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白石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61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传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167-172
摘要:
本文介绍了白石村的几位历史人物,包括宋代诗人胡融、薛泳,元末明初的华扶老和华九叙,清代及民国时期的龚正席、龚景岐、黄映庚、龚志清、龚旭明、陈满妹以及储金火等,他们各有卓越成就和贡献,为白石村增添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
宁海县
白石村
人物传
内容
胡融(约1131—1210) 字子化,又字少瀹,自号四朝老农,祖籍峡溪(今河北省),宋高宗南渡时随祖父迁居县城桃源桥东(今村域镬底塘一带)隐居,自题“南塘”。筑坝蓄水,栽柳养鱼,与诗友饮酒赋诗,艺菊论文,怡然为乐。作有《南塘记》(见《文萃篇》),建亭勒石,详细记述了南塘挖掘过程及当时的生活。胡融为县著名诗人及学者,其诗宗杜甫,然有独到之处,其游天台之作可与杜甫的《秦中吟》各篇相媲美。与诗人刘允叔(庄孙)、刘和叔兄弟友善。庆元元年(1195)正月十四日,胡融、刘允叔、李竹波、王蒙庵、周筠轩五人同登石台山,作《石台联句》长诗,共38句488字,胡融撰序记事,并于第二年重阳在游地刻石纪念,今字迹仍依稀可辩。诗中王蒙庵赞胡融,“髯胡诗之豪,鼻息干云霓”之句。刘和叔平日对胡融之诗尤为倾倒,尝作诗赋称赞:“吁嗟,九原相如不可作,飘飘诗赋谁摩穹,阆风逸民自愧才力薄,北斗以南唯有四朝之老农”。
胡融作品甚为丰富,曾编撰了第一部《宁海县志》(今佚),另外有《历代蒙求》、《土风志》(《又名赤城土风志》)、《菊谱》及众多诗词等。后人评论他的《菊谱》比同时代范成大的《菊谱》要齐备,史铸编的《百菊集谱》中的第五卷就是胡融《菊谱》中的原文照录。
薛泳(1204—1289)字沂叔,号野鹤,南宋诗人。少有才学,以明经登淳佑进士,官至秘书阁。天性冲和,居官清简,不以利禄为念。宋亡,弃官,从赵天乐游。历名山大川,久客江湖。频老思归,先令人在县治东南筑庐,宅前绕溪水,傍遍植翠竹,自题匾额“水竹居”。谓:“人家住屋须是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方好”,又谓:“人家住屋无此(水竹),虽广厦千间,不免一俗”。
薛泳诗师唐代姚合、贾岛,然又脱窠而出。戴石屏评曰:“阅尽诸家体”。其诗如《新堤小泛》:“柳断桥方出,烟深寺欲浮”,《早秋归头》:“归心如病叶,一片落江城”,《镇江逢尹惟晓》:“欲说事都忘,相看心自知”,有唐诗风韵。与当时翁石龟齐名,尝与翁合刻《龟鹤集》(今佚),此外还有《野鹤闲稿》、《野鹤词》及未结集诗篇多首。民国方志学家干人俊先生在《宁海六记》中提到:“薛泳为宁海宋代著名诗人,县志《人物》未列,殊嫌缺陷”。
亨年八十五岁,葬水竹居后香盘山(今人民医院大门西),1974年移至南郊黄土岭。
华扶老(约1330—1380)又名华璜,字思贤,号愚斋。父华申如,元顺帝时昭勇大将军。世居县城桥亭(今桃源北路杨柳村),叔、兄均有官职,族众贵盛,雄居一邑。扶老独持谦退,迁居治东南隅僻静之地(今八角楼巷),日以读书游览自娱,精通《尚书》、《左传》,颇有文名,四方求教者络绎不绝。常倘佯鹤林山(跃龙山古名),与友论诗作文,超然物外。父殁,亦葬山之飞天蜈蚣,结庐守墓达三年之久。翰林文清路经此山,题其庐额曰:“如在揭文”。至正十二年(1353)大饥,灾民数千流入宁海,扶老开仓赈济,作干粮在路旁发送,又建造大坟墓,埋葬死者饥民,其行善功德得时人称颂。
华九叙(约1354—1424)又名九十,扶老长子。从小受父教育,学问渊博,轻功名利禄,爱山水田园。平日善乐好施,仗义疏财。明初行荐辟制,洪武七年(1374),与凫溪陈与可一起被县令推荐,以“老人”入选谒京,朱元璋授以官,陈与可上任,九叙谢绝不就,皇上体察其秉性,赐名“常春老人”。九叙归后,为表皇帝知遇之恩,在宅北建楼,额曰“常春”,俗称八角楼,上奉圣旨,每日朝拜,从不间断,以示永生不忘。常春楼历明、清两代,后圮,今存八角楼地名。
龚正席 (1714—1796)又名世枢,字怀远,号定斋,八角楼人。乾隆辛酉(1741)拨贡,选授云南、广西州州判,后改任安徽泗州、直隶州州判,兼摄五河县事,未几归家,长居村里。
龚正席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向为里人称道。乾隆十五、十七年(1750、1752),二次灾荒,饥民奄奄待毙,正席倡举募捐赈济,并捐钱千余贯,使不少难民得以生存。每年除夕,独身在巷陌中行走,闻户内有哭声难过年关者,就将钱币掷进其庭户中,悄然离去,不令人知。有外地商人张某,与正席素不相识,欠公家六百余贯钱,吏逼迫甚急,几欲轻生,正席为之偿还,不留姓名。宁海自方孝孺被灭十族之后,文风日颓,一厥不振。正席目睹此状,在跃龙山修建方正学先生读书处,重建龙山书院,中有讲堂楼五间,正中一间奉朱熹神位,东西两厢楼各三间,堂前有奎星阁以及大门等附属建筑。村东之缑城书院在康熙十五年(1676)毁于大火,虽经重建,极为简陋。正席出资重建了讲堂楼、斋楼、厨房及厢房等。又新建了仪门、奎星阁、大门,在大门外布石桥,供行人往来,共耗资四千余贯。除此之外,修桥铺路,造祠立坊,凡公益之事,悉都出钱资之。后无病而终,亨年八十二岁。
龚景岐(1780—1841) 字文峰,号梧岗,龚正席次子。年少聪颖,深明大义,官至候选布政司经历,例晋奉直大夫。从小受父薰陶,继承遗风,并复而扩之。荒年施粥,寒冬施衣。修葺龙山、缑城两书院,出资延请名师来宁海讲学,资助贫家子弟来书院求学,凡各善举,均乐而不疲。景岐性独洒脱,不愿为官,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及园林名胜。晚年在宅西建造梦园,历时四载,耗资万余两,日夜致力于此项建筑,砌石成山,挖地为池,林壑花径,无不具全。建成之名,名震浙东,游人如织。景岐日与友人在此相叙,谈诗论文,怡然为乐。
黄映庚 (约1741—1800)字南金,号星浦,司马第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初授江苏武进知县、镇江府通判、松江知县,后至青浦知州。任职期间,身体力行,颇有政声。后病故于任内。黄映庚精通诗文,年青时曾就学于清初学者齐召南、齐世南兄弟,颇得其中真缔。清戚学标《三台诗录》收集其诗数首。光绪《台州府志·文苑传》集台州文士—百十三人,宁海仅王吉人等五位,黄映庚即在其中。其诗感情真切,形象逼真。光绪《宁海县志·艺文》选有《早发朱岙》、《过方正学先生祠》等(见《文萃篇》)。
龚志清 (1878—1930),又名定沄,字子钦,庠名缉熙,八角楼人,清末邑庠生。幼颖慧,十五岁毕读十三经,名宿惊为天才。家贫,曾就教于钱姓家中,光绪三十三(1907)赴沪,进师范学校。归,任教于县立正学高等小学。民国元年(1912)县知事曹元鼎委任为校长,历时十一年。正学小学原为旧文昌书院及庵堂改建,校舍破烂不堪,志清任职后多方集资,改建校舍二十余间,扩建操场五六亩,购置教学设备,扩增班级,使正学小学成为颇有名望的全县最高学府,民国时期我县一些著名人物如范金镳、柔石、潘天寿、干人俊以及郭履洲、李士珍、黄正铭等皆在此学校毕业或学习过。志清待人诚恳,爱惜人材,栽培学生不遗余力,贫穷学生因无资供给欲中途缀学,志清或给予免费,或出资相助,勉励其终学业,学生得病,志清亲自调护,情同父母,当时在教育界和文化界人士中,龚志清声誉甚高。
民国7年(1918),龚志清以一介寒儒被选为浙江省议会第二届会员,并推举为财政股员。志清深知人民苦于苛赋,苦于吏绅在税赋中营私舞弊,提出“流亡当免者免之,沙田陷塌当蠲者蠲之,蠹绅逃赋当理者理之”的征税提案,得议会一致通过。并多次写文谴责当局者贪赃狂法之事,如《龚志清等质问关于复查宁海县知事征收舞弊事项》、《为再行质问宁海县何前知事借协议员名目收取陋税一案书》等,尽到一个民选议员应尽的职责。龚经常说:“我不惯作挂名官也”。因此得到全体议员的拥戴,然当局者奉行如故,志清的仗义直言具为一纸空文。
由于志清的正直廉洁,声誉日增,聘书不绝。曾先后担任浙江省政府、省督军咨议员,山东省政府顾问,浙江省农业厅三门湾垦务负责人,外海渔业总局董事,浙江省宪法法团审查员等职务。志清对所任职务,皆尽力而为,每办一事,均善始善终,剔除弊端,扶持正义,并作出了一定的实绩。
民国13年(1924),志清被选为县教育局董事。16年受县长夏钟树聘任为实业科主任,同年担任大崇盐场鹾务。民国17年(1928)任县立中学训育主任,19年(1930)1月10日积劳成疾,病逝于任内。
志清为人,敦厚朴实,平素寡言笑,重信用。生活俭朴,但常接济贫困乡邻,而自己生活清苦,家境肃条,身后负债累累,清白之操,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龚旭明(1800—1966)名国鑐、国昌,曾用名洪昶,字旭明,八角楼人。幼家道衰落,仅求读私塾三年,聪颖好学。及长,进南货店学徒,空余钻研岐黄之术,自学读完《内经》《千金方》、《伤寒论》等古医书。之后,开业行医,擅长小儿科。民国期间,贫民缺医少药,婴幼儿童死于“七日风”、麻疹、天花者比比皆是。旭明对此深有感触,从古代医家中博采有效验方,并结合本地土方,配制出一套治疗麻疹、天花处方,颇有奏效,不少重危婴儿服药后转危为安,由此医名大振,名扬城乡,就医者络绎而至,时时不绝。
旭明不仅医术有独到之处,且医德高尚,就诊者无论贫富,均一律热情待之,悉心尽力诊治,除医病外,还传教防病养身之道。其处方既针对病情,又照顾到病人的经济能力,做到既治好病又少花钱的实效。遇有急诊,无论暑天寒冬无不应邀前往,从不借辞推托。对于贫寒之病人,非但不收诊金,还常免费赠药,表现了急病人之急的高尚医德。
旭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竭尽全力,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建国初期,城区医师缺乏,居民就诊困难,旭明和有一技之长的中西医师组织联合诊所(今城关医院前身),为诊所的开张,日夜操劳,遂成格局。晚年告老在家,仍发挥余力,为村民治病解难。60年代,八角楼居民骤增,饮水发生困难。旭明不顾年老体弱,发动邻里募捐集资,挖成一口深井,名日“益群”至今井水泉沛质佳,村民饮水思源,无不缅怀掘井者。
陈满妹(1894—1967) 蔡家巷陈姓女,6岁患目疾,双目失明。及长,嫁同巷胡永丰为妻,连育四子。永丰以酿酒为生,常年出门在外。满妹以残疾之躯,独自在家主持家务。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要抚育儿子,缝补洗晒,烧茶煮饭,人均称奇。其缝缉鞋底疏密有序,硬而耐穿,其补衲衣裤,补钉伏贴,针脚整齐;其打扫整理房间,明窗净几、井井有条;其烧饭做菜,饭熟菜香,咸淡适口,且灶前灶后,柴草堆放整齐,不留一星火种。家庭在50年代多次被城关镇评为卫生清洁户,满妹个人亦被县、镇人民政府评为清洁模范,多次受到表彰。家虽不富裕,然邻里有困难,皆竭力而为,从不吝惜。所育四子,各有所成。其勤劳持家顽强不息的精神,村人有口皆碑。
储金火(1895—1964)八角楼人,出身贫苦,从小帮人放牛,15岁开始作雇工,直至解放,长达30年。1952年任村农会协会主任,195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为村内最早的党员之一。同年组织村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任组长。1955年,东城五村互助组联办东方集体农庄,储金火担任农庄副主席。次年改称东方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仍任副社长。同年,中国共产党白石村支部成立,担任首任支部书记。1959年兼任中共宁海人民公社东方大队支部书记,直至1964年去世。
储金火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觉悟不断提高,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革命道理。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积极带头,发动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率先组织互助组。走集体化道路,响应党的大搞水利建设的号召,在建造和尚塘水库中,不顾年衰体弱,日夜奋战在工地,得到县人民委员会颁发的水利模范奖状。在三年遭到自然灾害后,社员吃低标准定量,他带领社员在山地、溪边开荒,广种“十边粮”,渡过难关,全村无一人饿死、逃荒。为增加生产队经济收入,他翻山越岭,从新昌县引进中药白术种苗,一天行走百多里路,辛劳奔波,赶上了种植时间。
储金火在担任村农会主任及党支部书记职务时,一贯公私分明,廉洁奉公,从不挪用集体钱物。个别人送来礼物,他均一一退回,有些无法退回者,就如数上交给城关镇政府,平常村里邻居有困难时,他都尽力帮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至今仍为村民所传扬。
马映波(1900—1954)女,八角楼龚静庵(又名龚复)妻,1920年毕业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同年任教于宁海县立端本女子高级小学。1921年代表县出席浙江省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1922年起任女校校长,直至1931年止。抗战期间,在宁海县政府任职,先后担任过书记(文书)、事务员、科员及宁海地方法院推事等职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去上海担任上海市高等法院提篮桥监狱科科长、候补看守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闲居上海,1954年在上海病故。
马映波是县民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在杭州求学期间,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主张女子自立,宣传男女平等。回宁海任教,在学生中提倡放缠足、剪短发,实行男女同校。1927年3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宁海县组织支持下,于端本小学成立了宁海县妇女联合会,被选为组织委员兼调查委员。“妇联”在发动妇女积极支持北伐,反对童养媳,调解家庭纠纷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民国22年(1933)5月,宁海县妇女会成立,马映波为理事之一,在抗战期间,妇女会在唤起国民责任心,抵制日货,慰问伤病员,参加战时勤务,开办妇女识字班,启迪民智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同时在《宁海战讯》报纸上开辟《女声》专版,定期发表妇女的文章及妇女界动态,马映波参加编辑,并亲自撰文,在抗战中起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马映波又是我县第一代女教育工作者。在她任校长期间,提倡男女同校,改端本女子小学为端本中心学校,在教育局长孔淑贞的支持下,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在妙相寺后新建校舍,购置教育设施,邀请有名望、有实学人士担任教师。马映波治校严谨,学风整肃,成绩显著,得到当时社会一致公认。端本中心学校后改名为遗惠小学,即今县中心小学(实验小学)前身,一直来都是县重点小学,这与马映波在创建时奠下良好的校风是分不开的。
马映波多才多艺,不仅擅长书法,还热衷诗文创作,他早期的文章在社会上有过一定的影响,在《宁海民报》、《宁海战讯》上常有诗文发表。1943年结识了上海流亡来宁海的女诗人李素-(梅魂)等人,在工作之余,共同创作了大量诗歌,后结集为《西楼酬唱集》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为马映波所作。她的诗多以反映现实为主,清新自然,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生活上,马映波是一具坚强的女性,1937年她37岁时,丈夫病故,留下七十多岁的婆婆及六个儿女,最大的女儿仅十岁,最小的儿子还不满六个月,家徒四壁,囊无分文,一家八口人,全靠她一人的工资生活,她的现实面前,毫不气馁,克勤克俭,渡过难关,不仅养育子女成长,个个均受到教育,而且悉心照料婆母,还整治了住宅。这种坚贞高尚勤劳的优秀品质,一直为乡邻所敬佩。
龚式昭(1905—1984)女,原名桂花,八角楼人,系龚志清女,1931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助产学校,回宁海后任私立济宁医院助产士。同年赴浙江省立医院进修产科,1932年后,在绍兴救济院、萧山弥陀寺第十一辅助医院工作。1941年受聘于宁海县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前身)妇产科任职,直至年迈退休,从事助产工作四十余年。
龚式昭是宁海医学界第一位有正规学历的助产土,也是宁海县人民医院妇产科的开创者。在宁海县推广新法接生、培育基层接生员等医疗工作中,起了奠基石的作用。龚式昭的专业技术高超,经验丰富,操作手法娴熟准确,经她亲手接生的婴儿不下万人,其中许多难产孕妇经他抢救而转危为安,不少濒危婴儿被她拯救死后复生,龚式昭工作尽责尽职,常跋山涉水下乡接生,风雨无阻,寒暑不易,遇家贫产妇常生恻隐之心,慷慨解囊相助。解放以来,曾多次被评为院级先进工作者,受到县人民政府嘉奖,还被推选为城关镇人民代表。
干霖(1908—1982) 又名庭椿、泽民、人梯,宁海凤潭下河村人,1946年迁居今村南蔡家巷。幼年自宁海正学小学毕业后,即随姐赴北京大同中学读书,1932年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复旦大学前身)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解放前曾任浙江省公路局工程员,副工程师及宁海县政府建设科技正,解放后在宁海县人民政府任农林科副科长、水电局副局长等职。被选为省政协委员、宁海县一、二届人民代表。
干霖一生从事土木建筑工作。年轻时曾参加观海至曹娥的公路工程和太湖流域水利工程的勘测和设计工作。1936年调至杭善公路工程处任主任工程师,全面负责杭州至江苏枫泾的国防公路建设。翌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日冠对即将完成的公路狂轰滥炸,干霖不顾危险,指挥民工用铺草复土的办法抢修路面,使抗战军车顺利通行。新中国建立后,干霖长期负责宁海县的水利工程勘测和设计工作,先后参与车岙港、毛屿港、一市港、胡陈港等堵港工程和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特别是在胡陈港堵港工程中,充分运用积累多年所形成的“潜水宽顶堰”堵口经验,为胡陈港工程奠定了技术设计基础,在大坝合拢的紧急关头,敢于坚持科学原理,否定省、地、县领导原定九天完成合拢任务的预定目标,提出在两天两夜内完成的主张。工程指挥部采用了干霖的意见,结果用一天一夜时间就胜利完成了任务,这在国内外堵口工程中也属罕见。
徐甦(1912—1956)道义坊人,194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项地下政治活动。1949年7月宁海解放,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象山,参加过解放象山战斗和沿海剿匪斗争,同年8月参加解放军,任宁波军分区独立一营文书。1954年转业地方,在象山县民政科任科员,1956年8月1日,特大台风在象山沿海登陆,徐甦参加县级机关干部抗台救灾突击队,在象山南庄抢险中因公殉职,事后,省人民委员会授于革命烈士称号。
薛家椽(1923—1988年) 又名佳泉,白石头人。1939年毕业于宁海中学初中部,1942年毕业于省立丽水中学高中部。1943年考入四川重庆国立交通大学,后因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嗣而考入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经济系。抗战胜利,学校迁归南京,1947年毕业,获法学士学位。后在南京中央合作金库工作,1949年底去台湾。1950年1月任台中县税捐处佐理员,之后至1964年底止,先后担任台中、桃园、屏东、高雄、台北各县市税捐稽征处及台湾省“财政厅”税务处荐任以下各级股长、财政指导员、审核员、秘书、课长、主任秘书等职。1963年于台北市税捐处主任秘书任内,赴美国考察税务行政,历时半年。返台后,任省税务处研究室主任,后又调任南投、新竹县税捐处处长,得全省“财税公卖绩优人员”称号。1969年调任“财政部”赋税署第一处长,主管税收事宜。1972年任副署长,对税制革新和税法修订工作多有贡献。1978年调任台北市“国税局”局长,提出“服务、责任、效率”的现代稽征观念及“依法应征之税不短少一文,不应征之税不多收一文”的原则,得到舆论界及工商界的一致好评。1981年12月升任“财政部”赋税署署长兼任新制营业税推行委员会委员兼执行秘书,规划制订各项有关法规及主持工作,成绩卓著。1986月11月升任“财政部”常务次长,襄助部务,1988年3月6日因病去世。
薛家椽在台湾担任公职四十余年,曾先后获奖七次,记功十次,考绩奖金十五次。且在公余参加学术社团活动,曾任台湾“中国税学会”常务理事,台湾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常务理事及董事长,先后编制《财务会计准则公报12号》、《审计准则公报14号》及《专业会计范本等,并创办会计研究班,主讲会计原理和在实践上的应用,为提高台湾省的会计人员水平作出较大贡献。
薛家椽在职期间,一贯认真勤谨,廉洁自持,生活上勤俭朴素,清苦为乐,性格沉静而爽朗,空余常以读书,郊游自娱。与人交往均以真心相待,人多乐以为伴,育有三子二女,均学有所成,获得学位。
知识出处
《白石村志》
出版者:团结出版社
白石村是浙江宁海县城东南隅的一个村落。本书记录了全村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上限村之发端、下限1990年底。
阅读
相关人物
胡融
相关人物
杜甫
相关人物
刘允叔
相关人物
刘和叔
相关人物
李竹波
相关人物
王蒙庵
相关人物
周筠轩
相关人物
薛泳
相关人物
华扶老
相关人物
华九叙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凫溪陈
相关人物
龚正席
相关人物
方孝孺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龚景岐
相关人物
黄映庚
相关人物
戚学标
相关人物
王吉人
相关人物
龚志清
相关人物
曹元鼎
相关人物
范金镳
相关人物
柔石
相关人物
潘天寿
相关人物
干人俊
相关人物
郭履洲
相关人物
李士珍
相关人物
黄正铭
相关人物
夏钟树
相关人物
龚旭明
相关人物
陈满妹
相关人物
储金火
相关人物
马映波
相关人物
龚式昭
相关人物
干霖
相关人物
徐甦
相关人物
薛家椽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白石村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