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驿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邮电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5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驿站
分类号: F632.755
页数: 1
页码: 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邮驿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秦、汉时期有所发展,汉时设驿、传、亭、邮。唐时邮驿极盛,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3种。宋初,县内设四驿,后逐渐废弃。元代设桃源驿丞厅、白峤驿丞厅等,后经历多次重建和增建。明代开设朱岙驿丞厅、西垫驿和桑洲驿丞厅等,嘉靖年间西垫驿毁于倭寇,后白峤驿丞厅移桑洲并废。清代宁海县驿和白峤驿各有水驿夫,驿站银设有一百七十八两。清末,驿站逐渐衰落。
关键词: 宁海县 邮驿制度 历史发展

内容

邮驿之制发源甚早,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已有“置邮传命”记载,秦、汉时有所发展。汉时设驿、传、亭、邮,按秦制十里设邮亭,光绪《宁海县志》载有晋武帝析置镇亭,址西北八十里台明越三州界,唐时邮驿极盛,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3种,见于记载的有南陈馆驿,在境内西南60余里。宋初,县内设四驿:迎恩驿在县治东一百步,因冗差废;县渚驿在县南五十二步,北宋靖康(1126-1127年)年间取道桐岩,因路阻废;海口驿在县北一百十步,南宋嘉定年间废;妙相寺驿在县治东五十步,元时废(据当时史志记载,按营造尺计算每步五尺)。
  元代,在中街三皇堂设桃源驿丞厅,至顺二年(1331年)因厅址改建三皇庙废。白峤驿丞厅在县治西二百步(旧治东百步),设原迎恩驿址,名迎恩,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徒易今名,有轿夫50名,馆夫10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岁久倾损,成化间重建。洪武三年(1370年)开设朱岙驿丞厅,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桐岩岭上,旧在朱岙。西垫驿属奉化(今宁海境内),洪武十九年(1386年)汤和巡海过此,因连山驿(奉化县东5里)与白峤驿相距一百三十里,迎送为难。洪武二十年(1387年)增建,设官吏、建厅堂,轿12乘,其中大轿2乘,小轿10乘,驿夫28名。同年,朱岙驿移址桐岩岭。并开设桑洲驿丞厅,在县西南六十里,万历间改隶天台。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西垫驿毁于倭寇。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白峤驿丞厅移桑洲,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废。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朱岙驿裁废。
  清代宁海县驿、白峤驿各有水驿夫10名、25名,当时驿费额,设驿站银,宁海县驿一百七十八两。清末,驿站渐趋衰落。

知识出处

宁海县邮电志

《宁海县邮电志》

出版者:人民邮电出版社

本书全面概述了宁海县邮电事业的发展历程,从邮驿、邮局、电信机构到邮电局的沿革,详细描述了邮政、电信两大领域的邮路邮运、分拣封发、投递、业务管理等多个方面,以及企业综合管理、党群组织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专题研究,展现了宁海县邮电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反映了邮电事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