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白石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55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道路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3
页码: 108-1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海县城关镇白石村的多条道路,包括东大街、环南东路、环城东路、八角楼巷、南蔡家巷、白石头路、司马第巷、道义坊巷、一善巷和东旺路,及其历史变迁、现状和特点。
关键词: 白石村 公共建设 道路

内容

东大街 西接中大街,东至环城东路,长644米,宽6米,其中通村段西起南蔡家巷口,东至道义坊巷口,长147米,是本村与东镇村交界线,北侧为东镇村辖区,南侧为村商业区及居民稠密居住区。南蔡家巷、道义坊巷,均由此始,向南伸延,沟通司马第巷、白石头路、八角楼巷至环南东路、环城东路,形成本村巷弄、街道交通网络。按宋嘉定十五年(1223年)《赤城志》绘的宁海县治图,东大街宋前已基本形成,成为宁海县城大街的东段,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建宁海县城垣后,是城区东出靖海门去东乡力洋、长街的唯一通道。民国24年(1935)11月,县政府在统一维修街道时,耗资600元,修铺了东门至桃源桥的石板路面。1969年路下开挖灌溉、排水两用渠,引黄坛水库支渠出东门与跃龙山翻水站渠道会合,灌溉农田,兼排泄县城东片雨、污水。1972年,渠道两岸加砌块石,街路面中心,盖钢筋水泥预制板,两侧弹铺卵石。现北侧上空装有供电高、低压杆线,南侧上空架有电讯电缆和县、镇广播站广播线,路下于1979年铺设自来水供水干管。
  环南东路 西起桃源南路城关镇人民政府大门口,东接环城东路供电局大门口,沥青路面,宽18米,南北两侧排水沟各宽1米,全长525米,其中村域一段,西起八角楼巷7弄县广播站职工宿舍,东至供电局大门口,长240米。
  该处1977年前为大队农业队水稻田,仅有田间小径。1977年后,八角楼巷7弄逐年开发建设,东西两侧逐渐征田建筑居民住宅和集体宿舍,大队农业仓库、农作物晒场也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因而一条供农民出入仓库、晒场物资搬迁需要的小道逐渐形成,成为现环南东路的雏形。1983年,按全镇建设总体规划,需要沟通环城交通网络,先后规划三次,1982年规划路面宽8米,1984年6月改为路面宽16米,南北二侧排水沟各宽1米,共宽18米,全路1983年动工,历时5年。至1987年建成砂石路面,正式通车。1990年6月,改砂石路面为沥青,至9月完工,为镇南重要交通主道。在八角楼巷7弄交会口有小型三卡客运车20余辆,来往于城关至水车、竹林、前童等乡镇。
  环南东路除主道外,尚有弄道2条,1条位于东段南侧,称13弄,入村门前山住宅区,内又有尚未命名巷道3条,北面2条,各宽2~4米,长124米,于1987年由村出资,镇城建办统一安排施工,弹铺卵石。最南一条,与村民自留地交界,长142米,宽3~4米,路面尚待建设。另一条,位于东段北侧,白石头路南段,长42米,宽6~8米,于1984年后逐渐形成,穿八角楼巷,路面尚待建设。
  全条环南东路,南侧上空架有电讯电缆,下有通向坑龙王村自来水供水干管,北侧上空架有供电高、低压电线,下有排水渠,路两侧从1986年开始种植法国梧桐,进行绿化。
  环城东路 北起东门口环城北路,南至跃龙山桥,全长1465米,宽14米,其中村域段,北起县水改办公室大门口,南至跃龙山桥,长1114米,在环南东路交叉口,有一条未定名小弄,进入村门前山住宅区,长69米,宽2~3米,卵石路面,两侧各有排水明沟1条,流入环城东路排水沟。环城东路原无路,北段为县城护城河河床,南段为跃龙山山坡,1971年建县化肥厂时,为运输原材料、燃料及产品而建,后逐渐成为城关至水车、竹林、前童的县道公路一段。1990年10月,改砂石路面为沥青路面,现道路西侧上空架有供电高、低压杆线,东侧有通讯电缆,两侧均有排水明沟,自来水供水干管从环城北路引入,安装至布厂新宿舍,两侧从建路始,即植榆树,现已形成绿化带。
  八角楼巷 以该巷东首古建筑八角楼而命名,清时,称避尸巷,民国时改称八角楼巷,并将八角楼巷北侧一条清时称沙朴树巷的巷,亦统称八角楼巷,形成南、北2条八角楼巷。解放后,为了分清地名,将北面一条改称为白石头路,现八角楼巷北起白石头路,向南至县丝织厂职工宿舍前折东,至环城东路,全长421米。宽度由于建成年代不同,留下了头尾大的时代特征。民国前,接沙朴树巷段宽2.5米左右,向南延伸段,1970年起两侧建住宅时向里推进,1米左右,增至4米左右。折东段,特别是城东小学前一段,1990年建造住宅时,路面增宽到6~8米,现全条路面除东段尚待建设外,其它段均于1979年村出资2000元,由镇城建办公室统一安排施工,弹铺卵石,适应居民行走和自行车、手拉车通行,也可通行三卡、小车。
  八角楼巷内有弄6条,2弄东至陈宅,长25米,宽3米;4弄5弄均伸入县房管处假山直管公房住宅区,分别长32米、60米宽1.5米左右,为石板,卵石路面;7弄,1980年前为水稻田,除田间小径外,无专供行人通道,后逐年建成住宅区(包括杨柳村在此处的插花田),7弄才逐渐形成,因所建房屋基本上按原田形建造,因而弄道弯弯曲曲,宽度不一。现全弄从八角楼巷丝织厂职工宿舍前,向南延伸,至环南东路,长114米,宽2.5~4米,1984年弹铺卵石路面。18弄,从八角楼巷晶体管厂边门,向北折入,至益群水井,又折西及北,不通其它巷道,全长111米,宽2.5米,卵石路面。全巷公用设施齐全,北侧沿路有高低压杆线,东首装有变压器。供水干管,分别从环南东路和环城东路接入。住户装有公用、家用电话。广播接入各大楼及院落。排水沟有明暗沟,雨污水能及时排泄。
  南蔡家巷 北起东大街,南至环南东路,长465米,宽2~4米,村段南蔡家巷,北起东大街,南至健康巷口南,长328.5米,北段在宋代前就开成,民国时期路面铺有石板,南段在1970年前为水稻田,无路,后逐年征田建房,巷道才逐渐形成,1984年由镇城建办公室统一铺弹卵石路面,北段尚有较多明沟,居民用水均各自接入。
  白石头路 西起桃源南路,东至68号南折至环南东路,村段西起南蔡家巷,长460米,宽3~8米,卵石路面。清时,村东段称沙朴树巷,民国时东段称八角楼,西段定名为白石头。建国后,统称白石头路。有弄3条:21、36、48。48弄伸入县房管处毛兔场住宅区,与司马第巷相连接;36弄,长55米,宽2.5米,卵石路面,不通其它巷道;21弄,长120米,宽2~3米,卵石路面,经3个东弯,至八角楼巷。路在清时已基本形成(除南段部分),卵石路面年久失修,大部分路面损坏严重,尤其是东段,北侧仍为水稻田。行人难以行走。民国24年(1935)11月,叶云溪等人发起,村民筹款,修铺了缑东小学至天主堂一段石板、卵石路面。70年代,由于巷道无经常性维修,再加手拉车、拖拉机通行,路面损坏严重。1981年后,城关镇城建办公室统一进行维修,路面铺弹了卵石,先后投资2万余元(包括一善巷、道义坊巷、司马第巷、南蔡家巷修理经费)。资金来源主要由国家拨给的城建费,居民自发筹集部分资金,如36弄居民,共集资500余元。路面北侧上空架有供电杆线,路下装有自来水供水干管,南北两侧无统一排水沟渠,东段局都流入八角楼巷明沟,西段局部流入南蔡家巷明沟。
  司马第巷 西起南蔡家巷,向东至道义坊巷,折南至白石头路48弄称司马第支卷,全长224.5米,支巷长98.5米,宽2~3米。1986年前,仅称司马第,后称司马第巷。该巷东西向段在清前形成,是历来本村居民主要住宅区,南北段原为西流河的一段河床,1958年后逐渐填没,1960年后,开始在河床及两侧建造住宅,道路亦同步形成。现全条路面卵石弹铺,建有排水沟,上架有低压电杆线,路下装有供水镀锌管。
  道义坊巷 北起东大街,南至白石头路,长210米,宽2~3米,卵石路面。另有道义坊支巷1条,至徐家井,长65米,宽1.7米。弄1条,即20弄,至司马第支巷,长97.3米,宽1.5米,均弹石路面。清时,巷道较短,仅至司马第,民国逐渐向南伸延至白石头路。1982年镇城建办公室统一弹铺卵石路面,成为本村南北向主要巷道,上架有供电低压杆线,下有供水镀锌管,两侧有排水明沟。
  一善巷 北起东大街,南至白石头路,长230米。村段长43.5米,宽3.5米。基本与道义坊巷平行,有弄1条,即20弄,长113米,宽3.5米,卵石路面,连贯一善巷、道义坊巷至司马第巷。一善巷因清雍正年间该巷居民王肇基两次捐金四千两赈灾,得制军赐额“乐善好施”而得名。巷道在清末前已基本形成,但南段处于水稻田之间,民国时期20弄不连通。1970年以后,逐渐征田建造民宅。才连接而通行。现该巷上架有供电低压杆线,路上有供水镀锌管。
  东旺路(暂定名) 西接城环东路,东至宁海砖瓦厂,与坑龙王村机耕路连接。长227米,西段宽为16米,东段未定,尚待设计。

知识出处

白石村志

《白石村志》

出版者:团结出版社

白石村是浙江宁海县城东南隅的一个村落。本书记录了全村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上限村之发端、下限1990年底。

阅读

相关人物

叶云溪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白石村
相关地名
东镇村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杨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