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隶属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岭南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275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隶属沿革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3
页码: 025-027
摘要: 本文简述了岭南村的隶属沿革,自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至2006年并村,历经多次更名与行政区划调整,最终确定为宁海县前童镇岭南行政村。期间,岭南村曾隶属台州宁海县、宁波专区等地,经过人民公社化、恢复县建制等历史阶段,形成了现今的行政区划格局。
关键词: 宁海县 置村沿革 隶属沿革

内容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该地隶属台州宁海县连里乡。
  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因该地以董姓人氏居住较多,又地处岵岫岭南侧岭下,故村名称岭下董。岭下董隶属台州宁海县连理乡宣阳里。
  明初,因该地以倪姓人氏聚居较多,村改名为岭下倪。明代,宁海属台州府。明崇祯年间(1628-1644),岭下倪隶属宁海县连理乡宣阳里二十九都。
  清代初期,因该地以陈姓人氏居住最多,村改名为岭下陈。清袭明制,宁海仍属台州府。清雍正六年(1728),实行村里制,岭下陈隶属宁海县第四区塘头庄。
  清宣统年间(1909-1911),称宁海县拱台乡塘头庄岭下陈。
  民国元年(1912),撤销府级建制,宁海县直隶浙江省。岭下陈隶属宁海县梁麓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实行甲保制。岭下陈隶属梁麓乡第十二保。
  民国二十八年(1939),撤梁麓乡,建拱西乡,岭下陈隶属岔路区拱西乡第十二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海县属台州专区。
  1950年初,村名由岭下陈改为岭南村。同年,宁海县设立8个区,岔路区拱西乡第十二保改为岔路区团结乡。该地称岔路区团结乡岭南村。
  1952年10月,原属台州专区的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
  1956年,该村称岔路区前童乡岭南村。
  1957年9月,宁海县划属台州专区。
  1958年10月7日,浙江省委决定撤销宁海建制,并人象山县,县治设力洋,次年4月县治迁宁海县城关镇。10月中旬,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岭南村改称为岔路(东风)人民公社团结管理区岭南生产大队。
  1961年10月,宁、象两地恢复县建制,隶属宁波专区,宁海县人民委员会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并存。岔路(东风)人民公社团结管理区岭南生产大队改称为前童人民公社岭南生产大队。
  是年,东溪、响亭山划出岭南,分立大队。
  1968年11月,宁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是年,前童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该地隶属前童公社,分别称前童公社岭南生产大队、前童公社东溪生产大队、前童公社响亭山生产大队。
  1969年1月,岭南村革命委员会成立。是年,东溪、响亭山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
  1970年,宁波专区改为宁波地区,宁海县属宁波地区。
  1971年10月,宁海县恢复党政机关组织。同年,村党支部复建,东溪、响亭山党支部也相继复建。
  1983年5月,撤销“政社合一”体制,人民公社改为乡,建立前童乡人民政府和乡经济合作社,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员会和经济合作社。该村称前童乡岭南村。7月,撤宁波地区,建宁波市,宁海县属宁波市。
  1987年1月14日,改乡建镇。前童乡改为前童镇,故前童乡岭南村改称前童镇岭南村。
  1992年,全县撤区扩镇并乡,撤岔路区,扩岔路、前童、桑洲3个镇,原岔路区所属所有的乡均合并。合并后,此地称宁海县前童镇岭南村。
  2006年,因在全县范围内扩大村的规模,故进行并村,岭南、东溪、响亭山3个行政村合并成规模较大的岭南行政村。至此,宁海县前童镇岭南村村名被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岭南村志》

本书上溯事物发端,下限迄至2018年底,记述了岭南村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26章,内容包括:置村沿革、人口、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工业、林业、商贸服务业、水利、交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岭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