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区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北湖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946
颗粒名称: 第一篇 区域
分类号: K925.5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北湖村的区域发展情况,其中包含地理环境、建制沿革、街路巷弄。
关键词: 宁海县 北湖村 区域

内容

地理环境
  北湖村在城关镇的中北部。位于东径121°15′,北纬29°17′。村民委员会设在桃源北路。
  本村东起颜公河路、桃源北路,与杨柳村接壤;南迄中大街,与南门村相邻;西至北斗路、水角凌路,依次与北山村和县圃两村毗连;北依宁象公路,连接城北平原。
  地势南高北低,坡度缓和。据1983年东海舰队测绘的宁海县城关镇地形图载,桃源北路南端的十字街口海拔为30.35米,大北门口海拔为26.44米。高差3.9米。地形南狭北宽,呈倒梯形状。
  本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常年气候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热较优”的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年平均日照1885.3小时。年太阳总幅射量104.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6.2℃,冬夏温差较大:1月平均气温4.5℃,7月平均气温27.6℃。无霜期229.8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655.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401.1毫米。常年主导风向北、东北方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东北风。7~9月,常有热带风暴(台风)过境。全年平均风速3米/秒。大于8级大风,年平均6.5天。
  本村耕地均分布于城北。水稻田的土壤为老黄筋泥土。因垦植历史悠久,土体深厚,耕作层达14~18厘米。底土密集不透水,终年滞水层存在于底部。土质轻粘到中粘,保肥保水性能良好。PH值4.8~5.8,呈酸性、强酸性反应。老黄筋泥土种,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属低、很低水平。据1976年省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在北部良种场附近钻探,地层属第四系上中更新世砂卵砾石,含粘土,厚度18.25米。地表耐力较大。
  建置沿革
  北湖村古属广度里,向为村民聚居的地方。自宋至清,其间曾去保甲,立都分图,但乡里之制未变,本村仍属广度里。康熙时,县城有巷十二。光绪间增至三十,位于本村的有大米巷、小米巷、水角凌巷。
  民国17年(1928),实行村里制,城区划分为祟圣、遗惠、正学三里,今之北湖村隶属遗惠里,里长石琢如。民国21年(1932)、建乡镇,编闾邻,城区改里为镇,城区三里分别改为祟圣、遗惠、正学三镇;北湖村属遗惠镇。镇长石琢如,副镇长金子容。民国24年(1935),废闾邻,行保甲;祟圣、遗惠、正学三镇合并,设置缑城镇;本村隶属缑城镇。民国29年(1940),本村为第7保和第13保辖区。第7保,西北桃源河起至小米巷当店前横街止,共10甲,93户。第13保,县后横街真至下檐古蒲湖止,共10甲,139户。民国31年(1942),本村仍为第7保、第13保辖区。第7保,桃源桥至小米巷后遗惠小学止,10甲,95户。第13保,当店前起至花桥头河港一带,10甲,126户。民国36年(1947),全镇缩编为16保;本村为第5保辖区,东起桃源桥至小米巷口,两巷直冲至城脚,连城外跳头村,坐北首。共15甲,220户。
  1949年7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1师,解放县城。同年9月,废缑城镇,原缑城镇辖区分设东城、中城、西城三镇。同月,废保甲制。原第5保改设为蒲湖村,隶属中城镇。1950年8月,东城、中城、西城三镇合并,置城关镇。蒲湖村属城关镇。辖区东起桃源河(今桃源北路),西至水角凌路,北起跳头村,南至中街。1956年冬,本村巩固、鞍山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建立巩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五星人民公社成立,后改称宁海人民公社。巩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巩安生产队,隶属东城管理区,1961年,城关镇人民公社成立,巩安生产队改为巩安生产大队。1983年改建为行政村,称巩安村。1986年,更名北湖村,以地靠大北门之蒲湖而命名。
  街路巷弄
  境内有街2条,路6条,巷5条。
  中大街东接东大街,西连西大街。长470米,宽12米,混凝土路面。该街在县城中心,故名。自水角凌路南端至桃源北路,长100米。本村在中大街北段路面北侧。沿街有城关供销社和为民药店等。
  北大街 东接环城北路,西接环城西路,长560米,原宽12米,油渣路面。系新建街道,因在城关北部,故名。该街原为城墙址,改道前宁象线过此。1990年拓宽为20米,改为混凝土路面。从北斗路南端到环城北路,长约330米。此段路面北侧的主要企事业单位和机关有城乡建设环保局、黄坛区公所、友谊无线电厂、宁波羊毛衫厂和海兴压铸有限公司。
  蒲湖路 曾用名巩安路。东起桃源北路,西至水角凌路。长200米,宽4~6米,卵石路面。该路旧有聚成当店,称当店前。1968年以巩安大队所在地而命名巩安路。1986年更名蒲湖路,因该处解放初属蒲湖村而命名。路的北侧有城关粮管所。
  水角凌路 曾用名向阳路。南起中大街,北至北大街。长570米,宽3~4米,卵石路面。该路包含原小米巷、水角凌二个地段。旧志有明宏治十六年“倭入水阁凌”的记载,则明时称水阁凌,后谐音为水角凌。1968年改称向阳路。1982年复名为水角凌路。该处原有陈长官祠,现改设老干部局。沿路东侧的企事业单位有文教印刷厂,电机塑压厂、粮食局和老干部局等。路中段东侧有盛家街古井,称大井头。
  桃源北路 曾用名南北大街。南接桃源南路,北至北大街。长470米,宽15~20米,混凝土路面。桃源桥河改为地下水道,铺设成街路后,纵贯城关南北,称南北大街。1964年全面拓宽。1986年为保留桃源河历史名称,改称桃源南北路。以原桃源桥(桃源南、北路与中、东大街交会处)为界,北称桃源北路,南称桃源南路。现桃源南、北路为新建的主要大街。桃源北路西侧主要企事业单位及机关有糖烟酒大厦、百货大楼、城关派出所、工人文化宫、二轻总公司、设备物资公司、保险公司、北湖饭店、福利厂等。路南段西侧有海道司古井。
  北斗路 南起北大街,北至宁象公路。长430米,宽4~6米,混凝土路面。该路在城关北郊,通斗门张,1986年命名为北斗路。
  中医院路 东起气象路,西至北胡同。长280米,宽4~6米,混凝土路面,以宁海中医院建于路东端北侧,1986年命名为中医院路。
  气象路 南起北大街,北至气象站。长590米,宽4~8米,混凝土路面。该路通向气象站,因以命名。沿路企事业单位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物资设备公司仓库、植物检疫站、气象站等。
  颜公河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宁象公路。长430米,宽20米,混凝土路面。该路在颜公河东岸,因以为名。沿路事业单位及机关有农业局、兽医站。
  大米巷 东起桃源北路,向西折南至中大街、西抵水角凌路。长170米,宽3~4米,卵石路面。该巷原为米行集中处,故称大米巷。城关税务所、义务消防总队及一分队设于巷内。
  城中巷 南起大米巷,北至蒲湖路。长140米,宽1~4米,卵石路面。因位于城关中心地段,且巷内有城中小学,故名。巷内原有古寺,建于梁天监元年(503),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起称妙相寺,今改建为粮站。
  下叶巷 南起蒲湖路,北至蒲湖,长180米,宽3米,卵石路面。该巷旧名下檐,后谐音为下叶。
  拱辰巷 东起气象路,西至金属压铸厂围墙。长150米,宽3米,混凝土路面。该路在大北门外,大北门原名拱辰门,故名。
  北胡同(弄) 南起北大街,北至中医院路。长130米,宽1.5米,泥路。黄坛区派出所设此。

知识出处

宁海北湖村志

《宁海北湖村志》

本书记述了北湖村的历史和现状,是北湖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北湖村位于县城中北部,先民勤劳勇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显著成就。编纂村志是为了反映本村各方面情况,发挥“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为村民提供爱祖国、爱家乡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北湖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