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邮电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67
颗粒名称: 第二篇 邮政
分类号: F632.755
页数: 38
页码: 39-76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宁海地区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1989年间邮路邮运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步行邮路,逐步发展到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多种邮运方式并存的现代化邮路网络。文中详细列出了各时期的主要邮路、邮运方式、邮路里程及交接点等信息,反映了宁海地区邮电事业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宁海县 邮电机构 历史发展

内容

第一章 邮路 邮运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宁海城关始设二等邮政代办支局,办理邮政业务,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邮路网络。光绪三十三年辟旱道至奉化,转水道至宁波邮路,其中,宁海至奉化段由两局邮差步班至西垫交接。
  民国5年(1916年)1月18日,开宁海至临海步行隔日班邮路,上午5时出班,至下午5时到达临海,全程180里。后分计2段,宁海至珠岙90里,途经新岭、东岙、沙柳等地,每日挑运邮件60-70斤;临海至珠岙90里,后延伸至高枧,行程100里。后改2段行走,即宁海至海游60里,逐日班用差2人,归宁海局管辖。高枧至海游40里,用差1人,归海游局管辖。
  民国9年2月5日,开宁海至象山邮路。始水陆组合隔日班,县城至长亭场(今长街)与丹城至石浦经水路至长亭场连接。民国23年2月,鄞奉公路通车至宁海,改委办汽车邮路,宁海至奉化44公里,撤销宁海至西垫、西垫至奉化步班邮路。民国26年,宁海至象山邮路因战乱海口封锁,水路阻塞,改经竹口、泉水、桥头胡、溪下庄(今大佳何)至柴溪代办所与象山至柴溪邮班连接。因两局路程差异(宁海至柴溪70里,柴溪至象山80里),经协商每月1日至10日宁海至下沈交接,行程65里,11日至月底在柴溪交接。翌年1月18日,宁海至西垫、奉化至方门公路被破坏,汽车停驶,改邮差运递,恢复宁海至西垫、奉化(惠政大桥)至西垫步行逐日班。同年,临海至天台公路因战时阻梗,宁海至临海邮路,由两局各派邮差步行往来。
  民国30年,宁海至象山邮路,各派差1名,每2日对行,中途于下沈或柴溪交接邮件。路线为:象山—墙头—舫前—儒雅洋—庆丰桥—西周—下沈—柴溪—溪下庄—桥头胡—宁海。民国33年5月,辟柴溪至柴桥步行3日班邮路。翌年,由宁海派差2名、象山派差1名至墙头连接,10月撤销。其时,境内主要邮路:宁海至珠岙步行逐日班,用差3名;宁海至西垫步行逐日班,用差2名;宁海至墙头步行隔日班,用差2名;宁海至长街步行隔日班,用差1名,宁海至深甽步行隔日班(村差路),用差1名;宁海至塔山童步行逐日班(村镇邮路),用差1名;宁海至大蔡步行隔日班,用差1名。民国35年,邮路长83.9公里。各信柜尚有不定期脚夫邮路8条:沥洋至胡陈、长街至大湖、县城至梅枝田、县城至水车、县城至一市、西垫至五市街、深甽至马岙、上金至梁皇,系步行隔口班或逐日班。翌年4月,县城至西垫邮路改双差步行逐日班,途经梅林、凫溪、璜溪口至西垫代办所,与奉化来西垫邮班连接。民国37年6月,宁海至方门邮差班开行。
  1949年7月21日,宁海至奉化公路恢复通车,复为委办汽车邮路。沿途冠庄、梅林、璜溪口、西垫4处邮政代办所及凫溪信柜邮件。其中冠庄、凫溪未设停靠站,凫溪邮件发梅林邮政代办所,由凫溪信柜脚夫至梅林接送,冠庄邮政代办所邮件由大蔡班加走5里带运。新中国成立时,宁海发宁波、奉化邮件由委办汽车邮路带运。是年,境内主要邮路3条:
  县城至长街邮路,步行隔日班。途经白峤、雪坡、茶院至长街邮政代办所。次日,经古渡、雪坡、白峤返县。
  县城至大蔡邮路,步行隔日班。途经凤潭、深甽、长洋至大蔡邮政代办所。次日,经里岙、深甽、凤潭返县。后改一来一往对行逐日班。延伸至溪边、大里、中湖等邮政代办所。
  县城至塔山童(今前童)邮路,步行逐日班。途经黄坛、梁皇、塔山童至竹林返县。
  1950年,为配合土地改革,加速邮运,11月19日县城至长街邮路增员1名,一来一往对行逐日班。翌年,宁海发临海邮件,改海游经转,邮路压缩至海游。是年,县城至大蔡邮路增员1名。1952年,宁海至海游邮路调整至沙柳邮政代办所。12月,宁海至三门邮路停止,开行东岙至梅枝田邮路。1954年,县城至塔山童邮路改自行车逐日班。
  嗣后,随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实施,贯彻一日至区,隔日或2日到乡,县乡全面调整邮路,实现乡乡通邮。其中贯连5区、35乡镇、44行政村自行车邮路3条、2区、69乡镇、100余村庄步班邮路10条,形成以“联乡为主,联乡贯村,沿线投点”的邮路网络。
  1955年9月16日,县城至高枧公路通车后,宁海至临海及临海以远邮件由宁波至临海客车带运。发三门邮件由宁海至三门客车带运,并兼带沿途黄坛、岔路支局及桑洲邮政代办所邮件。翌年7月,西垫至深甽公路通车后,此段为委办汽车邮路。
  1958年11月,宁海至象山公路通车后,该段为委办汽车邮路,并带沿途茶院、沥洋、胡陈局所邮件。次年,县城至长街为委办汽车邮路,并延伸开办长街至宁波委办汽车邮路。1965年,全县邮路68条,总长1662.5公里,行程2018.5公里。
  1970年,开办县内首条机普邮运摩托车邮路,交换点有桑洲、桥头胡、黄坛、岔路、深甽、薛岙6处支局所。1972年7月1日,宁波局驾押的至象山自办汽车逐日班邮路开办,境内设交接点西店、梅林、城关、力洋、胡陈,成为宁海进出口邮件主要途径。
  1976年1月1日,宁波至象山邮路改宁波—宁海—三门—临海自办汽车邮路逐日班,境内设交接点:西店、梅林、城关、黄坛、岔路、桑洲,带运县内南北路邮件。是日,象山局驾押的象山至宁海自办汽车逐日班开通,与甬临邮车交接,带运沿途力洋、胡陈局所邮件。翌年,增开县城—桥头胡—薛岙机普合运摩托车邮路44公里及长街至胡陈摩托车邮路20公里。1978年7月1日,宁波局复开宁波至象山自办汽车逐日班邮路,象山局驾押的邮车停开,邮件交接点不变。1979年,县城至薛岙摩托车邮路扩至西溪、双峰邮电代办所,全程26公里。年末,有摩托车邮路5条,行程465公里。
  1981年5月,县内13条自办邮路调整为委办邮路。6月1日,撤销县城至双峰、力洋至长街、西店至马岙摩托车邮运邮路。1985年5月,宁波增开至宁海逐日班自办汽车“重件”邮路,重件有包件、纸包、特快专递、上海版小报,沿途设西店、梅林交接点。宁波至象山邮路以带运宁海轻邮件为主。
  1986年,随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城乡形成完整邮路网络。宁波、临海、象山有宁波市局、临海市局自办汽车逐日班邮路连通,并有宁波至长街、县城至长街、深甽、一市、胡陈港,西垫至深甽、深甽至马岙委办汽车邮路7条。县局至车站、县城至薛岙摩托车邮路2条。农村自办有长街至龙浦、力洋至茶院、力洋至东仓、力洋至前横、一市至越溪、一市至东岙、岔路至王爱、岔路至竹林、岔路至麻岙、薛岙至峡山、深甽至双湖、西垫至香山、宁海至竹口等自行车邮路13条,长街至岳井、长街至青珠农场、长街至伍山、黄坛至双峰、梅林至凤潭、桥头胡至山水、 桥头胡至龙潭、桥头胡至民主、西垫至紫溪、深甽至大蔡、宁海至越溪、宁海至辛岭等委办自行车邮路12条。长街、力洋、一市、岔路、黄坛、梅林、西垫、深甽、胡陈港、龙宫、马岙、桑洲等支局所所在地车站接送邮件邮路12条。邮路行程1074公里,为1949年438公里的2.45倍。
  1988年12月1日,开办县内首条县城至冠庄、深甽、桥头胡、薛岙自办汽车逐日班邮路,行程35公里。翌年4月10日,开办第二条县城至一市、力洋、胡陈港、长街自办汽车逐日班邮路,行程64公里。至此,全县自办局所实现自办汽车邮运。
  1990年7月1日,调整宁波至象山自办汽车逐日班邮路,返程从墙头方向回宁波,取销力洋、胡陈交接点,增开桥头胡支局交接点。象山至宁海邮件,由该支局经转宁海。
  1992年6月,县城至薛岙自办汽车邮路延伸至峡山,增行程7.5公里。翌年4月,县城至长街自办汽车邮路增开越溪、梅七2处邮电代办所交换点。6月,为配合开办的邮政特快专递业务,宁波局增开至象山、宁海夜班自办汽车逐日班邮路,下午7时宁海交接邮件。带运象山至宁海邮件及宁海出口特快专递和白天滞留信件。
  1994年1月,撤销桥头胡至山水邮路,增开梅林至山水委办自行车逐日班邮路,行程28公里。4月1日,调整青珠、山关、青珠农场、前横邮电代办所邮路,撤销长街至山头、长街至青珠、青珠农场邮路,改设明港(胡陈港)至山头、青珠自行车逐日班邮路,称明珠班。撤销力洋至前横邮路,改设明港至前横自行车逐日班邮路,称明横班。
  1995年全县邮路行程862公里,自办汽车邮路102公里。
  第二章 分拣封发
  抗日战争至解放初期,宁海为浙江邮区22个重要邮件经转局之一,经转各路轻重邮件日均约100公斤。
  民国30年(1941年)5月,奉化县邮政局所在地沦陷,发往该地邮件由宁海封发至大蔡邮政代办所经转。6月,鄞绍两局及其附近沦陷各局邮件由宁海转口封发,10月,温州、台州发往杭州、上海邮件由临海送宁海转发宁波。翌年7月15日,浙江管理局通令:“本管局所辖各局浙东及后方邮件,暂由鄞县、宁海、临海转口封发”。民国32年4月1日,象山所辖墙头、西周、下沈邮政代办所及舫前、莲花、庆丰桥、儒雅洋村柜邮件由宁海直封。翌年3~5月,月均进口(含转口)平信76169件、挂号10354件、快递4361件、包裹9件,出口(含转口)平信95082件、挂号10888件、快递5310件、包裹8件。民国34年4月,奉化县政府驻地箭岭下沦陷,寄发该处邮件由宁海封发。民国36年7月间,宁海发奉化(惠政大桥)、宁波、申(各)、杭州邮袋(包括五市街发惠政大桥)由西垫邮政代办所经转至惠政大桥邮局转发,上列各局发宁海邮袋由惠政大桥转发。是年,封发外埠有宁波、杭州、奉化、三门、临海,日封发1次1袋。县内平信封发格口:城关2个投递段,长街、沥洋、胡陈、东仓、古渡、白峤、雪坡、一市、东岙、沙柳、梅枝田、梁皇、黄坛、岔路、桑洲、前童、竹林、麻岙、梅林、西店、深甽、马岙、大里、风潭、龙宫、双湖、璜溪口、桥头胡、竹口、泉水、溪下庄(今大佳何)、下沈、紫溪、薛岙、峡山等37个格口。民国37年6月,宁波发宁海、宁海发宁波包封由方门转运。
  1949年7月宁海解放时,分拣封发人员1名,出口函件、包件、汇票计11.82万件。1952年5月11日起,宁海发象山邮件经宁波局经转。1958年,贯彻实施全国邮政分拣封发工作现场会议精神和《国内平挂函件封发办法》,以“平十挂三”原则,增开直封格口。6月,桥头胡、梅林、西店、深甽邮件与宁波建立直封。1959年5月,宁海、象山合并后的象山县邮电局,从力洋搬至宁海城关原址,封发关系有所调整。原象山局所辖邮电支局邮件由宁海封发至丹城(原象山局局址),其中溪口、灵南、马蚕邮件由宁海封至泗州头经转。石浦、西周邮件由宁海直封。是年,长街支局与宁波建立邮件直封。
  1960年,县内直封格口开至13处自办机构及自办邮路沿线竹口、泉水、民主、柴溪、下沈等18个农村直封格口。1962年,分拣封发增至2人,平、挂分设台席。出口函件、包件、汇票70.83万件。1967年,宁海封发格眼有:甬(本)、甬(各)、杭(本)、杭(各)、申(本)、申(各)、临海、象山、奉化、三门、长街、力洋、一市、黄坛、岔路、桑洲、梅林、西店、深甽、冠庄、竹口、水车、越溪、甲乙投递段、一市班、桥头胡班、辛岭班、银行、局办、营业、查验等32个。封发频次每日1次。为贯彻邮件“进三出四”运递时限,即进口邮件3小时内赶发投递,出口转口邮件4小时内赶班发出。1971年分拣封发人员增加1人(兼接送站)。翌年,宁波至象山自办汽车邮路开通后,沿途西店、梅林、力洋、胡陈4处局(所)邮件与宁波建立直封,发象山邮件由宁海经转。1976年,宁波至临海自办汽车邮路开通,黄坛、岔路、桑洲3处局(所)邮件与宁波建立直封,发临海邮件由宁海经转。1980年,外埠封发格口增加定海、普陀、北京。
  1986年随业务量增加,分拣封发人员增至4人。翌年,执行邮政总局提出“不合格不出手,不合标准不出口”封发规格时限标准,重点解决抄登潦草、捆把大、松散和无标签,绳扣不紧,铅志和袋牌无法辩认。编制邮政时限频次作业计划图表。1988年,终止深甽、长街2支局邮件与宁波直封,改宁海经转。次年,执行邮政总局平常函件满10件、挂号函件满3件、包裹满3件,应分别建立直封关系,调整封发格口。1990年7月1日,调整宁波至象山自办汽车邮路。境内力洋支局交换点撤销,与宁波邮件直封终止,改由县内自办汽车邮路带运,经县局转口封发。返程时增桥头胡支局交换点,象山发宁海邮件卸该支局经转至县城。同时,与宁波建立直封关系。12月26日凌晨,小北门邮件封发场地发生火灾,毁包裹14只、平信60封、挂号5件,损坏平信227封。1992年5月,山水划归梅林支局,其邮件改发梅林经转。
  1994年,分拣员钱炜获省邮电系统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县“十大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1995年,县局封发班设席位6个,平信台、挂号台、报刊台、包裹台设在转运班,直封格口64个,其中县内32个、省内25个、外省7个。
  第三章 投递
  第一节 城市投递
  民国4年(1915年)建局时,城关配信差1名,一日投1次。民国31年,配信差2名,分甲、乙两段。甲段系城关大部分,乙段为中街北首、北门及秧田头和车站接送邮件,一日投2次。民国35年,信差1名,一日投1次,并兼收信箱及平信分拣。城关设有信箱5只,即春浪桥柴成大和市门头徐步升鞋店邮票代售处,桃源桥久和糕饼店和牌坊脚尤信昌纸店代办所及邮局门口。
  1949年~1952年,城关投递复为两段。1963年,随业务量增大,原乙段投递兼接站,工作量较大,划出中街,自鸡巷口至桃源桥下、狭墙弄、陈家三台至北大街东侧、大北门口、下叶巷、小米巷,另立丙段,由平信分拣兼封发人员兼投。
  1971年,城关有甲、乙、丙三段,投递员3名,即东、西两段及县府大院、公安、法院、市门头巷并兼车站接送站为丙段。
  1985年配置三轮摩托车,辟大户投递路线。翌年底,城关投递员增至8名,设投递班。配自行车7辆,三轮摩托车1辆。分六段,一段:车站支局、桃源南路(东)、健康路、白石头路、南蔡家巷、道义坊、东大街、桃源北路(东)、后洋头、变电所、东郊路、环城东路;二段:车站支局,中大街(北)、桃源北路(西)、淮河路、颜公河路、气象路、中医院路、北大街、蒲湖路、水角凌路、秧田头路、县前街;三段:车站支局、中大街(南)、桃源南路(西)、塔山路、解放路、滨溪路、环南中路、柴家墙弄;四段:车站支局、车站路、北星路、北斗路、小北门路、后街、西大街(北)、环城西路;五段:车站支局、西大街(南)、纺织路、西郊路、环南西路、南门菜市场、龙灯墙、将军路、上隍畈路、西山巷、环南中路(解放路西段);六段(三轮摩托车投递段):车站支局、水产公司、老车站、五金仪表厂、房管会、土特产公司、公安局、法院、城关中学、印刷厂、废旧品仓库、动配厂、塑料二厂、橡胶厂、水泵厂、针织厂、人民医院、总工会、二轻局、种子公司、毛麻厂、农业局、中医院、农机公司、黄坛区委、城建局、模具塑料厂、塑料件厂、环卫所、西门砖瓦厂等。1987年,摩托车投递段撤消,分两段。总为七段。1989年,置高层住宅信报箱23只。
  1990年3月,开展“学雷锋百日红旗邮路”竞赛,投递72.05万件,其中投妥疑难信件272件。投递员王景春被宁波市团委授予“学雷锋标兵”和县团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当选共青团宁波市第十三届代表大会代表。1992年4月1日,增开小北门经济开发区及南门厂矿和范家村、溪南片2投递段。至此,城关九段,每日投递1次。翌年3月,投递员王景春当选为宁海县第五届政协委员;同年,投递班被评为省邮电系统先进集体,1994年被评为宁波市先进集体,1995年获团县委、县文明办授予“十大青年文明岗位”称号。
  第二节 农村投递
  民国时期,由邮差或委办脚夫步行肩挑,往返送至邮政代办所、信柜,捎带到村、户。县城附近农村一般由城关柴行、药店、南货店捎转至农村用户。故农村邮政代办所、信柜大多设于当地药店、南货店。民国33年(1944年),县内邮差10名,投递线路6条:县城至珠岙、县城至西垫、县城至长街、县城至柴溪、县城至大蔡、县城至前童。
  1949年解放初,农村投递人员3名,邮路437公里,均步班肩挑,日负荷约40公斤。1951年增至5名,另委办脚夫8名,投递沥洋至胡陈、长街至大湖、县城至梅枝田、县城至水车、县城至一市、西店至五市街、深甽至马岙、上金至梁皇、委办脚夫投递隔日或三日班。
  1954年,乡邮员增至7名,建立乡村义务邮件收发站11处,104个乡均通邮。区到乡、国营企业、合作社的报刊、信件自投,并改自行车投递。
  1956年,试行农业社邮递员制度。在黄墩乡试点,分3片。由各社推荐有文化、工作负责的社员担任,农业社补贴工分实行乡邮“五定”(定人员、定路线、定班期、定投递点、定出归班时间)和投递排单制度,邮局按业务量和投递里程核给报酬,以半邮半农、民办公助的形式解决乡以下的投递工作。
  1958年,区乡镇投递路线长1119.7公里,比1953年增4倍多,投递面为农业社89.8%、乡村中小学82.5%。
  1962年,精简半邮半农人员25名,调整投递路线。全县54个公社,其中逐日班20个,二日班34个,1042个生产大队中逐日班132个,二日班324个,三日班74个,四日班以上48个,捎转464个。全县建立邮站14处,翌年增至53处,承办邮站人员:商业网39处、学校4处、个人6处、其他4处,邮站兼售邮票39处。普遍设立少先队投递班。
  1965年,推行亦工亦农邮递员制度,全县37名,生产大队投递面达92.7%,后逐年发展。1970年,深甽支局不增加国家一分钱,使不通邮或隔日班的原24个生产大队,改支局所直投,全区5个公社、55个生产大队、181个生产队天天通邮。长街地区6个公社、62个生产队、346个生产队订阅1-2级党报。“文革”期间,农村投递排单被视为“管、卡、压”予以取销。1979年9月10日,恢复自办投递排单制度。
  1982年,增设农村信报站30余处。1985年增设樟树、平岩、凫溪信报站3处。
  1988年7月30日,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洪灾。凫溪大桥冲垮,邮路中断。当年,还受7号台风、“8.9”洪灾、“8.16”龙卷风袭击,受灾地区投递员步行绕道、翻山越岭,背着自行车,涉水过溪,将报刊信件送到用户手里。
  1994年1月,实行投递承包制,工资、奖金全浮,多劳多得。次年,全县19个乡镇中,由自编投递人员10人,占52.6%;专职委办投递人员9人,占47.4%;882个行政村中,由自编投递人员284人,占32%;专职委办投递人员531人,占60%;捎转点67个,占8%。4854个村民小组中,自编人员直投1493个,占30.8%;专职委办人员直投3120个,占64.2%;接转241个,占5%。126738个农户中,专兼职人员直投47201个,占37.2%;接转点妥投到户79537个,占62.8%。农村投递线路单程总长1212公里。(附表)
  第四章 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用阿拉伯数字,按一定结构组成邮区、邮区中心局、市(县)邮局和投递区域邮政局址的代号。我国的邮政编码是根据邮政通信网络特点和交通地理状况,以“四级六位码”方式编制成,前两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第三位代表省内邮区;第四位代表邮区内县(市),第五、六位代表邮局及投递局。
  1979年县内始宣传、刻制、喷印各地邮政编码,1980年7月1日正式推行使用。当月统计,邮政编码书写率,平信,寄信人书写69.8%,收信人书写25.4%;挂号,寄信人书写20.9%,收信人书写23.9%。深甽支局抽查172件,收件人书写编码41件,占23.8%,寄件人书写编码172件,达100%。
  1989年1月28日,县局发文通告各单位、厂矿,原存旧信封使用至5月30 日,加盖邮政编码框格,填写编码,已投入信箱(筒)的非标准信封,退回寄信人,更换后交寄。
  1995年1月1日起,银行挂号信专用信封一律使用标准信封。
  第五章 邮政设备
  第一节 营业分拣封发设备
  解放前后,营业、分拣封发均为手工操作。邮政用品用具有日戳、油墨盘、木杆秤、夹钳及营业桌、椅等。民国时期,县封发使用夹钳、铅子封袋。随邮政业务的发展,设备逐步改善。增设正规营业柜台,用品用具更新,信箱信筒从木质乃至简易电话机木壳,逐步改用铁质。1957年,始使用信函榜秤。1961年用信函天平秤,农村支局和邮电代办所使用火漆封发,至60年代中期农村支局开始使用夹钳铅子封袋。
  70年代初,使用托盘磅秤、扇型磅砰收寄包裹。1976年使用包裹收寄机。平信分拣使用信函过戳机,因质量不佳,不久停废。80年代,邮资秤收寄包裹,使用浙江省邮电科研所产制ROW-B型邮政电子秤。 1988年5月,邮电代办所统一改为夹钳封袋。
  90年代,使用中日合资ACS-30r型邮政电子秤。1992年,储汇、报刊、邮政营业等应用微机。翌年6月6日,邮政特快专递配有FAX-490传真机、AeS-30A型计电子秤。1994年,梅林支局、城关中街邮政营业厅率先使用微机操作和YXGD-1S挂号登单机。
  1995年,中街营业厅、北门营业厅、桥头胡支局、黄坛支局、力洋支局、岔路支局邮政储蓄使用微机操作。10月23日,前童邮电所邮政储蓄使用微机处理,为乡镇邮电代办所之先。县局报刊发行、事后监督、储蓄会计、邮政营业、收缴电话费、储蓄前台、商函等使用计算机处理系统。是年,使用福建省邮政器材厂所产BKZQ-Ⅲ型信函捆扎机。
  第二节 运递设备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境内开办邮政通信后,皆为肩挑步行。至民国36年(1947),出现第一辆自行车投递。解放后,自行车逐年增多,1954年3辆,1960年19辆。
  1968年,县局第一辆幸福牌二轮摩托车用于邮运。1970年,自行车增至35辆。1972年10月,购置第一辆风雷71型后三轮摩托车接送邮件,翌年,添置2辆用于县局至支局邮运。1980、1981年,先后购置西湖XH021型后三轮摩托车各1辆。1984年省局调拔泰顺局3吨邮车1辆。次年,添置洪新长江750型和西湖XH021型后三轮摩托车各1辆。因摩托车邮运吨位不足,1988年12月购置BJ121型载重一吨北京吉普车2辆邮运。次年,添置北京吉普车1辆备用。1993年1月,购置江西五十铃双排座邮运车1辆。6月,置广州羊城小车1辆用于储汇送款。是年,启用重庆长安车为特快专递用车。翌年12月,购重庆五十铃2吨邮车1辆。1995年底,邮政汽车7辆,自行车74辆。
  第六章 邮政业务
  第一节 函件
  宁海局办理函件寄递业务,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资费为平信计重标准15公分,收银元外埠1分、本埠0.05分。
  民国10年(1921年)11月,开办邮转电报业务。民国18年,开办航空函件业务。民国31年1月,开办保价函件业务,规定可寄有价证券、重要文件及法定许可的金银宝石。保价最高5000元为限,收取保价费1%,最低保价费2角。民国35年,开办报值挂号业务。翌年2月1日,简化挂号收寄手续,取消执据三联单式缮写收、寄件姓名、住址规定,改上下联加盖日戳。处理时,改逐件登记转发为只登记总件待发。
  1949年,改挂号函件为逐件登记转发。5月,使用邮资已付戳记,不贴邮票,邮资按银元计价。10月1日,调整国内函件资费,平信每重20克,资费100元(使用华东解放区邮资)。11月1日,开办代收货价业务。是年,收寄函件11.34万件。1950年1月,停办报值挂号业务。执行全国统一邮政资费,平信每重20克500元(旧人民币折新人民币5分),2月1日调整为800分。
  1951年增办“零寄整付”邮件业务,1953年2月停办。1958年复办。1955年,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商妥使用印有标志的红色银行专用信封,专格分拣、优先投递,以零寄整付方式逐月结算邮运。
  1957年,现役军人免费交寄普通信函,交寄单位须在信封上盖“军邮免费邮件”三角戳记,集中向当地邮局交寄。是年,收寄函件47.36万件。
  1960年10月,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可附寄粮票、油票、布票、户口迁移证、粮食迁移证、共青团组织关系等6种票证。翌年8月,停办保价信函附寄现钞业务。1962年9月1日起,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供给制现役士兵享受免费军邮。1966年9月1日,毛泽东著作作免费挂号印刷随信函寄发。1969年4月1日,停办代收货价邮件、国内邮件回执、存局候领业务。5月1日起,取消免费规定。
  1979年7月,可收寄台湾信函(限重2公斤)、明信片、印刷品和盲人读物,9月,函件种类由信函、明信片、印刷品、事务文件、盲人读物、货样6种,调整为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和盲人读物4种。
  1980年7月1日开办邮局代发广告业务,并恢复存局候领业务。翌年5月1 日,恢复办理代收货价邮件业务。7月1日,恢复国内邮件回执业务。
  1983年,开办贺年明信片业务。次年开办国内货样邮寄业务。10月1日,恢复义务兵免费平信。1986年7月1日起,调整印刷品邮件准寄范围,凡经出版行政机关批准的印有统一书号(或ISBN)证书的书籍、报纸、期刊和教材作印刷品交寄。是年,函件196.33万件。次年6月,开办国际邮政业务。
  1988年6月1日起,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凡收寄出具收据的邮件、汇款均收取给据邮件附加费,每件(张)0.10元;按规定收寄的印刷品邮件,不论是否给据均收取附加费,每1000克0.10元,不足1000克按1000克计收。如用户需按给据邮件交寄,除收取印刷品附加费外,再加收给据邮件附加费,国际、港澳邮件比照国内邮件收取附加费。1990年7月31日停止执行。是日,函件资费调整,平信每重20克0.20元(附表)。其后,业务量日增。1995年底,函件221.65万件,为1949年19.54倍。
  第二节 包裹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县内始办国内包裹业务、保险包裹及代收货价包裹业务。
  民国24年(1935年)始办小包邮件,就地投递县内小包邮件每重100克或其畸零之数收费2.5分,起码邮资0.10元。5月1日起,除蒙古、新疆外,均可寄递。民国25年6月1日起,寄上海市内包裹,除包裹详情单内注明(不必按址送交收件人者外),不论重量或尺寸大小,交寄时收取投递费每件0.10元。到达上海后,按址投递,收件人可免赴邮局领取。民国27年3月,浙东一带交通渐次恢复,除杭、嘉、湖战区及临近战区之桐庐、富阳等地仍暂停收寄外,其他各局恢复包裹收寄。民国35年11月,浙江邮区恢复代收货价包件业务。翌年9月,开办国际航空包裹,寄往德国礼品包裹,同一寄件人寄同一收件人礼品包裹。每期以一件为限。准寄物品为食品、皮鞋、肥皂、药品等。重量5公斤,长、宽、厚不得超过180公分。民国末期代收货价包裹业务停办,1949年11月1日重行开办。所辖37处邮政代办所、信柜中,为理普通包裹业务18处,收寄1300件,月均100余件。
  1950年,开办快递小包业务。1953年,包裹业务量达10200件,月均850件。1961年8月5日,暂停收寄航空包裹。1969年4月1日起,普通包裹和快递小包计重单位由500克降为100克,停办代收货价包裹和收寄货样业务。
  1979年下半年,增办乙类保价包裹,个人交寄价值30元以下,按乙类保价包裹加收保价费1%。
  1980年,增办商品包裹。加收民包资费50%。1985年,包裹业务量7.14万件,其中商包4.64万件,占65%。翌年8月1日起,各邮电机构均收寄商包,包裹代办酬金由原民包每只8分改0.10元,商包每只0.20元。
  1988年6月1日起,加收包裹附加费每只0.10元,其中商包0.30元。是年,收寄商包4.81万件,占包裹总量的75%;包裹收入32.32万元,占邮政收入37.46%。1989年12月31日,收寄包裹1068件,其中商包816件,占76.4%;包裹收入4781.65元,其中商包4429.82元,占92.6%。商包内件主要有塑料制品、五金制品、胶木件、橡胶件、胶丸、针织品、织带等。主要流向:沈阳、天津、广州、湖南、上海、武汉、湖北、济南、山东、南宁、南昌、四川、南京、乌鲁木齐、景德镇及东北各省。
  1990年7月31日起,包裹资费按寄递里程分区核定,计重单位由100克恢复至500克。8月,停收航空商品包裹。1993年3月,商包(含大件商包)资费下浮,最低按民包资费收寄,或加收不超过民包资费50%。6月,开办特快专递业务后,一些企业、厂家产品、货样转特快专递交寄,包裹业务量下降。
  1995年,包裹业务量为4.23万件,其中商包2.6万件,占61.5%;包裹收入72.77万元,占邮政业务收入12.66%,其中商包收入占包裹总收入的76.46%。
  第三节 汇兑
  国内邮政汇兑业务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初设于繁华商埠,后渐次扩展。中华邮政时,办有普通汇票、高额汇票、定额汇票、小款汇票及电报汇票5种。
  民国期间,普通和小款汇票,贴与收汇款额相等价值“汇兑印纸”,一剪两开,以便稽核。民国15年(1926年),宁海系汇票开发兑付局,数额100元为限。民国19年11月,开办小款汇兑业务。民国32年3月,办理电报汇票业务,为电报汇票转汇局。支局办理进出口电汇均经县局汇检人员编拍电汇电报和填发电汇汇票。民国33年2月,所辖长街、西垫、桥头胡、塔山童、璜溪口、茶院村、大蔡、溪下庄、梅林、马岙、岩溪、西周、墙头、下沈、柴溪、县前街(代一)、桃源桥(代二)办理小款汇票,汇费每汇1元及其零数收取2分,每张汇款额限10元,邮局发给汇银执据,由汇款人将其装入信封信内,按挂号寄发收款人,凭执据6个月内到指定邮局领取汇款。民国36年9月,指定为高额汇款局并开办定额汇票。定额汇票面值5元、10元、15元、20元、50元100元6种。西垫、桥头胡、长街代办所首次开办定额汇票。是年,还开办侨汇业务。民国37年7月,调整国内汇兑手续费,小额汇票手续费10000元,电报汇票手续费50000元,最低汇费10000元。1949年,普通汇票仍沿用“中华邮政”三联式汇票。汇票和票根交汇款人作挂号寄予收款人兑款。是年8月1日起,普通汇票改用汇款金额剪格式垫写两联汇票,每张限额300元。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变汇兑业务通汇面小、手续繁锁和汇费昂贵的状况,汇兑业务得到发展。1949年12月11日,梅林、溪下庄、深甽、塔山童、茶院、大蔡、璜溪口、柴溪、黄坛、冠庄、力洋、马岙、长洋等13处代办所陆续开办普通汇票,汇费按15‰收取。定额汇票面值分1万元、2万元、5万元、10万元、15万元、20万元、30万元、40万元和50万元9种(旧人民币)。年计费出口汇票3500张。1953年汇兑业务由邮局独立办理,限办300万元以下个人汇款,每张汇票汇费调整为2000元。
  1954年1月,实行“凭证兑付”,方便群众。翌年3月1日,发行新人民币,使用新汇票,汇款每笔最高限额300元,收取汇费0.20元。8月1日,县局和支局停办定额汇票业务,1958年代办所停办。是年1月,汇费实行按汇款金额百分之一计收。
  1959年1月,取消剪格式改复写二联式,采用专用汇套,封面空心露出收件人姓名和住址,原汇票交由汇款人封入信封内作挂号信交寄改为邮局封装汇套寄往兑付局。是年,汇款每笔最高限额1000元,代办所最高限额100元。1961年,汇票达5.56万张,1962年每张汇票限额又恢复到300元。
  1965年4月1日,取消露孔式专用汇套,改用信封式汇款通知单,将汇票套入信封式汇款通知单内寄出,以代替汇套。是年,岳井、青珠、农场、胡陈、东仓、古渡、茶院、东岙、沙柳、桑洲、前童、双峰、民主、峡山、长洋、大蔡、大里、马岙、璜溪口19处代办所开办汇兑业务。岳井、东岙、沙柳、桑洲、前童、民主、长洋、大蔡、大里、璜溪口等10处代办所核定汇兑资金。1967年3月1日,电汇电报费每笔0.50元,电汇附言按字计收。
  1981年8月,高额汇票每张增至5000元,邮电代办所每张限额300元,零星汇票每张定为1000元,个体户、专业户高额汇票大量增加。1988年,经省政府同意,电报汇款收取附加费每份0.30元。8月,省政府修订附加费收取标准,电报汇款每张0.40元,即电报0.30元、汇票0.10元。翌年6月10日,增办快件汇票业务,收取快件费5角,汇费按规定计收。
  1993年开发快汇2.27万张,金额1065.36万元;普汇6万张,金额2715.78万元;电汇2137张,金额412.09万元。收入汇费21.45万元,占邮政收入7.4%。1995年,兑付额11673.51万元,兑超6107.70万元,为全省兑超局之一,汇兑业务收入占邮政收入的7.33%。
  第四节 邮政储蓄
  民国26年(1937年)10月16日,县内始办存薄储蓄业务。民国32年3月,开办支票储金业务。5月,开办定期储金业务,每张50元起存,利率:半年一分一厘、一年一分二厘,二年以上一分四厘。民众陆续来局开立存户。民国33年,充任游击区代表行局,以省府扶贫配额,负责鄞县、慈溪、定海、镇海、奉化、象山领券交款手续。民国35年3月,宁海局存款额属2000-3000万元挡次之局。民国末期,储金日趋清淡而停业。
  1950年6月21日,复办储金业务。翌年5月1日,改办代理储蓄业务,为活期、定期2种,1953年9月14日停办。
  1986年12月20日,在城关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至12月底,储户1135户,储蓄余额85.48万元。1987年,根据国务院开办邮政储蓄要快办、多办的指示精神,西店、岔路、黄坛、桥头胡、薛岙、长街等支局先后开设邮政储蓄点,配合省局举办“六一”儿童乐和集邮有奖储蓄,自行组织“六月乐”有奖储蓄活动。7月15日,开办定活两便储蓄业务,面值10元、20元、50元、100元和500元5种。年底储蓄余额136.51万元,1989年邮储余额降为91.31万元。
  1991年,开办汇转储、代缴电话费和预付装机款业务。为开拓农村邮储市场,1992年12月,率先在城关笆弄头开设邮储代办点。次年9月1日,使用邮储款专车送款。12月21日,在毛屿乡南溪村开办邮储代办点。是年,实施邮政储蓄余额承包,拟订储蓄余额与生产奖金捆在一起的考核办法。年底邮储余额突破2000万元。1994年6月8日,中街、北门两营业厅安装邮储前台微机处理,提高邮储处理准确度,缩短储户等候时间。县局与县总工会、文广局举办首次大型“邮政储蓄杯”体育舞蹈(交谊舞)比赛。年底,邮储点增至18个,邮储业务收入115.25万元,占邮政业务总收入的26.98%。
  1995年,邮储业务开办的种类有整存整取、活期、定活两便、有奖储蓄、代发工资、代缴电话费、定额定期、汇转储、保值储蓄等9种,网点增至36处,储户32938户,余额6316.24万元,比1987年增长近47倍。邮储业务收入突破200万元,占邮政业务收入36.56%。
  第五节 报刊发行
  民国初期,宁海报刊由中大街尤信昌号家经营。其后,三皇堂万象春药号兼营订销。仅《新闻日报》、《大公报》、《文汇报》、《东南日报》4种。民国22年(1933年)5月1日,《宁海民报》创刊,县城机关、学校、商店订阅,农村甚少,1949年元旦停刊。
  解放后,私营报业、分销处自行停闭,邮局始代订《浙江日报》。1950年3月15日,报刊由邮局发行。开办初期,全国出版报纸382种,杂志257种。宁海收订《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农民大众》、《浙江日报》、《文汇报》、《新闻日报》、《青年报》、《浙江工人》等,杂志有《展望》、《新观察》、《中国青年》、《中国妇女》、《时事手册》、《妇幼卫生》、《中华内外科》等20余种,后逐年增多。1951年8月起,报刊实行预订预收制度,订阅报刊一般以月为单位,订阅人根据需要可延长订阅,但都要订到年底为止。1952年,贯彻《关于改进发行工作具体办法的联合决定》,实行报刊整订和破订办法。纠正报刊发行单纯业务观点和摊派、派订做法,投入大量人力精力,宣传收订和投递。1956年3月,邮电部提出邮政以发行为纲,邮局与团县委联合举办“报刊推广运动月”活动,组织下乡推广收订,报刊发行量有所上升。5月1日,《宁海报》创刊,8月5日,由邮局发行。
  1957年,取消报刊限额发行规定,至11月,报纸期发份数3706份,杂志4135份。平均38人订阅报刊1份。1958年5月,贯彻“全党全民发行”和“邮政以发行为纲”的方针,《宁海报》改出3日刊,9月易名《宁海日报》。初发行3900份,后《台州大众报》复刊,发行量下降,12月28日停刊。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仅《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及少数技术性刊物。《浙江日报》亦曾一度停刊,只转发新华社消息。“文化大革命”后,报刊品种增多,全县收订2044种,报纸期发份数4.75万份,杂志期发份数4.36万份,为1952年19倍多。
  1980年报纸分为日报、月报、周三报、周二报、周六报、旬报、半月报7种;杂志分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6种。1982年,增设报刊发行站30余处。少数报刊社自办发行,以减少发行费用支出。翌年6月,集邮门市部零售杂志。1986年,开办城隍庙报刊零售门市部。次年,转个人承包,月营业额2000元。是年,西店支局因陋就简,开办农村第一家报刊零售门市部。1987年4月,调整发行费率、省、市、自治区以上党委机关报,发行费率仍为25%,中央级工、青、妇、法制、科技、少年报刊(各限一种)的发行费率提高到27-28%,其他报刊发行费率由邮电部门与出版部门签订发行合同,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调整发行费率。
  1994年1月,全县投递人员实行报刊流转额基数承包,超基数奖励、多劳多得。6月中旬,《宁海报》复刊,试刊3期。7月1日正式出刊,周报8版,县局发行,发行量9000份。10月,配微机终端4台,主机1台,县局报刊发行由微机处理。年底,报刊流转额250.31万元,比1992年增长1倍。
  1995年1月1日,《宁海报》改周二报,发行量9216份。年底,报刊期发份数6.36万份,每百人订阅报刊11.4份。报刊流转额276.07万元,业务收入67.47万元,占邮政业务总收入11.74%;零售报刊217种,流转额2.76万元。
  第六节 集邮
  民国时期,民间出现集邮活动,但收集者不多,解放后,集邮随人民生活改善逐步活跃,1952年12月19日,浙江省邮电管理局制定《开展集邮业务暂行办法》,规定凡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普通邮票、航空邮票、欠资邮票、明信片、纪念邮票、特种邮票均可供搜集。
  1982年10月16日,由胡新湖等发起成立县集邮小组。翌年1月23日,县职工集邮协会成立。县总工会主席蔡苗根兼会长,有会员50人,印制封、戳各1枚。6月,县邮电局、县总工会和职工集邮协会联合举行“宁海首届中国邮票展”,设纪念邮票、特种邮票销售窗口。7月1日,在中街营业厅旁划出12平方米房屋,设集邮门市部,配营业员1名兼报刊零售。至年底,邮品零售额7830元,次年增至12400元。
  1984年,李少华展出的《计划生育》专题获全省邮展优秀奖、全国邮展银质奖,被评为浙江省计划生育优秀宣传作品一等奖。1986年1月5日,县专题集邮小组成立。丁卯年首日封加字印刷纪念封1枚。是日,《专题集邮》创刊。7月,举办县首届青少年专题邮展,参展邮集16部。翌年1月12日,全国集邮联副会长、著名老集邮家张包子俊由省邮协常委、宁波市邮协领导陪同来县指导,举办专场集邮知识讲座。7月,李晓雷《第十一幅浮雕》获参加全国青少年专题集邮展览银奖。8月2日,县集邮协会成立。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承良兼会长,县邮电局长胡仁妹和县总工会主席蔡苗根、宁海无线电厂李少华为副会长,县委报道组竺济法为秘书长,会员200人,举办集邮知识竞赛。10月,协会选送的五部邮集参加浙江省举办首届青少年集邮展览,其中李晓雷的《第十一幅浮雕》和陈炜的《在祖国的土地上漫游》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16日,陈炜为浙江省三名代表之一赴京参加中华全国集邮联、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邮票上科学文化知识竞赛,获优秀奖。次日,中国邮票设计家孙传哲作品在宁海展出。是年,县专题集邮研究小组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1995年8月3日,协会选举邮电局副局长麻承华为会长,陈明纲、冯正冠为副会长,王哲民为秘书长,龚建东为副秘书长。10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举办“爱国主义遍宁海95集邮”展览,展出12部专题,417张,1300余枚,销售邮票邮品1.5万元。年底,销售邮品计469506枚,集邮业务收入29.8万元,为邮政业务收入的5%。
  第七节 邮政快件 特快专递
  1989年6月10日,始办邮政快件业务,资费实行国家均一制计费,按件秤重,100克以内(含100克)每20克及其零数为0.50元,100克以上续重100克及其零数为0.80元。翌年7月31日起,起重100克内每20克或其零数为0.80元,续重101克至5000克,每重100克或其零数加收1.00元,快件资费为0.50元。
  特快专递为邮政部门一项新型业务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信息时代需求。由世界各国邮政联合创办,办理国内和国际特快专递邮件。其标志为万国邮政联盟统一规定的“EMS”,即英文:Express Mail Service缩写,该业务受各国法律保护,享有航运和海关验关优先权,专人收寄、专门机构处理、专车投递,直送至收件人手中。特快专递邮件分文件类和物品类两种。收费标准每件起重200克,收费人民币12元,续重200克,收费人民币3元。
  1992年2月,邮政特快专递业务始为宁波市局代办,限城关北门、中街营业厅收寄。8月1日,执行省物价局、财政厅收取特快专递附加费0.50元。翌年6月6日,经省局批准正式开办此项业务,配人员4名,车辆1辆,传真机1台。次月,收寄点扩至自办支局(所)。至年底,业务收入11.13万元,为业务总收入3.82%。8月20日,设特快专递转运班,人员增至10名。1995年5月,执行省局使用国际特快专递重点用户资费在统一资费标准上下浮30%,代办手续费可按现行交寄邮件资费8%- 15%。年底,业务收入89.66万元,占邮政总收入15.60%,比上年增长155.4%。
  第八节 其他业务
  一、简易保险业务
  民国31年(1942),开办简易人寿保险业务。规定年龄不论男、女,12-60岁均可投保;体格:身体必须健全,并到局面晤;种类:终身保险、定额保险;保额:2万元-5百万元;赔款:契约成立后,被保险死亡受益人按下列分别受领赔款:未满6个月死亡时,领受所纳全部保费;逾6个月死亡时,领受保险额半数;逾一年6个月死亡时,领受全部保险额,迨解放前夕,因物价暴涨,时局混乱,人寿保险无形消迹停办。
  二、代办业务
  (一)民国2年(1913)3月,受财政部委托开办代售印花税票业务,民国18年停售。民国23年11月1日与财政部税务署会商,各地邮局信柜出售印花税票,1953年12月停办。
  (二)民国23年(1934)4月,开办书刊代购,于1952年12月停办。
  (三)民国时开办货物代购业务,以代商人购买为多,1953年5月1日停止。
  (四)民国时,征询业务开办,1953年6月1日停顿。
  第七章 邮政业务管理
  民国8年(1919)1月1日,颁发《邮政纲要》规定邮政性质、业务范围、法定地位与民众关系,使管理规章制度趋于统一。
  解放后,贯彻“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八字方针,建立健全多项严格规章制度。
  1953年7月中旬,贯彻邮电部第四次全国邮电工作会议精神,着重整顿组织编制、加强管理、建立健全业务制度等。1956年1月1日起,窗口营业及营业时间按省局统一规定执行,邮件收寄、分拣、封发、投递及邮政档案和查验赔偿等按规定处理。函件业务以普通办理、优先传递、保证速度原则,以时限为主线,抓全程时限率、邮票盖销合格率等。是年,各生产班组建立业务核查员,负责业务规格辅导和实施。配备乡邮视导员1人,实施农村邮路投递排单制度和监督检查,发现差错或不符合规定及时纠正。1958年,学习推广北京东四邮电支局服务经验,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主义服务思想,扩大投递范围,减少“死信”,送汇上门,改善邮政通信服务。
  1961年6月,开展邮袋大清理、大检查,制订邮袋管理制度。做到邮件交接验收、勾挑剔对、平衡合拢,“贯彻制度与整顿生产秩序,执行制度与改善服务”结合。1963年建立邮政档案管理制度,“文革”时期,邮政管理制度受冲击,一些合理规章制度,如农村投递排单、三项基本制度被视为管、卡、压,一度废止。1969年12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邮电体制改革》指示,邮政、电信分开,邮政业务隶省、地区交通邮政局管理。
  1972年起,逐步恢复健全各项邮政规章制度。1979年,推行邮政营业工作标准,营业场所悬挂邮电“五有”标识,即有毛主席对邮电工作的题词,有局牌、营业时间和邮政业务标识,有业务宣传品和各类邮政业务单式填写式样,有服务公约和用户意见簿等。1981年始,整顿农村支局(所)的邮政管理工作,配备兼职乡邮视察员1人。1984年,全面企业整顿,制订岗位责任制,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支局长、班组长工作日记,按业务管理项目和监督检查内容、数量、日期逐日填写。是年,县局设邮政股,协助领导负责邮政生产组织调度、经营及管理,设股长1人,业务管理员1人,储汇会计1人,配专职乡邮检查员2人。并成立邮政业务档案室,配专职管理员1名。
  1986年8月,实施邮政班组类别管理和农村支局标准化管理。按《邮政班组类别评定标准》开展邮政营业、封发、投递等自查自纠,建立各类台帐及支局长管理日记,各类图表上墙,建立班组岗位责任制等。1988年8月,相继执行《国内邮件规则》、《国内邮政业务档案和查验处理办法》、《邮电日戳印模规格标准与使用管理规定》等,加强邮政日常工作监督检查,全面建立健全生产班组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考勤考核制度、安全保密制度、质量检查和统计分析制度等。
  1989年4月至1990年期间,邮政班组生产管理进行系统优化组合,以邮路网络、作业组织、作业手段、指挥调度、质量保证、现场管理6方面内容,实施定置、定时、定岗、定型管理,初步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模式。1990年,县局邮政班组及7个支局通过宁波市局检查验收,被评为上等级班组及标准化管理支局。
  1991年,制定《农村邮路管理办法》,农村邮政检查员增至3人。规定乡邮检查员每月三分之二时间深入农村,对农村邮政机构及人员实行有效检查监督,定期填报《检查报告书》交主管邮政局长考核1993年,县局设立邮政通信综合管理奖,全面考核邮政业务管理、邮件时限、规格、邮政“四款”、机要通信、邮政储蓄、报刊发行,业务档案、生产现场及业务量、业务收入,颁发考核细则和奖罚办法。翌年1月1日,实施《委办乡邮投递人员管理办法》。10月8日,实施《宁海县邮电局1995年度报刊收订及邮路承包实施细则》(试行)。

知识出处

宁海县邮电志

《宁海县邮电志》

出版者:人民邮电出版社

本书全面概述了宁海县邮电事业的发展历程,从邮驿、邮局、电信机构到邮电局的沿革,详细描述了邮政、电信两大领域的邮路邮运、分拣封发、投递、业务管理等多个方面,以及企业综合管理、党群组织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专题研究,展现了宁海县邮电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反映了邮电事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