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代政府赋税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289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代政府赋税机构
分类号: F724.721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海县的历史沿革及仓政管理变迁。西晋太康元年置宁海县,设金仓贼曹椽史兼掌仓政。隋初改仓曹为租曹,后省宁海入临海。唐武德四年复置宁海县,后多次省并。北宋县令掌仓政,南宋设乡书手、手力催收赋税。元代设坊正、里正、主首催税粮。明代设粮长、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巡捕之事,崇祯五年设七房专司赋税。清代易都图为庄,设庄胥司田赋,宁海由51都图改为96庄,1262个村,分隶田粮总柜与分柜,各柜下辖多个庄和村,负责征收赋税。
关键词: 宁海县 粮食 赋税机构

内容

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宁海县,治白峤(今城郊乡白峤村),设金仓贼曹椽史(曹是机构,东汉分曹治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贼曹主盗贼事,正职称椽史,副职称属史。西晋合三为一),兼掌仓政。
  隋初改仓曹为租曹,开皇九年(589)省宁海入临海。
  唐武德四年(621)复宁海县,治海游(今三门县治),设仓督一员。武德七年(624)省宁海县入章安县。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复置宁海县,治广度里(今城关镇)。
  北宋仓政县令掌之。崇宁三年(1104)置县丞一员,掌粮马巡捕之事。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额定宁海县乡书手6人,掌管催收赋税;手力40人,掌催收赋税公事,兼催城郭征科。
  《台州府志》记载,元代县设坊正、乡设里正、都设主首、专催税粮。明洪武四年(1371)凡纳粮万石或数千石的地方划为一区,设粮长一人,由官府指派大户充当,世代相传,为征解田粮的基层半官职人员。弘治元年(1488)由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巡捕之事。崇祯五年(1632)宁海县衙设吏、户、礼、兵、刑、工及钱粮二科等七房,各房司典3名,由钱粮二科房专司赋税。
  又载,清雍正六年(1728)易都图为庄,为田赋而设。每庄各立庄胥,以司田赋之事。宁海由51都图改为96庄,1262个村,分隶田粮总柜与分柜(括号内指该庄村数)即:
  县总柜 直辖东一、东二、南一、南二、西一、西二、北一、北二、东寺、南寺、西寺、北寺、共12个庄;
  东分柜 辖白峤(15)、柘浦(35)、沥洋(29)、古渡(35)、东仓(31)、胡陈(19)、上段(30)、下段(23)、石舌(12)、水库(13)、梅枝(15)、七市(8)、岭根(16)、官塘(19)、东岙(23)、沙柳(28)、竹林(11)、柘湖(6)、塔山(6)、泉水(22)共20个庄,396个村;
  南分柜 辖海游(10)、上叶(17)、葛岙(20)、窦岙(22)、西洞(61)、悬渚(22)、邵家(22)、任家(10)、杨家(20)、包家(33)、梅家(22)、大横渡(33)、小横渡(6)、岭根陈(10)、石桥(20)共15个庄,328个村;
  西分柜 辖赵郎场(3)、后沈(4)、莘岭(15)、黄坛(13)、峰山(5)、鲍公岙(8)、西溪(9)、留五扇(8)、溪南(20)、湖头(1)、塘头(3)、亨臣(11)、金臣(9)、上金(10)、王安山(25)、桑州(22)、麻岙(19)、娄坑(11)、石马(12)、朱岙(15)、高枧(16)、吴岙(16)、共22个庄、255个村;
  北分柜辖白鲤塘(8)、竹口(13)、黄墩(17)、坟溪(12)、溪下(22)、冠庄(14)、梅林街(8)、梅林应(16)、砂碕(6)、石埠(16)、方前(17)、岙胡(4)、凫溪(7)、江窑(15)、桥棚(19)、洪家(4)、石家(10)、樟树(3)、西垫(6)、团堧(6)、深甽(7)、长洋(4)、大蔡(6)、中湖(13)、里岙(13)、龙宫(4)、马岙(8)共27个庄,283个村。

知识出处

宁海县粮食志

《宁海县粮食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粮食生产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粮食生产及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