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村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嶺口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79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村境
分类号:
K295.5
页数:
9
页码:
25-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岭口村的发情况,其中包含位置、气候、山脉、溪流、耕地、隶属。
关键词:
宁海县
岭口村
村境
内容
第一节 位置
岭口村位于宁海县北部,西店镇西端,东径121022′,北纬29029′。全村耕地903亩,山林3873亩,溪流185亩,道路106亩,宅区178.8亩,全境5245.8亩。东靠香岩山北首,紧连礼村。南偶长洋岭,与深甽镇长洋村为邻。西枕红泉大山,与梁坑村相含。北跨杉树岭与奉化市为界,东北与牌门舒接让。发源于香岩山的五市溪其上游穿村而过。村处三角路口的交通要道上,村口阆风桥古碑有如下记载:“北通宁、绍,南达温、瓯,东抵象、舟,西连新、口,为过客往来要津。”今有西店至深甽公路经过本村,自本村连接奉化长尚的公路,亦于1998年4月通车。
岭口属于地理命名,村庄位于杉树岭、大茅岭、长洋岭之口,故称岭口。村民向以舒姓为主。又称岭口舒。
第二节 气候
宁海县属中纬度亚热带过渡地带,为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总特点是夏、冬长,春、秋短。表现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9.6℃。年平均日照1885.4小时,年平均降水日169.9天,年平均降水量1655.3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30天,占全年63%,最多259天,最少207天;结冰期年平均110天,最多147天,最少79天。旱、涝、台风、冰雹、冰冻等灾害性天气均有出现,以前三者为害最烈。
本村是有山有田有水的丘陵地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雨水和自然环境均适宜人类生存,是植物栽培,饲养动物的好地方。
第三节 山脉 溪流
本村各方山头林立,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山系属天台山脉,村北紧靠四明山脉。村址处于天台、四明两大山脉之间。村南香岩山伸至梅林。村北花心岗延向奉化尚田,二个百里大圆山在村庄的南北对峙。
香岩山 主峰海拔692米,位于村前东南。东北连花架山,北连捣臼岙(西连蟹钳山、东岙坑、王马岙),南接莲花峰(鹁鸪尖)(主峰海拔763.8米)。
大茅岭 位于村西南2公里处。东南度岭栋头接莲花峰,西南连虎鼻头、小茅岭,西北连凤凰山,北连红泉纱帽山、白沙岭、碰头岩、张布岙。
镜架山(杉树岭) 位于村北一公里处。南连岭坑、头山,西连里步岙虎爪山、梅树岗,东北度白云庵连花心岗、箬帽岭、桶盘山(天门山)。
群山之间,溪流纵横,各条山涧潺潺流水汇入大溪。村西南方向,两支溪流发源于大茅岭,岭栋头,向东与出自黄马岙,舒家湾,东岙坑,香岩山诸水至庆丰桥汇合称大溪。村西小溪,一支从上红泉流入长洋村境,一支从白沙岭、文湾、张布岙、兰田湾入红泉大水库。又一支从汽潭岭、勾臼岙、头山等处流出,与村北的岭坑、杉树岭流出的小溪于龙潭坑汇合,沿村由北向南入大溪。穿村而过的大溪为五市溪的上游,向东奔流,沿路又有出自石岙坑、大岙、栗树山、捣臼岙、清水潭等小溪纳入,经牌门舒、洪家、溪头出朱行桥入铁江。村北,一支从杉树岭、夕岙、牛臼岙北流,一支从里步岙由西向东流出,二支流水于大路畈水泥桥汇合,入奉化市排溪港。本村众多溪流占去土地面积185亩。
第四节 耕地
全村903亩耕地,依山傍溪于各大山脚迴旋。由于山高流急,绝大部份土地土质差,田块小、光照短,离村又远,但水量充足。排涝快。1975年底红泉大水库建成后,全村80%以上耕地得到旱涝保收。
本村尚有204.8亩土地,坐落于周围兄弟村之境内,俗称插花田。其中梁坑境界内的上红泉10.8亩;里步岙坑北,大路畈桥北,奉化市的长尚村界内14亩;牌门舒村东、塘下、蒋家、石家、洪家等村界内180亩。
第五节 隶属
唐大中十三年(859)、阆风里。
宋,阆风里,尚义舒。
明崇祯《宁海县志》载:
新宁乡仙人里(旧名阆风里),四都二图,
尚义,岭口。
清雍正六年(1728)《《光绪县志》载:北乡28庄,
石家庄,岭口。
清宣统二年(1910)。新宁镇,石家庄,岭口。
民国17年(1928),实行村里制。
民国21年(1932),改村里制为乡镇,乡镇下编闾、邻,全县3305闾,16269邻。第六区(驻梅林),辖58个乡镇。第六区尚义乡岭口。
民国24年(1935),废闾邻行保甲,10户一甲,10甲一保。民国25年,梅林区石庄乡,岭口、牌门舒两村编为四保、五保。
民国28年(1939),香山乡岭口为第十保,下设10甲。
民国32年(1943)3月,香山乡岭口为第一保,下设10甲。
民国36年(1947),义溪乡,岭口、牌门舒、塘下三村合并为一个保,称第九保。
1949年7月宁海解放,深甽区、义溪乡、岭口村。
1949年底,梅林区香山乡岭口。
1951年5月,梅林区仁合乡岭口。
1956年初,梅林区西店乡,岭口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8月,西店乡,香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岭口生产队。
1957年12月,西店乡,岭口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0月,宁海并入象山县,并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岭口属象山县西店人民公社香山管理区,岭口成立生产大队,下辖13个生产小队。
1959年12月,深甽、西店二人民公社划属奉化县,岭口属奉化县西店人民公社香山管理区,仍为生产大队,下辖13个生产队。
1961年10月,恢复宁海县建制,12月,深甽、西店二人民公社划归宁海县,更名为区。岭口为宁海县西店区香山人民公社岭口大队,下辖12个生产队。
1964年3月,深甽区香山人民公社,岭口大队,下辖12个生产队.
1967年,深甽区香山人民公社岭口大队,下辖6个生产队。
1980年,深甽区香山人民公社岭口大队,下辖24个生产队。
1983年,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改社复乡,岭口村属深甽区香山乡,下辖24个生产队。
1992年5月至今,西店镇岭口村。
附:宁海县隶属
春秋战国时,宁海县境属越国。约在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于楚。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县境北部为鄞县境,属会稽郡,南部属闽中郡。
西汉始元二年(前85),县境分属鄞、回浦二县。
东汉建武初年,县境分属鄞、章安二县。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县境为鄞,临海二县地。
西晋太康元年(280),析临海之北200户,鄞地800户置宁海县,治设白峤,属临海郡。宁海始建县。
隋开皇九年(589),废宁海县,并入临海县。先后属处州、括州、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建宁海县,治设海游(今属三门县),属海州,次年改海州为台州,宁海属台州。
唐武德七年(624),宁海又省入章安县。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复置宁海县,治设广度里(今城关),属台州。
五代时,宁海为吴越国地。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归宋,宁海为宋地,属台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台州为台州路,宁海属之。
明代,宁海属台州府。
清代,宁海属台州府。
民国初,撤销府级建制,宁海直隶浙江省。
民国3年(1914),宁海属会稽道。
民国16年(1927),废道,宁海直隶浙江省。
民国24年(1935),省设立行政督察区,宁海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32年(1943),宁海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37年(1948),宁海又相继改属第五、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宁海属台州专区。
1952年10月,属宁波专区。
1957年9月,属台州专区。
1958年10月,撤宁海并入象山县,县治设力洋,后移至原宁海城关,属台州专区。次年1月,改属宁波专区。
1961年10月,恢复宁海县建制,县治设城关,属宁波专区。
1970年,宁波专区改为宁波地区,宁海属宁波地区。
1983年7月,撤销宁波地区,建宁波市,宁海改属宁波市至今。
知识出处
《嶺口村志》
本书记述了岭口村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人系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历史文化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岭口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