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212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经济、文化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45-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县城由半农村式商业城镇发展为工业崛起、商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农业、教育、卫生等也迅速发展。
关键词: 宁海县 商业 农业

内容

县城原为半农村式商业城镇,居民以务农为多,商业较盛,绝少现代工业。今工业崛起,商业发达,而农业则退居次要地位。
  建国初,县城工业产值103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创办小型工厂。至1978年,共有工厂60家,产值3304.41万元,其中城关镇属工厂21家,产值427.12万元。此后发展步伐加快,1985年县城列为对外开放地区后,发展尤见迅速。1986年,有工厂203家,工业总产值2亿余元,县属主要工厂如宁海棉纺织厂、宁海布厂、宁海化肥厂、宁海通用机械厂、宁海县模具塑料厂、宁海县阀门厂、宁海粮食机械厂、宁海教学仪器厂等,均集中在此。是年,城关镇办及镇以下工厂162家,产值6521.07万元,为建国初期的63倍,1978年的15倍。(1987年,镇办及镇以下工业产值1002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4.8%,成为工业产值“超亿镇”。)
  民国35年(1946)县城有私营商业231家。1950年开始有国营商业机构。1956年,全镇私营商业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县城商业亦日趋繁荣。1986年,计有农副产品采购机构23个,工业品批发机构21个,零售商店606家(含个体有证商贩510家),饮食服务业305家(含个体269家)。批零总营业额25000万余元。每逢农历三、六、九为传统集市日,全县多种农副产品、水产品、竹木制品在县城集散。近年来,先后调整扩建小商品市场、菜市场和牛市场,市容得到改进。
  农业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为主。解放前,产量甚低,粮食亩产150公斤。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后,产量逐年提高,1964年亩产为400.5公斤。1982年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4年亩产提高到834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城关镇共有耕地4180亩,粮食亩产791公斤,总产2703吨。(1987年,农业总产值546.93万元。)
  清末,县城有小学8所。民国后期,有中等学校3所,小学10所,学龄儿童入学率75.6%。文化卫生机构仅民众教育馆、戏院、卫生院各一。建国后,调整学校布局,扩展卫生、文体机构和场所。1986年,有普通中学3所,各类中等专业学校4所,小学4所,幼儿园30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自1981年以来连年接近百分之百,初中入学率98%。卫生机构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所、血防站和城关镇中心医院。文化、体育设施,有县电视转播台、广播转播台、有线广播站、文化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剧院、电影院、宁中大操场、灯光球场、溜冰场等。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宁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首冠序言、概述、大事记,设专志25编。配以地图10幅,图表200余张,彩色、黑白照片100余帧。如实地展现了宁海的政治、经济、自然、人文、风情等各个方面的全貌,观点新颖,史料翔实,文笔洗炼,风格独特,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并记载了宁海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各方面的演变和发展状况。这是一册记载宁海县情的学术资料,是一部服务当前、传诸后世的历史文献。

阅读

相关机构

宁海棉纺织厂
相关机构
宁海布厂
相关机构
宁海化肥厂
相关机构
宁海通用机械厂
相关机构
宁海教学仪器厂
相关机构
宁海县人民医院
相关机构
城关镇中心医院
相关机构
宁海县阀门厂
相关机构
宁海粮食机械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