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电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邮电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87
颗粒名称: 第三篇 电信
分类号: F632.755
页数: 52
页码: 77-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地区的有线电报发展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宁波至临海的电报线路经过宁海并连通。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多次线路扩展和电报设备更新,包括莫尔斯人工报机、音响发报机、振荡器报机、韦氏波纹机、电传机等设备的引入和使用。1949年解放后,电报线路和设备逐渐得到恢复和改善。1950年代开始,电报通信方式逐渐由人工转为机械化、自动化,载波电报机、自动发报机等先进设备相继投入使用。1980年代后,电报设备进一步更新换代,引入了高性能的电子电传机和程控发报机,电报通信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同时,有线报路也逐渐改为电缆报路,并开通了国际、国内公众用户传真机服务。
关键词: 宁海县 通信发展 有线电报

内容

第一章 电报
  第一节 有线电报
  一、设备电路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宁波至临海电报线路经宁海连通。是年,电报线路情况如下:
  段别 所辖道里 所辖杆线 线数 所辖地点 飞线道数(丈尺)
  临宁段 90 568 双 珠岙
  宁临段 90 553 双 珠岙 四道700丈
  宁甬段 101 534 双 方门
  民国12年(1923年),有莫尔斯人工报机1部,备用1部。民国18年,台州电报局开通宁海电报电路。民国24年3月,开通宁海至鄞县直达报路。9月,架通宁海至奉化线路63.6杆公里,宁海至临海线路91杆公里。民国30年4月,通奉化电报电路告阻,与临海有线报路复通。抗战时期,报话线路摧残破损严重,且年久失修,电报电路时通时停。民国37年11月,宁海至奉化段抢修完竣。时鄞县至宁海单工音响机(中间开放宁海)和宁海至临海话传直达。
  1949年宁海解放时,电报线路有宁海至临海90公里和宁海至奉化60公里,均为4.0铁线。是年,宁海至二区电报均由鄞县经转。1951年10月,配置莫尔斯音响人工发报机1部,遂改话传为机发电报。1958年,因音响机音质失真,改装莫尔斯振荡器,以其声音长短为符号,人工手发。4月23日,装置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即点划符号),开放宁波、临海电报电路。是年,除发往宁波、杭州、上海电报外,其余由临海经转。10月宁海、象山两局合并后,业务量激增,开通石浦、丹城电路各1路。1959年1月改用韦氏波纹机收发电报(即长城符号)。7月,使用电传机收发电报。至1961年10月,宁海、象山两局分设,电传机归象山局,宁海局报房使用人工振荡器报机收发。12月,宁波至宁海的幻线连接至丹城、天台,并开放宁波、宁海、天台同线人工报路,每日上午7时至下午10时通报。1969年,装置55型国产机械式电传机1部,改莫尔斯机为电传打字机,替代原人工报机。1972年,购置载波电报机1部,并开通至县气象站实线话传专用报路。配BW105型五单位单机头自动发报机1部,收报自动化。1975年,增装55型电传机及单路ZB3O3载波电报机各1部。1979年,添置并使用64-4B双机头自动发报机。次年,增装单机头五单位自动发报机1部。
  1981年,购55型电传打字作孔机1部,作备用机。开通宁海至长街、一市、力洋、岔路、西店载波电报电路。翌年,开通宁海至梅林实线电报电路。1983年,宁海至梅林电报专线改载波电路,开通宁海至桥头胡载波电报电路。4月,开放宁海至宁波64-4B型双机头发报机,DHY611D型电报电源设备1套。8月,省局分配64-4B型双机头自动发报机1部。1985年,省局拨电传打字机3部。3月,投资4200元购置2部,4月分配DHY611D型电报电源设备1套,购置55型电传机1部(备用)。7月,更新55型电传机2部和24V整流器2部。至年底,备有55型电传打字机8部,64-4B型双机头自动发报机3部,BZP801-C型四路插报机1部,单路ZB303型载报机2部,BYM-85型中文译码机1部。电报电路有宁海至宁波直达专用载报电传电路1路,无线1路,宁海至长街、力洋、一市、岔路、梅林、西店、深甽、气象站话传电路8路。1986年10月,添置BYM-85程控中文汉字译码机1部,提高电报译码效率,加速电报传递。1987年4月28日,宁海报路并入杭州256路自动转报网,使电报通信跃上新台阶,加快电报来去转时限。7月,开通桥头胡电传电路。1988年自购TS-20、83H型电子电传机和全电子电传机2部。
  1990年底,引进具有PHILIPS技术BDD200、PACT220、BDD200、TX-20、BHC83H(汉字)等型号的高性能电子电传机和BRS420程控发报机,替代55型机械式电传机和老式发报机。翌年10月1日,开通国际、国内公众用户传真机1部。1992年,新增黄坛、水车、辛岭、竹口有线报路4路,增至宁波自动转报1路。并增传真机11部,全电子电传机5部,县局至力洋、桥头胡电传改为传真通报,原插报机报废。1993年,增黄坛、北门营业、深甽、特快专递各1部传真机,计财股、报房2部传真机停用。至杭州、宁波、长街、岔路、黄坛、一市6路有线报路改为电缆报路,并增至北门营业、明港2路报路,另至宁波无线报路1路停用。翌年,开通农业银行至宁波出租电路1路。
  1995年4月,开通三防指挥部传真电路。10月,引进YD-1000A型电报传真汇接机,标志电报通信进入全新“电子时代”。至年底,有公众电报电路17路,其中至杭州、宁波2路为二级省内电路(均为光缆传输自动转报),其余15路均为县内电路,分别至长街、力洋、一市、岔路、黄坛、梅林、桥头胡、西店、深叫、明港、回浦、竹口、水车、北门营业、中街营业。除了至中街营业为电缆实线传输、自动转报外,均为光缆传输,传真通报(至一市、水车仍为人工通报)。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至宁波出租电路2路,均为光缆传输,人工通报。设备有电子电传机14部、全电子电传机2部、载报机1部、4路插报机2台、韩铃机2部、真迹电报传真机12部、电报传真智能终端1台。
  二、业务资费
  1.业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境内始办电报业务。民国初期,电报分政务、寻常、新闻、赈务、公务5种。特别业务有加急、校对、预付回报费、送妥电知、专送、分送、亲收、露封、留交、跟送、跟转、迟缓、邮转等13种。民国11年(1922)6月至翌年6月,来官报30份,计5193字数,来商报372份,计6804字数,去商报335份,计11255字数,转报381份,计13022字数。民国25年,交通部修订电报章程,分政务、公务、私务、公益、特种5类。民国32年,日均来报60份。次年1月,发往临海话传电报5912份。宁海沦陷时,电报时发时停。日军投降后恢复,并增办如密码、商电、夜间电报、交际电报等。民国36年,日均收、发报各10份。是年8月,来报93份;9月132份,10月130份。
  1949年10月,邮电部公布国内电报种类:防空、事故、军政、新闻、公务、天气、水情、公益、普通、汇款等10类,特别业务15种。1952年7月,长街、沥洋、桑洲、梅林、西垫、桥头胡邮政代办所始办邮转电报业务。1956年后,长街、沥洋、一市、岔路、黄坛、梅林、桥头胡、西店等相继设邮电支局,均开办话传电报业务。翌年,开办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和公电8种。1958年,电报处理顺序和时限等级:一等天气电报,发出和投递最大时限均8分钟,全程最大时限30分钟。二等水情及各种特急电报,发出和投递最大时限分别为20和40分钟,全程最大时限90分钟。三等各类加急电报,最大时限为发出60分钟,投递120分钟,全程240分钟。四等包括公益、政务、新闻、普通、公电、汇款等电报,最大时限为发出90分钟,投递180分钟,全程360分钟。是年,计费去报3.11万份。1963年2月,邮电部统一规定,按不同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分电报为11,开放“特急”、“加急”、“分送”特别业务。1965年4月始,宁海各水文站的水文电报由洪家塔水文站汇总转报省、地区。是年,办理电报业务有17处:城关、长街、沥洋、一市、岔路、黄坛、梅林、桥头胡、深甽、西垫、胡陈、东仓、古渡、茶院、桑洲、前童、双峰。县以下农村电报均采用话传。1970年7月试行“报务改革”,收发报局名、业务标识、机上用语改英语为汉语拼音。电报等级用阿拉伯数码代表。翌年10月,简化电报种类为特种、军政、新闻、公务、汇款、普通6种,特别业务14种。1974年日均去报130份,最高180份,来报平均120份,最高150份,比上年增长45%。1978年6月,电报种类恢复为防空、天气、特种、水情、军政、公益、新闻、公务、普通、汇款、公电11种,特种业务保留特急、加急、分送,其余取消。1980年2月1日起,除局名保留汉语拼音外,其他业务标识、机上用语复用英语。是年,特种业务增改发、邮送2种,全年去报11.22万份,其中计费10.83万份,计费业务量比解放初增长120.3倍。1981年5月,恢复通报用语和公电密语,重新改回数码国际标准码符号。
  1983年9月1日,开始使用《标准电码》修订本,以简化汉字代替繁体字,新增常用字和符号,方便群众和电报译发。1985年4月1日,执行新《电报业务规程》,种类为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公电8种,特别业务调整为特急、加急、邮送3种。次年,依国内电报服务对象和性质,分防空、天气、特种、水情、军政、公益、新闻、公务、普通、汇款、公电11种。以时速分加急、寻常电报2种。每类电报均明确规定传递顺序和局内最大时限、全程最大时限及电报投送时限,超过为逾限,作重大差错处理。电报差错统计上报,分工作差错、服务差错、重大差错(含事故)。6月1日,规定代办所代办来、去报酬金,每份核发酬金0.10元。
  1991年10月,县局开办公众真迹传真电报业务,各支局也先后开办。翌年1月1日,开办礼仪和请柬电报,礼仪电报分庆贺、吊唁2种。1993年,开办国际和港澳公众电报。次年,开办用户电报和三类传真电报等业务。
  1995年,用户电报2户,去报5.21万份,其中计费3.86万份。
  2.资费
  初办时,头等官报不计报费,凭官军机关印鉴交电报局发报。商电,各地资费不统一。宁海电报分局时期,沿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8月北洋电报局首次制定的电报价目。规定本府(相当现今地区、专区)、本省及隔省递加办法,即本府华文明语电报收费每字五分(银元),省内一角,每隔一省加收二分,华文密语及洋文电报收费加倍,官电及新闻电报减半。民国17年(1928年)10月10日,交通部统一报价规定,不分省内外,华文密语及洋文一律加倍。新闻电报减为四分之一,加急电报三倍收取。民国26年~29年,国内华文明语电报每字1角,加急加倍。民国30年后,物价猛涨,国币贬值,电报资费多次提价。电报挂号收费分长、短期2种,长期1年收费12元,短期1月收取1.50元。抗战胜利后,每字法币20元。民国37年7月初,电报价目随物价上涨。12月调整为每字金圆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
  解放后,电报挂号收费改长期1年10元,短期每月1元。1950年11月,规定一电信计价单位为1500元。随币值稳定,经国务院中财委批准,调整电报资费,规定寻常私务电报,本省华文明语每字计价单位由0.8降至0.6单位,合900元,外省由1.2单位降至0.9单位,合1350元。1952年5月1日,废止计价单位,以人民币计算收费。1955年3月1日,发行新人民币,1元合旧币1万元。规定中文明语寻常电报每字0.13元,加收译费5厘。1958年1月1日,调整邮电业务资费,国内电报资费消除地区和等级差别,明语寻常电报每字由0.13元调至0.03元,加急加倍,译费5厘。1965年4月始,全县水文站所用电讯费均由三防指挥部支付。1966年9月1日,取消电报译费、查阅抄录报底费、改发电报费等。1979年7月1日起,恢复译费,每字0.005元。1981年1月1日起,实施农村电报专送费,每张电报收取0.50元。
  1983年1月1日起,农村发出电报和城市发往农村电报,每份加收农村电话接转费0.45元。12月1日起,国内特种、军政、公益、公务、普通天气、水情及银行系统汇款电报资费每字调整为0.07元,国内新闻电报由每字0.01元调整为0.02元。特急或加急加倍,译费仍旧。传真电报按传送面积计费,16K纸收5元,8K纸收10元。用户电报按通报时间和不同国家、地点计费,最低收费时间为3分钟。12月,调整电报挂号,长期1年10元改为30元,取消半年期规定,短期3个月10元,更改名址手续费每次3元。1985年1月,收取用户记帐手续费,标准为新开用户每户50元,老用户30元,需更改帐号另收更改费10元。抄列清单者另加收总额的3%手续费,不抄者加收总额的1%手续费。是年8月,邮 电代办所来去报酬金为0.10元。
  1986年10月1日起,为适应人民币与外币比价变化,国际、港澳、用户电报等业务价目上调50%左右。无线电、海底电缆或其他手段开放的连续电路费率,按《国际电报价目及去报路由表》所规定普通电报价目计费,以7个字起算,国际加急电报按普通电报价目加倍,气象电报按普通电报价目减半,部分订有协议国家免收费用。
  1988年6月1日起,定收取拍发电报附加费每份0.30元。1990年,银行向邮电局交发汇款电报,一律采用记帐付费方式。1992年12月20日起,为改变公众电报资费偏低、电报业务长期亏损状况,邮电部决定公众电报资费由每字0.07元调至0.13元。1995年10月16日,宁波市物价局核准电信代办服务费,公众传真每传一次国内为1.00元,国际港澳为2.00元。
  第二节 无线电报
  民国25年(1936年)6月17日,国民党陆军独立第四十五旅无线电信队途经东岙,在县内重要乡镇装设军用无线电。民国27年7月,设浙江省电话局无线总局宁海无线电分台,备有发报机、收报机、发电机各1部。专与省内各地联系,以政治、军事和官军电报为主,属省政府管辖。民国32年7月,设县政府无线电台,有5瓦特哈脱兰式无线电报发报机1部,收报机程式系再生式,为手摇发电机。8月间始通报,日均收、发报各3件,月均发报约5000余字,收报约6.5万字。各种密本由县府秘书室保管,专为省政府、浙东行署临时驻地云和、天台和县属各机关收发电报。民国33年3月,县政府无线电台从临海局调15瓦特发报机,4月1日试营业。9月,发报机移装仙居。抗战胜利后,宁海分台搬至宁波孝闻街后,该台撤回省局。
  1950年,开设宁波至温州特高频电路,宁海设特高频机务站于县府东首蒋宅内(现城关体育巷9号)。有特高频收讯机、发讯机各3部,晚上开机。1953年2月取消。1958年,安装沥洋特高频机务站,次年,搬至城关杨家道地。1961年,县局架设15瓦特无线短波电台1部(备用机),附设于报房,为防讯防台专用。每日上午8点30分和晚上6点与宁波联络2次,遇特珠情况或有线中断时转入正式通信。10月,特高频机务站撤消。宁海端调宁波局,油机调象山局。11月13日,接省局通知,调整防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网络,宁海每星期二、四,08:00-13:30使用日频,18:00使用夜频,联络2次。是年,有短波发讯机2部,输出功率为15瓦短波收讯机1部,收讯、发讯天线各1副。联络方向宁海至宁波、杭州。设立初,与杭州、宁波两地联络,后改与宁波单向联络。1962年有无线报话机1部,宁海至宁波一周联络6次。10月1日,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台执照。次年3月,颁发浙江省无线电台工作人员执照,凭证上岗。防讯期间,除县内各防讯站外,还负责象山各讯站。8月装置短波发讯机1部,输出功率30瓦。每周定期与宁波联络6次。1966年2月26日,执行邮电部规定,凡通有线之地,无线电台暂停开放。1972年,恢复省、地、县间无线电台和党政无线电通信网。
  1985年,宁海至宁波无线电路1路。翌年6月,改原55A为八一(A)型,发射功率15瓦,定期试机联络。年末,有15瓦无线发讯机2部,作备用。1987年6月,添置“小八一”无线电台一部。时至宁波无线报路,除每日正常会晤外,每周2-3次,每次1-2小时,互发3-5份实习报,以提高无线电报通信质量。1993年宁海至宁波无线电台联络停止。
  第二章 长途电话
  第一节 机线设备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宁波经宁海、台州至海门架设双线。民国18年,宁海至奉化线路(单线)开通。民国19年(1930年)6月,架设宁海至临海12号铜线79对公里。9月,宁海至乐清架设铁线234对公里。民国21年,省电话局工程队架宁海经象山县城至石浦12号铜线104.26对公里。民国22年6月,在甬、温省线加挂鄞县至奉化、宁海各1对,其中,宁海至奉化段46对公里。民国30年,架设宁海至奉化柏坑单线临时线路,12月,架沙柳至海游线路。民国33年7月,架宁海至天台线路70杆公里。民国34年11月,改架宁波至奉化铁线一对,接奉化、宁海线至临海。民国35年12月,有长途交换机10门1台,实占6门,长途线路2条,活机4部。翌年4月16日,宁海至宁波电话由原临海转接改宁甬线直达。民国37年11月,架设宁海至奉化线路47.53公里,立杆740根。
  1949年7月宁海县解放时,有长途壁机4部,程式均为中电式。线路2条,分别是宁海至奉化线路60公里,宁海至临海线路90公里,均为铜线。1950年3月,架设宁波经宁海、三门至临海铜线1对。1951年2月,架设宁海至象山铁线一对,计77.8对公里。次年,临海至杭州线路架通,途经宁海,架设宁海至三门铁线一对。1955年7月,宁海至临海铜线复用,宁海至奉化铜线连通。1957年1月,拆除宁海至临海线路,至临海电话改由三门接转。6月,装置载波增音机。是时,省内二级线路有宁海至宁波78对公里、至临海69对公里,至奉化46对公里、至象山66对公里、至三门24对公里。是年,装置长途会议终端机1套,至宁波、临海、象山电路各1路。1958年,新架宁海至临海铜线1对。宁海、象山并县时,县治迁沥洋,象山至宁波直达线路在宁海截断,象山至宁海段铁线与宁海至临海铜线开放直达,宁海至宁波段铜线接入宁海长途台。次年,县治迁城关,始安装东风三路载波机一端,开通宁海至宁波载波电路,始装会议电话汇接台1台。宁、象分县后,1961年11月1日,宁海至象山电路开放宁波至象山直达,宁波至上虞ZD单路载波机的上虞端调宁海,但未投入使用。是年,设50门磁石长途交换机1部。开放电路7路,均为铁线,其中宁海至宁波2路(1路临海至宁波载波电路经宁海),宁海至临海2路,宁海至象山2路(分别通桥头胡、西周、墙头等支局1路和通力洋、东溪等支局1路),深甽、西垫至奉化1路。
  1965年,架设深甽温泉疗养所至宁波4.0铁线1对,长途线务站负责杆线维护。是年,长途会议终端机增至6套,长途交换机转为农话。次年9月14日,建载波机务站,安装宁海至宁波及临海至宁海三路载波机各1部。至年底,共有载波电话终端机4部,其中2部为单路。1967年4月,置载波十二路有人增音机1部。5月,宁波至温泉线路在奉化、西店间割接。11月28日,恢复宁海至临海电路1路。是年,添磁石长途交换机1部30门。次年10月,开通宁海至宁波ZM202Ⅲ三路载波终端机1部。1969年,宁海至象山线路4.0铁线改架2.5铜线1对,开通宁海至象山三路载波电路。翌年7月,大路洞口庙水库倒塌,洪水冲毁长线电话杆20余根,致甬临线宁波至象山中断通信10小时。1971年10月,定海至岱山ZM200一套载波终端机调宁海至象山间开放。1973年,新增宁海至奉化实线电路1路,宁海至宁波加挂2.5铜线1对。是年,有长途电路8路,其中载波电路4路,次年6月,开通宁海至宁波ZJ-12路载波终端机,宁海 至象山ZM202三路载波终端机。是年,增开宁海至宁波载波电路2路。
  1977年,为实现长途通信载波化,宁海至宁波铁线改架7×1.8铝线1对,全长75.35杆公里,增开宁海至宁波载波电路3路。翌年,增装ZM305十二路增音机1部,开通宁海至宁波、至象山ZM202三路载波终端机各1部,宁海至石浦载波电路1路。
  1981年5月,经宁波中转,增开宁海至杭州直达载波电路1路。年末,长途电路增至18路,其中载波电路15路,长途磁石交换机5部,总容量220门。1983年4月,增开宁海至临海载波电路1路。6月,增开宁海至宁波ZGD高十二路载波机1部,新开宁海至慈溪、镇海、余姚电路各1路。年底,置设一室的长、农话台13席分设,装配长途台4席(50门交换机3台,100门交换机1台),增设挂号台、查询台。
  1984年1月,架设宁海至宁波2.5铜线1对。6月增设长途接续台2席。10月,宁海至奉化实线电路停闭,改用载波电路。宁波至温泉电路分段使用,新增宁海至杭州电路1路。次年11月1日,开通宁海县委机要科至宁波市委机要科长途专线电路1路(租用)。至年底,有载波电话有人增音机8部,载波电话终端机6部,其中三路4部,十二路2部。电路29路,其中宁海至宁波14路,至杭州、象山各3路,至临海、奉化各2路,至石浦、三门、慈溪、余姚、镇海各1路;公安局、机要科至宁波出租电路2路。电路中除了至象山、三门2路为实线传输,余为明线载波传输,交换方式均为人工。
  1987年3月27日上午7时30分,DD14半自动拨号电路3路接入宁波市长途自动电话交换机,进入全国自动拨号网。10月,杭、甬、温数字微波电路运行,开通宁海至宁波4个系统。翌年,开通长话全自动DD16交换设备,磁石交换机改为共电交换机,实占112门。
  1990年,望府楼无人中继站投入运行,宁海至宁波的杭甬温数字微波电路开通,并开通宁海至宁波ZZD(IV)超12路载波终端机,新增电路14路,其中人工2路、DD14半自动拨号电路8路、DD16全自动拨号电路4路,停开1路。翌年,随着程控电话的开通,开程控长途交换机500路端。1992年,沪闽光缆开通,增电端机、光端机、光中继器各1端,增开电路至宁波83路,停开镇海、石浦各1路;象山、临海、杭州、宁波共85路微波改为光缆电路;杭州、余姚、慈溪共4路微波电路改明载。翌年8月1日,停开宁海至杭州人工电路。11月30日,宁海至宁波利用已建成沪闽光缆六系统中一个34M/s系统,新建宁海至象山光缆工程,架空六芯光缆72公里,设宁海转接站、力洋中继站。是年,随最后一部甬温增音机停开,宣告长话载波通信年代结束,代之以先进的光纤通信。沪闽大通路光纤通信、杭甬温微波及宁波至象山光纤通信,共增开数字微波电路宁海至宁波114路,宁海至奉化、象山各30路,杭州、宁波、慈溪、余姚、象山、三门共14路载波电路,至杭州和临海共3路电缆电路、3路数字电路,至宁波10路半自动电路,其中DD14半自动电路7路均停用。
  1994年,随着宁波市本地网建成,长话电路减至159路,其中光缆129路,数字微波电路30路,国际港澳专用1路。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总容量1200路,其中实占663路;光纤数字终端复用设备总容量1080路,其中实占573路;微波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20路,其中实占90路。 1995年12月,动工建设浙江长农话班(1988年)SDH光缆干线网,沿途经境内城关、西店、梅林、一市等4个城镇,全长40.9公里。由奉化方向直埋光缆,经宁海新建管道,通三门。其中奉化至梅林16芯光缆,梅林至宁海20芯光缆(其中8芯农话用,4芯接象山)。长途电路全部停用(出租电路除外),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2160路,其中实占1003路;光纤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2040路,其中实占913路;微波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20路,其中实占90路。数字微波线路46公里,微波通信线路184波道公里。
  第二节 业务 资费
  一、业务
  民国19年(1930年)4月,宁海开始办理长途电话业务。民国21年,根据《浙江省长途电话营业简章》规定,长途电话分为普通、加急、公务、通知通话、定期通话、邮转通话7种,通话以5分钟或不及5分钟为一次,用户连续通话至多三次为限。民国22年(1933年)6月,交通部公布长途电话业务通则,长途电话分普通、加急、传呼、预告4种,通话时间以3分钟和5分钟为一次。民国24年6月,增办夜讯电话,以装有市内电话或长途专机者,分公务和定时两种,时间以下午九时至次日上午五时正。用户如欲提前接线,谓加急夜讯电话。翌年12月,交通部公布长话通话分为叫号、叫人、传呼3种,又分寻常与加急2类。民国26年,为方便各界使用长话,开办传呼电话。民国36年1月,开办特快电话(限10分钟内接通)。翌年,开办代传电话。为适应战时需要,增办防空情报电话。10月,宁海至临海去话248张、来话43张、传呼3张。
  1949年解放前夕,长话分叫号、叫人、传呼3种。内分寻常、加急2种,特别。电话业务有:新闻减价、特快、夜讯、代传4种。是年,长话计费去话0.08万张。1950年4月,增加加急公营企业和寻常公营企业电话。1952年,长话计费去话为0.11万张,逐步形成以县局为中心通信网络,交换量增加。翌年5月,新增特设军政专线电话、特种电话、特急业务电话,取消紧急防空公务电活、防空公务电话和特快电话。
  1954年4月,长话业务种类及接续程序为防空情报电话、军政通活、企业通话、一般通话、公务通话5种。1955年8月,开通长途会议电话,11月1日,开办夜间减价电话,收受以叫号、叫人电话为限,传呼电话征得受话局同意后,可受理。但夜间减价时间内(每日零时开始至次日七时为止),只受理加急传呼电话。
  1958年,长途电话为防空情报、特种、首长、航空调度、电力调度、水情、军政、新闻、普通、公务业务电话等10种。接通时限改为1小时。1964年3月,实行叫号和叫人电话迟缓接续制,时间1小时,立即接续制时间10分钟,传呼电话为2小时。业务量增长,去话1.58万张。
  1972年,始办国际电话,业务量少。1978年3月1日,长话改为代号、特种、首长、紧急调度、军政、新闻、普通、公务业务电话等8种,特别业务有预约和会议电话。1979年,因资费一度偏低,计费去话8.82万张,业务收入仅7.47万元。1984年12月1日,调整长话为6种,并按类别规定接续时限:防空情报电话,立即接通;特种电话10分钟;紧急调度电话20分钟;政务电话20分钟;加急普通电话30分钟;普通公务、业务电话60分钟。传呼电话等候为120分钟。根据邮电部“调整国内报话业务种类及服务范围”通知,国际电话在国内长途电路接续顺序:国际遇险电话列入第二类,国际政务电活列入第四类,国际加急业务、加急私务电话列入第五类;国际业务私务电话列入第六类。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涉外联系增多,国际电话业务量逐年增加。1985年,国际及港澳电话101张。翌年,国际电话去话71张,来话11张。
  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1987年3月27日,开办国内长途电话直拨。虽长话通信设备较前改善,但仍属人工(半自动)交换网,1991年,程控电话开通,进入全国自动拨号网,长话直拨用户增多。1994年10月,为发展国际电话新业务,均向用户开放国际直拨受话人付费电话。并取消国际、国内长途直拨电话有权用户的开户进网费,全部开放程控电话用户的国内长途直拨功能。
  1995年,国际直拨用户可与196个国家和地区通话,国内长话覆盖各省、市、自治区及各大中城市。10月15日起,停止长途电话“113”受理业务。至年底,国际计费1.80万次,港澳台计费2.0万次,有国际港澳直拨用户1828户,长话业务收入716.26万元。
  二、资费
  长途电话资费以空间距离远近为标准,核定基本价目。按通话时间和电话类别,以分钟为计算单位。民国21年(1932年),根据《浙江省长途电话营业简章》规定,长话收费办法分挂号、预约、零售3种,并根据通话方法不同,另加收专力费、转线费、手续费等。民国22年(1933年)省电话局规定代办所装置长途电话机费用,除押机费50元由该所照付,其余各费免缴。传呼电话被叫用户由专差传呼时,代办所收取专力费,距离四里以内,收专力费0.10元,四里以外十里以内0.20元,十里以外不予传呼。民国24年6月16日,开办夜讯通话,话费减半收取。用户使用夜讯通话,被叫用户不在或请求撤消时,须照长途电话价目,缴纳一次话费之五分之一手续费。民国25年9月16日,省电话局改订价目,宁海至宁波、石浦、黄岩等处话费均改为0.50元,至临海、象山等处0.40元。10月28日,与上海通话,话费1.80元,租界加0.10元,通话以3分钟为一次。民国33年,规定长途电话寻常叫号价目奉准最低30元,不满30元者提交30元,宁海发临海等处寻常叫号通话价目改30元,须叫人或传呼外加收15元。民国36年4月,宁海至宁波通话价格叫号1300元,叫人2000元。宁海至奉化、临海价目相同,叫号1000元,叫人1700元。民国37年8月,长话资费统一改硬币银元或小米计价为“计价单位”。随物价指数变动而浮动,宁海至杭州价目16元。
  1952年5月1日,废电信计价单位,改人民币计费。1954年4月1日,不分叫号、叫人及传呼,概按普通叫号话费减半计收。受话人须派人传呼时,由发话局所代收传呼费,普通1000元,加急加倍。军政通话销号费按普通叫号四分之一计收,代收传呼费不予退还。1958年1月1日、全国长话价目统一,简化36级话价为18级,取消地区差价及军政优待收费,降低长话附加费。4月1日起,元旦、“五一”、“十一”、春节7天假日及星期日,各类长话(包括会议预约预告与临时租用电路等)按半价收费,县以下区乡挂发的长话,凡在减价时间内接通知的,同样减半收费。8月1日,降低长话资费标准40%,简化分级价目由18级为13级。降低传呼附加费,由附加基本价目三分之二减为三分之一收取。降低销号费,改基本价目六分之一收取,不满0.05元按0.05元收取。规定长途电话每张基本收费时间3分钟,不满3分钟按3分钟计算,超过3分钟按实际通话分钟计费,尾数不足1分钟按1分钟收。非假日18时至24时7折收费。
  1963年7月1日,长话分段计费修改为每日22时至次日8时及例假日减半收费。“文革”时期,取消长话以3分钟1次基木价,按实际通话分钟计费,通话费每张不满0.10元按0.10元计费,取消销号费、叫人和传呼附加费。1972年,恢复收取销号费每张0.10元,话价不足的每张收销号费0.05元。1979年7月,恢复长话“首次通话费”、“不满3分钟按3分钟计费”。叫人、传呼各加收1分钟基本价目附加费。1983年1月,经由农村支局、所接转长话除规定长话费外,每张加收1次农村电活接转费。1986年9月,调整农话接转费为0.45元。
  1987年7月1日起,长话资费基本价目12级。每分钟第一级0.10元,每增加1级加收0.10元。挂发长途电话,除通话费外,按计费时间每分钟加收附加费0.10元。人工、半自动接续长话以基本价目3分钟起算,收附加费0.30元。通话超过3分钟按实际分钟计收附加费,不足一分钟按一分钟收0.10元。长途自动直拨电话以一分钟起算,计收附加费0.10元,超过一分钟按实际分钟计收附加费。加急长话附加费不加倍。节假日、夜间长话附加费不减半,销退号长话不收附加费。1988年3月15日起,每日22时至次日7时及法定节日全天减半收费。4月1日,省政府规定国内长途电话县内附加费按计费通话,每分钟收0.10元,叫人、传呼收1分钟附加费,加急长话不加倍,夜间和节假日挂发长话不减半。会议电话基本收费时间30分钟,不满30分钟按30分钟计算,超过30分钟按实际通话分钟计费。1989年9月,规定宁海县各地挂发全国长途电话,调整按计费通话分钟加收的地方附加费每分钟0.10元为0.30元,叫人、传呼1分钟收0.30元;加急长话地方附加费不加倍,夜间法定节假日挂发半价长话,地方附加费不减半。1992年9月1日,调整国内长话附加费为每分钟0.50元,翌年5月1日增至0.60元。1994年,国际叫号电话按普通电话价目收费。加急电话按普通电话价目加倍收费(叫人、传呼附加费不加倍)。国际、港澳人工半自动电话基本收费时间3分钟,不足3分钟按3分钟计费;超过3分钟的按实际通话分钟计收。国际、港澳用户直拨电活基本收费时间1分钟,不满1分钟按1分钟计收,超过1分钟按实际分钟计费。
  1995年7月1日,实行5天工作制起法定假日、双休日及每日21时至次日7时,国内长途电话费(含通话费、叫人费及传呼费)按长话分级基本价目减半收费。10月1日,实行租用长途电路收费优惠,规定部分用户租用省内长途电路按现行的国内公众业务资费标准50%计收。是月16日,宁波市物价局核准电信代办服务费,本地网(大市范围)电话挂通一次为0.50元,国内长话每挂一次为1元,国际港澳台电话每挂通一次为2元。
  第三章 市内电话
  第一节 机线设备
  民国32年(1943年)4月1日,县乡村电话管理所成立时,置1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1台。机关及商号电话接入乡村电话交换机,电话用户甚少,仅县府及机关单位农、市话未分。翌年1月,改置25门磁石电话交换机1台,电话用户有城区代办所、县府办公厅、县长室、县长公馆、警察局长室和县党部书记等处。民国34年7月,因日军侵犯,市话破坏。抗战胜利后,城关电话用户恢复。次年,城区装机14部。民国36年,增置货物税局、缑城镇公所、专管区司令部和保安警察队电话。解放前夕,电话少专用线路,多附挂乡村电活及长途线路。且年久失修,仅少数维持通话。
  1949年8月,市话线均为明线,磁石交换机容量50门,实占46门,用户电话机25部。1950年7月,城区电话11户。县府办公厅、人民银行和城关区话机自备,其余话机由电活管理所供给。1954年,时有磁石交换机50门1台,实装有长途线5门,防空专线5门,乡村代管线4门,局用电话(包括零售机)3门。城关电话线路第一类主要用户为县府、县委、县长室、政委室、公安局、武装部等,第二类一般用户26户。次年4月,装置进局电缆,装60门磁石交换机1台,实占59户,年底,设防空通讯站,备用之依巴德10门交换机与60门交换机合并。1956年1月,农、市话分设。翌年市话扩容,改用100门磁石交换机1台,进局电缆50对、 25对各1条,电缆分线箱50对、25对各1只。
  1961年,县局装置会议电话终端机3部。1962年,在跃龙山设第二机房,置10门交换机2台于防空洞中。市内主要电话用户:县委、县人委、医院、公安局、兵役局、镇委、交通汽车站。1969年,市活交换机扩容至300门,实占178户。翌年,市话线路改道新架。
  1973年增装交换机100门,农话转市话60门。1975年市话置有磁石交换机容量400门,实装320门,联络线80门,出局电缆400对。1976年,扩建市内电缆3.86皮长公里。至此,市话电缆11.60皮长公里。1978年8月,自制组装600门NB-A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次年2月3日开通使用,磁石交换机停用。
  1980年投资2万元,扩容4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1台,使自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000门。1984年6月,为缓和城关市话装机紧张状况,安装300门共电交换机1台,开通100门,实装40门,并整治市内线路,增加市内50对用户电缆2皮长公里。次年,市内电缆延伸2皮长公里,增出局电缆150对。架设杜鹃山电视差转台线路4.47对公里。1986年6月,城关地下管道动工,11月市内部分架空电缆转入地下管道。是年,扩容共电交换机700门,交换机容量增至2000门。翌年,螺簧准电子和共电交换机各1000门并存,因断音严重,质量较差。同年,投资21.3万元,增出局电缆3200线对,铺城关地下管道2.512公里,延伸电缆3.074皮长公里。新增TY特种业务机架1架,空架1架,增加特服113、118各2条,110、1120各1条。1988年11月12日12点03分,HJ92IJ型3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开通。原NB-A型1000门螺簧半电子自动交换机及自行改装1000门共电交换机停用。翌年,铺设市话电缆芯线长度469.5对公里,地下管道8.7孔公里,装机603户。
  1990年,扩容配线电缆2000回线,11.81皮长公里,敷设6~12孔管道0.875公里,开通数字微波电路16路,迈出改模拟通信为数字通信第一步。9月1日,为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依HJ921J型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功能,在宁波地区各县(市)局中率先将市内自动电话号码由5位升为6位拨号,标志着通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翌年9月14日20点50分,从澳大利亚引进第一期AXE-10型LS -6000门、TS-500线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割接开通,3000户市话用户割入程控电活网。1993年,增放出局电缆5600对,8月24日扩容2000门程控交换机。次年完成出局电缆1600对2条、800对4条,城关地区配线小区5个,布放电缆总长度45皮长公里。并再次扩容2000门。至此,县局程控交换机容量10000门,市内电话实现程控化,10月9日,电话号码由6位升7位,并进入宁波本地网。
  1995年1月,开通4000门西门子程控电话交换机,4月增2000门。是月,开通可视会议电话。至年底,市话交换机容量达16000门,实装13598门。市话装机4060户,电话普及率5.61部/百人,主线普及率4.25户/百人。
  第二节 业务 资费
  解放前,城关地区及商号所装电话接入乡村电请管理所交换机,农、市话不分。1956年1月1日,邮电部规定县市级以上人民委员会所在地,一律开办市内电话。县内始有市话业务,并按用户多少分级收费,至年底,业务收入0.21万元。
  1957年1月1日,市内电话分甲、乙两种。100户以内每户月租费甲种2.55元、乙种5.10元。局备桌机另加收桌机费0.45元,用户自备照墙机收费,不另收桌机费。甲种:军政机关,党团组织、学校、图书馆、托儿所、工会、住宅、宿舍及无营业性质的机关团体。乙种:工厂、报馆、医院、银行、商店、合作社、寺院、教堂、公园、事务所、公共娱乐场所、剧院、俱乐部、文化馆、行商住宅及有营业性质机关(含事业、企业性质机关和管理机关)和团体。1958年1月1日,分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及附件、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交换机、中继线、分机、专线、节日(临时)电话、公用电话、租杆挂线、代维用户机线设备等13种。以市话机械容量划分3个级别:2000门以上为一等局,501~2000门以下为二等局,500门以下为三等局,宁海为三等局。电话月租费分甲、乙、丙3种。甲种:党政机关、团体学校、医院、农业社及无营业性质者,月租费3.80元;乙种:国营、公社合营工厂、银行、商店、供销社及有营业性质者,月租费5.50元;丙种:乡镇人民委员会,月租费1.50元。是日,始办会议电话,通话费一律按发话局至每个受话地点之间的基本价目,分别按三分之二减价计费。基本计费时间为9分钟(3次),预告费亦照此计费。1962年,划分为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及其附件、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交换机或互通机及公机、中继线、专线、公用电话和临时电话9类。
  1965年1月1日,调整市内电话收费标准:市话基本营业区为东、南、西至旧城墙,北至宁高公路岔口(即木材门市部),东北至大北门宁海中学,超过营业区电话除收月租费外,加收界外维修费每公里3.50元,不足1公里按1公里收取。接入县局交换机的农村电话用户改市内电话,收取竹口、回浦、辛岭、水车公社、白峤大队界外维修费;依市话使用规则,用户需移动已装电话机设备,或在已装电话机上加装副机及附件等均应按规定,由市话局派员办理,不得自行装设或移动。未经市话局同意而自行装设或移动者,加倍补收装移费,加装副机附件者,应补收自正机装机之日起月租费,最少3个月,最多1年。是年,执行邮电部《市内电话使用规则》,分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及其附件、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交换机或互通机、中继线、分机、专线、节日电话、公用电话等10种。同时,开办租用管道、租杆挂线、代维用户机线设备3项特别业务。
  1980年8月1日,邮电部、国家物价总局联合发文规定:市话月租费计收办法分包月制和计次制2种。重新划分市话等级,市话网机械容量10000门以上为一级局、2000~9999门为二级局、500~1999门为三级局、500门以下为四级局。县局始实行计次制,并修改市话等级,由四级增至三级局。9月,执行省邮电管理局、省财政厅、省物价委员会联合通知,收取新装电话初装费每部600元,行政事业单位不收,但可收取工料费。是年,因自动电话交换机的扩容,业务收入增至7.29万元。1983年、省局补充通知,减初装费为400元,个体开业户初装费按中小学校标准予优惠,界外线路每公里增加200元。
  1985年1月1日,为尽快改变邮电通信落后状况,县政府规定基本营业区内新装电活每户收取初装费1200元,行政、事业单位减半收取,超过基本营业区用户按实耗工料收费。至此,年底业务收入20.61万元。翌年,城乡经济发展,1月10日,宁海县府、物价局调整市话初装费标准。
  1986年11月,装机容量达2000门。市话月租费由三级升二级,每月13元提至18元。1987年6月,县政府收取设备更新费,行政事业单位500元,工商企业1000元,自设交换机单位按每对中继线收取,行政事业单位1500元,工商企业单位3000元。1988年4月,收取市内电话设施专用基金,非程控电话按市话月租费的20%收取,程控电话按市话月租费的25%收取。6月1日收取县内附加费按计费通话分钟数每分钟0.10元收取。1989年6月,省局批准宁海局市话按复式制计费。
  1990年7月1日,市话用户月租费加收程控附加费5.00元,老用户改造为程控电话,负担技术改装费,其标准:
  用户类别 当年进网 第二年进网 第三年进网
  企业 500 600 700
  行政事业单位 300 400 500
  个人住宅 200 300 400
  1991年1月1日,县物价局、县邮电局根据省物价局和省邮电管理局文件,调整市内电话资费:普通电话的甲种用户(住宅用户)初装费2000元;乙种用户(办公用户)初装费4000元;党政机关、学校、幼儿园事业单位(不含企业化管理的经营单位)初装费2000元。甲、乙用户中继线每条按同类用户普通电话资费标准3倍收取初装费。并规定通话费每次0.08元,另加收市话通信建设费,非程控电话20%,程控电话25%(含初装费),基本营业区外的须加收界外线路建设费每公里500元。基本营业区内需另设线路的用户,收取线档费每档72元,电话移机费收取手续费8元。营业区外移向营业区外延伸部分线路,收取线档费72元,延伸部分不再收取界外线路建设费和工料费。程控电话的首批开通,使市内电话有了发展,至年底,业务收入123.61万元。
  1992年2月,为方便群众和配合无线寻呼设备的开通,春节前夕,在城关地区各街道设公用电话12处。9月4日,县物价局重新确定市内电话初装费标准:自动电话甲种用户每户2000元,乙种用户4000元。程控电话另行收取改制进网费;工商企业每户500元,行政事业300元,个人住宅200元。11月23日,县物价局根据上级有关文件,重申市话资费如下:过户初装费收正机20%;国内自动直拨有权费的普通电话甲种用户及党政机关用户600元,乙种用户1200元,国内直拨加装国际直拨有权费每户200元;用户种类分甲、乙两种,甲种用户为私人住宅或宿舍内无经营性的电话用户及党政机关、团体学校、幼儿园、事业单位(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乙种用户为甲种用户外的其他用户,集体宿舍、住宅兼作办公电话及个体工商户在住宅处或其他地点开业经营者,按乙种用户处理,12月10日,实行预收用户电话初装费制度。
  1993年3月8日,“114”自动查号系统启用。4月1日起,对部分装机临时优惠,工商企业用户国内直拨有权用户初装费600元,国际直拨200元;行政、事业及住宅用户国内直拨有权用户初装费300元,国际直拨100元。5月12日,调整电话初装费标准:甲种用户3500元,乙种用户5000元;党政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户3500元。9月29日,核定公用电话代办点服务费收取标准:市内电话每次通话收服务费0.10元(每3分钟为一次),农村电话每次通话收0.50元,国内长途直拨电话每次通话收1.00元;国际及港澳台电话每次通活收2.00元,电话传呼、传话每次收1.00元,夜间九点至次日早晨七点,加倍收取。1994年4月,县局114台微机查号与宁波市联网,可受理宁波市C₃本地网内电话号码查询。6月5日,开通“168”电话声讯台,介绍邮电业务、交通旅游、产品信息、商品价格等13种信息。是年,为发展“电话街、电话村、电话楼群”,城关地区20户以上优惠350元,50户以上优惠700元,100户以上优惠1000元,组织者(不含本局职工)给予奖励,标准为优惠初装费总和的1%(不包括界外建设费)。城关镇华山村156户用户装上电话,占全村户数的59.9%,成为全县第一个电话村。
  1995年,邮电部颁发《市内电话业务规程》。市话按用户装用设备和所提供服务项目,分普通电话(正机)、电话副机及附件、无绳电话、用户交换机及集团电话、分机、中继线、专线、临时电话及临时专线、公用电话、用户终端复用设备、租杆挂线、代维设备、程控电话服务项目、电话查号、移机、改名过户、代办工程、选号,2月,分别在中街电信营业厅和沁园宾馆内装设磁卡电话,受理磁卡业务。4月,开通可视会议电话。7月起,市话通活费每次0.15元,其中附加费0.05元;公用电话通话费每次0.25元,其中附加费0.15元。9月,为激发用户装机市场,实行市话初装费短期优惠。由系统、单位出面组织,一次性装机30户以上,每户优惠300元,组织者奖励价值200元电话机1部;一次性装机50户以上,每户优惠500元,组织者奖励价值500元电话机1部;一次性装机100户以上,每户优惠800元,组织者奖励数字BP机1只;一次性装机200户,每户优惠1000元,组织者奖励BP机2只。同时,调整公用电话代办服务费,城关市话每挂通一次0.30元,本地网电话每挂通一次为0.50元,电话传呼或传话及各类回电占线服务费每次0.50元。是年,开办“117”报时台和“800”国内被叫集中付费业务。至年底,公用电话188部,业务收入1669.9万元。
  第四章 农村电话
  第一节 线路
  民国26年(1937年)9月,因沿海军事需要,建设宁海乡村电话,又称军用乡村电话,分东、南两路。东乡线,县城至长亭场(今长街),途经白峤、茶院、胡陈、长亭场,里程90华里;南乡线,县城至健跳。途经海游、梅枝、岭根、东岙、巡检司、健跳,里程130里,均为单线。民国30年,东、南两线受台风及海水摧残,杆线毁损。县府鉴于战时电讯之需,派工架设,材料不敷应用,遂拆卸县城至奉化公路线补充。4月,架至梅林。8月,通至沥洋、胡陈,南线架至梅七,北线延至西垫,并与奉化方门联通。西线在桑洲、王爱两乡架设临时电话。至年末,电话通至14个乡镇,计程170里。民国31年1月,东路军用电话架至长亭。4月,通至桥头胡,计程30里。其时,军用乡村电话发展至柘浦、沥洋、长亭、亭口、梅七、官岭、东岙、沙柳、成文、西垫。此后,架设梅林至深甽、长洋、香山、岭口、大蔡等地。民国33年6月,整修县城至岔路杆线,更换县城至梅林、桥头胡杆线,年计修架乡线115里。此后、受战争影响,乡村线路受损严重,通讯效能锐减。
  解放后,线路大部分修复或新架,均用松木或竹杆,12号铜线或8号铁线。1950年7月,梅林、桥头胡、沥洋、黄坛、前童通话,线路115里,均为单线。翌年,修建县城至前童、前童至岔路、县城至七市、七市至一市、县城至沥洋、胡陈至长街线路。其中,县城至沥洋为双线,其余单线。1954年,梅林至深甽、县城至桥头胡线路改单线为双铁线。5月,国营与地信线路的平行线合并。8月,茶院、长街防空分哨专线直接和县局总机连接。翌年,整修县城至长街、岔路线路,改单线为双线。1956年6月,架设越溪、龙浦、古渡等17个乡的电话线131公里,整修县城至一市、梅林至长洋线路。10月,宁海至三门长途线杆附挂一市至东岙、沙柳乡村电话。1957年9月,农话线路229.25杆公里,实现乡乡通电话。翌年,宁海至力洋架设4.0铁线2对。
  1961年10月,通电话的公社45个,但线路质量较差,其中单线通话公社23个,有的借用生产队广播线,不通电话公社有泉水等8个。翌年3月,装置并检修县局至区以上中继线103杆公里,线长246对公里。下半年,整修、架设长街、一市、深甽、西垫、沥洋5个区的中继线165杆公里。1963年,架泉水、王爱、竹林3个公社线路129杆公里,并整修线路,改单线为双线。次年,整修杆路29.24杆公里,线路60.45对公里,社社通电话,县至区有直达实线电路。
  1967年,埋设长街至岳井、岳井至伍山塑料电缆,其中长街至伍山四芯电缆6.54皮长公里,长街至岳井二芯电缆8.33皮长公里。同时,埋设县城至桥头胡、梅林,梅林至桥头胡,县城至回浦、竹口电缆。1971年6月,县至公社以上线路705对公里。10月,因新安江高压输电线架至宁海,为确保通信,县城经梅林至深甽线路改道,经西溪、温泉至深甽。1974年,为支持胡陈港工程建设,架设指挥部至各工地线路。整修力洋至古渡、前横,长街至青珠,越溪至梅七、桥头胡至山水线路,及薛岙至峡山线路改道。1979年2月下旬,架设宁海至长街47.5杆公里的钢芯铝铰线1对,以加强沿海边防邮电通讯建设。7月13日13时37分,梅林变电所10千伏薛岙输电线13号至14号杆线段,由于输电线垂度大垂直距离1.6米,至梅林、桥头胡、薛岙3支局通信设备击毁,通信中断144小时53分。1982年10月,马岙乡政府集资,架通马岙公社交换机至新昌三坑交换机中继线路,以解决当地用电调度。年底,架通县城至深甽、西店中继线,其中县城至深甽铝线1对,计42杆公里。1983年,全县农村905个大队通话面达41.76%,4544个生产队通话面达52.92%,明线中继线779对公里,电缆中继线191芯线公里。1984年,更新县城至一市线20杆公里。1986年,投资6万元,整修县城至力洋线路28公里,新增出局电缆760对计11.56皮长公里、水泥杆2.05杆公里、明线1.15对公里。1987年,整修长街支局至各乡邮电所中继线,一市至里岙线及薛岙本街改道,计20.18杆公里。新架青珠农场至胡陈港线路3.65杆公里,延伸电缆3.08皮长公里。
  1988年7月30日,宁海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洪水灾害,继受7号台风、“8.9”洪灾、“8.16”龙卷风袭击,阻断农话电路136条,占农活中继线79.5%;中断通话用户1968户(自办136户、代办1832户),断杆3372根,损毁交换机5台,电缆5.75皮长公里,明线566.8对公里,损失120.60万元。邮电职工日以继夜抢修,确保线路畅通。余姚、慈溪、北仑、镇海、奉化等局组成抢修队支援宁海农话线路恢复,省局拨款12万元,其中1万元用于恢复乡镇用户线,完成县局至力洋线路更新,县局大修班被评为县级抢险救灾先进集体,并受到宁波市府表彰。黄坛支局被评为县级抢险救灾表扬单位,24位干部职工受省局、市府、县府表彰。1989年,架设县城至桥头胡自承式电缆13皮长公里,县城至长街3.0铁线及亭头至胡陈段20.4杆公里,计64.4对公里,宁海至西店铝线24对公里。
  1990年,改造力洋至东仓、县城至石舌章、长街至龙浦、闵汗周至民主等农话中继线22.2杆公里。架设西店至紫溪、香山,深甽至温泉线计13.2杆公里。增开县城至西店、薛岙、回浦、竹口、水车、辛岭、前童、长街、胡陈港、深甽等支局(所)直拨电路12条,实现支局及直属邮电所至宁海城关自动拨号。翌年,架设宁海至梅林光缆和梅林至桥头胡PCM电缆17皮长公里,其中新立杆路3.5公里,架桥头胡至峡山电缆25皮长公里,为梅林、桥头胡程控模块局开通奠定基础。是年,全局铺设地下电缆管道0.91公里,新增农话电路24条,增开县局至支局自动拨号电路23条。1992年,架设光缆104皮长公里,中继电缆8542.5对公里,新杆路21杆公里。分别整治6处邮电支局和9处邮电所线路。次年,开通县城至长街、黄坛、西店群光缆传输线路。架设前童至竹林、宫地、梁皇,岔路至桑洲、麻山线路,布放电缆35皮长公里。同时,伍山、岳井、大湖、双湖、马岙、建设、黄坛、凤潭等12处邮电所程控电话开通并网。架设黄坛、岔路、前童光缆、桥头胡至峡山光缆,峡山至强蛟码头,力洋至古渡、前横、明港电缆线路。至此,全县38处邮电所已联网22处。随程控电话开通,9月拆除马岙至新昌三坑杆路。年末,全县杆路总长706公里,其中中继杆路318公里,明线条长度66对公里,电缆772.5皮长公里,全县农村程控电话9000门。
  1994年,新增电缆65.0皮长公里,光缆85.5皮长公里(光缆均由原电缆更新),明线66对公里。随11处支局(所)程控电话开通,全部实现公众电话交换网程控化和数字化,标志邮电通信迈上新台阶。1995年,拆除明线,净增电缆87.5皮长公里,光缆62皮长公里。
  第二节 设备
  民国32年(1943年),县乡村电话管理所设有1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后移至梅林。民国33年,岔路设1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1台。民国35年,为便利东区各乡通讯,增设沥洋1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1台。民国37年3月,装置深甽1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1台。期间,因受战争影响,至解放前夕,乡村电话管理所有30门改造式交换机1台、方形长途挂机4部、维昌挂机4部、西门子桌机3部、西门子挂机6部、西门子皮线试机和老式方形维昌桌机各1部。
  1954年,交换机容量25门,实占12门。1957年,在长街、沥洋、桥头胡、梅林、岔路、黄坛、一市、深甽8个区装有电活交换机,共120门,实占66门。1961年,直达电路除了深甽、西垫2个区外,其余均有。各支局与胡陈、沙柳邮电代办所均配备会议电话终端机各1部。1963年,拆掉薛岙、双湖、大里3处交换所,增设双峰交换所,1965年,磁石长途交换机1部50门转为农话。1969年,更新通信设备,载波电话始应用于农村电话,时有农话晶体管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4部。1972年,载波电话终端机增至8部。其中县城至长街TX-3G型3路晶体管载波机2部,县城至西店、力洋、深甽等支局6801型单路晶体管载波机6部。翌年,增三路农话载波终端机3部,开通县城至桥头胡、黄坛、梅林载波电路。1975年2月,开通力洋至长街3路载波电路(载波机原宁海端移力洋),至此,自办支局安装单路或三路载波机。1978年添置ZJ-I6农话汇接台1台。
  1980年,增装12路载波机2部,开通ZJ33路载波机,分别为县城至桥头胡、薛岙、胡陈港、梅林,力洋至长街6801单路和西店至深甽905单路载波机,1982年,增开农话3路载波2部,单路载波5部,分别安装县城至深甽、西店至深甽、县城至回浦、力洋至前横。次年4月,添置100门磁石交换机1台,50门磁石交换机3台,ZJ3路载波机4端。1984年9月、省局分配并补助费用1.1万元,增50门磁石交换机10台,100门4台。是年,增开县城至岔路3路载波1套,并调整其他农村电路,安装三路载波机3套,单路载波1套、12路终端机1套。至年底,农话交换机容量3680门,比1980年增长24%,农话电话机1983部,比1980年增长20%。翌年6月,投资4万元,开通县城至力洋12路载波机1套。1986年,农话载波机增至48部,农话载波电路70条。次年,添置ZJ-12、ZJ-24路载波机设备及DD14半自动对端设备。是年,开通以城至西店、深甽24路载波,县城至梅林ZJ-11路载波,增开县城至竹口、回浦,桥头胡至民主3路载波,及深甽至马岙单路载波。改善部分机线设备陈旧,缓和电路紧张状况,是年,县局安装HZG02型微机计费及接口设备,使各支局自动联网。1988年,“7.30”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农话扩容930门,发展用户251户。翌年,开通县城至长街24路。载波和县城至西店高12路、ZJ-24路载波,及梅林低12路载波各1套。
  1990年,农话交换机设备制式发生根本变化。9月30日,投资80万元,在西店安装AZ24OO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000门,扩容农话人工交换机200门。增开县城至西店24路载波机及回浦环6路载波机。翌年9月19日、23日,梅林、桥头胡AXE-10型1000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割接开通,与县局交换机联网。1992年,开通力洋、深甽、长街、黄坛程控交换机计3000门。增开西店至深甽环路设备480路,县城至深甽、力洋、长街、黄坛光端设备系统30个,开通力洋至胡陈港、县城至一市十二路、三路载波机共六端。次年,开通县城至黄坛、长街、西店三次群光端机,及胡陈港至力洋、桥头胡至峡山光纤环路设备,县城至越溪、深甽至马岙经载波传输程控电话用户集中器。3月2日,明港邮电所240门程控交换机开通。9月19日、23日西店、长街各1000门程控交换机割接开通。
  1994年,开通岔路GF-01二次群光端机和一市三次群光端机,前童GF-01光端机经黄坛转接联入自动网,越溪至一市三次群光环路设备及望府楼PCM设备。11月,县城至越溪24路载波机停开,宣告县载波通信时代结束,代之以光纤和微波通信。至此,实现电路传输数字化。是年,安装西门子EWSD母局和3808个端口,扩容一市512门、岔路1280门及前童512门,报废载波终端机6部。1995年,开通深甽至马岙、梅林至大佳何、县城至峡山、长街至明港、力洋至胡陈的GF01二次群光端机,以及西店至紫溪、县城至回浦、至桥头胡三次群光端机。并将原99815信号送至各支局。至年底、全县农话电路3300路,其中梅林480路,桥头胡240路,长街、明港、黄坛、岔路、峡山各120路,力洋690路,深甽570路,西店420路,一市300路。共建成程控电话模块局15个,新增程控交换机容量1.9万门,交换机总容量22784门,实占10697门,19个镇、乡及608个村通程控电话。新建农话光缆253皮长公里、电缆503皮长公里,实现农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
  第三节 业务 资费
  一、业务
  民国时期,农村电话亦称军用乡村电话,以军需为主,后称县内电话。民国27年(1938年),装设军用乡村电话13部。3月4日,为便利民众,暂开放营业。民国32年4月,乡村电话管理所成立后,统计月预算收入1200元,实收最高1710元,最低733元。
  解放初期,省内无完整农话规章制度,其种类按县内电话接线顺序分防空情报电话、加急军政电话、加急企业、公务业务一般电话、寻常军政电话、寻常企业、公务业务一般电话;按机线种类分正机、副机、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小交换机及分机、用户中继线和公用电话。用户分甲、乙、丙3种。
  1962年3月,为统一县以下电话名称,县内电话统称农村电话。年底,农话户数346户,通话24.26万张,其中计费22.30万张,业务收入6.66万元。翌年1月1日,按通话分防空情报电话、特种电话、区以上首长电话、电力调度、水情电话、加急军政、新闻电话、普通公务、业务电话。按用户分普通电话、同线电话、用户小交换机、分机及小交换机中继线、公用电话和临时电话。取消丙种用户,分甲、乙2种。1964年4月,按不同处理手续,分叫号电话、叫人电话、传呼电活;用户种类分:普通电话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小交换机、中继线、公用电话和临时电话。1970年,全县46个公社设交换机的23个,868个生产大队,通电话的115个,占13.2%。
  1981年,通话种类分代号、特种、紧急调度、首长、军政和普通电话6类。亦分叫人、叫号和传呼3种。接续顺序为:防空情报电话,中央首长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地方首长电话,加急军政电话,加急公务、业务电话,加急普通电话,军政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特别业务有会议电话,租用电路和代维设备,租杆挂线,利用农村电话线路开放广播。年底,农话户数637户,其中计费603户,通话135.55万张,其中计费115.60万张,业务收入34.32万元。1984年,业务收入46.36万元,比1980年增长70%。
  1987年5月1日,改按营业区域和基本营业区域,分区内和区间电话。区内电话一般按乡(镇)政区划定营业区,分甲、乙两种。甲种为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及所属小学和无营业性质私人住宅电话用户;乙种为甲种以外的其他用户。区间电话分代号、特种、紧急调度、政务、普通、公务业务6种。接续顺序为:防空情报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加急普通电话,加急公务业务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特别业务有租用电话、会议电话、预告电话、利用农村电话线路开放有线广播。
  1990年12月,执行邮电部电信总局《农村电话业务规程》,服务范围分区内和区间电话,农村用户仍分甲、乙2种。农话设备分普通电话、同线电话、合用电话、临时电话、公用电话、用户小交换机和专线电话。年底,农话计费用户1909户,通话181.57万张,其中计费175.77万张,业务收入141.81万元。随通信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电话机进入寻常百姓家。至1992年底,农话3799户,通话443.90万张,业务收入424.02万元,其中,西店镇住宅电话600余户,养鸭专业户把程控电话接入养鸭棚,沟通信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1994年10月9日,随宁波市C3本地网建立,各支局(所)普遍开通程控电话,实行农、市话并网。全县农村819个行政村,已通程控电话595个,占72.6%。1995年9月1日至30日,对农话实行短期优惠,以激发用户装机市场,一次性装机30户以上,每户优惠初装费300元,50户以上优惠500元,100户以上优惠800元,200户以上优惠1000元。是年,开通“117”报时台、“800”国内被叫集中付费业务。至年底,全县发展装机3200户,农活计费用户10933户,通话1535.46万张,其中计费1490.47万张,业务收入1681.20万元。
  二、资费
  民国32年(1943年)4月,成立乡村电话管理所,试办营业并制订营业办法。除军用电话及各级机关公务电话免费外,普通用户装机,除话机及应需材料自备,须呈请县政府核准向管理所缴纳装线费,普通用户100元,公共用户50元。通话收费分普通电话、加急电话(话费加倍)、通知电话(托代办所于规定时间内代办通知,除地址、姓名外以20字为限)3种。乡村电话除通话费外,加收专力费(由代办所派人传叫发话人,以每里5角起算,不足1里者为1里,限5里以内)和手续费(每次5角)。通话时间以5分钟或不足5分钟为1次,5分钟以上至10分钟为2次,10分钟以上至15分钟为3次,用户连续通话至多3次,否则予拆线。民国33年1月,县政府增加乡村电话费,如下:
  1944年6月1日,物价飞涨,乡村电话管理所依省电政局标准,另定最低收费一律提高至20元,须叫人或传呼加收10元。民国34年2月1日,电讯材料缺乏,价格暴涨,乃另定价目。东路:县城至长亭30元,茶院、沥洋、胡陈各50元;南路:县城至梅枝30元,官岭、东岙各40元,沙柳、海游各50元;西路:县城至黄坛30元,岔路、桑洲、上金各50元;北路:县城至冠庄30元,梅林、桥头胡、紫溪、西垫、樟树、深甽、里岙、大蔡、香山各50元。叫人传呼专力费一里内仍收10元,满一里者15元,手续费每次10元。民国37年1月,调整乡村电话零售话费:如叫人传呼专力费一里内每次3600元,一里外每里加1800元,以5里为限;手续费每次3000元。
  解放后,基本套用长话资费规定,按次收费。1957年6月1日,为防止用户因同线电活不收费,滥用电话和长时占用电路,实行同线电话收费,10公里以内,军政叫人、叫号0.10元,企业叫人0.30元、叫号0.20元、传呼费0.10元。12月统一规定省范围内农话资费标准:用户经邮电局县内中继线路通话,按两端局、所空间距离量订价目,按次分级收取,三分钟为一次。按次分类价目如表:
  农村电话月租费按使用单位分甲、乙、丙3种。甲种为党、政车机关及事业单位,月租费3.80元;乙种为工矿、商业及企业单位,月租费5.50元;丙种为乡镇人民委员会及农业社队,每月1.50元,公用电活每次0.05元。1958年1月1日,全省统一计费,以每次三分钟计算。不分军政、企业,无国营、地方之别,且县内电话基本区域改2公里,超过部分除乡镇人委按次计算外,其他单位均收取电话线路界外维护费。1962年4月,区至公社、公社与公社和区所在地及各机关企业单位挂发区以下用户电话(按支局用户线路在四公里以上者),一律按区内通话收费:每3分钟一次,寻常叫号叫人0.08元,传呼0.13元,加急叫号叫人0.16元,传呼0.21元,销号0.05元。
  1963年1月1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农村电话使用规则》,收费级别从五级降为二级,分25公里内和25公里外两种,收费价格减低。取消丙种用户,分甲种(接在邮电局自办机构交换机上的自建、自用、自维生产大队、生产队)和乙种(分甲种以外的用户),通话费分固定和分级2种。7月1日,公社单机用户收取固定通话费,不计距离,按次收费。基本价目0.08元、叫人0.13元,传呼0.18元,1966年2月,拟订社办电话交换所管理办法,用户分甲、乙2种,甲种用户收固定月租费3元、2.5元(二机同线)、2元(三机同线),余为乙种用户,按国营标准收取月租费5.50元、4.40元、3.85元。12月,取消和降代部分农话资费:销号费取消(含传呼电话),作注销处理。传呼按叫人电活收费,取消农村支局(所)公用电话费。装移机改按实需工料费收取,小交换机维修费改按实装门子费每门2.00元,用户自备减半收取代维费。
  1983年1月1日,调整部分资费,经农村邮电支局(所)接转长途电话,不论其时间长短、加急或普通,均按农村电话通话费基本价目,加收农话转接费一次。即距离25公里内(含25公里)收0.15元,25公里以上收0.25元。交换机容量500门以下局,乙种用户月租费,电话副机每月每部1.85元调整为3.00元。同线和合用电话月租费不分户数多少,每月每部调整为5.50元,1985年4月,农村新装电话不收取初装费,但在收取实耗工料费和线档费的基础上,加收30%的集资费。
  由于农话资费较低,内部积累少,建设资金不足。1986年1月10日,调整部分电话资费(见附表)。9月,调整销号费为0.10元,转接费0.45元。
  1988年6月1日起,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县内挂发农村电话,按计费张数收县内附加费每张0.20元,行政事业单位减半收取。1990年7月1日,农话由原按“张”改按“分钟”收附加费,每分钟0.15元,月租费每户加收5.00元。为适应人工接转电话和自动电话并存,1991年9月15日,调整农村电话资费。初装费标准:人工接转普通电话甲种用户(住宅用户)1000元,乙种用户2500元,党政机关、学校(不含企业化管理的经营单位)1000元,自动电话加收500元。自动电话月租费:甲种7.60元,乙种12元。自动和人工接转并存时,继续收取基本营业区域外界外月租费每公里5元,营业区域外电路附加费每公里10元。通话费标准:自动电话局(所)行政区域内纵横制0.096元/次,程控0.10元/次,行政区域外,农话通话费0.35元/分钟。人工接转电话0.35元/分钟,不足3分钟按3分钟计算,超过3分钟按实计算。
  1991年县物价局对收取邮电代办所撤点并网通信配套资金规定,以邮电代办所主杆电缆交接箱为界,主杆电缆交接箱至模块局收取初装费和界外建设资金,主杆电缆至用户段收既成电路杆档费,每档56元,不再收取界外建设费;收取界外月租费,每部7元。1992年9月1日,农村电话附加费由原每分钟0.15元调整为0.25元。4日,规定农村电话初装费自动电话甲种用户1500元,乙种用户3000元,人工电话甲种用户600元,乙种用户1500元。12月,邮电代办所之间有直接中继线的,两端邮电代办所都须向其局或相关支局缴纳月租费,每条中继线的月租费为乙种用户的3倍,1993年4月至5月,实行国内、国际直拨有权用户初装费优惠,工商企业用户国内有权用户初装费600元、国际直拨200元;行政、事业及住宅用户国内直拨有权用户初装费300元、国际直拨100元。5月12日,调整农话甲种用户初装费为3000元,乙种用户4000元,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户3500元。9月1日,调整农话界外用户月租费每公里7元,不足1公里按1公里计算,其上限2公里,超出2公里按2公里计算。
  1994年5月10日,收取农话用户界外线路建设费,2公里以内每公里400元,3公里起每公里100元12月,实施“电话街、电话村、电话楼群”办法,农村支局10户以上优惠350元,20户以上优惠700元,30户以上优惠1000元。1995年6月20日,调整农话通话费每分钟0.45元为0.60元(其中附加费0.10元/分钟)。9月,各支局(所)优惠初装费400~600元。
  第五章 移动通信
  第一节 无线寻呼
  1991年12月28日,开办无线寻呼业务(俗称BP机)。初为126人工台,覆盖县内,用户有限,多工商企业负责人、供销人员及个体户。翌年末,增至609户。
  1993年3月,与宁波地区(除象山外)联网。4月,本地寻呼系统拆去,留用发射机,改为自动寻呼。5月,已有用户1050户,99台系统容量饱和。又开通本地寻呼网126/127台(汉字与数字、人工与自动兼容)改为中文寻呼。同时,在深甽、长街、力洋、西店建发射站,基本覆盖全县。7月16日,127汉数兼容无线寻呼台改为半自动呼叫。10月,中文BP机初装费300元月租费每50元,特级选号费每只300元,甲级200元,乙级100元
  1994年初,宁波市局开通99二台,系统容量5万户。为此,采取措施推销本地寻呼,留给宁海2千号销售一空。至年底,用户4299户。
  为便于省内及江、浙、鲁、沪三省一市无线寻呼联网之需,1995年5月27日零时,宁波市局99一台、99二台、127寻呼台号码由5位升7位。6月8日,BP机初装费调整至100元。15日,三省一市寻呼网试运行,寻呼漫游登记、业务查询和用户申诉专用号码“129”。9月,宁波市局99三台开通,容量60万户,有语音信箱功能。10月,全省128/129台二期扩容,宁海开通129台,可漫游于全省范围12月18日,本地寻呼网与宁波、北仑、奉化、镇海联网,月租费(含漫游费)25元/月。年底,有用户8100户,其中计费8046户。
  第二节 移动电话
  1992年9月,移动电话开通,分普通和漫游两种,采用来话、去话双向计费方式,交换中心在宁波(称A网)。10月12日,开通900MHzA网蜂窝基站,设于望府楼。基站采用美国Motorola公司设备,共20个信道,可容纳400余用户。号码6位,宁海局号码902***,一部8800X型手机需22000元(含初装费等全部费用)。月租费150元、拨打市内固定用户电话每分钟0.50元,拔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按每分钟0.50元基础上加收长途电话费。
  1993年初,陆续开通梅林、西店、力洋直放站及漫游业务,信号得以延伸。10月11日,核定部分移动电话选号费,特级号码每只4000元,甲级2000元,乙级1000元。是月28日22时,移动号码由六位升至七位。至年底,发展用户263户,移动电话直放站4个。1994年7月,采用瑞典Ericsson公司设备(称B网),首期开通一个基站24个信道。移动电活费用下调,人工漫游通话费由每分钟1.10元减为0.60元,自动漫游0.60元。是年,入网初装费核定为10000元。至年底,用户637户。
  1995年,省际漫游由人工转向自动。8月1日起,入网初装费调整为5000元(含附加费)。9月8日20时,扩容宁波B网,增西店和桥头胡基站。11月,增宁波至宁海移动电话电路5个2MB。至年底模拟网基站有A网基站5个,信道增至80个,即望府楼基站20个,电信楼基站30个,西店基站10个,桥头胡基站10个,深甽基站10个;B网基站3个。信道48个,即宁海电信楼基站32个,西店基站8个,桥头胡基站8个。尚有力洋、长街、大里、岭口、前童5个直放站。A、B网手机1639部。年底,开通GSM数字移动电话,首批有基站9个,农村主要镇均设。价格为每台入网费3000元。至年底,用户1639户,其中计费1622户。
  第三节 “漫步通”电话
  1993年10月,开通第二代无绳电话CT-2。城关设基站30个,用英国GPT公司设备。因费用较高,且覆盖范围受限,仅城关某些地区使用,用户少有问津,加之设备故障率较高,次年停止。
  第六章 数据通信
  第一节 数字数据网(DDN)
  1994年11月,开通DDN网试运行,节点设城关中大街电信二楼,采用加拿大新桥3600型节点机,端口1个。1996年1月,第一期扩容完竣,新增加拿大新桥3630型节点机7个,设于西店、梅林、桥头胡、岔路、深甽、力洋、长街。城关至各支局有2兆电路,尚有二个2兆电路至宁波DDN网,至1996年7月,开通DDN端口32个,主要应用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邮政储蓄、电话收费、程控网管 等。
  第二节 分组交换网(DPN)
  1995年5月,开通分组交换网,设城关接入节点AM。次年3月,第一期扩容成功,增加四店、岔路2个PAD(DPN100/3)。
  分组交换网呈星形拓扑结构,宁海AM至西店、岔路PAN均有64KBPS电路相连。至1996年7月,开通X.25专线用户建设银行、人民银行等27户。
  第七章 电源设备
  1950年特高频机务站建立时,始有电力设备,置有10E-75汽油发电机组工作。次年,添12I-A滤波器1副。1954年,购置硒-RA-83振铃电源器。1961年增硒RA83-A整流器1部、铃流器2部用于市话。1963年,始有24伏固定蓄电池1组。1966年,载波机务站建立,添置3KW汽油发电机1台。
  随着邮电通信的发展,电力设备渐趋改善,1971年配26型3千瓦115/230汽油发电机1台,匈亚利制24-3OV/3OA硒整流器1台、尾电池整流器1台、KQ224AH玻壳固定蓄电池134只,2K8288AH玻壳固定蓄电池26只,配电式硒整流器30/3甲乙各1台,自制交直流配电板1块。次年,省局拨添10KW汽油发电机1台,购置360型PJB-1配线架1套,配电式硒整流器30/3甲乙各2台用于载波室。1975年,农村支局安装单路或3路载波机,由于市电不能保证供电,均安装蓄电瓶作为电源,县局负责充电。
  至1983年,岔路、黄坛、薛岙、梅林、一市支局安装充电机5套。是年,自行设计30kw柴油发电机组机座,并安装4110型30kw柴油发电机组1台。1985年起,自动电话不断扩容,电源设备均更换为部颁新型设备,电报电源自成系统,直接供电。1988年、1990年电力室和西店支局分别添置柴油发电机1台。
  1991-1994年间,使用免维护电池\直流、交流配电屏、自动稳压整流器、组合电源、发电机组、整流器、程控电源、计算机系统不间断电源等。至1995年,全县电源设备见附表:
  第八章 电信业务管理
  民国4年(1915年)交通部颁发《电信条例》,统一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及时限、准确、保密等要求。各项业务由各级业务长专管,工种由领班管理。民国32年4月1日,县乡村电话管理所成立,县府建设科指派指导员兼主任,综理事务。管理经费及营业价目呈报县府核定,报省建设厅备案。业务收入及经常性支费列入地方预算。
  1951年2月17日,执行省电话局经费及营业收支处理办法。5月,执行省人民政府颁布《保护电信线路奖励暂行办法。1953年3月17日,县局委托银行代收报活费。翌年3月2日,执行省人民政府财政厅、浙江省邮电管理局《地方电信长途电话暂行营业简则和军政通话及企业通话暂行办法》,提高军政通话效率和通话质量。11月30日、宁海至宁波干线凫溪大桥过河飞线、宁海至三门线新岭头等地常被破坏,设立护线组织,以沿线乡政府治安员为核心,吸收民兵、共青团员、积极分子参加,进行分段分区护线工作。1955年4月,贯彻全国第四次邮电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电信通信指挥调度制度》、《电信通信质量管理办法》、《市内电话业务规程》、《国内公众电报业务规程》、《国内公众长途电话业务规程》、《农村电话业务规程》等法规。
  1962年,集体所有制公社以上线路转为全民所有制管理。县以下农村电话维修、建设所需资金物资及其营收支出,纳入地方计划。年底,制定交接班手续制度、农话来转话回叫制度、市内电活回叫制度、机线维修计划和各工种分段负责制度等。
  “文革”期间,电信管理规意制度受破坏。1972年,执行省管理局《长途话务员值机操作法》,以规范电信企业管理和操作。1982年3月1日,执行邮电部《农村电话线路工程施工和验收技术规范》。
  1984年7月,设电信股,股长1人,农话管理员1人,报话指导员1人。下半年,增设报话指导员1名,农话管理员1名,技术设备管理员2名(其中1名兼管市话),全面管理农话、市话及电信业务。11月,试行话务员超定额劳务补贴。1988年1月1日,执行《公众电信业务使用规则》,加强公众电信业务管理。
  1993年5月,贯彻省局《关于加快市话装机工作的通知》,全年新增市话用户2119户。翌年,在全县“巾帼建功示范岗”活动中,电话信息班成绩显著,被评为巾帼建功示范岗。1995年始,开展“迎新春、优质服务月”活动,以“电话村、电话街、电话楼群”为主促用户装机和无线通信业务销售。发展电话村(街)24个,电话楼群2个,用户1544户。9月,发展用户2000户。10月执行电信总局《电信营业人员行为准则》,《电话装、移、修人员行为准则》及《50句“服务忌语”》等。

知识出处

宁海县邮电志

《宁海县邮电志》

出版者:人民邮电出版社

本书全面概述了宁海县邮电事业的发展历程,从邮驿、邮局、电信机构到邮电局的沿革,详细描述了邮政、电信两大领域的邮路邮运、分拣封发、投递、业务管理等多个方面,以及企业综合管理、党群组织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专题研究,展现了宁海县邮电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反映了邮电事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