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262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7
页数: 5
页码: 714-7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中学教育自民国15年创办宁海中学始,历经发展变迁,至1986年形成一定规模。
关键词: 宁海县 中学教育 发展变迁

内容

发展概况 民国15年(1926),于城西创办县立正学高等小学中学部(即后来的宁海中学),为全县有中学之始。民国17年单独立校,称宁海县立初级中学,设3班,学生113人,首届毕业生18名。民国27年7月,在海游和大蔡设立上海侨光中学宁海第一、第二分校。次年1月,大蔡分校改为上海滨海中学宁海分校。一年后撤。民国29年,海游侨光中学分校划入三门县。民国31年,宁海初中增设高中部。民国36年,经郭履洲发起,在长洋兴办私立正学初级中学。次年秋开学,招生2班,102人。是年,全县2所中学共学生771人,其中高中105人。
  1951年9月,长街、桑洲两小学增设初中各1班,次年春撤。1956年9月,岔路、长街各新建中学,分称宁海县第二初级中学和第三初级中学。同年,改正学初中为公办,称宁海县第一初级中学。1957年,县工商联在城关举办业余初中班,次年改全日制,称城关民办中学。
  1958年,一市、力洋、黄坛、黄墩(桥头胡)各建公办初中1所,岔路、桑洲、沙柳各建民办初中1所,县第一初中增设高中部。是年,全县各区镇概置中学,共55班,学生2757人,其中高中8班,349人。第一、第二、第三3所中学改以校址所在地命名。
  1960年,岔路中学增设高中部。1962年,长洋、岔路两中学高中部撤,学生转入宁海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中学一度“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被破坏。1969年底,宁海中学解散,改于城关各小学添设中学部。1971年,恢复宁海中学。是年起,兴大办中学,至1976年,全县有完中12所,“五七”高中5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86校,共学生30519人。
  1978年,于跃龙山新设宁海第二中学。是年始,对中学进行整顿。1981年,全县存完中9所,初中52所,小学附设初中班68校。同年,宁海中学被定为省重点中学。此后,对中学继续进行调整。1986年,全县有完中8所,初中5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7校,共高中62班,学生2956人,初中420班,学生21850人。
  宁海中学 创办于民国15年(1926)。是年夏,宁海旅沪杭青年蒋如琮、章广田、范金镳、俞岳、王育和等相约返里,借正学小学举办“消夏社”补习班。9月,创建县立正学小学初中部,章广田任主任,蒋如琮主教务,设初中一、二年级各1班,招生80余人。次年,赵平复(柔石)应邀来校任教,并为学校谱写校歌。民国17年,署“宁海县立初级中学”钤。民国19年,迁至原蒲湖试院(即今址)。民国21年获省立案。民国31年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其间,蒋介石曾于民国24年10月来校视察。
  宁中建校伊始,即于校内成立宁海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北伐期间,教师蒋益谦等担任县党政要职,组织师生参加北伐宣传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如琮等被迫离校。1928年亭旁起义,学校成为全县革命联络中心,原学校庶务主任包定担任亭旁区委书记兼红军总指挥。抗日战争期间,师生组建宁中剧团,为全县颇有影响的抗日救亡团体。又成立“铁流”等文艺组织,师生多次在《宁海民报》发表文章,激发民众觉醒。解放战争期间,师生两次发动反迫害、争民主的罢课斗争。在教师张公肃(即张志平)等影响下,学校进步活动活跃,学生赵礼贤等去农村开展武装斗争。
  解放后,该校由1949年的15个班673名学生(含师范部),发展到现有初中12班,高中15班,共学生1437人。有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师生宿舍共14460平方米。拥有图书35000余册。并有校办工厂和占地27亩的校办农场。舒同为学校题校名,茅盾为学校“柔石烈士纪念室”写匾额。
  建校以来,共培养初、高中及师范毕业生1.6万余人,为高等院校输送新生1600余人。课外活动活跃,有近百件(篇)学生科技作品和文章在省、市竞赛中获奖或发表。1981年,该校杨象富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他为中学数学教学撰写专著45万字,编审50余万字。学校曾两次被评为省群体活动先进单位,两次评为省业余体育先进集体。1984年,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长洋中学 民国36年(1947)春,以郭履洲为董事长,郭学序、干藻等为董事,成立宁海县私立正学初级中学董事会,集资在长洋象鼻山下营造楼房5间,并改造彰泽庙和保福庵等旧建筑,筹建学校。次年秋,报请宁海县政府及浙江省教育厅备案,招收初一新生2班,正式成立私立正学初中,为当时宁海农村唯一的普通中学。是长洋中学的前身。
  与此同时,由郭学序出资建造自西店至长洋公路1条,全长11公里,于民国38年春竣工。并购置大小汽车3辆,以公路运输收入充办学经费。
  1949年7月宁海解放后,校董会经济来源断绝,入学学生锐减,学校极为困难。1950年,长洋村农会招标出判薪炭山多处,以所得大米5吨资助学校,才得以维持。师生响应党的号召,组织文艺宣传队赴附近各村宣传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反映甚好。
  此后,在县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学校逐步发展,至1952年,学生数已超过300人。1956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宁海县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秋招高中新生2班,成为完全中学,始称宁海县长洋中学。1958~1961年,随着宁海、象山、奉化3县政区的变动,曾先后更名象山县第三中学,奉化县第三中学。1962年停办高中班,又改名宁海县长洋初级中学。
  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被宣布停办。1971年,于深甽开办深甽区高中,次年春搬回长洋,称宁海县深甽中学。1980年秋复名长洋中学。
  该校自创办以来,已毕业学生2756人,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合格新生,为提高深甽区人民的文化素质起了重大作用。
  〔附〕 抗日战争期间外地迁入宁海的学校
  民国31年(1942)8月,奉化县立中学设分部于北乡里岙,学生119人。同年,鄞县临时联合中学迁于前童,学生79人,后移跃龙山。定象联立中学迁于忠魂乡和平寺,学生61人。1944年,3所中学学生总数增至700余人,其中宁海籍约200人。
  抗战胜利后,上述学校均迁返原县。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宁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首冠序言、概述、大事记,设专志25编。配以地图10幅,图表200余张,彩色、黑白照片100余帧。如实地展现了宁海的政治、经济、自然、人文、风情等各个方面的全貌,观点新颖,史料翔实,文笔洗炼,风格独特,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并记载了宁海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各方面的演变和发展状况。这是一册记载宁海县情的学术资料,是一部服务当前、传诸后世的历史文献。

阅读

相关机构

宁海中学
相关机构
长洋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