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村保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2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农村保险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3
页码: 313-3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包括农村医保、农村低保和农村养老保险。宁海县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03年起,宁海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逐年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也不断提升。2015年,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为800元,参保率达99.12%。同时,宁海县也加强了农村低保工作,提高了低保标准和“五保”户集中供养率。
关键词: 宁海县 农村工作 农村保险

内容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重点是农村医保、农村低保和农村养老保险。
  一、农村医保
  2003年,宁海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2004年,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县自愿参保人数408276人,参保率88.4%。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2.2%。
  2010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达标率为80%。全县基本完成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探索建立“大院带小院、县院带乡院、乡院带村站”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机制。人均筹资额达到270元以上,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46%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门诊有效费用报销比例达到2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参保率达97.01%。
  2015年,宁海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为800元,其中,个人缴纳250元,各级财政补助550元,年度共筹集基金33755.88万元,支付各类补偿32463.63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率为62.24%,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率为75.28%。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419162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9.12%,参保率连续9年达到98%以上。
  二、农村低保
  2003年,宁海改扩建敬老院10所,“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60%。2006年,全县12739人享受低保,支出保障金520万元,“五保”户集中供养657人,供养率达89.6%。①2010年,农村低保标准由210元调整到240元,“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93%。
  三、养老保障
  2006年,全县69个村3625人被征地,其中,3440人参加养老保险,保险费由村土地征用费支付。
  2010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为132561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为15378人。首次对本县户籍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按规定发放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60元,2014年提高到150元。
  2015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99540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人数15386人。推出“丰收养老贷”项目,助推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成效明显。至2015年,全县共有2.4万名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转为基本养老保险,其中1.7万名被征地农民申请该业务,占全部人数的70%,发放贷款近13亿元。基本养老保险转保率由2014年底的不到10%提高到66%,待遇水平从原有平均不到500元提高到1500元以上。继续实施对本县户籍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按规定发放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170元。
  附:宁海旧社会时期的慈善事业
  清咸丰三年(1853)八月,戴德生受英国的中国宣教会派遣来华,在宁海当地邑绅协助下,于城关南门建内地会福音堂。后,基督教会办过施医所、戒烟(鸦片)馆、育婴堂(与政府合办)、崇德小学、绷花厂等慈善事业,以此吸引教徒。清末,省、县官办的手工业工场收容无业贫民和部分释放罪犯从事纺织、制鞋、印刷、编制藤柳器具等劳动,是宁海基督教会和宁海商会合办的福利企业。民国12年(1923),基督教会在县城创办明新小学,以及施医所、戒烟所等,作为教会慈善事业。同时,宁海徐抚九与外甥杨子权等在蒲湖试院创办“宁海平民习艺所”职业培训班,作为教会慈善事业,任所长,在基督教徒中,招聘艺人,教授草帽编织、绷花等技艺。辛亥革命后,“宁海平民习艺所”成为各地官办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抗日战争开始后,不复存在。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