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民素质培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2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民素质培训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8
页码: 306-3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改革开放后,宁海县针对大批农民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求的问题,组织开展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培训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重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2003年至2015年间,县级累计投入培训资金4890万元,培训各类劳动力21万余人次。培训对象包括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创业、管理经营和公益服务四类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包括常规模式、立体式服务模式、“培训基地+X”模式、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充分转移就业村”模式。通过培训,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缓解了企业用工难,提高了学校地位,提升了乡风文明。宁海县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关键词: 宁海县 农村工作 素质培训

内容

改革开放后,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批农民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党和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2003年,县政府出台《关于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设立专项经费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实行补助。据不完全统计,2003~2015年间,县级累计投入培训资金4890万元,培训各类劳动力素质212138人次,其中,职业培训74076人,经培训转移就业18495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8654人,农民岗位技能培训15430人,“双证”(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培训3325人。
  一、组织领导
  2005年4月19日,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农办等16个相关单位组成。确定县培训中心,职业中学,镇、乡、街道成人学校等30家培训基地,由各乡、镇组织留村农民参加学习培训。
  2008年,组建宁海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分中心,形成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宁海分校为中心,18个镇、乡、街道为分中心的双层农民培训体系。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原则意见》的要求,选择16家教学资质、师资力量、场所设备、专业设置等情况相对较好的社会培训机构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2009年,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系统。在县级层面,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人员调整,由县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28个相关部门。县农办负责牵头协调,县经信局、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农林局分别负责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农民学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团县委、县工会、县妇联等群团组织负责宣传发动。在乡、镇、街道层面,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在社会层面,支持各职业院校、成人学校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开展培训,鼓励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行业协会选送职工和行业会员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
  2010年,县委、县政府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列入五大民生工程之一,各镇、乡、街道成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领导小组,并落实联络员。
  2014年,建立由县委副书记兼校长、分管农业副县长兼副校长的宁海县农民学校,挂牌在宁海县技工学校。主要工作职责有以下几点:一是完成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领导小组下达的年度培训任务和其他工作任务;二是进行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与制度创新研究;三是制订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及教学大纲;四是进行农民培训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五是进行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六是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跟踪等综合服务。
  二、相关政策
  2004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通知》。2005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岗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宁海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施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培训就业一体化、技能培训规范化、农民教育终身化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
  2008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实行考培分离。县鉴定中心完成“三定”方案,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操作规程》,明确鉴定中心、鉴评师和培训科职责,使培训和鉴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010年始,所有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补助一律通过培训平台申报、批准、发放,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双证”制培训学员信息网上录入工作。出台《职业技能培训操作规程》《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细则》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汇编成册,完善培训流程,严格监督检查。对每个培训班抽查2次以上,对课时安排不足、擅自改变教学计划、到课率低和对违反相关规定开办的培训班,取消经费补助。
  2011年,县委出台《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高层次创新型、紧缺型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基本形成内容完善、层次较高、重点突出、措施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为规范农村劳动力培训补助标准,县农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培训,完善经费补助办法的通知》,明确职业技能培训、双证制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补助标准,对县级培训品牌和先进基地、课题开发等项目也制定奖励办法。是年,为加快对创业孵化基地的培育,宁海聘请有关部门17名专业人员组成宁海县创业专家咨询团,负责对全县创业人员开展指导服务。2013年,浙江省分别在象山、仙居等地组织召开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会议,将近年来各级各部门政策文件以及市、县操作规范等汇编成册,实施流程规范化。
  三、培训对象
  2008年,双层农民培训体系开始培训四类新型农民。第一类是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专业型农民;第二类是从事特色商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项目的创业型农民;第三类是有一定规模的自主经营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园区)经营管理者、农村经纪人、农资营销者、乡村旅游经营者等管理经营型农民;第四类是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生态管护员、农村管水员、环卫清洁员、农村健康助理员等公益服务型农民。
  四、培训模式
  培训模式分为常规模式、立体式服务模式、“培训基地+X”模式、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充分转移就业村”模式。
  (一)常规模式
  16个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开设了高速缝纫工、机械CAD、安全生产管理、数控铣床、机械修理、压力容器锅炉操作、农产品经纪人、家政服务等36个市场紧缺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并逐年拓展10余个培训专业,在城镇新增物业管理、物流管理、邮政邮递员、保安员、模具工等专业培训,在农村新增森林防火、保洁保绿、月嫂、果树嫁接、农业机械操作等培训科目。此外,还对100家“休闲农居”业主开展以服务规范、接待礼仪、经营理念、安全知识等内容为主的培训,以提升其经营水平。对村主要干部及乡、镇、街道联络员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人才培训。
  (二)立体服务模式
  培训方式从课堂学习转变为现场咨询、上门指导、电话咨询、信息服务等全方位、立体式服务。推行农技专家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从侧重于生产技能转变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用现代经营理念提升农民,引导农民参与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2012年,县创业办建立了由17名相关部门专家组成的创业专家咨询团,对培训后的学员开展“扶上马,送一程”的跟踪式服务。县农林局相继聘请了15名县外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授课,帮助解决农民实际问题。对参加自主创业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服务,全县共有61名青年完成培训计划,其中自主创业42名。经县农培办、团县委、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精确物色的28名创业青年,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项目对口培训和专家结对指导,助推企业上规模,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上万人。
  (三)“培训基地+X”模式
  转移就业培训采用“培训基地+加工点”“培训基地+企业”“培训基地+特色产业”三种方式。
  “培训基地+加工点”模式。来料加工始于乡镇企业发展期,新农村建设开始后,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劳动力和“40”“50”留守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全县加快推进来料加工业发展。2010年1月,成立县来料加工经纪人协会,召开发展全县农村来料加工业会议,进行专题部署。县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的若干意见》,其主要政策有:设立来料加工经纪人突出贡献奖,对年发放加工费30万元以上的经纪人,按发放金额的多少,每人给予5000元、8000元、1万元的奖励,并在每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十佳来料加工经纪人予以表彰;对来料加工业绩突出的专业村及乡、镇也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融资担保、抵押、贷款等方面,对经纪人实行特殊优惠。2010年底,来料加工点已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街道,达255家,有女性经纪人181名,从业人员近万人,年发放加工费超过1亿元。加工品种涉及文具、缝纫、串珠、编织、小五金、户外用品等10余类,其中,缝纫和文具两大加工行业尤显优势。2012年9月,设立宁海县来料加工服务中心,开展加工技能培训,每年召开农村来料加工经纪人座谈会,组织经纪人参加各种来料加工业务对接洽谈会等。
  “培训基地+企业”模式,即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办班。县技工学校、西店成人学校、县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融入创业理念教育,引导青年自主创业。同时,根据企业用人需要,开展订单式培训,既为企业发展提供需要的技术工人,又为农民就业拓展渠道。
  “培训基地+特色产业”模式。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通过“内引外聘”专家、学者,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有效推动宁海模具制造、数控雕刻、小五金等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例如,长街镇按照“打响一个品牌、扶持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依托培训基地开展滚动式培训、培养数控机械雕刻人才和创业者千余名,并带动了近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2013年始,宁海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至2015年,已建成3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19家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出台紧缺工种高技能人才岗位补贴政策,累计发放补贴90万元,惠及高技能人才86名。宁海农民学校组织大学毕业生和优秀农村青年开办电子商务培训班和淘宝创业班,共培训学员523名,其中有100余名学员开始网上创业。与此同时,开展校企合作,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为本县企业量身打造高技能人才。依托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分院)成立宁海高技能学院,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1153名,其中获证人数420名;技能型人才5141名。此外,重视发挥宁海农民学校平台作用,与宁波大学合作举办现代农业高级经理人培训班,通过集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提振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
  (五)“充分转移就业村”模式
  为加快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步伐,县政府于2007年出台《关于开展消除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工作的实施意见》,共有“零转移就业家庭”1551户2793人,经培训转移2175人。如力洋镇着重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问题,专门开设缝纫机班,全镇设立服装加工点21家,带动当地50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加工点最高年产值200万元,工人每月收入最高可达2000元。到2007年底,全县122个行政村达到“充分转移就业村”标准,占全县366个行政村总数的33%。行政村内法定劳动力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总体就业率98%以上,“零转移就业家庭”基本消除,有就业愿望的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基本实现就业,农村新增劳动力当年转移就业率达85%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充分转移就业。其中,西店镇90%的行政村已完成创建任务。
  2008年,全县基本完成“一镇一品”区域特色建设,并实施技能竞赛、阳光工程、百名农村经纪人培育工程、高技能人才培训、自主创业培训等活动,培训转移就业率82%。
  在培训农民工作中,县级群团组织积极参与。2012年,县妇联、团县委、县工会等发挥组织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政服务技能大比武、餐饮服务技能比赛、“村村都有好青年”、企业职工擂台竞赛等活动。加强与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合作,拓展“新农家”“致富经”等专题专栏,营造全民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
  五、培训成效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通过专业培训,引导农民参与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农村种植、养殖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科技附加值不断增强。从调查情况来看,培训后的从事一产的农民比培训前的效益提高了30%以上。
  缓解企业用工难。在土地流转和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农村产生大量闲置农民。通过培训,使这些农民掌握了一门以上的实用技能,得以在企业稳定就业。10年来,累计为第二、三产业输送了10余万人次的从业者,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荒。
  提高学校地位。在农民培训工作的带动下,职业院校、成人学校以及一些民办教学机构一改过去工作创新难、学校无事可做现象,充实师资力量、加大设备投入力度,立足农民、围绕产业、开拓创新,承担政府的公共服务事业,教师队伍和办学水平得到提升。一些学校和办学机构,自编或参与编写宁海乡土培训教材,如《数控车床》《缝纫课件》《水产养殖》《桑洲茶叶》《黄坛香榧》等。
  提升乡风文明。通过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宣传创业先进典型、开展“村村都有好青年”评比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农村社会活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深入,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2010年,宁海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