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国土资源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337
颗粒名称: 一、地质 地貌
分类号: P942.7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质构造属浙闽隆起带,地貌由山、海、平原和岛屿组成,有两大港湾和多个海岛。
关键词: 宁海县 地质构造 地貌特征

内容

(一)地质构造
  宁海县的地质构造,属华南台块浙闽隆起带东南沿海断裂褶皱区,新华夏系一级第二隆起带的东北端。出露地层主要是上侏罗统陆相火山岩系,其次是白垩火山—沉积岩系。此外,尚有零散出露的上新统玄武岩。出露最早的地层为酸性、中酸性熔结凝灰岩,分布最广的地层为酸性火山碎屑岩,这些地层是燕山运动早期第一火山喷发旋回的产物。境内东西分属象山火山活动区和四明山火山活动区,这两个火山活动区均受早期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及东西向纬向构造体系的联合控制。因此,形成的火山呈北东向或东西块状分布,全县西部山脉、峡谷、溪流都是循着东西向、北东向或东西块状分布的。分布较广的地层为中性熔岩、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沉积岩,是燕山运动早期第二火山喷发旋回的产物。此一时期的火山活动受晚期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及东西向纬向构造体系的联合控制。在北北东向晚期新华夏系构造中尤其以梅林—镇海断裂带规模最大,沿该断裂发育的胡陈至泗洲头火山洼地,为火山岩呈一系列雁列式的洼地堆积。在胡陈以东与泗洲头火山洼地内局部分布着基性熔岩、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是燕山运动早期第三火山喷发旋回的产物。第三火山旋回受局部构造控制,呈孤立火山机构出现,如茶山火山穹隆。该穹隆的中心部位,地势高峻陡险,海拔800米以上,向四周迅速降低,北部与象山港相连,南部与三门湾接壤,相对高差达800余米。现在山脉、水系均呈放射状发育。因此,新华夏系构造(北北东向)和纬向构造(东西向)是县内低山丘陵的主体构造,全县现状山脉、峡谷、河流的分布,海岸线的轮廓,港湾的态势,以及沿海岛屿的排列方向等,均无不显示其晚近时期的构造地貌。
  (二)地貌特征
  宁海地貌的特征,距今2.5亿年中生代已成雏形。后经长期演变,宁海的山脉、峡谷、河流、海域和岛屿的排列等,都显示出燕山运动晚期的构造地貌。据《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三门湾海岸的变迁,大约在1.2万年前,海平面位于50~60米等深线一带;9000年前,大约位于50米等深线附近;8000年前,位于15~20米等深线一带;7000年前后海平面和目前接近,海岸发育进入新阶段,三门湾、象山港的滨海平原即是那时以来逐渐淤涨而成的。10世纪左右,宁海沿海滩地已具备开垦条件。18世纪后,尤其20世纪60~90年代,东南沿海在人工围垦促淤的作用下,淤积明显加快,海岸线向东、东南推出7.5~10千米。整个县境地貌,由山、海、平原和众多的岛屿岸线组成。县境平面闭合曲线,犹如一头向东饮水的“大熊猫”。
  1.山脉
  宁海山脉属天台山余脉,由西南、西北逶迤入境,横亘全县,延向象山及东海。象山港、三门湾分别由东北、东南深嵌内陆腹地。形成西部和中部多为500米以上的中低山,山丘重叠,盘山环谷;东北与东南多为50~500米的中低丘陵地区,溪河众多,海岸曲折;中部和东北、东南部有十余处较宽的长形低丘与平原,地势平坦,河港纵横,水源丰富。
  宁海多山丘坡地,西高东低,主要山脉(也称干支)有4大支。
  西北干支“龙凤山脉” 属天台山脉中段,发源于天台华顶山,于双峰蟹背尖入境,经马岙望海岗、大蔡凤凰山、香山龙皇堂,直至西店崔家山出海。全长26千米。这支山脉横贯深甽、西店两镇,它对于抵御冷空气南下和引发雷阵雨等有一定的作用。
  中部干支“香茶山脉” 亦称天明山脉。从马岙第一尖起,经龙宫太阳山、温泉鹿颈峧、黄坛香山、宁城中大街(30米)、竹口帽峰山、力洋茶山,至东仓上辽山,再向象山方向延伸。境内全长83千米。它把全县分成南、北两大流域,是宁海县最大的一支山脉,也是全县地形地貌的骨架。它的最大支脉是梁皇山脉,起于望海岗,终于水车下陈山。
  中南干支“王状山脉” 于王爱箉箩山入境,经冠峰尖,旗门状元峰、官岭望府楼、水车白岩山,直到越溪白芨山。全长56千米。然后伸向山头田湾岛,是白溪与清溪的分水岭。
  南部干支“屿南山脉” 于麻山马家山入境。经长田山、麻岙岭、屿南岗,直至旗门老鼠山。全长29千米。它纵竖三门湾畔,成为宁海县东南沿海抗御强台风的天然屏障。
  2.山地
  宁海山地类型大致分中低山地、高低丘陵地和台地(包括谷、盆地)。
  中低山地 海拔500~800米以上,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的深甽、双峰、黄坛、桑洲和中东部的茶院、力洋、胡陈及东北部的大佳何等镇乡。境内有较大的山丘1500余座,多数海拔在150~300米之间,其中,800米以上的高山有37座,900米以上的有双峰澄深蟹背尖(954米)、马岙第一尖(945米)、马岙望海岗(931米)、岔路大短柱(923米)、王爱箉箩山(902米)5座。这些山丘,山体坡度比较陡,土质黄壤较薄。开发利用主要是林地,占80%以上。其次是裸岩和荒草山地。
  高低丘陵地 海拔100~500米,大部分分布在东部的明港、茶院、长街,南部的越溪、一市、东岙,西部的桑洲、黄坛和北部的西店、强蛟、桥头胡等镇街。地形起伏,峦谷相间。这类丘陵比较平缓,土层较厚。土地使用主要是林地和园地,占85%。其他属小块抛荒坡地和裸岩荒草地等。
  台地(包括谷、盆地) 海拔50~100米,主要分布在桥头胡、茶院一带。它位于山地或丘陵的顶部,地面平缓起伏,偶见零星突起的浑圆状残丘,其周围往往是高悬的陡壁;山丘谷(盆)地呈条带状及零星分布,如西店至梅林、桥头胡至城关等地带。谷地相对高度一般小于10米,地面坡度平缓。河谷盆地分布在白溪两侧,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微向下游倾斜,相对高度小于10米。这类土地坡度平缓,气候温和,土壤肥厚,就近村庄,大都用于耕地、园地与林地等。
  3.平原
  海拔50米以下,分陆域平原和海域平原。陆域平原分布范围为:
  宁北平原 海拔30米以下。自县城向北趋低伸展,属洪积平原。范围及于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等。相对坡度8~16度,土质较好,原为县内重要产粮区,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发展为工业商贸区。
  岔路平原 海拔30米以下。系白溪泛滥夹带泥砂砾石堆积,形成洪积扇、冲积锥等地形。自白溪谷向东北延展,范围及于岔路、前童等。土质疏松,多砾质砂泥,夏、秋间易遭洪灾。相对坡度15~30度,原稻、麦产区之一,现为县重点生态涵养区。
  长街力洋平原 海拔10米以下。系东南淤涨海积及人工围垦促淤形成。地势平缓,向东南扇形延伸。范围及于长街、力洋、茶院等乡镇之一部分。相对坡度6~10度,土层深厚,泥层较肥,为县重点粮食功能区、瓜菜主产区、海水养殖带。
  另外,还有洪积、洪冲积的黄坛、水车、香山、西店、紫溪小平原及海积的一市、越溪沿海小平原。
  4.海域
  宁海县背山面海,县境东、南、北三面临海,东南有三门湾,北部有象山港。海域界限:东至三门湾内岳井洋(白礁水道),水深3~6米;南至三门湾内满山、猫头、蛇蟠水道,水深4~8米;北至象山港内狮子口,水深25~26米。
  海岸类型大体分为2类:(1)以基岩海岸为边界条件,湾中发育着淤泥海滩,属淤泥涨型滩。(2)稳定型岸滩,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岸滩动态变化不明显,若干段处于缓慢淤涨状态,属粉砂泥滩,多发育于象山港。
  (1)港湾。宁海县两大港湾,即象山港、三门湾,占浙江省水产养殖资源最丰富的三大港湾之二.素有“贝类之县”和“鱼米之乡”的美称。主要原因是两大港湾地理位置优越,港形口小囊大,并均呈“>|”型汊港,属于半封闭型港湾,港中有湾,湾中有港,岸线曲折,岛礁屏立,风浪较少,气候温暖,海淡水交流活跃,既有利于船舶进港避风,更有利于各类微生物的栖息繁衍。据《浙江省海岸带资源调查报告》:象山港、三门湾,近海潮间带生物量为176.75克/平方米,栖息密度为650.8个/平方米,居全国各大港湾之首。
  象山港 位于宁波市东部海岸中段,居鄞县、奉化之南,象山、宁海之北。宁海境内海区介于北纬29°23′~29°32′,东经120°25′~121°38′之间。东北起狮子口,沿西南抱中央山岛至井栏。西北、西、南沿西店、梅林、桥头胡、强蛟、大佳何等陆岸。有铁江、黄墩港深入内陆。一般水深6~10米。港底面为近海相粉砂质和泥质粉砂淤积物,局部港段下层有贝壳和砂砾堆积。铁江、黄墩港海水营养丰富,温度、盐度、溶解氧、酸碱度等皆适宜于海洋生物栖息、繁殖和生长,是少见的理想海水。港边海涂为县内牡蛎、虾、蟹养殖基地。
  三门湾 位于宁波市南端,居象山、宁海两县之南,境内海区介于北纬29°06′~29°18′,东经121°27′~121°49′之间。这里港湾曲折,岛屿众多,东起白礁水道,向东南抱满山、田湾两岛,穿猫头洋水道,西沿蛇蟠水道,北弦入旗门港至旗门塘南端。内陆壤东起岳井,折南西经长街、茶院、越溪镇(乡),折转复经越溪、一市至旗门。沿陆尚有力洋港、白峤港、青山港、旗门港等港湾。水深10~20米。湾底面为近海相淤泥沉积物,下层有贝壳堆积,局部较厚,内港底面有泥砂沉积。境内涂质肥沃,饵料丰富,为蛏子、蚶子、青蟹主要产地。
  三门湾由于港汊多,滩涂阔,海淡水交流活跃,不但盛产鱼贝虾蟹,并且是天然良港,浙东之门户。水域通过东南湾口及石浦水道与外海沟通,海湾犹如伸开五指手掌,港汊纵横,岛屿林立,滩地宽阔。宋《洪迈夷坚志》称:“台州宁海县东,涉海有岛曰三镇,镇屯巡括600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沿海港口,曾建城堡,置烽火台,设守备游击,各城均驻军四五百人。历史上三门湾及倭寇内侵,盗匪出没之海防区域,政府悬有厉禁。清朝光绪元年(1875),浙江巡抚杨昌睿请开辟三门湾一带岛屿,奉谕旨开禁,听民耕作。光绪四年(1878)浙派兵一营至南田驻扎,并于樊岙设立垦务保甲局,是为开放禁令之始。光绪二十年(1894),意大利驻华公使马丁诺向清廷提出租借三门湾,遭拒。宣统二年(1910),改垦务保甲局为抚民所。孙中山将开发三门湾列入著名的《建国大纲》。民国肇兴,南田始设县。民国5年(1916),侨商拟辟商埠,9年浙督划该地为侨胞农垦自治区,未成。民国18年(1929),上海总商会呈请国民政府,推许庭佐为承办三门湾商港之发起人,一时迁居巡检司(今属三门县)者几百户,“益利”轮船也一度展其航线至该处,旋因不明地理与谋事不正,轮船遇盗被劫,辟埠之举再度陷入停顿。
  以上两大港湾,都处于沿山、平涂之中,岛多景美。象山港不仅可以发展水产养殖,还可以开发海岛旅游。而三门湾按照规划功能定位,为浙江省新兴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2)海岛。宁海海域内,有海岛37个,岸线总长42.43千米,总面积4.214平方千米。其中,有居民海岛3个,权属有争议海岛4个。
  满山岛 位于满山水道东侧,为北纬29°50′,东经121°44′,面积0.185平方千米。
  田湾岛 又名下洋山。位于满山水道与猫头洋水道之间,为北纬29°60′,东经121°41′,面积1.47平方千米。最高点青山门海拔195.9米,均为全县岛屿之最。
  灶窝山岛 位于满山水道西侧,为北纬29°70′,东经121°41′,面积0.348平方千米。
  大柴门岛 该岛与木蛇岛间有一深水道,二岛对峙,似三门湾进入内港之门户,俗称“大柴门”,岛以此得名。为北纬29°80′,东经121°40′,距长街镇下洋涂西南海岸约0.7千米。岛呈南北走向,面积0.089平方千米。
  白石山岛 因由白色熔岩构成而名,宋代已有白石山名。为北纬29°30′,东经121°35′,隶属强蛟镇,距象山县西周镇海头庵北海岸约1.7千米。岛由马鞍岗、白石山、龟鱼嘴三部分组成,面积0.983平方千米,为县内第二大岛。
  铜山岛 据传此岛早年产铜,故名。为北纬29°29′,东经121°34′,距强蛟镇蒋家岙村西北海岸约1千米。岛体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0.233平方千米。
  中央山岛 因处于白石山与铜山两岛之间,故称中央山岛。为北纬29°29′,东经121°34′,隶属强蛟镇,距象山县西周镇海头庵北海岸约1.37千米。岛体呈西南东北走向,面积0.409平方千米。1980年农牧渔业部于此建动物隔离饲养场。
  横山岛 别名小普陀。因岛形无论于何方平视,皆成横形,状似“山”字,故称横山岛。为北纬29°29′,东经121°31′,距强蛟镇苏家岙村北海岸约1.2千米。岛体呈西南—东北走向,面积0.166平方千米。上有镇福庵。1958~1982年,原峡山公社设横山中学于此。
  马岛 曾名大末士,以形状如马,故名。为北纬29°28′,东经121°32′,距强蛟镇回龙村东海岸约1.9千米。岛体呈南北走向,面积0.043平方千米。
  石孔双山屿 原名双山,别名石孔山、仙人墩。2010年浙江省政府标准化命名为石孔双山屿。由东、西二岛组成,为北纬29°29′,东经121°27′,距西店镇石孔头村海岸约0.4千米。岛呈圆形,直径约为40米,面积0.002平方千米。岛上原有隔沙庙,毁于1956年“8·1”台风。
  其他海岛还有大青山、水屿、小青山、青屿、牛轭礁、木蛇岛、长屿、牛屎屿、大壳岛、桔柿山、南洋屿、北洋屿、铜沙岛、铁沙岛、担屿、历试山、狗山、扁担礁、铜锤礁、大狗山礁、小狗山礁、寺前礁、小水屿、越溪小礁、石孔双山礁、石孔小礁。
  宁海境内滩涂辽阔,尚可围垦的主要有双盘涂、三山涂、桔柿山涂、毛屿涂、铁狮涂、黄墩涂、魏家屿涂、洋屿涂、长山涂等。

知识出处

宁海县国土资源志

《宁海县国土资源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环境与资源、土地制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与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土地赋税低价规费等11章,记述了宁海县土地、地矿的历史和现状,改革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