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厂缘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大梁山集团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2011
颗粒名称: 一、办厂缘由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3
页码: 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0年,毛屿公社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决定发展工业,王友庆等人发现啤酒市场潜力大,决定创办啤酒厂。虽然面临资金、厂房、设备和技术等困难,但他们积极争取县领导支持,最终获得批准,决定建办宁海县毛屿啤酒厂,并全力以赴进行筹建工作。
关键词: 宁海县 艰苦创业 办厂缘由

内容

70年代,毛屿公社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仅有一家小农机厂也没有一个定型产品,修修补补,经常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80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神州大地兴起办工业的热潮。毛屿公社也决心发展工业,走致富之路,于是四处“找米下锅”,要为农机厂找一个定型产品,以农机厂为基础来发展工业。
  农民出身的农机厂党支部书记王友庆,是一个敢想敢闯的实干家。他征得公社领导同意后,四出奔波,走亲访友,去物色新产品。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与老朋友闲谈中受到启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啤酒将成为人们饮料中的佳品,市场上的“热门货”……王友庆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反复琢磨着这个问题。然后,带着这个陌生产品的一连串问题,走访了许多行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啤酒确是一个大有开发前途的产品,但质量要求甚高,搞起来很不容易。一些“好心人”劝告王友庆说,你还是安稳点,这种高品位的产品不是你们社队企业能胜任的。但老王认为,任何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只要有发展前途的产品,人家能干好,我们也一定能干好。
  回来后,他把这个问题与厂领导班子作了分析,再向公社党委作汇报。他把搞啤酒生产归纳为四条理由:一、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社队企业方向正确,也是农村致富的必由之路;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被誉为“液体面包”的啤酒,必将成为酒类之冠,餐桌上的宠儿;三、生产啤酒的企业在全省还只有13家,在宁波市还是第4家,在宁海是空白,大有发展余地;四、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大米等不仅当地能解决,而且资源较充裕,不是无米之炊。既有需要,又有可能,这就是他们坚定不移地要搞啤酒生产的初衷。
  原来,想把啤酒生产作为农机厂的一车间。后经多方了解,才懂得啤酒生产流程复杂,工艺精细,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没有相当规模的厂房和合格的设备是不行的,因此决定另行建厂。1980年7月,王友庆偕陈小红、何宗元、陈谋元、陈昌根、储为爽、施水娟、叶亦田、郑富林、胡乐丽、杨贻炉、张武友等12人从农机厂分出,全力以赴进行啤酒厂的筹建工作。
  在一无资金,二无厂房,三无设备、技术的情况下,怎么办?作为筹建班子负责人的王友庆日夜思考,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县有关领导是否会同意?因为王友庆早已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说什么毛屿办啤酒厂是不可能的。8月6日,毛屿公社向县工交办公室(经委前身)和社队企业局送上书面报告,要求建办毛屿啤酒厂。王友庆等随之赶到县城,接连往返于县工交办与社队局8次,向有关领导作了详细汇报,阐明创办啤酒厂的发展前途、有利条件和计划打算,需要与可能,有理又有据,终于说服领导,县工交办于8月20日批复,同意建办宁海县毛屿啤酒厂,属社办企业。王友庆等一班人欣喜若狂,办厂的决心益坚。

知识出处

浙江大梁山集团志

《浙江大梁山集团志》

本志共分八章,内容包括:艰苦创业 开拓奋进;加强管理 从严治厂;质量至上 敢创名牌;扩展市场 拓宽销路;增进效益 惠利各方;企业兴旺 事在人为;展望未来 再铸辉煌;大事纪略 钩佚存史。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友庆
相关人物
陈小红
相关人物
何宗元
相关人物
陈谋元
相关人物
陈昌根
相关人物
储为爽
相关人物
施水娟
相关人物
叶亦田
相关人物
郑富林
相关人物
胡乐丽
相关人物
杨贻炉
相关人物
张武友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