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2115
颗粒名称: 第一编 建置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60
页码: 3-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历史悠久,历经多次区划调整,县城初设白峤,后迁海游、广度里,现定城关镇。
关键词: 宁海县 区划调整 县城变迁

内容

宁海建县,始于晋太康初。县名由来,相传有将军率兵沿海南下,一路怒波狂涛,至三门湾则风平浪静,遂取名宁海。明万历《郡县释名·浙江编》称:“邑以濒海,名宁海者犹宁波之谓。”《重修浙江通志稿》谓宁海系“取海疆安宁之意”。总之,县境地处海滨,为祈求海域宁静,因以名之。
  自唐始,县境历隶于今之台州地区。民国时期有变动。1952年改属宁波专区。1957年又归台州专区。自1959年起,改属宁波地区(市)至今。建县之初,县境相当于今宁海及象山、三门2县之大部。唐神龙二年(706),以县东地析归象山县。民国29年(1940)以南部17乡镇析归三门县。1957年底及1983年,先后划柴溪等村归属象山县,沙柳乡归三门县。今县境南北长49.4公里,东西宽64.4公里,总面积1879平方公里。
  宋时,全县划分为6乡,19里,52都。元设图。至明,乡、里、都之数仍旧,增2隅,共103图。清雍正六年(1728)设庄,全县共93庄。宣统二年(1910)置城区及海游等11乡,庄不变。民国21年(1932),分为192乡镇。民国22年,设6区分辖乡镇。以后区、乡、镇的设置迭有变动。至民国36年撤区,全县合并为2镇,20乡。
  1949年底全县设5区,29乡镇。1951年为1县属镇,7区,103乡。1956年,县属镇和区不变,乡并至37个。1958年宁海并入象山县后,原宁海辖区建13个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公社范围大致相当于原来的区。1961年7月复区,同年10月恢复宁海县建置。是年底,全县共1县属镇,9区,52公社。1983年,以社复乡,全县为1县属镇,7区,48乡。1984~1985年,先后有8乡改为建制镇。1986年,全县为1县属镇,7区,8区属镇,40乡;下辖4街道,892行政村,1348自然村。
  县城初在白峤,唐武德四年(621)复宁海县时迁海游(今属三门县),武则天永昌元年(689)第二次复县时迁广度里,即今城关镇。此后县城未有变迁。
  第一章 沿革
  第一节 隶属
  春秋战国时,宁海县境属越国。约在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于楚。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下设鄞县。县境北部为鄞县境,属会稽郡,南部属闽中郡。
  西汉始元二年(前85),置回浦县,属会稽郡。县境分属鄞、回浦县。东汉建武初年,改回浦为章安,则为鄞、章安2县所属。
  三国吴太元二年(252),分章安县置临海县。吴太平二年(257)析会稽郡置临海郡。县境为鄞、临海2县地,分属会稽、临海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晋将王浚平吴,请析临海之北二百户,鄞地八百户置宁海县,治设白峤,属临海郡。宁海始立县。
  隋开皇九年(589),废宁海县,并入临海县。先后属处州、括州、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于临海县置海州。并析临海复建宁海县,治设海游,属海州。次年改海州为台州,宁海属台州。武德七年,又省入章安县。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复置宁海县,治设广度里(今城关镇),属台州。
  五代时,宁海为吴越国地。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纳土归宋,宁海为宋地,仍属台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台州为台州路,宁海属之。
  明代,宁海属台州府。
  清袭明制,宁海归属如旧。
  民国初,撤销府级建制,宁海直隶浙江省。民国3年(1914),宁海属会稽道。民国16年废道,又直隶浙江省。民国24年,省设立行政督察区,宁海属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又相继改属第五、第六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宁海属台州专区。1952年10月,改属宁波专区。1957年9月,复划属台州专区。1958年10月,撤宁海并入象山县,县治设力洋,后移至原宁海城关,属台州专区,次年1月改属宁波专区。1961年10月恢复宁海县建制,县治设城关镇,仍属宁波专区。1970年,宁波专区改为宁波地区,宁海属宁波地区。1983年7月,撤销宁波地区,宁海改属宁波市至今。
  第二节 境域
  宁海建县之初,县境范围无文字记载。辖地相当于今宁海及象山、三门2县之大部。唐神龙二年(706),以县东地域辽阔,析归象山县。
  宋嘉定《赤城志》载:宁海县境东西宽190里,南北长265里。其四至:东130里至西溪岭入象山县,西60里至筋竹岭入天台县,南115里至宁和岭入临海县,北60里至栅墟岭入奉化县,东南250里至牛头洋入临海县,西南80里至白溪源入天台县,东北120里至柴溪岭入象山县,西北80里至杉木岭入奉化县。
  元、明、清时期,县境范围无重大变化。
  民国29年(1940)7月,划南部永丰、六鳌、琴江、蛟龙、龙山、双溪、海游(镇)、上叶、葛岙、悬渚、任邵、杨家、包家、梅家、石娄、珠溪、高吴等17乡镇归新建之三门县。民国34年修正的《宁海县兵要地志》载:宁海县境,东至岳井与象山县属大泥塘接界,东南临蛇蟠洋,南至沙柳与三门县属海游交界,西南至麻岙与三门县属娄坑交界,西至榧坑与新昌“飞地”及天台县属大同等地接界,西北至马岙、里岙与新昌、奉化县接界,北至西店与奉化县属下陈交界,东北至柴溪与象山县属西周交界。
  1949年8月,新昌县“飞地”(包括逐步、张辽、大陈、杨染、清水染、王家染等村)划归宁海县。1951年12月,天台县大同乡澄深行政村划归宁海县。1957年12月,柴溪、蒋家岙、万金山3村划给象山县。1959年12月,西店、深甽2公社划属奉化县,至1961年12月复归宁海。1983年11月,沙柳乡划属三门县。1986年,县境南北长49.4公里,东西宽64.4公里,总面积1879平方公里。其中内陆1634.6平方公里,海域244.4平方公里。
  县境四至为:
  东至岳井乡隔洋塘村以东大塘港;
  南至满山岛南面海域;
  西至双峰乡望海尖;
  北至香山乡龙王堂岗。
  与邻县界线为:
  东北起峡山镇白石山岛北部以东海域,往西南沿白石水道入陆至圆山,折东南经大斗山、牛塘岗、大岭头、六架尖、分界岗、香山岗、小洋尖、东搬山、牛料岗、木勺湾山、上了山、小尖岭、逃羊岗(九龙山)、廿四炮、西溪岭头、大尖山、小尖山、马岙岭头、白岩山、后门山、苏岙岭、车岙岭、凤凰山,转东经洞头山,入白礁水道(岳井洋),折东北至大青山岛以北滩涂,过崇门头,经上岙猛闸门、竿头门,至中岙猛闸门复入白礁水道,南下至满山岛东及东南部海域,与象山县为界。
  东南起满山岛以南海域,往西经猫头水道(猫头洋)、蛇蟠水道,沿旗门港主航道上溯至将军山西部入陆,经跳头吕西南140高地、黄力岭头、行者山村西南159高地,折北至高育山、盖山湾、两头翘峧(金板山371高地)、金板山、山头螺峧(金板山373高地),折西南经岭脚、龙潭背山、白岩寺、香老山头、清溪与白岩坑溪交汇处、鸡冠岗、双尖山、珍山村西南、仙照山,转西经甬临线103Km+300处、龙湾岗、新岭,折向西北至里岙庄以南天灯盏,与三门县为界。
  西南起天灯盏,往西经马家线岗,折北经叉角平(水田山)、四布机山,长坑溪与清溪交汇处,折西北至茅山,转西经江家屋基、鸡冠尖、石牛栏岭,折北经杨家山、望海尖、油木坑山、黄金坑溪,至摘星岭以西,与天台县为界。
  西起摘星岭以西,往北经蟹背尖,折东北至望海岗、耐烦岭、松木岭,转北经金狮坪、交叉绕峧、大尖头、薄刀峰岗、大洋岗,至罗汉畈岗,与新昌县为界。
  西北起罗汉皈岗,往东北经火棍岭、第一尖、马眠岭顶、石壁岗、大龙头、黄家岭、长水岭顶、大山尖岗,折东北经赤岭、黄登尖、高岭岗、薄刀岭岗、桠叉岗、凤凰山、里步岙、牛求岙、化星岗、见坑岗、黄蛇岗、洞公岭顶、龙王堂,折东经大炮头、滴水、箬帽岭下庵山、栅墟岭北之猪屏山与望登山、甬临线49Km+251处,沿三山港、塘港入象山港狮子口,经横山岛、历试山岛北面海域,至白石山岛北面和东面海域,与奉化县为界。
  第二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明、清时期
  宁海县以下行政区划,南宋时始有记载。据嘉定《赤城志》载,宁海县划分为6乡19里。南宋县人储国秀所作《宁海县赋》记有52都。
  元时,设图,具体图数无考。
  明崇祯《宁海县志》载,全县6乡、19里、52都、2隅,共103图。见
  下表:
  清雍正六年(1728),为便利田赋而置庄。光绪《宁海县志》载,全县分
  县治8庄,东、南、西、北4乡84庄,外寺产1庄,共93庄,1254村。
  县治8庄:东一、东二、南一、南二、西一、西二、北一、北二。
  东乡8庄:白嶙、柘浦、力洋、古渡、东仓、胡陈、上段、下段,计210村。
  南乡23庄:石舌、水车、梅枝、七市、岭根、官塘、东岙、沙篓、海游、上叶、葛岙、窦岙、西洞、悬渚、邵家、任家、杨家、包家、梅家、大横渡、小横渡、岭根陈、石桥,计463村。
  西乡25庄:赵郎场、后沈、莘村、黄坛、峰山、鲍公岙、西溪、留五扇、溪南、竹林、柘湖、塔山、湖头、塘头、亨臣、金臣、上金、王爱山、桑洲、麻岙、娄坑、石马、朱岙、高枧、吴岙,计276村。
  北乡28庄:白鲤塘、竹口、泉水、黄墩、汶溪、溪下、官庄、梅林街、梅林应、砂碕、石埠、方前、岙胡、凫溪、江瑶、桥棚、洪家、石家、樟树、西店、团堧、深甽、长洋、大蔡、中湖、里岙、龙宫、马岙,计305村。
  外东南西北寺产1庄。
  清宣统二年(1910),全县划分为城区和长亭、海游、新宁3镇,茂林、儒雅、亭旁、星聚、松溪、拱台、秀屿、五云、回浦、久安、成文11乡。庄不变,分由上述区、镇、乡所辖。
  第二节 民国时期
  民国17年(1928),实行村里制。民国21年改村里为乡镇,置192乡镇,分属6区,乡镇之下编闾、邻,全县计3305闾、16269邻。第一区(驻县城),辖37乡镇;第二区(驻长街),辖29乡镇;第三区(驻健跳),辖20乡镇;第四区(驻海游),辖27乡镇;第五区(驻前童),辖21乡镇;第六区(驻梅林),辖58乡镇。
  民国24年,废闾邻,行保甲。全县分为5区、81乡镇、828保、8228甲。城区辖17乡镇,长亭区辖6乡镇,海游区辖20乡镇,桑洲区辖15乡,梅林区辖23乡。
  民国28年1月,撤区署,改设巡回督导区。同时合并乡镇,全县为7个督导区、3镇、51乡。第一督导区辖7乡镇,第二督导区辖7乡镇,第三督导区辖6乡,第四督导区辖10乡镇,第五督导区辖10乡,第六督导区辖8乡,第七督导区辖6乡。
  民国29年7月,海游等17乡镇划归三门县。民国31年,从长亭镇分建湖山、青珠乡,缑城镇分建亭江乡,全县为2镇,38乡。
  民国32年,撤督导区,新建5个区署,辖40个乡镇。正学区辖8乡镇,文正区辖9乡镇,拱台区辖9乡,新宁区辖8乡,黄墩区辖6乡。
  民国36年再度撤区并乡,全县为2镇、20乡、256保、3282甲。
   第三节 解放以后
  1949年7月宁海解放后,逐步废除保甲制,开展基层政权建设。年底全县设5区,29乡镇。
  城关区 辖7乡镇:中城(镇)、东城(镇)、西城(镇)、桂峰、水车、松溪、茂林。
  东区 辖6乡镇:长亭(镇)、湖青、水东、柘浦、儒雅、梦鼎。
  西南区 辖7乡:前童:竹林、团结、拱西、登台、秀屿、旗门。
  深明区 辖4乡:义溪、三省、紫文、双峰。
  桥头胡区 辖5乡:久安、薛山、孝孺、山水、回浦。
  1950年,区乡进行全面调整,全县设7区、1县属镇、63乡(镇)。
  城关镇 (县直属)
  长街区 辖6乡镇:长亭(镇)、大湖、山头、青珠、龙浦、水东。
  力洋区 辖8乡:力洋、茶院、庙岭、古渡、前横、东仓、西仓、胡陈。
  一市区 辖10乡:梅七、金板、东岙、沙柳、武岙、官岭、前舂、信干、桂峰、水车。
  岔路区 辖11乡:前童、竹林、上金、白溪、拱西、团结、王爱、桑洲、屿东、屿南、麻布。
  黄坛区 辖8乡:松溪、三舂、莘凤、峰溪、双峰、大竹、西溪、马岙。
  梅林区 辖10乡:紫文、成文、紫溪、桥棚、西店、香山、长大、三省、里大、龙宫。
  桥头胡区 辖10乡:久安、建设、民主、和平、回浦、竹口、山水、黄墩、石门、薛山。
  1951年2月,为适应土地改革需要,实行小乡制。全县区(镇)不变,将63乡(镇)分为103乡。见下表:
  1952年,由长街区龙浦乡分设新城乡,全县共104乡。
  1956年初,改黄坛区为西溪区,全县由104乡合并为37乡。
  城关镇(县直属)
  长街区 辖4乡:长亭、青珠、龙浦、岳井。
  力洋区 辖5乡:力洋、茶院、古渡、东仓、胡陈。
  一市区 辖6乡:梅七、沙柳、东岙、官岭、越溪、水车。
  岔路区 辖5乡:岔路、前童、白溪、桑洲、麻岙。
  西溪区 辖6乡:黄坛、莘岭、峰溪、西溪、双峰、马岙。梅林区 辖6乡:梅林、紫溪、西店、长洋、大里、双湖。桥头胡区 辖5乡:黄墩、回浦、竹口、民主、薛岙。
  随后,撤岔路、西溪、梅林、桥头胡4区,至1957年恢复。其中西溪区复名黄坛区。
  1958年10月,宁海并入象山县后,撤销区(镇)乡组织。原宁海辖区建立“政社合一”的长街、力洋、胡陈、一市、沙柳(后改旗门)、东风(后改岔路)、桑洲、黄坛、繁荣(后改双峰)、西店、深甽、黄墩、五星(后改宁海)等13公社。原来的乡改为公社管理区,行政村为生产大队。1959年8月,恢复城关镇建制,直属县。同年12月。深甽、西店2公社划属奉化县。1960年1月,分设梅林公社。是时,原宁海县辖区为1镇、12公社。
  1961年7月,复区并调整公社。原宁海辖区设长街、力洋、一市、岔路、黄坛、桥头胡、宁海等7区,将原12公社分为44公社。同年10月,宁海县建制恢复。12月,从奉化县划回深甽、西店2区(原为大公社)。是时,全县为9区、1镇、52公社。见下表。
  1962年8月,增设青珠公社。全县共9区,1县属镇,53公社。
  1963年12月,撤山岙、九顷、白嶙3公社,分别并入黄坛、梅林、城郊公社。1964年3月,撤销宁海、黄坛2区,所属公社直属县领导。同时撤西店区,所属公社划归深甽区。是时,全县共6区、1县属镇、50公社(含8直属公社)。
  城关镇(县直属)
  长街区 辖6公社:长亭、山头、青珠、龙浦、岳井、伍山。
  力洋区 辖7公社:力洋、茶院、古渡、前横、东仓、胡陈、毛屿。
  一市区 辖6公社:官岭、沙柳、东岙、梅七、大林、越溪。
  岔路区 辖7公社:岔路、前童、竹林、白溪、王爱、桑洲、麻岙。
  深甽区 辖8公社:深甽、紫溪、西店、香山、大蔡、大里、双湖、马岙。
  桥头胡区 辖8公社:黄墩、峡山、薛舂、民主、建设、山水、梅林、凤潭。
  县直属8公社:城郊、水车、黄坛、辛岭、回浦,竹口、西溪、双峰。
  1965年4月,改深田川区为深甽特区,属地、县双重领导。12月,将县直
  属的西溪、双峰2公社划属深甽特区管辖。
  1969年2月,长街区改称长街公社,下属长亭、龙浦、山头、青珠、岳井、伍山6公社改称“宣传站”。同月,撤深甽特区,恢复深甽区,管辖范围不变。8月,撤大林公社并入梅七公社。又,桥头胡区凤潭公社并入梅林公社,至同年11月恢复。是时,全县为5区、1县属镇、43公社(含6直属公社)、6“宣传站”。
  1972年1月,撤长街公社,恢复长街区,下属6个“宣传站”亦同时恢复为公社。此时,全县为6区、1县属镇、49公社(含直属公社)。
  1973年,恢复黄坛区,管辖县直属的城郊、黄坛、辛岭、回浦、竹口、水车及深甽区划给的双峰、西溪等8公社。是时,全县为7区、1县属镇、49公社。
  1981年7月,将长亭、民主、东岙、梅七、麻希5公社分别更名为长街、大佳何、旗门、七市、麻山公社。
  1983年,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改社复乡,名不变;原生产大队恢复为行政村。同年11月,沙柳乡划归三门县管辖。至此,全县共7区、1县属镇。48乡。
  1984年,经省民政厅批准,改长街、力洋、西店、黄墩(更名桥头胡)、梅林、桑洲6乡为建制镇。次年,深甽、峡山2乡亦改为建制镇。至1986年底,全县共7区、1县属镇、8区属镇、40乡、4街道、892行政村、1348自然村。见下表:
   第三章 县城
  第一节 古城
  宁海县城地处县境中部,南环大溪,北接平畴,东、西两面白峤山、崇寺山遥相对峙。自武则天永昌元年(689)设治于此后,历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县城古为广度里。明万历以来,为纪念明儒方孝孺(缑城先生),称缑城。
  建治初,有城围600步,筑4门。后废。宋嘉定间(1208~1224)于驿道置2门,西面称望台,北面称朝京。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冬,为御倭寇,知县林大梁倡建新城,至三十三年二月落成,城高2.4丈,厚1.8丈,围1541丈。城建5门:东靖海、西登台、南迎薰、北拱辰,西北称小北门,皆有城楼。环城凿护城河,深1丈,宽1.5丈,布石桥以通往来。后经修整,增小南门,并称小北门为望阙门,小南门为登瀛门。城垣于1958年后逐步拆去,以其址建环城路。
  古县署居于县城之中。旁有县圃,建有云锦亭、岸帻亭、真爱亭、青云榭、横翠阁。其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宋薛抗有《县圃十绝》记其景色之佳。今为中共宁海县委及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城内有2河。一为桃源河,亦称桃溪,南起泥桥(今桃源南路健康路口),北流入拱辰门内侧之蒲湖,上有永春、桃源、步云、春浪、两潮等桥。一为玉带河,亦称广度河,起于县署前,向东、西分流,曲折围绕入桃源河、蒲湖。今桃源河已改为地下水道,诸桥均废,地面成桃源路;玉带河亦多半成地下水道。
  始建于南北朝时之妙相寺、崇教寺,均为县内最著名的古刹。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之文庙,院宇宏大。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之缑城书院,开县内书院之先肇。以上建筑,崇教寺焚于火,余俱改作他用。
  东南隅之跃龙山,向为县城名胜,有方正学祠、乾坤正气坊、朱子祠、青云观、望海楼等建筑。山南有千丈岩,西侧有龙嵷潭、钓游处。今古建筑多已拆除。山顶之文峰塔和方正学先生读书处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辟湖泊,修山径,建亭台,湖光山色胜于昔,成为新的游览胜地。私人亭园,有建于清之梦园、二庙园、齐物园等,皆小巧玲珑,各具一格,今亦多作他用。
  第二节 政区
  明代,县城分东隅、西隅。东隅辖2图,西隅辖7图。清雍正六年(1728)设庄,县城辖8庄。宣统二年(1910)城区分为12庄,含城郊白峤、水车、石舌、白鲤塘4庄。
  民国17年(1928)县城分设崇圣、遗惠、正学3里。民国21年,分别改为崇圣镇、遗惠镇和正学镇。民国24年,合并称缑城镇,下辖28个保。民国36年,整编为16个保。
  1949年9月废缑城镇,划分为中城、东城、西城3镇,属城关区。1950年5月,撤3镇;8月,置城关镇,直属于县,下辖20个行政村。1956年建杏树、北山、县圃、蒲湖、三桃、中南、杨桃、东花白8个居民区。1958年10月,撤城关镇,划为东城、西城、华山、溪南4个管理区,属五星(后称宁海)公社。1959年8月,恢复城关镇,仍直属县,下辖五星、北山、幸福、巩安、永福、杨柳、东镇、花楼、桃源、白石10个生产大队,杏树、北山、县圃、蒲湖、中南、杨桃、东方7个居民区。1978年,撤并居民区,改为城东、城南、城西、城北4个街道。1983年10个生产大队改为10个行政村。内五星大队初改五星村,1986年改名西门村。永福大队1968年改称立新大队,1981年更称南门大队,1983年易名南门村。4个街道不变。
  1986年,城关镇辖区东西宽3.6公里,南北宽4公里,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共10830户,30467人。有主要街道6条,路巷81条,弄169条。
  第三节 经济、文化
  县城原为半农村式商业城镇,居民以务农为多,商业较盛,绝少现代工业。今工业崛起,商业发达,而农业则退居次要地位。
  建国初,县城工业产值103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创办小型工厂。至1978年,共有工厂60家,产值3304.41万元,其中城关镇属工厂21家,产值427.12万元。此后发展步伐加快,1985年县城列为对外开放地区后,发展尤见迅速。1986年,有工厂203家,工业总产值2亿余元,县属主要工厂如宁海棉纺织厂、宁海布厂、宁海化肥厂、宁海通用机械厂、宁海县模具塑料厂、宁海县阀门厂、宁海粮食机械厂、宁海教学仪器厂等,均集中在此。是年,城关镇办及镇以下工厂162家,产值6521.07万元,为建国初期的63倍,1978年的15倍。(1987年,镇办及镇以下工业产值1002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4.8%,成为工业产值“超亿镇”。)
  民国35年(1946)县城有私营商业231家。1950年开始有国营商业机构。1956年,全镇私营商业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县城商业亦日趋繁荣。1986年,计有农副产品采购机构23个,工业品批发机构21个,零售商店606家(含个体有证商贩510家),饮食服务业305家(含个体269家)。批零总营业额25000万余元。每逢农历三、六、九为传统集市日,全县多种农副产品、水产品、竹木制品在县城集散。近年来,先后调整扩建小商品市场、菜市场和牛市场,市容得到改进。
  农业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为主。解放前,产量甚低,粮食亩产150公斤。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后,产量逐年提高,1964年亩产为400.5公斤。1982年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4年亩产提高到834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城关镇共有耕地4180亩,粮食亩产791公斤,总产2703吨。(1987年,农业总产值546.93万元。)
  清末,县城有小学8所。民国后期,有中等学校3所,小学10所,学龄儿童入学率75.6%。文化卫生机构仅民众教育馆、戏院、卫生院各一。建国后,调整学校布局,扩展卫生、文体机构和场所。1986年,有普通中学3所,各类中等专业学校4所,小学4所,幼儿园30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自1981年以来连年接近百分之百,初中入学率98%。卫生机构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所、血防站和城关镇中心医院。文化、体育设施,有县电视转播台、广播转播台、有线广播站、文化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剧院、电影院、宁中大操场、灯光球场、溜冰场等。
  第四章 区乡镇
  第一节 长街区
  位于县境东部。东界象山县,南濒三门湾,西、北与力洋区为邻。区驻地长街,直线距县城27公里。民国时期曾属文正区。1949年7月,与今之力洋区合建东区,1950年1月分出建立长街区。1958年10月撤区,成立长街公社,1961年7月复建长街区。1969年又撤区,重建长街公社,所属公社改称“宣传站”。至1972年,再次恢复长街区,下属宣传站恢复为公社。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宁海乌克兰”之称。粮食、棉花、油菜籽、柑桔、西瓜等生产,居全县重要地位。水产品蛏子、泥螺、蛤蜊、青蟹等久负盛名。1986年,全区总面积234.29平方公里,其中海域77平方公里。辖6个乡镇,共77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计20387户,68377人。有耕地85020亩。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2049万元(含区属工业),农业总产值(按年报当年价格,本章同)4387万元。
  〔长街镇〕 驻地长街,为宁海东部主要集镇之一。历称长亭。宋设盐场,明置巡检司。解放前,分属长亭镇及湖青乡。解放初期置长亭镇,1956年大湖、城塘2乡并入,1958年属长街公社,1961年析置长亭公社,1981年改称长街公社,1983年易名长街乡,1984年改为长街镇。1986年,全镇总面积40.2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计6789户,20350人。有耕地21749亩,为县内主要农业产区。是年,粮食、油菜籽产量居全县之冠,乡镇工业总产值805万元,农业总产值1307万元。
  〔岳井乡〕 驻地岳井,位于县境东端。民国时期属水东乡。抗日战争期间沦陷时,属伪道岩乡。民国34年日军投降后,复建水东乡,辖区属之。解放初仍属水东乡,1951年建岳井乡,1956年山前、伍山2乡并入,1958年属长街公社,1961年析置岳井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29.5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8.9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计3074户,10461人。有耕地14550亩,产粮食、棉花、柑桔及西瓜等。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60万元,农业总产值643万元。
  〔伍山乡〕 驻地松岙。民国时期属水东乡。1951年建伍山乡,1956年并入岳井乡,1958年属长街公社,1961年析置伍山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33.33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6.2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计2038户,7644人。有耕地8208亩,粮食平均亩产849.5公斤,棉花亩产91.5公斤,均为全县之最。境内之伍山、长街2盐场,为县内仅有之产盐企业。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321万元,农业总产值570万元。
  〔青珠乡〕 驻地青珠。解放前属湖青乡。1950年建青珠乡,1956年山头、平原、大青3乡并入,1958年属长街公社。1959年,将原青珠、平原乡部分划归青珠农场,1962年又从青珠农场析出,置青珠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52.4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7.49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计2637户,9358人。有耕地12126亩,主产棉花、粮食、柑桔。水产资源丰富,系长街蛏子、蛤蜊、青蟹重要产地。县青珠农场建于境内。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305万元,农业总产值571万元。
  〔山头乡〕 驻地山头。解放前属湖青乡。1950年建山头乡,1956年并入青珠乡,部分析归龙浦乡,1958年属长街公社,1961年析置山头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51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4.31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计2947户,10229人。有耕地15916亩。以农业为主,近海捕捞、养殖为副业。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12万元,农业总产值672万元。清初,明将张煌言曾在此屯兵围塘,并撰《山头重建海塘碑记》。
  〔龙浦乡〕 驻地流水湾。解放前,分属长亭镇和湖青乡。1950年建龙浦乡,1956年新城乡及山头乡一部分并入,1958年属长街公社,1961年析置龙浦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27.7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计2902户,10335人。有耕地12471亩,主产粮食、棉花、油菜籽、柑桔等,为重要农业产地。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249万元,农业总产值624万元。
  第二节 力洋区
  位于县境东部。东及东北界象山县,东南连长街区,南临三门湾,西南接一市区,西北与桥头胡区为邻。区驻地力洋,直线距县城18公里。民国时期曾建文正区。1949年7月,与今之长街区合建东区,1950年1月析建力洋区,基本上即今之规模。1951年,自一市区划入亭头、桂峰2乡,1956年此2乡复归一市区。1958年10月撤区,分建胡陈、力洋2公社。1961年7月复建力洋区。区北部群山连绵,南部属海积平原。1986年,全区总面积326.58平方公里,其中海域43.29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共145个行政村,217个自然村。计21769户,82325人。全区有耕地70613亩,为粮食、棉花、油菜籽、柑桔及西瓜的重要产地。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4057万元(含区属工业),农业总产值3736万元。
  〔力洋镇〕 驻地力洋,为县城东部重要集镇之一。解放前,属儒雅乡。1950年建力洋乡,1958年称力洋管理区,1961年置力洋公社,1983年改称力洋乡,1984年改为力洋镇。1986年,全镇总面积75.18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计3804户,16071人。有耕地12971亩,为粮食重点产地之一。蜜蜂饲养量居全县第一。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416万元,农业总产值616万元。
  〔东仓乡〕 驻地大赖。解放前属梦鼎乡。1950年建东仓乡,1956年西翁、岙里2乡并入,1958年属胡陈公社,1961年析置东仓公社,1983年改今名。属多山地区。1986年,全乡总面积39.89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计2780户,10460人。有耕地9095亩,山地4万余亩。以产粮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等。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79万元,农业总产值416万元。
  〔胡陈乡〕 驻地胡陈。古为要隘,置胡陈关。解放前属梦鼎乡。1950年建胡陈乡,1956年梅山乡并入,1958年称胡陈管理区,1961年置胡陈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54.42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计2934户,10990人。有耕地9954亩,以产粮为主。山地6万余亩,发展用材林和茶叶等生产。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456万元,农业总产值510万元。
  〔前横乡〕 驻地前横。解放前属儒雅乡。1950年建前横乡,1956年并入古渡乡,1958年属力洋公社,1961年析置前横公社,1983年改称前横乡。1986年,全乡总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海域36.5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计3170户,11407人。有耕地9100亩,以种植棉花、柑桔等经济作物为主。是年,棉花、柑桔、西瓜三者产量均居全县首位。乡镇工业总产值255万元,农业总产值579万元。
  〔古渡乡〕 驻地上彭。解放前属儒雅乡。1950建古渡乡,1956年前横乡及毛屿乡一部分并入,1958年属力洋公社,1961年析置古渡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16.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0.51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计2274户,8455人,为全县人口密度最高之乡。有耕地8821亩,主产棉花、粮食、糖蔗及柑桔、枇杷。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221万元,农业总产值457万元。
  〔茶院乡〕 驻地茶院。解放前属柘浦乡。1950年分设茶院乡,1956年庙岭、杜岙2乡及毛屿乡一部分并入,1958年属力洋公社,1961年析置茶院公社,1983年改今名。北部为山区,南部属平原。1986年,全乡总面积49.22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计4176户,14975人。有耕地11448亩,山地6万余亩。主产粮食,兼产油菜籽、柑桔、茶叶和花生。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304万元,农业总产值526万元。
  〔毛屿乡〕 驻地苔芳。解放前属柘浦乡。1950年属庙岭乡,1951年建毛屿乡,1956年并入茶院、古渡2乡,1958年属力洋公社,1961年析置毛屿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27.0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6.28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计2631户,9967人。有耕地9224亩,以种植粮食作物及棉花、柑桔为主。西北大梁山有优质矿泉水。乡办宁海啤酒厂所产的大梁山啤酒,曾多次获农牧渔业部及省、市优质产品称号。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195万元,农业总产值663万元。
  第三节 一市区
  位于县境南部。东濒三门湾,东北接力洋区,南、西界三门县并与岔路区相连,西北为黄坛区。区驻地一市,直线距县城13公里。民国时期曾属正学区及拱台区,1949年3月部分地域属西南区(游击区)。1950年8月建一市区,包括今之旗门、官岭、七市、越溪、水车、沙柳等乡。1951年2月,亭头、桂峰2乡划属力洋区。1956年2月复入一市区,分别划入越溪、水车乡。1958年10月撤区,分建旗门、一市2公社,水车乡区域划属宁海公社。1960年改旗门公社为沙柳公社。1961年7月以沙柳、一市2公社区域建一市区。1983年11月沙柳乡划属三门县。西北部属丘陵地区,东南部为海积平原。主产粮食、棉花、油菜籽,近年柑桔发展较快。沿海产蛏子、毛蚶及青蟹等。1986年,全区总面积191.49平方公里,其中海域51.52平方公里。辖4乡,共86个行政村,138个自然村。计10636户,42429人。有耕地39554亩。,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054万元(含区属工业),农业总产值2390万元。
  〔官岭乡〕 驻地一市。解放前属茂林乡。1950年建官岭乡,1956年前岙、岭头2乡并入,1958年属一市公社,1961年析置官岭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64.4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4.1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计3152户,12108人。有耕地11885亩,以种植粮食作物和棉花为主,兼产柑桔、茶叶及药材等。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283万元,农业总产值736万元。
  〔旗门乡〕 位于县境南端。驻地东岙。解放前属旗门乡。1950年建东岙乡,1956年金板、武岙2乡各一部分并入,1958年与沙柳乡合并成立旗门公社,1961年析置东岙公社,1981年复称旗门公社,1983年更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39.5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33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计2671户,10716人。有耕地7256亩。以农业为主,兼营近海捕捞和养殖。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550万元,农业总产值600万元。
  〔七市乡〕 驻地七市。解放前属茂林乡。1950年建梅七乡,1956年大林乡并入,1958年属一市公社,1961年置梅七、大林2公社,1969年合并称梅七公社,1981年更名七市公社,1983年易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44.2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5.8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计2523户,10210人。有耕地9665亩,以种植粮食作物和棉花为主,并产柑桔和蛏子、毛蚶。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84万元,农业总产值496万元。县柑桔良种场建于境内。
  〔越溪乡〕 驻地海头。古为要隘,置亭头关,明置巡检司。解放前属桂峰乡,部分属茂林乡。1951年为越溪、亭头、信干3乡地,1956年3乡合并称越溪乡。1958属一市公社,1961年析置越溪公社,1983年改今名。地处白峤港畔。1986年,全乡总面积43.2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9.17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计2290户,9395人。有耕地10748亩,以种植粮食作物、棉花及柑桔为主。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28万元,农业总产值558万元。
  第四节 岔路区
  位于县境西南部。东接一市区,南壤三门县,西界天台县,北与黄坛区为邻。区驻地岔路街,直线距县城14公里。民国时期曾建拱台区。1949年3月中共游击队以今之岔路区及一市区部分地域建西南区。1950年1月建岔路区,1958年10月撤区,分建桑洲、岔路2公社,1961年7月复建岔路区至今。除竹林、前童、岔路3乡有一狭长洪冲积平原外,余均山区。劳务输出历史悠久,每年外出“五匠”达1万多人。1986年,全区总面积229.14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共160个行政村,238个自然村。计20171户,78055人。有耕地38928亩,粮食作物除水稻、大小麦外,并有早豆、玉米、番薯。茶叶、蚕桑为县内主要产区之一。生猪、长毛兔饲养量为全县之首。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2556万元(含区属工业),农业总产值2910万元。
  〔岔路乡〕 驻地上畈。解放前,分属拱西、登台2乡。1950年分属拱西、上金2乡,1951年建岔路乡,1956年拱西、上金2乡并入,1958年称岔路管理区,1961年置岔路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39.61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计4766户。16682人。有耕地8016亩。主产稻、麦、早豆、番薯等,兼产茶叶、蚕桑。是年生猪、奶牛饲养量均居全县首位。乡镇工业总产值876万元,农业总产值1188万元。
  〔竹林乡〕 驻地竹林。解放前属塔林乡。解放初期置竹林乡,1956年并入前童乡,1958年属岔路公社,1961年析置竹林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14.9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计1922户,7249人。有耕地4955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等。饲养母猪为传统副业。劳务输出以木工为多。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78万元,农业总产值199万元。
  〔前童乡〕 驻地前童。解放前,分属塔林、拱西2乡。解放初期建前童乡,1956年团结乡并入,1958年属岔路公社,1961年析置前童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51.99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计4515户,17428人。有耕地9663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长毛兔饲养量为全县各乡之最,外出“五匠”亦多。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605万元,农业总产值808万元。
  〔白溪乡〕 驻地白溪。解放前属登台乡。1950年建白溪乡,1956年王爱、冠峰2乡并入,1957年又分建王爱乡,1958年属岔路公社,1961年析置白溪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30.77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计1038户,4305人。有耕地2088亩,山地3.8万亩。以种粮食作物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61万元,农业总产值105万元。1948年,中共台属工委曾在境内山洋建立游击武装根据地。
  〔王爱乡〕 驻地高塘。解放前属登台乡。其中于1949年8月从新昌县大灵乡的上畚斗、大坪、下辽3村(称新昌“飞地”)划归辖区。1950年建王爱乡,1956年并入白溪乡,1957年复置,1958年属桑洲公社,1961年析置王爱公社,1983年改今名。王爱山纵贯全境。1986年,全乡总面积34.75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计1654户,6891人。有山地5万余亩,产茶叶和毛竹、笋干等。耕地3429亩,产稻谷、玉米、番薯。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88万元,农业总产值161万元。
  〔桑洲镇〕 驻地桑洲,为县境西南部重要集镇,古设驿站称桑洲驿。解放前属秀屿乡。1950年置桑洲乡,1956年屿东、屿南2乡及王爱乡之外岗村并入,1958年称桑洲管理区,1961年析置桑洲公社,1983年改称桑洲乡,1984年改为桑洲镇。1986年,全镇总面积39.91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计4555户,18820人。山地5万余亩,耕地8220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番薯等。劳务输出居全县各乡镇之首,每年外出从事手工业者3000多人。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74万元,农业总产值351万元。
  〔麻山乡〕 驻地麻山。解放前属秀屿乡。1950年建麻岙乡,1958年属桑洲公社,1961年析置麻岙公社,1981年更名为麻山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17.19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计1721户,6680人。有山地2.5万亩,耕地2557亩,产稻谷、玉米、番薯等。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74万元,农业总产值98万元。
  第五节 黄坛区
  位于县境中西部。东南接一市区,南连岔路区,西界天台、新昌2县,北与桥头胡、深甽2区为邻。区驻地城关北大街。民国时期曾属正学、拱台、黄墩等区。1950年8月建黄坛区,包括今之马岙、双峰、西溪、黄坛、辛岭等乡,区驻地黄坛。1951年马岙乡划属梅林区。1956年改称西溪区,半年后复名黄坛区。1958年10月撤区,分建双峰、黄坛2公社,1961年7月复建黄坛区,划入城郊、白峤、回浦、竹口、水车5公社,形成今之范围。1964年又撤区,所属公社直属县领导。1973年再置黄坛区,驻地迁城关。其中双峰、西溪2公社曾于1965年12月划属深甽特区,1973年划回。西部黄坛、西溪、双峰等乡为山区,北部回浦、竹口2乡属宁北平原,东南部水车乡临白峤港。山区产木材、毛竹、茶叶及竹笋等,为县内竹木器主要产区。乡镇工业为全县重点区之一。1986年,全区总面积328.29平方公里。辖8乡,共174个行政村,269个自然村。计22549户,82102人。有耕地59114亩,主产粮食、油菜籽。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7034万元(含区属工业),农业总产值6185万元。
  〔城郊乡〕 地处城关镇四周郊区。驻地城关镇城中巷13号。解放前,分属缑城镇及桂峰乡。解放初期,分属峰溪、东城、中城、西城、桂峰5乡镇。1950年,分属城关镇及黄坛、辛岭、桂峰等乡,1958年属宁海公社城关管理区,1961年置城郊公社,1963年底白峤公社大部分生产队并入,1983年易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46.56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计3758户,13261人。有耕地11546亩,为全县主要产粮乡之一。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927万元,农业总产值1245万元。
  〔黄坛乡〕 驻地黄坛。解放前属松溪乡。1950年分设松溪、三岙2乡,1951年增设峰山乡,1956年松溪、三岙、峰山3乡及峰溪乡一部分合并,置黄坛乡。1958年属黄坛公社,1961年析置黄坛、山岙2公社,1963年底山岙公社并入,1983年易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51.08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计4787户,18644人。有耕地10154亩,山地6.5万亩,产粮食、茶叶及竹木。制作竹器为传统手工业。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256万元,农业总产值1417万元。
  〔水车乡〕 驻地水车。解放前属桂峰乡。解放初期设水车乡,1951年分设双港乡,1956年双港乡及桂峰乡之一部分并入,1958年属宁海公社,1961年析置水车公社,1964年白峤公社之港头、蒲岙2大队并入,1983年易今名。白溪流经该乡入白峤港,每年夏秋常有洪水为害。1986年,全乡总面积36.1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计2977户,10768人。有耕地8238亩,主产粮食及蔬菜,水车大萝卜闻名遐迩。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2166万元,农业总产值342万元。
  〔西溪乡〕 驻地山下坪。解放前属双峰乡。1950年置西溪乡,1951年分设留横、盈坑2乡,1956年该2乡又并入,其中澄深村划归双峰乡。1961年,原留横、盈坑乡属双峰公社,西溪乡属黄坛公社,1961年析置西溪公社,1983年易今名。境内多山。1986年,全乡总面积55.92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计1457户,5715人。有耕地2777亩,种植水稻为主。山地7.7万亩,产松、杉、毛竹和茶叶等。系省万亩杉木基地乡之一。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466万元,农业总产值406万元。
  〔双峰乡〕 位于县境西端。驻地榧坑。西北边境蟹背尖,海拔954米,为全县之巅。解放前亦称双峰乡。解放初沿旧,1951年分设逐步、大岩2乡,1956年仍并入双峰乡,1958年称双峰管理区,1961年析置双峰公社,1983年易今名。境内山峦起伏。1986年,全乡总面积75.17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计1732户,6668人,为县内人口密度最低乡。有耕地321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山地10.5万亩,产木材、毛竹、竹笋及茶叶等。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06万元,农业总产值275万元。
  〔辛岭乡〕 驻地赵郎场。解放前属松溪乡。1950年置辛岭乡,1951年分设双溪乡,1956年双溪乡又并入,1958年属黄坛公社,1961年析置辛岭公社,1983年易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21.7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计2130户,7303人。有耕地4549亩,山地2.3万亩。主产稻谷、大小麦、油菜籽。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534万元,农业总产值370万元。
  〔回浦乡〕 驻地冠庄。解放前亦称回浦乡。解放初沿旧,1951年分设金桥乡,1956年复并入,1958年属宁海公社,1961年析置回浦公社,1983年易今名。地处宁北平原。1986年,全乡总面积23.47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计3551户,11965人。有耕地10594亩,为全县主要粮、畜产地之一。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919万元,农业总产值1245万元。
  〔竹口乡〕 驻地竹口。解放前属回浦乡。解放初分属回浦、山水2乡,1950年置竹口乡,1951年分设钱岙乡,1956年钱岙、花山、泉水3乡并入,1958年属宁海公社,1961年析原花山、泉水2乡地置竹口公社,1983年易今名。地处宁北平原。1986年,全乡总面积18.23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计2157户,7778人。有耕地8046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660万元,农业总产值835万元。
  第六节 深甽区
  位于县境西北部。东濒铁江,东南连桥头胡区,南邻黄坛区,西界新昌县,北与奉化县毗邻。区驻地深甽,直线距县城16公里。民国时期曾建新宁区。解放初建深甽区,包括今之深甽区辖地及凤潭、梅林等乡镇。1950年1月改称梅林区,1958年10月撤梅林区,分建西店、深甽2公社。1959年12月至1961年12月全区除今之凤潭乡、梅林镇外,曾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建深甽区,1962年4月原所属之凤潭、梅林、九顷3公社划属桥头胡区。1965年4月改为深甽特区,12月双峰、西溪2公社并入,属地、县双重领导。1969年撤深甽特区,复为深甽区。1973年双峰、西溪2公社划属黄坛区。地势西高东低,除沿海和香山乡为小平原外,余均山区。产粮食、油菜籽及竹木、茶叶、杨梅。牡蛎史有盛誉。乡镇工业为县内重点区之一。1986年,全区总面积267.64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3.65平方公里。辖8乡镇,共101个行政村,149个自然村。计22383户,75717人。有耕地47549亩。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8622万元(含区属工业),农业总产值5957万元。
  〔深甽镇〕 驻地深甽。解放前属三省乡。解放初沿旧,1951年置甽水乡,1956年甽水、三桥、大蔡3乡合并置长洋乡,1958年称深甽管理区。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归宁海县,同年置深甽公社,辖区为原甽水、三桥2乡及大蔡乡一部分。1983年改称深甽乡,1985年改为深甽镇。四面环山,涧谷交错。1986年,全镇总面积48.62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计2424户,7547人。有耕地435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山地6万余亩,产木材、毛竹、茶叶等。镇西南之南溪温泉,为著名旅游疗养胜地。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384万元,农业总产值782万元。
  〔紫溪乡〕 驻地集义。古为要隘,置缸窑关。解放前属紫文乡。解放初沿旧,1950年置紫溪乡,次年分建桥棚、凫溪2乡,1956年该2乡并入,1958年属西店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回归宁海县,置紫溪公社,1983年易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43.4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9.22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计3828户,13043人。有耕地9475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沿海产牡蛎等。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269万元,农业总产值1185万元。
  〔西店镇〕 位于县境北端。驻地西店,为县北重要集镇之一,古为要隘,明置巡检司。解放前属义溪乡。1950年置西店乡,1951年分设团堧乡,1956年团堧乡又并入,1958年属西店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归宁海县,置西店公社,1983年改称西店乡,1984年改为西店镇。1986年,全镇总面积32.04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4.43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计4942户,16516人。有耕地7035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为全县渔业主要产区之一,尤以牡蛎著称。近年养鸭发展很快。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2555万元,居全县首位;农业总产值1567万元。
  〔香山乡〕 驻地石家。解放前属义溪乡。1950年置香山乡,1951年分设仁合乡,1956年又并入,1958年属西店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归宁海县,置香山公社,1983年易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24.0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计2822户,9848人。有耕地9323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山地2.35万亩,以杨梅为特产,产量居全县之首。近年养鸭发展很快。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098万元,农业总产值998万元。
  〔大蔡乡〕 驻地大蔡。解放前属三省乡。1950年属长大乡,1951年析置大蔡乡,1956年并入长洋乡,1958年属深甽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归宁海县,置大蔡公社,1983年易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计1738户,5734人。有山地2万余亩,耕地3763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329万元,农业总产值256万元。
  〔大里乡〕 驻地大里。解放前属三省乡。1950年置里大乡,1951年分设五美、胜联、柘溪3乡,1956年3乡合并仍称大里乡,1958年属深甽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归宁海县,置大里公社,1983年易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34.52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计2972户,10655人。有耕地7050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山地5万余亩,除产木材、毛竹外,盛产茶叶。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941万元,农业总产值569万元。
  〔双湖乡〕 驻地上湖。解放前属三省乡。1950年沿旧,1951年置双湖乡,1956年龙宫乡及蒋坑乡一部分并入,1958年属深甽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归宁海县,置双湖公社,1983年易今名。该乡山峦起伏,山多田少。1986年,全乡总面积36.2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计2249户,7617人。有耕地3704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山地5万余亩,产竹、木外,土纸制造为传统副业。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510万元,农业总产值387万元。
  〔马岙乡〕 位于县境西北隅。驻地马岙。解放前属双峰乡。1950年置马岙乡,1956年蒋坑乡一部分并入,1958年属深甽公社。1959年12月划属奉化县,1961年12月复归宁海县,置马岙公社,1983年易今名。境内山峦重叠。1986年,全乡总面积34.05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计1408户,4757人。有耕地2849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山地5万余亩,产竹、木和茶叶,其中望海岗所产“望海茶”,属省优名茶。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450万元,农业总产值213万元。
  第七节 桥头胡区
  位于县境北部。东北界象山县,东南连力洋区,南邻黄坛区,西北接深甽区,北隔象山港与奉化县相望。区驻地桥头胡,直线距县城11公里。民国时期曾设黄墩区。解放初建桥头胡区,包括今之桥头胡、峡山、薛岙、大佳何、建设、山水、竹口、回浦等乡镇。1958年10月撤区,分建黄墩、宁海(部分)公社。1961年7月复建桥头胡区,竹口、回浦2公社划属黄坛区。1962年4月原属深甽区之凤潭、梅林、九顷3公社并入,规模始定。1986年,全区总面积295.3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48.94平方公里。辖8乡镇,共139个行政村,176个自然村。计23478户,82707人。有耕地52073亩,为县内重点产粮区之一。山地产木材、毛竹及茶叶,并产柑桔。渔业生产为全县之冠,乡镇工业居县内前茅。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8178万元(含区属工业),农业总产值6166万元。
  〔桥头胡镇〕 驻地桥头胡,为县境东北部重要集镇。解放前属安久乡。1950年建黄墩乡,1956年久安、涨家溪2乡并入,1958年称黄墩管理区,1961年置黄墩公社,1983年改称黄墩乡,1984年改为桥头胡镇。1986年,全镇总面积27.4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38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计4265户,13697人。有耕地8444亩,产粮食、油菜籽及茶叶、杨梅等。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528万元,农业总产值1061万元。
  〔峡山镇〕 驻地峡山。解放前属安久乡。解放初属薛山乡,1951年建峡山乡,1956年并入薛岙乡,1958年属黄墩公社,1961年析置峡山公社,1983年复名峡山乡,1985年改为峡山镇。境域地处象山港畔,三面环海。以海洋捕捞、乡镇工业、航运和柑桔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1986年,全镇总面积25.2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0.88平方公里。辖1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及27个岛礁。计1364户,4767人。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2216万元,农(渔)业总产值1113万元。
  〔薛岙乡〕 驻地薛岙。解放前属久安乡。解放初属薛山乡,1951年置薛岙乡,1956年峡山、下浦2乡并入,1958年属黄墩公社,1961年析置薛岙公社,1983年改今名。境域依山傍海。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渔业为县内主要产地之一。1986年,全乡总面积38.3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3.7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计3093户,11170人。有耕地6269亩。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563万元,农业总产值787万元。
  〔大佳何乡〕 位于县境东北端。驻地大佳何。解放前属孝孺乡。1950年建民主乡,1956年和平、石门、柴溪3乡并入。1957年12月析柴溪、蒋家岙、万金山3村归象山县。1958年属黄墩公社,1961年析置民主公社,1981年改名大佳何公社,1983年易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73.58平方公里,其中海域9.6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计4662户,17345人。有耕地9601亩,山地8万余亩。以种植水稻、大小麦、番薯及茶叶为主,副业有畜牧业、浅海养殖业,其中对虾养殖为县基地之一。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681万元,农业总产值752万元。
  〔建设乡〕 驻地上庙。解放前属久安乡。1950年置建设乡,1956年合龙潭乡并入黄墩乡,1958年3月复置建设乡,同年10月属黄墩公社,1961年析置建设公社,1983年改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36.8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85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计2164户,8532人。有耕地5544亩,山地4.7万亩,以经营农业为主。储家铅锌矿位于境内。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42万元,农业总产值255万元。
  〔山水乡〕 驻地泉水。解放前属回浦乡。解放初建山水乡,1956年合花山乡并入竹口乡,1958年属宁海公社,1961年析置山水公社,1983年易今名。境内东部多山,西部为宁北平原。1986年,全乡总面积20.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计1505户,5243人。有耕地5424亩。经营农业为主。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53万元,农业总产值249万元。
  〔梅林镇〕 驻地梅林,为县境北部主要集镇之一。解放前属紫文乡。解放初期沿旧,1956年下河、方前2乡并入更名梅林乡,1958年属西店公社,1960年析置梅林公社,1963年九顷公社并入,1983年复称梅林乡,次年改为梅林镇。1986年,全镇总面积36.01平方公里,其中海域0.52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计4494户,14744人。有耕地12652亩,为县重点产粮乡之一。是年,与各乡镇比,粮食总产量居第二位,乡镇工业总产值2207万元,农业总产值1519万元。
  〔凤潭乡〕 驻地凤潭。解放前属紫文乡。解放初沿旧,1951年分属方前、下河2乡,1956年并入梅林乡,1958年属西店公社,1960年属梅林公社,1961年析置凤潭公社,1969年2月并入梅林公社,同年11月复置凤潭公社,1983年易今名。1986年,全乡总面积37.1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计1931户,7209人。有耕地4139亩,山地4.3万亩。以经营农业为主。是年,乡镇工业总产值360万元,农业总产值430万元。
  〔附〕1986年后行政区域变动简况
  在本志即将出版之际,县内行政区域变动较多,谨撰政区变动简况于下,以备查考。
  1987年1月,前童乡改为前童镇。1988年9月,黄坛乡改为黄坛镇。1989年12月,撤城郊乡并入城关镇。1990年11月,官岭乡改为一市镇。1992年4~5月,开展撤区扩镇并乡工作,将长街、力洋、一市、岔路、黄坛、深甽、桥头胡7区全部撤销,48乡(镇)扩并成14个镇、5个乡。
  城关镇 将水车、辛岭、回浦、竹口4乡并入。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桃源南路55号。
  长街镇 将岳井、伍山、龙浦3乡并入。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长街。
  明港镇 由山头、青珠、前横3乡合并建立。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明港。
  力洋镇 将古渡乡并入。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力洋。
  胡陈乡 胡陈、东仓2乡合并,称胡陈乡。乡党委、人民政府驻地胡陈。
  茶院乡 茶院、毛屿2乡合并,称茶院乡。乡党委、人民政府驻地茶院。
  一市镇 将旗门乡并入。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一市。
  越溪乡 越溪、七市2乡合并,称越溪乡。乡党委、人民政府驻地越溪海头。
  桑洲镇 将麻山乡并入。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桑洲。
  岔路镇 由岔路、王爱、白溪3乡合并建立。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岔路街。
  前童镇 将竹林乡并入。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前童。
  黄坛镇 将西溪乡并入。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黄坛。
  双峰乡 区域、乡名不变。
  深甽镇 将马岙、双湖、大里、大蔡4乡并入。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深甽。
  西店镇 将香山、紫溪2乡并入。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西店。
  桥头胡镇 将建设乡并入。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桥头胡。
  强蛟镇 由峡山镇、薛岙乡合并建立,以境内有强蛟码头而得名。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峡山。
  大佳何乡 区域、乡名不变。
  梅林镇 将凤潭、山水2乡并入。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梅林。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宁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首冠序言、概述、大事记,设专志25编。配以地图10幅,图表200余张,彩色、黑白照片100余帧。如实地展现了宁海的政治、经济、自然、人文、风情等各个方面的全貌,观点新颖,史料翔实,文笔洗炼,风格独特,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并记载了宁海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各方面的演变和发展状况。这是一册记载宁海县情的学术资料,是一部服务当前、传诸后世的历史文献。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