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白石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5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教育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2
页码: 149-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开元间,白石村东建圣庙,后明万历年间改为缑城书院,藏有大量经史典籍,采用问难论辩式教学。清末,书院毁于火后重建,增设义塾为贫寒子弟提供免费教育。此外,龚姓族内还开办有私塾,有学童10余人,外村亦有入塾求学者。
关键词: 白石村 教育 古代

内容

唐开元间(713~741),于村东隅之东观(冠)山,始建圣庙(孔子庙),庙学一体,县始有儒学。明季,兴书院,万历二十二年(1594),县令王演畴废村东之崇圣观,改建为书院,为纪念明初大儒方孝孺,遂名缑城书院(缑城为方之号)。内建有扶摇阁、藏书楼、讲堂楼等。四乡子弟络绎而至,村内子弟均在此求学。清康熙十五年(1676),书院毁于大火,二年后县令崔秉镜重建,未臻完备。乾隆间,村人龚正席、龚景岐父子相继出资重新修建了讲堂楼、斋楼,增建了大门及门外石桥,道光间,在松坛辟武坛,增设武术教习。书院主持人称堂长,由县令聘任,教师多由堂长延请名重一时的学者,教授方法采用问难论辩式,师生各抒己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书院藏有大量经史典籍,学生可从事学术研究。学生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田产的田租收入,原崇观圣有田产53亩,后又有元妙观并入的26亩,及县四乡士绅捐助的共计600余亩。清末,又增设义塾,专门为贫寒子弟实行免费教育,故俗称书院为义学。清代,村人中举人2人,武举人4人。此外清末进士黄培俊、黄和銮、章梫等均在缑城书院学习后中举的。
  清末,村龚姓族内开办有私塾,岁收束修银一元,有学童10余人,除本村儿童外,外村亦有入塾求学者。

知识出处

白石村志

《白石村志》

出版者:团结出版社

白石村是浙江宁海县城东南隅的一个村落。本书记录了全村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上限村之发端、下限1990年底。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演畴
相关人物
崔秉镜
相关人物
龚正席
相关人物
龚景岐
相关人物
黄培俊
相关人物
黄和銮
相关人物
章梫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白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