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态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1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生态县建设
分类号: F323.22
页数: 12
页码: 275-2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3年11月,宁海县政府委托相关部门与浙江大学环境资源学院共同编制《宁海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并于2004年12月通过审议。大佳何镇、胡陈乡、双峰乡被命名为宁海县第一批市级生态镇、乡。
关键词: 宁海县 生态环境 生态县建设

内容

2003年11月28日,县政府委托县环保局、县发改局组织有关部门与浙江大学环境资源学院共同编制《宁海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并于2004年12月29日在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由县政府组织实施。大佳何镇、胡陈乡、双峰乡被市政府命名为宁海县第一批市级生态镇、乡。
  一、建设目标
  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把宁海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人居、繁荣的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并全力把宁海建设成为生态型经济强县和宁波市副中心城市。生态县建设分为三个阶段:2003~2007年基本达标期、2008~2012年全面达标期和2013~2020年深化期。
  二、建设任务
  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宜人的滨海人居、有特色的生态文化、较为完整的生态保障等五大生态体系。县政府每年以年度目标任务书的形式将生态年度计划下达给各镇、乡、街道和各职能部门,强化考核督查力度。2004年10月,县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宁海生态县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县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占比5%,实施倒扣分政策。同时,实行年度考核单项奖励,对完成年度任务达到优秀、基层创建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分别奖励3万~20万元。2005年,县政府出台《宁海生态县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增加了考核比重,镇、乡、街道的年度考核分由2004年的5分增加到12分。
  三、建设重点
  在生态县建设中,农村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抓好绿化造林、“五水共治”、构建保洁网、道路硬化、农业循环经济五项工作。
  (一)绿化造林
  县委、县政府于1989年提出“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宁海大地”的目标。1990~1994年,造林88110亩,封山育林48552亩,并通过林业部验收。1995年,宁海开始建设百里经济林带工程、山区“111”绿色工工程、绿色通道工程,至1998年,建成百里经济林带14312亩,完成目标的95.4%,西店等7个镇实现平原绿化达标。
  2003~2010年,在净化大地、美化家园建设中,宁海推进园林城市、森林村镇、绿色通道、绿色水岸、效益林业、生态森林六大工程建设。县里免费提供树苗以绿化村庄,2005~2006年共苗100万株,绿化村庄300个。2006年始,以“大森林”“大景区”建设和农房“两改”等工程为载体,至2010年,创建森林村庄45个,完成造林1.2万亩,其中,山地造林6100亩,平原绿化5900亩;完成通道绿化100千米,完成省、县道绿化50千米,完成乡、村道绿化50千米和水岸绿化55千米。
  2011~2015年,累计投入11.2亿元,造林4.55万亩,其中,山地造林2.42万亩,平原造林2.13万亩;创建森林城镇、村、园208个,其中,森林城镇11个,森林村庄186个,林业休闲观光园11个;完成绿化道路295千米,绿化河道129千米;建设生物防火带100.7千米,抚育森林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平原林木覆盖率从2010年的16.8%提高到19.5%,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3平方米。2015年12月10日,宁海获“浙江省森林城市”称号。
  (二)“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1.防洪水、排涝水
  至2017年,全县累计投入40亿元,用以五大溪流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固除险山塘水库等“治水强基”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上蓄、外挡、中疏、下排”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
  2000年始,宁海县对大溪、凫溪、青溪、中堡溪、颜公河等五大溪流进行全面治理,累计建成标准溪流堤防42千米。
  2006~2010年,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近50千米,使防洪标准乡、镇达20年一遇,城区达50年一遇。完成杨梅岭、黄坛、纱帽顶等11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整治600个山塘。
  2003年以后,按照市“千里清水河道”建设的总体部署要求,宁海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进行清水河道环境整治。2004~2008年,开展对长街一干线、二干线、三干线及其支港、长街总浦港、龙浦港、张家鳗港、明港横直河、力洋横直河及其支港、越溪十字河、越溪青山港、下湾内塘河、旗门港、梅林方前溪、科技园区排洪渠、西店铁江、南溪塘河网、五市溪等严重淤积的河道进行清水河道建设,满足防洪排涝需要,恢复调蓄功能。
  根据县环境保护监测站1998~2010年监测数据,全县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青溪、中堡溪、力洋溪、茶院溪、汶溪等溪的水质基本符合Ⅱ类标准。
  2.治污水
  2005年始,宁海实施“百里清水河道”清理工程,完成24千米河道整治。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工作,黄坛镇外王村、大佳何镇后洋村和桥头胡街道外山头村各建造了一个无动力地埋式厌氧污水处理系统,并推广至各乡、村。
  2007年,县政府出台《关于开展乡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意见》《村级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实施办法》,加大资金补助力度,验收合格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按工程造价的60%予以补助。是年,20个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27个村发展无动力厌氧、微动力好氧、湿地或小型沼气等模式治理村级生活污水,居全市前列。
  2009年,争取世界银行农村污水处理贷款项目,并在4个村试点,进行管网铺设和处理池建造等工作。至2014年,宁海县相继完成44个世界银行农村污水处理贷款项目。
  宁海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监管力量,调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农村生活污水质量监管、技术指导、进度督促。探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运行维护中心,以委托管理的方式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已完工的1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被纳入平台监控管理。2015年,越溪乡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行政村全覆盖。
  至2017年,全县完成339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3.4%。5月12日,县政府办公室牵头召开了农村生活污水运维移交协调会,明确已验收的项目村由县农办会同乡、镇(街道)移交给县综合执法局,未验收的项目村由县综合执法局和县水务集团提前介入,做到“验收一个、合格一个、移交一个”。年底,全县完成运维移交246个行政村,占总数的67.77%。
  至2017年,围绕剿劣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累计投入13.7亿元,对全县313家存栏50头以上的养猪场开展沼气化治理,累计建成沼气池286座,容积1.42万立方米;关停养殖场152家,完成5家500头以上养殖场的工业化整治;完成清淤200万立方米,生态补水3400万立方米(其中,颜公河2200万立方米),445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基本完成。
  2017年,县、镇(乡、街道)、村三级河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累计聘请河道监督长51名,同时,38家重点行业的废水治理实行委托运行,39家企业建成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全县所有乡、镇、街道级以上河道203个断面、100个劣V类小微水体水质均委托第三方机构按月监测。发放排水许可证26家,开展各类排水违法检查60余次,发出各类责停、限改通知书150余份,行政处罚违法排水户6家。是年,消灭劣V类水,成为全市首个全域水质达Ⅳ类及以上标准的县(市、区)。
  3.保供水
  根据《宁海县1991年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开展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将黄坛水库及其上游12.9千米范围划定为Ⅱ类水质生活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后相继对白溪水库、西溪水库、力洋水库等重点饮用水水源地落实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划定深甽、峡山、长街等镇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规划。并逐步建成9个镇、乡合格饮用水水源地,确保饮用水水质优良。1995年,创建第二自来水厂合格饮用水水源达标区,集雨面积为114平方千米,库容量为1150万立方米。2007年,投资5.4亿元建成库容量8600万立方米的西溪水库,保证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其后,力洋水库等水源工程及一批供水工程建设相继完成,区域性供水网络基本形成。
  4.抓节水
  其职能由县城市管理局管理。2016年,在跃龙街道红枫小区试点,教育小区居民日常节约用水方法,并投入30万余元为小区住户安装节水器具300套,还为小区改造雨水收集设施,用于池塘、绿化用水。2017年,再次投入20余万元,在天景园小区试点,效果良好。同时,城乡许多民众也自发安装了节水器具,为节约用水积累经验。
  (三)构建保洁网
  2004年,各镇、乡开始建立垃圾中转站,将垃圾集中填埋。2005年,“保洁网”行政村保洁覆盖面达68%。2006年,建立卫生费村民自筹制度,县对村级卫生费按1:1配套补助。是年,170个行政村卫生费实行村民自筹,配齐保洁员,实现保洁全覆盖并逐渐普及全县。
  2007年,推进镇、乡、街道垃圾中转站建设,将全县所有行政村都纳入“户集、村收、镇运、县填埋”的垃圾集中处置清运网络。统一绘制“宁海县‘三沿五区’保洁责任图”和“宁海县‘三沿五区’保洁责任单位、责任人一览表”,明确主要道路沿线及河道、溪流、沟渠等责任范围及责任单位,将保洁责任落实到村、到单位、到人。同时,强化检查考核工作,探索建立村实施、镇(乡、街道)监督、县考核的三级长效管理体系。全面实行长效保洁通报制度,通过分片互查、专职巡查、媒体曝光等方法,开展每月一次的常态督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及时通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2012年,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全面开展“三沿五区”保洁督查工作,实行督查结果公开曝光,并与乡、镇、街道年度考核相挂钩。结合省、市“清理河道清洁乡村”“公路边三化”等专项行动,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开展村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深化“户集、村收、镇运、县填埋”的四级垃圾处理网络,建成垃圾中转站5个,全县95%的行政村垃圾实现集中收纳。
  2015年,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推行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农村垃圾处置分类试点村56个。年底,有37个村已经基本完成,农村环境集中整治、“两路两侧”专项整治、建筑垃圾清理、畜禽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2016年,推进“以桶换桶”“桶车对接”等清运新方式,实现“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各村落实稳定的保洁员,原则上500人以下的村设2名保洁员,每多500人增加1名保洁员,全县农村保洁队伍达3258人,基本实现村庄路面、河道、田间、公共场所等范围的动态保洁。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循环、低碳的经济发展。推进禁燃区外燃煤锅炉淘汰及提标改造工作,改造4台,淘汰155台。推进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出台《2017年宁海挥发性有机废气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全县30家企业完成整治。蛇蟠涂99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完工并网发电。
  2017年,推广适合农村的“二分”简易模式,为农户配备双内胆垃圾桶,分装“腐烂”和“不腐烂”两类垃圾,由各村自行聘任的专职分拣员,负责对农户初步分类后的垃圾进行二次专业分类。在资源化利用上,采用“建筑垃圾铺路、餐厨垃圾施肥、其他生活垃圾创意设计”等方式,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上打造了“餐厨垃圾—有机肥—有机农业基地—配送中心—农户”的绿色循环链条。在已有基础上,2017年底实现了全县363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完成投资4838万元,配备垃圾桶11.8万余个、垃圾清运车400辆。是年,岔路镇下畈村、上屋基村和胡陈乡梅山村等村“垃圾不落地”工作成效显著。
  (四)道路硬化
  固本强基工程建设期间,修建道路275千米。2004年始,实施“农村康庄工程”,完成县道“砂改油”工程,行政村通公路率达93%,县道以上砂石路面硬化率达100%。2008年,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建成。
  2005年,全县各级投入6000多万元,硬化道路11.2万平方米。2006年,采用“农民投劳造路基、政府量路送水泥”办法。至2008年,硬化道路100万平方米。2015年,行政村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五)农业循环经济
  20世纪80年代初,西店王家村王贤会养鸭专业大户在水库水面建鸭棚,水库内养鱼,创造了蛋鸭食后残渣养鱼、水库水内循环清洁养殖模式;大佳何乡创造了在对虾塘内养蛏子等贝类的海水内循环清洁养殖模式。2005年,创建宁海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示范区内开展农牧业联结,企业间联动,形成“种养加”一体化、“农作物秸秆—奶牛养殖”“猪—沼气瓜果菜”等资源相互循环利用的模式。2007年,为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县农办委托浙江林学院编制完成全省首个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即《宁海县2007~2020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对全县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作了总体部署。同时,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四个一”,即一张农业循环经济宣传光盘、一本宣传画册、一个大型宣传牌、一个政策。
  2009年,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投入1.42亿元,推进并完成产业基地、生态养殖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大中型沼气工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方面22个重点项目建设。把各自独立的产业有规划地进行衔接,让农业资源在循环中各尽其用。其中,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把畜牧业与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相联结,“种、养、饲、加”循环产业链环环相扣。示范区集中了水稻、柑橘、西瓜、西兰花种植和畜牧业、海水养殖等多种产业,几乎涵盖了农、林、牧、副、渔产业。2010年,以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龙头,建成3个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乡镇、3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15家农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进三门湾百里生态型海水养殖产业带建设,水产生态养殖比例达90%,把宁海建设成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先行区。
  四、建设成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
  宁海县森林资源储量居全市前列,据2012年森林调查显示,全县森林面积154.38万亩,县域西部主要为生态风景林区,中北部主要为生态景观区,东南部沿海主要为防护林和果树林区,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17010亩。2006~2007年,宁海建立茶山云豹自然保护区、胡陈港候鸟自然保护区、五山林场红豆杉自然保护区。宁海境内有常见植物270科2560余种,散布在各地的古树名木2366株,在宁波市各区、县(市)中居第一位,其中,500年以上的古树352株,千年以上的古树32株、名木5株。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银杏、水杉、苏铁、莼菜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榧树等35种。2002年,宁波市“十佳”古树之首为前童镇竹林村的千年古树五叉樟;宁波市12株“古树之最”,宁海有7株;宁波市99个古树群,宁海有28个。
  (二)生态环境质量
  自2004年生态县建设始至2007年,宁海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生态环境质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0%,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不考虑无机氮、磷),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烟控区覆盖率达95%,医疗废物处理率为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63.8%。2007年3月,宁海被省生态办认定为省级基本达标生态县,累计有7个镇、乡(街道)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乡(街道),10个镇、乡(街道)被命名为市级生态镇、乡(街道);54个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村,63个村被命名为县级生态村,前童镇前童村被评为宁波市十大绿色文化景观村。2007年,宁海获得“国家卫生县城”称号。2008年,大佳何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乡,全县有省级绿色企业5家、绿色学校10所、绿色社区2个、绿色饭店2家、绿色医院1家,市级环保模范单位38个。12月12日,宁海县通过省级生态县现场考核验收。2013年,全县累计有187个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村。
  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58%提高到2015年的63%。至2016年,全县有市级环境整治村305个,生活污水处理村294个,卫生村139个,新建公厕1211座。是年,宁海成为宁波市首个“国家生态县”,全县有18个镇、乡(街道)先后被命名为省、市级生态镇、乡(街道)。2017年,宁海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6年位居宁波市第一。全县市控以上断面水质的达标率从2013年的75%提升到2017年的100%。河道整治260千米,五大溪流水质优良,空气优良率从2014年的83.1%提升到2017年的90.1%,城区环境空气质量I级优100天、Ⅱ级良219天,无V级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气出现。
  (三)生态社会氛围
  2017年,宁海成为宁波市首个浙江清洁能源示范县,生态保护氛围日益浓厚。绿色发展理念越发被人们所熟知,并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加大生态的比重。群众对生态环保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保障。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公民自觉维护生态环境意识。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的环保机制日益完善,合理消费、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加快形成。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做好节水、节电、节材行动,形成高效节约的办公模式。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成生态教育基地,将生态文明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生态县建设与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小区、生态乡村为主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生态建设还撬动宁海休闲旅游、养生养老、文化体育等产业发展,如宁海文化产业园区、熊猫电子产业基地、东方蓝色慧谷、天交所南方总部等74个优质项目成功签约或有意向落户宁海,投资总额超千亿元。《2017年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宁海绿色发展指数80.56,在全省89个县(市、区)中位列15名,居宁波市各县(市、区)第一。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