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投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邮电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7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投递
分类号: F632.755
页数: 6
页码: 51-56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民国时期至1995年期间,宁海县城市与农村投递业务的发展历程。城市投递从最初的1名信差发展到设立投递班,并配备了自行车和三轮摩托车等工具,投递段数和投递员数量也逐步增加。同时,农村投递也经历了从步行肩挑到自行车投递、半邮半农制度、亦工亦农邮递员制度的变迁,投递路线和投递面不断扩大,投递员在自然灾害期间也坚持投递,确保了邮件的及时送达。1994年后,农村投递开始实行承包制,投递效率和覆盖面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宁海县 邮政业务 解放初期

内容

第一节 城市投递
  民国4年(1915年)建局时,城关配信差1名,一日投1次。民国31年,配信差2名,分甲、乙两段。甲段系城关大部分,乙段为中街北首、北门及秧田头和车站接送邮件,一日投2次。民国35年,信差1名,一日投1次,并兼收信箱及平信分拣。城关设有信箱5只,即春浪桥柴成大和市门头徐步升鞋店邮票代售处,桃源桥久和糕饼店和牌坊脚尤信昌纸店代办所及邮局门口。
  1949年~1952年,城关投递复为两段。1963年,随业务量增大,原乙段投递兼接站,工作量较大,划出中街,自鸡巷口至桃源桥下、狭墙弄、陈家三台至北大街东侧、大北门口、下叶巷、小米巷,另立丙段,由平信分拣兼封发人员兼投。
  1971年,城关有甲、乙、丙三段,投递员3名,即东、西两段及县府大院、公安、法院、市门头巷并兼车站接送站为丙段。
  1985年配置三轮摩托车,辟大户投递路线。翌年底,城关投递员增至8名,设投递班。配自行车7辆,三轮摩托车1辆。分六段,一段:车站支局、桃源南路(东)、健康路、白石头路、南蔡家巷、道义坊、东大街、桃源北路(东)、后洋头、变电所、东郊路、环城东路;二段:车站支局,中大街(北)、桃源北路(西)、淮河路、颜公河路、气象路、中医院路、北大街、蒲湖路、水角凌路、秧田头路、县前街;三段:车站支局、中大街(南)、桃源南路(西)、塔山路、解放路、滨溪路、环南中路、柴家墙弄;四段:车站支局、车站路、北星路、北斗路、小北门路、后街、西大街(北)、环城西路;五段:车站支局、西大街(南)、纺织路、西郊路、环南西路、南门菜市场、龙灯墙、将军路、上隍畈路、西山巷、环南中路(解放路西段);六段(三轮摩托车投递段):车站支局、水产公司、老车站、五金仪表厂、房管会、土特产公司、公安局、法院、城关中学、印刷厂、废旧品仓库、动配厂、塑料二厂、橡胶厂、水泵厂、针织厂、人民医院、总工会、二轻局、种子公司、毛麻厂、农业局、中医院、农机公司、黄坛区委、城建局、模具塑料厂、塑料件厂、环卫所、西门砖瓦厂等。1987年,摩托车投递段撤消,分两段。总为七段。1989年,置高层住宅信报箱23只。
  1990年3月,开展“学雷锋百日红旗邮路”竞赛,投递72.05万件,其中投妥疑难信件272件。投递员王景春被宁波市团委授予“学雷锋标兵”和县团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当选共青团宁波市第十三届代表大会代表。1992年4月1日,增开小北门经济开发区及南门厂矿和范家村、溪南片2投递段。至此,城关九段,每日投递1次。翌年3月,投递员王景春当选为宁海县第五届政协委员;同年,投递班被评为省邮电系统先进集体,1994年被评为宁波市先进集体,1995年获团县委、县文明办授予“十大青年文明岗位”称号。
  第二节 农村投递
  民国时期,由邮差或委办脚夫步行肩挑,往返送至邮政代办所、信柜,捎带到村、户。县城附近农村一般由城关柴行、药店、南货店捎转至农村用户。故农村邮政代办所、信柜大多设于当地药店、南货店。民国33年(1944年),县内邮差10名,投递线路6条:县城至珠岙、县城至西垫、县城至长街、县城至柴溪、县城至大蔡、县城至前童。
  1949年解放初,农村投递人员3名,邮路437公里,均步班肩挑,日负荷约40公斤。1951年增至5名,另委办脚夫8名,投递沥洋至胡陈、长街至大湖、县城至梅枝田、县城至水车、县城至一市、西店至五市街、深甽至马岙、上金至梁皇、委办脚夫投递隔日或三日班。
  1954年,乡邮员增至7名,建立乡村义务邮件收发站11处,104个乡均通邮。区到乡、国营企业、合作社的报刊、信件自投,并改自行车投递。
  1956年,试行农业社邮递员制度。在黄墩乡试点,分3片。由各社推荐有文化、工作负责的社员担任,农业社补贴工分实行乡邮“五定”(定人员、定路线、定班期、定投递点、定出归班时间)和投递排单制度,邮局按业务量和投递里程核给报酬,以半邮半农、民办公助的形式解决乡以下的投递工作。
  1958年,区乡镇投递路线长1119.7公里,比1953年增4倍多,投递面为农业社89.8%、乡村中小学82.5%。
  1962年,精简半邮半农人员25名,调整投递路线。全县54个公社,其中逐日班20个,二日班34个,1042个生产大队中逐日班132个,二日班324个,三日班74个,四日班以上48个,捎转464个。全县建立邮站14处,翌年增至53处,承办邮站人员:商业网39处、学校4处、个人6处、其他4处,邮站兼售邮票39处。普遍设立少先队投递班。
  1965年,推行亦工亦农邮递员制度,全县37名,生产大队投递面达92.7%,后逐年发展。1970年,深甽支局不增加国家一分钱,使不通邮或隔日班的原24个生产大队,改支局所直投,全区5个公社、55个生产大队、181个生产队天天通邮。长街地区6个公社、62个生产队、346个生产队订阅1-2级党报。“文革”期间,农村投递排单被视为“管、卡、压”予以取销。1979年9月10日,恢复自办投递排单制度。
  1982年,增设农村信报站30余处。1985年增设樟树、平岩、凫溪信报站3处。
  1988年7月30日,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洪灾。凫溪大桥冲垮,邮路中断。当年,还受7号台风、“8.9”洪灾、“8.16”龙卷风袭击,受灾地区投递员步行绕道、翻山越岭,背着自行车,涉水过溪,将报刊信件送到用户手里。
  1994年1月,实行投递承包制,工资、奖金全浮,多劳多得。次年,全县19个乡镇中,由自编投递人员10人,占52.6%;专职委办投递人员9人,占47.4%;882个行政村中,由自编投递人员284人,占32%;专职委办投递人员531人,占60%;捎转点67个,占8%。4854个村民小组中,自编人员直投1493个,占30.8%;专职委办人员直投3120个,占64.2%;接转241个,占5%。126738个农户中,专兼职人员直投47201个,占37.2%;接转点妥投到户79537个,占62.8%。农村投递线路单程总长1212公里。(附表)

知识出处

宁海县邮电志

《宁海县邮电志》

出版者:人民邮电出版社

本书全面概述了宁海县邮电事业的发展历程,从邮驿、邮局、电信机构到邮电局的沿革,详细描述了邮政、电信两大领域的邮路邮运、分拣封发、投递、业务管理等多个方面,以及企业综合管理、党群组织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专题研究,展现了宁海县邮电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反映了邮电事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