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基层组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25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基层组织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8
页码: 315-32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海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多项举措。首先,实施了为期3年的“固本强基”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驻村工作组,解决了众多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了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并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其次,宁海县重视培训新农村建设骨干,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并推动基层组织转型发展,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此外,还实施了领导联镇带村制度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深入农村调研,推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则负责化解矛盾、启动实事工程等工作。其中,指导员制度还包括激励引导、回访、督查等机制,并在后来发展为组团式服务创新帮扶机制和“指导员之家”。最后,宁海县还推出了农村金融指导员制度,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和贷款支持,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增效。
关键词: 宁海县 农村工作 基层组织建设

内容

一、固本强基工程
  根据中共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为大规模开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夯实基础,县委决定用3年时间在农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以巩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强化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从2000年3月8日开始,县委连续3年召开“固本强基”工作队员培训会议,每年集中1个月时间,抽调1000名机关干部,组建19个工作队、300个工作组(含市派13个工作组)进驻300个村,帮助农村开展工作。主要是加强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富裕农户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基础建设。工作组驻村期间,共走访农户6万余户,召开座谈会1000余次,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2000余件。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各工作组组织村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用党规、国法来理顺村级组织关系,提高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全面推行“双推一选制”、岗位目标考核制、年度工作述职评议制和不合格干部降职免职制,全县共处置不合格党员500余名,处置不称职干部200余名。对一些重点村、难点村的主要干部及时进行调整、撤换,把200余名素质好、能力强、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人员选拔到村班子中来,解决农村中无人办事的问题。县委还实施“四个一”人才规划,即从2000年开始,经过3年努力,争取全县100名左右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达到大专或相当于大专文化水平,吸纳100名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到经济强村工作,选择100名左右表现突出的退伍军人和100名左右高中毕业生进入村级领导班子。3年中有6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被聘用到57个村担任“村官”;120余名退伍军人和回乡高中毕业生经短期封闭式培训后,充实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之中;117名农村干部经过为期一年半的学习,取得浙江大学经济管理大专毕业证书,使村级班子的活力不断增强。
  建立健全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各项工作机制。驻村工作组帮助完善、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度》,使民主管理有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理顺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通过“治安安全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公民道德示范村”等创建活动,提高村民自我约束能力和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全县832个村全部建立村民监督小组,鼓励村民积极行使民主监督权,村民民主评议村级班子及其成员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部分村还采取村务听证会的方式提高民主监督质量。
  壮大农村经济。驻村工作组帮助各村制定《村级经济和社会发展三年规划》,依托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深化山海资源开发,发展效益农业。2000~2002年,全县共发展水产养殖5万余亩,各类水果基地9705亩,竹笋两用山4729亩,茶园2455亩,繁育畜禽良种82582头(只、羽)。各工作组还对重点村财务管理、合同管理、规费收缴、资金出借、收益分配、民主理财等方面内容进行完善。在城区周边交通沿线的村,抓住区位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搞活集体土地经营。全县工业小区共新办和引进县外规模以上企业50余家,发展个体企业177家。根据2002年农经年报统计,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3221074元,农村经济净收入392610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432299元,其中,农民所得总额234244元,农民人均年收入4511元。
  二、培训新农村建设骨干
  2004年,全县组织70余名重点村干部到县委党校接受新农村建设专题教育。2009年,通过先锋论坛、外出考察取经等方式,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村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等机制;拓宽村干部选拔任用渠道,鼓励从外出创业致富能人、农民经纪人等人员中选拔村干部,有序推进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选拔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到乡、镇领导岗位任职。2010年,实施“基层建设突破年”工程,运用“村企联建”“片区联建”“村村联建”等模式,建立区域性党组织或党建联合体,推动基层组织转型发展;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民主管理“835”工程①建设,推广基层重大事务“五议决策法”②“阳光村务工作法”等做法,落实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全面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化法制教育,创建新农村“群防群治”“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深入开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使“平安乡镇”“平安村”工作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3.9%。
  三、领导联镇带村制度
  各级党委、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完善领导联镇带村(企)等工作制度。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多次,其中2009年为8次。县委书记王剑侯、县长褚银良及人大、政协主要领导赴茶院、越溪、桑洲、西店等乡镇蹲点,调研新农村建设,进村入户倾听意见,解决难题,推动工作。县级相关部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走进矛盾,破解难题”的有效平台,开展现场办公。各乡、镇、街道书记、乡镇长、主任联系到村,对“示范村”创建和环境整治村创建进行督查,抓好进度。
  四、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
  2004年始,按照“因村派人、因村定人”的原则,市、县每年加派农村工作指 导员(简称“指导员”)。
  2004年,市、县下派724名指导员,任期1年,2013年改为2年,进驻398个行政村,累计走访群众8万余户,化解矛盾纠纷1200余次,启动实事工程600余件。2006年,在省、市指导员驻村基础上,确定胡陈乡、力洋镇、茶院乡、越溪乡、前童镇、黄坛镇、大佳何镇、强蛟镇、西店镇、深甽镇等11个镇、乡,率先全面建立专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加强与有关镇、乡、街道的协调,指导员逐步从公共服务和线上的工作脱钩。随后,全县50%以上的镇、乡、街道建立专职化指导员队伍。是年,建立市、县派指导员4个协作区,实行组长牵头、组员参与,县农村工作指导员办公室(简称县“农指办”)人员到场的运作机制;健全例会交流制度,实行组长提议、实地踏看、农指办协调的方式开好例会。对每次下派的指导员,做到期初有岗位培训、期中有工作汇报、期末有经验交流等。
  建立指导员激励引导机制。对指导员在农村一线工作的感人事迹,县农指办、县新闻中心等部门联合举办“指导员风采”“农指员感人故事”等专栏活动加以褒扬。其中,宁波教育学院驻深甽镇马岙村指导员徐红专、县财税局驻桑洲镇里山季村指导员郭扬虎、市广电集团指导员赵明、市国安局驻茶院乡升龙村指导员魏绍敏、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驻桑洲镇岭南村指导员乔文华、宁波工程学院驻前童镇岭南村指导员叶任泽、市政府办公厅驻胡陈乡胡陈村指导员范艳华、县供电局驻岔路镇上屋基村指导员郑志华、市科协驻深甽镇大洋村指导员江定、市国土局驻黄坛镇弘杨村指导员谢建定、团市委驻桑洲镇指导员陈铮、宁波原水集团驻桑洲镇下洋周村指导员王翔等34人被评为省级先进指导员,部分指导员事迹入选《宁波市指导员先进事迹汇编》。
  2007年,建立指导员回访机制,促进派出单位、指导员进驻村互动。既可及时向派出单位反馈指导员工作生活情况,又能赢得派出单位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为指导员驻村工作营造更好的氛围。对特别优秀农指员,县农指办邀请市农指办一起进行了单独回访,得到派出单位的支持。
  完善指导员督查机制。坚持集中督查,每年开展一次全面的指导员工作督查活动,重点督查指导员履行“五大员”职责,即方针政策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研员、经济发展的服务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基层组织的督导员,和派出单位落实帮扶措施情况等内容。同时,坚持专题督查,结合指导员作用发挥、专职化制度等专题进行督查。
  2015年,开展组团式服务创新帮扶机制。根据市派农指员的专业以及派出单位优势,将市派农指员组成新农村建设指导组、文化宣传指导组、产业发展指导组,各指导组根据相关村要求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指导服务活动。组团式服务围绕“找准问题、摸清需求、理顺思路、定位目标、落实办法”进行,定人定事定时间抓落实。
  2015年,建立健全“指导员之家”。为切实解决指导员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在县农办设立“指导员之家”,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工作设备,并成立由陈志江、朱炜、褚鹏、王吉楠、王未、刘一波等指导员组成的农指员之家工作小组,每周至少有一名成员在“指导员之家”办公,处理工作相关事务,参与各项活动,搜集指导员工作信息,抓好媒体宣传,接待到农指办办事的其他同志。宁海致力于把“指导员之家”打造成为全体指导员交流工作的平台、发布信息的场所、共同学习的家园,营造关心和支持指导员工作的社会氛围。
  农村指导员积极配合所驻村党组织开展工作,当好“五员”,在机关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架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明显增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各项事业明显进步,基层组织明显加强,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五、农村金融指导员制度
  2010年9月上旬,县农办会同组织部、农业银行县支行联合出台《关于下派农村金融指导员的通知》,从农业银行县支行、县信用联社二级分行中,分两批选派30名行长(主任)担任农村金融指导员,在全县72个农业产业特色村中精选30个村作为进驻点,做好“金融宣传、信用评定、支农服务、产业培育”工作,重点推荐金穗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和小企业快速贷款等服务。2012年,选派106名金融指导员进驻110个行政村,实现银行系统指导员下派全覆盖,并为新农村各项建设提供贷款3.14亿元,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也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农村金融指导员工作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2011年,金融指导员储良斌进驻桥头胡街道双林村后,发现部分经营户因资金短缺影响“农家乐”的创办,便对该村的11家农户发放55万元贷款,缓解农户发展“农家乐”的资金压力;驻西店镇农村金融指导员胡昌家进驻村后,发现村内有的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而影响技术改造投入,便发挥自身及派出单位优势,向12户小企业提供贷款785万元,帮助这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促进产业发展。是年,全县向1157户农户发放8661万元贷款。
  2015年,农村金融指导员为农户安装了15台POS机、701台电话转账宝以及2667户个人网上银行,让这些农户不必到营业网点就能进行转账支付。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