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特色精品乡村专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27
颗粒名称: 第九节 特色精品乡村专记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21
页码: 327-3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农村工作志的新农村建设的特色精品乡村专记,包括胡陈乡、力洋镇、双林村、花园社区、河洪村、下畈村、岭口村、梅山村、海洋村、大郑村、山头村等内容介绍。
关键词: 宁海县 农村工作 建设成效

内容

一、胡陈乡
  2016年,胡陈乡辖18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人口2.2万。森林覆盖率达76%,2010年荣获“国家级生态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2012年,获评市成片连线整治示范乡镇;2013年,成为首批市级“农家乐”标准化示范乡、省级旅游养老示范基地、市十佳环境优美乡镇、市首届我心目中最美生态乡镇、市“无违建乡镇”先进单位。
  至2016年,胡陈乡先后投入5500万元,完成8字形精品线、桃文化主题市场、中堡溪水廊绿道、商业街改造等22个项目,创建农事节庆型、养老养生型、休闲体验型、生态田园型等特色精品村庄。培育农产品基地1000亩以上9个,500亩以上10个。建成30千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80千米山地自行车道、1个国家级垂钓基地、1个标准露营公园;连续3年成功举办全国户外运动大赛和中国(宁海)户外运动节,多次举办桃花节。培育特色农家乐5家和民宿152间,对接引进“心泉”粮站风情民宿、“心宿无尘”、山水人文度假空间、甬佳乐养老养生俱乐部、天益田园中医养生等一批优质项目,实现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建立党员责任示范区280个和服务群众5600户,整治挂牌清单89处。开建惠及12个村的多年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关停禁养区畜禽养殖52户。构建“文化礼堂”等基层文化设施,深入挖掘村落文化、丞相文化、木制工艺文化。乡党委为美丽乡村建设培育能干事、肯干事、会干事的党员干部队伍。引导外出能人依法回村竞选,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实行“一格一员、一格多员”的网格管理模式,健全基层矛盾诉求化解机制,18年来做到矛盾不出乡。广泛开展“好乡亲讲好故事”“好家风好村风”评比等活动,激发全民参与项目建设、环境提升的热情。
  二、力洋镇
  2015年,全镇总人口3.7万,辖18个行政村1个社区1个居委会,年生产总值11.5亿元,财政收入8360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2100元。先后荣获“省级生态镇”“省体育强镇”“省级卫生镇”“市千村整治先进单位”“市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市级森林城镇”“市科普示范镇”等多项荣誉称号。2013年,被国家环境保护部评为国家级生态镇。2016年,全镇18个行政村先后建成市级全面小康村7个和市级生态村12个。积极创建精品村、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先进镇。
  以“一核、两溪、三村、四线”为重点,统筹安排1000余万元资金,发动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进行农村环境整治。开展河道整治35次,疏浚河道16千米,清理淤泥38万立方米;拆除道路沿线的广告牌、垃圾池、占道经营及乱堆场所90余处,取缔养殖场18家,生态化治理整改17家;拆除违法建筑22.2万平方米,合理利用拆后用地,新增休闲绿化、小公园、停车场等公共用地1.2万余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全镇、村的环境面貌。采用“环卫外包”“以桶换桶”“夫妻联合承包”等模式,收集各类生活和建筑垃圾,达到村庄环境洁化。保护较具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14处(件),其中,力洋村12处,海头村2处。
  三、双林村
  桥头胡街道双林村,2005年前分属外山头、麻车两个行政村。2006年,两村合并,称“双林村”。在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两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带领村民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继而带领村民向建设小康村迈进。1997~1998年,外山头村、麻车村相继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1998年,两村年人均收入为2891元,其中,外山头村人均3113元,麻车村人均2849元。2006年,双林村共205户658人,有耕地261亩,园地14亩,山林6661亩。双林村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到98%以上。汶溪穿村而过,水质达到国家I级饮用水标准。位于双林村西侧的慈云佛学院是浙江省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已有700余年历史。双林村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在村“三委”带领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生态美村、改造靓村、旅游兴村”战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工作,努力奋进,2016年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村民庭院美化各具特色,村集体办公楼、三麓潭山庄、文化礼堂、图书室、健身场所、保洁设施齐全。村内道路硬化、路旁绿化、路面洁化、路灯亮化,汶溪穿村段建成“水上乐园”,还有2条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一条从三麓潭山庄到双林村铁索桥的环村步道,全长2.6千米;另一条从双林村通往茶山东海云顶景区,境内设有烧烤、垂钓和采摘乐场所。
  在新农村建设中,双林村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推出“双林农居”品牌,发展“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业,打造旅游特色村。2010年,全村注册“农家乐”5家,2016年发展到48家,从业人员138人,有房间300余个,床位600余张,48家餐厅,一次性可供1500余人就餐,独具特色菜肴“十全食美”,“农家乐”已成为双林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16年,景区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年营业额超过800万元,“农家乐”户年均收入15万元以上,全村人均年收入2.64万元,是1998年的9倍。双林村通过旅游兴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大路,建成集便民服务、旅游咨询服务等功能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并带动三麓潭乡村旅游区内龙储村、岙马村村民加入到“农家乐”经营中来。
  2007年1月,县委、县政府授予双林村“全面建设小康村”称号。2012年,县委、县政府授予双林村“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村”称号。2016年11月8日,双林村被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授予“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称号。双林村先后获得“市十大最洁美村庄”“市园林式村庄”“市绿色家庭创建示范点”“省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省生态示范村”“省绿化示范村”“省特色旅游村”“省十大生态旅游名村”等20余项荣誉称号,成为宁海县开展大规模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颗新星。
  双林村在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活动中,村党支部积极作为,创新工作机制。健全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凡涉及本村的重大事项,村党支部严格按照《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三十六条》规定,通过“五议决策法”推进,以保证决策的民主、公正、公开。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周清工作法”,党员干部自行制订工作计划、作出工作承诺,日事日毕、周事周清。结合工作计划、比对工作实绩、综合群众评价,全面地对党员干部作出考核,以制度保证干事激情和效果。村“两委”提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初期,许多人有顾虑,不敢先动手。村党支部号召党员改建民居主动承担风险,老党员率先投入“农家乐”经营,并在经营发展稳定之后,推出“三共享”①,实现互利互惠、互帮互助,带动其他农户共同富裕。开展党员承诺履诺行动,为无职党员作用发挥创造条件,以党员作用发挥促进项目推进、以项目发挥效益提升党员战斗力,双向互动,成效显著。依托“百村立功竞赛”平台,组建了“五水共治”巾帼志愿服务队,设立护河岗,对穿村段河道分段保洁,使得双林村人人参与、家家同行。
  四、花园社区
  1993~1999年,隶属梅林镇;2000~2003年,隶属城关镇;2004~2006年,复隶属梅林镇。花园杜区位于梅林街道核心,2003年由花园村撤村建居而成。区域面积5平方千米,区位优势显著,交通便捷,省道甬临线与象西线交汇于花园社区西面,距宁海县城9千米。现有居民423户1205人,耕地317亩,山林1388亩,社区“四委会”成员17名,正式党员80名,居民小组9组,居民代表42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花园社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总产值从2003年的2.4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7.9亿元,集体经济收入从2003年的24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12.06万元,居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10186元增加到2018年的41365元。
  花园社区是一个既有城市延伸,又有乡村依托的新型农村社区,历史底蕴深厚。由李氏建村,至今已有1130余年。李氏的始祖哲王李詠是唐睿宗李旦的后裔,发展到后来,李氏族人遍及甬、台、温各地及安徽、上海等地,在130多个村庄开宗建村,名人辈出,如“中国现代警察之父”李士珍、中国越剧创始人李世泉等。
  花园村的红色基因源远流长,1928年5月下旬,中共宁海县委专门在花园村的抟空山召开会议,商议策应“亭旁起义”①事宜,花园村也有群众参加抟空山会议。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敢为人先,坚持创业创新,从县缴粮第一村到改革办厂再到新农村建设,花园社区一直是宁海县乃至浙江省的样板村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花园社区以实现“经济现代化、住宅别墅化、社区园林化、生活城市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扮靓环境,通过整理土地资源、兴办工业园区、完成土地标准厂房建设②和新农村旧房改造,于2003年建成拥有办公大楼、幼儿园、老年协会的花园社区。
  为落实千年古村、锦绣花园建设,花园社区从打造“户中有花、村中有园”开始,积极推进美丽庭院建设。2017年以来,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300余万元,完成中心广场改造提升、建新路、改造人行道、社区内铺设侧石、增设停车位、整治空中线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办公楼周边绿化提升、办公楼整体改造提升等一系列美化项目,众志成城打造“锦绣花园”。
  花园村先后多次获得荣誉,1993年获“县级小康村”称号;1998年成为宁海县第一个“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1999年被评为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市级文明单位、红旗村,6月,浙江省委授予花园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0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和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2002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花园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11月,市委、市政府授予花园村“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称号;2004年1月,市委、市政府授予花园社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6月,被省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锋工程评为五好村党组织;2003年11月,市政府授予花园村“村民自治模范村”称号。
  花园村的新农村建设成就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兄弟村的普遍关注,来花园村参观、考察的单位、领导络绎不断。2000~2003年,先后有市委副书记徐福宁、省政协副主席王务迪来花园村做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调研,市政府秘书长陈炳水携浙江电视台记者来村采访。2003年9月23日,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花园村,向花园社区广大干部群众强调:班子团结,发挥党委领头雁作用。发展经济,带领百姓共同致富,把每个村都建设成花园,那么全省各地处处都是花园了。
  五、河洪村
  隶属梅林街道,2006年4月由下河、洪家塔和洪桥三个自然村组成。2016年,全村532户1454人,耕地232亩,山林3987亩,村集体收入50.58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26266元,已完成饮用水网、污水网、道路网改造,村内主要道路全面硬化,老村内铺装特色石子路2000平方米,建成五树广场、文化礼堂、百岁馆、同乐园、公厕、下河佛手山步道、岩门山步道及景观工程等。村内名木古树众多,古迹众多,如下溪庙、古戏台、明镜第、干氏故居等古民居均得到妥善保护,宜居宜游,2015~2016年获市“长寿村”、市“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7年获“县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称号。
  六、下畈村
  隶属岔路镇,2016年,全村168户470人,有耕地228亩,山林1115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6.78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2.15万元。在新农村建设中,下畈村通过两次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以及垃圾分类工作,使垃圾进箱、污水入管,道路整洁、环境优美,嬉有园地、聊有场所,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家园。2015~2016年,吸引了来自北京、云南、四川、山东、郑州、海宁、平湖、台州等地350余批次11000余人前来取经学习。浙江在线、凤凰网、《台州日报》、宁波广电等多家媒体对下畈村的垃圾分类工作作了报道。2015年12月17日,宁波市环境整治现场会主会场设在下畈村。2016年3月,省科技厅对下畈村的垃圾分类模式拍摄专题片,使之得到推广。下畈村获得了国家“第一批绿色村庄”“省级卫生村”“宁波最洁美村庄”“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七、岭口村
  隶属西店镇,由岭口、牌门舒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是南宋名士阆风先生舒岳祥的故里。2016年,全村533户1560人,有耕地1150亩,人均耕地0.75亩,山林3500亩,其中,杉木林1100亩,竹林550亩。全村有企业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工业总产值3.2亿元。2016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21500元。村内古树参天,小桥流水,人杰地灵,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文化村落。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两委”会以“文化强村、产业活村、和谐建村”为思路开展各项工作,完成村庄污水治理工程、生态河道、沿溪文化墙、篆畦园二期、文化广场、灯光球场建设;启动亮化工程,修建道路照明设施及居民马头墙,老村铺设石子石板路;改造公共厕所;对全村进行绿化景观设计,美丽庭院创建工作达成率为80%以上。遵祖训族规、进行现代和谐教育(夫妻和、婆媳和、邻里和、党群和、新老和、人与自然和),由“六和”思想引领行为,自岭口村建村65年以来,矛盾不出村,有问题及时化解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与赞赏,省、市、县多家媒体作了报道。
  岭口村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省民主法治村”“省级卫生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群众最满意的平安村”等40余项荣誉称号。
  八、梅山村
  隶属胡陈乡,由庙下、塘里、梅山3个自然村组成。2016年,全村160户557人,耕地415亩,山林2490亩,村集体收入3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0800元。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两委”带领村民进行环境整治和精品村、清洁美丽庭院、新宿无尘等村庄建设,吸引胡陈籍创业人士返乡投资500余万元开发梅花山庄,吸引上海一家公司投资建立国家级垂钓基地60余亩,村里还建造了小公园“梅园”。
  村内有3座“和”文化凉亭,刻有“和”文化诗句,四周种植荷花。围绕“和”文化在道路两侧墙体书写和谐语句、和谐故事。并以“和”为主题开展“十佳和谐家庭”“好媳妇”“好邻里”评选活动,树立一批好家庭、好媳妇、好邻里先进典型,成为宁海县首批“十佳和谐村庄”之一。村民们还自发恢复清末民初的民间文艺,组成“同乐社”,有社员30余人,配有各种管弦民乐,选送的节目曾获县农村文艺会演二等奖、县老年秧歌赛二等奖。
  梅山村获得“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市级生态村”“市级文明村”“市级园林式村庄”“市民主法制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等20余项荣誉称号。
  九、海洋村
  隶属西店镇,由茅洋和海张两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集工、农、渔一体的村庄。2014年,全村496户1417人,耕地498亩,山林2950亩,海塘养殖面积2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23026元,为2005年的2.18倍。
  2004年,村“两委”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实施《海洋村村庄建设规划》,并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
  全村共投入集体经济资金595万元及大量劳动力,建成占地4.5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集办公室、会议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休闲运动广场于一体的新农村综合大楼;对全村5.2万平方米的房屋外墙进行统一粉刷,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对90%的村内道路进行路面硬化;建成总长4千米、宽20米的通村公路;拆除露天粪缸,新造公共厕所2座;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率达80%;在公共场所配备专职保洁员2名,设置50只垃圾箱,对农户垃圾实行袋装化、桶装化,并将垃圾集中后运到镇垃圾中转站处理;村庄绿化率达25%;对村内道路及通村公路两侧安装路灯;对全村的自来水水网进行改造,使全体村民喝上白溪水库的自来水。
  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建设党员活动室、党建阅览室、图书室和党员教育培训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添置电脑、大屏幕彩电、学习材料、书籍等相应的设施设备。并对150名18~45周岁的村民开展法律知识及职业技能等培训。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2007年,海洋村获评“省级全面建设小康村”称号,还先后获得“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省级卫生村”“市级卫生村”“市级环境整治重点村”“市级四星级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
  十、大郑村
  隶属前童镇,由大郑、沈坑岙、下朱、山朱胡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2006年,全村507户1511人,耕地686亩,山林5748亩,全村经济总收入1069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7076元。
  大郑村投入15万元编制《大郑村村庄建设规划》,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150亩老茶园分期改造成白枇杷基地,发展竹笋两用山150亩。2005年,大郑村有生态公益林1389亩,获年补助金额41670元,还开展房屋租赁承包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投入30万元,使全村道路硬化率和路灯安装率达到100%。投入30万元进行旧村改造,将28户53间危旧房全面拆除。投入12万元接通水管,全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投资20万元建造两层10间房的村综合楼,做好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建设和村级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筹资40万元,清理开挖月带河,对河岸进行砌石,使之成为集排水、灌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西店鑫洋电器集团公司出资18万元,建造两层7间房的小楼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点。
  2002年始,先后投入80万元将一块垃圾成堆、水草杂生、群众意见很大的废弃地,改造成面积2500平方米,集娱乐、健身、休闲于一身的村文化广场。建造南北村口两座古亭,建成村中心两棵古樟保护区,清理改造村南端月带河休闲区。对村庄道路、河道两边房前屋后进行绿化,全村绿化覆盖率达26%,道路绿化率达95%,村民人均绿化面积15.3平方米。建造公厕,配置垃圾桶,配备专业保洁人员,建成垃圾中转站,全面实现垃圾中转处理。建立党员环保责任岗,将党员姓名、责任区范围等上墙公布。筹资31万元,建造大郑自然村无动力地埋式厌氧接触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净化能力,努力打造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2%,计划生育率达100%。开展“五好家庭”评选、“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明生活。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郑村先后被授予“市级卫生村”“市级生态村”“市园林式村庄”“市级文明村”“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卫生村”和“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称号。2006年9月14日,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大郑村。
  十一、山头村
  隶属长街镇。2014年,全村868户2605人,有耕地3800亩,山林1570亩,海涂76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387万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3万元。
  在新农村建设中,山头村整理农地2424亩,建造4~6米宽的机耕路9060米,新开河港2条1514米,三面光水渠6350米,新建机埠6座。将橘场、养殖场、石塘、鱼塘、市场等经营权进行公开招标,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发展大棚西瓜、蔬菜1200亩,建设钢棚葡萄基地60亩。
  拆除旧房460间,平整露天粪坑、牲畜栏、旧宅基地等100余亩,硬化村内道路2万余平方米,主干道路硬化率达10()%。改造电网和自来水网,安装路灯100盏。建造卫生公厕6座,摆放垃圾桶50只,建造垃圾中转池12座。建造休闲公园、凉亭、老年活动室等休闲娱乐场所。制定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一系列制度。
  村“两委”定期举办成人文化技术培训班,进行“文明家庭”“卫生户”等评选活动;建设图书室、篮球场等一批休闲场所和文体设施;投资30万元修复民族英雄张苍水纪念馆;加强夜巡队和调解员队伍建设。
  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规范村班子工作行为的各项制度;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做到制度上墙公布,坚持每月一次的党员活动和民主生活会,做好新党员发展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中,先后获得“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民主法制示范村”“市妇女工作先进集体”“市级文明村”“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称号。2007年,获评“省级全面建设小康村”称号。
  十二、新城村
  隶属长街镇,由新城、尖岙、上岗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2006年,全村有530户1712人,村民人均年收入7580元。是年,荣获“省级全面建设小康村”称号。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89万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30.56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1107元。
  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183万元整理2000亩农地,发展翠冠梨300余亩。建办彩印厂,解决了一部分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投入20万元进行水库扩容。投入300余万元,硬化通村道路4千米、硬化村庄内道路23450平方米;拆迁旧危房、露天粪坑、简易户厕4502平方米,新建公厕4座,清理房前屋后乱堆放的杂物50处,新建垃圾池30个,添置垃圾筒20只;新增绿化面积3800平方米,新建花坛10座;安装路灯97盏。投入20万元修复村文化娱乐中心,建成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开办图书室,有图书3000余册,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在村民代表会议上通过财务制度、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并对所有工程项目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定卫生管理、道路保洁、公厕卫生、绿化养护等管理制度;通过建设和管理,告别过去“脏、乱、差”的现象,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成立了夜巡队,确保村民的财产安全。
  十三、新山村
  隶属一市镇,分3个自然村,即山前村、跳山村、新塘村。2003年,全村98户379人,有耕地350亩,山林1000亩。该村以“海水养殖”为主、白枇杷基地建设为辅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
  2000年起,先后投入500余万元进行旧村改造,拆除露天粪坑、新建公共厕所、硬化水泥道路、接通自来水和改造老虾塘、新建集办公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大楼。
  2005年,新山村获得“省级全面建设小康村”称号,并先后获“省级五好村党组织”“市级卫生村”“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县级卫生村”“县级文明村”“县人民调解示范村”“县治安安全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十四、南溪村
  隶属深甽镇。2016年,全村279户809人,有耕地134.2亩,山林8156亩;有企业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5万元。先后被评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等。
  在新农村建设中,南溪村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村民集资建设森林村庄工程。制定村规民约,禁止使用剧毒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保证农产品无毒、无污染、高品质,打造绿色无公害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并杜绝污染企业进入。
  完成村内河道整治拓宽1千米、道路柏油化5千米;接通白溪水库自来水,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绿色天然气入户等项目;拆除危旧房46户78间,计3167平方米,拆除露天粪坑19座,新建公厕2座;改建村口公园和村中心公园,新增加绿化面积4.8亩;改造2处村内节点公园,计600平方米,片林1处,计5亩;建设长度1500米的温泉景观道路,种植乔木树种1894株,灌木树种8.42万株,庭院绿化率达86%,义务植树尽责率95%。2006年始,每年秋冬季节聘请护林员,加强宣传,并落实森林防火措施,禁止滥砍滥伐。每年投入10余万元,设专职保洁员3名,对全村环境卫生、花草树木进行维护和管理;设置垃圾桶65只,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引进了旅游投资项目——裸心泉温泉旅游度假酒店;发展精品民宿15家,有房间114间、床位172张。
  十五、许民村
  隶属茶院乡,由许家山、民户田、小庵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636户1667人,有耕地821亩,山林3008亩。2010年12月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拥有3000亩台地,梯田成片,草木茂盛,古枫参天,具有原始、古朴之美。全村多为石屋,墙体材料用黑色玄武岩堆垒而成,现有完整的石屋、石院、石墙、石巷、石桥、石路、石窗、石凳,是宁波市内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古村,也是浙东沿海山地石屋建筑群落的典范。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贯穿全村。
  在新农村建设中,修复982米长的古道,在古道上建造3个观景平台;完成老村口改造工程;修复叶氏宗祠、洪天古庙、古戏台、水口观光平台和村口的石头城墙;改造2千米长的村内主游览线道路和景点,完成4.2千米的竹许公路拓宽和安全防护栏设施配备;增设2个停车场,可同时容纳汽车110辆;铺设水管5千米,解决全村的缺水瓶颈;建造生态厕所8座。扶持农户利用老房子开发建设6家农家乐,一次性接待能力达到800余人。还栽种了红梅、紫薇、樱花、玉兰、海棠等观赏树林267株,美化村内景观。
  开发古村的手工炒茶叶、捣麻糍、打草鞋、酿造农家土酒、磨豆腐、做番薯面、制阿婆饼等传统产业,设置游客体验项目,并推出许家山“农家十二碗”品牌。
  投资3000万元兴建许家山石头博物馆,并于2017年6月正式对外营业。是年,投资8000万元建设占地5亩的许家山帐篷民宿客栈——牛棚咖啡馆项目一期工程。
  十六、中堡溪村
  隶属胡陈乡,由方后村和中堡、东山、河头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2013年,全村413户1293人,有耕地1280亩、园地1876亩、山林3886亩、水域面积23亩;村集体收入3.2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8250元。先后被评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市级全面小康村、市旅游特色村、市“农家乐”示范点。
  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堡溪村以“千亩桃园”为依托,编制《东山桃园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建成村老年活动中心、凉亭、风车、自行车驿站、购物中心、露天茶吧、桃香亭等,并延伸木栈道、游步道。
  2014年12月始,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共拆除危旧房36户63间,计3829平方米,新建安置房5间,计208平方米;硬化道路1.15万平方米,建造生态公厕3座,清除露天粪坑;清理房前屋后废弃物100余吨,村庄绿化5600平方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工已完成管网铺设工程量的70%,污水处理终端工程完成工程量的50%;完成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开发“农家乐”7家,由农户建造的“桃乡农居”拥有床位140张,2015~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
  十七、海头村
  隶属力洋镇。2015年,全村505户1616人,有耕地840亩,林地2260亩;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9980元。
  在新农村建设中,海头村拆除破旧房屋280余间,新建村中心湖、小公园、休闲广场等。村内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古民居,并将破旧的“双子”四合院修缮改造成民俗博物馆和老年活动中心,修缮湖西老宅、新增文化墙等文化载体。完成全村道路硬化。开展各家各户庭院绿化美化,村庄房前屋后绿化面积1200平方米。投入15万元修建登山步道,投入45万元在石埠岙水库旁搭建钓鱼平台。
  对东坑溪进行河底清淤和绿化美化。建成由世界银行贷款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并投入使用;投入15万余元,铺设自来水管和污水管道;改造公厕7座,新建公厕1座;路灯安装率达100%;开展社区服务中心、村医疗卫生室、小菜场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投资150万元,建成1000平方米的老年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全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购入58台厨房食物垃圾处理器进行餐厨垃圾分类处置。
  2010年,投资80万元新建1100平方米的来料加工标准厂房,方便村民就近、就地就业。2015年,引进40余种兼具观赏性和食用性的菊花苗,建立百亩菊花基地,种植菊花9000余盆,举办菊花节,吸引游客前来赏菊品菊,并出售供应盆栽菊花。
  先后获得“省森林村庄”“省文化示范村”“市级生态村”“市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市十佳农村文化礼堂”“市级卫生村”“市乡风文明示范村”“市级全面小康村”等20余项荣誉称号和市“最洁美村庄提名奖”。
  十八、南岭村
  隶属桑洲镇,由南山章、六峰两个自然村组成。2015年,全村300户765人,有耕地524亩,山林1705亩;村民年人均收入8407元。
  2014年12月始,南岭村启动“茶香花乡,不老南山”的创建,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共拆除危旧房65间,计3000平方米,新建安置房486平方米,安置9户20人,硬化道路2700平方米;建造生态公厕6座,清除露天粪坑220座;清理房前屋后废弃物150余吨;整治村内河道(水塘)900平方米;绿化村庄2500平方米。现已完成90%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铺设及70%污水终端处理项目,完成90%的新建蓄水池、过滤消毒等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
  2015年,建成滴水岩至黄金谷观景游步道8千米,黄金谷观景平台700平方米及木栈道小鸟之路150米。建造面积2500平方米的南山文化广场,铺设老石板地面,内建造2条文化长廊,整治生态景观水塘及周边绿化。在南山章谷神庙周边建造2000平方米的谷神广场,设有古油坊、打铁铺、小点心坊、土酒坊、谷事农具馆等农耕文化展示、亲子活动体验设施。修缮村民文化活动中心1座,该中心为仿古的石木结构平屋,共11间,计400平方米。对村内2座古民居院子和南山章、六峰自然村的古祠堂进行修复改造。已有1家四星级民宿——南山驿进驻村内开张营业。
  至2015年9月16日,南岭村已连续7年举办油菜花节,中央电视台“美丽乡村快乐行”栏目还播出了“走进宁海油菜花节”专题。该村已成为“美丽乡村快乐行”栏目拍摄基地。南岭村先后获得“市级全面小康村”“县乡村旅游发展先进村”“县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一类村”等称号和县百村立功竞赛一等奖。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