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1956年至1964年省先进工作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工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31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1956年至1964年省先进工作者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169-17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多位宁海县先进工作者因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在1950-1960年代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关键词: 宁海县 先进工作者 省级荣誉

内容

许林菊(1934.10—) 女。原籍浙江余姚。1953年分配到宁海县建设科从事统计工作,当时县内尚未成立统计机构,统计资料一片空白,她只能一切从零开始,走遍全县的所有乡村。1956年怀孕期间,为赶工作进度,她坚持独自一人长途跋涉下乡调查,步行东至长街镇隔洋塘村,西至双峰乡逐步村,为宁海解放初期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调查做出不懈的努力,为上级分析研究制定经济计划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字依据。1956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张扬波(1934.4—) 1952年,原大里乡夏家岙小学因报名学生人数太少,又无校舍,面临停办。为方便学生求学,当地群众决定自筹经费,聘请他任教。因学龄儿童未能全部入学,就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多次动员家长送子女就读;对经济上有困难的,他自己出钱购书上门,感动了众多学生家长。他先后在深甽、黄坛、桥头胡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55年县教育局举办成果展览会,他的备课笔记、学生作业等教学成果被展出,受到好评。1956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工作者。
  徐声芳(1938.4—) 女。在县布厂工作期间,为技术革新埋头苦干,还主动帮助职工提高操作技术。她以厂为家,出勤率达100%。1956年,老厂房被强台风袭击,因地势低导致进水严重,她坚持白天照常上班,夜里参加抢险工作。1961年调入宁海汽车货运站工作,当时运输任务紧,晚上主动加班为驾驶员制作点心,提供热茶。担任售票工作时,她经常协助特殊困难的旅客上车,收到旅客感谢信不计其数。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1956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戴光永(1928.8—) 从事基层小学教育工作近四十年,工作过的学校就有八个。当时基层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作为业务骨干,自然地成为教学“多面体”。在西店桥棚分校等学校从事的是复式教学,既要为乡内各校上辅导课,又要提高自己学校的教学质量。他推广的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辅导的“小助手”教学经验,对提高当时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1956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钟来法(1931.3—) 新中国成立前受足苦役,参加工作后就下定决心好好工作,报答党对自己的培养和信任。在宁海县食品公司任职时,收购生猪工作流动性大,生猪很容易在运输中相互挤压致死,看管工作十分辛苦。为此他不怕苦,不怕累,坚持站在猪群中押运。无论天气好坏,每次押运的生猪成活率总是100%。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为公司着想,埋头苦干。1956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应文天(1934.3—) 原籍浙江象山。1956年任职象山县文教局人事干部。平时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作风朴实。到过500多所中小学校。对各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和各学科师资状况了如指掌。因而对学校领导班子的调整、多学科师资的调配都指导得非常到位。为解决师资不足、文化水平偏低问题,选调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高等院校轮训,并向社会严格招聘80余名知识青年充实到小学教师队伍。1958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胡森荣(1928.9—) 担任过桥头胡区中心小学副校长、区文卫支部书记等职务,后调任县教育局工作。在工作中联系群众,依靠校党支部及教师群众,全面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开展全区的业余教育和幼儿教育,努力实现全区村村有幼儿班的目标,获得县、地区的多次好评。通过多方争取,为全区每户村民安装民用喇叭。负责分管的全区医院卫生也曾成为全县的典范。1958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潘初利(1928.11—) 先后在供销社、生产资料公司、乳制品厂等单位工作,服从组织分配,从未讨价还价;能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任务;搞好部门协作,如区农技站,区营业所等单位,同时注重团结同事;经常下村(生产队)调查研究,推广先进农具和化学肥料,配合农技站做好试验田的系列对比试验。对于工作取得的成绩,总是说归功于大家。1958年,被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戴秀廷(1919.8—) 原籍浙江临海。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相继在杭州、黄岩、临海等地中学任教。1951年调入宁海中学,曾任副校长职务。兼任历史、政治等多学科教师,教学作风严谨。为提高教学质量,与同行虚心探讨总结;为提高学生德育修养,他倡导开展勤工俭学。多次受浙江省教育厅表彰嘉奖。1958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任伟政(1928.10—) 新中国成立前,曾在宁波日报社见习,解放后担任宁海印刷厂行政职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为集体增产节约,要求全体职工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油墨。重视安全生产,保证不出生产事故。每年都能超额完成组织下达的工作计划和利税任务。1959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陈名英(1932.12—)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奋好学,工作出色,1957年调往三门县城中小学任教。爱护学生,多次上门动员贫困学生入学,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为学生垫付教材费和学杂费。工作任劳任怨,1958年患病,医嘱需休息半年以上,但他为了六年级毕业班学生的学业,在家仅休息一个月就主动要求工作。1959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周三五(1929.12—) 因工作需要,1958年被派往浙江省地质训练班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地质知识,三个月学完中专三年的课程。学成后,响应省委号召,带领一个普查组奔赴祖国各地探矿,经常露宿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岭里,以干粮冷饭充饥,为当时我国的探矿事业作出了无私的奉献。1959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储美姣(1930.7—) 女。解放初,就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积极动员并带领全村的妇女老少参加堆肥、田间除草、插秧等劳动。1958年,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将村幼儿班因陋就简地创办起来。没上过一天学的她通过自学积累,自编自导幼儿教育课件,寓教于乐。孩子们个个活泼好动、能歌善舞,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被社员们称为幼儿的“第二个母亲”。1959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葛小妹(1935.11—) 女。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在宁海多家钢铁厂和农场从事一线工作,工作积极负责,作风艰苦朴素,模范带头于每项工种。虽为女性,但钢铁的出产量每月都比其他同志要高出许多。爱厂如家,常年放弃休息日,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余暇就在厂区拣废铁。有一次上夜班煤气中毒,昏迷了4个多小时,被抢救苏醒后仅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回厂上班。可贵的敬业精神,受到工厂领导和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1959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潘日顺(1934.12—) 原籍浙江天台。在宁海县人民银行岔路营业所财会岗位工作,工作一丝不苟,严格审核放发全区各乡的生产合作社集体及社员个人的生产贷款,所有会计账表都能做到正确、及时、完整、清晰。为方便群众,从不计较个人休息时间,全年天天开门营业。在筹建农村信用社过程中,他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和辅导,不仅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还使他们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原岔路区各信用社的会计人员,没有一个人在经济问题上犯过错误。1959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刘仁员(1931.5—) 每逢抢险救灾,总是冲在最前面。1956年9月19日,原深甽区山洪暴发,为区供销社抢救财物,因过度劳累体力不支,被洪水从深甽冲到20余里路外的杨梅岭水库上游。1960年,在基层供销社系统任职。为当地发展茶叶、蚕桑生产做了大量工作,在农产品收购时上门服务,总是为广大农户提供方便。1962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张根仁(1929.1—2011.2) 1955年转业到县邮电局,从事机线员工作。吃苦耐劳,国家在困难时期是凭票供应消费品的,但每逢单位发福利,他总是先让给别人。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是机线坏了,他总会第一时间骑自行车赶去修理;晚上就拿手电筒步行去抢修线路。1961年冬,一场大雪压垮很多电线杆,为完成抢修任务,连续几天几夜放弃休息。1962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陈永良(1930.10—2011.4) 曾在基层财政系统工作多年,税收征收点多面广,任务繁重,总是不厌其烦地工作在第一线。后被县财政局调到城关财政所,负责城关个体户税收监管征收工作,善于在实践中思考总结,就当时集市个体户征税工作形成可贵的系统理论。1962年被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陈根清(1932.9—) 1958年始在杭州制氧厂铸钢车间工作,任电炉炼钢组长,总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所在的生产小组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多次被评为铸钢行业先进生产(工作)者,于1962年被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范世富(1929.11—) 1958年3月参加工作,在宁海县回浦公社粮站担任仓库保管员。作为粮站仅有的一名正式职工,负责回浦公社的粮食收购、保管、加工、调运等一系列繁重的工作。回浦粮站下辖的十多个仓库都是老式仓库,设施普遍较差,他耐心细致地做好各个工作环节,保证粮库的安全与粮食的质量。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1962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章芹香(1938.11—) 女。作为一位交通系统的服务员,把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当成自己的工作宗旨。在搞好清洁卫生的同时,经常协助老人、残疾人、孕妇优先上车,耐心解决旅客在旅途中所碰到各种难事。每逢购票缺钱的年迈老人,自掏腰包凑路费总有她的份;碰到困难的旅客,也总乐意找她寻求帮助。1962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杜玉英(1936.4—) 女。原籍浙江象山。1954年11月参加金融工作后,在思想上积极上进,业务上努力学习,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忘我工作。热爱本职工作,热爱金融事业,一贯深入实际,联系广大群众。调入城关信用社后,白天办公,晚上下村全面调查辖区115户贫困户的情况;并积极做好帮扶工作,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使困难户在农业生产上有提高,生活上有保障。三十年如一日,在金融战线上奋斗不息,于1963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葛忠照(1937.9—) 曾在供销社系统任职多年,1957年发生“8·1”台灾,为保卫国家物资不受损失,不顾自己生命安危,主动从双峰赶到越溪物资收购站,组织抢运转移木材、木炭等全部物资50余吨。担任岔路供销社领导职务期间,协助村民发展茶叶、蚕桑、毛兔等产业。由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快,且产量高、质量好,华东地区的特色农业工作现场会在岔路区成功召开。1963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王美莲(1937.5—) 女。在汽车客运行业工作多年,工作准则是:要让单位满意,旅客高兴。把关心群众付诸实践,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种种困难。从事车站服务员工作时,做到态度热诚,服务周到,多为旅客做好事,及时清扫污物,经常帮助盲人领路等。服从组织调配,先后积极完成负责的工会、计划生育等各项任务。1964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知识出处

宁海县工会志

《宁海县工会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志记述起自1927年,迄止2010年12月31日,全面系统地记述宁海工运事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国家建设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林菊
相关人物
徐声芳
相关人物
戴光永
相关人物
钟来法
相关人物
应文天
相关人物
胡森荣
相关人物
潘初利
相关人物
任伟政
相关人物
陈名英
相关人物
周三五
相关人物
储美姣
相关人物
葛小妹
相关人物
潘日顺
相关人物
刘仁员
相关人物
张根仁
相关人物
陈永良
相关人物
范世富
相关人物
章芹香
相关人物
杜玉英
相关人物
葛忠照
相关人物
王美莲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宁波日报社
相关机构
宁海县邮电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