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655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宁海县城关镇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城市建设以及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基本情况
宁海县
城关镇
内容
宁海县城关镇位于县境中部,东经121°25′32″,北纬29°17′7″。为中共宁海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西枕崇寺山,东扼白峤岭,南依大溪,抵黄土岭,北接城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略有起伏。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655.3毫米。无霜期229.8天。沿公路北至宁波市区77公里,西北抵南溪温泉28公里。
城关镇古称广度里。自唐永昌元年(689)以来,历为宁海县城。明万历后,通称缑城。迨民国24年(1935),置缑城镇。1949年7月废。翌年8月,始置城关镇。1958年10月撤销。次年8月,建置恢复,复为县直属镇至今。1985年被列为对外开放地区。全镇辖4个街道、10个行政村。有10830户,30467人,为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875人。甬(宁波)临(海)、宁(海)象(山)公路在此相交,交通便利,为宁海县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
旧城关是一个半农村式的商业城镇,居民多务农,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三分之二左右,农业居于重要的地位。农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但长期以来受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且栽培技术落后,耕作粗放,产量甚低,亩产只有300余斤。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后兴修水利,筑和尚塘水库和黄坛水库,建清泉抽水机站和跃龙山翻水站;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和农机具;改变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64年粮食亩产801斤。1981年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1984年粮食亩产0.834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有耕地4180亩,粮食亩产0.791吨,总产2703吨;油菜237亩,年产27.6吨;蔬菜450亩,年产410吨;茶园169亩,年产茶叶27.05吨;果园239.6亩,年产水果4.5吨;家禽1.5万只,年产禽蛋100吨;生猪年饲养量1032头,蜂240箱。1987年农业总产值为546.93万元,比1985年增加175.71万元。由于工业产值迅速增长,农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4%,农业产值在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建国前,商业较盛。1949年,有各业商号234家,从业人员929人。旧城关又是全县集市贸易的中心,民谣有“东门漓卤〓浆,西门带棒夹枪,南门瓜瓠茄菜,北门金银宝贝”。每逢农历三、六、九集市,交易颇为活跃。建国后,商业服务业发展很快。现在,商店鳞次栉比,市场繁荣。1987年,有各类商业性公司50余家,商店188家,批发部17个,招待所、旅馆39家,饭店19家,理发、照相业20家。商业服务业年营业额2.6亿元。商业职工3535人。另有个体商贩1231户,其中从农村进城开店、设摊的有535人。近年来,先后开辟北湖小商品市场、北门菜市场和南门菜市场。山河岭有牛市场。本镇已成为全县多宗农副产品、水产品和竹木制品的主要集散地。
民国时期,本镇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建国初期,工业产值也只有103亿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开始恢复、发展。1978年后,发展步伐加快。1981年创产值5350万元。1987年又上新的台阶,产值达到2.82亿元,为1981年的5.27倍,为建国初期的274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5.8%;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98.06%,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纺织、机械、电器、食品、服装、模具、塑料、化工、酿造等工业已具规模。全镇共有主要工厂149家,职工15728人。较为著名的有棉纺织厂、通用机械厂、粮食机械厂、模具塑料厂、第一橡胶厂、阀门厂、布厂、教学仪器厂、红旗塑料厂、针织厂、金属压铸厂、万安阀门厂、一休童装厂和塑料十厂等。其中棉纺织厂、布厂、第一橡胶厂、模具塑料厂、金属压铸厂、红旗塑料厂和塑料十厂年产值逾1000万元。宁海模具塑料厂被吸收为轻工业部轻工模具协会会员。通用机械厂制造的捻股机,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名。阀门厂的液化石油气组合灶,在全国厨房设备用品展览会上被评为优秀产品。针织厂的针织品销往日本、美国、丹麦等国。粮机厂的平转筛远销意大利等8个国家和地区。教学仪器厂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获全国普教仪器科研成果一等奖,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还远销香港和新加坡。机械设备配件厂的拉紧器出口美国、加拿大。一休童装厂的童装出口日本、香港等地。80年代初,镇办、街办、个体和联户办工业兴起,1987年产值逾亿元,成为乡镇工业产值“超亿镇”。城关镇业已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城镇。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清末,镇内有公立学堂4所,私立1所,僧办1所,未立案的女学堂2所。其中私立柏屏小学创办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官立高等小学堂创办于光绪三十年(1904),后改称正学高级小学,柔石、潘天寿、张明养、李士珍等概为正学之桃李。同年设立的务本小学,创女学先声。民国后期,有完全中学、师范学校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各1所;小学10所,20个班级,学生1331人,儿童入学率75.6%。建国后,调整中小学布局,扩建校舍,添置设备。1986年,有小学4所,60个班,学生3502人,儿童入学率自1981年以来,连年接近百分之百;有普通中学3所,59个班,学生3263人,初中入学率98%,率先实行八年制教育;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4所,32个班,学生1337人。80年代,幼儿教育蓬勃发展,1984年有幼儿园30所,在园幼儿1431人。医疗机构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和镇中心卫生院,有病床330张。文化体育设施有县电视转播台、广播站、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剧场、工人文化宫、宁中大操场、灯光球场和溜冰场等。
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城关镇区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旧城关道路狭窄,多为石板和卵石路面,主要街路宽不超过6米,最狭巷弄不足1米。房舍简陋,多为低矮平房。建国后,加快城镇建设,改造旧城,开辟新区。先后拓宽中大街,填平桃源河,铺设桃源南、北路;拆除旧城墙,填平护城河,依址筑路,形成闭合环城公路线。道路不断拓宽、延伸,总长19.7公里。新建南门铁桥、跃龙山桥和溪南桥。修筑南门大溪防洪工程。公共建筑向高层次发展,最高6层,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新辟上隍畈、大北门、北星、大茅园、东角洋、崇寺山、五丰堂、樟树潭、棉纺织厂9个住宅小区。新建居民住宅58.4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7平方米。引南门大溪水建自来水厂,管道长19公里,日供水万吨。铺设下水道7公里,服务面积1.31平方公里。建跃龙山、城东、棉纺织厂变电所,输电线路20.8公里,年供电4058.39万度,路灯680盏。市话自动交换机和共电交换机各1000门。电话机1239台,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机4.1台。镇内公用设施日臻完备。
镇东南的跃龙山,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文峰塔耸立山巅,将军湖碧波荡漾。望溪亭、碑亭、未名亭散布在密林之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为游览胜地。山腰有烈士陵园,山上有方正学读书处。南郊滨溪路别有一番景色,为劳动人民游览、休息的场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清末王锡桐起义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柔石故居和抗战初期地下党联络站“抗建书店”。南门有宋两浙提刑逻适所建之“宝敕堂”遗迹。
城关人材辈出,且多鯁直之士。南宋王齐舆与弟恕、章俱登进士,人称“三瑞”。明洪武进士石允常,有廉介声,被誉为“石清潭”。洪武进士王敏,刚直廉正,懿文太子(建文帝)赞曰:“何异鲁男子!”明嘉靖进士石简,廉静严毅,为正学之后第一人。现代有“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坚贞不屈,被害于上海龙华。抗日时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金萧支队第一大队长朱学勉烈士,在反扫荡中血染沙场。抗战初期,江苏东海护理专员兼保安司令孔墉,身先士卒,为国捐躯。著名中医师严苍山,精于医道,著有《汤头歌诀续集》等,饮誉江浙。李云波以柴株雕刻闻名,在东南亚颇负声望。当代有书画家应野平、工艺家柴扉、篆刻家黄正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电子研究所所长柴振明和药物化学专家金明儒、复健医疗专家徐道昌等。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真实地记述了宁海城关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时间跨度上溯至历史发端,下限原则上至1986年(部分篇章延至1987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