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培训进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27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培训进修
分类号: G451
页数: 13
页码: 426-4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宁海无专门师资培训机构。1959年后,通过函授、进修学校等方式逐步建立培训体系。1998年成立宁海县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全县师资培训工作。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于1978年成立,为县教育局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全县中小幼校(园)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至2008年底,该校在干部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学校还开展教师学历进修,并与多所高校合作举办学历进修班。在培训网络方面,建立了县级培训机构、乡镇师训站、学校校(园)本培训点三级培训网络。培训类型包括干部培训、全员(岗位)培训和专项培训,其中干部培训包括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中层干部培训、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和德育干部培训,以及幼儿园园长培训等。
关键词: 宁海县 教师 培训进修

内容

培训机构
  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宁海无专门师资培训机构。1959年,象山师范(时宁海、象山合并称象山县)设函授部,负责在职小学教师的中师函授教育。1962年,县师范停办后,成立宁波师范函授部宁海函授站,有专职教师5人。1978年,宁海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后,主要由该校实施校长、教师培训进修工作。1998年,成立宁海县师资培训中心,为行政管理机构,领导、协调全县的师资培训工作。
  宁海县师资培训中心我县从1992年开始,由县教委师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县教师进修学校具体实施对小学教师进行第一轮继续教育工作。从1995年开始,进行第二轮继续教育工作。根据宁波市教委《关于建立和实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的通知》(甬教师〔1997〕245号)精神,全县中学具有初级职务教师岗位培训工作拟在1998年7月开始。为确保岗位培训质量,根据宁波市教委甬教师〔1997〕275号文件精神,这一年,建立宁海县师资培训中心,具体负责实施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师资培训中心组成人员:由教委(教育局)分管副主任(副局长)任师资培训中心主任,教育局职能科室科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教研室主任任副主任。培训中心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内,日常管理工作由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所需经费按有关规定划拨。
  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 1978年2月成立,为县教育局直属单位。1985年,经宁波市教育局验收合格,获省备案,享有中等师范学校同等的地位和待遇。
  学校创办初期曾与教研室、电大工作站共借南门外原制氧厂部分厂房作教学用房,时教职员工10人。1981年,于南门大茅园新建校舍,并在停办的原梅林“五七大学”设教师轮训基地,1985年撤销。2002年搬迁现教育中心,共享中心内教育资源至今。目前教职员工30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其中又有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2人。
  1983年,学校设函授部、轮训部和总务处。1985年,撤函授部、轮训部,合并为教导处。2004年,设党政办公室、干训处、师训处、教务处、信息技术和教师教育科研处。
  学校主要负责全县中小幼校(园)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至2008年底,干部培训分6类累计办班45期,受训2321人次;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分10类累计办班115期,受训47200人次。1996年开始,探索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2002年,中学校本培训开始试点。2003年,幼儿园开始试行园本培训工作。2004年,县教师资格认定办公室改设于该校(原设县教育局)。2005年学校获浙江省“十五”中小学校长培训和中学教师主题培训两个省级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8月,学校被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2007年9月,宁波市教育局批准该校为宁波教育学院宁海学院,与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在开展教师业务培训的同时,学校还开展教师学历进修。学校创办的第二年,开办中师函授教育,并承担宁波教育学院高师专科函授教育教学辅导任务。1985年,开设奉化师范宁海教学点,开办中师民师班。先后3届,毕业学生135人,发奉化师范学校毕业证书(其中,3人为公办教师,发该校中专函授毕业证书),由县教育局统一安排工作,转为公办教师。1996年开始,与宁波教育学院联合举办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进修班,与宁波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合作开办成人中专幼师专业班。2001年,成为宁波教育学院函授教学点。2003年开始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03年和2006年,分别与华东师范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合作举办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学历进修班。至2008年底,学历培训累计办班188期,完成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3151人。
  在开展培训的同时,学校加强自身建设。2003年,学校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全面实施“六个一”工程,要求专任教师每年“精读一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撰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发表一篇继续教育论文、参加一个科研课题研究、编授一个较高质量的讲课专题、开出一堂学员满意的调研课”。2006年开始,开展一年两次的教师读书竞赛活动。至2008年底,学校已结集正式出版的书籍21本,编辑校本读物或培训资料29种。学校立项课题中,省级获奖14项,市级获奖11项,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96篇。1991年,学校被县教委评为文明单位。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两次被宁波教育学院评为宁波市教育先进教学点。2007年3月,学校分别被县总工会和县建设学习型社会工作指导委员会评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县十大优秀职业培训机构和创建和谐校园先进单位。4月,学校被省陶行知研究会授予“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培训网络
  建立县级培训机构、乡镇师训站(直属学校)、学校校(园)本培训点三级培训网络,城区和乡镇设立26个师训站。城区教办主任和乡镇教育干事、直属学校校长为站长,学校为基层培训单位。全县设立校(园)本培训点76个,以开展中小幼师资培训工作。2008年,县教育局发文建立区域性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共同体,试行以县级研训活动为引领,区域研训活动为中心,校(园)本研训为根本的区域“三级管理”运作模式。全县按区域分东、西、北和城区四片,每片初中、小学(幼儿园)分开,共设八个研训共同体,负责制订区域研训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区域研训工作;指导、帮助区域中心研训组制定、实施区域研训工作计划和活动;负责区域性师训工作,督促协调区域师训站工作;负责区域内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做好区域研训共同体经费管理。区域研训共同体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区域中心研训组,聘任县内名师、教研员为顾问。共同体研训活动以“沙龙”式为主,以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为目的,发挥区域研训共同体在整合优质资源、开展校本研训、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培训类型
  民国19年(1930),省教育厅成立师资进修通信研究部。宁海参加进修的第一至四届共18人,第20届15人。民国25年暑期,省、县合办小教短期训练班,宁海有148人去海门(今台州椒江)受训,同时,县又举办小教训练,参加者137人。民国32~33年,县举办半年期师资进修班。共办4期,每期50人。1949年12月,县选送小学教师16人去台州军政干校学习,以培养教育行政干部为主。次年,送4人去天台师范小教研究班学习1年。新中国成立初,师资培训一般送省、市或外地进行。20世纪50年代初期,县文教科设教师学委会,配专职干部,组织小学教师学习《政治常识》和《教育学》。1951年,又送完小校长、教导主任共24人去台州文教干校学习。1952年暑期,全县小学教师集中宁波,中学教师集中杭州,进行思想改造学习。1953~1956年,中学教师送入华东师大和省教师进修学院进修9人,小学教师进师范学校进修20人,去省文教干校进修10人,参加省工农速成中学师资培训4人。1958年,2名中学教导主任和4名小学校长去省教育学院进修一年。1959年9月,又选送5名小学校长去宁波地区教育干部学校进修培训。1978年,宁海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后,主要由该校实施校长、教师培训进修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业务培训分干部培训、全员(岗位)培训和专项培训。
  干部培训 俗称校长培训,始于1982年。1998年以后,培训对象逐渐扩展到学校中层干部、幼儿园园长、中青年后备干部。其主要培训班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对象包括中小学的书记、正副校长,主要培养新任校长履职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1996~1998年,相继举办中心小学正副校长岗位培训班培训81人、片校完小校长岗位培训班培训127人。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干训的常规培训,2000年以后,每年一期。2001~2006年,共培训学员143人,其中中学校长58人,小学校长85人。“十五”期间共培训了126人,实现了校长100%持证上岗。2006~2008年,举办了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3个班共49人,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开展易校蹲点活动。
  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班的基本课程以执行上级指令性计划为主,主要开设课程有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教育实践、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法制基础、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等。培训模式主要有复合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研究、易校蹲点等。校长与教导联合组班的复式教学,曾被省干师训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刊物推荐,供各地借鉴。
  2005年,在举办校长(教导主任)任职资格培训的同时,对民工子弟学校干部进行免费培训。民工子弟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参加对象主要是向民、育才、振华三所学校校级领导。据统计,1982~2008年,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969人次,其中小学校长708人次,高初中(含成校)校长261人次。
  校长提高培训。1998年,教委决定举办第一届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从10月开始,于2000年结束,61位学员完成培训课程,予以结业。1999年3月至2001年1月,举行第二期提高培训,94位小学校长完成240学时的学习及相应科目考试考查后结业。
  2002年举办的“十五”小学校长提高班,参训人数128人,中途因调岗等原因,实际结业75人。课程设置灵活运用《宁波市“十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细则》,采用指导性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培训内容。指导性计划由上级指定的校长必学内容A类、菜单式培训专题B类和在非指定培训机构参加的有关教育管理内容C类组成。特色教育是根据我县教育现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开设的课程内容。如将企业管理引进教育管理,起到借企融教、引企为教的作用,邀请著名企业家作《企业管理和现代教育》等专题讲座。此外,还采用与企业联姻、校长论坛、案例教学等培训模式,时间跨度3年。其间全县的镇乡教育干事、初中校长(含成校校长)提高培训的B类课程培训及C类课程管理也由该校组织落实。
  中层干部培训。中层干部岗位培训包括正副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教科研主任。教导主任、德育干部培训,从2000年5月开始,每年一期,与校长联合组班。至2007年,共举办6期,结业学员154人。课程中有关管理理论的与校长资格班联合组班,共同培训,接受同样的内容,有些专业课另加增设。如中小学教导工作概况,现代教学思想初探,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小学教师技能与方法,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研究等。培训模式有复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研究、易校蹲点等。2005年,举办了首届中小幼总务主任岗位培训班,共培训了54人。课程设置主要有教育财务财政法规、现代学校管理艺术、学校总务后勤管理三大类,具体内容包括学校总务后勤管理概况、学校财务预算与决算、学校安全管理、学校基本建设等20多个专题。培训模式基本与教导主任班相同。教科研主任培训旨在培养他们自身的教科研能力和中小幼教科研管理能力。2006年,与县教科室合作,举办了首届中小幼教科室主任培训,共安排了180学时。课程设置包括中小学教科研方案设计与论文撰写,中小学教科研管理,教科研与课程改革,教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等。结业47人。
  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1998年11月至1999年11月,开设了宁海县首届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班,学员50人。学校中青年后备干部是学校行政管理的骨干力量,也是校长队伍的后备人员。培训内容为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立法基本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教育思想、市场经济与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管理、教育统计测量评估方法、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外教育史专题、教育科研方法等。
  德育干部培训。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开设了宁海县首届德育干部培训班,学员60人。开设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管理实践、教育法制、学校学生思想工作管理与方法指导等课程。本班培训以学生思想工作管理与方法指导为重点,分别安排了学生思想动态观察与思考、学生思想工作方法与技巧、学生群体组织与管理等六大块内容。
  幼儿园园长培训。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工作意见》和宁波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2003~2008年,共与宁波市幼教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3期园长岗位培训班。参训对象包括民办(个体)幼儿园园长,共185人。主要课程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幼儿园教育理论,幼儿园管理以及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等。
  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2008年始,园长提高培训分层分类开展,主要分三个层面进行。第一层面,民办(个体)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已取得园长岗位培训证书、办园规模较小且幼儿园未评上星级等次的园长,参训人数87人。第二层面,园长研修班,培训对象为已取得园长岗位培训证书、幼儿园办园规模较大且幼儿园评上星级等次的园长,参训人数34人。第三层面,县“领雁工程”骨干校(园)长研修班,参训人数4人。
  全员(岗位)培训 对全县中小幼在职在岗教师,包括校长、中层干部,实施全员培训。培训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是知识补偿。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教育事业百废待兴。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和部分教师子女顶替的教师,占了教师队伍的相当比例,一些有一定教学管理经验、一定教学水平的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分别被抽调到初中和高中任教,师资力量薄弱情况已严重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培训工作主要在小学教师中展开,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小学语文、数学各册教材作内容的梳理,以让教师吃透教材,适应教学。第二步是知识和教学业务的提升。全县分24个教学点,由该校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师的需求准备了专题,然后一个教学点接一个教学点轮回作讲座。专题分语文、数学两类,如:小学语文教学板书设计、小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以及情感教育、趣味教育、解题技巧等。各教学点语、数教师分别听取讲座。那时,这种培训模式有点像商业部门的送货下乡,大家戏称“货郎教学”。
  二是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根据国家教委教师〔1995〕4号文件,1995年宁波市教委制订《宁波市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方案》。是年,我县开始进行小学教师基本功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小学教师的“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简笔画、普通话”三项基本功,简称为“三字一画一话”培训。培训主要在教师任教学校进行。“三字一画一话”是一个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因而受到了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欢迎。培训时间跨度为3年,培训告一段落后,进行验收和评估。通过3年培训,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些教师提高幅度很大,一些本来不会简笔画的老师会画了,一些在课堂上不讲普通话的教师也学会讲了。至于粉笔字,多数老师都能做到书写端正、清楚。此外,还拓展了培训项目。1979~1986年,分别举办了全县初中英语、数学教材培训、小学教师(顶替)培训班、初中英语教师培训班、小学教师音乐培训班、小学自然教师培训班等,参训人员571人。
  第二阶段是分层分类培训。主要有:
  小学教师专题培训。根据浙教师〔2002〕117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专题培训工作的通知》,我县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专题培训。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育思想、传统的教育观念为目的。主要方法是:组织县内教科研工作比较突出的名教师为讲师团,就教科研的方法、选题、材料搜集、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作具体辅导。各校也开列一些课题供教师选择,规定每位教师必须完成1~2篇教科研论文,同时组织乡镇进行论文评选,再把优秀论文推荐到县里评奖。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小学教师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工作的通知》,我县2004年进行了小学教师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制订了《宁海县小学教师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实施方案》和《宁海县小学教师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实施细则》,安排了县级培训时间与内容,制发了《培训学习活动记录本》和《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学习手册》。《学习手册》规定的学习内容主要有:摘录培训内容,完成思考与练习题,选择一个案例作点评,设计一个主题构建案例。全县分8个教学辅导点。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还组织骨干教师在10所中心小学作了课堂教学巡回展示。
  初中教师学科主题培训。根据省教育厅批转的《关于加强初中教师全员培训课程建设意见》和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关于实施初中教师继续教育2004年专业必修主题培训的指导性意见》以及宁波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初中教师主题式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我县于2005年5月启动了初中思想品德、社会历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与保健、美术等9门学科的主题培训。为完成这项培训,制订了《宁海县初中学科主题培训实施意见》、《初中教师学科主题实践培训登记表》。确定了各学科的辅导员,全县各学科教师分别集中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宁海中学、知恩中学三所学校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了理论测试。
  中学新五项基本功培训。对中学教师进行以《网络知识与应用》、《教学分析与教案编写》、《考试命题与试卷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语言表达》为内容的培训,称中学新五项基本功培训。培训从2003年开始,历时5年,采用以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在各自学校进行。各校根据培训的课程,指定每门课程辅导员2~3名。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各校辅导员进行集中培训,邀请各教材的编写者为辅导员进行辅导。辅导员培训结束之后,由辅导员回到各自学校对本校全体教师进行辅导。每一门课程培训结束后进行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
  暑假按需培训。2001~2008年,每年暑假进行按需培训。所谓“按需培训”,主要是根据各学科教师的需求,组织每一学科的相关专题,把各学科的专题题目“菜单式”地开列给每位教师,由教师自己选择喜欢的专题,然后根据选报专题的人数,安排听课场地,组织听课。一般每位教师至少选择3天6个专题,计24学分。按需培训分初中教师、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三类进行。幼儿教师培训始由宁波幼儿教师培训中心负责,2000年开始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全县幼儿教师开展了暑期全员集中培训,参加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县、镇乡中心幼儿园教师以及办园规模较大的民办个体幼儿园教师。2003年开始,按幼儿教师实际需要进行暑期按需培训,参训教师扩展到个体小规模幼儿园教师。2003~2008年,计有22522人次受训。
  新课程培训。根据省市县教育部门关于推进新课程的计划,我县于2003年秋季开始在中小学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实验。根据“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制订了新课程培训计划。新课程培训分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通识培训全体教师参加,主要解决认识问题、理论问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3年时间,完成了全县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新课程培训任务,岗前培训率达100%。
  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根据浙江省教育厅〔2005〕151号文件《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精神,我县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根据省教育厅“统一培养目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质量标准”的要求实施这项工程的建设工作。培训内容有《师德与教师职业道德》、《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新课程教学评价》4个板块。
  为了按时、按量、保质完成任务,成立宁海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出台《宁海县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总方案》,编写各个板块《练习与考核》手册,编辑出版《宁海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简报》,健全机构,明确责任。此次培训主要收获有:(1)我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新提升;(2)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3)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实现新突破;(4)教师素质满意度有了新提高。
  2008年,根据省市有关精神开展的县级师训工程有:(1)“五个一”工程,即一堂学科展示课、一次业务能力测试、一篇教科研论文、一份学科教学设计(或案例)、一次“教学五认真”考核;(2)新教师素质过关“123”工程,即“一画二字三能力”专项培训(熟练掌握本学科教学需要的徒手简笔画的技巧;规范书写粉笔字和钢笔字;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偶发事件应对能力)。两项工程涉及全县中小幼学校的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和教龄3年以下的新教师。
  省领雁工程。继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后,省教育厅又推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我县积极响应,认真实施。2008年8月始,成立专门领导机构,然后调查研究,制订可行方案,创新培训模式,成功推出了“导师+基地”的首席导师负责制的方式。至年底前,中小学德育骨干班、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校(园)长班及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共五个骨干班培训工作全面启动。宁波市“百、千、万”师训工程是以“走进农村教师、走进农村课堂”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我县将省“领雁工程”与市“百、千、万工程”有机整合,实施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培训计划,效果十分理想,得到市局评估组首肯。
  专项培训 在开展全员培训的同时,还开办各类专项培训。主要有:
  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从“九五”期间开始。主要限于小学语文、数学两科。办班之前,先制订参加骨干班培训教师的选拔条件,名额根据乡镇教师人数多少而确定,原则上一个乡镇语数各2名。骨干培训班的培训时间一般为一年半,头半年集中进行县级培训,以学习教学理论为主,辅以专业知识和拓展相关知识。中间半年在各自学校起骨干带头作用,如在学校上示范公开课等,后半年集中县里进行教科研培训,由培训班指导他们从事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还组织他们作跨乡镇的课堂巡回教学展示(或称观摩教学)。这一培训进行了4期,400余人参加了培训。2006年,宁海县教育局发出宁教〔2006〕188号文件《关于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县级骨干教师培训选拔工作的通知》。决定进行一期“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县级骨干教师培训”,还制订了《宁海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县级骨干培训实施方案》。《方案》对“培训目标”、“培训方法”、“培训内容”等作了确定与安排。本期参加培训的学员334人。在2006年11月18日举行的开班典礼上,县教育局分管局长、人事科长到班讲了话。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黄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中学部主任、副教授陈晓萍,浙江教育学院教管系主任、教授汪潮出席了这次开班典礼,并在典礼结束后,对334名学员进行了首次培训,分别作了题为《现代教学理论的实践与发展》、《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新课堂的构建》的讲座。2003~2008年,共举办2期幼儿园辅导员和骨干教师培训班,第一期参训人员37人,第二期68人,共105人。通过培训,他们都在各自学校发挥了引领作用。
  新教师培训。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县新分配的中小学和幼儿教师数量很多。这部分教师虽然都具备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多数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生或通过县人事局招工考试进入我县教师队伍,他们中大多数在学校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都具备了作为教师的基本条件,但是他们都没有或缺乏课堂教学经验,怎样做教师,他们是“生手”。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我县每年暑假都举行新教师职前培训,培训率达100%。新教师培训分三个阶段,时间为一年。第一阶段是上岗前培训,放在暑假集中进行。培训的内容主要有“教师职业道德、课堂常规、班主任管理”等。第二阶段在上岗后的一年内进行。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指定专任教师对他们进行跟踪调研和指导,二是新教师必须完成统一制订的《宁波市中小学教师试用期岗位培训考核登记表》所规定的内容。如听优秀教师10堂公开课,自己上一堂公开观摩课,完成一篇教科研论文等。第三阶段是考核阶段。根据新教师培训情况以及一年来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等,对每位新教师作出整体评价。据统计,受训的新分配的中小幼教师2004年为115人,2005年162人,2006年171人,2007年173人,2008年169人。2008年,对教龄在3年以下的教师实施素质过关“123”工程,即开展一画(简笔画)、二字(钢笔字、粉笔字)、三能力(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偶发事件应对能力)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培训俗称电脑培训。始由县人事局负责进行,后由教师进修学校与县人事局和其他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了省二级、省三级计算机等级培训,又陆续进行网络知识与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小学网络管理、E环境下中小学学科专题研修等培训。据统计,教育技术培训全县教师培训率达97%以上。
  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自国家实施教师资格证书以来,我县教师进修学校被省教育厅指定为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单位,承担每年报考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省统考辅导任务。
  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为提高中小学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能力,更全面地教育、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03年下半年,组织了初中班主任全员培训。开始阶段主要是教育理论、心理健康、班主任艺术等专题培训,后阶段加强了实践研讨等。这次培训从2003年11月始至2004年5月结束,历时7个月。分初一、初二、初三3个年级段,共有325位初中班主任参加了培训。随后,2006~2007年间,组织了宁海县骨干班主任培训,共有172人参训。同期,又举办了全员班主任培训,共有975名中小学班主任参加,其中初中327人,小学648人。
  育婴师培训。育婴师是专门从事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生活照料、生活护理和教育的人员,是亲子园、幼托园、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婴幼儿护教从业人员。随着近几年托幼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了进一步发展早教事业,培养合格的早教人员,2008年始与宁大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开展育婴师职业资格认定考前培训。是年,42名幼儿教师参与了培训,并顺利通过了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考试,分别获得高级或中级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学历进修
  教师学历进修的主要途径有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
  函授教育 1953年,锦堂师范在宁海梅林区设初师函授1班,有小学教师30余人参加。1956年,浙师院、杭大招收函授学员,我县有8名中学教师参加。同时,小学教师参加慈溪师范函授145人。1962年,宁海函授站有学员200多人。1978年后由宁海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函授教学业务。其开设的班级主要有:
  顶替教师班。20世纪80年代初,为稳定教师队伍,部分教师通过提前退休、内退等形式让自己的子女顶替进入教育系统。为了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由教师进修学校以集中面授形式,学习中师函授规定的教材,并参加宁波大市的统一考试,成绩及格,由宁波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发给中师函授毕业证书。该班毕业学员97人。
  中师函授班。从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到1984年,该校只承担教学辅导任务。1985年宁海教师进修学校经宁波市教育局验收合格,获省备案后,具有独立颁发中师函授毕业证书资格。据统计,先后举办中师函授班6个班,毕业学员531人。
  高师函授班。始由宁波教育学院在宁海开班,宁海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2001年,设宁波教育学院宁海教学点,开设本专科各类专业教学,专科的课程一般由宁海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担任,试卷由科任教师制作经宁波教育学院审批后自行组织考试。本科课程由宁波教育学院教师承担,宁海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此外,为扩充公办教师的数额,1986~1994年间,举办中师民师班。共举办3届,毕业138人。在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就读,毕业后发奉化师范学校毕业证书。由教育部门统一分配,为在编公办教师。
  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亦称远程教育,是指师生凭借媒体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1979年,广播电视大学宁海工作站成立之初,学员主要是以通过广播收听教师的讲课等形式进行学习。之后,通过电视收听教师的上课。从1999年开始,我县陆续开设远程(网络)教育。目前开设的学校有宁海电大、宁海教师进修学校、跃龙成人学校等。宁海电大与浙江大学、东北财政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联合办学,开设专业有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土木工程、临床药学、护理学等30个专业,2008年在册学员340人,其中专科50人,本科290人。宁波教育学院宁海学院(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办本专科的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至2008年,本专科在册学员671人。跃龙成人学校与西南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开设专业有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会计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本专科26个专业,2008年在册学员322人,毕业人数369人。
  此外,自1984年5月成立宁海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以来,有部分教师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

知识出处

宁海县教育志

《宁海县教育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在《宁海县教育志(增订本)》的基础上,重拟纲目,增补内容,延伸下限至2008年编纂而成。全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按详今明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