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粮食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白石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51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粮食生产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12
页码:
78-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白石村粮食生产涉及耕地面积、产量、农田改良、耕作制度、作物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植物保护和农业机具使用等多方面,综合提升了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量,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宁海县
农业
粮食生产
内容
第一节 耕地面积
1951年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81.6田,1952年土改后,耕地面积为649.7亩。人均1.02亩。
1962年为530.02亩,水田由集体经营,旱地32.54亩分给社员作为自留地。其后,因兴修水利、建造机耕路、城镇建设等征用以及村民建造住宅等,耕地逐年减少,至1989年全村耕地面积为357.45亩,其中水田317亩,旱地40.45亩,比1952年减少322.7亩。年均减少8.16亩。人均0.57亩,比1952年减少0.432亩。
第二节 粮食产量
村主产稻麦,兼产蕃薯、洋芋(马铃薯)、豆类及玉米。解放前,粮食产量在正常年景下,平均亩产150〜200公斤。解放后,水稻复种,品种更新,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52〜1955年,平均亩产200~25。公斤。1956年至1961年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部分农田亩产400公斤以上。1962年亩产293公斤,超过镇平均亩产285公斤的水平,其中第2生产队81.8亩,亩产386公斤,获全县农业生产先进集体二等奖。1964年。全大队粮食亩产441公斤,第一次超纲要(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1970年粮食亩产首次超千斤,平均亩产579公斤,超过全镇平均亩产466公斤,后一般稳定在亩产500公斤以上。1980年亩产986公斤,高出全镇平均亩产673公斤的5。%。1981年以后,因高产田被征用和建造住宅,粮食亩产徘徊,至1990年,10年中年平均亩产为907公斤。
第三节 农田改良
兴修水利1949年前曾组织整治颜公河。1952年春,在镇人民政府领导下,贯彻合理负担政策,村参加东门外和尚塘水库的建造,1956年建成。1954年参加崇寺山清泉抽水机站引水灌溉工程建设。1953年自建和尚洋“三八”妇女塘,可蓄水1000立方米,灌溉30亩。随后又建道人湾、门前山、塔山里湾、龚家门前、长河头等7处小水库。现存道人湾和塔山里湾2处,可灌溉水田10余亩,其余因集雨面积少而干涸,巳改建民宅和社员自留地。1959年始,参加兴建黄坛水库。1962年8月参与跃龙山翻水站(电灌站)工程。1968年4、5月间,第3小队在长山山岗劈山开渠,长约80米,宽1.5米,最深处5米。同年,黄坛水库支渠由西门入城,经东大街连接跃龙山翻水站渠道。1976年始与各大队一道参加整治颜公河的水利工程。此后村大部分水田均可受到灌溉。199。年,抗旱能力从解放前的"天左右,提高到5。〜60天,旱涝保收的农田面积占90%以上。
改良土壤 白石村耕地大部座落北洋畈,即宁北洪冲积平原,为老黄筋泥田,由黄筋泥、亚黄筋泥等土属开垦发育而成。土体深厚,常在100公分以上,耕层平均厚度14.2公分。暗棕灰,暗黄棕,心底土常有红白或黄白网纹,土色鲜艳,并有较多的铁,锰斑纹。质地重壤到中粘土,粘粒含量较高,砂粘比例低,PH值由上而下为5.7~7.2,有机质、含氨量中等,速磷速钾缺乏。座落东旺片、下凌贩为坡积型地带,土性乌砂土,松软。可耕层5,〜6寸。座落东观山、冷水凌、吴家吞等的10%农田,土质板结而带砂砾,水肥易漏失。
1956年合作化,农业生产以广种绿肥,增肥厩肥,挖河泥,加客土,深耕,对斜坡水田还整除田边杂草,烧焦泥灰,冬季增添客土等办法改良土壤,至70年代后期又采用稻草还田,使土质疏松,通气,保水,保肥。现全村90%的农田已达到水肥不漏失要求。
机耕路 解放前后,农用操作,除过往道路外,均是田媵小道。农活耕种、运肥、收获,均以肩挑。由于路面狭窄,不能使用机械。1958年始,自东门口至坦坑村以原小路为基础,辟为机耕路,与公路衔接。1976年后辟下凌至长山机耕路。后又新辟几条机耕路,在辟路同时结合平整土地,小丘并大丘,弯改直,削高填低,既扩大面积又有于机耕及运输。
第四节 耕作制度
水田 解放前,水田一年二熟或一熟。二熟以中汛或糯晚稻一一麦、豆类,有的套种紫云英。一熟即种水稻,冬闲养。田复种指数低,土地利用率不高。
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热情高涨,提高复种面积,消灭冬闲田,大部分水田改为冬麦夏稻的二熟制。1954年,村民龚以宪试种早稻,为水稻二熟制之始。1956年,胜利农业社,种植双季间作稻。1956年始种连作稻,1963年间作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田50%,连作水稻占20%。1964年连作:稻扩种到占56%,间作占30%,1965年连作扩种占77%,1966年连作稻占84%,基本实现水稻种植连作化。
1968年始种春粮(油菜或大小麦)一一早稻一一晚稻的三熟制。1978年,三熟制面积占22%,1979年占45%,至1983年,三熟制而积在50%上下徘徊,后因单季杂交面积增植,三熟制面积相对减少。
旱地 解放前后,均为三熟。春杂,冬麦,夏番薯,部分一年四季种植瓜果蔬菜。1961年后,全村将旱地分给社员作为自留地耕种,自农户自行安排。
第五节 作物品种
水稻 解放前至1956年,单季稻品种有:早红、退红、洋尖、露尖,龙凤尖、花秋、霜降晚、乌嘴糯、黄壳精等。间作有晚青。 ’
1955年早稻,以早火稻、“503”为主。1956年至1959年引种莲塘早、陆财号、有芒早粳、南特号。6。年代引种矮脚南特号、早熟二九矮,搭配莲塘早和陆财号,70年代种植二九南、二九青、广陆矮4号。1977年始种杂交水稻,1979年扩种到210亩,8。年代初试种青杆黄、青莲16、浙福802;1983年以来种植二九丰。
晚稻品种:50年代以霜降晚、新太湖青、老来青、“1309”、红须粳。60年代更新为东方红1号、农垦58、红壳糯,70年代始种农虎6号、鸡毛簇、杂交汕优6号,糯稻京引15,1983年以来种植秀水48、秀水46、秀水27、秀水11,糯稻以双糯4号、祥湖25、祥湖84。
小麦 解放前至50年代初,有本地黄、索钻头、光麦〈亦称洋麦)、岔路早小麦,50年代中后期始种矮粒多,南大2419,60年代始种万年2号,吉利,70年代始种洋麦4号,浙麦2号。
大米麦 解放前至50年代,大麦有四棱、六棱和红杆早。60年代更换为无芒六棱、浙农12。米麦有立夏黄、四棱、六棱,后推广天津1号,至60年代中期淘汰。
油菜 解放前至50年代初期,种本地油菜,50年代中后期始种甘蓝型胜利油菜,70年代始种九二一一13系。
马铃薯 又称洋芋,始种于1941年,种植不多。50年代扩大而普遍种植,品种有立夏黄、镇海九洋,至60年代始种同薯8号,又称大种洋芋。
绿肥 历来均种紫云英,有早、巾、迟3类。60年代始养温州绿萍,70年代又增养西德细叶绿萍。
1958年前,优良品种均由农业部门建议推广使用,种子由粮食部门供应。
1957年11月,县农业局拨款3万元,办城关镇良种繁殖试验队,辟繁殖基地,培育大小麦及水稻良种。基地在南门外及大北门枫树坛,有旱地及水田各10亩。1960年4月试验队改名“象山县城关镇小农场”,仍以引进及繁育良种为主,自繁自育,余缺调剂,大队将北洋片祠堂坛水田划归小农场。场员以本大队社员为主,共15人,负责人储安富。1962年因整顿、调整而停办。
1969年12月,大队组织地队,集体管理旱地作物,并于次年由地队开办畜牧场。1975年大队又组织人员进行良种试验,与畜牧场合并建立畜牧良种繁殖场,拨水田24.4亩,以培育良种为主。1976年,转为城关镇办,本大队良种场人员和土地划属城关镇良种场。
1978年2月,大队成立种籽队,队长华家瑞,设仓库于龚氏宗祠,负责全大队的良种培育,繁殖推广,1981年12月停办。
第六节 栽培技术
水稻育秧,历代流传农谚:“不问爹,不问娘,桃树开花可播秧”。从单季改作双季及三熟制,农事亦随之更新。早稻提前至春分——清明,连作晚稻在夏至前后1—2天播种,现单季杂交在5月中旬播种,晚稻杂交在6月中旬播种。
播种 解放前采取清水浸种,露白出田(露白:指谷种80%以上发芽)。50年代采用蜊灰水、盐水选种,药剂消毒,以此减少病害,提高秧苗素质。60年代改箩筐催芽为稻桶温水催芽,克服以往“箩里得病,田里送命”的烂秧状况。70年代采用5406抗生菌催芽和温室催芽,以达到芽齐、芽壮。1988年始推广无土育秧,个别农户向城关镇育秧厂购秧苗播种。
秧田 从解放前至50年代,秧田为水耕水播,60年代始改为燥耕半旱和搭谷播种,复盖岩衣、草木灰,以防烂秧。70年代以稀播壮秧和尼龙薄膜育秧,至80年代得到普及,达到保温不烂秧。
插秧 种植单季稻时期,整田多为二耕二耙,少数田为三耕三耙,春花田多二耕一耙。插秧规格为大株朗植,株行距6×7、6×8。1955年后,改为小株密植,早稻株行距一般为6×5、6×6;1958年至1960年,部分做到5×4、5×3。1958年刮“命令风”、“浮夸风”。在创高产,放“卫星”的瞎指挥下,于8月22日,东方高级社第24队全体男女老少齐出动,大干到子夜12时,将10亩间作晚稻移并到水湖畈猪耳朵丘的1.5亩的水稻田,结果徒劳减产。60年代后,插秧大多采用“种田绳”拉线定位,规格为5×4、6×4,增加丛数,多穗增谷粒,又便于除草和田间管理。1969年始,推行小苗带土移栽。
1973年~1974年,在夏收夏种时,遇低温多雨,连作晚稻发生烂秧,采用“散秧”、点播、水直播等方法,因气温不宜,鸟雀为害,难以管理,收益甚微,后未采用。
第七节 田间管理
肥料 农田肥料历代以人粪尿、猪牛栏肥及焦泥灰,部分山田和冷水田,割柴草作基肥,绿肥(草子)不多,很少使用化肥。50年代逐渐推广化肥,有硫酸铵、酸硝铵、氯化铵、石灰氮、过磷酸钙、钾镁磷肥等。1958年大跃进时期,曾大搞积肥、造肥运动。如以厩肥,草作基肥,加添绿矾放入开挖的坑内,经酝酿腐烂后作肥料,此坑称“千斤坑”。因水份过大,肥效甚低,耗工大,运输不便而停用。60年代起始用尿素。1973年8月在道观山公路旁新建氨水池一座,可储氨水约40立方。7:年代初期,以农家肥和种绿肥、养绿萍、烧焦泥灰为主的施肥方法,化肥辅助作追肥用。70年代中期起,化肥供应量增加,使用方便,用量提高,对农家肥有所忽视而减少,结果土壤板结,影响土质。80年又增加了复合肥料的使用。1982年以后,承包户为达到增产增收,重视使用农家肥和绿肥。
管理 解放前,水稻自插秧后,管理一是管水,二是耘田。耘田2~3次,除草1次。发现晌虫,治虫一次。解放后,由于耕作制度改变,实行科学管理,逐步改为燥耕少耙,浅水插秧,薄水发棵,适时搁田,合理施肥,有水保胎,活水到熟的田间管理技术。
第八节 植物保护
病虫害防治,解放前只是对危害水稻的稻飞虱(?虫),进行青油(即桕子油)打(治)?,每亩使用量200~400克,方法在晴天午时,以竹管筒盛油,底部穿孔插一小竹管,将油溜入水稻株行距间,每间距5~6行再溜油,1~2人随后用以小木板在溜油的行间拨水,将青油拨散,把潜伏在稻茎叶的?虫拨入水面,被青油粘住,经太红猛照烫死。对螟虫(俗称钻心虫)危害,只是预防,冬耕灌水,经冰雪将越冬螟虫冻死,或削光田边杂草,将稻根和草烧灰。天卵
解放后,对防治病虫害,按照“防重于治”的方针。1952年对螟虫的防治,采取点灯诱蛾的方法,是年夏村政府组织全村农民在东旺、东观前、下凌一带田畈,点火燎灯诱蛾,声势颇为浩大。秧田摘卵块,掘毁稻根。对响虫防治,沿袭旧法。尔后,随着农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病虫害的发生踪迹和规律也随之不同,广泛使用药物防治,综合防治。使用农药有二二三、六六六、波尔多液、石灰硫磺剂、叶婵散及有机磷剧毒农药马拉松、乐果、敌百虫、敌敌畏、杀螟松、1605、甲胺磷等。1970年大队配植保人员,成立植保小组,定期学习,及时检查,适时防治,一直至今。
第九节 农业机具
历来农具有犁、耙、锄头、钉耙、草刮、铁锹、镰刀、毛刀、柴刀、田圈、稻桶、粪桶、粪勺、风车、水车、木耙、灰耙、榔头、竹箩、竹簟、遮扬。农家用具有米箩、米背、大箩、畚斗、米筛、糠筛、麦沥、畚箕、扁担、箬帽、蓑衣、麻袋、耕绳、牛绳、箩绳。加工工具有石制的捣臼、石杆、石磨、碾子等。解放后至今,对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不适用的工具巳淘汰,被新的农具机具所替代。
耕作机具 1956年试用双轮双铧犁,因牛力牵引困难,后停止使用。1965年使用五丰步犁,拉力轻,翻土深,工效高,取代老式弓形木犁。1971年大队购置“永康产”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1台(加拖斗1个),翻耕灵活轻便。1975年,增置12型手扶拖拉机2台。除用于耕作外。又作为运输工具。至1989年底,已拥有12型拖拉机6台。
收获 1958年曾试用大镰刀,因收割效果差,停止使用,仍用镰刀(沙尖刀)。
脱粒 历用木制稻桶以遮场围住三方,一方垫上稻床,2~3人甩打脱粒。1956年农业社始用脚踏打稻机,至1966年有脚踏打稻机9台,工效比原来稻桶脱粒提高2~3倍。1973年始用电动脱粒机,工效高,同时减轻体力强度,至1986年全村基本上实现脱粒机械化。
播秧机 插秧(俗称种田),历来是手插,1971年,始用插秧机。当年购入“宁海一号”插秧机7台,县、镇领导机关确定白石大队为推广使用插秧机的试点大队。是年,机插早稻128.8亩,占早稻面积的35.1%,晚稻机插173.4亩,占晚稻面积的38.4%,早晚二季插秧均比上年提前7天完成。至1977年全大队拥有插秧机12台,为全县机插示范大队。
1972年5月15日~17日,华家瑞参加南京军区在安徽荒草芋农场召开的插秧机现场会,同月24日,省农业机械局在我县召开插秧机选型定型会议,在大队下凌畈1.6亩水田进行小苗带土机插,另在1.4亩水田里,现场操作表演大秧机插。同年6月21日~24日,县革委会在大队召开机插示范现场会,大队有48位同志参加。1973年4月18日~30日,全国插秧机鉴定会在浙江余杭生产建设兵团召开,大队赵伊萍参加。1975年县、地革委会先后在宁海化肥厂(今布厂)、慈溪、宁波庄桥、宁海越溪公社等地举办插秧机手训练学习班,大队赵伊萍、施芳云、王建军等分别出席并聘为辅导员。
加工机具 民国20年(1931)前,食米均系谷经耕牛牵引拉动碾子盘转动碾碎脱壳去糙,或人力在石臼中捣碎,再经糠筛、米筛、风车操作加工而成。1931年域内始有机器碾米厂,至解放时,已普及机器轧米。村域蔡家巷开设有私营祥生米厂,1961年毁于火。
磨粉,解放前均用石磨,人力推动。解放后始用磨粉机。50年代始用饲料加工粉碎机。年糕加工历为人力,70年代始用年糕机。
1971年,大队开设碾米厂,拥有碾米机1台,磨粉机2台,饲料粉碎机1台,社员粮食加工、饲料粉碎、磨粉等加工可不出村。
植保机具 1956年始用单筒手压式喷雾器。治虫时,两人抬着盛有药液的木桶,1人执喷管喷射,一人用手压筒打气,使用不方便,一天只能防治1~2亩农作物。还有手提式喷粉器。1966年始用背包式喷雾机,使用方便。至1970年拥有10架喷雾机,每架一天能防治4~5亩。1976年又始用3马力机动喷雾机。至1986年全村已实现防治病虫害半机械化。
排灌机具 历来天旱,提水灌溉,用龙骨水车,双手牵动,提水到田。无水车者用人力戽水。1968年大队购买1台10千瓦的电动机及抽水灌溉机械。1975年4月建长山电灌站,次年2月建成,可灌溉长山、吴家岙100余亩“靠天田”,基本上实现灌溉机械化。全大队农田抗旱能力达到30~40天。1989年10月,县供电局支援架设东旺至长山脚农用低压线1条,长1.3公里。
运输工具 农业、基建等方面的运输,向以肩挑、背抬。解放后至50年代,始有胶轮手拉车,作为农业运输工具,从高轮胎到低轮胎。至1969年,全村拥有胶轮手拉车75辆,平均每2.2户为1辆。70年代,又增加拖拉机运输,每部12型拖拉机挂拖斗,可载重0.75~1吨,80年代后,逐渐成为主要运输工具。
1972~1973年双夏期间,天气多雨,收获稻谷发芽霉烂,大队购买烘谷机1台,备作烘干稻谷之用。
知识出处
《白石村志》
出版者:团结出版社
白石村是浙江宁海县城东南隅的一个村落。本书记录了全村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上限村之发端、下限1990年底。
阅读
相关地名
白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