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区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白石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482
颗粒名称: 第一篇 区域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14
页码: 35-4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白石村的自然环境、辖区、建置和地名。自然环境包括位置、气候和水流;辖区分为居住区、山林区和耕种田地;建置分为古代沿革和建国后沿革;地名则包括小区地名和街路卷弄。
关键词: 宁海县 白石村 区域

内容

第一章 然环境
  第一节 位置
  白石村,位于宁海县人民政府东南隅。中心位置处北纬29°18′,东经121°26′。西距(平距)城关镇政府415米,西北距县府715米。东壤坑龙王村,南枕跃龙山,西偶桃源村,北与东镇村毗邻。村缘东濒田畈,南有园林,西近闹市区,北临商贸市场。环城东路自北至南、环南东路自东至西穿村而过。北通梅林、西店至宁波市;东达长街、力洋至象山、石浦;南抵竹林、前童、岔路至三门、临海。
  第二节 气候
  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1556.5小时,日照率35%,月最大日照率63%,月最低日照率24%。年太阳总幅射量92.2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6.1℃,冬夏温差较大,1月平均气温4.5℃,7月平均气温27.6℃。近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71年,为39.7℃;最低气温亦在是年,为-6.5℃,无霜期为229.8天。年平均降水量1586.4毫米,月最大降水量为242.6毫米,月最小降水量47.5毫米。最大雪深5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401.1毫米,月最大蒸发量198.7毫米,月最少蒸发量61.7毫米。年平均最大相对湿度86%,月最小相对湿度75%。常年主导风向北、东北方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东北风。7~9月,常有台风过境。全年平均风速3米/秒,大于8级的大风,年平均6.5天。
  春季 始于3月30日,终于6月13日,历时76天。分初春、仲春、季春3个阶段。初春从3月30日至4月29日计31天,平均气温9.5℃~15℃。仲春,从4月30日至5月26日计27天,平均气温15℃~19.5℃。季春,从5月27日至6月13日,计18天,平均气温9.5℃~23.6℃。该季冬季风衰退,夏季风北进交替激荡,太阳幅射增强,地面增热,气温波伏上升,天气变化多端,常出现低温阴雨或倒春寒和晚霜。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农谚;有“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和“一日脱赤膊,三日头冻缩””的天气特征。全季平均气温18℃,降水日40天,雨量361.9毫米,日照329小时。
  夏季 始于6月14日,终于9月19日,历时98天。分初夏、仲夏、季夏3个阶段。初夏,从6月14日至7月10日,计27天,平均气温23.6℃~27.5℃。仲夏,从7月11日至8月22日,计43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7℃上下。季夏,从8月23日至9月19日,计28天,平均气温23.6℃~27.2℃。该季气温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冷空气北退,夏季风占绝对优势,多东南风,常出现高温、干旱或雷暴雨天气,亦是热带风暴,台风影响最频繁季节,俗称做风水。有“六月尽、七月半、八月十六日勿用算”和“小暑南风十八潮,晒得南山竹也叫”的天气谚语。全季平均气温26.2℃,降水日53天,雨量790.3毫米,蒸发量597.7毫米,日照674.8小时。
  秋季 始于9月20日,终于11月21日,历时62天。分初秋、仲秋、季秋3个阶段。初秋,从9月20日至10月13日,计23天,平均气温18℃~23.6℃。仲秋,从10月14日至11月2日,计20天,平均气温12.7℃~18℃。季秋,从11月3日至11月21日,计19天,平均气温12.7℃~13.4℃。该季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南移,大陆冷高压已基本形成渐向南下,与减退的暖湿气流交锋,气温波下降,有“一番秋雨一番寒”的天气特征。季秋阶段,天高气爽,晴朗回暖,称“八月桂花紧,十月小阳春”谚语。全季平均气温17.4℃,降水日22天,雨量207.8毫米,日照312.2小时。
  冬季 始于11月22日,终于次年3月29日,历时129天。分初冬、隆冬2个阶段。初冬,从11月22日至12月30日,计29天,平均气温7.1~12.7℃。隆冬,从12月31日至次年3月29日,计90天,平均气温低于5℃。该季气候主要受北方干冷极地、大陆气团的季风所控制,冷空气不断南下,西北风盛行,气温下降,常出现雨、雪、霜并及风沙俗称风花。冬至后气候变冷有“头九至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廿七,檐前挂笔”的气候特征。全季平均气温6.9℃,降水日54.8天,雨量295.3毫米,日照569.4小时。
  第三节 水流
  坑龙王溪 又称大坑。发源于烟墩岗南麓,下一龙湫,称石婆潭。向西南流经岙里折南环东冠山南坡横贯坑龙王村,沿长山北坡流至两水夹颈,下凌坑水自北注入,流经水湖田畈与大溪会合。全长2.6公里。
  下凌坑 又称小坑,发源于香盘山西北坡,东流横贯村境折南沿道人弯注入坑龙王溪。全长1.8公里。
  南宋时,隐士胡融在村境段水流筑南塘。明万历间,筑城池,于城垣东南开有水门(俗称城洞),南侧筑一闸门。自起水出水门,流经护城河出闸门南流。旋后,塘心王氏将城内之水改为西流,称长河头。至此,分为两河,下凌坑,从闸门起南流至两水夹颈与大坑汇合,1970年清除钉螺狮时填塞,改为渠道;长河头西流水,逐渐淤塞,1969年填没辟为住宅区。
  老鹰坑 时令性溪流,源出十八陇山。向西流折南,流经村冷水凌、吴家岙田畈注入大溪。全长1.3公里。
  第二章 辖区
  第一节 居住区域
  居住区域包括原城墙内的老村区、门前山新村及东旺新村三部分,讫今基本上连成一个整体。内有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宿舍、公房以及插花在村内的杨柳村村民住宅小区等。总面积约0.16平方公里,周长1957.5米。
  北部界线 西起南蔡家巷北端,向东沿东大街147米,至道义坊巷北端。此段北以东大街为界,与东镇村相邻。沿道义坊巷南下140米,至一善巷20弄西端,沿此弄向东折南向东,共113米,至一善巷20弄东端,此段东北以道义坊巷及一善巷20弄为界,与东镇村相邻。沿一善巷43.5米至该巷南端,折东175.5米至环城东路西侧,沿环城东路东北方向52米,至东旺新村止。此段东、北、西北邻东方村。北部村界总长671米。
  东部界线 北起环城东路东侧东旺新村,沿下凌水渠南下,穿东旺新村大路至宁海布厂新职工宿舍南端。此段东邻村属东旺、下凌畈水田,总长309米。
  南部界线 东起布厂新职工宿舍,往西118米,穿环城东路,至道观山东麓,此段南邻村属下凌,道观山畈水田。折西北191米,转北44米,至环南东路,此段西南、西邻村属门前山。折西沿环南东路106.5米,至八角楼巷7弄南端,此段40.2米,南邻村属门前山;西66.3米,南邻南门村耕田。南部村界总长459.5米。
  西部界线 南起环南东路八角楼巷7弄南端交叉口,沿弄北上114米,至八角楼巷,沿巷折西北至5弄口,转折西20米,至南蔡家巷,沿巷北上,穿白石头路308.5米至东大街。此段西邻桃源村。西部村界总长518米。
  第二节 山林区域
  白石村管辖的山地,包括村南的跃龙山东半部及跃龙山东南首的长山。两处均为矮山。最高处为与公园分界处跃龙山馒头山岗,海拔71.9米,长山海拨28米,其余均为30~40米。此两处大多为村民自留地,总面积约80亩。种植蔬菜及果树,余者集体种有松、杉、及毛竹等经济用林。此外,大多山地距村东南2~4公里,海拔在200米以上,计有十八陇山的里牌门,水车塔山南面及小岭,石台山的蟹蚶山岗及大湾,岭脚岙里长?,以及黄土岭小块山地等。十八陇京竹湾有古迹清居寺及王章墓,上有明代烽火台,海拔317.5米(详见《名胜篇》)。石台山大湾口有建于1978年1月的村办畜牧场,有砖木结构场屋12间,周围种有棕、杉树、毛竹等经济林木,其余山地种植松树,下复盖狼萁等蕨类丛。经过近30年的封山育林,已蔚然成林。除跃龙山、长山外,村属山地共有投影面积约515亩。1983年10月县人民政府对村属山林进行了一次踏勘,划定了山界,确定了权属,为今后更好地开发山林资源,减少山林纠纷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耕种田地
  1951年白石村共有耕地781.6亩,1952年土地改革时,土地划片分配,村共分得耕地649.7由,人均1.82亩。1956年全村加入东方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土地为542.84由,1962年成立白石大队管理委员会,合计共有耕地530.02亩。6。年代末,县城建设发展.村土地逐年被国家企事业单位征用、租用。1969年开始,东观山前29.85亩(习惯亩)水稻田被县砖瓦厂租用,1972年,塔山里湾30亩山地被化肥厂征用,后划拨给布厂,建成厂房。过后逐年增加。至399年底,全村计征用土地共145.78亩,其中粮田45.5亩。(具体见附表)。至1989年统计,全村尚有耕地(田)469.63亩,其中旱地10亩,为社员自留地,种植蔬菜,果木,其余459.63亩,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了生产责任制,进行了承包,分田落户给个人耕种。
  稻田座落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座落在村东、东南方向,距离村民委员会0.3〜1公里,俗称南洋。计有东旺阪、东观前阪、下凌阪、坑龙王贩、冷水凌阪、吴家奇贩等,共计315.157亩。一部分座落在村北,大北门颜公河路两岸,离村民委员会1.5~2.5公里,俗称北洋,计有后门版(双夹凌)、马家坛皈(分上、下皈)等,共计水稻田14.458亩。
  第三章 建置
  第一节 古代沿革
  村域居民繁衍生息始于东汉前。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县治迁广度里,筑城,开四门。村域位于城外东南郊,唐始立坊,村属何坊待考。开元间(713~741)建圣庙(孔子庙)于村域之东隅东冠山,宋康定元年(1040)天庆观移建于村东南之道观山。嘉定年间(1208~1244)城区有十一坊,村介于毓秀坊及丛桂坊范围。坊设坊正,主持坊间事务。此时,村民大多聚居于东大街南侧,余者为空地。居民以塘心王姓、临门陈姓及胡、项等诸姓为主。元至正年间(1341~1360)华愚斋自桥亭(今桃源北路)分居至村域,明洪武八年(1375)其子华九叙在宅北建八角楼,八角楼居住区由此始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十月,为防倭寇入侵,筑新城以防御,历时17个月落成,从此村围入城内,东、南面正对城墙。城外零星居住者纷纷迁入城内,以免受劫掠之苦,村人口增加,居住范围向南扩展,遂成巷陌。万历二十二年(1594)县内最大书院在村域东侧崇圣观废址上建成,明崇祯五年(1632),有蔡家巷、白石头地名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江西上饶人龚仕芳为避乱,自宁波迁居宁海北乡,后又复徙村域八角楼西首,建屋造园,子孙繁衍,蔚成大族。而原居白石头周围的大族项家逐渐衰落。清康熙九年(1670),县城为一里二隅十五坊,村仍属毓秀坊及丛桂坊范围内。雍正六年(1728),县城划为八庄,即东一、东二、南一、南二、西一、西二、北一、北二,村属东二庄。宣统二年(1910)扩展城区至十二庄,直延续到民国17年(1928)止,无变动。民国17年,实行村里制,县城划分东、中、西三里。西域称正学里,中域称遗惠里,东域因有座落在村域的崇圣古观,遂名崇圣里。民国21年(1932)改里为镇,并编闾邻,村属崇圣镇。民国24年(1935),三镇合并置缑城镇,同时废闾邻制实行保甲制,据民国29年(1940)9月《宁海县保甲编制报告表》司马第弄至高低陈及龚家八角楼止,编为缑城镇第四保,11甲124户,保公所设八角楼。以后,编制屡有变动,民国36年(1947)12月《宁海县保甲户口编制报告表》为“一善巷直至蔡家巷白石头南首、八角楼一带为第2保,编15甲196户,保公所设蔡家巷陈宅”。此后,编制无变动,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第二节 建国后沿革
  1949年7月5日宁海县城解放,9月废缑城镇及下属保甲制度,置东城、中城、西城3镇。以桃源河为界,河东属东城镇,村在东城东南,10月,东城镇镇长余水召集干部在白石头巷东首天主堂召开划村域定村名会议,村民华祥模等人出席。划东城镇为花楼、东镇、白石、杨柳、桃源5村。本村因村口有一古白石,遂名白石村。11月村人民政府成立,村公所始设蔡家巷华氏小宗祠,下辖10个行政小组。次年5月,撤东、中、西3镇建制,成立城市工作委员会。8月撤工作委员会,改置城关镇公所,村政府称村公所。10月村公所迁至白石头财神庙,后迁至司马第后院。1955年12月,东城5村联办东方集体农庄。次年3月改称东方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辖属29个生产队,本村属第20~25生产队,社址设在白石村村公所。1958年10月,撤城关镇,建立五星人民公社,分为东城、西城、华山和溪南4个管理区。11月改名为宁海人民公社,同时实行组织军事化。本村属东城管理区第1营第4连。12月份恢复为生产队,本村编为第13~18生产队。1962年3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定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核算,本村称“城关镇人民公社白石大队管理委员会”,政社合一。下辖6个生产小队,大队管理委员会设司马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8月,成立“白石大队文化革命委员会”,10月取代大队管理委员会职能。次年11月,“白石红色农民革命造反兵团”成立,接管“白石文革委员会。”1969年1月,成立城关镇白石大队革命委员会,为村行政生产职能管理机构。1980年12月撤销白石大队革命委员会,建立白石大队管理委员会,主持大队行政、生产事务。1983年11月,实行“政社分设”撤销大队管理委员会,成立白石村民委员会,同时成立白石村生产合作社。1988年9月,村生产合作社消失。1989年12月,城郊乡并入城关镇,次年5月镇划为4个管理区,村属中城管理区,至今未变动。
  1956年,“政社合一”后,村域非从事农业人口的行政管理隶属居民委员会。全镇划为8个居民区,东镇、花楼、白石3村居民合并成立东花白居民区,1961年9月改称花楼居民区,居民委员会设东后墙头巷。1967年改称东方居民区。1978年5月撤居民区建街道委员会,东方居民区、杨桃居民区合并称城东街道,以颜公河路、桃源路、跃龙山路为界,辖管东城居民,下设办事处于东大街10号。1988年4月撤街道委员会,复建居民区。以东大街为界,划为南北2居民区,北属花楼居民区,南属城东居民区,办事处仍在原处。村城居民归属城东居民区中的第2、5、8、10、20、22、23、24、26、27、28,29居民小组。
  第四章 地名
  第一节 小区地名
  村域自有氏族居住,居住区域相继有地名出现。或几户人家一个地名,或片区为一个地名;或以巷名,或以园名,或以第宅名,或以建筑物为地名。历代相传,时有增减。
  道义坊 位于今村北东大街南侧。北、东邻东镇村。街北曾建有贞节坊,清代徐姓为女所立。徐女未嫁时,丈夫去世,立志守节不移,立坊表旌,以明道义。后此坊南侧一带称道义功。1964年坊毁,地、巷名仍花。
  司马第 位于道义坊南侧,由清乾隆间建筑司马第而得名。宅主黄映庚,清乾隆间举人,曾任江苏青浦知州,明、清称知州为司马,故名司马第。后其子孙又在宅东建花园名若园,内筑有月台,故此一带称月台下,沿用至今。
  镬底塘 位于今司马第巷南、道义坊巷西一带。原为宋代诗人胡融隐居之所,胡曾筑南塘。年久代湮,古迹无存。然地势低洼,如铁镬之底,故名。今巳辟为村民住宅。
  长河头 位于今道义坊巷20弄一带。此巷古代为塘心王族聚居,为了其族发祥兴旺,特开挖一条向西流的排水河,谓“世世源流”之意(土音西与世同)。汇水经至此,河道宽3~4米,向西南流至八角楼巷北侧,折南汇入护城河,总长584米,此地若似河之源头,故称长河头。今河道废,上建成村民住宅及房管处公房多幢。
  笆里王 位于今白石头路48弄县房管处公房一带。原有王姓在此卜居,此王姓从外地迁入,和原村居的塘心王族非同宗,且宅周围裁有荆刺作篱笆,因别于村内其他王姓,故人称其为“笆里王”。后就以此作为这一带居住区地名。1951年,村民王功宪在此开办“农工畜兔场”,新建场屋,后称毛兔场。
  文安里 位于今司马第支巷南端,系王姓住宅。王家在民国初年,有父子去日本经商,归国后,为怀念在日本住所,遂名住宅为文安里,今其宅周围均习惯用此地名。
  沙朴树脚位于今白石头路13号一带,路北原系田地,路侧有沙朴古树,大可合抱,浓荫蔽日,夜间尤为阴森,一到晚上,少有行人,后就以树作为这一带地名。今树无存,巳辟为民居。
  高园 位于今城东小学幼儿园一带。原系明代华姓所建的八角楼园林遗址,后作园地种植,因地势较高,故称高园。今除大部分土地为城东小学幼儿园用地外,余巳建为民宅。
  蔡家巷 习惯上指今南蔡家巷至白石头一段两侧。相传宋高宗之蔡贵妃,曾在此巷居住。故宋嘉定间定此巷为毓秀坊。“毓秀”,意为哺育出了丽质闺秀。叶氏宗谱《白石祠堂记》载:“后则蔡贵嫔古巷”。后称蔡家巷,今巷内巳无蔡姓居民,然此地名沿用之今。
  白石头 位于今白石头路两侧,习惯上指今桃源村天主教堂起至村域毛兔场公房止两侧。因路中有一块白色古石灰石屹立,故名,此地名明《崇祯县志》即有出现。详见《名胜篇·白石头》。
  梦园及假山 位于今八角楼巷内。梦园为清代一园林,包括东侧台门、小轩及西侧的休息厅等建筑,以及假山构筑,假山为梦园内主要部分。习惯上把今存的房屋叫梦园,而把其露天区域叫“假山”。今假山区域巳拆建为公房。1969年建成假山公房区,梦园房屋建筑尚存小部分。
  龚家门前 位于八角楼巷15号至18弄之间南首和古城墙之间的一块地方,因位于龚家大门前,故名。今巳建成矿业、建材公司职工宿舍,及村办工厂、游乐园、晒场、仓库等建筑物。
  八角楼 习惯上称今白石头路及八角楼巷之间的居住区叫“八角楼”。为明、清之间兴建的一个住宅小区。八角楼名称由来见《名胜篇·八角楼》。
  祠堂下 位于今八角楼巷7弄东侧。清乾隆年间,龚氏宗族曾在此建过宗祠,规模不大,因地处低洼,后转徒至八角楼西隅(今已辟为龚家祠堂住宅小区),但祠堂下地名一直沿用之今。
  东、西可园 位于今八角楼巷防爆电器厂范围内。抗日战争时为三门县亭旁富户任友端购置的2块园地,额题为东可园、西可园。70年代为东方居民区建成防爆电器厂,今存地名。
  门前山新村 位于环南东路南侧及环城东路西侧,门前山为跃龙山东部靠北首山地,距村最近。70年代,村民建房兴起。为解决老城区地基紧张状况,1974年8月,村民在此开始开山建房,至1990年,已形成一新居民区。因座落在门前山,遂定名为门前山新村。
  东旺新村 位于环城东路东侧,东旺畈原为村田,离村最近。1987年和1989年部分土地为县供电局及外贸局征用,1988年12月36户村民经批准在此建住宅小区。因位于东旺田畈,定名为东旺新村。
  第二节 街路巷弄
  居住区域内多以道路与邻村为界,如东大街、南蔡家巷、道义坊巷、八角楼巷等等。主要道路有环城东路、环南东路以及白石头路。深入居民住宅的巷弄,如司马第巷、白石头路48弄、八角楼巷5弄、八角楼巷18弄、道义坊巷20弄等等。除环南东路环城东路可通大型车辆外,余者仅供行走及通小型车辆,路名大多沿用古代区域地名,历代相传。70年代,村居住范围扩展,路亦随之增加,门前山及东旺两个新村内建成的道路,亦以地名为路名。

知识出处

白石村志

《白石村志》

出版者:团结出版社

白石村是浙江宁海县城东南隅的一个村落。本书记录了全村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上限村之发端、下限1990年底。

阅读

相关地名

白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