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北湖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945
颗粒名称: 大事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4
页码: 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北湖村从唐到1991年的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宁海县 北湖村 大事记

内容

唐永昌元年(689)
  宁海县治自海游徙广度里。本村隶属广度里。
  宋至和元年(1054)
  大水,城没数尺。
  宋政和二年(1112)
  县城大水,淹死多人。
  元大德十一年(1307)
  大荒。翌年春,大疫;麦又断收,死者众多。
  明弘治十六年(1503)
  倭寇犯水阁凌(今水角凌路),掠县库。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
  县令林大梁率民筑城以御倭寇。今城墙址改建环城公路。其在本村一段称北大街。
  明隆庆二年(1568)
  大风雨,毁田地民房无数。水退,民收尸掩埋,溪南土阜相望。
  明万历十九年(1591)
  七月,大水,城崩三百余丈。
  明崇祯八年(1635)
  十一月廿六日,地震,屋皆动。
  清康熙四年(1665)
  七月,大风雨偃禾拔木,大歉。翌年,蝗虫成灾。两年赋减什一。
  清康熙七年(1668)
  六月十七日戌刻,地震,屋瓦皆崩。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六月十三日丑刻,地震有声。
  是年饥荒,民采薇蕨为食。复掘白泥作饼,称观音粉。食后成疾。
  清咸丰八年(1858)
  九月七日下午3时至5时,东方出现海市蜃楼,有船行空,由北而南,旗楫皆具。
  清同治六年(1867)
  十一月十三日,地震,屋中悬物皆坠。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城内有巷三十。位于县治东,桃源河西的有大米巷、小米巷、水角凌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妙相寺设僧立维摩初等小学堂,经费系寺产提充。
  民国元年(1912)
  聚成当开业。资金6万银元,规模为全县之首。店址设在今蒲湖路。至民国31年(1942),因纸币贬值而停业。
  民国7年(1918)
  1月3日未时,地震,悬物摇晃,玻璃窗发出响声。
  民国11年(1922)
  县立端本女子高等小学,从芸香华氏家宅迁至妙相寺旁,即今城中小学校址。
  民国14年(1925)
  8月22日夜,中大街失火,焚屋200余问。
  民国17年(1928)
  实行村里制,划城区为崇至、遗惠、正学三里。本村属遗惠里。
  民国18年(1929)
  春节雷响雪飞,积雪尺余。后50余天不雨。6月螟虫为害。9月底、暴风雨历时三昼夜。10月7日起,倾盆大雨持续5天,毁农田房屋,人畜伤亡惨重。村民食苦菜野草,自尽,逃荒者众多。
  民国19年(1930)
  是年,佛教会于妙相寺成立宁海分会。
  民国21年(1932)
  城区改里为镇。遗惠里改为遗惠镇。本村属遗惠镇。
  民国22年(1933)
  县政府为疏竣玉带河,由“宁海县疏竣玉带河工程委员会”募得捐款300余元,招标疏竣。
  民国24年(1935)
  县城三镇合并,置缑城镇。
  10月26日,在大米巷长官祠举办根雕展览,展出柴株人68件。观众达数千人。
  是年,发成米厂于大米巷开业。
  民国26年(1937)
  4月16日,陆永虎在春浪桥开办永明电灯厂,县城始有电灯。
  民国29年(1940)
  本村分设2保,山南至北依次编为第7保和第13保。
  是年,缑城镇消防委员会择定妙相寺口,为第2分队水龙器械放置处所。
  民国30年(1941)
  4月11日8时17分,日机4架在城区投弹7枚;内遗惠小学操场1枚,水角凌大井头2枚,竹隐庵后园2枚,河头2枚。死1人,伤7人,炸毁房屋14间,震塌18间。
  民国32年(1943)
  是年,再次疏竣玉带河300米。
  民国34年(1945)
  2月5日,连续降雪18小时,气温降至零下10℃。后又陆续大雪11天。
  6月29日,日伪军进犯宁海,晨7时县城沦陷。
  8月16日,日伪军全部撤走,据城49天。
  民国36年(1947)
  调整保甲,全镇缩编为16保。本村编为第5保。
  民国37年(1948)
  发行金元券,每元兑法币300万元。
  民国38年(1949)
  4月,青年军222师(即长江部队)665团进驻县城。团部设当店(今城关粮管所)。并向各保派遣指导员。
  7月5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第61师,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击溃“长江部队”,解放县城。
  同月,人民币开始流通,规定金元券13500元换人民币1元。
  9月,废缑城镇,置城关区,并划县城为东城、中城、西城三镇。本村隶属中城镇。
  同月,建立蒲湖行政村。村公所设长官祠。首任村长丁必富。
  冬,疏竣玉带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城关军民隆重集会游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年底,蒲湖村农民协会成立。王克琼任主任。同时举办农民业余夜校,俗称“冬学”。
  1950年
  春,妇女会、民兵队、儿童团相继成立。第一任妇女主任、民兵队长和儿童团团长,分别为王家姑、徐厚法、胡玉水。
  5月,撤城关区及所属三镇。8月,置城关镇。
  11月,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至1953年6月结束。
  1951年
  6月,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冬,开始进行土地改革。次年4月结束。蒲湖村共没收征收土地311.8亩,房屋58.5间。次年夏领发土地证书。
  1952年
  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城联合支部成立。
  8月,春荒连夏,复遭台风。
  1953年
  7月1日零时,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11月,开始粮食统购统销。
  年底,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完成。
  是年取缔一贯通、同善社、皇极教等反动会道门。
  1954年
  9月,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凭票供应棉布。
  是年,全村有常年互助组5个,其中跳头3个。
  1955年
  3月1日,发行新人民币,新币每元兑旧币1万元。
  11月,巩固、鞍山、联盟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在城河南、北两段发现钉螺。次年,开始防治血吸虫病。
  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简称“三定”。
  1956年
  8月1日,强台风袭击本镇,日雨量达195毫米,死3人,重伤19人,塌民房253间。
  冬,巩固、鞍山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巩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是年,由市门,县圃、蒲湖3个行政村组建县圃、蒲湖2个居民区。本村居民属蒲湖居民区。
  是年,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蒲湖村支部成立。
  1957年
  是年,巩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中共支部。
  1958年
  9月,开展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发动献铜献铁。
  10月1日,取消乡镇建制,成立五星人民公社,后改称宁海人民公社。巩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巩安生产队,属东城管理区
  是年,兴办公共食堂,村民概在食堂就餐。
  本年,开始拆除旧城墙,填没护城河,并依址修路。小北门至大北门地段,1982年命名为北大街。
  1959年
  5月,本村林相臣、应可荣2名青年赴宁夏支援边疆建设。
  8月,跳头村划归城郊管理区。
  9月3日,台风袭击本村。
  1960年
  5月,县气象站由梅林迁设大北门外。
  10月,大饥,民以蕃薯藤及金刚剌根等野生植物轧粉充饥。
  11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紧急指示,纠正“共产风”,退赔平调财物,分种自留地,解散食堂。
  1961年
  2月14日~16日,大雪,积雪深50厘米。
  4月,进一步贯彻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巩安生产队改为巩安生产大队。
  6月13日起,连续46天无雨。
  是年,本村人均口粮(谷)仅341斤。
  1962年
  2月,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土地、劳办、耕畜、农具“四固定”,30年不变。
  4月1日,县人民委员会公布本城之妙相寺大铜钟、义井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
  1月,杨梅岭水电站建成,并向城关供电,村民开始用电灯照明。
  11月,开展五反运动,全面清帐、退赔。
  是年,中大街铺没混凝土路面,并安置高压汞灯路灯。
  1964年
  5月,2名上海知识青年来我村插队落户。
  7月1日零时,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1965年
  2月,巩安大队贫农、下中农协会成立。简称“贫协”。
  是年,建巩安轧米厂。
  1966年
  6月,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开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8月,红卫兵涌向社会,横扫“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中大街义井亭被毁。
  是年,淘汰中稻、间作稻,所有水稻田都种上了连作稻,实现水稻连作化。
  1967年
  是年,建红旗塑料厂,以大北门口观音阁15间旧屋为厂房。
  巩安大队下属6个生产队合并为3个生产队。
  1968年
  8月,兴起“农业学大寨”运动。
  是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870斤,实现粮食亩产超农业发展纲要。
  是年,巩安大队贫代会成立,取代巩安大队贫农、下中农协会。
  1969年
  1月9日,巩安大队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0年
  12月,成立巩安大队整党建党领导小组。经过整党,恢复6名党员组织生活,重建中共巩安大队支部。
  是年,发动村民查螺、灭螺。本村查到的钉螺面积为8134平方米,用药剂喷洒和土埋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处理。
  1971年
  是年巩安五金胶木厂正式投产。
  是年,购置第一台12匹马力手扶拖拉机。
  是年,粮食平均亩产突破千斤大关,达到1077斤。
  1972年
  1月25日10时许,台湾海峡8级地震,本村有震感。
  2月5日~8日,大雪。
  1973年
  4日,图财谋害城中小学教师的杀人犯励福定被枪决。
  5月,梅雨连绵,总雨量486毫米。小麦赤霉病严重。
  12月,本镇始有专业消防队。
  1974年
  4月22日8时29分,江苏溧阳5.5级地震。有震感。
  1975年
  11月,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建机耕路1条。全长2207米。
  1976年
  4月,在大米巷开设巩安大队合作医疗站。1981年停办。
  10月,城关连日集会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
  1977年
  10月,村民参加治理颜公河。
  1978年
  县自来水厂建成投产,村民开始饮用自来水。
  城中小学被评为市重点小学。
  1979年
  6月,对本村“四类分子”评审摘帽。
  7月9日下午,江苏溧阳6级地震,本村有明显震感。
  1980年
  2月,撤销“巩安大队革命委员会”,恢复“巩安大队管理委员会”。
  4月,倒春寒,早稻烂秧。
  1981年
  是年,各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到组责任制。全村3个生产队,分为10个承包小组。
  1982年
  春,北湖饭店落成。同年开业。
  7月1日零时,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本村共252户,815人。其中男399人,女416人。
  9月,镇设落实政策办公室,清退“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财物。
  1983年
  12月,政社分设。巩安大队改建为巩安村;并设巩安村民委员会和巩安村生产合作社。
  是年,山林普查,县府发给我村山林所有权证书。
  1984年
  5月21日23时,江苏如东以东海域6级地震,本村有震感。
  是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6935担,平均亩产1703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冬,村委会与农户签订《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合同书》268份。合同规定承包期延长15年。
  本年,全面拓宽南北大街。1986年,称北段为桃源北路。
  1985年
  3月,取消粮食统(派)购,实行与农民签约定购。
  7月14日,城区迅雷暴雨,台风冰雹,最大雹径10毫米,50分钟降水60.2毫米。
  是年,巩安蓄电池厂改称橡塑制品厂。
  1986年
  1月1日,小商品市场正式开业,有摊位120个。
  10月1日,宁海中医院门诊大楼落成,并于是日开业。址设中医院路1号。
  是年,镇政府拨款24万元,为城中小学建成含20个教室的教学大楼。
  1987年
  9月18日,颁发居民身份证。发证年限,长期120人,20年247人,10年180人。
  1988年
  7月29日至30日,骤降暴雨。城关地区雨量为370毫米。黄坛水库上游的大溪流域,平均降雨量为519毫米。总降水量达5917万立方米。山洪暴发,形成特大洪水。南门大溪水位迅速上升。供电局至食品厂沿溪一带洪水位超过大溪坝顶3.09米~3.86米。沿溪北岸的城关地段受淹面积达1.1平方公里。30日8时30分,洪水转退,至11时退尽。
  9月,村民委员会改选。蒋克成任主任,胡成波任副主
  任。
  同月,发给每位60周岁以上的老人线毯一只。
  12月,本村三大企业——北湖饭店、橡塑制品厂和农工商服务部,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1989年
  11月,建晒场1个,仓库9间。占地1800平方米。总投资7万元。
  1990年
  1月起,实施养老金制度,凡60岁以上的男、女村民,每月均可向村委会分别领取养老金20元、15元。从1991年起,分别提高到每月25元、20元。
  7月1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本村共321户,1060人;其中男521人,女539人。
  10月,党支部委员会改选,娄根新任支部书记。
  是年,投资10万元,扩建小商品市场,占地1000平方米,浇注混凝土地面,搭玻璃钢棚,筑三面围墙
  是年,在扁墩畈建小农场,占田40亩;建晒场1个,仓库4间。总投资4.5万元。
  1991年
  是年,社管会改选。蒋克成为社长,胡成波为副社长,方治斌为委员。
  是年,筹建北湖工贸公司,占地3900平方米。当年9月,建成楼屋7间,仓库13间,安装50KV变压器1台。

知识出处

宁海北湖村志

《宁海北湖村志》

本书记述了北湖村的历史和现状,是北湖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北湖村位于县城中北部,先民勤劳勇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显著成就。编纂村志是为了反映本村各方面情况,发挥“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为村民提供爱祖国、爱家乡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北湖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