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白石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480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3
页码:
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白石村位于浙江省宁海县城关镇,历史悠久,以务农为主,历经土地改革后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近几十年工业迅速发展,成为主要经济来源。村民生活日益改善,住宅、衣物、日用品等均有显著提升,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
关键词:
白石村
概述
内容
白石村属浙江省宁海县城关镇中城区东南隅,西、北紧邻县城各村,东、南凭靠各村属田地、山林,居住区域0.16平方公里,耕种田地317亩,其中97%以上为水田。山林551亩,分别分布在距村0.5~2公里的丘陵地带。全村共737户,1888人,农民居民杂居,其中农户占31%,为城关镇一个中等行政村。
白石村开拓年代久远,门前山有东汉墓,出土的双系陶罐为县城出土年代最早的文物。此外,东冠山、道观山都有唐、五代、宋等朝代文物发现。唐设县治于今地后,村城尚在郭外。宋置巷坊,今村位于毓秀坊及丛桂坊之间。明中叶,筑新城御倭,村被围入城内,东南紧依城墙。古时人口不多,集中在今东大街以南及蔡家巷以西,明清渐向东、南发展。民国时期,先后属缑城镇第4保、第2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始设白石行政村,村域范围由此划定,至今无变动。
历代村民以务农、经商或从事手工业、自由职业谋生计,以务农为主。除少数富户拥有大量田地,雇工种植外,余者均为自耕农及佃雇农。农作物以水稻和小麦种植为主,杂粮蔬菜为次。历代产量不高,亩产在150~300公斤之间,过着勉强温饱的日子。建国后,经过了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化,变革了生产关系,发展了农田基本建设,推广了先进的耕种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粮食产量成倍上升。从1956年的平均亩产250公斤,1964年升为441公斤,1970年达579公斤,1980年跃至986公斤,高出全镇平均亩产的50%,其后在940~960公斤之间上下。在粮食富裕的基础上,农户自1978年以来,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齐上,栽竹造林,挖塘养鱼,饲养乳牛群鸭,搞运输办企业,从面使农户长期从单一的粮食种植中摆脱出来。1962年全村农业总产值不足3万元,1990年升至49万元,占同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2.5%。
除农户外,历代居民以经商为业,开有小作坊,雇佣工人,自产自销,资本不厚,规模不大。民国时期村人在县城中大街开业的瑞丰、荣昌森记、大丰、甡泰等商店较有名声。建国后,1956年公私合营,成为国营或集体商店。70年代末开始,随着农业发展,多剩余劳力,农户兼营工商业者日益增多,1990年统计达24户,人均经商年收入达万余元,成为农村家庭经济收入重要补充部分。
村域内近代工业起步迟,40年代仅有一家私人合股的祥生轧米厂。50~60年代无增加。60年代末队办工业开始萌芽,70年代迅速发展,80年代成为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队办工厂从3165元资金开始起家,创办了一家综合厂,生产螺钉及胶木嵌件等,1971年开始生产药检仪器配件牛津杯(不锈钢圈),后不断向医药仪器产品开发,产值和利润逐年增长。1975年产品钢管放置器、电动生理记纹鼓等出口越南、阿尔巴尼亚,是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69万元,利润6.24万元,为城关镇各大队工业之首。1978年改名白石医药仪器厂,专业生产医药及药物检验仪器。至1990年又先后派生发展成5家村办工厂,村民进厂就业者有120人,总产
值从1970年的不满1万元,跃至1990年的169万元,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77.5%。其中产品BJY—C6管片剂崩解仪,列入1985年《中国药典》,晶体管厂产品1986年经国家电子工业部审查通过,发给生产许可证。STV?无菌检查薄膜滤器及YP--1药品匀浆仪均先后获专利产品证书。个体、联户工业、运输业,在70年代末开始兴起,作为公有经济外的补充部分。至1990年,村民已开办电子元件、医药仪器、模具加工等各种小工厂15家。外地人亦在村域内租屋办厂,有家俱、五金加工、塑料产品等17家。经营拖拉机、三轮人力车、三轮机动车等客货运输者24人。此外,历年来因土地征用及其他原因被招工进国营、集体企业者有112人,村大多农户均有人进工厂,成为亦工亦农家庭,年人均收入从1954年的40元,1969年的81元,1980年的310元,至1990年的975元,35年之间增加24.4倍。
随等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日趋变化,古时少数富户住宅,宽敞华丽,配套齐全,贫民住宅一般矮小简陋,拥挤不堪。民国时及建国初沿袭古代用房,新建不多。之后,随着人口发展以及经济好转,70年代后居住区向城外发展,先后开辟了门前山、方丘、龚家祠堂、东旺等住宅小区。80年代住宅建筑向高标准发展,内外装饰、使用配套上均达到城市居民条件。1990年统计,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已达30平方米以上,且90%以上农户都新建了住宅。衣服从以御寒为目的渐向追求式样美观上发展,高档衣料渐趋大众化。家庭日用品应有尽有,家电产品进入寻常农户家,自行车已普及,购置摩托车亦大有人在。村民在温饱无虞之后追求精神生活的富有。80年代风行旅游,走出家门去国内各地参观游览。而且加入各种社会团体及兴趣协会,爱好种花、钓鱼、文娱、读书的人日益增多。
除村民自建住宅、工厂外,各企业事业单位自70年代开始在村域范围内征地建造厂房、办公用房以及单位住宅。至1990年,已建成了宁海布厂、县财税印刷厂、县供电局、县外贸局、县水改办公室,以及布厂、丝织厂、矿业建材公司的职工住宅等等,配以水电和道路的建设,改变了村域的旧貌,增添了新村的色彩。
县内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设施很多均在村域内发祥开创,白石村的村民接受教育及医疗机会相对比较优越。唐永昌年间复置县治,首建圣庙(孔庙)于村东隅东冠山。明万历间创建的缑城书院,至清未止,300年来,在县内享有盛名。清末缑城书院增设武坛,县内的传统武术得以继承发扬。民国时期。县立卫生院建于村内财神庙旧址上。建国后,县广播站、报社、县电影站、国营平调剧团以及县防疫站、县电视转播台最先均设在村范围内。城东小学幼儿园为全县第一幢新建的专用园舍。全县第一家社办保健站(产院)设在南蔡家巷。1986年村办的龙山游乐园为县内第一家游乐场所。古代贫寒子弟不识字或识字很少者占有一定比例,民国时期,强调国民义务教育,然收效甚微。建国后,开办识字班、夜校,多次开展扫盲,村民中的文盲逐年减少文化水平提高,儿童入学率从80年代开始达到100%,大中专毕业生民国开始至1990年共有96人,其中毕业于1949年后的占76%。旧时,村域疾病流行,人口不繁,建国后实行“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大队组织合作医疗站,免费为社员治病,发放药物,县、镇卫生医疗防疫机关经常来村指导和协助工作,成立大队血吸虫病防治小组,管理粪便,消灭钉螺,至1975年,已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减少,村民体质提高,寿命延长,据1990年统计,全村有61周岁以上老人7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1.4%,比1964年增加35.8%。
白石村内风景名胜及园林建筑在县内素有名望。石台山巨石高垒,为一奇观,南宋诗人
胡融等长篇联句石刻历800年风雨,犹依稀可辩。山东陬有防倭之烽火台,高矗山巅,遗址今存。建于明季的文峰、巽峰两塔,在村东南两山上对峙相映,为县城增色不少。元妙、崇圣两古观,为县内道教之“会司”。明初建于村东之常春楼(八角楼),县人注目,风靡一时。清代建的若园,内有月台,为当时诗人墨客经常集结之处。龚文峰建的梦园,耗资巨,占地广,构筑精,集江南园林建筑之大成,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水池等四十余处景点,建成后,名震浙东,游人如织。至于民国时期建的东、西可园,以及缑东小学外的古松坛均有一定的园林艺术特色。
受文化影响,白石村民风淳厚,积极向上,崇尚勤劳俭朴,鄙弃猥卑懒散,追求精神世界,热心公益事业,助人为乐,创造为荣。千余年来,涌现了难以数计的光辉人物。宋有诗人胡融、薛泳,筑庐村域,超然物外。明华愚斋父子,才德兼备,时人敬仰。清黄映庚为官多年,兴利除弊,廉洁奉公。龚正席父子疏财仗义,兴学行善,民国龚志清、马映波有志于教育,分别任县内男女两高级小学校长,艰苦创业,各有建树。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土木工程师干霖、徐家瑗在抗战期间至建国后为县内外的工程建设贡献毕业精力。龚旭明的麻痘专科和龚式昭助产技术向为县人称崇。建国后,徐甦牺牲在“八一”台灾时的抗台前哨,储金火为村互助合作呕心沥血。在外众多的村籍人员为社会和科学事业竭尽才智,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电子研究所所长柴振明,是国内较早对屏幕电视及卫星电视进行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清华大学教授金其莹和龚国尚的科研成果分别获卫生部甲等奖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作成果奖。林月轩是我国首批从事无线电微波测试系统研究和设计的女科技工作者。当代作家薛家柱的作品发行全国,有些翻译至国外,深受国内外读者欢迎。远在美国的薛家楹参加了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第1至第4代电脑设计,王万贤为美国天文、光学协会会员,参加了第五届国际木星、土星磁层物理会议。台湾的徐道昌为国际兴起的复健医学作出了新的探索,薛家椽为台湾税制改革开创了新路等。
知识出处
《白石村志》
出版者:团结出版社
白石村是浙江宁海县城东南隅的一个村落。本书记录了全村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上限村之发端、下限1990年底。
阅读
相关地名
白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