。
  民国36年(1947)
  2月,县商会于城内成立正学渔业生产合作社,拥有渔船32只(包括水车、白峤两埠),股金655000元,有社员136人。
  5月,宁海中学、宁海师范学校师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集会游行。
  5月17日,缑城镇人口统计,全镇共3714户,10075人。
  夏,城乡流行霍乱,市门头日死数人。
  7月,李士珍、郭履洲在县城各设办事处竞选国大代表。后,国民党中央圈定李为候选人。最后,李士珍当选。
  11月1日,县商会在本城集会庆祝首届商人节。
  是年,全镇整编为16保。
  民国37年(1948)
  5月,中共宁海县工作委员会遭破坏。次月,重建中共宁(海)新(昌)工作委员会。
  秋,重修城墙,并于上寺山、跃龙山构筑碉堡。
  8月,发行金元券,每元兑法币300万元。
  10月,本城三所中等学校教师在宁海中学集会,推代表向县政府索薪。
  民国38年(1949)
  1月24日,中大街失火。
  年初,宁海旅沪同乡会向本镇消防队捐赠小型救火车一辆,铜灯、铜帽各20件。
  4月,青年军222师(即长江部队)退据宁海,县城驻兵一团。
  5月1日,县政府调整谷价,每市石售金元券200万元。
  6月,因策反长江部队某排未成而被捕的郑学文及来城卖笋之山民俞其来等共8人,被长江部队活埋于东冠山。
  7月5日晚10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第61师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击溃驻城之长江部队,县城宣告解放。
  7月6日,中共宁海县委,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并接管国民党各党政机关。
  同月,人民币开始在本镇流通,并规定以金元券13500元换人民币1元。
  8月13日,枪决匪首任小青。
  9月,废缑城镇,成立宁海县城关区,设区公所于北门当店,区长邬昂夫。并于县城分置东城、中城,西城三镇,属城关区。
  同月,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停办。县立宁海师范学校及附小改为宁海中学师范部及宁海中学附属小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城关军民隆重集会游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继而,军区文工团在宁海中学操场公演大型京剧《闯王进京》。
  11月2日,于宁海中学召开县首次农民代表会议。
  同月,西城镇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白溪村支部,为全县第一个新青团农村支部。
  12月9日,县人民政府公布粮油牌价,食米每石(合75公斤)价人民币4万元,食油每市斤3200元。
  同月,遗惠、缑东两小学改为县立,分称城中小学和城东小学。
  年底,城区成立店员工会和木匠工会筹委会。随后,成立搬运等工会。
  冬,城关各村举办农民业余学校(俗称冬学)。疏浚玉带河。
  1950年
  1月,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本镇共发行3040份,折人民币9160万元。
  2月,破获“国民党浙江办事处”派遣特务案,捕特务叶国桢等。
  4月,城区成立手工业工会筹委会,有会员72人。
  同月,匪“宁奉象边区指挥部”大队长王伯川、“青年救国军”大队长王乘贤、特务中队长徐志山被处决。
  5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宁海办事处在城内成立,于发行人民币同时,禁止银币流通。
  5月2日,县人民政府公告禁烟(鸦片)、禁毒,不数月,城关烟毒绝迹。
  5月4日,县供销合作总社在城关成立。
  是月,撤东城、中城、西城三镇建制,另成立城市工作委员会。
  6月,破获“浙江人民反共突击军突击纵队”,捕特务叶子昂、刘国章、严荣梧。
  7月7日,于城东小学成立中共宁海城区支部。次月改称宁中支部。
  7月24日,在押之“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反共救国军”大队长芦国华等10人越狱潜逃。
  是月,于宁海中学召开县文代会,为本县教育工作者首次代表会议。随后成立县教育工会,城关建立基层委员会。
  同月,“宁光戏院”改名“宁海群众剧团”。
  8月,始置城关镇,首任镇长徐怀德。
  9月8日,处决匪首洪乃良。
  9月18日,县人民法院成立。
  9月23日,捕“中国青年反共铁血军第一纵队”司令屠绍基等23人。
  9月30日,“宁海光复政府县长”麻勉及“沿海突击军突击纵队第一支队”政工室主任邬汝龙被处决。
  是月,镇建立农会和民兵组织。
  10月,办理国民党党团及军警宪特人员登记,全镇共登记147人。
  11月,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至1953年6月结束,全镇共处决40人,内土匪28名。
  同月,城关东镇村王宅杏梅结果;桃源村施宅古梅再度开花。
  1951年
  2月,城关花楼村及郊区关王、山桥、合兴、六兴、范家等村开始土地改革。冬,普遍实行土改,至次年3月结束。城关10村共没收地主土地7701.46亩,房屋1259间。
  同月,城关消费合作社成立,址设中大街正学坊下。
  3~4月,破获“光复军”等三个匪特组织,捕33人。
  4月,于城关成立保险特约办事处。1953年4月成立县支公司。1958年撤销,1982年复设。
  同月,县人民银行办事处升格为县支行。
  5月19日,于宁海中学操场举行县首届人民体育大会暨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6月,于城关成立县机关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简称机关学校)。既而成立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简称职工学校)。
  是月始,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参加志愿军等抗美援朝运动。至10月,全镇共认捐人民币7.3亿元。
  8月8日,于城关召开县首次妇女代表大会,并成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
  9月,县公安局城关镇派出所成立,址设三隍堂。后迁址今桃源北路。
  同月,成立中共宁海县城关镇工作委员会,主持城镇民主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事宜。
  是月,原宁海民报印刷厂改为公营宁海人民印刷厂。翌年9月转地方国营,为城关第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
  同月,宁中附小改名城西小学;师范撤销。
  10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共产主义青年团)宁海县城关镇工作委员会成立。
  12月,民国政府县长邬子匀(1948年12月~1949年4月任职)被处决。
  是年,本镇96户农民组成17个生产互助组。城关镇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城中、城东、城西、崇德四小学和宁海中学建立少年儿童队(后改少年先锋队)。全镇推行速成识字法突击扫除文盲。县新华书店开业。
  城东白石头开设王姓“农工畜兔场”,为城关最早之饲养专业户。
  1952年
  2月,于跃龙山创办宁海初级师范学校。1955年1月停办。.
  8月,春荒连夏,复遭台风。政府发救济款人民币10179万余元,大米1.05万公斤,赈济本镇灾民。
  9月,镇召开首次妇女代表大会。
  同月,本镇各小学概改为公办,教师列入国家工作人员编制。
  10月4日,城关23名铁匠成立城关铁器生产合作社,为全县首家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同月,原民众教育馆改名宁海县文化馆。1977年,迁至桃源南路新址。
  本月起,宁海县由原属台州专区改隶宁波专区。
  11月,开展“三、五反”运动,于机关单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于工商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材、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是年,镇于白峤岭脚兴建和尚塘水库。1956年竣工,总库容10.65万方,益城关东畈田852亩,为本镇最早之水库。
  同年,城关建立村办图书流动站7个。
  1953年
  1月,县工会联合会在城关成立。
  2月,“浙江人民反共救国军”头子,皇极教明珠堂堂主戴德高被处决。
  4月,全镇宣传贯彻《婚姻法》。
  同月,于北蔡家巷成立工人俱乐部。1986年,于桃源北路新建工人文化宫。
  5月,镇于城隍庙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首届代表大会。
  6月,城区降雹,范家村受灾最重,县拨救济款100万元。
  7月1日零时,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本镇共3244户,11566人。
  是月,原城关消费合作社与竹口供销社合并,成立城关供销合作社,址设三隍堂口。
  9月,镇举行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并改城关镇公所为城关镇人民政府,胡生当选首任民选镇长。
  10月,三桃村失火,焚民房14间。
  11月,开始粮食统购统销。1955年8月始,本镇居民口粮按人定量供应。
  年底,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通称“三大改造”),至1956年完成。
  是年,镇府奉令取缔反动会道门,共取缔一贯道、皇极教、同善社等所设坛堂13处,712名道徒全部退道。
  本年统计,城关有手工业作场54个,独立劳动者70家。
  1954年
  1月,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至年底,全镇共实购40900万元。
  同月,花楼村成立袁将望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本镇第一个农业合作社。
  4月,县召开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
  7月16日,县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是月,全镇学习宣传第一部《宪法》。
  9月,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
  中秋,全国人大代表、语言学家林汉达视察本镇花楼大队扫盲工作。
  是年,宁海中学建成含300米跑道之运动场。
  1955年
  3月,发行新人民币,每元兑旧人民币1万元。
  4月,县人民检察院成立。
  5月1日,于崇教寺建成清泉抽水机站,为全镇第一个机灌设施。县后洋5600亩农田抗旱能力由原20天提高到60天。
  7月,镇成立手工业劳动者协会,有会员550人。
  10月1日,宁高公路(宁海城关至三门高枧)通车。
  10月17日下午,崇教寺大火历3小时,焚粮2万斤,屋29间。寺毁。
  是月,县于宁中操场举行首届职工体育运动大会。
  是年,在城河发现钉螺。次年,城区开始防治血吸虫病。
  本年粮食实行“三定”(定产、定购、定销),全镇人均口粮(谷)200公斤。
  1956年
  1月,城关草席社失火,焚屋6间,席草2500市斤。
  2月13日,城关各界6000人集会游行,庆祝“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全镇333户私营商业(占总户数98.5%)转为公私合营或成为合作商业。
  2月21日,中国农业银行宁海县支行在城关成立。
  2月28日,县工商联主委胡满金(本镇人),出席全国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大会,并与毛泽东主席及其他国家领导人合影。
  是月,镇人民政府改为镇人民委员会。
  3月,开始肃清反革命运动,至1959年春结束。
  同月,本镇试办东方、华山、永福、五星四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1112户农户入社。
  4月15日,晚,县人民广播站借电话线首次进行有线广播。
  5月1日,《宁海报》创刊。次年12月28日停刊。
  5月28日,中共宁海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8月1日,强台风袭击本镇,风速每秒逾40米,日雨量195毫米,死3人,重伤19人,塌民房253间。政府发救济款3100元,粮3350公斤;工商界捐赠现金600元,衣物426件,赈济城关灾民。
  是年,始推广双季稻,全镇双季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15%。全镇分设杏树、北山、县圃、蒲湖、三桃、中南、东花白、杨桃等8个居民区。城关个体开业医生于市门头成立宁海县第一联合诊所。县卫生院改名县人民医院。于县人民医院内成立县妇幼保健站。于城东司马第成立县防疫站。于北蔡家巷创办县机关托儿所,次年改为机关幼儿园。
  1957年
  7月,全镇教师集中宁海中学整风学习。后转为“反右”斗争。下半年至次年初,“反右”斗争全面展开,城关镇镇长张吉祥及本城数十名干部和知识分子被划为“右派分子”。至1979年,全部纠错改正。
  9月,县工商联于城关举办业余初中班,翌年称宁海县城关民办中学。
  9月23日,宁海县改属台州专区。
  是年粮食丰收,全镇推广使用脚踏打稻机。县人民医院首次安装使用X光机。
  1958年
  年初,雪后重冰,树木多被压折。
  6月,开始推行快速度、高指标的“大跃进”运动。
  7月,城关铁器生产合作社的机械部与冶铸部,另行组建地方国营宁海农械厂。继之,铁器社之手工部与城关五金合作社合并,成立农具五金厂。
  8月,破获“中国反共救国军浙江省护民团宁海支队”,捕4人。
  9月,城区成立人民公社。同月,公社于东大街建“幸福院”,收养孤寡老人。
  是月,开始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发动群众“献铜献铁”。
  10月1日,县召开万人大会宣布取消乡镇建制。原城关镇改划东城、西城、华山和溪南四管理区,隶五星人民公社。12月,改属宁海人民公社。
  10月7日,省委决定撤销宁海县建制,合于象山县,属台州专区(国务院于11月21日批准)。新县治初设沥洋,后迁本镇。
  同月,黄坛水库动工修筑。1965年,本镇开始受益。
  11月7日,宁象公路(本镇至象山丹城)建成通车。
  同月,城关泥水社接纳竹、木、石等业部分职工,成立城关建筑公司。
  是年,开始填没护城河并拆除城墙。成立五星人民公社拖拉机站,城关始有拖拉机。全镇大办“公共食堂”二十余所,居民概在食堂就膳。公社于长山、岙里、黄土岭、山河等地大办畜牧场。中大街开始拓宽为12米之混凝土路面。第一联合诊所改为公社卫生院。于司马第创办县卫生学校。
  1959年
  春,全城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一平二调共产风”,对集体经济平均分配,无偿调拨。
  5月,本镇部分青年赴宁夏支援建设。
  8月,恢复城关镇建制,直属象山县。近郊各村划属城郊管理区。
  9月,开展“反右倾、鼓干劲”运动,部分干部和知识分子遭批判。此后又兴“跃进”风。
  9月3日,台风暴雨袭击本镇。
  是月,于南袁家巷创办象山师范学校,次年改称宁海师范学校。城东小学改为师范附小。
  10月21日,于城南耶稣堂举行中共宁海城关镇第一次党员大会,并选举成立中共城关镇委员会。童鸿琮任镇委书记。
  是年,县于城关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和市场物价委员会。城关建立管理区保健站。
  1960年
  2月,镇成立环境卫生管理所,址设市门头。1984年,迁至环城西路新址。
  同月,县成立政协委员会。
  3月,出现浮肿病。
  5月,县气象站由梅林迁设于本镇大北门外。
  9月24日,大暴雨,黄坛水库坍1000余方。
  10月,大饥,民以番薯藤及野生植物轧粉充食。
  11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紧急指示,纠正“共产风”,退赔平调物资。
  是年,县拨款修葺柔石故居并予开放,许广平题写横匾。县民政科于大北门准提庵创办福利综合厂,招聋哑盲残者13人就业。
  1961年
  2月14~16日,大雪,积雪深50厘米。
  6月13日起,连续46天无雨。
  7月,成立城关镇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0月,恢复宁海县建制,隶宁波专区,县治仍设本镇。镇人民委员会与镇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并存。
  是年,全镇农民人均口粮(谷)164公斤,为建国以来最低一年。
  1962年
  年初,本县第一条6600伏高压输电线由城关春浪桥架设至城西中共宁海县委党校。
  2月,农业开始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并实行土地、劳力、耕畜、农具“四固定”。
  4月1日,县人民委员会公布,本城之陈长官墓、木质正学故里坊、妙相寺大铜钟、义井亭、梦园、柔石故居及抗建书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月,县成立《宁海县志》编委会。一年后撤销,遗油印稿四章。
  9月,定城关镇为县直属镇,此后建置未变。
  是年,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当年动员回乡2025人。建成跃龙山翻水站,总渠长6000米,益城关及回浦、竹口两乡。同时建将军湖。宁海地方戏“平调剧团”经批准在城关成立。改兽医联合诊所为城关镇兽医站。于城隍庙建成简易电影场。
  本年流行急性肠胃道传染病,并有麻疹。
  1963年
  1月,建成杨梅岭水电站,并向城关供电。
  3月,王锡桐起义遗址(城隍庙)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月,县于花楼村进行旨在巩固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教育,次年全镇展开。
  11月,于城镇开展“五反”运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
  是年,县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大街铺设混凝土路面,并安装高压汞灯(路灯)。
  1964年
  3月,撤宁海区。
  5月,县成立城镇人口回乡下乡领导小组,专司本镇居民户口之知识青年下乡插队落户事宜。至1978年累计,本镇上山下乡落户知识青年共2377人。
  7月1日零时,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本镇共3896户,15625人。
  是年,本镇发展双季稻并推广矮秆品种,粮食平均亩产801市斤。城关木器社改制成功“五丰步犁”,全镇予以推广。各生产队普建水泥晒谷场。
  1965年
  1月,镇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建成南门铁桥。
  3月,城关各中小学开展“学雷锋”活动。
  6~7月,城区流行乙型脑炎。
  是年,宁海公社医院于西大街东端建成门诊楼。
  1966年
  6月,镇成立贫下中农协会筹委会。
  同月,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县城掀起对“三家村”、“四家店”的批判,学生率先上街张贴大字报,开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6月17日,县派工作组进驻宁海中学。
  8月,城关各校成立“红卫兵”组织。继而工厂、生产队、机关团体亦竞相成立。24日~27日,红卫兵涌向社会,在城关兴起横扫“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之风,正学坊、义井亭、朱子祠、陈长官墓等被毁,部分家庭被查抄,书画、文物或毁或失。
  本月1日始,调整粮食统购统销价格,同时实行职工粮价补贴,每份每月2.5元。
  9月,兴“红海洋”活动,城关各街巷与公共建筑物内外墙头,遍书毛主席语录。
  10月,本镇首批红卫兵代表赴京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继而各校“停课闹革命”,师生奔向全国各地进行“革命大串联”。
  11~12月,县城各行各业成立“战斗队”。次年,部分党政领导被冠以“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而遭批、斗。
  是年,城关木器社研制之“五丰步犁(后称“五一步犁”)参加全国农县展览获三等奖。
  1967年
  1月15日,宁中操场万人集会批斗县委书记,中途因纠纷而休会。
  春,流行性脑膜炎逞凶。
  4月5日,在城关成立“宁海县无产阶级联合总指挥部”(简称“县联总”)。
  7月1日,在城关成立“宁海县红色革命造反联合总指挥部”(简称“红联总”)。
  8月,下旬起,两派群众在城关多次发生武斗。至次年5月中旬累计,死7人,伤多人。
  1968年
  4月,“造反派”窃取县人武部枪105支及部分弹药。至次年春收缴完毕。
  5月,县召开“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动员大会。其后,城关盛行“早请示、晚汇报”之类活动,“忠字不离口、《语录》不离手”成风。
  8月,兴“农业学大寨”。
  11月,成立城关镇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行使党政职权。
  12月,城关各校由工人、贫下中农及教师代表组成“校管会”管理。宁海中学被解散,至1971年春复办。
  是年,镇成立贫下中农代表会,取代原贫下中农协会。于桃源南路建成宁海剧院。城关各小学添设初中班。
  1969年
  2月,清查“宁北区部”、“宁海叛徒集团”、“长江部队特务情报网”,本城一批干部、群众遭迫害,死数人。1979年彻底平反。
  1970年
  1月,于跃龙山兴建1500千瓦火力发电厂。1971年底,电厂竣工投产。
  4月,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即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
  8月,兴大演、大唱“革命样板戏”。
  11月,成立镇人民公社革委会核心小组。
  12月,城关部分场所、宅院深挖防空洞。
  是年,全镇出动12000人次灭除钉螺18万余平方米。
  宁海丝厂于城东建成投产。
  1971年
  6月,开展批陈(伯达)整风。
  夏旱,本镇赖机灌设施水稻反而丰收。
  11月,城关集会声讨林彪反党集团罪行。
  是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超千斤。县防疫站于城南建成办公楼。宁海中学、城西学校、城中小学创办校办工厂,为全县最早之校办企业。
  1972年
  1月,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
  1月25日10时零7分,台湾海峡8级地震,城关有震感。
  2月5~8日,大雪。
  7月,本县电力纳入华东电网。县电厂火力发电停产。次月,成立县电力公司。
  是年,于跃龙山建成革命烈士陵园,安葬在解放宁海战役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历年牺牲的12名革命烈士。黄坛水库至水亭庙支渠竣工,开始引水入城。城关始用机动打稻机。宁海公社医院改为城关镇卫生院。
  本年,县派“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进驻城关各校。
  1973年
  4月,图财谋害城中小学教师的杀人犯励福定被枪决。
  5月,梅雨连绵,总雨量486毫米,小麦赤霉病严重。
  12月,县专业消防队在城关成立,本镇始有消防车。
  是年,镇成立调解委员会。于白峤岭征荒山50亩辟为公墓。于桃源南路建成宁海电影院。
  1974年
  2月,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4月22日8时29分,江苏溧阳5.5级地震,本镇有微感。
  6月,镇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
  夏,雷击西北郊黄泥山脚“新路廊”,死1人,重伤2人。
  7月1日,县广播转播台开始转播。
  9月,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城关五所中小学开办业余体校。
  是年,县人民医院附设卫生学校。
  1975年
  3月,五星大队社员二十余去浦江参观插秧机,并学习机插技术。
  5月4日,本镇下乡插队落户知识青年在返城途中遭车祸,死4人。
  11月,又兴“农业学大寨”。
  冬,镇于西门外辟蔬菜基地202亩,建立五星蔬菜队。
  1976年
  1月8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本镇干部、群众自发举行悼念活动,痛哭者众。
  6月29日,立新大队仓库因沥青搀汽油不慎着火爆炸,死4人,重伤1人。
  7月6日,本镇人民深切悼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逝世。
  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逝世,县革委会于宁海剧院布置灵堂,城关各界人民敬献花圈、隆重哀悼。
  10月中旬,城关连日集会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江青反革命集团)。接着开展“揭、批、查”运动。
  是年,全镇各大队均设立合作医疗站。
  五星大队于西大街建成五星大会堂。
  1977年
  7月,恢复高考制度。本镇城西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57名,考取3名。
  8月22日,台风影响本镇,县食品厂车间水深1米。
  10月,治理颜公河。至1986年全面竣工,主河道工程长13.85公里。
  是年,人民医院附设之卫生学校改为县办,称宁海卫生学校。县体委于县府东侧建成灯光球场。
  1978年
  1月,于城南创办县教师进修学校。1982年迁至菜市巷新址。
  5月,撤销居民委员会,改设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四街道办事处。
  9月13日,城关小北门失火,毁房13间。
  同月,于南门外大溪东段建成“跃龙山桥”,系钢筋混凝土双曲五孔公路桥,宽10米,长121.8米。
  11月,于城关创办县第二中学。1985年迁至南大街新址。
  是年,建成镇革委会办公楼,建筑面积1275平方米。县自来水厂于西郊建成投产,日供水量2500吨。城西学校改名宁海县城关中学。
  1979年
  1月,镇成立工商行政管理所。
  2月,于城南成立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宁海工作站。
  6月,镇完成对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的评审摘帽工作。
  同月,年产3000吨碳氨的县化肥厂于南郊建成投产。
  7月9日18时57分,江苏溧阳6级地震,本镇有明显震感,屋内悬物微晃。
  8月23日,台风袭本县。
  9月,创办县技工学校,校舍借设于宁海丝厂。1986年迁至南大街新址。
  同月,改县卫生学校为县卫生进修学校,并定址西郊路。宁波师范专科学校(今宁波师院)于跃龙山开设宁海教学点,两年后撤销。
  冬,开展第一次“计划生育月”活动,并开始施行节育手续与颁发“独生子女证”。
  是年,城关完成自动电话交换机的安装,并正式开通。镇义务消防组织成立义务消防总队,下设6个分队。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与保险公司在城关设立宁海县支行与支公司。
  1980年
  4月,城关统一编置门牌。
  是月,倒春寒,早稻烂秧。
  7月,低温多雨历时26天,早稻湿谷发芽严重。
  11月,农业实行包产到组为主的承包责任制。
  12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始设县人大常委会,为常设机构。
  是年,于跃龙山筹建电视差转台,后因功率不足而撤除。
  1981年
  1月,首次发行国库券。次年,个人开始认购,全镇共发行81.6万元。
  3月,县于城关成立归国华侨联合会。
  7月,撤销城关镇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恢复城关镇人民政府。
  同月,县于城关举行基督教首次代表会,并成立基督教“三自”运动委员会。
  是月,城关五星大队与宁海建材公司合办联营砖瓦厂。
  9月,镇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当年安排154名青年就业。
  同月,五星大会堂改设五星电影院,次年7月安装座机。
  是年,成立镇人民法庭。成立镇落实私房政策办公室,当年按政策退还被占私房118户,共9354平方米。县房地产管理所改为镇属单位,1984年改属县城乡建设环保局。镇属龙山大楼落成,为城关第一幢框架结构建筑。本城县粮机厂生产的平转谷糙分离筛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本年,宁海中学被定为省重点中学。
  1982年
  2月,县府公布本镇i0个村、4个街道、56条路巷(弄)的标准名称。
  3月,开展第一次“文明礼貌月”活动,治理“乱”(公共秩序)、“脏”(环境卫生)、“差”(服务质量)。
  7月1日零时,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本镇共8632户,26035人。
  7月30日,台风过境,毁南门大溪防洪堤。
  8月24日,南空基地作战参谋携军事机密潜逃至宁海,于本城龙山旅社被捕。
  9月,镇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当年给167户清退“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财物8231件(其中大部分已散失之财物折价退还)。
  12月,镇成立土地办公室。
  同月,本城方正学读书处与文峰塔经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月起,镇开展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次年8月与11月,两次共捕犯罪分子37人,判死刑2人,死缓1人。
  是年,本镇新法接生经省验收合格。县地名普查办公室对城关进行地名普查。县、镇拨款建消防总队办公楼,并装设报警器。县人民医院首例胸外科手术成功。镇于大北门建成占地6700平方米之北门市场。
  本年,镇基本消灭钉螺,被评为省“血防”先进单位。
  1983年
  3月,镇成立绿化委员会,当年植树8.4万棵。
  同月,政协宁海县第一届委员会成立。
  5月,宁波撤区建市,宁海县隶宁波市。
  10月,宁海棉纺织厂建成投产,拥有三万纱绽,为本城最大厂家。
  12月,文峰塔与王锡桐起义遗址五凤楼修葺一新。
  同月,城关东门口至前童公路通车。
  是月,本城应家山出土清康熙御赐方氏宗祠直匾“忠烈明臣”一方。
  是年,本镇为8户侨眷、台属和港胞落实私房政策,共退房20.5间,计594平方米。
  本年,镇义务消防总队被评为宁波市先进集体。城关始设交通民警。
  1984年
  1月,中国工商银行在本城成立县支行。
  2月,镇成立信访办公室。当年受理人民来信来访137件,处理91件。
  4月,于跃龙山千丈岩建成望溪亭。
  5月21日23时,江苏如东以东海域6级地震,本城有震感,悬物微晃。
  5月25日,县于杜鹃山建成电视转播台,城区收视音像清晰。1986年,复建卫星地面接收站。
  是月,镇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本年共有会员171人。
  6月,县于灯光球场举行首次幼儿运动会,全镇11个代表队556名幼儿参赛。
  7月,《宁海县城关镇总体规划》获市府批准。
  8月,成立城镇市容整顿领导小组,制定市场、交通、卫生三个《管理规定》,并通告施行。
  是年,县成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本城宁波市电动剃须刀厂的电动剃须刀、宁海煤矿电器厂的矿用防爆插销,均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奖”。
  1985年
  1月,香港远帮贸易公司钟宝光向本镇宁海模县塑料厂与塑料一厂各赠日产面包车一辆。
  同月,于大北门建成小商品市场。
  5月,镇成立侨联小组。
  同月,县成立整党办公室,本镇开始全面整党。
  6月,县发行地方建设债券,为本城中医院等单位筹集建设基金。
  同月,镇成立综合治理小组,对城关社会治安施行综合治理。
  7月14日,城区猛雷暴雨,兼遭台风冰雹,最大雹径10毫米,50分钟降雨60.2毫米。雷击毙牛1头,针织厂受淹,两砖瓦厂数十万砖坯被毁。
  8月,县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9月3日,县卫生、公安等部门在北湖饭店当众烧毁被查获之假冒药品。
  是月,于跃龙山创办宁海县城镇高级职业中学。
  9月10日,首届教师节,县、镇于剧院联合举行庆祝大会。
  10月,省府定本镇为乙类对外开放地区。
  同月,本镇初等教育经省市验收宣告普及,并基本扫除文盲,省颁发合格证书。
  11月,于“双泉桥”旧址建成溪南桥。
  12月21日上午,城东一善巷失火,焚民房10间。
  同月,应家山出土东汉双系陶罐。
  是年,全镇开展普及法律知识教育。镇开始征收教育费附加。县妇幼保健站于环城南路建成办公楼。本城宁海粮油厂的杜鹃牌二级菜油获商业部“信得过产品”称号。
  1986年
  1月,新建县档案馆竣工,址设县府大院,共有馆藏档案21961卷(册)。
  2月22日,县府在城关举办“欢度元宵节”灯会,县文化馆同时举办灯展。
  4月14日,县妇幼保健站升格为县妇幼保健所,镇妇幼保健归县妇幼保健所管理。
  4月27~30日,以城关学生为主体之宁海县少体校武术队,在宁波市第十届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7月3日,宁海县城关镇地方志编委会成立,储功彭任主任,着手编纂《宁海城关镇志》。
  8月,征用白峤岭荒山46亩,辟为镇环卫所垃圾堆场。
  9月10日,宁海中学于剧院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省政协主席王家扬、学校创始人之一章广田、早期教员许杰等千余人参加。
  是月,镇于环城东路建成敬老院,赡养孤寡老人14名,工商企业界赠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多件。
  10月1日,宁海中医院门诊大楼落成并于是日开业,址设本城中医院路1号。
  同月,镇与县级部门合办之白峤岭改道公路及南门大坝北岸工程竣工。
  11月,镇体育代表队参加县第四届人民运动会,获成年组、儿童组两项总分第一,并被评为精神文明运动队。
  12月,城关建成总长20.8公里的输电线路,年供电4058.39万度。全城设路灯680盏,内高压汞灯123盏。
  同月,桃源北路出土青铜制魏晋鐎斗。
  年底,镇人口统计,全镇共10830户,30467人。其中男16141人,女14326人。
  是年,镇于城西征地15亩,辟为城关中学操场。于城南建成占地3000余平方米之南门菜场,并于次年元旦开业。完成桃源路拆迁任务,共拆除旧房600余间,面积22450平方米。并边拆边建,于次年建成铺设混凝土路面的南北向新大街,南起南门铁桥,北至北湖饭店,宽15~20米,长1400米。
  同年,镇建成新颖别致、款式各异的公共厕所6座,连前累计15座,总投资26.6万元(内集资13.4万元),省电视台特为拍片播映。
  同年,镇拨款24万元为城中小学建成含20个教室的教学大楼。
  是年,镇属红旗塑料厂创产值1460万元,利润150万元。次年,被评为省“双文明单位”。本城宁海教学仪器厂研制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获全国普教仪器科研成果一等奖。
  本年,本镇被评为宁波市“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1987年
  2月11日,镇举办元宵节“欢乐杯”家庭演唱大奖赛。
  3月,成立城关镇第二工商行政管理所(简称第二工商所),设于南门市场内;原工商所改称第一工商所,驻桃源北路。
  4月8日,举行中共宁海县城关镇第六次代表大会。葛立奎选任书记,储功彭、章常先为副书记。
  同月,镇属城关医疗药械厂、城关铸造厂、红旗塑料厂、五星医疗器械塑料厂、一休童装厂和印刷纸箱厂,经县府命名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5月11日,举行城关镇第九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储功彭当选镇长,蒋根能、郑国金、金正友为副镇长。
  7月,中共城关镇委党校成立。
  8月,县于塔山路建成占地1888平方米的宁海图书馆大楼。年底,有馆藏图书82061册。
  9月18日,于宁海剧院召开发证大会,为城关常住户口颁发《居民身份证》。
  10月,镇成立住宅建筑服务部。
  11月17日,本镇与江西省瑞昌县湓城镇结为友好城镇。
  12月18日,撤销街道办事处,改设九个居民委员会。
  同月,城关建成地下排水沟渠1613米,完成南大街、变电路扩建工程及环城北路排水工程。环南中路、跃龙山路及气象路铺设混凝土路面。
  是年,全镇有镇属企业228个,工业总产值10025.5万元,创税利1471.56万元,县府授予本镇工业产值“超亿杯”。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宁海城关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真实地记述了宁海城关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时间跨度上溯至历史发端,下限原则上至1986年(部分篇章延至1987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