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大梁山集团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2048
颗粒名称: 一、技术改造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3
页码: 67-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梁山啤酒集团重视技术改造,通过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如采用不锈钢糖化设备、露天发酵罐、硅藻土和纸板精过滤机以及优质酵母菌种,提高了啤酒质量和产量,成品合格率达100%,理化指标超国标20%,荣获浙江省技术进步先进奖。
关键词: 宁海县 科技领先 技术改造

内容

技术进步,一靠人才,二靠资金。为此,“大梁山”人在不惜代价引进人才的同时,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把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放在重要位置上,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技改工作,使技术设备逐步得到更新。
  糖化车间是啤酒生产首要车间。开始时,这个车间的设备是两锅一糟,即糊化锅、糖化锅、过滤槽,均是铁制的,年糖化能力5000吨,这不仅制约了啤酒的产量,而且影响了啤酒的质量。建厂的第四年,他们就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从多方面筹措资金,扩建糖化楼,增设煮沸锅、中间槽,达到三锅两槽,并把铁制的全部改为不锈钢制造的,由土变洋,扩大容量,现两个厂的年糖化能力达到12万吨,这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改善了卫生条件,有效地提高了质量。
  与此同时,糖化煮沸锅因内加热帽问题没解决,使煮沸蒸汽强度达不到生产工艺要求,直接影响糖化的质量,经多次改造都没有成功,一直是一个技改难题。1996年,负责技术的副总经理陈昌东带领有关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分析、探讨,终于获得成功。其效果十分明显,蒸汽压力从原来1.2公斤上升到2公斤,蒸汽强度从5%增加到8%以上,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设备改造费用仅5000元。
  发酵,是啤酒生产的一道重要工序。这个厂建办初,用的是传统的室内发酵。1983年,王友庆等一班人去外地啤酒厂参观学习,发现他们已将室内发酵改为露天发酵,其优点很多。回厂后,又筹集技改资金,于1985年开始改置每只容量为72立方的露天发酵罐8只。此后逐年增加,至1993年,传统发酵全部淘汰,一律改为露天发酵,即由原传统的旧式室内水泥池发酵改为先进的圆锥体型的露天发酵大罐发酵。1998年,两个厂共有发酵大罐59只,总容量9760立方。这种露天大罐发酵与室内水泥池发酵对比,其优越性是:(1)占地面积少。室内发酵要用大面积的厂房,而露天发酵不需要厂房。据估算,年产12万吨啤酒的传统发酵车间需要厂房5000多平方米,而露天发酵仅占室外场地1200平方米,可节省大量的基建经费。(2)发酵周期短。室内水泥池发酵发酵期1个月以上,而露天大罐发酵只要20天左右,可缩短三分之一。(3)工艺简单又卫生。室内发酵要经过前酵、后酵两次发酵,并要经过人工传递,而露天发酵只要一次发酵即可,并且是管道自动输送的,既省工又卫生。(4)省电省煤。原室内发酵吨酒电耗需90度,而现为40度,原吨酒煤耗150公斤,现只有110公斤。很明显,这种露天发酵省房省时省能又省钱,一举多得,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又保证了质量。
  过滤,是保证啤酒质量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建厂初期,这个厂是用棉饼过滤机过滤的,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过滤法,虽比较经济,但工艺不够理想。1990年王林根从德国考察回来后,投资20多万元,改用硅藻土过滤机过滤,比原来前进了一大步。1995年后,又增加了一道纸板精过滤机过滤。现两个厂共有硅藻上过滤机5台,纸板精过滤机2台。通过这两道过滤后的啤酒,不仅提高了纯度和清亮度,而且有效地延长了保质期。
  酵母,即发酵之母。啤酒的酵母菌种,可以决定一个品种的口味、风格和质量。原来采用的是国内较为先进的酵母。1990年开始,威廉·阿伯特先生每年从德国带来优质酵母菌种,使啤酒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1995年,在国内外啤酒专家的指导下,“大梁山”的科技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比较、选择,把国内外菌种的优点结合起来,终于培育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质酵母菌种。用这种酵母酿制出来的啤酒,泡沫洁白细腻、挂杯持久,酒体金黄透明,口感清爽饱满,适当的苦味中泛着淡淡的清香,属国际流行口味。并从而使啤酒质量更加稳定提高。
  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总之,该企业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啤酒成品合格率达到100%,理化指标超出国家规定指标20%,曾获浙江省技术进步先进奖。

知识出处

浙江大梁山集团志

《浙江大梁山集团志》

本志共分八章,内容包括:艰苦创业 开拓奋进;加强管理 从严治厂;质量至上 敢创名牌;扩展市场 拓宽销路;增进效益 惠利各方;企业兴旺 事在人为;展望未来 再铸辉煌;大事纪略 钩佚存史。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昌东
相关人物
王友庆
相关人物
王林根
相关人物
威廉·阿伯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