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21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城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42-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城为全县中心,历史悠久,有古城墙、古县署等古迹,及妙相寺、文庙等建筑,今多改作他用。
关键词: 宁海县 古迹 建筑

内容

宁海县城地处县境中部,南环大溪,北接平畴,东、西两面白峤山、崇寺山遥相对峙。自武则天永昌元年(689)设治于此后,历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县城古为广度里。明万历以来,为纪念明儒方孝孺(缑城先生),称缑城。
  建治初,有城围600步,筑4门。后废。宋嘉定间(1208~1224)于驿道置2门,西面称望台,北面称朝京。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冬,为御倭寇,知县林大梁倡建新城,至三十三年二月落成,城高2.4丈,厚1.8丈,围1541丈。城建5门:东靖海、西登台、南迎薰、北拱辰,西北称小北门,皆有城楼。环城凿护城河,深1丈,宽1.5丈,布石桥以通往来。后经修整,增小南门,并称小北门为望阙门,小南门为登瀛门。城垣于1958年后逐步拆去,以其址建环城路。
  古县署居于县城之中。旁有县圃,建有云锦亭、岸帻亭、真爱亭、青云榭、横翠阁。其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宋薛抗有《县圃十绝》记其景色之佳。今为中共宁海县委及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城内有2河。一为桃源河,亦称桃溪,南起泥桥(今桃源南路健康路口),北流入拱辰门内侧之蒲湖,上有永春、桃源、步云、春浪、两潮等桥。一为玉带河,亦称广度河,起于县署前,向东、西分流,曲折围绕入桃源河、蒲湖。今桃源河已改为地下水道,诸桥均废,地面成桃源路;玉带河亦多半成地下水道。
  始建于南北朝时之妙相寺、崇教寺,均为县内最著名的古刹。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之文庙,院宇宏大。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之缑城书院,开县内书院之先肇。以上建筑,崇教寺焚于火,余俱改作他用。
  东南隅之跃龙山,向为县城名胜,有方正学祠、乾坤正气坊、朱子祠、青云观、望海楼等建筑。山南有千丈岩,西侧有龙嵷潭、钓游处。今古建筑多已拆除。山顶之文峰塔和方正学先生读书处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辟湖泊,修山径,建亭台,湖光山色胜于昔,成为新的游览胜地。私人亭园,有建于清之梦园、二庙园、齐物园等,皆小巧玲珑,各具一格,今亦多作他用。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宁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首冠序言、概述、大事记,设专志25编。配以地图10幅,图表200余张,彩色、黑白照片100余帧。如实地展现了宁海的政治、经济、自然、人文、风情等各个方面的全貌,观点新颖,史料翔实,文笔洗炼,风格独特,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并记载了宁海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各方面的演变和发展状况。这是一册记载宁海县情的学术资料,是一部服务当前、传诸后世的历史文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武则天
相关人物
方孝孺
相关人物
林大梁
相关人物
宋薛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共宁海县委
相关机构
宁海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
桃溪镇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
桃源县
相关地名
封开县
相关地名
山南市
相关地名
修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