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农业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28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农业区划
分类号: F304.5
页数: 12
页码: 348-3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业区域的划分是科学认识自然环境的结果,旨在优化农业布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宁海县在1981年成立农业区划委员会,历经多次调整和合并,包括与土地管理办公室的合并与撤销等。宁海县先后开展了三次综合性的农业区划,包括综合农业区划、农业综合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
关键词: 宁海县 农村工作 农业区划

内容

农业区域的划分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科学地认识自然环境的结果,是在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特性、特征和地域差异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布局,优化结构,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为目的。进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对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81年12月8日,成立宁海县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副县长许光眺任主任,副县长柴国平任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冯允局为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农业区划工作。1986年9月5日,县政府对农业区划委员会作了调整,副县长项建中任委员会主任,赵子华、娄金秋任副主任。1987年5月13日,县政府印发《关于县土地管理办公室与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的通知》,将县土地管理办公室(原县农业局土地管理股)从县农业局划出,与县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称“宁海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办公室”,由施基成任主任。10月23日,由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徐光强兼任县土地管理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增至13人。12月21日,县政府印发《关于成立县土地管理局的通知》,撤销县土地管理办公室,县农业区划办公室仍予以保留。1990年8月,县农业区划办公室主任由时任县土地管理局副局长施基成兼任。1990年11月12日,县政府发出《关于调整农业区划委员会的通知》,由副县长李炳君任主任,县农业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以位、王全根任副主任。1996年9月,县土地管理局局长助理葛泉跃任县农业区划办公室主任。
  宁海先后开展了三次综合性的农业区划。第一次是宁海县综合农业区划,第二次是宁海县农业综合规划,第三次是宁海县产业布局规划。
  第一节 综合农业区划
  综合农业区划是根据不断变动的农业自然资源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类似性,农业生产特征和产业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的相似性,以及集中连片和保持乡镇一级行政区域的完整性进行区划,反映农业地域分类规律。
  1982年6月始,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土壤、气候、水利、林业、水产、畜牧、农业机械、种植业、土地利用、农村能源和乡村工副业,以及综合农业区划等13个项目的资源调查和区划。1985年2月9日,通过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组成的11位专家的研讨,《宁海县综合农业区划》在全县执行。《宁海县综合农业区划》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基础上,从充分发挥宁海山多、海阔等优势出发,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向途径和措施,设置三个一级农业区。
  一、东部滨海平原、低丘柑橘、渔、棉麻区
  该区位于三门湾和象山港的滨海地区,包括5个区21个乡(镇)和2个场;人口23.7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44.44%,人口密度364人/平方千米,;土地面积57.8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9.89%,其中,耕地33.99万亩(包括水田13.03万亩、旱地18.58万亩),占全县耕地的51.97%,人均耕地1.48亩,劳均耕地3.26亩;林地(含园地)43.89万亩,占全县林地的35.36%,人均林地1.92亩;内陆水域7.77万亩,可养殖面积2.61万亩,占全县可养殖面积的83.12%;海域41.84万亩,可养殖面积9万亩,占全县可养殖海域面积的100%。此区是宁海各类资源最丰富、农业发展较全面、生产水平和人均收入较高的农区。1984年,该区农业人口年人均收入302元。
  (一)自然条件
  本区属浅海沉积平原,濒海一带土地多系近代围垦而成,成陆时间不长,主要土壤有浆粉泥土、淡塘泥田、灰泥田和轻咸黏土等,土层一般在100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3.28%,全氮0.2%,速效磷百万分之6.5~7.5,速效钾百万分之280左右,酸碱值7~8,土地资源丰富,可供开发的海涂有13.84万亩。水资源方面,有库容量百万立方米以上水库14座,河港较多,因受近海海洋性气候效应,光照、热量条件较优,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22天,年降雨量1395毫米,年日照1571.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8%~51%。
  (二)主要农产品
  本区是宁海棉花、柑橘、水产的主要产区,粮食、油菜、榨菜、蔗糖、蚕豆和茶叶、桑、梨及杨梅等经济特产占有一定的比例,畜牧业、副业也有较好基础。1984年,产棉15.435万担,柑橘13.77万担,水产42.82万担,产粮17923万斤,分别占全县的94.99%、93.82%、98.03%、45.2%。畜牧业收入7698.67万元,工副业产值10.76亿元,分别占全县的44.46%和34.07%。
  (三)种植制度
  旱地以棉田或油菜、蚕豆、苜蓿两熟,水田以“麦(油菜或蚕豆)—稻—稻”三熟为主,复种指数为220%。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区易受台风暴雨袭击,近海低洼地尤甚,长街区易受涝;力洋区、一市区和薛岙乡等沿海耕地因渠系配套不完善,易受旱;土地养用结合不够,耕作制度单一,偏重化肥,轻施有机肥,秸秆多数当柴烧,长此以往,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理化性状变劣;棉花品种不佳,品质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以柑橘为主的水果业和以贝类养殖为主的水产业,以及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同时,积极种好粮食和棉花,扩大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建设,增加啤酒、榨菜、蚕桑的商品生产,扩大盐田面积,增加盐业生产。
  (六)措施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条件。缩小棉花面积,增加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如原来有种粮习惯的青珠、山头、伍山和古渡、前横等乡,应克服种植单一作物而出现劳力闲忙不均;棉改粮2万亩,改橘及其他梨等水果;有基础的力洋等乡村,建立以榨菜为主包括大蒜、生姜、丁椒、蘑菇等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建立水产加工基地,发展长街蛏子、西店牡蛎;根据宜养则养、宜围则围的原则,充分运用咸淡水优势,开发咸淡水养殖基地,对渔区要增加机械化捕鱼能力。利用丰富的农隙地饲草,发展以养猪、羊、家兔及白鹅为主的畜禽业。①积极发展乡村工副业;营造防风林,改善生态环境;围垦海涂,发展盐业生产。
  二、中部大溪、丘陵、平原粮、畜、工、副区
  该区位于宁海中部丘陵平原地带。白溪、洋溪流域和颜公河纵贯其中,包括4区1镇14个乡2个场;人口19.4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6.47%,其中,农业人口16.95万,占全县的34.09%;土地面积73.53万亩,其中,耕地20.18万亩(包括水田15.17万亩、旱地3.2万亩),占全县耕地的30.87%,人均耕地1.19亩,劳均耕地2.58亩;林地(含园地)36.87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29.7%,人均林地2.16亩。该区畜牧业和工、副业都比较发达,是宁海县粮畜的主要产区和工、副业的主要基地。1984年,该区农业人口年人均净收入229元。
  (一)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
  本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2℃,年日照1885.3小时,种植粮食作物属于二熟有余,三熟不足,雨量丰富,年降雨量1655.3毫米。7月受亚热带副高压干热风影响,往往伏旱严重。本区域成土母质以洪积物、冲积物为主,部分为浅海沉积物。土壤肥力中等偏下,水田土壤以洪积泥沙田、黄泥沙田、老黄筋泥田、淡塘泥田为主,旱地以黄泥沙土、石沙土、红泥土、洪积泥沙土、黏土为主。水田有机质含量在3%左右,旱地在2%左右,土壤普遍缺磷少钾,粮田亩施标准肥65担,其中有机肥25担左右。水利条件较好,水田有效灌溉面积7.63万亩,占水田面积的50.3%;旱涝保收田5.03万亩,占33.2%;易涝面积0.75万亩,占4.9%;易旱面积1.76万亩,占11.6%。低产田块多,土质较差,丘陵地区部分土地瘠薄,有机质含量低,缺磷缺钾普遍;发展工副业的条件较好,但进展不快。
  (二)种植制度
  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三熟制的比例占各种熟制的48.3%。复种指数除部分地区外,多数在259%以上。1984年,生产粮食16025万斤,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39.7%,上缴商品粮2132万斤,占全县商品粮的44.5%。经济作物有茶、桑、果等,1984年生产茶叶1.08万担,占全县茶叶总量的32.9%。畜牧业生产有较好的基础,岔路、前童、竹林等乡向来有种植旱粮、饲养瘦肉率较高的岔路黑母猪的习惯。1984年,本区生猪饲养量7.62万头,牛存栏0.84万头,奶牛存栏688头,分别占全县的35.9%、34.4%和82.8%。本区交通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工巧匠多,发展乡村企业和第三产业条件较优,人口密度218人/平方千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种植作物单一,忽视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再加上粮食价格偏低,生产成本却越来越高,出现了“产量提高,收入少增”现象。据调查,“麦稻稻”耕作制度下,1965年每亩的成本90元,1982达181元,而粮价虽有提高,但种粮食的收入始终比不上种其他经济作物的收入,造成农民对种粮积极性不高。又因生产条件有限,自然灾害多,农业产量不稳。据调查,1966~1982年的17年中,因受气象因素导致减产的年数大致如下:春粮7年,早稻5年,晚稻6年,中稻则更多。据统计,1981~1983年,平均每年损失粮食3000余万斤。
  (四)发展方向
  以农业为主,农牧、农工结合,建立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同时以县城为“窗口”,建立生猪、奶牛、禽蛋和蔬菜、水果等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发展乡村企业,开拓第三产业,活跃市场,繁荣经济,促进农村劳力的转移。
  (五)措施
  实行科学种田,建立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增加复种指数,向密集农业、立体农业发展。调整种植作物早、中、迟熟的品种,合理搭配,对提供商品粮多的生产户在生产资料供应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加大对生产条件的改善力度;大力发展畜牧业,建立城郊型的畜、禽、奶、蛋、果、蔬等商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工、副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通过补偿贸易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兴办具有本区特点的、原材料有保证的工、副企业,利用本地农副土特产品、水产品、果蔬等发展食品罐头及饲料加工业,并利用矿砂资源发展副业;搞好劳务输出,特別是候鸟型劳务输出,1984年该区劳动输出1.05万人,收入1263万元;搞好平原绿化,美化环境,确保生态平衡。
  三、西部低山丘陵竹、茶、牧区
  该区位于县境西部,包括深甽、岔路、黄坛、一市等4区13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人口10.21万,其中,农业人口9.9万,分别占全县的19.09%和19.95%;土地76.4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85%,其中,林地43.38万亩,占全县林地的34.94%,耕地11.22万亩(包括水田8.35万亩,旱地1.36万亩),占全县耕地17.16%,人均耕地1.1亩、林地4.6亩,劳均耕地2.41亩。属耕地少、山地较多且经济条件差的农区。1984年,该区人均收入174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甚至有些乡、村实现温饱还有困难。但山林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竹笋、水果、药材等潜力大。
  (一)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
  本区山峦起伏,群峰连绵,地形复杂,类型多样,低山丘陵交错,间有零星耕地。计有平原(海拔50米以下)7.6万亩,低丘(海拔50~250米)20.9万亩,高丘(海拔250~500米)31.8万亩,合计60.3万亩,占全区面积的68.95%;低山(海拔500~800米)17.7万亩,低中山(海拔800米以上)0.4万亩,合计18.1万亩,占全区面积的23.61%。土壤母质主要是残积、坡积、洪积、冲积物,土壤以黄泥田、红泥田和黄泥沙田为主,约占耕地面积的70%,大部分土种耕地含氮、磷、钾都偏低,一般水田有机质含量在2.5%左右,含氮量0.1%~0.17%,速磷百万分之3~14,速钾百万分之50~186,酸碱值4~6.3,部分山田受冷泉水、高山水的影响,多为冷瘦田,存在着冷、沙、薄、酸、缺素等较严重问题。
  本区地形复杂,地貌不一,小气候变化大,立体型资源丰富,对发展经济特产较为有利。积温较低,日照较少,雨量多,湿度大,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5.2℃左右,年降水量988.5~2287.7毫米,且随海拔升高而相应增加。
  本区山地辽阔,具有发展亚热带经济林和用材林的良好条件,一般人工造的用材林15~20年就成熟可以采伐,杉木活立木蓄积量在每亩10立方米以上,竹林每亩约180株;茶叶每亩产干茶180斤,是宁海茶叶、毛竹的主产区。200亩以上的草山、草坡28块,计1.92万亩,占全县连片草山的64.2%,每亩草山、草坡年产鲜草769千克。1984年,有竹林8.37万亩,茶园1.57万亩,分别占全县的46%和36.5%。水稻生产以单季为主,旱地以马铃薯、番薯为主,少量旱地间作套种一些玉米、黄豆、芝麻、赤豆等小宗三熟制作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然条件差,无骨干水库,坡陡流急易受旱;日照少,云雾多,湿度高,气候冷;土质差,缺氮、磷、钾三要素,缺有机肥;鼠、雀危害重,产量不高。1984年,平均亩产1063斤,低于全县平均亩产16.8%;没有较好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本区劳动力充裕,山林、旱地较多,有发展茶叶、竹笋、水果、蚕桑、药材、花卉、瓜菜等多种作物的优势,但1978年前经济作物面积还不到作物播种面积的1%,1982年发展到2.2%,但种植业效益不高;交通道路差;农业技术装备落后,农田机械化程度低,如抽水机平均200亩只有1台,脱粒机平均33亩有1台;山林面积也因造林与砍伐比例失调,使得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75%下降到49.8%,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变劣。
  (三)发展方向
  应以林业为主,林、农、牧结合,逐步建成林木、毛竹、茶叶、水果、蚕桑和花卉生产的重点产区和竹笋加工基地,调整种粮熟制,在力争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食草动物为主的畜牧业,食品、饲料加工业,木材小料、竹编制品加工业等。
  (四)措施
  调整耕作制度,提高经济效益。海拔100米以下的水田,保留“麦—稻—稻”三熟制,海拔400~500米水田以“麦—稻”为主,海拔500米以上水田以“绿肥—稻”为主。同时发展立体型农业,套种经济作物。在海拔630~670米的山上,可以利用小气候条件,种植夏季蔬菜,发展山塘养鱼,同时发挥山地优势,振兴林业。按“长短结合,以短为主,封造结合,以封为主”的方针,调整林种结构,扩大经济林、薪炭林和毛竹、毛笋的生产,发展笋用山,扩大杉木林种植比例;白溪两岸扩大桑蚕生产,大力发展望海茶;大力发展食草动物,增加有机肥,特别是发展天台小狗牛,并引进菜牛良种,实行圈、牵、放、牧结合的饲养方法,以保护草原;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发展茶叶、毛竹等山货加工业,实现产品多次增值;兴修水利,改善生态条件,对坡度25度以上的农地实行退耕还林、还牧,以涵养水源;改善交通条件。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和《浙江省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落实《宁海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宁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高宁海县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整体效应,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在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评价宁海农业自然资源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0年4月,开展了第二次宁海县农业区划工作,成立由王乐年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主任骆再松和县农经委主任叶新水为副组长、下属12个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区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葛泉耀为主任。由县农经委副主任何中信牵头,开展调研编制工作。2001年5月23日,通过以县农经委副主任金伟平为组长的县级论证小组初评;6月4日,通过以宁波市农业局评审委员会端木斌为主任的7名专家鉴定;8月14日,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宁海县农业综合开发规划》,交付实施。该规划从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开发利用评价,开发潜力分析,规划目标与任务论述后,提出了农业综合开发方向和总体布局,及农业综合开发功能分区。
  农业综合开发方向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培育农业主导产品。根据比较,确定重点培育水产养殖业、林特业、畜牧业三大优势产业和蛏子、泥蚶、虾蟹、茶叶、柑橘、枇杷、竹笋、宁海土鸡、山羊、无公害蔬菜十大主导产品;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农产品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民进市场致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化科技体系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种子、种苗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实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鼓励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的有效办法,创造农业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县内金融机构与农业贷款的管理办法,加大对农需资金的支持力度。
  综观县内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弱点,强项是海洋资源,弱点是耕地面积少,易受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威胁。因此,海洋是宁海的最大优势,种植业在保留16.5万吨粮食生产能力及一些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农产品种植面积后,所剩不多,但可以成为外地大企业的生产基地,促进宁海产业结构调整,如慈溪人在明港镇建立的卡依之公司,主要业务为加工宁海及周边县农产品出口。因而,海水养殖是海洋开发的主要部分,要扩大投资渠道,引入科技力量,提高产品档次,打响水产品牌,建立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向外拓展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在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第一大县的基础上,努力建成海洋经济强县。
  一、西部山区特色农业区
  以岔路镇为中心,包括桑洲、前童、黄坛、双峰、深甽等乡镇的西部山区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森林蓄积量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小水电资源多,以著名品牌“望海茶”为代表的茶叶、竹笋、水果等经济特产是该区的农业主导产业,高山无公害蔬菜项目已经起步,市场优势开始显现。牛、羊等食草动物饲养是山区传统。区域内拥有南溪温泉、白溪水库、前童古镇、梁皇山、野鹤湫等景观,发展休闲旅游业有很大潜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发展了竹、木、茶等经济林,但国内外市场不畅,经济效益不理想,又由于山区农民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和贫困的环境,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使该区成为全县农民收入最低地区,各项基础条件比较薄弱。
  农业产业布局与导向。茶叶、笋竹、香榧等山林特产是该区的主导产业,要凭借山清水秀污染少的自然优势,加快把现有的主要农产品改造成为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发展以养羊为重点的食草动物;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重点加大对南溪温泉、前童古民居等旅游景观区的开发力度,带动境内其他旅游景观的开发,逐步将传统农业向适应城市特征的休闲型、生态型、多元化农业转变,使该区成为集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区。
  二、象山港综合经济区
  该区位于县域北端,以西店镇为主,包括强蛟镇和大佳何镇,水陆交通便捷,经济信息灵通,各业发展较快。其中,西店镇是县城以外工业最强的镇,农业经济也名列全县前茅,是传统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蛋鸭之乡”。象山港海域已被列为国家级水产养殖示范区,是宁波市水产养殖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区域。该区以水产养殖为主,兼有畜牧业和种植业,加上发达的工业和正在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构成了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区。目前正在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向深度开发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转变。
  农业产业布局与导向。水产养殖业是该区的农业主导产业,要优化水产品养殖结构,巩固提高水产品开发和加工水平,创建名品名牌,提高象山港国家级海水养殖示范基地的知名度;要加大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力度,防止过度开发对海洋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快从扩大养殖面积为主向深度开发、提高效益的方向转变;充分发掘海上旅游资源,开拓海上休闲旅游业;总结“中国蛋鸭之乡”的经验,加大科学养殖力度,争取再度发展。
  三、县城中心区
  该区根据城市化发展规划,城关镇、梅林镇、桥头胡镇已三镇合一,组团成中心城镇,人口16.02万,土地面积319.14平方千米,是宁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第一产业比重小,1999年为29140万元,仅占宁海经济总收入的2.6%;第二产业869873万元,占77.4%;第三产业收入224793万元,占20%。1999年,农民年人均收入5975元,居全县4个农区之首。该区发展的以为城市服务的蔬菜、花卉和时鲜瓜果种植的模式正逐步取代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产品生产模式。
  农业产业布局与导向。要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和经济优势,用现代科学装备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要以蔬菜、花卉和时新瓜果生产等,逐步取代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产品;要治理好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加快对现有农地的有机化改造,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卫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加强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严格保护农地,同时,农业工程项目也要避免盲目发展。
  四、三门湾种植养殖业区
  该区是县内水产品及粮、棉、柑橘、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以长街镇为中心,包括力洋、胡陈、茶院、越溪、一市等乡镇。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该区是全县农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农民最早摆脱贫困,迈入小康,种植积极性最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县内最早起步的,率先把部分粮棉调整为柑橘、甘蔗、蔬菜等作物,明显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进入90年代后期,由于传统的种植模式没有大的转变,特别是产业化滞后,制约了该地区农业发展上新台阶,并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柑橘、棉花曾一度大幅跌价,滞销积压,种粮效益又不好,加上自然灾害,特别是1997年8月18日台风大潮袭击三门湾,塘岸全线倒塌,农地受淹,作物被毁,农民收益大幅下滑。1999年前后,浅海滩涂养殖高速发展,水产业取代种植业成为该区的主导产业。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模式已被当地农民广为接受。启动建设以“港湾牧场”为中心的“海上宁海”工程。
  农业产业布局与导向。三门湾种植养殖业区要发挥耕地和近海资源优势,种养并举,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设以“港湾牧场”为中心的“海上宁海”工程,使之成为宁波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重要的水产品养殖加工基地;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速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调整。
  第三节 宁海县产业布局规划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宁海已成为宁波市农业发展重点区域之一。为了保护和整合宁海农业资源,合理引导农业资源投向,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县政府办公室于2006年12月31日印发《关于印发宁海县产业布局规划的通知》,内容涵盖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领域。该文件以近期(2006~2010)规划为主,对远期(2011~2020)进行展望。该文件是基于前两次综合农业区划和宁海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用地减少较快的现状,为有效保护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而开展的一次具体细化的农业产业化区划。
  区域化的优势农产品产区逐步形成。全县已形成茶叶、蔬菜、竹笋、柑橘、枇杷、虾蟹、贝类、鱼类、土鸡、生猪“十大名特优农户品”;西南部山区成为茶叶、竹笋、高山蔬菜等农产品重要产区;中北部平原以及其间的低山丘陵区成为西瓜、蔬菜、柑橘、畜牧、禽蛋和精品农产品等农产品重点产区;北部象山港和东南部三门湾区成为海水养殖、加工重点产区。
  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全县已建立20个万亩(万头)规模以上农产品基地,以国盛农场、兴宁菜业蔬菜基地、久丰园区、金龙浦合作社、利丰牧业等为核心的浙江东海岸10万亩基地和三门湾百里生态型海水养殖带建设,已初具规模。
  农业龙头企业稳步发展。2005年,26家县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完成产值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拥有农产品基地7.21万亩,收购各类农产品22.44万吨,联结农民3.19万户。
  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成效。“宁海白”枇杷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望海茶、土鸡、泉丰西瓜等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品牌”之一,望海茶、望府茶、振宁土鸡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全县有20家农业企业的产品获得国家、省、市级绿色农产品认证。
  根据以上基础,宁海农业产业已形成西部生态农业区,中北部都市农业区和东南部沿海现代农业区三个区块,以及粮食作物、蔬菜瓜果、林业特产、水产养殖、畜牧养殖、休闲农业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西部生态农业区
  以岔路镇为中心,包括桑洲、岔路、前童、黄坛、深甽等乡镇,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其发展定位和方向是立足山区资源,重点培育发展高山蔬菜、名优茶叶、竹笋、香榧、森林旅游等产业,积极构建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区。
  二、中北部都市农业区
  包括县城中心区、西店、强蛟、大佳何等乡镇及象山港部分海域。该区自然条件优越,传统以粮食生产为主,随着城市化范围扩大,耕地面积减少很快,其发展定位和方向是围绕城市化和工业化,大力发展生态都市型农业。重点培育发展为城市服务的蔬菜、瓜果、农产品加工和滨海旅游等特色农业产业。
  三、东南部沿海现代农业区
  以长街镇为中心,包括力洋、胡陈、茶院、越溪、一市等乡镇的沿海平原地带及三门湾部分海域,是县内水产品及粮食、柑橘、蔬菜、瓜果等大宗农产品的主产区。其发展定位和方向是积极面向宁波市和周边大中城市市场,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加快浙江东海岸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三门湾百里生态型海水养殖带建设,重点培育订单蔬菜、瓜果、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区域农业功能转化与产业升级。

附注

①据1984年统计,本区生猪饲养量占全县的45.77%,禽蛋投售占54.1%,家禽交售量占66.6%,蜂产品占61.2%。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