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国土资源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33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7
页数: 14
页码: 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地质、地貌、水系、水资源、气候特征、土壤、植被情况。
关键词: 宁海县 自然环境 资源

内容

一、地质 地貌
  (一)地质构造
  宁海县的地质构造,属华南台块浙闽隆起带东南沿海断裂褶皱区,新华夏系一级第二隆起带的东北端。出露地层主要是上侏罗统陆相火山岩系,其次是白垩火山—沉积岩系。此外,尚有零散出露的上新统玄武岩。出露最早的地层为酸性、中酸性熔结凝灰岩,分布最广的地层为酸性火山碎屑岩,这些地层是燕山运动早期第一火山喷发旋回的产物。境内东西分属象山火山活动区和四明山火山活动区,这两个火山活动区均受早期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及东西向纬向构造体系的联合控制。因此,形成的火山呈北东向或东西块状分布,全县西部山脉、峡谷、溪流都是循着东西向、北东向或东西块状分布的。分布较广的地层为中性熔岩、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沉积岩,是燕山运动早期第二火山喷发旋回的产物。此一时期的火山活动受晚期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及东西向纬向构造体系的联合控制。在北北东向晚期新华夏系构造中尤其以梅林—镇海断裂带规模最大,沿该断裂发育的胡陈至泗洲头火山洼地,为火山岩呈一系列雁列式的洼地堆积。在胡陈以东与泗洲头火山洼地内局部分布着基性熔岩、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是燕山运动早期第三火山喷发旋回的产物。第三火山旋回受局部构造控制,呈孤立火山机构出现,如茶山火山穹隆。该穹隆的中心部位,地势高峻陡险,海拔800米以上,向四周迅速降低,北部与象山港相连,南部与三门湾接壤,相对高差达800余米。现在山脉、水系均呈放射状发育。因此,新华夏系构造(北北东向)和纬向构造(东西向)是县内低山丘陵的主体构造,全县现状山脉、峡谷、河流的分布,海岸线的轮廓,港湾的态势,以及沿海岛屿的排列方向等,均无不显示其晚近时期的构造地貌。
  (二)地貌特征
  宁海地貌的特征,距今2.5亿年中生代已成雏形。后经长期演变,宁海的山脉、峡谷、河流、海域和岛屿的排列等,都显示出燕山运动晚期的构造地貌。据《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三门湾海岸的变迁,大约在1.2万年前,海平面位于50~60米等深线一带;9000年前,大约位于50米等深线附近;8000年前,位于15~20米等深线一带;7000年前后海平面和目前接近,海岸发育进入新阶段,三门湾、象山港的滨海平原即是那时以来逐渐淤涨而成的。10世纪左右,宁海沿海滩地已具备开垦条件。18世纪后,尤其20世纪60~90年代,东南沿海在人工围垦促淤的作用下,淤积明显加快,海岸线向东、东南推出7.5~10千米。整个县境地貌,由山、海、平原和众多的岛屿岸线组成。县境平面闭合曲线,犹如一头向东饮水的“大熊猫”。
  1.山脉
  宁海山脉属天台山余脉,由西南、西北逶迤入境,横亘全县,延向象山及东海。象山港、三门湾分别由东北、东南深嵌内陆腹地。形成西部和中部多为500米以上的中低山,山丘重叠,盘山环谷;东北与东南多为50~500米的中低丘陵地区,溪河众多,海岸曲折;中部和东北、东南部有十余处较宽的长形低丘与平原,地势平坦,河港纵横,水源丰富。
  宁海多山丘坡地,西高东低,主要山脉(也称干支)有4大支。
  西北干支“龙凤山脉” 属天台山脉中段,发源于天台华顶山,于双峰蟹背尖入境,经马岙望海岗、大蔡凤凰山、香山龙皇堂,直至西店崔家山出海。全长26千米。这支山脉横贯深甽、西店两镇,它对于抵御冷空气南下和引发雷阵雨等有一定的作用。
  中部干支“香茶山脉” 亦称天明山脉。从马岙第一尖起,经龙宫太阳山、温泉鹿颈峧、黄坛香山、宁城中大街(30米)、竹口帽峰山、力洋茶山,至东仓上辽山,再向象山方向延伸。境内全长83千米。它把全县分成南、北两大流域,是宁海县最大的一支山脉,也是全县地形地貌的骨架。它的最大支脉是梁皇山脉,起于望海岗,终于水车下陈山。
  中南干支“王状山脉” 于王爱箉箩山入境,经冠峰尖,旗门状元峰、官岭望府楼、水车白岩山,直到越溪白芨山。全长56千米。然后伸向山头田湾岛,是白溪与清溪的分水岭。
  南部干支“屿南山脉” 于麻山马家山入境。经长田山、麻岙岭、屿南岗,直至旗门老鼠山。全长29千米。它纵竖三门湾畔,成为宁海县东南沿海抗御强台风的天然屏障。
  2.山地
  宁海山地类型大致分中低山地、高低丘陵地和台地(包括谷、盆地)。
  中低山地 海拔500~800米以上,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的深甽、双峰、黄坛、桑洲和中东部的茶院、力洋、胡陈及东北部的大佳何等镇乡。境内有较大的山丘1500余座,多数海拔在150~300米之间,其中,800米以上的高山有37座,900米以上的有双峰澄深蟹背尖(954米)、马岙第一尖(945米)、马岙望海岗(931米)、岔路大短柱(923米)、王爱箉箩山(902米)5座。这些山丘,山体坡度比较陡,土质黄壤较薄。开发利用主要是林地,占80%以上。其次是裸岩和荒草山地。
  高低丘陵地 海拔100~500米,大部分分布在东部的明港、茶院、长街,南部的越溪、一市、东岙,西部的桑洲、黄坛和北部的西店、强蛟、桥头胡等镇街。地形起伏,峦谷相间。这类丘陵比较平缓,土层较厚。土地使用主要是林地和园地,占85%。其他属小块抛荒坡地和裸岩荒草地等。
  台地(包括谷、盆地) 海拔50~100米,主要分布在桥头胡、茶院一带。它位于山地或丘陵的顶部,地面平缓起伏,偶见零星突起的浑圆状残丘,其周围往往是高悬的陡壁;山丘谷(盆)地呈条带状及零星分布,如西店至梅林、桥头胡至城关等地带。谷地相对高度一般小于10米,地面坡度平缓。河谷盆地分布在白溪两侧,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微向下游倾斜,相对高度小于10米。这类土地坡度平缓,气候温和,土壤肥厚,就近村庄,大都用于耕地、园地与林地等。
  3.平原
  海拔50米以下,分陆域平原和海域平原。陆域平原分布范围为:
  宁北平原 海拔30米以下。自县城向北趋低伸展,属洪积平原。范围及于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等。相对坡度8~16度,土质较好,原为县内重要产粮区,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发展为工业商贸区。
  岔路平原 海拔30米以下。系白溪泛滥夹带泥砂砾石堆积,形成洪积扇、冲积锥等地形。自白溪谷向东北延展,范围及于岔路、前童等。土质疏松,多砾质砂泥,夏、秋间易遭洪灾。相对坡度15~30度,原稻、麦产区之一,现为县重点生态涵养区。
  长街力洋平原 海拔10米以下。系东南淤涨海积及人工围垦促淤形成。地势平缓,向东南扇形延伸。范围及于长街、力洋、茶院等乡镇之一部分。相对坡度6~10度,土层深厚,泥层较肥,为县重点粮食功能区、瓜菜主产区、海水养殖带。
  另外,还有洪积、洪冲积的黄坛、水车、香山、西店、紫溪小平原及海积的一市、越溪沿海小平原。
  4.海域
  宁海县背山面海,县境东、南、北三面临海,东南有三门湾,北部有象山港。海域界限:东至三门湾内岳井洋(白礁水道),水深3~6米;南至三门湾内满山、猫头、蛇蟠水道,水深4~8米;北至象山港内狮子口,水深25~26米。
  海岸类型大体分为2类:(1)以基岩海岸为边界条件,湾中发育着淤泥海滩,属淤泥涨型滩。(2)稳定型岸滩,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岸滩动态变化不明显,若干段处于缓慢淤涨状态,属粉砂泥滩,多发育于象山港。
  (1)港湾。宁海县两大港湾,即象山港、三门湾,占浙江省水产养殖资源最丰富的三大港湾之二.素有“贝类之县”和“鱼米之乡”的美称。主要原因是两大港湾地理位置优越,港形口小囊大,并均呈“>|”型汊港,属于半封闭型港湾,港中有湾,湾中有港,岸线曲折,岛礁屏立,风浪较少,气候温暖,海淡水交流活跃,既有利于船舶进港避风,更有利于各类微生物的栖息繁衍。据《浙江省海岸带资源调查报告》:象山港、三门湾,近海潮间带生物量为176.75克/平方米,栖息密度为650.8个/平方米,居全国各大港湾之首。
  象山港 位于宁波市东部海岸中段,居鄞县、奉化之南,象山、宁海之北。宁海境内海区介于北纬29°23′~29°32′,东经120°25′~121°38′之间。东北起狮子口,沿西南抱中央山岛至井栏。西北、西、南沿西店、梅林、桥头胡、强蛟、大佳何等陆岸。有铁江、黄墩港深入内陆。一般水深6~10米。港底面为近海相粉砂质和泥质粉砂淤积物,局部港段下层有贝壳和砂砾堆积。铁江、黄墩港海水营养丰富,温度、盐度、溶解氧、酸碱度等皆适宜于海洋生物栖息、繁殖和生长,是少见的理想海水。港边海涂为县内牡蛎、虾、蟹养殖基地。
  三门湾 位于宁波市南端,居象山、宁海两县之南,境内海区介于北纬29°06′~29°18′,东经121°27′~121°49′之间。这里港湾曲折,岛屿众多,东起白礁水道,向东南抱满山、田湾两岛,穿猫头洋水道,西沿蛇蟠水道,北弦入旗门港至旗门塘南端。内陆壤东起岳井,折南西经长街、茶院、越溪镇(乡),折转复经越溪、一市至旗门。沿陆尚有力洋港、白峤港、青山港、旗门港等港湾。水深10~20米。湾底面为近海相淤泥沉积物,下层有贝壳堆积,局部较厚,内港底面有泥砂沉积。境内涂质肥沃,饵料丰富,为蛏子、蚶子、青蟹主要产地。
  三门湾由于港汊多,滩涂阔,海淡水交流活跃,不但盛产鱼贝虾蟹,并且是天然良港,浙东之门户。水域通过东南湾口及石浦水道与外海沟通,海湾犹如伸开五指手掌,港汊纵横,岛屿林立,滩地宽阔。宋《洪迈夷坚志》称:“台州宁海县东,涉海有岛曰三镇,镇屯巡括600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沿海港口,曾建城堡,置烽火台,设守备游击,各城均驻军四五百人。历史上三门湾及倭寇内侵,盗匪出没之海防区域,政府悬有厉禁。清朝光绪元年(1875),浙江巡抚杨昌睿请开辟三门湾一带岛屿,奉谕旨开禁,听民耕作。光绪四年(1878)浙派兵一营至南田驻扎,并于樊岙设立垦务保甲局,是为开放禁令之始。光绪二十年(1894),意大利驻华公使马丁诺向清廷提出租借三门湾,遭拒。宣统二年(1910),改垦务保甲局为抚民所。孙中山将开发三门湾列入著名的《建国大纲》。民国肇兴,南田始设县。民国5年(1916),侨商拟辟商埠,9年浙督划该地为侨胞农垦自治区,未成。民国18年(1929),上海总商会呈请国民政府,推许庭佐为承办三门湾商港之发起人,一时迁居巡检司(今属三门县)者几百户,“益利”轮船也一度展其航线至该处,旋因不明地理与谋事不正,轮船遇盗被劫,辟埠之举再度陷入停顿。
  以上两大港湾,都处于沿山、平涂之中,岛多景美。象山港不仅可以发展水产养殖,还可以开发海岛旅游。而三门湾按照规划功能定位,为浙江省新兴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2)海岛。宁海海域内,有海岛37个,岸线总长42.43千米,总面积4.214平方千米。其中,有居民海岛3个,权属有争议海岛4个。
  满山岛 位于满山水道东侧,为北纬29°50′,东经121°44′,面积0.185平方千米。
  田湾岛 又名下洋山。位于满山水道与猫头洋水道之间,为北纬29°60′,东经121°41′,面积1.47平方千米。最高点青山门海拔195.9米,均为全县岛屿之最。
  灶窝山岛 位于满山水道西侧,为北纬29°70′,东经121°41′,面积0.348平方千米。
  大柴门岛 该岛与木蛇岛间有一深水道,二岛对峙,似三门湾进入内港之门户,俗称“大柴门”,岛以此得名。为北纬29°80′,东经121°40′,距长街镇下洋涂西南海岸约0.7千米。岛呈南北走向,面积0.089平方千米。
  白石山岛 因由白色熔岩构成而名,宋代已有白石山名。为北纬29°30′,东经121°35′,隶属强蛟镇,距象山县西周镇海头庵北海岸约1.7千米。岛由马鞍岗、白石山、龟鱼嘴三部分组成,面积0.983平方千米,为县内第二大岛。
  铜山岛 据传此岛早年产铜,故名。为北纬29°29′,东经121°34′,距强蛟镇蒋家岙村西北海岸约1千米。岛体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0.233平方千米。
  中央山岛 因处于白石山与铜山两岛之间,故称中央山岛。为北纬29°29′,东经121°34′,隶属强蛟镇,距象山县西周镇海头庵北海岸约1.37千米。岛体呈西南东北走向,面积0.409平方千米。1980年农牧渔业部于此建动物隔离饲养场。
  横山岛 别名小普陀。因岛形无论于何方平视,皆成横形,状似“山”字,故称横山岛。为北纬29°29′,东经121°31′,距强蛟镇苏家岙村北海岸约1.2千米。岛体呈西南—东北走向,面积0.166平方千米。上有镇福庵。1958~1982年,原峡山公社设横山中学于此。
  马岛 曾名大末士,以形状如马,故名。为北纬29°28′,东经121°32′,距强蛟镇回龙村东海岸约1.9千米。岛体呈南北走向,面积0.043平方千米。
  石孔双山屿 原名双山,别名石孔山、仙人墩。2010年浙江省政府标准化命名为石孔双山屿。由东、西二岛组成,为北纬29°29′,东经121°27′,距西店镇石孔头村海岸约0.4千米。岛呈圆形,直径约为40米,面积0.002平方千米。岛上原有隔沙庙,毁于1956年“8·1”台风。
  其他海岛还有大青山、水屿、小青山、青屿、牛轭礁、木蛇岛、长屿、牛屎屿、大壳岛、桔柿山、南洋屿、北洋屿、铜沙岛、铁沙岛、担屿、历试山、狗山、扁担礁、铜锤礁、大狗山礁、小狗山礁、寺前礁、小水屿、越溪小礁、石孔双山礁、石孔小礁。
  宁海境内滩涂辽阔,尚可围垦的主要有双盘涂、三山涂、桔柿山涂、毛屿涂、铁狮涂、黄墩涂、魏家屿涂、洋屿涂、长山涂等。
  二、水系 水资源
  (一)水系
  宁海山多水也多。水系依山势走向,从山区流向大溪再入海。全县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直接入海的独立水系有13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山地河流42条,河宽5米以上、河长500米以上的平原河网355条。
  宁海县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白溪、清溪、中堡溪、大溪、凫溪、茶院溪、颜公河、混水溪、大松溪,其中最大的白溪、清溪、中堡溪、大溪、凫溪五条河流并称为五大溪流。
  白溪 发源于天台华顶山北麓,自西向东至白峤港入海。境内全长72千米,流域总面积624平方千米,年径流量6.8亿立方米,水力蕴藏量5.7万千瓦,是宁海县开发价值最大的一条水系。流域内1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清水溪、混水溪、红岩坑、下木坑、大松溪、桥坑、梁皇溪、大溪、盈坑、里岙溪、干溪、龙眼溪、白峤大坑13条。
  大溪 古称石瑜溪,为白溪最大支流。出自马岙第一尖南麓,至黄坛,黄坛以下称杨溪,于马婆园汇流注入白溪。全长36千米,流域总面积201平方千米,流域内1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盈坑、里岙溪、干溪、龙眼溪4条。
  清溪 发源于天台苍山北麓。于宁海县桑洲镇上叶村西北部入境,至旗门港出海。全长40千米,流域面积164平方千米,宁海境内1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西洋坑。
  中堡溪 发源于茶山东麓牛料岗,自北向南至胡陈港入海。全长31千米,流域面积211平方千米,流域内1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虎溪、平林溪、梅山坑3条。
  凫溪 发源于马岙第一尖东麓。有1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6条:长洋溪、南溪、兰丁溪、上大溪、溪边溪、双湖坑,流经深甽、凤潭、梅林,至凫溪注铁江入海。全长27千米,流域面积184平方千米。
  此外,古称淮河、北河的颜公河,源出城关杜鹃山,向西北流经竹口、山水,至桥头胡入海,流长18千米,流域面积86.9平方千米。
  (二)水资源
  全县山多溪多水也多,水资源丰富,而且水质好。据调查,产水面积184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99毫米,多年平均降水总量29.9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蒸发量849.8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6.4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16.22亿立方米,地下径流量0.19亿立方米。人均地表径流量2655立方米,高于浙江省人均1750立方米及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6.41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15.07亿立方米(包括地下径流量),平原区1.34亿立方米(含潜水部分)。
  地表水 年径流量为16.22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14.89亿立方米,平原区1.33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产水量101.4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1014毫米,整个由西向东逐步递减,有2个高值区、2个低值区。西部高值区位于西溪、马岙、双湖、双峰等地,年径流深为1200毫米;东部高值区以茶山山脉为中心,位于东仓地区附近,年径流深为1000毫米。两个低值区分别位于城北平原和长街平原,年径流深在650~800毫米。
  地下水 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造成地下水分布不均,地区性差异较大。全县地下水径流量0.19亿立方米,其中,山丘0.17亿立方米,平原区0.02亿立方米。地下水类型是松散岩类孔隙水、海相沉积隙潜水、红层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等。
  三、气候
  宁海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夏季风交替明显,雨水充沛,光照充足。
  宁海地处北纬30°附近,背山面海。夏半年受副热带环流影响,多吹东南风,热而多雷阵雨,梅雨绵绵,时而有热带气旋影响,由于西部山区对气流的抬升作用,易发大雨大暴雨,是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冬半年受大陆气团影响,多吹偏北风,冷而少雨,时常有冷空气侵袭,冰冻雨雪相伴。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多山面海的地形特征,使宁海具有山地气候和沿海平原气候,天气复杂多变,气候资源丰富,灾害天气种类多且发生频繁。
  宁海四季:入春3月26日,春季长65天;入夏5月30日,夏季长114天;入秋9月20日,秋季长68天;入冬11月28日,冬季长118天。
  年平均气温16.4℃。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年平均降水量为1722毫米。8月降水最多,12月降水最少。年平均光照时数为1757小时。9月光照最多,2月光照最少。年平均无霜期248天。年平均梅雨期25天,常年6月中旬初入梅,7月上旬末出梅。
  附:主要灾害性天气
  宁海地处中纬地带,受南、北环流的交替影响,灾害性天气较多。一年中常有台风、暴雨、洪涝、高低温、干旱、连阴雨以及局部性的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尤以台风威胁最大。如1956年8月1日24时,12号强风在象山港登陆,近中心最大风力12级以上,气压923百帕,日最大降雨量195毫米,象山港潮位4.7米,冲毁海塘208处、田3614亩、地2991亩,倒塌房屋31667间,死182人,是历史上最强烈的台风之一。1988年7月30日特大暴雨袭击,全县农田受淹21.36万亩,冲毁3.23万亩,受淹房屋19.4万间,冲毁3970间,倒毁山塘水库87处,死176人。1992年8月23日,16号强台风影响,日最大降雨量333毫米,农田受灾7.64万亩,冲毁耕地5634亩,死2人。同年9月22日至23日,19号台风在温州附近登陆,宁海降雨36小时,农田受灾12.6万亩,冲毁耕地1万余亩,死12人。1995年7~9月,宁海县遭受伏旱连秋旱,灾情遍及全县19个镇乡。全县受旱农作物21.58万亩。胡陈、越溪、长街、深甽、西店、桑洲等镇乡30个村庄饮水困难2.34万人。2003年7~8月,宁海35℃以上高温天气26天,极端高温40.5℃,比宁海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温度39.7℃还高出0.8℃。农田受旱面积达32万亩,是1994年以来旱情最为严重的年份。2005年9月11日,第15号台风“卡努”在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登陆,“卡努”登陆前后宁海最大风力达到14级,11日降雨量超过300毫米的雨量站有9个,里家坑399毫米。全县受灾人口30.4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5.45万亩。2007年10月6日下午,16号台风“罗莎”在浙江省苍南县与福建省福鼎市交界处登陆。登陆后长时间在苍南县打转,在浙江省内肆虐了近20小时。“罗莎”台风过程雨量超过300毫米的站点有16个,有两个站超过了500毫米(红泉517.5毫米,大蔡514.5毫米),全县平均降雨量297.5毫米,是继1988年“7·30”洪灾后过程降雨最大的一次。强降雨使全县18个乡镇街道出现灾情,农作物受灾面积19.8万亩。
  四、土壤 植被
  (一)土壤类型
  按《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工作暂行分类方案》标准,全县土壤归纳为6个土类,13个亚类,35个土属,72个土种。
  1.红壤土类
  红壤土类 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低山丘陵,面积最大,计137.06万亩,占内陆总面积的55.9%。为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遭受深度风化的矿质土壤,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有3个亚类,7个土属,13个土种。
  红壤亚类 是红壤土类中红化、黏化、酸化较强烈的土壤,发育度较深。面积13.34万亩,占红壤土类的9.73%。有2个土属,3个土种。母质以基、中、酸性岩浆岩风化体为主,部分为凝灰岩、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风化体。土体深厚,达1米至数米。质地中壤至中黏土,少量重壤。酸性反应,pH值5.2~6.1。土色红至棕红。平均表层有机质1.75%~2.17%,全氮0.1%~0.14%,全磷0.03%~0.06%,速效钾109.9~160.13ppm。保肥能力中等,耕性差,适耕期短,干时疏松或坚硬,湿时黏糊。目前多垦为旱地、茶园、竹园和林地。是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的较好基地。
  黄红壤亚类 分布范围较广,与红壤亚类交错分布于丘陵山区和半山区。面积54.04万亩,占红壤土类的39.43%。有4个土属,9个土种。母质为各种岩石风化体,土体较密实,全土层较浅薄。质地重石质中壤到石质轻黏土。土色以黄或淡棕黄为主,也有红棕、棕红等色。酸性反应,pH值5.1~6。表土有机质1.63%~2.99%,全氮0.095%~0.127%,全磷0.019%~0.051%,速效钾113.5ppm。植被多为薪炭林和用材林,小部分垦种杂粮、茶叶、果木,部分仍为荒山。
  侵蚀型红壤亚类 多分布于地形较陡,植被稀疏,侵蚀严重的低山丘陵。面积69.69万亩,占红壤土类的50.84%。有1个土属,1个土种。母质为各种岩石风化残体。土体母质特征突出,石质性强,土层浅薄,在30厘米以下。质地重石质中壤至重壤,以淡灰色为主。酸性,pH值5.7~5.9。土壤有机质3.84%,全氮0.78%,全磷0.035%,速效钾135.46ppm。多为荒山荒坡,自然植被很稀,生长灌木、杂草等。
  2.黄壤土类
  黄壤土类 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面积24.17万亩,占内陆总面积的9.86%。母质为基岩残积风化物,淋溶作用较强,盐基饱和度低,常保存较好的枯枝落叶层,有机质积累最大。有2个亚类,4个土属,6个土种。
  黄壤亚类 面积10.68万亩,占黄壤土类的44.19%。有3个土属,4个土种。母质是凝灰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和玄武岩的风化物。土体深厚,质地重石质中壤至中石质轻黏土,含砾石和岩屑较多。表层有机质积累多,含量超4%,山顶草被黄壤达5%~10%以上,形成有15~30厘米的腐殖质层,土壤疏松,结构良好。以黄色或棕色为多。酸性反应,pH值5.3~5.9。平均全氮0.202%~0.454%,全磷0.049%~0.182%,速效钾113.75ppm。该土类大多植被茂密,生长松、杉、杂木等针叶林和阔叶林,丛生小灌木和草类,草被很密。少数黄黏土栽植杂粮、茶林等。
  侵蚀型黄壤亚类 分布于黄壤地带的陡坡、山脊或受侵蚀的山坡。面积13.49万亩,占黄壤土类的55.81%。有1个土属,2个土种。母质为各种母岩风化残积体,质地为重石质中壤至重石质轻黏土。土层浅薄,在30厘米以下。暗棕色。酸性反应,pH值5.6~5.8。含粗有机质5.72%,全氮0.258%,全磷0.028%,速效钾215.05ppm。该类土壤受所处地形影响,流失严重,自然植被稀疏,多为荒草山。需保护自然植被,绿化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3.岩性土类
  岩性土类 零星分布于城关南门外至莲头山一带丘陵。面积0.67万亩,占内陆总面积的0.27%。有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母质为石灰性紫色砂岩风化体,岩性易蚀,质地属重石质中壤土,土质松脆,黏结性小,易受冲刷。色紫灰,上部土层淋溶脱钙,呈酸性反应,pH值5.2~5.6;下部微弱石灰性反应,肥力中等偏低。表层有机质2.73%,全氮0.15%,全磷0.025%,速效钾106ppm。多为柴草山,生长稀少松木,山坡下部开垦种植。
  4.潮土土类
  潮土土类 分布在溪谷两侧及沿海地带。面积13.5万亩,占内陆总面积的5.51%。母质包括河、海相冲积、洪积、沉积物。呈酸性、中性、碱性各类反应,沿海平原区有不同程度盐积现象。多为旱地。有2个亚类,4个土属,11个土种。
  潮土亚类 处在山谷、河谷平原地带。面积2.86万亩,占潮土土类的21.19%。有3个土属,8个土种。母质为河流冲积或洪积物。地质疏松,耕性松散,漏水漏肥。土体中夹有砾石或砾石层,土层厚薄不一,肥力较低。土色以棕灰、棕色、灰黄为主。微酸性反应,pH值5.8~6.6。耕层有机质0.86%~1.84%,全氮0.059%~0.1%,全磷0.021%~0.028%,速效钾92.67ppm。多垦为旱地、桑园,或种植麦类、玉米、豆类、番薯、花生、蔬菜及其他杂粮,部分栽乔木。
  钙质潮土亚类 多分布于滨海平原。面积10.64万亩,占潮土土类的78.81%,有1个土属,3个土种。母质为新浅海沉积物。土体深厚紧实,有1米以上,以棕灰、灰棕色为主。质地重壤至中黏土,湿时黏韧,干时坚硬。碱性,1米内含盐0.1%以下,pH值7.5~8.4,石灰性反应明显。平均耕层有机质1.995%,全氮0.129%,全磷0.059%,速效钾301.64ppm。可种春花、棉花间作套种,或粮棉轮作。
  5.盐土土类
  盐土土类 主要处在20世纪70年代新围塘地。面积4.56万亩,占内陆总面积的1.86%。有1个亚类,1个土属,3个土种。母质为新近浅海沉积物,土层深厚。土色灰棕或棕灰。土壤具有咸、黏、瘦等特点,需脱离盐渍影响,经过脱盐脱钙过程。碱性,含盐量0.1%~0.6%,pH值8~9,石灰性反应强烈。平均有机质1.25%,全氮0.019%,全磷0.07%,速效钾612.21ppm。耕地黏性较差,旱露盐霜。种植棉花、大麦、田菁,或垦为橘园。
  6.水稻土类
  水稻土类 分布全县各地。面积54.96万亩,次于红壤土类,占内陆总面积的22.42%。是各类土壤在特殊条件下水耕熟化所形成的水成土。有4个亚类,18个土属,38个土种。
  渗育型水稻土亚类 多为低山丘陵坡地,少数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上山区坡地。面积8.11万亩,占水稻土类的14.75%。有5个土属,9个土种。母质多为红壤,小部分黄壤。上部常有铁、锰斑纹和铁、锰分层淀积,下部常持原母质性态特征。土体较深厚,在90~100厘米以上,质地黏重。有土黄灰、暗棕灰、灰棕、暗棕等土色。酸性反应,pH值5~6.6。表土有机质含量较多,全氮0.21%,全磷20.27%,速效钾73.73ppm。部分耕层浅薄,干时坚硬板结,湿时糊黏,结构差。土性冷,缺素明显,肥力低劣。多作稻、麦两熟栽培。
  潴育型水稻土亚类 分布广,面积大,计46.67万亩,占水稻土类的84.92%。有10个土属,26个土种。河谷、山谷、滨海平原和丘陵山区山垄中均有此类土壤。母质为河、海相冲、沉积物和红黄壤坡积、再积物。因双重水作用,产生氧化还原和物质淋溶淀积,形成铁锰斑纹。土体深厚,为轻壤至重壤土。土色分黄、棕、暗棕、暗灰黄、灰棕、暗棕灰数种,有铁锰淀积和铁锰分层现象。土体上部酸性或微酸性,下部中性或近中性,pH值5.2~7.2,肥力中等偏上,含有机质3.2%~3.79%,全氮0.189%~0.195%,全磷0.094%,速效钾47~67.96ppm。少量河谷老河漫滩阶地,成土时间长发育好,熟化程度高,土质较松软,质地重壤土,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磷钾较缺,多为三熟制栽培区。处在东部滨海平原内侧者,母质为新浅海相沉积物,完全脱盐脱钙,心底有石灰性反应,色暗棕灰。部分河流出海处,形成洪积,浅海沉积相间物,上部中性或偏酸性,下部碱性或近中性反应。有机质3.26%,全氮0.186%,全磷0.041%,属富钾缺磷土壤。
  潜育型水稻土亚类 零星分布于沿海平原和河谷平原的局部低洼地。面积0.13万亩,占水稻土类的0.24%。有2个土属,2个土种。母质为冲积、洪积及浅海沉积。终年积水,质地轻,砂壤到中壤土,土体软糊,呈嫌气状态,矿化率低,有机质易积聚。青灰或灰色。酸性反应,pH值5.9~6.2。烂塘田属近中性反应,有机质全氮中等,富钾缺磷。一般种植单季、双季水稻。
  盐渍型水稻土亚类 分布于沿海平原。面积0.05万亩,占水稻土类的0.09%。有1个土属,1个土种。母质为新浅海沉积物,含盐和碳酸钙,土体软糊。通体棕色,土质黏重。碱性反应,有机质全氮较低,磷钾丰富。耕性黏韧,灌水呈糊状,干时龟裂,旱季返盐,保肥性好,供肥性差,多栽单季稻。
  (二)植被分布
  宁海县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浙闽山丘甜槠、木荷区,是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地区。森林植物有樟科、冬青科、山茶科、壳斗科等215科、660属、1350余种。全县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银杏等3种,二级保护的有浙江楠等6种。全县植被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5个植被类型组,13个植被型。农作物有5纲、10目、18科、42属、700余品种。陆地覆盖率为78.06%,其中,森林覆盖率62%(扣除滩涂面积),天然植被覆盖率7.84%。
  1.针叶林和竹林区
  针叶林和竹林主要分布于县境西北部、西部和东部山区。以马尾松为主,毛竹次之。有部分杉木和少量阔叶林木。森林覆盖率为48.1%~50.3%。林下植被有茅草、灌木丛和蕨类植物,部分林间为人工垦殖的茶树或油茶等经济林木。
  2.针阔叶混交林区
  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南部、中部和滨海东、中部丘陵区。大部分为封山育林和人工栽培成林的针叶松、阔叶枫、栎、檫、桐、柏等,间有茶、桑、果类等林木及部分天然薪炭林。森林覆盖率30%~44.1%。林下间生蕨类植物、灌木丛,地表被覆为农作物和田间草类。
  3.经济林区
  经济林主要分布于县境东南部滨海平原及低丘地带。目前主要是栽植各类果木经济林,亦有防护林,如水杉、白榆、香樟、苦楝、泡桐、女贞、水蜡和山丘的马尾松、湿地松、柏木等。地表人工栽培稻、麦、棉、橘等作物及野生杂草。
  4.天然植被区
  除人类极少活动的深山僻岭,偶有微量天然林木外,绝大部分分布于沿海淤积不久的涂地,或已围未垦的荒芜碱性地带。后者有耐咸水草、芦苇、海藻、海米及人工栽植的田菁、大米草等。
  5.水土覆被
  水土植被主要分布在河道、水库、塘池,有蕴草、水花生、浮萍及少量凤眼莲、水浮莲等。

知识出处

宁海县国土资源志

《宁海县国土资源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环境与资源、土地制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与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土地赋税低价规费等11章,记述了宁海县土地、地矿的历史和现状,改革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