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实业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36
颗粒名称: 宁海实业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5
页码: 447-4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是一个山海交错、通商便利的地方,但过去主要以农业为主,工商业相对落后。宁海各地农业资源差异较大,有些地方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如古渡、长亭等地,五谷丰富,还有棉花等出口物;而有些地方则土地贫瘠,如东仓、胡陈等地,山林荒废,农业仅能自给。此外,宁海的海洋资源也十分丰富,渔业在部分地方占据重要地位,如柘浦、葛岙等地。然而,宁海的工商业相对落后,许多出口物品都来自他庄,本地缺乏工业支持。近数十年来,宁海各地日见衰败,加上水旱、风潮等灾害以及国课负担的加重,人民生活困难。因此,需要长官提倡、绅董实行,兴实业以济时艰。
关键词: 宁海县 史料

内容

宁海全境多山,而东、南、北三乡又临海,所谓山海交错,通商便利,最宜实业地也。向为农邑,民风质朴,工商业实处幼稚时代。光绪辛卯(1891),余测绘,历邑境,实业亦得梗概。
  城内居民五千户,业农者半,余为官衙职务、商务、工业是也。商店百余家,蚕桑之利间亦有之。
  县东白桥,地虽近海,民皆务农,谷米仅自给。业渔者少,渔汛时,唯贩鲜数十号往来海面。此外,进口唯盐船,出口唯柴炭诸船焉。又东为柘浦、力洋,民多农业,五谷稍有出口。沿海渔船不过数十号。市场设柘浦,商务未见兴盛,进口唯盐,出口甚稀。
  东仓、胡陈为东乡最硗,其山势高峻,谷内开展,农业勤奋,仅以自给,唯山林荒废,茶、竹等产均未讲求。市设胡陈、东仓赖,商务不盛,幸民风俭朴,尚足维持耳。
  古渡、长亭、大湖、岳井诸处,为宁海膏腴之壤,土广田多,农务发达,五谷丰富,并产棉花,计谷、棉等出口物,可得数十万元。若再设纱厂,以兴织布诸工艺,其利正未可量。且沙涂辽阔,垦务可兴,海滨斥卤盐业可办。旧额有丰、亨、预三敖,俱于嘉(庆)道(光)间申报筑塘,盐场绝少。现长亭虽设盐大使,不过征收窑地钱粮。渔业则有洞下、三岔、山头、青珠诸村,渔汛时可得渔船百余号。市场以长亭为东乡冠,商业颇盛,他如古渡、岳井、伍家屿等市场,未可比拟。松岙道士岩多采石工,其运输于外者,年可得数万元,亦一利也。
  县东南之梅、七、官、岭四庄,田地较广,农作足自养。沿海一带尚多产鱼,春季渔船数十号。平时亦有扦港之船,或采青苔,或捕弹涂,或捕望潮、蝤蛑(青蟹)为生者不少。市场设一市街,商业未盛。前方头及蛇蟠山出石矿,采石工千余人,每年石料运沪、甬者,约计数万元,亦资民生计也。其沙涂甚广,牛类络与蛇蟠两山间涂面长阔数十里,沿海居民在涂种蛏为业,年可得万余元。且东南诸水襟带左右,五屿、田湾关锁海口,实擅一邑形势之胜。惜其涂尚低,若再俟百数年,筑堤以捍海潮,兴垦以集百货,镇市之大可预决也。
  县南之石舌(章)、水车,地多田少,每种瓜菜以售城市,食米恒艰。溪南一庄田地略广,农业勤奋,唯沿溪之田不无水患。东岙、沙篓(柳)农业颇足自养,兼收渔利,渔汛约船数十号,夏秋又多捕船。市设沙篓(柳),商店数十家,唯工业不盛,出口唯松柴、松板、桕油而已。
  海游镇为宁邑最著商埠,商店数百家,其大宗为粮、盐,其次为海味,海水商船数十号,且轮舶往来,百货聚集,诚繁盛区也。肩挑贩盐数百家,农业仅自给。商家食米,仰给亭旁。山林荒废,夏秋大雨时有山潮患。且工业未兴,出口物概自他庄来之,松板、茶叶、桕油、网线外,而本镇实无出口物品也。
  上叶一庄土壤硗瘠,人民困苦。每日盐、柴挑贩数百家,赖多种苎麻,女织网线,每年可得数千元,且有山潮患,仅能维持而已。
  葛岙一庄农业差堪自给,而渔业之盛实为邑南之冠。晏站村专以渔业为生涯,尤称特色。春季渔船数十号,夏秋则出大海捕鲨鱼、魟鱼,或在内海扦港,无技不有。葛岙有种弹涂干,捕弹涂法,每人用竹管百余,下有底,长八寸,潮退埋涂内,俟潮涨取之,每管得数条不等,巧法也。以火熏干售之,味最鲜。葛岙又有撑岸船,船小色白,前身略于水面平,中稍凹,于黑夜涨潮时速行,鱼遇船即跃入,以捞斗捞之,每夜可得数十斤,亦巧法也。更有耙蛎技,用四五斤重铁耙,联以数丈竹竿,至海山岩石下深水耙之,得牡蛎大如掌,剖之,味鲜美,概售于沪、甬。悬渚、头岙农业亦能自给,间有渔业,渔船数十号。出口物唯柴、炭而已。
  亭旁五庄山势雄峻,略多平畴,农勤于耕,即高山亦为开垦如阶级,五谷丰富。女则织扇、网、席,屡出产可得数万元,为宁色女工冠,可称乐业者也。唯席、扇筹物类多粗草(糙),仅销内地,若能扩充改良更能获利耳。渔网为渔汛所必需,近年销售浙海各地者颇盛,并多洗铁工,年可得万余元。市设亭旁街,商店数十家。出口物有松板、渔网、铁钉、草席、蒲鞋、蒲扇及谷米等。
  大小横渡、岭根陈三庄田地较窄,半赖山林为生。出产唯松柴,是南乡之最硗者,兼之民风强悍,由饥寒迫为匪类实多。盖该地多傍高山,若能广植茶、竹,设纸厂,兴竹木器诸工艺,以多出口物,未有不可维持者。石桥一庄,田地较广,农业亦盛。唯多海塘,一经洪潮冲坏,即为匪(废)地。近年坍倒之塘,无资修筑者不少。若能集资垦筑,再兴渔盐,庶有生活庆矣。
  西洞一庄地广土腴,农业兴盛,谷米亦多出口。且兼渔盐利,春季渔船入海者约数十号。盐额,宁海旧有丰、亨、益、利、预、大六敖,丰、亨、预三敖隶东乡,早筑塘升科,大敖隶东南之茂林乡,于嘉庆年间报筑塘。益、利两敖属西洞庄,亦于嘉庆光绪前后详报筑塘矣。故盐场既废,煎丁绝少。吾邑所需之食盐,皆仰给于象山金鸡山,西洞所出不过十分之一二。内有煎坑等村,土脉开展,长阔十数里,邑南最称雄胜,亦将来一大市场也。且沿海沙涂广漠斥卤,若能集资再兴盐垦,其利甚普。惜其民朴野,商业现始萌芽,其兴盛尚待时日耳。内有武曲诸村,产有土铁,与县东长亭所产味称“双绝”,他处不及也。
  县西之赵郎场、后沈,民少地窄,男女耕织仅得支持。莘村、峰山、鲍(百)公岙,田地较稀,半赖山林,虽终岁勤苦,尤虞不足,每习篾木两作,佣工于外甚多。唯黄檀土壤较广,农业称盛,且得山林利,而工商业未兴。西溪、留五扇类,皆山居,田地甚稀,专以竹、木、炭为生涯,其工业有竹器如箩、簟、竹椅类,仅行内地,无奇巧工艺,获利甚微,亦间有设纸厂者,是宁邑最硗瘠地也。塔山、柘湖、竹林、金亨、塘湖各庄,山脉雄壮,土地宽展,为西乡形势之胜,男女耕织,可称勤奋。唯民居稠密,生齿繁多,仅足自给,出产物甚稀,而桐柏、大红、梁皇诸高山,概皆荒废,茶竹之利尚待兴办。
  上京(金)一庄地稍硗瘠,幸居民不繁,尚有山林利。桑洲、王家岙半系山居,女勤于织,所出网线约值数千元。男以无田可耕,多习篾木诸作,出外为工者千余人,年终归里习以为常。人满为患,当倡迁移。市设桑洲,商业不旺,出产物唯竹、木、网线、桕油而已。
  娄坑、朱(珠)岙、石马、高枧、吴岙五庄,均隶山谷,民稠地窄,食米恒艰。赖多种苎麻,女织网线,近年亦多结网,可得数万元。男则肩挑贩盐或外出佣工,如浙西下三府,岁计千余人。然流离辛苦,仅免冻馁。人满之患,非工业所可维持,移民之策当急讲也。其地并产茶叶,为宁邑冠第,炒法不良,价值低下,每年仅得八九千元。市设朱(珠)岙,商店较多,出产有网线、渔网、桕油、竹、木,亦实业卓著者也。
  县北之官(冠)庄、竹口、白鲤塘、泉水,田野开辟五谷丰富,邑城食米尝仰给焉。而女工缺,如梅林、应街(家)、方前、岙胡,田地各半。农业亦勤,唯无水利,广种少收,其谷米稍有运售里、七诸庄者,余无出产物。市设梅林街,商店不盛,唯牛场稍旺。
  汶溪一庄,概为谷居,田地硗瘠,而略有山林利。黄墩、溪下、沙琦、石埠,食米亦足自给,沿海居民,半多业渔,大小渔船百余号,市设黄墩、大佳何,而商业不及黄墩,盖黄墩为轮泊交通,城内进货,均由此起岸也。唯溪下之石门、张坑,居近高山,土脉硗瘠,若能栽植茶竹,当获利焉。
  浮溪、缸窑、樟树、西店、团堧诸庄,地皆沿海,农渔各半,五谷自给。渔汛出洋捕鱼者,约船数十号。其海涂特产有缸窑柱、紫溪蛎、花蚶、青苔,销售甬江,年可得万余元。其上流凫溪产香鱼,亦称特色。蛎本产海岛石中,而该乡则有种蛎法,聚石成堆,各有行列,初生甚微,一年壳大如钱,二年如杯,可以食矣。每年必起石一次,防泥涂涨塞,不能生活蛎。成时以船运石置岸,使妇竖用蛎丸(蛎撬)剖之。剖迄,仍置石于涂,冀明年复生也。更有蛎涂之青苔,春时可采,唯蛎壳锋利伤足,多着厚布袜采之,其味鲜美,异出他涂,可得高价。铁砂甚旺,遗弃可惜。市设西店,商业不盛,出口物以青苔、花蚶为多。洪石、桥棚皆务农,谷米稍余出售。里、七诸庄,商务较盛,出口物以竹纸为大宗。大蔡、长洋田地亦稀,其中靛颇占优胜,每年可得数千元。深甽、中胡、里岙及龙宫、马岙均系谷居,田地绝少,唯竹山较多,近年盛设纸厂,可得数万元,且民风俭朴,男女耕织,足以维持,赖纸业力也。市设深甽,商业不盛,出口唯竹木、团(冬)笋、竹纸、桕油而已。
  工者商之母,而农又工之母也,欲工商业之发达,必取资料于农。宁海有多资料而工商未兴,或并资料亦少,农业实未讲求,近数十年来,询诸父老,俱云各地日见衰败,兼之水旱频仍,风潮灾害交起,迭乘国课负担日重,人民之不能存立,当可预决,唯望长官提倡,绅董实行,兴实业以济时艰,其庶乎可保全矣。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