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作物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白石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52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作物品种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2
页码:
85-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白石村作物品种历经更新,水稻从早红、退红等传统品种到杂交水稻,小麦从本地黄、索钻头到浙麦2号,油菜从本地油菜到甘蓝型胜利油菜,马铃薯、绿肥也有新品种引进。同时,村里还进行了良种繁育试验和推广工作。
关键词:
宁海县
粮食生产
作物品种
内容
水稻 解放前至1956年,单季稻品种有:早红、退红、洋尖、露尖,龙凤尖、花秋、霜降晚、乌嘴糯、黄壳精等。间作有晚青。
1955年早稻,以早火稻、“503”为主。1956年至1959年引种莲塘早、陆财号、有芒早粳、南特号。6。年代引种矮脚南特号、早熟二九矮,搭配莲塘早和陆财号,70年代种植二九南、二九青、广陆矮4号。1977年始种杂交水稻,1979年扩种到210亩,8。年代初试种青杆黄、青莲16、浙福802;1983年以来种植二九丰。
晚稻品种:50年代以霜降晚、新太湖青、老来青、“1309”、红须粳。60年代更新为东方红1号、农垦58、红壳糯,70年代始种农虎6号、鸡毛簇、杂交汕优6号,糯稻京引15,1983年以来种植秀水48、秀水46、秀水27、秀水11,糯稻以双糯4号、祥湖25、祥湖84。
小麦 解放前至50年代初,有本地黄、索钻头、光麦〈亦称洋麦)、岔路早小麦,50年代中后期始种矮粒多,南大2419,60年代始种万年2号,吉利,70年代始种洋麦4号,浙麦2号。
大米麦 解放前至50年代,大麦有四棱、六棱和红杆早。60年代更换为无芒六棱、浙农12。米麦有立夏黄、四棱、六棱,后推广天津1号,至60年代中期淘汰。
油菜 解放前至50年代初期,种本地油菜,50年代中后期始种甘蓝型胜利油菜,70年代始种九二一一13系。
马铃薯 又称洋芋,始种于1941年,种植不多。50年代扩大而普遍种植,品种有立夏黄、镇海九洋,至60年代始种同薯8号,又称大种洋芋。
绿肥 历来均种紫云英,有早、巾、迟3类。60年代始养温州绿萍,70年代又增养西德细叶绿萍。
1958年前,优良品种均由农业部门建议推广使用,种子由粮食部门供应。
1957年11月,县农业局拨款3万元,办城关镇良种繁殖试验队,辟繁殖基地,培育大小麦及水稻良种。基地在南门外及大北门枫树坛,有旱地及水田各10亩。1960年4月试验队改名“象山县城关镇小农场”,仍以引进及繁育良种为主,自繁自育,余缺调剂,大队将北洋片祠堂坛水田划归小农场。场员以本大队社员为主,共15人,负责人储安富。1962年因整顿、调整而停办。
1969年12月,大队组织地队,集体管理旱地作物,并于次年由地队开办畜牧场。1975年大队又组织人员进行良种试验,与畜牧场合并建立畜牧良种繁殖场,拨水田24.4亩,以培育良种为主。1976年,转为城关镇办,本大队良种场人员和土地划属城关镇良种场。
1978年2月,大队成立种籽队,队长华家瑞,设仓库于龚氏宗祠,负责全大队的良种培育,繁殖推广,1981年12月停办。
知识出处
《白石村志》
出版者:团结出版社
白石村是浙江宁海县城东南隅的一个村落。本书记录了全村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上限村之发端、下限1990年底。
阅读
相关人物
华家瑞
相关人物
储安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白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