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选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国土资源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487
颗粒名称: 一、人物选介
分类号: K828.7
页数: 2
页码: 255-2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罗适、范邦惠、葛和中、孙荫庭等历史人物在水利、公益、救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宁海县 历史人物 救灾

内容

罗适 (1029~1101),字正之,号赤城,宁海县溪南罗家村人。宋治平元年(1064)进士,历任安徽桐城县尉,山东泗水、济阳县令,河南开封府及两浙路、京西北路提点刑狱等职。
  历任各职,勤政爱民,刚正不阿,多次因抵制贪官勒索而受诬陷。仕途30余载,以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成绩最为卓著。熙宁元年(1068)任泗水令,亲勘山川地势,率民改造荒地数千顷。又于江都修建大石湖(后改名元丰湖),可灌溉农田千余顷。据记载,他先后兴修水利55处,受益农田6000顷。民感其德,建生祠于江都法华寺,由名士秦观撰写碑文。后升提点开封府刑狱,兼管京西水利,又为畿邑疏浚河渠,使数千顷涝田得到改造。元祐六年(1091)升任两浙路提点刑狱,于黄岩建周洋、黄望、永丰等3闸,并传檄宁海,令改大溪水道,使流近县城以便民。任京西北路提点刑狱时,对汝州地方连年不息之土地争讼,立“方田法”以调解之,使宿垢陈弊清除,民众安心生产。哲宗帝专颁敕书慰谕,名列“元祐名臣”。告老还乡后,仍参与疏浚城北淮河(即现在的颜公河)。
  其一生轻名利、重节义,在畿邑治水有功,朝廷论赏,他让功于僚吏而不受。尝言:“忧人之忧,然后可以乐其乐。”著有《赤城集》(100卷)、《伤寒救俗方》及《易解》等。
  范邦惠 字若宾,原籍西仓人。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进士,授太子正字。宋将亡,改名隐居宁海城西清泉山溪畔,见夹岸土地饶沃,平坦旷阔,遂率附近百姓斫莱开荒,造田种植。邦惠亲躬其事,耕作身先于里人。垦荒成功后,又苦于田高水低,难得大溪之利,无法御旱,复与里人循溪筑一大坝,名为“大砩”;再沿大砩水道分筑小砩六堵,各依地势高低,错落分布,使大溪之水可溉远近田亩,受益面积达3700亩之多。范邦惠后赘当地金氏为婿,世居溪南,为溪南范氏之始祖。
  葛和中 (1343~?),宁海县岔路人。系一普通老百姓,他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且有胆略智谋。岔路一带土地瘦薄,虽有白溪绕境而过,但因田高水低,广袤十数里得不到溪水灌溉。明洪武二年(1369),和中与兄弟及部分村民筹划开凿白溪渠道,得到村人大力支持,于是绘就详图一幅,呈报上司。洪武四年(1371),浙江行中书省水史林鼎本至岔路黄头尖山等地察勘,核对水线,准予开砩,但为竺洪两村所阻,无法动工。和中遂变卖家产上京申诉,朝廷褒赞他的义举,于洪武七年(1374)四月,特颁《敕赐葛和中开浚竺洪大砩榜文》,并赐马一匹、锣一面,给大板一块,以督责顽惰之民;又拨田32亩充民工之食,永不充粮。和中奉旨即领导乡民开沟,在竺洪两村之间砌成大砩一堵,长百余丈,名“竺家洪砩”。又凿水渠15里,开沟72处,造暗涵32洞。工程历经数年始成,从此,3700亩水田可灌白溪之水,使瘦田瘠土变成膏腴田野。而和中在抢修大坝漏洞时不幸被石块压伤,不久去世。岔路乡民感和中功德,立庙奉祀。
  孙荫庭 (1890~1936),名黉庥,江苏省宝应人。一生多在赈灾救济机构中任职,为筹款救灾四处奔波。个人所得俸贴,也常纳入赈款之中。民国17年(1928)农历七月,宁海县古渡庄所属平岩、小青、塘厂、前横、跳头等村海塘被洪潮冲毁。翌年又遭水灾,塘堤决口40余处,农田被毁达19000余亩,5000多村民塘塌粮绝,以野菜、草根充饥。上海中国济生会派孙荫庭为工赈主任,赴宁海灾区调查。后经商定重修海塘,工程历时3年,耗银7万余元,计修复海塘17.5千米。民称此堤为“济生堤”。后荫庭又助资3262元,购田510亩,以田地收入作护塘费用。民国24年(1935),他回祖籍探亲,见湖滨一带多废弃土地,于是设法贷款数千金开垦。经营年余,因条件限制未成,贷款不能如期归还。此时又讹传济生堤倒毁(实未倒),荫庭素守信义,此时百感交集,遂只身投海身亡,年47岁。遗书中有“诚恳失策,愧负友朋”等语。噩耗传至宁海,百姓悲痛不已,古渡乡民立庙塑像纪念。

知识出处

宁海县国土资源志

《宁海县国土资源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环境与资源、土地制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与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土地赋税低价规费等11章,记述了宁海县土地、地矿的历史和现状,改革与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罗适
相关人物
范邦惠
相关人物
葛和中
相关人物
孙荫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