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民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3117
颗粒名称: 大事记
分类号: D632
页数: 23
页码: 8-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市元至正二年以来的民政事件。
关键词: 宁海县 民政工作 大事记

内容

元至正二年(1342)
  无溪洪水泛滥,冲开石门,淹毙七十余人。
  明 成化十五年(1479)
  县令郭伸建养济院于小南门外,送孤老入院赡养。(民间称“孤老院”)
  明 万历十六年(1588)
  龙卷风袭县境。大雨如注,漂没房舍,冲毁塘围。
  明 万历十九年(1591)
  七月大水,城墙崩坍三百余丈。县令曹学程率民工修缮。
  明 崇祯五年(1636)
  大旱,斗米值银五钱。民饥而死者甚众。
  清 顺治十八年(1661)
  郑成功进驻台湾,清廷为绝其联系,撤沿海三十里至五十里居民入内而空其地。宁海丁口弃置,占全县人口38.2%。土地损毁面积46.17%。沿海民众流离失所,不胜其苦。
  清 同治七年(1868)
  县令孙熹、创建育婴堂,辟基于治后西北隅。
  清 康熙四年(1665)
  七月,大风雨,淹禾拔木,岁大歉。翌年,又旱灾、蝗灾并至。民困甚。这两年减免正赋十分之一。
  清 雍正六年(1728)
  县区划由五十一都改为九十三压。
  清 嘉庆十四年(1809)
  五月,壬申夜,雨豆,大如桕子,色如漆。
  清 道光十一年(1831)
  饥荒,民掘崇寺山白泥为食。
  清 道光二十六年(1846)
  是年大饥,民采薇蕨为食,复掘白泥为饼,谓“观音粉”,食后腹胀。
  清 光绪七年(1881)
  七月十八、十九日,宁海、临海、太平、黄岩四县同遭台风袭击,海潮泛滥,冲走塘堤,淹没庄稼,宁海尤甚,十一月,台州府派员赴宁海灾区设粥厂,济赈。
  清 光绪十七年(1891)
  四月,雨雹,大如碗,毁坏王爱山一带屋瓦,伤麦。
  清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宁海分6乡,15里,编都53,分图93。
  清 宣统元年(1909)
  清政府颁布《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十月十四日,浙江咨议局成立。县人蔡裔麟被选为常驻议员。
  民国元年(1912)
  是年,县参议会成立,下樟人孙垂裳任议长。
  二月,省派童建候(本县前童人)为宁海县知县,废清朝“三班六房”制,设立民政、财政、教育各科。
  民国三年 (1914)
  县府奉令颁行地方保卫条例,其组织有保董甲牌长名称,其任务为清查户口,侦防盗匪。另外又成立嵩岙等处保卫团廿五团。团设团总,其保董、甲牌长及团丁人数多寡不等。迄民国二十年为止,各村里办自卫团者已达百余处之多,惟各自为政,亦无训练,类多有名无实。
  民国九年(1920)
  五月三十日,夜八时,雨狂风猛,霎时海浪涨至二三丈有奇。临海、温岭、黄岩、宁海四县沿海延袤数百里变为泽国。居民避水无路,束手待亡。死者计三千余人,捞尸掩埋者已过半数;生者有五万余口,禾苗既被铲除,田土皆成沙砾。
  民国十二年 (1923)
  二月,新昌、嵊县一带土匪窜入县境,焚毁深甽民房三十余间,一都王民房一百余间。
  民国十四年 (1925)
  八月二十二日,夜,县前大街失火,焚屋二百余间,损失惨重。
  民国十五年 (1926)
  通过县民议会,用职业选举法选举代表。
  民国十六年 (1927)
  二月,北伐军进入杭州,统治浙江,成立临时政治会议,设政务、财政两委员会,政务委员会内设民政、军事、建设、教育四科,此为浙江最早的民政机构。
  十月,亭旁包家村(今属三门县)农民协会成立。
  民国十七年 (1928)
  今年起推行“村里制”,是本省地方基层组织。
  是年,浙江省34县受水灾,台属宁海县有灾民31400人。
  民国十八年 (1929)
  四月,县救济县成立,华哲夫任院长,并将原有之育婴堂,养济院、官医局改设为育婴、残废、施棺三所。
  六月五日,国民政府公布《县组织法》,其中第七条:凡县内百户以上之村庄地方为乡,其不满百户者得联合各村庄编为一乡。百户以上之街市地方为镇。第十条规定:乡镇居民以25户为闾,5户为邻。
  十月七日,大风暴雨,历五昼夜,冲毁农田十万亩,倒塌房屋上万间,人以树皮草根为食,数千人无家可归,自尽、逃荒者不计其数。
  十一月十四日,旅沪台属同胞,在上海成立台灾急赈会,朱佩珍为会长,章梫为副会长。募集资金、物资,支援宁海、临海灾区人民,共计六万余元。
  同年,县区域改组完成,全县共分为6区,20镇,172乡。
  民国十九年 (1930)
  今年,宁海县遭受水旱灾,有52914亩受灾,减产严重。
  民国二十年 (1931)
  一月十七日,柔石被捕。同年二月七日被枪杀于上海龙华。
  七月,由县区、执委会派赵佑藩为组织指导员,组织成立宁海县农会,会址设在东岳宫。
  民国二十一年(1932)
  今年,中央订颁区乡镇各项自治法令,乃将本省原来的村里制改为乡镇,按地理环境以数个自然村落为乡,街市地方为镇,设镇公所,由乡镇民代表选出乡镇长。乡镇之内编闾邻,有邻长、闾长,由邻、闾的各户长推选,数乡镇划一区,设区公所。区长由县政府委派。
  四月三日,一股土匪窜入盘溪乡五松坑村,(在今凤潭乡)焚屋数十间。
  八月十五日,新昌、嵊县股匪一百余人犯下河村,焚屋四百间,杀死男女8人。
  民国二十二年 (1933)
  九月二十三日,县长李涵夫到任,即任王若钦为秘书兼第一科科长。
  十一月六日,宁海救济院院长华作诚遵章筹设施医所。
  十二月二十六日,沿海十二县区乡镇闾邻业已组织完成。宁海计7区,172乡,20镇,3305闾,16269邻,82504户,322136人。
  民国二十三年 (1934)
  十二月二日,奉省民政厅训令,举办保甲制度,户设户长,十户为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保;保设保长,须随时稽查户口变动,依法办理登记,签订规约,具结联保。同时颁布《浙江省保甲章程》。
  民国二十四年 (1935)
  宁海保甲编整于六月底办理完竣,全县共计828保,8228甲,83693户,男183972人,女142498人,合计人口326470人,其中壮丁71716名。
  四月二十七日,在孔庙召开城区和机关团体学校,各保长暨各界民众,举行保甲运动大会,到会人数约千余人。
  奉令将原设巡回协助员,保甲指导员名目一律取消,改委保甲编组委员。
  四月十二日,下午,县城西大街至市门头二十一家遭火灾,损失五六万元。
  七月,因去岁歉收,县政府于二十五日起举办平粜,每石米价三元九角,如系平民,可买一石。
  九月十六日,宁海幅员辽阔,交通不便,根据地势应设五个区署,目前先设海游和长街两区。
  民国二十五年 (1936)
  宁海县石应乡私立基督教恤孤院创立,创办人屠丁云轩。地点屠家村。
  民国二十六年 (1937)
  一月十四日,宁海县佛教分会成立,公推了因为理事长。了因、全安、华盛为常务理事。
  二月二十二日,省防空协会宁海县支会筹备会,下午二时在县府大礼堂举行。决议:本支会即日组织成立,并组织防护团,推李涵夫县长兼任团长。
  民国二十七年 (1938)
  九月十九日,正式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规定县设县政府,置县长一人,受省政府之监督,办理全县自治事项,受省政府之指挥,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军事、地政、社会各科。
  民国二十八年 (1939)
  奉省府核准,宁海县于去年十二月底裁撤区署,自今年一月一日起,改设保甲巡回督导员,全县原有七个自治区,划分为七个保甲督导区,委派保甲巡回督导员七人,分别指定服务区域巡回督促指导各乡镇保甲长,增健基层组织,励行保甲任务。
  是年,县行政区划调整为缑城、海游、长亭3镇和91乡。
  民国二十九年 (1940)
  六月二十四日,浙江省政府训令740号,令饬在宁海县、临海县沿三门湾交界处,另行划设三门县治。将宁海县海游等十七个乡镇。临海桃渚等五个乡镇划归三门县管辖,并定于七月一日成立。
  七月六日,日机9架窜入县城上空,投弹6枚,并用机枪扫射,共毁商店四十余家,住宅一百余间。炸死居民31人,伤20余人。此是本县抗战以来第一次浩劫。
  是年,全县水旱成灾,共计受害面积2291.1亩,遭水灾面积4671亩,平均收成不及四成
  是年,成立乡镇民代表会及保民大会。
  民国三十年 (1941)
  自三门设县后,宁海乡保甲组织作了调整,现有正学、文正、拱台、新宁、黄坛五个区,不设区署。每区配一名保甲指导员,巡回各乡镇,督促办理行政事务。全县有38乡,2镇,488保,5308甲。
  四月七日起,日本飞机连续在宁海轰炸十一次,计投弹66枚。居民死12人,伤13人,毁坏房屋百余间。财产损失无数。
  四月十三日,儿童教养所内养乳母20人,外养乳母百人,由于日本飞机轰炸,教养所局部受损。四月十二日迁至福全寺办理。
  日本倭寇流窜宁海。四月底三百余日寇在毛屿登陆。六月间从奉化进犯西店,六月十六日岳井遭象山、马岙之敌流窜,每次进犯搜劫粮食,掳掠猪鸡等物。
  民国三十一年 (1942)
  救济院借孤老院房屋办起游民习艺所,组织游民做布,穿棕棚等,生产自救。负责人赵平西,日寇进城前停办。
  八月,城区市门头、鸡行一带发现真性霍乱,死者45人。
  民国三十二年 (1943)
  宁海乡间有育婴社团甚多,唯经费有限,工作无从表现。今将古渡乡私立拯婴会,柘浦乡育婴会,湖山乡育婴堂,合组为东区儿童教养所;里岙乡之育婴会改为北区儿童教养所。
  一月四日,晚,嵊、奉匪首单阿毛、王鼎山等率匪二三百人,窜入大里、深甽,烧杀奸抢,被焚的有三省乡公所,乡中心校,王氏、胡氏宗祠及民房五十余户,被杀居民8人,绑架50余人。
  八月,遭台风袭击,东仓、力洋、紫溪等乡田地多被冲毁,不能复垦者计400多亩。西店、香山、胡陈等乡被毁民房多幢,受灾达373户。
  十二月二十六日,县敬老院成立,七十岁以上老人55名入院养老。
  民国三十三年 (1944)
  五月,宁海县政府奉命题颁宁海县民妇屠丁云轩独资创办孤儿院,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惠贻童幼”匾额一方。
  六月二日,金肖支队大队长朱学勉,在诸暨墨城坞与日伪战斗中牺牲,朱,原名应端贤,宁海城内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夏,大雨五旬,复并虫害,全县普遍遭灾,计受灾面积47927亩。其中颗粒无收达14300亩,以水车、青珠两乡为最重,平均收成不及一成,湖山、长亭、古渡三乡次之,平均收成不到二成。
  九月,县参议会选举产生,童鸣岗任议长。
  同年,县救济事业协会成立。
  十一月十五日,县救济院召开院务会议决定:习艺所本月二十五日开始招收艺徒,十二月一日开工。
  民国三十四年 (1945)
  二月五日,气温下降至零下10度,连续降雪18小时。嗣后,又陆续大雪11日,地积数尺厚。宁海、临海、三门、天台、象山等县交通严重受阻。
  五月二十九日晚,二十三时,长大乡下庄地方发生大火,焚屋127间,计72户、灾民大人268人,小孩111人,估计损受二千万金以上。
  六月二十九日,宁海县城陷敌,县府迁沙柳,当日成立维持会。杨渭川任会长,同年八月十五日收复。
  九月,决定拨款150万元兴修方正学先生祠宇,桃花溪故里纪念亭,跃龙山读书处。
  宁海县府拨款20万元,救济院施诊所成立,办理施诊业务。
  民国三十五年 (1946)
  一月三日,为纪念先贤,忠魂乡改名孝孺乡;东仓乡改名梦鼎乡。
  一月三十一日,县府批准建立抗日阵亡将士墓碑:忠义救国军阵亡官兵墓碑和县自卫队阵亡将士纪念亭均建于跃龙山;宁警总队阵亡将士墓碑建于冠庄大众山。
  二月,恢复县习艺所,决定举办制伞、编席两种,自给自足,解决贫民生活。
  夏,旱灾严重,东乡尤甚。全县受灾面积20余万亩,受灾人数96726人,财产损失202亿元。为此推行节食一日救灾运动,共筹款187350元。
  十二月二十五日,抗日胜利后,办理全县户口总校正。全县计47582户,221380人。编为40乡镇,390保,3681甲。
  民国三十六年 (1947)
  一月十四日,县冬令救济委员会在县前鼓楼下,设立施食站,每人分给大馒头二只,求食者水泄不通。
  七月二十五日,宁海县参议会第二届成立大会召开,地点孔庙大成殿,屠新林当选为议长,王仲宣为副议长。并决定罢免石研省参议员职务。
  是年,全县遭虫、旱灾面积15万亩,其中颗粒无收5万亩以上。
  民国三十七年 (194-8)
  本县普发国民身份证。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七月五日,宁海县解放,成立宁海县人民政府,童先林任县长。
  同月,宁海县人民政府任命吴三春为民政科副科长。八月六日,六区专署指示,新昌飞地划归宁海县管辖。
  九月十九日,设立城关区政府及划分缑城为东城、中城、西城三镇,各设镇政府。
  十月,整理和改善宁海县各区乡社会救济机构。
  十一月十七日,为了及时地支持与巩固当前的反坝减租等群众斗争与准备今后民主建政,省府指示,仍按原乡保区域建立乡村政权,废除保甲制度。
  1950年
  一月十八日,台州专署决定将三门县葛岙乡姚家等地划归宁海县管辖。
  四月二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正式实行婚姻登记工作。
  九月二十九日,根据省民政厅指示,为了照顾烈军属困难,华东财委会特发给浙江省补助粮60万斤,该批粮食争取在大批复员军人回乡之前发放完毕。
  十一月二十日,宁海县正式成立捐募寒衣委员会,支援皖北、苏北灾民寒衣2961套。
  宁海县建国前原有252保,建国后陆续改造村政权,到1950年已改造完成的计有136村。
  1951年
  一月二十一日,宁海县土地改革指挥部正式成立。指挥詹步行,副指挥刘广汉、邢俊良。
  二月,宁海全县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开展。为了便于领导与工作,把原来的1镇63乡扩大到103乡。
  同月,一市区的亭头、桂峰两乡并入力洋区。
  三月二日,宁海县剿匪治安委员会成立。
  二月,宁海县政务会议筹备设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县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同月26至30日第一次县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关召开,出席代表226名。
  五月十七日,浙江省民政厅抄发本省《乡政权试行组织条例(草案)》和《乡人民代表会议试行组织条例(草案)》。
  十一月二十五日,宁海县佛教会筹备会正式成立,推选僧守章为主任委员。同年,十二月三日,僧守章提出辞职,由释功祥接替。
  十二月十一日,内务部同意,原天台县属北山区大同乡之澄深行政村划归宁海县管辖。
  1952年
  一月,宁海县人民政府任命汪翔为民政科科长。
  二月六日,桥头胡区涨家溪潘家岙村失火,烧毁楼房46间,平房17间,受灾32户。
  三月十五日,宁海县召开烈军属荣军代表会议,时间两天。
  六月十五日,浙江省民政厅核准宁海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名额为240名。
  七月十八日,台风袭击宁海,又连日大雨,山洪暴发,交通阻断。如桥头胡区下洋顾村水位上涨五尺之高,全县房屋倒塌367间,死亡3人,损失惨重。
  八月十六日,省民政厅同意宁海县新建深甽区。
  十一月,宁海县救济院奉命合并于奉化县救济院。
  1953年
  五月七日,突然而来的风雹遭灾。长街、一市、黄坛、力洋等4个区内的18个乡以及城关镇1个村,春花作物损失在50%以上的有4576亩,损失在30%以上的有4268亩,遭灾严重地区春花颗粒无收。
  1954年
  一月十六日,浙江省人民政府通知:贫病医疗减免费由卫生支出内划出一部份交民政厅统一掌握分配各县市有重点使用。
  三月五日,县委召开区书记、区长会议,部署普选工作,五月底在竹口乡试点,计105个基层选举单位,参加选举人数达84。9%。全县基层代表2629人,其中妇女代表408人,占代表总数15.3%。全县原有乡干部371人,继续当选的306人,占原有乡干部的82.4%。
  六月二十一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命令公布《浙江省婚姻登记暂行办法》。
  今年普选标准时间人口普查登记,全县共有76031户,277652人。
  七月五日,省府指示,乡政府原有优抚委员会应撤销,改组为民政委员会,掌管优抚、救济,民工动员,人口调查及贯彻执行婚姻法等工作。
  七月十六日,宁海县一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应到代表231人,实到220人。会议主要内容,关于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的决议等。
  1955年
  二月二十二日,今年全县总共发放渔民救济款三千万元,西店、峡山、薛岙、团堧四个重点乡发放二千二百万元。
  六月一日,内务部公布《婚姻登记法》。
  1956年
  二月,力洋区亭头、桂峰两乡划回一市区,分别并入越溪,水车两乡,
  二月,浙江省第一次烈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建设军人代表会议在杭州召开。宁海县出席代表有丁梅花、徐菊妹、薛乌女、谢时宝、丁蛟琪等五人。
  二月四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全县合作化运动已进入高潮,选举成立乡镇人民委员会与并大乡工作结合完成。现在,全县有7区,1镇,37乡,141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33934户,占全县总户数48.1%,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2个,占手工业户的17.1%,渔业生产合作社27个,占渔业户36%。
  八月一日,从七月三十一日到八月二日,宁海县遭到十二级台风袭击,暴雨倾泻,48小时内雨量达到194.9毫米,在台灾中死亡187人,轻重伤175人,倒毁房屋29119间,损失船只710只,后称“八一”台灾。
  十二月二十六日,宁海县人民政府委任谢万伯为民政科科长。
  全国民政工作规划:今年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理退休养老工作。
  1957年
  四月八日,宁海县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宁海县生产救灾委员会”。
  七月,宁海县人民政府任命王全德为民政科科长,五八年九月二日免去科长职务。
  十月三十一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转劳动局关于执行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及复员的副排级以上干部参加工作后工资待遇问题》和《排级以下复员建设军人就业后工资问题》两个通知的报告。
  十一月十六日,经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宁海县设立梅林、桥头胡、长街、力洋、一市、岔路、黄坛七个区公所,作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年底,柴溪、蒋家岙、万金山三个村划归象山县管辖。
  1958年
  十一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宁海县建制。宁海县、象山县合并称象山县,同时撤销区乡组织,在宁海片成立十三个农村人民公社。
  十一月十一日,象山县委(时宁海与象山合并)任命杨民昆为象山县劳动福利部部长。
  十二月十五日,象山县委任命张桂兰为象山县劳动工资福利组组长。
  1959年
  一月三日,象山县划归宁波专区,县级机关移驻力洋。同年四月县级机关迁至宁海城关。
  一月十一日,成立“宁海县动员青年支援宁夏建设委员会”。到1960年5月,先后分三批去宁夏,共计青年、干部1154人,随迁家属175人。
  四月二十七日,象山县人民政府任命于佑之为象山县民政科科长。
  八月,象山县召开烈军属、残废、复员、退伍、转业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
  九月十二日,象山县宁海片徐春芳等五位代表出席浙江省在杭州召开的烈军属荣复退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十一月,西店、深甽两个人民公社共计12359户,47597人,耕地面积55038亩,划归奉化县管辖。
  1960年
  今年,象山县有九个人民公社办起了敬老院,入院老人169人,占应入院的3.1%。
  九月十四日,全县暴雨,黄坛雨量442毫米,四条溪流水位猛涨,黄坛水库塌方1000多立方米。
  1961年
  五月十九日十二时开始至二十一日一点四十分结束,连续下雨达35小时零44分,降雨量最小地区120毫米,最大地区178毫米。风力6—8级,阵风12级,死13人,伤1人。。
  七月,梅林、凤潭、山水、九顷四个公社,从梅林人民公社调整后并入桥头胡区。
  十一月一日,奉命,宁海又从象山县分出单独成立宁海县。县城设宁海城关镇。同时,划给奉化县管辖的深甽、西店两个人民公社划回宁海县管辖。
  十一月十八日,任命陈文华为宁海县民政科科长。
  十一月,从原宁海人民公社调整公社后,成立宁海区,下辖城关镇、城郊、白峤、水车、辛岭、回浦、竹口等六个公社。
  十二月二十五日,宁波地委同意将桥头胡区所属梅林、凤潭两公社划归西店区领导。
  1962年
  一月三十日,宁海县收容遣送站正式办公。
  三月三十日,宁波地委同意将西店区的梅林、凤潭两个公社划回桥头胡区领导。
  五月三十一日,下午二时,宁海县麻岙公社山后大队柴草烧灰起火,连续烧了三个小时,受灾4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受灾人口192人,占全村总人数71%,烧了房子105间,占全村房数的70%。
  八月一日起,在宁海全县范围内实行对烈军属乘车、看戏、治病和买柴米菜等,凭县发“光荣优先证”,享受优先权。
  “八一”建军节和春节,在城关和长街两个有驻军的地区,先后两次召开烈军属荣复退军人、部队、机关、学生、居民、社员等3000多人参加军民联欢大会和广播慰问晚会。
  九月四日,晚上十时,宁海县遭到14号台风右翼边缘袭击,台风持续三天三夜,风力八九级,阵风十一级以上。全县平均降雨量250毫米以上。
  1963年
  十一月七日,宁海县民政科编印《优待劳动日》和《优抚补助工作问答》两本小册子,发给每个生产队。
  1964年
  二月一日,县防火委员会成立,地点设在公安局内。
  三月二十日,奉命撤销宁海、黄坛和西店三个区,山岙、白峤和九顷三个公社的体制。宁海、黄坛两区所有公社直属宁海县人民政府领导。计有城郊、水车、辛岭、回浦、竹口、黄坛、西溪、双峰等八个公社。
  原白峤公社所属生产队分别并入城郊、水车、越溪等公社。
  原九顷公社所属生产队大部分并入梅林公社,小部分并入山水公社。
  三月二十四日,宁海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给在乡三等革命残废军人换发新的残废证。
  1965年
  春节前召开宁海县烈军属复退军人和优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出席代表357人,评选出101名先进个人和11个先进单位。
  三月二十六日,宁海县民政科与安置办公室合署办公。
  1966年
  今年全县发放社会救济款34000元。
  宁海县冬令救济棉被296条。大人棉衣687件,小人棉衣126件。
  八月四日,宁海县第六届选举工作从1965年11月2日开始到1966年4月10日止,历时六个月,全面结束。
  1967年
  十一月二日,宁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8年
  四月二十九日,去年宁海受到百年未有干旱。灾区群众生活至今仍有不同程度困难,增拨旱灾救济款十一万元,发给灾民。
  1969年
  八月二十一日,宁海县革命委员会安置办公室成立。具体办理复员、退伍军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社会救济等民政安置工作,决定撤并原“宁海县革命委员会退伍军人办公室”。
  1970年
  九月十九日,宁海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内务局建立,即日启用印章。
  1971年
  六月二日,上午五点五十分左右,宁海紫溪公社洞口庙水库突然倒坝,库内230万方蓄水量不到一个小时全部倾泻而出,造成水库下游六个大队913户受灾,倒毁房屋1943间,群众死亡187人,重伤31人,冲毁水田838亩,受涝1407亩,公路交通中断三天,电讯中断一小时。
  八月二十七日,宁海县革命委员会任命杨泗坤为内务局革命领导小组组长,陈文华为副组长。
  1972年
  八月二十日,宁海县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换发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
  1973年
  六月九日,宁海县革命委员会人武部发出通知:搞好换发复员转业退伍军人证明书的工作。
  七月一日,为了解决城镇居民、职工和干部死亡埋葬困难,县委决定在白峤岭头沙场山荒山一处,计二十一亩,建造公墓。
  去冬今春重修跃龙山烈士陵墓,迁出非烈士称号的坟墓五穴,另行安葬。
  今年开始将原来宁海县城关镇义务消防队正式改编为宁海县公安局消防队,计有人员二十人左右,另外还成立几个义务消防队。
  1974年
  七月二十九日,报请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制发的“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和“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光荣纪念证”合为一种,并改为以省革命委员会名义制发,统称“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宁海县新证亦从七月一日开始启用。
  1975年
  二月二十二日,为了适应形势需要,决定成立《宁海县革命委员会接收安置复员退伍军人办公室》,同时启用印章。
  八月十二日,第四号台风在温岭县登陆,我县受此次台风影响,损失严重,农作物受淹面积74726亩。
  今年内务局冬令救济物资发给全县的有棉被255条,棉衣540件。
  1976年
  九月九日,零时十分,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认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毛泽东同志在北京逝世,同月十八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是日,宁海县追悼会会场设在宁海中学操场。
  1977年
  八月二十一日,七号台风和暴雨袭击,山洪暴发,泛滥成灾,损失惨重,据不完成统计,全县倒掉水库18只,山塘47只,海塘缺口116处(计11134公尺),冲垮防洪堤坝234条(计15460公尺),农田受淹面积112884亩,倒塌房子173间,冲毁桥梁60座(其中公路桥5座),遭灾死亡3人,全县受浸稻谷525万斤。被冲走稻谷41000斤,损失木材134立方、化肥、鱼肥9万斤。
  1978年
  一月二十一日,县委决定在长亭公社召开拥军优属工作现场会。
  十二月八日,召开全县烈军属、复员、转业、退伍军人代表和优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烈军属代表161人,复退军人代表316人,优抚先进代表124人,各区社负责民政工作的1名,共计700人,时间五天。
  1979年
  三月二十日,奉命撤销宁海县内务局,建立宁海县民政局。任命陈文华为民政局局长,到1981年6月26日免去局长职务。
  四月二十日,宁海县人民政府任命范杰为民政局副局长。
  五月二十五日,(二月十七日,俞光营在中越边境围歼西罗楼之敌的战斗中牺牲。)宁海县委召开对越自卫还击战一等功臣、烈士俞光营追悼大会,地点剧场,同时做好俞光营等四位对越自卫还击战中阵亡烈士家属慰问工作。
  1980年
  一月,浙江省拥军慰问团宁海第二分团成立。同时成立宁海县拥军优属办公室。
  五月十四日,傍晚,宁海西店公社遭到龙卷风和冰雹的突然袭击,民房、厂房、集体仓库、春花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十一月十一日,民政部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981年
  五月二日,宁海凤潭公社受到特大冰雹(最大如乒乓球)、飓风(11—12级)和暴雨(半小时降雨量100毫米)的袭击,民房、土地、农作物和竹木都受到严重的损失,其他如梅林、山水、黄坛等公社都有不同程度损失。
  八月三十日至九月一日,宁海受到14号台风袭击,内地最大风力9—10级,沿海高山局部地区风力达到10—11级,阵风12级。雨量平均130毫米。此时正遇古历八月初三大潮汛,最高潮位达到4.1高程。
  九月二十三日,宁海各地大暴雨成灾,降雨时间集中在上午八时至十二时,降雨量最大的一市区为239毫米。桥头胡、力洋地区在200毫米以上。城关镇193毫米。长街区148毫米,其他地区都在100毫米以上。全县普遍发生山洪暴发,洪水成灾。
  十一月二十五日,转发国家农委和民政部《关于给解放军战士划分承包土地问题》的通知。
  是年,宁海编成《革命烈士英名录》。
  1982年
  一月十九日,宁海县人民政府任命李其保为民政局副局长。
  六月三十日,宁波地区行政公署任命范杰为宁海民政局局长。
  七月十一日,中午二时半,龙卷风和暴雨盖天铺地而来,风力在12级以上,其范围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2000米,几分钟内使城郊公社大桥李大队,新建大队,华山大队等地生命财产受到很大损失。
  同月三十日到三十一日,宁海受到九号台风影响,两天内最大降雨量359毫米,特别是三十日八时到三十一日八时,二十四小时内降雨量达到274.1毫米,并伴随8—10级台风,阵风11级,致使山洪暴发,洪水猛涨,交通中断,农田受淹,死亡11人,人民财产和农作物受到严重损失。
  1983年
  二月十七日,县民政局发出通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五保户普查发证工作,今年脱贫的有111户。
  二月七日,中共宁海县委任命冯萍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三月二十四日,宁海县政社分设工作队到黄墩乡进行试点。从九月至十一月全县48个公社已全面完成政社分设工作。
  七月二日,全县换发和补发烈士证件。
  九月二日,根据浙江省文件精神,为了认真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决定建立宁海县农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十一月三日起,浙江省政府决定将宁海县沙柳公社行政区划归三门县管辖。
  今年,全县火灾42起,受灾263户1125人,烧毁楼房342间,平屋66间,茅屋48间,烧了粮食32万斤,损失资金达101万元。
  1984年
  三月二日,今天全县严重冰雪,耕牛冻死580头,房屋倒塌201间,毛竹压断20万株,其他春花作物、茶叶、茉莉花等冻死减产,总数达95万元以上。
  三月七日,宁海县人民政府任命倪金顺为民政局局长,顾子兴为副局长。
  今年,批准大里、香山、双湖、紫溪等六个乡办福利工厂,逐步解决残废人员就业问题。
  今年,民政局协助区乡自筹资金因地制宜地创办了马岙、前横、香山三所敬老院。共建平房12间,修建平房7间。每所拨款3000元,赠送14寸黑白电视机各一台。
  十月,长街、力洋、西店、桥头胡4乡第一批改为建制镇。
  今年,经上级批准桥头胡、长街、力洋、西店、梅林、桑州六个乡改为建制镇。
  年底,集中乡镇婚姻登记员50余人,进行业务培训,经考试合格,发给婚姻登记员合格证书。
  县分配扶持农村贫困户辅助化肥氮肥60.1吨,磷肥26吨。发给全县冬令救济棉被600条,棉衣1300件,卫生衫350件,卫生裤440条,单老人衣98件。
  1985年
  八月二十九日,根据统战部意见,原国民党县团级人员张国光,1975年特赦时按政策回宁海定居,由民政局管理,并发给生活费,后被选为县人民代表。
  九月七日,恢复“宁海县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
  九月二十二日,宁海与三门县,临海县交界的桑州镇南山章、上林、江家三个村,朝西北方向沿山腰成弓形的三里长的面积,发生地裂。裂缝最大20余公尺,因地裂影响,有32户村民的46.5间楼屋5间平屋受到损坏。此外,还有墙裂、门倒、梁脱、房倾等情况。
  今年,全县已批准建立乡镇福利工厂24个,投入生产的14个。在厂职工254人,其中四残人员84人,占直接生产人数40%。
  今年,又批准峡山、深甽两乡改为镇,连同城关镇,现在全县共有9个镇。
  1986年
  今年十五号台风倒塌房屋325间,茅屋和棚等623间,冲毁农田75亩,发放救灾款16万元。
  六月十八日和七月八日的几次暴雨雷击,倒塌房屋48间,死亡11人,伤7人。
  年底,批准前童乡改为建制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民政志

《宁海县民政志》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体,分列民政机构、基层政权建设、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双拥优抚、灾害救济、社会福利、老龄工作等18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