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农田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白石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52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田改良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3
页码:
8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白石村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建设机耕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历经多年整治,农田抗旱能力大幅提升,旱涝保收面积占90%以上。土壤经广种绿肥、深耕等措施改良后,90%农田达到水肥不漏失要求。机耕路的建设也方便了农用操作和运输。
关键词:
宁海县
粮食生产
农田改良
内容
兴修水利1949年前曾组织整治颜公河。1952年春,在镇人民政府领导下,贯彻合理负担政策,村参加东门外和尚塘水库的建造,1956年建成。1954年参加崇寺山清泉抽水机站引水灌溉工程建设。1953年自建和尚洋“三八”妇女塘,可蓄水1000立方米,灌溉30亩。随后又建道人湾、门前山、塔山里湾、龚家门前、长河头等7处小水库。现存道人湾和塔山里湾2处,可灌溉水田10余亩,其余因集雨面积少而干涸,巳改建民宅和社员自留地。1959年始,参加兴建黄坛水库。1962年8月参与跃龙山翻水站(电灌站)工程。1968年4、5月间,第3小队在长山山岗劈山开渠,长约80米,宽1.5米,最深处5米。同年,黄坛水库支渠由西门入城,经东大街连接跃龙山翻水站渠道。1976年始与各大队一道参加整治颜公河的水利工程。此后村大部分水田均可受到灌溉。199。年,抗旱能力从解放前的"天左右,提高到5。〜60天,旱涝保收的农田面积占90%以上。
改良土壤 白石村耕地大部座落北洋畈,即宁北洪冲积平原,为老黄筋泥田,由黄筋泥、亚黄筋泥等土属开垦发育而成。土体深厚,常在100公分以上,耕层平均厚度14.2公分。暗棕灰,暗黄棕,心底土常有红白或黄白网纹,土色鲜艳,并有较多的铁,锰斑纹。质地重壤到中粘土,粘粒含量较高,砂粘比例低,PH值由上而下为5.7~7.2,有机质、含氨量中等,速磷速钾缺乏。座落东旺片、下凌贩为坡积型地带,土性乌砂土,松软。可耕层5,〜6寸。座落东观山、冷水凌、吴家吞等的10%农田,土质板结而带砂砾,水肥易漏失。
1956年合作化,农业生产以广种绿肥,增肥厩肥,挖河泥,加客土,深耕,对斜坡水田还整除田边杂草,烧焦泥灰,冬季增添客土等办法改良土壤,至70年代后期又采用稻草还田,使土质疏松,通气,保水,保肥。现全村90%的农田已达到水肥不漏失要求。
机耕路 解放前后,农用操作,除过往道路外,均是田媵小道。农活耕种、运肥、收获,均以肩挑。由于路面狭窄,不能使用机械。1958年始,自东门口至坦坑村以原小路为基础,辟为机耕路,与公路衔接。1976年后辟下凌至长山机耕路。后又新辟几条机耕路,在辟路同时结合平整土地,小丘并大丘,弯改直,削高填低,既扩大面积又有于机耕及运输。
知识出处
《白石村志》
出版者:团结出版社
白石村是浙江宁海县城东南隅的一个村落。本书记录了全村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上限村之发端、下限1990年底。
阅读
相关地名
白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